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599|回复: 1

第一章 未来教育的根本——慧与智同步开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8 22: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民族的复兴需要慧智双运型教育



世界历史上各民族或国家每一次文化的复兴都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必须回到文化的源头上,温故而知新,吸取知识营养再前进,才能绽发出无比灿烂的光辉。我国要想实现民族文明的复兴,就必须抓住道德文化的复兴,因为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道德是民族精神的食粮。

德国思想家亚思德尔思说过,“2500年前,人类出现了一个轴心时代,中国有孔子老子,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影响了两三千年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上的这三大文明中,古印度释迦牟尼所开创的文明,历史上早已经汇入了中国老子和孔子所创造的文明之中。中西文明也就构成了两大影响世界发展最大的两支文明体系。而且自十六世纪以后,中国文明西传欧洲,推动着西方文明的前进,老子的思想像永不枯竭的井泉,滋养着中西文明在二十一世纪的大融合。



(一)、中西对比分析慧识教育的失落



比较中西两大文明体系发展的起落进程,我们可以客观地发现在十六世纪之前东方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越于整个西方。然而在十六世纪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速度却反超中国,将中国甩在身后。

对于中国文明发展史为什么会落后于西方,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形形色色的观点和立论,各种观点、论述较多。有的承袭西方的评价,有的继承五四时期的观点,有的则标立新论。总体而言许多学者都是将眼睛盯着西方文明发展的瑰宝:“逻辑推理,实验证伪”两大方法论进行反思。认为中国文明的发展缺乏这两样法宝是根本原因所在。某些著名学者甚至诿过于《易经》,说《易经》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科学思想的罪魁祸首,指出《易经》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重“归纳法”,重“天人合一”,没有推演法,没有还原论才造成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落后,批评中国古代缺乏理性思辨、逻辑推理的思想,而这方面正是引发现代科学方法产生所必需具备的思想要素,古希腊哲学家们则更擅长于理性思辨与逻辑推理。

但是这些学者却未能高度重视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他们推理的基础更多的是建立在从直觉而来的“先验假定”上。近代许多学者为了维护自己是百分之百的唯物主义者,都主动回避对西方式直觉、对西方关于灵感的探索与研究。甚至于否定直觉与灵感的客观存性。如果丢掉一个事物生发的来源和起始,仅仅用结果去判断事物的对错,不用本因、内因、外因全面进行分析,其实也并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翻开中国春秋战国的历史,我们并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理性思辨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而且,我们要看到,爱因斯坦早就断言:“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而且莱布尼茨这位德国启蒙运动中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德国以及欧洲历史上最后一个各学科的通才。他的逻辑推理不可谓不精妙,可是他却说:“因为问题在于证实古代中国人的学说的价值以及古代中国人远远胜于近代人。” 天才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天才的名言:“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

这些人类科学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的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辨难道连我们都不如吗?他们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去推崇和迷信“逻辑推理”,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创造性不是来源于逻辑推理。莱布尼茨都能坦然地承认我们的祖先“远远胜于近代人”。爱迪生“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这句话不就是在指出创造力的来源吗?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曾经说:“中国文化是欧洲科学灵感的源泉,欧洲近代文明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输入有直接关系。”

读到国际上科学家们的一些评价,看到我们自己在否定直觉与灵感存在的前提下批评与否定自己民族的文化,盲目地寻找答案,武断地笔下判断,这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伤痛,一叶障目使我们丢失了、忘记了、背叛了自己民族科学创造力的源泉。“中国文化是欧洲科学灵感的源泉”我们自己传统文化中就存在着丰富的科学创造动力,能使欧洲人产生灵感,发挥创造力,却不能使中国人自己具备科学创造力。能使外国人萌发灵感,却不能使我们自己产生灵感,岂不是难以理解的一件怪事。原因到底在哪儿?我们的误区在什么地方,而使科学灵感的源泉在自己的国土上枯竭,反而却能够成为欧洲科学灵感的源泉?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古代中国是“世界发明摇篮”,并将《周易》称之为“万有概念宝库”。他曾经总结出古代中国有26种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推动了西方的产业革命。他指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从十七世纪开始,西方科学家通过研究中国文化中的《老子》、《周易》和孔学,结合他们自己长期直觉与灵感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实验证伪的丰富经验,从中发现丰富的营养,从这个巨大的源泉中汲取直觉和灵感的养料,启迪出许多新原理、新思想、新学说、新发明,使他们的科学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三大发明,视为“是资本主义社会诞生的助产婆。”看作“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西方科学家的分析评价面前,我们却既没有这些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又对西方科学创造力的来源充耳不闻。说明了什么呢?我觉得这说明我们虽然生活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却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而且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也还没有真正毕业,并没有全面深刻地掌握他们的“逻辑推理,实验证伪”这两大法宝的运用,需要直觉与灵感作为前提才能发挥科学创造力的作用。在理性上扼杀灵感与直觉,不承认它们的存在,主动封闭其产生的可能性,以及抛弃能够滋养其诞生的文化源泉,因此,在此基础上可能诞生的“科学创造性”也就遥遥无期。

西方学者往往都比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是因为他们具备着经过他们文化土壤培养的直觉和灵感,而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却是熟视无睹,因为我们宣传的理念中祖先的东西都是糟粕、都是封建迷信。例如,对著名经典《易经》的认识,社会中长期普遍认为她是封建迷信的东西,避之唯恐不及,更不用说学习与研究。但是,西方科学家却将她视为灵感的源泉,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帮助他们产生直觉与灵感,迸发出科学创造力,从而更深刻地运用逻辑推理。

克里斯朵夫·巴特克曾经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密吻”。六十四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六十四个脱氧核糖核酸(DNA)密码因子。四对硷基(八个数)恰巧与四阴四阳的八卦吻合,而384个阴阳键,也与《周易》中384个阴阳爻吻合得严丝合缝。他们盛赞《周易》“与最新的科学原理万般巧合。”

西方科学家虽然凭借着他们长期在直觉、灵感、先验论、逻辑推理文化背景熏陶下形成的敏锐观察力,发现易经中的一些真理,从而推动他们科学的发现和发展,但这些却并不是《易经》的全部和精髓之所在,我们的科学家不可以以为《周易》学不过如此而已。虽然莱布尼茨运用《易》的原理发挥出二进位制数学,使世界的发展进入了电脑时代;虽然英美科学家克里克等人对64个遗传密码作出划时代的发现,验证了《周易》的无比科学性,但是在这一科学成果中《周易》只是显示了它“科学预言”性的作用。

李约瑟说过:“欧洲的哲学倾向于在物质中发现实在,而中国的哲学则倾向于在关系中发现实在”。

一个外国科学家都知道中肯地分析和评价西方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而我们自己却武断而粗暴地,将中国古代科学生发动力之源的《易经》扣上“罪魁祸首”之名,这一现象,只能说明自己的蒙昧无知和弃典忘祖,未能读懂祖先之书,见知水平不及于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科学家。治学的严谨程度,虽然从学于西方,还是缺乏西方逻辑推理的缜密深度。






德慧智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

分析为什么中国科学发展十六世纪以后落后于西方,必须追本溯源,首先探寻、研究出为什么十六世纪以前,古代中国能够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比较一下 “轴心时代”三大流派各自的特征,特别是中西的特征,也就不难找到答案之所在。继而寻觅出十六世纪以后,我们中国在发展中丢失了什么,发展的是什么,一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西方是在直觉与灵感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实验证伪”这两件法宝使整个西方世界超越中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我国在十六世纪以前,又是凭借着什么法宝,在没有运用“逻辑推理,实验证伪”的前提下,却在科学上、在文明发展上将整个西方世界抛在身后。我们民族使用何种方法,在那种低下的生产力环境下,诞生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科学成果。我们必须寻根探源,使自己民族文化的源泉,从尘封之中重新喷发出清泉,流淌滋养整个中华民族,我们要加以研究和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它们。

民族文明的底蕴和特点,是民族文化和科学以及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分析16世纪以前中国的文化与科学为什么会走在世界的前列,而在16世纪以后又反被西方超越而甩在他们身后;其中的答案,实际上就在《老子·德道经》和《周易》这两部世界著名的经典之中。

古代东方是凭借着这两部著名经典,使我们的祖先产生大慧大智,而不仅仅是直觉与灵感,是在人的精神系统中培养出慧智双运的心灵与头脑,以慧识作为科学创造力的能量源泉,以智识实现慧识的发现,而产生科学的成果。老子的《德道经》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食粮,是中国文化能量的源泉;《周易》则是中国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德道经》和《周易》这两部经典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泉和土壤。她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根柢,是中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



(二)、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



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一本中说:“近代物理学中许多新发现与古代东方思维惊人的巧合。这两种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是不可替代的,而是互补的,二者不可偏废,不可排斥,不能通过一个理解另一个,也无法从一个推出另一个,两者都是需要的,并且只有互补,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

那么,什么是古代东方的思维方式呢?这一个重要的命题,由于西方科学家不能深刻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全貌,所以并未作出合符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合理的、科学的命名。我们也不能傻等着他们通才、全才的结论。我们自己的学者对这一关系民族复兴的命题,目前还是莫衷一是,各有不同说法和评价。我觉得还是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较能全面中肯地反应出古代中国文明法宝的特点、性质和全貌。

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一元的德和道,是古代中国文明认识世界的纲领,德和道与《周易》的象、数、理、气相结合,共同构成一元四素,慧智双运而加以运用。她就是中国古代文明论证和认识万物的金钥匙,是启迪慧和智双向同步开发智慧的科学方法,是维系中华民族文明长盛不衰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科学能够超前发展的法宝,是令整个西方科学界瞩目的东方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一元四素方法论概貌:



一元,即德和道。《子华子·大道》中说:“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元则舍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也即是《老子·德道经》中所说:“德者道亦德之,失者道亦失之。” 《淮南子·原道》中曾说:“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这也就是说,只要将心灵道德化,精神就能产生质变升华,慧识就能驰骋于万物之间和万物内外,这就是大慧大智和诞生大慧大智的基础是道德。

用德和道为最高统帅和最终归宿的研究方法,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元论。一元四素方法论,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而由浅入深的、四素逐层级展开和最终归一的、阴阳和谐用中统一的研究方法论。

关于“一元”的深刻内涵,全部蕴藏在《老子·德道经》之中。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我们正在全面展开学习和实践,并且已经讲述了一些内容。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周易》中所含的四素方法论。

象、数、理、气四大方法论,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排列方式和方法。象3、数2、理1、气0,四大方法由简单到深刻,由表面到内核,层级性地加深和扩展,这是一部完整而科学的、逻辑性极强的由浅入深的分析方法论。以旋极图的象为总纲,指导身(包括眼耳鼻舌)体于象,观于象,拟于象;运用慧识悟于数,智识计于数,析于数,推于数;运用慧识科学创造力与智识思维析其理,悟其理,阐其理;运用道德之心与脑以及慧眼观于气,运于气,用于气。这四大系统性的方法论,互为依存,相互佐证,互根互用,互推互演,既揭示万物太极的阳态显性完整内容,同时又揭示万物太极阴态隐性的气场(包括体元与物元,气是三元中的质元)运动变化规律和生成要素以及必然趋势。将万物生成演化和终极归宿的特点和规律,完全纳入四大要素中全面地展开和揭示。从而构成一部完美的、无可匹敌的科学研究方法。

象:《易·系辞》:“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略例》中说“象者,各辨一及之义者也”。《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说:“物生而后有象”。《老子·德道经》曰“执大象,天下注”。在用象析的方法中,包括万物万事的本象和拟比类象。万象,形象,景象,现象,象征,象兆,象声,象形,图象,气象。病象,脉象,臟象,卦象,爻象等等。能够知象而解象、破象,进入数、理、气这三个层次中解象,才是通于象。

数:《说文》说:“數,计也”。《老子》曰:“善数者不用筹策”。《祖冲之》:“专攻数术,搜炼古今”。数术(易理、天文、历法的学问),《周礼·地官·大司徒》云:“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汉·王充《论衡》中说:“以计求便,以数取利”。内含策略与权术之意。《后汉书》:“其数有可言焉”。以数论规律性和必然性。数目,数量,数据,天数,气数,数值,数制,数学,数字。数学是一种语言工具,是人类智慧的共同工具,用数学公式、数学图象来表达万物的内容,是最简洁、最准确的方法;数学是一种推理工具,可以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是一种计量工具,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易经就是用数表述和解析万物的变化规律。

理:《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吕氏春秋·劝学》:“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庄子·秋水》:“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道理,理论,理由,理性,理智,理喻。理解,理想。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辨别、分类、加工、处置:管理,治理,理财,理事,理音,自理,修理,总理。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气:《黄帝内经·灵枢》:“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说文》气,云气也。对于“气”的认识,我们从汉代编篡的著名字典《说文》的解释中,就不难发现,当时在儒学家中,已经开始丢失了对“气”字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仅将气仅释为“云气”。天德之炁养神,地谷之氣养形。气是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属于太极阴鱼、太极黑中的物质与规律。但是她却是能量,是万物变化的动力。不把握住她,对万物的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无法接近事物的真理。因此,知气、识气、观气、用气,就成为一元四素方法论当中最为难以掌握的一个环节。需要“修之身,其德乃真”的艰苦实践和长期培养,才能“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传上》)进而用气对象数理进行顺证和反证,产生的结论也就能够成为真理。



(2)、《易经》的灵魂是一元四素



《周易》是上古时代中国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数学、历法、音律学、物候学、兵法学、医学、人体科学、内环境学、外环境学等等,无所不包的一元四素大一统的科学。她是古今中外,不同于任何其它理论科学的一部巨型科学大体系,但是又归纳于一元的总领之中。

《周易》它运用象数理气所进行研究的方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无限高度,无限广度,无限深度,无限细微的领域之中自由地展开她的方法。象数理气的方法论,具有统一性,无限性,简单性,和谐性,全息性,可证性等等特点。她既具有高超的抽象性又具有缜密的逻辑有序性。这是世界其它任何科学理论所不能与其匹敌的科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在介绍《周易》时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周易》既具有高度概括性、高度抽象性,又具有象数理气方法论的缜密逻辑性,她是一个具有普适规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古代中国正是在这一基本理论的滋养中,运用象数理气的方法论,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周易》并不是鸿篇巨制,它简单地由《易经》和《易传》二部分共同组成。只有几万字的内容。但是,它却与《老子·德道经》一样,是一部古代慧识与智识完美结合而诞生的一部巨著,内容博大精深,虽然名为“易”却难,虽然难却又简易。中国历代的治易学者,如同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他们皓首穷经,世代传承,留下来的著述,浩如烟海。但是,真正能把握《周易》的灵魂,挥洒自如地运用象数理气方法论,探其精微,“极深而研几”的大家名流,却又寥落如寒星,为数不并多。能用易经“象数理”者居多,而用一元和气驾驭象数理者稀。

古往今来,学《易》者多如牛毛,大成者却颇为稀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现象呢?这是因为《周易》是一门需要慧与智双向同步开发,才能学习和运用的学科,学《易》并不像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只凭后天的智识、小聪明,勤奋钻研就完全可以学习和掌握,并且能够步入全面和深刻的状态中。《易》并不是一门只需要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就终究会学有所成的一门科学。学习周易和运用周易,后天的智识只能作为工具,作为桥梁,作为载体在学习中使用。

学习《易》只有启动和运用心中的慧识,慧识和智识同步才能真正地学习她和运用它,思识慧性才是掌握和运用它的钥匙。这一特点也正是能够使西方科学家获得“灵感”的重要原因所在。西方科学的发展,的确诚如他们自己的切身体会而言,是产生于99%的勤奋和1%的灵感之中。但是仅有闪现性的灵感和片段性的灵感,还不足以全面问鼎和掌握《周易》,学习和掌握以及运用《周易》,必须具有稳定的“慧性”才能达成目的。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学习和研究方法选错了路径,也就必然是南辕北辙,空无所获,终竟不可能将易学的象数理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而人与《易》必然殊途歧路。

《易·系辞》中其实已经明白地告诫后来的学易者和研究者:“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如果不弄明白什么叫“无思”、“无为”,不识“无思”的“无”字并不是“無”,不知甲骨文的“思”字上边是个头顶“囟”门的囟,而不是“田”。不能将心与头顶的囟门连接成一体,深入地实践和运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那么《周易》的学习也就终难有所成就。只有认识到《易经》独特的学习和解读方法,窥其门径,探其奥秘,才能登堂入室而明易知经。这个独特的学习方法,就是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是《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以《老子·德道经》又是学《易》的必修课,“万物尊道而贵德”的心身实践,将德和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才是打开易学之门的钥匙和敲门砖。

简要地介绍学习、掌握和运用《周易》的诀窍,主要是为了全面解析中国古代科学研究方法逐步在我国失落的原因,以及探讨如何恢复其生机,掌握古代中国智和慧同步开发,慧智双运,慧智同用地继承中华文化中的绝学,真实不虚地实现道德复兴和民族复兴。而我们正在开展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正是基于这些原理,从德和道的一元与象数理气高度协调统一,培育我们民族教育中早已淡忘了的慧识,提升科学创造力的能量源泉,达到慧智双运。从而不仅能掌握《周易》,还能超越西方的直觉与灵感,使我们整个民族的科学创造力水平,重新进入世界的前列。

——未完待续



本课思考题:

一 科学发明创造力的来源是什么?您如何看待99﹪的汗水和1﹪之间的关系,您能认识到灵感思维和慧性思维的重要性和意义吗? 开发它们的能量源泉是什么?

二 造成中国现有教育滞后的最大误区是什么?为什么说慧识教育的失落是中华民族数百年落后的根本原因所在?慧智双运型教育模式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您能认识到慧智双运型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吗?

三 东西方的教育理念分别是什么?他们各自产生的文化土壤有何不同?直觉、灵感思维与思识慧性的优劣您能做出详尽的对比分析吗?

四 什么是古代中国科学创造力的源泉?为什么说“《德道经》是中国文化能量的源泉,《周易》是中国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她们是怎样构成了慧智的一元四素系统论?您能正确解析她们之间的纲目关系和各元素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五  德慧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德慧智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她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发表于 2008/1/16 01: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顶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