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340|回复: 3

5个清帝为何“年关难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5 21: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健康时报记者  戴志悦  薛 京

“皇帝驾崩了……“

  一个悠长的声音,一棵枯树,漫天飘雪,一地银白……

  这是影视剧里常见的镜头,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神秘现象——清朝皇帝多死于腊月和正月。

  其实,这个现象还存在于民间,“年关难过”是老百姓熟知的谚语,它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病中老人能否挺过这一年。

  年关,死人……这个时节是被诅咒了?还是人们的心理作用?还是有真实的科学支持?为此,健康时报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

  梁峻: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任委员

  胡元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阎崇年,曾经在央视的《百家讲坛》里提出这一现象——清朝12个皇帝中,有10个人是在两个时间段死的:一个是在冬天,农历的腊月、正月;一个是在夏天,农历的七月、八月。

  阎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清朝的12个皇帝中死于腊月、正月的皇帝有康熙(农历十一月)、同治、顺治、乾隆、道光,一共5位;死于七、八月夏季的,也是5个人,嘉庆、咸丰、努尔哈赤、皇太极、雍正。

  除了清朝皇帝如此,阎崇年教授还指出,明朝皇帝除了建文帝,因“靖难之役”逃跑后是死了还是出家了难考证,景泰帝被毒死,崇祯帝因为李自成打到北京而自缢之外,其他因病死的皇帝基本上冬天是腊正月,夏天是七八月。

  《黄帝内经》认为“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就说人体有病,阴阳失调,在他跟时间的节律相违背的时候,就加重,就可能死亡。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腊月、正月易死人并不是一个偶然或神秘的现象,而是于某些方面疾病在这种气候下高发有关。

  满族贵族的饮食沿习了他们早先在东北的生活习惯,看清帝的食谱,虽然各类菜肴丰实,但蔬菜水果所占比重非常少。

  阎崇年指出,清帝喜食“厚味”,嗜吃肉类,尤其是肥猪肉和肥鸭肉。从清宫的档案里可以看出,一个皇帝吃饭,一天供应大油一斤。清宫里头萨满祭祀,杀猪,杀猪前先把猪的耳朵用蜡灌上,灌它叫,叫“领牲”,然后就杀了。把猪血接上后去皮。在坤宁宫,支起大锅灶就在那儿煮,皇帝等就在炕上,就吃这个“胙肉”,即祭肉。

  乾隆帝的饮宴菜肴中以鸡、鸭、鱼、猪、羊、鹿、鹅肉等为主,即使是早膳中也有肥鸭肉出现。他爱吃一种“苏造肉”,就是用五花肉加上丁香官桂甘草砂仁、蔻仁、肉桂等九味药料烹制而成的一道厚味肉菜。

  由于皇帝们爱吃肉,皇宫里为了肉的保鲜也是想尽办法。医学史研究专家梁峻教授介绍说,在清朝的皇宫里就已经有了“冰箱”。

  他们的“冰箱”当然不是用电的,而是烧制的厚厚的瓷皿,有盖,外面是绿色的琉璃瓦。梁峻分析说,由于瓷本身较凉,厚厚的可用来隔绝外界的热气,里面再放上冰块,肉就放在冰块上,盖上盖子,肉就可以保鲜好几天了。

  除了饮食上多油腻之外,在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里,平时很注意运动的皇帝们活动量就大大减少。阎崇年指出,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射猎、骑马、征战、出巡,运动量很大,但到冬天就不活动了,活动很少,气候又冷,血管又收缩,再加上其他一些疾病,身体很容易出危险。

  换季常吃“四大菜” 大蒜大葱韭菜芹菜最好每餐都有

  冬春交替之际,慢性病患者,特别是重病人,应特别加强医疗、看护和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平安度过冬春交替这一危险期

  胡元会主任表示,在冬春交替之际,慢性病患者服药要更加按时,而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服药量降压药的服药量一般会稍有增加。同时,换季时节,特别是冬春的换季,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加强锻练增强免疫力,还要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控制饮食,吃得清淡、素食

  胡主任建议,在春节油脂摄入过多之后,可以多吃一些调节脂肪的食物,如大蒜、大葱、韭菜、芹菜,最好每餐都有。还能常吃银耳汤,可增加机体免疫力。春季到来之时,阳气上升,在炖鸡时加入当归枸杞黄芪,可以补气养血。

  “乍暖还寒”容易闹病 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提高20%~49%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胡元会指出,冬春交替是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季节,这个时间的发病率比平时高20%~49%。这与这个时段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我国民俗有关。正月腊月,病死高峰

  对人体而言,一年中最危险的月份要数腊月和正月。有关调查表明,于腊月、正月死亡的人数,居全年之首。在冬春交替之际,人体的一些器官组织也会出现一些其他病变,如关节炎心脑血管意外、神经精神功能失调等。年迈体弱的老人和幼儿,更易感染各种疾病。一些老人或危重病人在冬春交替季节,会出现一个病死高峰也是同一道理。

  胡元会指出,冬春交替之际,时而呈现出冬季气候特点,时而又出现春日气候风光,反复多变,乍暖还寒,因此人体的生理机能一会儿为冬季收缩型,一会又是春季亢进型,需要反复调整,一旦调整不及时或反复调整造成机体疲劳就易罹患一些疾病。温差变化,刺激发病

  医疗气象学研究表明,四季之中,气温、气压、气流、湿度等气象要素最为变化无常的时候就是冬春交替之际。由于气象要素的多变,常会引起许多疾病复发。最为常见的有:冠心病,每年2至4月份是心肌梗死的一个发病高峰期;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侵犯心脏引起的;关节炎,对气候的变化甚为敏感,尤其是早春。

  此外,在中国的民俗里,冬春交替之际,正是农历春节。胡元会表示,过节时油腻、咸、动物性脂肪摄入过多,会导致血脂、血压波动。此外,过节时生活习惯变化,中医上说的阴阳变化,情绪上过于兴奋,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

  胡元会特别提示,季节交替之际,由于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和室内外温差变化大,容易刺激老年人发病,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者逐渐增多。因此,老年人在外出活动时最好有家人陪伴,而且要注意保暖,最好穿上背心。独行的老人可在身上携带急救药品和联系卡片,在卡片上写明姓名、住址、亲友电话以及过往病史,以便发生意外及时救治。

  冬春交替,警惕眩晕

  中医认为,春主“风”“阳”,而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性喜条达,如情绪波动,疏泄失常,则易肝阳上亢,而致头晕目眩;西医认为,冬春交替,人体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而冬天皮肤收缩,血液在内脏,所以一旦遇外因,如体位的变化,血压降低,脑供血不足,故容易诱发眩晕。

  冬春季女性患眩晕的多于男性,是由于女性平时运动较少,血管调节功能差,遇季节变化,血压降低,脑供血不足,或因疲劳血管张力低,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专家指出,冬春季正是脑血管疾病易发季节,有眩晕病史的患者,特别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劳累;注意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也不可太贪睡,因为睡眠太多,体位的变化也容易诱发眩晕,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七八月也是“皇帝死亡高峰”

  据阎崇年统计,夏季(农历七八月)也同样是清朝皇帝死亡的高发时间。清朝的皇帝胖子多,对于胖人来说,高温极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因为胖人的血管壁上沉积着大量脂肪,血液中也有大量脂质斑块,容易使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加剧血管堵塞,影响体内血液循环,减缓新陈代谢。高温的天气里,体内水分流失多,血黏稠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这使血的携氧量下降,心脏负荷加重,心率加快,极易引发血栓、栓塞、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发表于 2008/3/4 22: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见

毛主席逝世于八月十五
发表于 2008/3/6 18: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吃素,最健康
发表于 2008/3/31 07: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强 很强 很强大   楼主辛苦了 o(∩_∩)o...哈哈           
   
     
      
   
   
  
     
   
      
------------------------------------------------------------
我的论坛忘记续费,关闭了中文域名,要重新注册个域名注册啊,惨。没办法,到这个论坛灌水再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