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4484|回复: 21

中医理论源于道家的铁证-----李经纬《内经图》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5 05: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经纬《内经图》释
--------------------------------------------------------------------------------
  来源:中医博物馆  时间:2004.09.22


  
  一、关于《内经图》名称:

    《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点击放大

  二、《内经图》与中医学、道家的关系

  从《内经图》的内容实质来看,所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与解剖部位关系看,与中医学健康长寿养生养性学问关系密切,或即源于中医学内容之发展。但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与界定、图示练功法要领来看,其语言特点其道家理论更为突出。

  中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中国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有着深湛的渗透。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过中医药学的发展。譬如:《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炼丹之药品,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晋·葛洪、梁·陶弘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等,既是伟大的医学家,也以精于道家学理对道家养生养性颇有研究的大学问家。他们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养生养性思想与方法于中医学、促进中医学养生养性健康长寿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家养生养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标上,在唐末、宋、明时期,他们日益将其内容、人体脏腑、经络、体位功能等神秘化,发展了含蓄、曲隐风格,谜辞隐语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论上日益众说纷纭,使一般人越来越难以理解与掌握,成为少数道师、道士的专利。中医学在道家养生思想之影响下,逐步摆脱修炼成仙目标的制约,而对其有益于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与技术则充分吸收加以发展,从而日益成为比较科学养生养性的代表。

  三、道家养生与《内经图》

  道家关于追求健康,延年益寿思想与方法技术,集中表现在:

  1、修炼长生不老丹药,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药而成仙,即炼丹派,后称为外丹;

  2、修练内丹,后世发展为静养功,即将外丹炼制方面的若干学理、学术语引入人体静养功法之中,或即现时所称的气功

  3、五禽戏太极拳为代表的导引动功。

  炼丹服食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广泛中毒而遭到医学家、学术界的反对声讨而衰落。静功的气功与动功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则继续得到发展和丰富。

  《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养功思想与技术的真谛,其廋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更是道家宋明以来的典型风格。

  据分析研究,《内经图》约彩绘于清初皇宫如意馆道家画师之手,《内经图》的创意依据,当源于明代气功学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万历年间(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将《内经图》与《性命圭旨》进行了比较,认为《内经图》直接继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图等精美绘图的谜戏画风,使静功小周天法(内丹修炼)的图示更隐晦、更形象、更艺术化,使整个人体形象完全隐于一幅“山水风景”之中,从而以谜辞隐语结合精美图画,形象化讲述了道家“内丹修炼”的经旨、方法与技术。

  所谓内丹:是以人体喻炉鼎,精、气为药物,以神运精气,通过意念修炼而结丹药者,即内丹,亦称圣胎。隋·苏玄郎称行气导引为内丹。王夫子揭示内丹的特点“多隐其辞,托为龙虎,铅汞交媾之说,使以自悟。”

  所谓小周天:全名为“阴阳循环一小周天”。练功者闭目静坐,鼻吸清气,使吸入之气下降脐下(丹田),过肛门而沿督脉尾闾(下关)上行,经夹脊(中关)至玉枕(上关),到头顶之百会,入泯丸(上丹田,或以两眉间为上丹田),顺面部至舌与任脉接,至前胸膻中(中丹田)而下,至下丹田复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疾病决定收气存想其处,以达到强身却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道家认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关打通后,则任、督脉可循环周流,就能达到增强体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甚则不老神仙。

四、《内经图》主要术语简介

  上丹田:为百会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漿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颚,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尾闾关:为下关,在人体尾骶骨之末节,或指长强穴之所在,为任脉向督脉过渡之处,亦为任脉之阴与督脉之阳交会之所,《金丹大成集》:“水火之际曰尾闾关。”亦叫虚危穴、尾闾穴,或称为天人合发之机,子母分胎之路,精气聚散常在此处,水火发端也在此处,阴阳变化也在此处。道家认为此穴“系人生死岸头”,仙家称为生死窟,可见其多么重要,也是修炼通关最难处。
夹脊关:即辘轳关,为中关,释意资料很少,仅知为练功阴阳和合上行的第二关,按《金丹大成集》命名为辘轳关,似有提升上行之喻意。

  玉京关:为上关,即玉枕,位在枕骨粗隆上缘。《金丹大成集》:“脑后曰玉枕关”。由此上行则可会于泥丸宫,完成任督二脉通,达到任督二脉循环周流,当然也至关重要。
“铁牛耕地种金钱”,以铁牛耕地,比喻修炼下丹田,精、气、神三合与通过尾闾关之不易,三合生丹田炉火,即农夫脚下有一铁炉,炉中火十分盛炽,使水火相济,水火相交。图中有丹鼎,炉火正旺,下有男女童子车水,喻促进水火相交,心肾交,阴阳合,坎离交媾而生丹药之意。此任督交会之处,能否通关是十分关键的,故以“铁牛耕地种金钱……”一段作为比喻。

  《内经图》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对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胆、小肠大肠膀胱、胃等六腑,以及任督脉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生理功能、解剖关系与相互间关系按道家丹经理论,将人体设计成为一个小天地,并不断加以神化、神秘化、形象化,不同时期的道师们,以抽象的廋辞、谜词、隐语各自命名比喻,也可能与道、道家逐渐转为道教理论相关,从追求健康长寿而妄图轻身不老神仙有关,或许还因为与道长、道师、道士与道人们不断使之神秘化以求得历代最高统治者宠信,求得道家的发展,求得与佛教的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关。

  总之,这个神秘化与当初道师们的意图,恐怕所能获得的效益正相反,它逐渐使自己更加孤立,神秘化的过程也促进了非科学内容的不断渗透。我的专业是研究医学发展史的,平素对道、佛、哲学思想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也涉及甚少,为求得对《内经图》的透彻了解,我希望当今道家学术的研究者,道教的师长们以及广大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大家共同参与,大家点击求证,使《内经图》所示,更多的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05: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功学说 (紧密联系中医的理论,希望大家看看)
http://www.54hh.com/xxc/ReadNews.asp?NewsID=14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18: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所学的中医的基础理论完全是 源于 书籍,而根本不知道 古人是通过什么研究方法得到这些结论的,这些结论决不是 一般的方式能够得到的,否则,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医才具有这种完备而复杂的基础理论,它不是那种低级的经验性的医学,而是有强大而复杂的理论支持的完备的医学体系!!

但问题是,古人是如何得到发现这些中医的根本性的基础理论的呢???倘若这个核心的技术我们后人都不知道,只是知道古人的研究的结论与结果,那么后人怎么可能真正理解中医,并且继续发展中医呢???!!

好比说:气 的概念,我想,凡是通过书本来学的人,对于“气”的概念肯定是比较模糊的,因为书本上本身就是很模糊的概念,只是说它是“精微物质“,能起到各种作用,但要注意,古人在书籍中有大量关于“气”的论述,难道古人也是如此模糊的了解所谓的“气”,而能得出各种关于气的特征的详尽的描述吗??不可能!!!

其实,所谓“气“,就是 气功中的“气”,它是完全能够被人体所感知的,正是因为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被人所感知,所以,古人才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体会”,发现了气的各种特征以及其在人体内部运行的轨道---经络!!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18: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感性的 体会,恰恰是中医 理论的 来源!!

古人就是通过 细致入微的 “体会” ,来探索人体奥秘的,看看 经络学吧,就知道 古人 是通过什么方式 得到 如此 复杂 精细 的 经络的!!
而在气功学中,经络又是无所不在的,所以:阴阳气血五行经络 这些基本理论 都是 来源于 古人对人体内部细致入微的 “体会”!!然后,将其上升到 理论,用辨证哲学对其 总结概括,比如,五行,其实是 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而各个脏腑 根据其功能 类比为 自然界中的事物(根其功能有相似性),这样就得到了,五行学说!而不是先有 五行,再推理 ,才得到 各脏腑 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这样来理解五行,就是本末倒置了!!!
发表于 2005/12/25 19: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道、禅坐的人达到一定境界,都能内视反观,中医理论源于此,是医道中人共识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19: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冬梅 at 2005/12/26 11:18:
修道、禅坐的人达到一定境界,都能内视反观,中医理论源于此,是医道中人共识吧?


其实并不是什么“内视反观“,这是神秘化了气功!而是能够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到人体内部的“气“在 穴位与经络中运行!!

我们不要夸大气功,不要神秘化气功,而是客观的来了解认知

其实,黄帝内经中 一句话阐述了“气功”: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

这就是气功,修炼的就是---真气,其实我认为可能就是“神经内分泌”物质,因为“神经内分泌”物质 ,对人体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与“气”的作用完全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19: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理论体系研究方向之管见
李 少 波


我年届九十有二。在这里,我谨就中医理论体系研究方向的有关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意见。管见所及,不妥之处,还望诸位不吝赐教。

振兴中医,靠中医学术;发展中医,要提高中医学术。提高中医学术与发展中医理论体系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如何发展中医理论体系,其研究方向是什么,就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这些年来,关于中医理论体系发展大致有三种类型,即继承型、发展型和继承发展型。受到普遍赞同的是继承发展型。它是保持中医优势前提下的发展,是围绕原有理论体系下的再发展。古代中医始源于道,轩辕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得其指点,后编篡《黄帝内经》。通过实践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烽起,百家争鸣,对中医理论体系做了更多的补充。至东汉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医家,完善“理、法、方、药”,发展了中医理论体系。之后,历代各家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医事业发展很快。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在中医事业的发展中,窃以为似乎在学术理论方面没有较大突破,沿袭的仍是过去的老路子,中医的真正优势没能充分发挥。

本人在多年行医过程中,通过研读《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等经典,并经躬亲实践,逐步悟出了医源于道,医道同参,相互为用的道理,对发展中医理论体系及中医理论体系研究方向,也有一些小小的心得,不揣冒昧,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第一,预防为主应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内经》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绚丽的瑰宝,内容博大精深,其理论遍及天人一际、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摄生保健、抗衰延年的原则法,人类盛衰寿夭的自然律及顺应自然、淳德全道能成真等方面。它是中医学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作,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不易坟典。而其中的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则是预防医学的重要体现。如,《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有人评价这种具体的预防学思想是世界医学文献上的最早记载,在今天和将来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如何无病先防,防的方法又是什么?本人通过临床实践认为,无论是未病防范于未然,还是已病救其于萌芽,关键取决于人体的真气运行。《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卒然遇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上论述,道出了人体正邪盛衰退而致病或不病的至简至易之理,《内经》所论再也明白不过了。本人所创编的真气运行法,其主导思想就是在于培养真气,扶正祛邪,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抗衰延年,是《内经》预防思想的实践方法。

其次,经络活动的实质应作为中医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关于经络活动实质的研究,虽经多年的探索,都没得出定论。其实,《内经》对经络活动实质早有明确论述,只不过是缺乏实践验证的方法。《内经》总结了古代圣人的实践真知,掌握了人与自然的规律性,制定了不违自然的摄生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很明白,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真气便从之而生,旺盛运行;内守自身,神不外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就无从产生。《灵枢·刺节真邪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说的是真气是天阴、地阴化合的人体生命能量。那么,真气是怎样运行呢?《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指出真气即循环无端、周行不殆的经络之气,真气运行才是经络活动的实质。李时珍有云:“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抱神从静,虚无生气,积精全神,行气摄生;恬憺虚无,真气从之,恬憺无为,乃能行气。静定中方知真气旺盛地循经运行,才是保健摄生的至真手段。据此,本人提出了真气运行学说,并创编了实践方法。通过多年临床验证,对经络的活动实质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感知,也获得了药物所不能及的理想效果。该法从凝神调息入手,培养真气,贯通任督,燮理阴阳,强壮脏腑,促进人体生命活动有序化,对各种久治不愈的慢性疑难病均有显著疗效,对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化学说,乃至阴阳五行学说都可得到验证。

综上所谈,本人以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研究,应该突出重点,抓住核心,做到提纲挈领。当前应从预防医学的角度和经络学说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专题治疗,力争有一个突破。

二00一年五月十日
发表于 2005/12/25 19: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恬淡虚无才是气功的最高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19: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化学说,乃至阴阳五行学说都可得到验证。

注意这句话,就是 这位精通中医与气功的老先生的真实体会!!!这种验证,决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模糊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

完全证明了中医理论的来源以及中医理论的研究方法就是---气功!!!
发表于 2005/12/25 20: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庭经》中早有说明,这不是稀奇的事情。
《道书十二种》比您上面说得还详细得多。建议您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