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4970|回复: 59

站吧,不就是三十分钟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5 08: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站桩健身,不容置疑,但能否坚持,如何坚持,是大家讨论重点讨论的重要之一。
在网友小点开的QQ站桩群里(总群:51832119,女士专群:63576119),突然想到一个帮大家坚持的方法:
当大家以种种原因――或是主观,或是客观――不能坚持站桩的时候,就大声喊一声:
站吧,不就是三十分钟吗?!然后,开始站桩吧。

站吧,不就是三十分钟吗?!
让它成为一个口号,一个习惯吧,让我们一起来!Come On

PS:我会陆续在这个主题里系统地加入一些帖子,包括方法、理论、心得等。希望大家从中得到指引,看到希望,加强信心。让我们一起来,大喊一声:
站吧,不就是三十分钟吗?!

[ 本帖最后由 valentinoyu 于 2008/6/26 11:45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5 17: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缘来还是我

看看,能坐沙发的都是神一样的男人,哎,这个沙发我占了,不服去联合国告我
发表于 2008/6/25 17: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占一个

我穿着袈裟,剃着光头,拿着屠刀,强烈支持
发表于 2008/6/25 17: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坐成沙发,先站个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9: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步站桩---快速健身法         医盲


有网友发帖询问,对经药石按摩治疗疗效缓慢,用什么锻炼方法可以安全快速的强身。医盲把三十年所练所学所闻在心中理过一遍,得出的答案居然是最简单基础的---马步站桩!!!

不想重复三岁小儿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的公案,马步站桩很多人都会,医盲这里啰唆将马步站桩的锻炼方法及心得简单整理,提供给有缘。

姿势的具体要求可以参见气功导引中相关的帖子,尤其是版主的帖子多有集中阐述,医盲只是简单说说。

头顶悬,含胸拔背,尽量放松。两脚开3脚宽,平行,下蹲,大腿水平(稍高亦可不要过高拉),两臂可胸前环抱状,可两掌前推状,可叉腰,可抚膝盖上(不建议,容易使力)。愈久愈好。。。。

其他:

1.备一个小闹钟放在面前,计时用。
2.每天至少锻炼一次,每次锻炼累积时间不少于30分钟。
3.每次坚持的时间应逐步延长:比如今天第一次蹲桩,只能坚持60秒,第二次45秒,----,那么明天第一次争取65秒(哪怕62秒),第二次50秒,----,后天第一次争取70秒,第二次争取55秒,----,以此类推。4.汗出勿当风,勿冲凉。
5.能一次坚持到5分钟时,就会体会到少腹内热能发生,后来会慢慢自动循经流动。
6.能一次坚持到10分钟左右,会出现“呼吸极限”,类似长跑运动跑到千把两千米的时候出现的呼吸极限。这时一定要坚持,千万不要放弃。
7.能轻松过呼吸极限后,会渐入佳境,一蹲数十分钟不是难事。身体内外隐将疾逐步攻动。
8.就算按5秒钟递进锻炼,第一次坚持5分钟只要48天,到10分钟只要百日左右。能坚持百日筑基,轻松过呼吸极限关,自会体味到其中乐趣,大有欲罢不能之感。
8.有些东西自己体会先。有体会或疑问欢迎跟帖交流。


在传统锻炼方法中,对身体内在的锻炼有很多层次,打个比方说,练气,这个气通俗的说,就有粗细的不同,一般来说,越是费劲用力的,其所练之气就越粗,其功效相对于就作用于表(肌体)就比较多(注意并非表皮之表),越是不费劲而用意的方法,其所练之气就越细,其作用相对于里(精神)比较多。作用于表,可以很快色身反应而健康,作用于里,甚至可以逐步调整性情。所以古人说,修行事,在于变化气质,变化气,多在调身,变化质,多在养性。

古来锻炼,一般都是由粗到细,由外及里。先调整好身体,打通内在通道,然后随着功夫内渗,人生观健全,知识阅历的丰富,逐步由粗到细的转变锻炼,这样,可以避免直接锻炼"细"功夫带来的难以处理的偏差(可参阅智邦关于偏差的论述)。

智邦所介绍的马步站桩,不属于武功,不属于练气,不属于练意,各位同仁莫作武功会,莫作气功会,但是它又的的确确的暗含武功气功最最基本的锻炼原理。没有进行过传统功法锻炼的人,只要不是前面所说禁忌病症范围,不妨大胆练习,智邦建议尽量由此下手,以为今后有机会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或有身体不适出现,先排除其他的因素,再在马步上找原因。若确实是体质特殊,不适合马步锻炼,应该改练他法(这种人太少太少了,智邦即今还没碰到一例真的不适合此法的,若是觉得自己不合适,那么长跑也必定不合适,锻炼就需要小心些了。)

练功中出现的疑问或问题,智邦只要能够上网,会尽量及时交流。也希望喜欢此法的同仁,锻炼过程中,细心观察自身的变化。比如,精神是否好转,精力是否感到充沛,饭量是否变化,消化是否好转,声音是否变亮,眼神是否更晶莹,小便是否更有力,呼吸是否更深长,小腹是否更弹性,,,,,,,,当身体发生疾病状态时,要注意体会和以往发病是否有不同之处,,,,等等,

做个有心人吧,传统的锻炼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内省自察。经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若更有心者,把智邦前后介绍的方法,联系起来琢磨一下,或许会有所得。

只希望大家尽快把身体练通练好,喜欢传统锻炼的人们,后面还有很多值得去探讨的东西,但是先把最基本的练好,才是深研细究的基础。


也谈马步站桩  左手右手


看到医盲老师写的马步站桩,颇感不错,朋友们纷纷行动起来更让人感觉开心!翻出师父多年前关于马步站桩的一些心得,转载于此,算是锦上添花,尽点绵薄之力,让更多的朋友坚持下去,得到健康的体魂!如有朋友感兴趣可以陆续提供功法的的要求和原理!
       坐、卧、站、行四类桩功,以站桩为最佳,故有“万动不如一静,万练不如一站”,“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的经验之谈。
        马步站桩是空劲气功的练功特点,也是个特殊的训练方法,它的所有功法大都在站桩功的基础上实现的。
        “寒从脚下生”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青年时期下焦实(指肝、肾),上焦虚(指心、肺),元阳充足,头目清醒,到了老年,变为下焦虚,上焦实,由于心血管衰退而容易引起多种疾病。所以上虚下实被中医学认为是身体健康的标志,而上实下虚则是病态的表现。站桩功采取曲肘抬臂、屈膝下蹲,使身体重心下降来促使上身松驰,以纠正和克服上实(头脑胀痛、目眩耳鸣,胸腹胀满)、下虚(头重脚轻,腰腿酸软,尿频)的不良生理状态,使之保持上部虚以利于宗气运行,下部实以保持肾精充实。
         马步站桩功类似熊经,即庄子《南华经》所提的(熊经鸟申)中的熊经,指熊走路或攀树的姿势。
         站桩功的桩是树桩的意思,功是功夫。树桩埋在地下比较坚固,不易被推倒拨出,从形体上看相对安静。马步站桩是一调代三调,以调身代替调心、调息。它通过起势启动带脉,带脉一动,任、督二脉也动,十二经脉随之而动,实质上是外静内动,动中求静,故行家认为[桩功是休息中的锻炼,是锻炼中的休息]
          马步站桩不要闭眼入静与意守,而是以形引气,头顶百会与天气相接,脚底涌泉与地气相连,手心劳宫穴与自然之气相通。膝关节神经受到强刺激,真气由此而生,稍练片刻,即感身热手胀,发麻、体内病气、浊气、邪气随汗而出。
           站桩功是在脚的基础上进行。脚现在被称为劳苦功高的[第二心脏]、[精气之根]。人体30%的神经集中于脚底,脚趾是足三阴、足三阳经脉的起上交会穴,故很敏感。同时,通过内[八字]字脚,抬臂下蹲,易于圆档。裆圆在于打开会阴穴。会阴穴居两阴间,为任、督、冲三脉的起点,可调整一身的精血,通调任、督二脉,[任、督调则百脉皆通]
          马步站桩是打开会阴穴和疏通经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人体气机的快速启动,促进和增强督脉与任脉的循环功能,以活路诸脉。气行血行,血行气盛,随着体内气机的理顺活跃,各种症状均能很快得到改善,实现 对疾患的不治而治。正如苏东坡评价气功时说的:[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所以一定要按照功法要求坚持下去,功到自然成。


马步站桩的起势和收势     左手右手


接下来聊一下马步站桩的起势和收势,可能跟先前医盲老师的略有不同,但我相信殊途同归,至于马步站桩与经络之间的联系和相关原理陆续会跟上。
           就如前面文章中所提到的马步站桩功类似熊经,即庄子《南华经》所提的“熊经鸟申”中的熊经,指熊走路或攀树的姿势,即“曲肘抬臂,屈膝下蹲”的马步站桩,原称小林马步站桩,是许多武术及气功中常用的架式,也是空劲气功的基本架式。
                                                                起势
一、预备:人体全身自然放松站立,两脚同肩宽,并成内八字(即脚尖稍带内八字),两臂自然松直下垂在身体两侧,以梯形手指,瓦状形掌心向体侧,中指正好对准两侧风市穴,双目向前平视。
二、动作:
      1、曲肘抬臂,双掌心劳宫穴相对,随小臂带动上臂慢慢抬至使肘尖离躯干两侧前10公分左右,腑窝悬空若容鸡蛋,夹角在120度左右。
      2、在抬小臂同时,双脚略曲膝下蹲,臀部似坐胯(其角度是大腿和从膝盖向上的垂直线的夹角在15-30度左右),我们把它称作“站桩角度”。年轻和身体强壮者可以下蹲至60度,但要做到上虚下实为目的,膝盖不要超出脚尖。
     3、双手翻掌拉开,使掌心向下,小臂对称似11字向外拉开
     4、提肘垂臂:双肘向后上方提起,小臂自然下沉,掌心向后,手指向下,沉至体侧略后,此时人体象个“巾”字形。
     5、转腕仰掌:转腕时,使指尖对地划一圆圈(即自外向内)然后使掌心向上,十指对着带脉两侧
     6、双臂向后夹紧:手指向前,手掌不超出前身,掌与背放松,但双臂向后夹紧,形成扩胸紧肩夹背,这时流向臂部的气受阻于肩背部聚积起来。
     7、松肩推出:这时上身很紧,双臂自然慢慢向前推出至小臂与上臂约成120度左右,双肘离身体两侧前10公分左右。
     8、翻掌向下(以上即是空劲气功的起势)便形成马步站桩功。初练者可练5--30分钟左右。
     说明:手指总是成梯形的,从预备-----起势----站桩,两手五个手指分开两个手指的指尖之间相距约一只手指粗不到的距离,各指不能松直,应以第二个指关节有一点点弯曲,使四只手指成瓦状的梯形,拇指与食指成鸭嘴形。似向朋友招手,因为梯形手有利于气血的流畅。

                                              收势

  收势即是收功,指练功过程的结束。
         动作:
1、握拳起立,鼻子吸气:三个动作同时一起慢慢进行,即一边用鼻吸气,一边提前臂并握空心拳到锁骨前,掌心向前(握空心拳是关闭劳宫穴,停止放外气),一边起立,两肘自然下垂,不要抬起。
2、嘴巴吐气,垂臂松拳:即一边轻闭嘴唇,用嘴缝吐气,一边垂前臂,双着拳基本成垂直线自上向下向两侧下垂,在过腰后才逐步松拳伸掌,(气要吐得细慢长,吐到自然站立双掌伸开时,还应留一些气)






站桩4个阶段的反应  王安平

站桩的整个锻炼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一-初步实践阶段。由于人们习惯于肢体运动,如跑、跳、广播操、打拳等位移运动,而不习惯于位静运动,亦即形体相对静止的运动,所以一站桩即产生种种不舒服的感觉。胳膊、肩、头、腰、脚酸疼劳累,有的着急思动,有的心乱如麻,觉得站了很长时间,一看表才3分钟。因此,有些人便认为站桩不如吃药、打针方便,也有极个别人站不住。看来,人们对站桩功的认识要有个过程,即由不习惯到习惯,由不认识到认识,认识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过程的长短,取决于练功者的主观努力。怕艰苦,站不住,是桩功入门的大敌。但也有的人一开始站桩就觉得舒适,自然,发生兴趣。
    第二个阶段-一入门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不习惯逐步习惯起来,由不舒服慢慢舒适起来,胳膊、肩、头、腰、腿等比较自然轻松,头脑清醒,精神愉快,饮食香甜,多种慢性病症状开始减轻;身体的局部有明显的热、胀、麻等感觉,有的或热或胀或麻只有其中一种或两种反应。这个阶段已初步尝到了站桩的甜头,一天不站桩好象少点什么。
    第三个阶段--疾病的反应阶段。由第二个阶段转向第三个阶段时,往往使站桩前的病情又突然发作起来。例如,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又回升,又头晕、头疼起来,出现种种不适;神经衰弱患者,头晕、头昏、头疼又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严重的耳鸣眼花;有眼病(如角膜炎、青光眼等)的病人,又出现眼酸、疼、痒、涩、流眼泪等症状,有的甚至红肿、头疼;鼻炎患者,会鼻子不通,痒、疼、流清水、流鼻涕;牙病患者,会因牙疼而牙肿,有的连脸都肿;颈椎炎患者,会颈椎疼,头不能左右、前后摆动;咽炎患者,患部会发红,发涩,干燥,痒、热;气管炎、胸膜炎、肺病患者,会咳嗽吐痰,患部疼痛,闷气,喘气;冠心病患者,心脏会出现种种不适,心跳加快或过缓,间歇,心悸,疼痛;肝病患者,会肝疼,肝胀;肠胃病患者,患部会疼痛,肚胀,大便不正常;关节炎患者,关节会疼,肿,痒,风湿性的会出凉气,冒冷汗,然后发热,出热汗;肝病、肾炎、贫血,以及部分冠心病患者,下肢会肿胀,个别的全身肿胀;外伤后遗症患者,也会有种种反应,如针刺感、痒、疼、局部肿胀,等等。身体某处有病变,原未被发现,只要到了这个阶段,也会有种种异常反应。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站桩久了会出现下肢淤胀。以上仅仅举出若干慢性病的例子,实际上即使是一样的病,反应也不尽相同。总之,哪里有病,哪里就有反应,这些都是桩功的作用所致。有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实践证明,只有经过这个阶段,疾病才能逐步消除。这个阶段是桩功锻炼的最艰难的阶段,多种慢性病都要明显地反应出来,意志薄弱者会因此对桩功而产生疑问,对练功产生动摇,个别人会产生恐惧心理,由此而打“退堂鼓”。
    第四个阶段一一比较舒适的阶段。到了这个阶段,有的病基本消失,有的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化,练功已形成习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生活中的“必需品”。每次练功都会感到妙趣横生。如有的人发生异常的愉快感,感到飘飘然,或是达到既有我、又无我的境地,汗毛直立,毛孔有穿风往还之感。有的感到热、胀、麻同时出现,有的则感到只有热或胀或麻,有的人有浑圆感,有的人局部发放外气,大多数人可以做到两手之间既吸引,又排斥。练功者大都认为此时为幸福时刻,如有人打扰,说话,将是不受欢迎的。
    以上所述四个阶段是逐步发展的,是有其内在联系和变化的。桩功的各个阶段的感应是由于练功者的思想、情绪、身体等状况引起的,所以因人而异,四个阶段也不是任何一个练功者都要经历的。有的身体好,只经历一、二、四阶段;有的经历一、三、四阶段;有的经历二、四阶段,等等不一。又因练功者的年龄、身体、病情、病程、用功程度不同,各阶段时间长短也不一样。第四个阶段将随着练功者的锻炼而持续下去,在持续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主观、客观的种种原因,又会出现不愉快的异常反应,原来根除的疾病又发作起来,桩功的整个过程,始终存在着由体内不平衡到平衡又到不平衡这种对立统一的情况,体内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人之生命的整个过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其反应出来的即是人的体力、精神、情绪的周期性。有人把这种周期规律叫做生命节律。在生命节律的高涨期,人的体力就大,精神旺,情绪好。在生命节律的低落期,人的体力就差,精神不振,情绪不正常。桩功的第三个阶段如果遇上生命节律的低落期,练功者的种种不适反应则可更加明显,但切不可害怕,这是生命运动的必然。不论桩功的第三个阶段或生命节律的低落期,反应的影响不大时,仍可坚持练功,或者少练,或者暂停几天,也可以多练行功。




站桩反应    末学1981网友转贴


站桩大体可有以下几种反应:

1.酸痛感:站桩开始的前几天,肩、臂、腿、膝等处,多少有酸痛疲劳的感觉。一些身体受过伤或开过刀的人,站桩初期疤痕处有时会发生针刺样瞬间疼痛。有人病灶部位会出现反应。这些都是练功后自然的生理反应,是好现象,说明站桩引起了机体生理活动的巨大变化,代谢功能得到了提高。

2.麻胀感:站桩时经常出现发麻、发胀的感觉,最容易出现的部位是手指或整个手掌,有人的手臂、腿、脚也会出现这种感觉。你就是腿出现这种感觉,过一段时间,皮肤还会出现“蚁走”的感觉,这是练功后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畅通、血流加快的一种表现。

3.温热感:最明显的部位是手脚。随站桩时间增长,全身都会产生温热感。

4.振颤感:站桩稳定的姿势,需四肢肌肉保持持续性收缩状态,因此,随着站桩时间的延长,工作着的肌肉群就要发生程度不同的振颤现象。

5.不同感:站桩过程中,会出现两手位置高低明显不同的现象,但本人却主观认为一般高,或肢体一侧发麻、发胀、疼痛发热,而另一侧无此感觉。原因是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肌肉松紧未能取得一致,或因身体局部病灶的影响。

6.舒畅感:站桩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大脑内抑制作用的增强,代谢、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身体就会产生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练功时,如醉如痴;练功后,轻松愉快。这种舒畅感随着功夫的加深会越来越显著








[ 本帖最后由 valentinoyu 于 2008/6/28 19:4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9: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桩的要领  医盲
简单说了姿势、情志、呼吸与健康的关系,我们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健身锻炼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会发现,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锻炼方法,妻各种要求,无不暗合上述理论。而在各种传统健身锻炼方法中,站桩又是最全面贯彻上述理论的最好、最完全、最简单易行的锻炼方法。经常有人问,你经常介绍传统的健身方法,到底那种锻炼方法可以安全快速的强身。智邦把三十年所练所学所闻在心中理过一遍,得出的答案就是最简单基础的---站桩。

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章句,不论是这个理论来源于先民健身实践,还是以后的健身实践来源于这些基于传统哲学理论的健康理论的指导,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民,在健身的探索实践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登峰造极程度。

站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一定的姿势并坚持一段时间的锻炼方法,并且,在这个概念基础上,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总结,基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锻炼目的和功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流派和方法。

站桩的首要要求,就是对姿势的要求,而且这些对姿势的要求,哪怕以现代科学看来,都是那么的符合人体自然规律,有利于人体气血的运行。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祖先产生无比的敬仰之情。

我们知道,人体在精神和体力的劳作后,需要进行休息补充,才能持续。而最佳的休息,就是睡眠。睡眠是自然造化能力迫使人类所做的行为,以免人类不知劳累而尽情浪费肌体能量只到竭尽死亡。当人类关注到自己健康的时候,就会把被动的睡眠变为主动的休息,而睡眠之所以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人体的疲劳,就在于它是人身心尽可能放松的结果,因为身心的放松,对放弃了气血运行的干扰,而使气血运行能够按照自己的轨道收敛能量浪费和修复劳损的肌体。如果我们每天的休息不能完全补充、修复当天的损耗和劳损,那么肌体就会“带伤工作”,如果日复一日的损耗、劳损得不到补充和修复,当消耗和劳损积累到肌体无法承受和自我恢复的时候,疾病也就爆发了。

从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看到,对于不知道锻炼修补劳损的人来说,睡眠是最好的养生法。只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如果人们能过主动的在劳作时,尽可能少的消耗体能,尽可能少的产生劳损,那么我们生病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

如果人们能在更多的时候,模仿甚至超过睡眠的放松状态,那么恢复体能和修补劳损的几率就会更大程度的提高,我们生病的几率就会更加的减少。

再进一步,如果我们能明了气血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气血运行状态并避免劳损,那么,我们健健康康享天年的愿望就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了。

上面的道理,就是为了说明,锻炼的大原则,那就是松、静、自然。唯有松静了,五劳七伤的可能性才能降到最低,唯有自然了,也就是气血运行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行了,才能保证肌体不受到伤害。松、静、自然,也就成为传统健身锻炼的总原则了。虽然这个大原则,为了特定的目的,为了发挥人体特定的功能,有些锻炼方法会局部、暂时的有所变通,但是最终的总原则,是不会改变的。

松,就是说在保持正确姿势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松。
静,就是在站桩过程中,尽量的保持意识的安静或专一。当然也最好保持环境的安静,以免影响心神专一安静。
自然,就是在锻炼过程中,严格按照功法要求操作,越是自然越好,不要人为的强加力量、意念以助呼吸及体内气血运行。

前面说到了姿势与健康,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总结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口诀,如头顶虚悬、双目垂帘、舌顶上腭、面带微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腋开跨、舒指松腕、尾闾中正、宽胸实腹、顺臀溜胯等等。我们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口诀俗语,来说说站桩对全身姿势细节的要求。

头颈:头顶虚悬、虚灵顶劲等等,是非常形象的口诀,就是说,头部百会穴好像有根虚拟的绳子把头部轻轻吊起悬在空中一样,转动轻灵,不对颈椎产生额外的压力,这样,颈椎也就自然保持了最佳的自然曲度。我们知道脊柱内部神经异常丰富,人体的中枢神经通过这些神经对躯干进行指挥反馈,头顶虚悬,因为保持了颈椎的最佳最自然的曲度,而使脊柱腔体不受外力压迫而变形,不至影响神经和保持脊髓通量。颈部的不良姿势习惯,会造成诸如神经压迫,大脑营养不良等相关的情况发生,而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我们如果仔细体验,会发现我们通常习惯把头向后微仰,下颌前翘,这样的姿势造成颈椎过分向后弯曲,长期的不良习惯,使颈部筋肉供血不畅、僵滞扭曲,进而会压迫通过颈部的血管经脉,造成头部营养供给不足。当你稍微活动颈椎,就感到颈部酸胀不适,就是因为长期不良的姿势,造成供血障碍或颈部肌肉劳损。还有些人转动颈部时会感到颈部嘎嘎有声,这是筋腱椎骨已经有些僵滞的表现了。

有的老师说,微微收一点下颌,其实也是为了做到这个要求。还有的老师说,脖子微微用意向衣服领子靠,也是在引导我们做好虚灵顶劲。

面:面带微笑是人体面部肌肉最放松最自然的表情,面带微笑还能给他人带来良好的感觉,从而也能反馈给你良好的场能信息。面带微笑能促使自己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心态。

眼:在锻炼时,一般讲究先眼光内收(也就是眼光从望远到渐近只到收回颅内),再双目垂帘,也就是说两眼皮像布帘那样自然的耷拉下来,不加紧闭的意念。保持这种自然垂帘的状态,符合局部气血的通畅,同时也因为双目垂帘,使得目光不外散,也就不容易收到外界诱惑而保持心神内敛。俗话所说的闭目养神,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肝开窍于目,闭目而使精魂不散。也有的锻炼方法因为特殊的原因,或者为了避免闭眼带来复杂的内景而形象心神安宁,要求睁开眼睛锻炼,但是即使如此,也要求不要东张西望、思想涣散,一样要求眼光收近,一遍宁神。只有在特殊功效的锻炼中,要求眼神的收放及引领。

舌:常常有说舌顶上腭,但是初学者往往因为不习惯反而造成舌头紧张。所以,我们提倡在站桩初始阶段,无需刻意舌顶上腭,只要自然放松即可。等到锻炼到一定程度,因为体内气血运行的原因,到一定时候可能会有自动舌顶上腭的表现出来。即便没有这种力量产生,在站桩站到一定程度,舌下津液泉涌,汨汨然咽下阶段,稍加意念舌顶上腭,也是不迟的。而那时你已经可以很好的掌握放松的要领,而不至于因为照顾舌顶上腭反而造成紧张。

肩:一般传统说沉肩,其实就是把肩部放松。肩部的放松有个特点,就是拉长的感觉。也就是肘部向外或向下引,这时肩峰处肩臂骨交接处,就会出现一个凹,感觉上有点把肩臂拉长的那种感觉。所以传统常常把沉肩坠肘放在一起说。

腋:张腋、虚腋、开腋等等说法,其实就是要求腋不不要紧夹,要放松腋部好像空虚能放下一个小气球那样的感觉。其实沉肩坠肘做好了,就可以体会到虚腋的感觉了。开腋,除了便于肩臂气血的通常外,还能减轻了两肩对两肺的自然压迫,从而使肺的工作更加自然松畅。

肘:讲肩腋的时候差不多说了,坠肘,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不管摆什么姿势在什么位置,都要有外展下坠的意念或趋势,以拉长肩臂的特殊经筋。

腕:平直放松。在特殊的锻炼方法时,有立腕踏腕的要求,就是立指的时候,腕横纹小指侧也就是尺骨尽处有向前的意念或趋势。

指:五指自然舒展伸直即可,不要用力挺直。

胸背:含胸拔背。怎么体会呢?想象你在抱一株粗于合抱的大树,尽量把臂指放长想要环抱住两手接触的那种感觉。有人形容,你在很多人的公共汽车上抱着孩子,环抱的双臂又要保住孩子,又要抵挡别人挤着孩子的那种感觉。再有,如果说弯腰是胸背向前合拢的趋势,就好像肩胯合拢的趋势,那么含胸拔背就好像左肩和右肩合拢、左胯和右胯合拢的趋势,是身体纵向弯曲的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趋势,就是有那么一点点意向和趋向,而不是用力想要达到那样的效果。因为可以用力,又违背松静自然的大原则了。应该注意,前面说的种种,都是为了让读者体会什么是含胸,而不是要大家用力去那样做。一定要记住,任何时候,胸的唯一要求,就是松。含胸,也是为了胸部更好的放松。

腰:平时我们直立时,腰命门一带是向前弯曲的,站桩时,我们需要微微用意把命门向后凸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又要保持前述身体姿势的要求,就需要稍曲膝来配合了。

腹:当前述要领都做好了,小腹只需放松,就自然达到要求了。放松放松再放松,就这样,小腹慢慢感到充实,胸部慢慢感到空旷,就是过去常说的宽胸实腹了。

裆:裆部要有撑圆的趋向或意念。

膝:前面说了,为了命门微微的后凸,需要曲膝来配合。一般的讲究,曲膝的程度,以膝盖不超过脚尖为标准。

脚:脚踏实地,无妄用力。一般的桩法讲究两脚平行向前,但是有些特殊的桩法会有不同的角度。身体中心落在脚上,根据不同的桩法要求,落点也不太一致,但是大多都要求在涌泉一带,也就是脚的偏前1/3左右。

趾:自然落地。有些特殊的桩法要求用力扒地,则需要根据具体桩法来实施。

腿,由于曲膝,人体的整个重量平时直膝承担,力量多由骨骼对直承担,而屈膝后,参与承担体重的筋骨肌肉就有所不同,初始会觉得较直立更费劲或容易疲劳。这时候对腿的要求就是紧中求松,在保持姿势的前提下,在逐步锻炼腿部耐受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松,放松,再放松。

前面我们把身体的各部分姿势要求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没有对胯进行阐述。这是因为对胯的要求比较难体验,也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太过注意胯的话反而会引起紧张,所以对胯的具体要求,我们放在介绍具体桩法的时候,在需要的时候另行讲解。

呼吸,一般要求自然呼吸,关注呼吸,但不人为的去加强、改变呼吸的状态,除非在特殊功能的锻炼方法中,才会有特殊的呼吸锻炼方法。

精神,传统锻炼无一例外的要求,精神安静、情绪放松、意念专注,保持一种超然怡然的心态。在情绪剧烈变动的时候,不要进行站桩锻炼。

站桩的高度。

站桩,高度不同,用力不同,锻炼的细密程度不同,锻炼的效果就不同。一般来说,站的低,费力气,其气粗,练意少(静的程度),反应快,站的高,用力少,易放松,易入静,其气细,再加上呼吸、用意以及配合功法,锻炼效果及功能也不尽相同。
那么,抛开特殊的锻炼方法和目的,我们进行站桩锻炼,仅从站桩的高度来说,到底选用什么高度,或者说,怎样的高度,能发挥出最好最快的效果呢,站的太低,超负荷未必能达到最佳锻炼效果,站的太高,又担心健身效果太慢,尤其是年轻力壮之人,在人生经历、心智还没有接受或爱好静谧的锻炼方法的时候,怎样找好站桩高度的切入点?

其实前人做过很多探索,并且各派都有自己的传承和习惯,比如太极,过去冷兵器时代,练太极也是要真刀实枪的闯江湖的时候,锻炼是少不了低架的,只是到了养生的时代,高架似乎才成为主流,随之而来的太极技击也更趋向松空奥妙。

虽然各门各派在传承过程中为了生存的需要,都有一些特殊的经验、心得是秘而不宣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门派生存的观念已经逐渐淡薄,传统的锻炼方法正在被逐渐的公开和融合,有些秘密也就不应该成为秘密了,虽然如此,到目前为止,关于站桩的高度的这个方法,智邦还没有在任何报章杂志网站看到介绍,也就是说,关于这一点,是首次披露。

也许读者会说,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么神神秘秘的?其实,传统锻炼的有些心得和诀窍一旦你千方百计的探求得到后,觉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其实有很多秘传的诀窍,就是公开说出来,你不知道其用途或作用,也会当作很普通的一句话忽略掉。关于站桩的最佳高度,也应了传统常说的那句话,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张纸。虽然太简单,时机确很管用,如果在介绍站桩的时候,平平淡淡告诉你,恐怕你也不会去注意和接受,所以,说了一大堆,只是想要你影响深刻。

站桩的最佳高度,一句话:起跳的高度!

所谓的真传一句话,并非你听到一句话就能彻底明了其中道理,在一句话的基础上,还有相当的解说工作。虽然相对于锻炼内景来说,起跳的高度就是最佳的站桩高度比较容易理解,但还是需要简单解说一下:大家可以做个实验,原地起跳摸高,大家都做过的吧。对就是这样,当你原地起跳摸高,就会下蹲,然后尽力向上跳起,这时候,你注意了你下蹲的高度了吗?这个高度,是最适合你当前的体能体力的高度,是最能发挥你潜能的高度,也就是说,作为站桩锻炼,这个高度就是你的最佳切入高度!

同样的道理,两脚的最佳宽度应该是多宽呢?想来你读者也猜出答案了,对,摸高起跳时,你自然的用到的宽度就是。但是要从理论上讲,就是肩宽,支撑人体的最佳宽度。

站桩的时辰、场所和方位

中医理论阐明,人体气血运行,不同的时辰,不同经脉的气血旺衰是不一样,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一种锻炼,不同的季节、时辰、方向等等,都应该有相对的站桩时间和方向。但这仅仅是理论上,因为人类进化到这个程度,对于自然界各种时空影响的敏感,都已经降低到最便于自我保护的程度,试设想如果人类对自然非常细微的变化都感应强烈的话,是无法适应这个星球的生存环境的。

所以,我们进行站桩锻炼,尤其是初级阶段,对于站桩的时辰、场所及方位对人体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在自然时空环境发生剧烈变换时,人体可以轻易的感觉到它的影响,那么,我们进行站桩锻炼,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在户外练功时,应注意空气清新,但应避开风过大的地方,如有树木花草溪流湖泊则较为适宜。冬季如在室内练功,应尽量保持空气新鲜。

比如,温度骤变,风雨雷电,雨雪雾霁等等太过时,我们还是应该避开这种剧烈变动的时间进行锻炼。时辰上,精神倦怠、体力劳顿、过饥过饱等等时间,都应该避免进行站桩锻炼。同时还应注意,饭后饭后应隔开半小时左右才宜进行站桩锻炼,站后也不要立即饮水,特别是冷水。练功前先解完大小便,裤带不宜紧。

每次锻炼坚持的时间

经云:“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就是说,人体气血一昼夜要循行人体50次,按照一天24小时计,气血完全循行人体一周大约是0.48小时,大约28.8分钟。我们进行锻炼,一般最好是气血完整的循环周期,也就是说,每次锻炼,至少应该完成一个气血周期也就是28.8分钟,加上准备调整以便进入状态,一般锻炼要求不要少于30分钟,就是这个道理。等到锻炼有了心得,能够体会体内的细微变化,就能体会到这个时间周期对人体的影响。比如我们在静坐杂谈中谈到,静坐半个小时左右,会有一个很特殊的感觉期,就是因为这时正是进入练功状态的特殊气血阴阳更替的时间,通常表现为短暂的气血交替不畅而神失濡养,造成心绪烦躁。


我们一再强调保证锻炼每次的时间,其道理读者应该明白了,所以大家应该特别注重锻炼的时间,时间,在中国白话中也叫功夫,用功夫才能锻炼出“功夫”。

关于站桩的高度,读者往往还会有许多疑问,一般问的最多的是高桩和低桩的锻炼强度和效果的差别。有些人说,我的体力不支,把桩架拿高点,会不会有效果?效果会不会降低?等等。

一般来说,只要身体尚好,能够坚持把桩步站的比较低的,都应该先进行低桩锻炼。

原因我们会在【锻炼的层次】相关章节里对相关理论进行探讨,这里只做简单的说明:

低桩,按照过去的说法,开始锻炼人体气血比较粗、浅的部分,这样会为今后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因为着重姿势,对呼吸、意念要求轻浅,调动人体的能量也就比较“粗”,这样说大家不要认为这个粗就是层次低,而是如果一开始就锻炼深细侧重意念类的方法,内部的运动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正确把握的,或者说,没有“粗、浅”的基础,绝大部分人不能很好的把握深细的内部运动。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低桩引发的气血运动,对身体表浅层次的矫正作用更大,它几乎不给你人为意念干扰的机会,摧枯拉朽般的自己运作,也就是说锻炼身体的作用更直接,更快,更自然,更容易体验到。因为他的锻炼层次更接近“质”的层次,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也就最大,特别是以锻炼身体为目标的大众,一开始就用着重意念、放松比较容易的锻炼方法,一旦把握不好,往往欲速不达,且在内景复杂的时候哪一把握反而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虽然这么说,高桩锻炼也一样的是非常好的锻炼方法,只是锻炼的时候要把握要点。若是身体稍差对于低桩有所不适应的人,可以适当抬高桩架,抬高到什么程度为限呢?我们还是用时间来限定。比如有人说,我想从高桩入手,逐渐降低加大锻炼量,那么你可以选择一种高度,你非常努力的可以站上半个小时以上,记住不是轻松达到,而是很努力才能达到的高度。当你能够在这个高度保持一定的时间,并且在适应这个高度身体能够放松后,再加大锻炼量,降低桩架。

为什么练了高桩还要去练低桩,不是高桩锻炼的会深细些吗?其中的道理在一个“透”字,读者锻炼到一定程度,可以琢磨一下这个字。就好比一个大学生,不一定会做中学最难的题目一样。

对于身体很弱实在无法进行低桩锻炼的朋友,高桩的锻炼也是可行的。高到什么程度?哪怕只能躺床上不能动的人,勉力能抬起一个手指头,都可以进行桩功锻炼。或者肢体完全不能动,意识清醒,也一样进行“桩功”锻炼。

这里展开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要说明,只要选择了桩功,入手是用“一次半小时以上的稍高一点桩架”还是“低桩累积半小时的锻炼”,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爱好灵活掌握,但是我们依然推荐只要身体能够承受数十秒低桩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从低桩锻炼起。它对你的身体的“清理、整理、调理”的力度,你会慢慢体验到。

有许多人,对于女性同胞进行传统锻炼多有忌讳,认为女性有不同于男性的特殊体质,不适合传统健身方法的实践,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不可否认,在传统锻炼方法中,有一部分是不适合女性锻炼或不适合女性特殊时期的锻炼,但是我们只要明白传统健身的原理,把握好锻炼的原则,不要选择不适合女性同胞的方法,调整特殊身理情况下的运动量,完全可以实践传统健身功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秘静克女士跟随王乡斋先生进行站桩锻炼,不但治好自己的疾病,而且健康长寿,90多的高龄还能公园教导后辈练习站桩,为推广站桩健身做出卓越的贡献。

站桩功,是可以适合所有人的最佳的锻炼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9: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几张MKESAIL 网友在网上找的图片
Valentinoyu按:这几张图片是浑圆桩的图片,考虑到有些网友在站马步,有些在站浑圆桩,有些介于二者之间,所以发上来。至少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姿势中看到一些传统锻炼的基本要领,比如双膝微曲,百会朝天,双目垂帘,松肩沉肘、含胸拨背等。但提请网友注意,对于马步站桩,在脚的距离、腿的姿势上与这些有较大的不同。

[ 本帖最后由 valentinoyu 于 2008/6/26 11:2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20: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浑圆桩的骨架图  网上资料

[ 本帖最后由 valentinoyu 于 2008/6/26 11:2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20: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Valentinoyu按:进行传统锻炼,了解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术语,是十分有必要的。本帖子转了两个帖子,本人感觉与站桩有莫大的关系,比如人体的九把锁,站桩锻炼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开启人体的九把锁啊。请大家仔细看看

明三节 齐四稍   医盲
在各家拳谱中,多有阐扬。因人在外地手中没有资料,网上找一段供参考:

明三节:举一身而论之,则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继而分之每一节中,亦各有三节。上三小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三小节:胸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下三小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总之,不外于起、随、追三字,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这样不致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等弊端。起、随、迫为劲法。节名虽各异,劲法一致。统身劲法然,各节劲法亦然,俱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起要起去,随要随定,追要追上。一动三劲俱到,则无弊病。
齐四梢:毛发为血梢,手指、脚趾为筋梢,牙齿为骨梢,舌为肉梢,此为四梢。四梢要齐蔽,舌要顶,齿要扣,手指、脚趾要扣,毛孔要紧。舌顶上腭则津液上注,气血流通;齿要扣,则气贯骨髓;手指、脚趾要扣,则气注于筋;毛孔要紧,久练勤习,功成则周身气沉而坚。舌之顶、齿之扣、手指脚趾之扣、毛孔之紧,一齐如法为之,无先后迟速之分。四者如有缺点,则气散而力怠,便不足以言技。但行拳或交手时,须发欲冲冠,指欲透骨,牙欲断筋,舌欲推齿。意念一动心一颤,四梢皆至,四梢齐蔽,内劲即出。气自丹田生,如虎之怒,龙之惊。气发须吐声,手随声发,声随手落。一动百动,四梢齐蔽,内劲岂有不出之理!秘诀曰:上提下坠中束练,妙术尽在呼吸间。



秘传九把锁开启法--------起死回生之术 中华神灸中国传统推拿疗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疗效确切,令人惊叹!然而,推拿之中的秘术,人体开关,而真正懂得开关的则不多,此法历来是秘不外传的。
推拿之中的推就是按摩,拿就是开关,民间又叫开锁,在治疗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昏厥之患者中显得至关重要,一个濒于死亡气绝之人,经会开锁的推拿师一看患者就知道哪把锁闭塞,应该先从哪把锁开起,经他一推拿,患者就会张口出气,起死回生了,你说他神吗?并不神,这样的推拿师是是待得到了真传的。功夫学到家了。辩证出效果,实践出真知。在这里关键是开锁,先开哪把锁至关重要,举足轻重。为了让这一绝技发扬光大,现把此不传之秘法公开,期望为更多的人造富。
第一、 二把锁为青龙锁--------位于肩颈交接的斜方肌处,左右各一把,民间也有称为“井锁”或“肩筋。”
开启青龙锁的方法:患者坐卧皆可,医者站立患者背后,两足分开,取站立式[患者坐或卧均可]。操作时四指微屈,与大拇指相对,用食指第一、二节指内侧缘与大拇指内侧缘捏住患者肩筋的斜方肌,根据患者承受力度,用力拧动即可。用力要由轻到重,不能突然用力,动作须缓和,只要具有一定的指力,能恰到好处的用劲,瞬间的挤压拧动,即可打开此锁。对儿童着力一定要轻柔。
第三、四把锁为返魂锁-------位于腋窝处,左右各一把。此锁有前中后三关,前为腋窝的前壁肌{胸大肌},中为腋窝与臂连接处{相当于肱二头肌的上段,包括通过腋窝的神经组织],后为腋窝的后壁肌{背阔肌}。民间医生把返魂锁三关从前至后依次定为大定,返魂,后亭,也有称前为总筋,中为痹筋{拿此筋壁有麻痹感},后为背筋;
开启返魂锁的方法:术者侧向患者,取马步或丁字步,一手握住患者的前臂部,使患者手臂成外展姿势,另一手在患者的腋前、腋后、腋中分别用手法开锁,先开总筋,再开背筋,最后开痹筋。有秘本上称返魂锁,“锁中又有锁,单开一锁无效果。”实质上就是指返魂锁中有三锁,即前中后三关,要开启返魂锁,前中后三关必须依次开启方才有效,单开一关是不起作用的。特别是中锁,{痹筋},一定要开准,要拿到患者手臂有麻痹感才有效,否则,此锁仍末打开。对昏厥患者开这把锁就要凭术者的手法与感觉了。
第五、六把锁为紫金锁:位于脐下两侧腹直肌下端,相当于足阳明胃经之外陵与大巨穴之间。左右各一把,民间称为吊筋的便为此锁。
开启紫金锁的方法:开启紫金锁时需由旁人扶起患者,使腹部肌肉松驰,医者面向患者站马步桩,一手扶住患者腰背部,另一手四指并拢微屈,用食指指侧顺势向上兜起,拇指与食指同时拿住吊筋,用力拧动,顺气而开。
第七、八把锁为白虎锁------位于大腿根部,腹股沟内侧端直下三寸大筋处。左右各一把,分前中后三关,大筋为中锁,中锁前开一寸为前锁,后开一寸为后锁。有的民间医生把白虎锁前中后三关称为前沟、中沟、后沟,也有称上马、大筋、下马的。按解剖位置分,白虎锁前中后三关分别为前沟即大腿前面肌肉群的缝匠肌{中段},中沟即内侧肌肉群的{内收肌与股薄肌},后沟即后面肌肉群{半腱肌与半膜肌}。
开启白虎锁的方法:患者坐或卧皆可,医者面向患者,站丁字桩或马步桩,一手握住患者小腿部或国窝处。使患者大腿成外展姿势,另一手在患者大腿根部用手法,捏住中沟,前沟,后沟所属的肌肉组织,分别施以手法。白虎锁与返魂锁一样,锁中有锁,即前、中、后三关,必须先开启三关中的中锁{中沟大筋}依次再开前锁与后锁。
第九把锁为总锁:位于前后阴之中点,相当于会阴穴处,民间医生多称为半把锁。
开启总锁的方法:开总锁采用食指掐法,患者仰卧,医者站在患者的右侧,左手掌放在患者下腹部关元穴处并向下挤压,与此同时,用右手食指指腹于会阴穴处向上顶掐,缓慢用力到一定程度时维持1---2分钟即可。
总锁,民间推拿医生极为重视,认为这把锁是“生死锁”‘‘救命锁’,不是极危重患者,此锁不易关闭,一般平时推拿中也不随便开总锁。只在前八把锁开齐,患者仍无转机,不开口也不动弹,垂危之际,万不得己才开启此锁,有救无救在此一举。
这就是民间点穴推拿疗法秘而不传的“九把锁”。其中前四把左右各一把,共八把,加上总锁一把,号称人体九把锁。这九把锁是人体功能活动中一种无形的特殊关卡。民间医生多夸大其神秘性,说法多有不同,但是,手法都是一样的。

九把锁临床运用之法
九把锁就是人体因各种原因昏厥之后,医者选择上述几个部位中的一个或多个施以适当的手法,使患者当即复苏,锁不开则患者危重,甚至死亡。九把锁多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因跌打损伤而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脉象有力,肢体强痉,邪盛气实的闭证相当有效。特别是伤科疾病应用广泛。也用于某些痧症{如中署,晕厥等}及溢死{吊颈}气绝之治疗。推拿医生认准病情,从何下手,先开何锁自有决断,不一定把九把锁都要打开,先后次序而各有别。大体说来,颈强直,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胸腹气闷,多开青龙锁与紫金锁{一、二、五、六把锁},俗话说:“吊筋一兜,病人开口”。牙关紧闭,口不能言者,必开紫金锁。肢体强痉两手握固,胸腹烦闷,身热肢凉,应开返魂锁与白虎锁{三、四、七、八把锁}具体的说,就是气血阻于何处,应先从何处开锁,哪侧气血受阻,先开哪侧锁,有的患者则应从下往上开锁{如吊颈患者}。一般开关都以推拿同时进行,边推边开,推拿结合,直至病人复苏。无论闭证,痧症,只要病人开了口,肢体活动恢复了就算达到了目的,也标志着人体气血通道己开通,表示全身各锁都己打开了。
  至于总锁,民间推拿医生极为重视,认为它是“生死锁”,“救命锁”,不是极危重患者,此锁不易闭塞,一般平时推拿中也不随便开此锁。只是在八 把锁开齐,病无转机,患者仍不开口,也不见动弹,垂危之际,万不得己才开此锁,有救无救在此一举。
  推拿开锁最好在室内进行,温度适宜,空气应流通。不应在外当风处,以免复遭外邪侵袭。施力强度,视病情轻重及患者忍受的程度而定,原则上应轻重适宜,用力均匀。推拿最好直接在体表进行,隔衣开关有时部位拿不准,指力也达不到要求,特别是返魂、白虎四锁各三关,只要一关末开启,此锁仍然关闭。开锁的时间除总锁顶掐时间1—2分钟外,其他各锁应在瞬间内完成,时间过久有伤穴位及组织,开启应一次开启,不得反复擒拿。小儿多以家属抱在身上,坐卧皆可,力求舒服自然。
  开锁有它的禁忌症,临床上遇到口开目合,手撒肢冷,神迷冷汗,二便自遗,脉微欲绝,元气虚极之脱症,阴症伤寒{民间称办为“伤寒挟色”}之痹缩症,以及中毒及大出血后休克患者,则禁用手法开锁,切记。
九把锁是疏通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特殊关卡,与经络有密切的关系,从十五经脉的角度来看,青龙锁是手三阳经必经之处,反魂锁是手三阴经必经之处,紫金锁是足三阳经必经之处,白虎锁是足三阴经必经之处,而总锁则是任、督、冲三脉循行起始之处。由此看来,九把锁是人体经络循行的枢纽,是气血循行的要道,“锁”开则经络疏通,气血流畅,病人复苏,“锁”不开则气滞血凝,病人危亡。
祖国医学认为,人之一身莫不由气血滋养,而气血之所以能在人体循环不息,主要是借助于经络循行,经络通行的要道一旦受阻,即锁闭,则气血运行失常,形成气滞血瘀,引起疾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锁闭则气先闭,气不行则血凝。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昏厥病人则是由于全身微循环障碍造成的,开锁实质上是开启气门,疏通微循环,气行则血行,经络得以疏通,则人体气血流畅,营卫调和,肌体正常功能得到恢复,就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合上述,九把锁开启得法却有起死回生之效!




人体八会穴     网上资料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见表)。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开十二门法  李藏山开,有起始、发动、显露、扩大、发展,融化、使通之意。起手按摩,惟恐郁滞无循行之路,易招痛苦,故对于闭塞一类疾患,必在一些可影响人体整体机能的部位,首先开而导之,以期气血通畅,开启闭塞之门户而愈诸疾。治病要先“开门”。若不开门,犹如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不到贼,不开门,疾病也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本法运用得当可起到疏通气血、通经活络,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营卫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动员机体的潜在能量,调动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转。对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具有可靠的功能。此开门法共包括开天门、开地门、开气门、开血门、开中门、开火门、开肺门、开筋门、开骨门、开神昏、开汗门、开风门等十二开门法,具体分述如下。

1.开天门:
(1)天门起于两眉之间,止于百会。医者用右手中指,有节奏地点击两眉之间的印堂穴9次,天心穴9次,天庭穴9次,囱门穴9次,百会穴9次,然后用左手掌扶着病者的后颈部位,右手以大拇指的罗纹面,紧贴于天门穴,向上直推,经天星、天庭、上星、囱门(泥丸宫)直达百会穴为止,共24次。力度不宜过重。亦可以两手大拇指直接从眉心向额上推24次(成人可推240次)。若自眉心推至天庭(前额发根处),称“开天门”;推至囱门或百会则称“大开天门”。
(2)患者坐在床上,医者站在患者侧面,一手中指点百会穴(前后发际连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食指点聪门穴(头顶中线上百会穴前1寸左右),拇指点按前顶穴(头顶正中线上,百会穴前一寸五分处),无名指点按强问穴(头部正中线,头枕骨向上约二横指处),小指点枕骨。另一只手中指点按天突穴(喉窝正中),时间5~6分钟。
(3)双手由头前发际天庭穴部向后顺至两风池穴,两手中指点风池穴(耳垂后两颈侧凹陷处),时间5--6分钟。
(4)两手分别点按两颈天柱穴(风池穴下约一横指处),时间5-6分钟。
(5)两手顺颈部上下掐两次,随后双手再上下反复推20次。两手在头顶部提20次,揉20次,顺前额向后推20次。两手顺两耳门用中指点按耳门穴或和髑穴(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凹陷处,开口取穴,耳前发际旁),食指点按两太阳穴,无名指点按听会穴(耳屏间切迹前,亦即耳中间屏耳下张口凹陷处),拇指点按承泣穴(两眼下眶骨正中凹陷处),时间5--6分钟。
(6)用中指轻揉两耳门穴,双手由耳穴下移至颈部,拇指点按两缺盆,一手中指点按风府穴(两风池穴中央,颈中正线《i勤峨嵋佛家医药密功口
上),一手拇指、食指点按两睛明穴(两眼内角处)。点按风府穴手不动,另一手由睛明穴向下点按两四白穴(眼眶下约一横指下孔凹陷处),下至两迎香穴(横平鼻翼凸出处),时间5~6分钟。
(7)两手大鱼际部(掌侧)顺睛明穴到迎香穴顺气20次,再由双手食指、拇指、中指从承泣穴下提20次至颈部,再顺气20次。再两手拇指点按两缺盆穴(两锁骨窝凹陷处),时间5~6分钟。
(8)两手中指点按两肩井穴(肩峰穴与大椎穴连线中点),时间5~6分钟。
(9)两手拇指点按腋下两天泉穴(腋窝中),中指点按肩上两肩髑穴(两臂平伸,肩锁交接凹陷处),时间5~6分钟。
(10)两手拇指点按两青灵穴(两大臂内侧约前1/3),时间5~6分钟。
(11)两手拇指点按两手三里穴(前臂外侧约前1/3),时间5~6分钟。
(12)两手拇指点按两列缺穴(大拇指后接臂、掌横纹后凹陷处),时间5~6分钟。
(13)两手拇指点按两内关穴(两前臂内侧约四横指处),时间5~6分钟。   ’
(14)两手拇指点按两手合谷穴(两虎口处),时间5~6分钟。
(15)两手顺合谷穴下移至两手三间穴(合谷穴前约一横指,第二掌骨内凹陷处),二间穴(三间穴前约一横指,食指与第二掌骨交接凹陷处),商阳穴(食指侧尖),时间5~6分钟。
(16)两手拇指点按内劳宫穴,时间5~6分钟。
(17)两手五指尖握住患者两手的四横纹,时间约5-6分钟。
(18)两手五指尖握住患者两手的五指节,时间5~6分钟。
(19)医者的左手握住患者的右手,由虎口开始,顺手太阴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掐至乳根部,再由乳根部掐返虎口。亦即沿手臂上内外两侧运行。
(20)再用右手握住患者右手,由小指下都穴开始,顺手少阴心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掐至腰部京门穴(侧腹部,十二肋骨游 gNTN)。亦即沿手臂下内外坝4运行。再从京门穴返回,到肘部掐一下小海穴(肘尖部),使手感到麻木,最后掐到下都穴。
(21)医者一手持住患者手,另一只手用小鱼际部(掌侧根突起处)上下搓内劳宫穴。一手持住四指,一手搓外劳宫穴。最后再搓天河水(前臂内侧由掌横纹至肘横纹),后做捻法,五个手指像捻药一样。再后做抖法,持住患者的手上下左右抖动100次。
做完右手,用同样方法再做左手。

2.开地门:
上为天,下为地。地门,肠之终结。肠者以蠕为能,以通为快。肠分大、小,天枢与大肠相系,肓俞与小肠有关。脐为先天之道,可总其功也。医者用点法以右手中指在病者肚脐(神阙)处点击7次,左育俞点击7次,右肓俞点击7次(育俞为脐平侧约一横指),气海穴点击7次(脐下约两横指),左、右天枢穴各点击7次(天枢穴为脐平侧约两横指)。然后医者将左手重叠在右手上,紧贴于病者腹部神阙周围,按反时针方向运转多次,然后将双手重叠于肚脐上敷1~3分钟,使病者腹部发热。通过揉动、击点达至气通为度,其作用是加强大小肠的蠕动以促使脏腑气流自相通畅。

3.开气门:
患者仰卧在床,医者坐在侧面,用双手十指指肚,长指缩短,短指伸长,力求平齐,按劲平均,按在患者任脉线路。
(1)一手小指点按天突穴(喉窝正中),无名指点按璇玑穴(天突穴向下沿胸骨正中线约一横指处),中指点按华盖穴(胸骨正中线璇玑穴向下约一横指),食指点按紫宫穴(胸骨正中线华盖穴向下约一横指),拇指点按玉堂穴(胸骨正中线紫宫穴向下约一横指)。
(2)另一手拇指点按膻中穴(胸骨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食指点按中庭穴(任脉线膻中穴向下约一横指),中指点按鸠尾穴(任脉线中庭穴向下约一横指,胸骨剑突处,无名指点按巨阙穴(任脉线鸠尾穴向下约一横指),小指点按上脘穴(任脉线巨阙穴向下约一横指)。时间5~6分钟。
(3)十指指腹点按足少阴肾经路线,一手无名指点按俞府穴(锁骨下缘,胸骨中线与乳中线之间凹陷处),中指点按或中穴(胸骨中线与乳中线之间,俞府穴向下约一横指处),食指点按神藏穴(胸骨中线与乳中线之间,或中穴向下约一横指处)。
(4)另一手食指点按灵墟穴(胸骨正中线与乳中线之间,神藏穴向下约一横指处),中指点按神封穴(胸骨正中线与乳中线之间灵墟穴向下约一横指),无名指点按步廊穴(胸骨正中线与乳中线之间神封穴向下约一横指)。时间5~6分钟。
(5)十指指肚点按任脉胃经路线。一手无名指点按在气户穴(锁骨下与乳中线交点处),中指点按在库房穴(乳中线气户穴向下约一横指),食指点按屋翳穴(乳中线库房穴向下约
一横指)。
(6)另一手食指点按膺窗穴(乳中线屋翳穴向下约一横指处),中指点按乳中穴(4乳中线膺窗穴向下约一横指乳头中),无名指点按乳根穴(乳中线乳中穴向下约一横指处)。时间5~6分钟。
(7)十指指肚点按在任脉旁的脾经路线上。一指点按在云门穴(锁骨下乳中线外旁两横指),中指点按在中府穴(云门穴下约一横指),食指按周荣穴(中府穴下约一横指)。
(8)另一手食指点按胸乡穴(周荣穴下约一横指,中指点按天溪穴(胸乡穴下约一横指),无名指点按食窦穴(天溪穴下约一横指),时间5--6分钟。胸部左右侧做法相同。
胸部再做顺气法81次,两肋侧做顺气法81次。

4.开血门
人体里的血如河中的流水一样,El夜不停地流动着,当流到某一个部位时,人体的那个部位因受到了损伤,气血被阻碍不能流通,并使全身受其牵制,人就有了病的症状。若能反其道而行之,开其门户,使气血流行,则筋脉自舒,其病自消。
(1)令患者仰卧床上,医者站在患者侧面,双手立掌四横指纹点按在患者肾经路线上,左手点按幽门穴(巨阙穴旁约五分钟即胸骨正中线任脉剑突下约二横指),右手点按石关穴(幽门穴下三横指处)。时间5~6分钟。
(2)双手立掌四横指纹部点按在任脉路线下脘穴。(任脉正中线胸骨剑突下约一5横指处),水分穴(任脉线下脘穴下约一横指处),神阙穴(任脉线水分穴下约一横指即脐中),阴交穴(任脉线神阙穴下约一横指处),气海穴(任脉线阴交穴下约半横指处),石门穴(任脉线气海穴下半横指处),关元穴(任脉《i勤峨嵋佛家医药密功口
线石门穴下约一横指处),中极穴(任脉线关元穴下约一横指处)。时间5~6分钟。
(3)双手拇指点按肝经阴帘穴(脐下5寸正中线旁开2寸之腹股沟内之气冲穴下2寸大腿内侧),时间5~6分钟o
(4)双手拇指按脾经血海穴(屈膝,于髌骨内上缘上两横指处),时间5~6分钟。
(5)双手拇指点按胃经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约三横指处),时间5~6分钟。
(6)双手拇指点按脾经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下约四横指小腿外侧部),时间5~6分钟。
(7)双手拇指点按肾经涌泉穴(足掌正中),时间5~6分钟。
(8)双手指尖握住双足五指节,时间5~6分钟。
最后在腿部内外两侧拍击,顺气81次。

5.开中门:
中门,即中焦之门。中焦是沟通上焦和下焦的关键。以部位而言,中焦指膈下至脐P2 1-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脾主运化,胃主纳食。脾为后天之基,其功见于摩擦胃部。脾之功能正常,积滞自消。建里穴位于脾脏部位,为健脾开气的要冲。阑门穴在大小肠交汇处,为食物由小肠转入大肠暂停之所,无论虚实各症,均需先放通此穴。具体操作为:
(1)患者仰卧位。医者位于右侧,先以左手拇指迎住巨阙穴部位(任脉正中线胸骨突下约两横指周围环形部位),再由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任豚腹部正中线脐上约一横指半处),旋转推按,俟指下感觉气通为度。
(2)再以右中指换按建里穴(任脉腹部正中线剑突下约四横指处),旋转推按,以气通为度。

6.开火门:
命门之火,为肾气蒸腾,肾阳壮旺之本。可调带脉与全身之阳,平秘阴阳,以使阴阳和气运转全身。
(1)患者端正直坐,医者左手中指对准患者督脉路线上的肾俞穴(命门穴旁约一横指半处),右手中指对准任脉路线上的关元穴(脐下三横指处),同时用中强度的力量,各点击5次。
(2)医者左手中指对准命门穴,右手中指对准中极穴(脐下四横指处),用同样力度同时点击5次,然后左右手成掌,双手掌心分别贴紧在命门、关元穴上,左手在命门穴,右手在关元穴,各向反时针方向转旋18次。

7.开肺门:
肺位于胸中,主一身之气,为呼吸外气之府库。肺有肺门,位于胸部正中线旁开一寸,与胸骨柄、体联结部相平处(天突T--横指旁开一横指处),左右各一穴,俗名气通穴,为开胸顺气之要穴。
(1)患者仰卧。医者位于右侧,以右手拇指和中指分点两肺门穴,以食指勾点天突穴,持续着力,以病人自觉气通为度。
(2)医者右手顺势放平,掌根落于天突璇机华盖一线;左掌覆于右手上,随患者呼吸合力下压,约3分钟,可使胃中浊不得上逆而下降。

8.开筋门:
人体中筋门共分为四处:一为双手腕后横纹中与一窝风正对,二为双肩井中两条大筋,三为背脊左右处两条大筋,四为双脚解溪穴处之筋。筋门为诸经之祖,提之众经皆动,百病皆效。可使周身气血流通,各脏腑气分舒畅。
(1)医者将患者的双掌后腕横纹穴和正对掌背的一窝风穴处,用左右手的拇指各朝左右拔筋5次,要拔得干脆利落;然后用左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掐住此处,用力推至中指尖。
(2)医者以双手拇、食、中指分别掐住患者双肩之大筋向上各提3次,然后突然丢下,再用双手掌拍击肩井穴7次。
(3)医者用双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将督脉络线上脊两旁的大筋向上连续提起5次,然后突然丢手,再将双手拇指放置于双大筋上分别直推至中髂穴(臀肌部)处共3次,顺着路线摇动而下。
(4)医者用双手大拇指分别掐住患者双足的解溪穴部位(脚背弯处),分别各向左右拨7次,然后顺此路线由足一窝风穴直推至内庭、八风穴。

9.开骨门:
人体骨之关节多集中于背脊督脉一线。脊椎,俗称脊柱、脊梁骨,起着支持人体的作用,由33个脊椎骨组成(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骨5个和尾椎骨4个)。其活动量最大为颈椎,腰椎次之。脊椎是脊髓的主要保护结构,稍有损伤即易累及神经。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特名大椎,为调益阳气之总纲。凡治疗腰背部及督脉各疾病时,必须先施治大椎穴。其旁有大杼穴,为骨之会穴,善治骨软无力。另有魂门一穴,专治筋挛骨痛。以上各穴,均为开骨之要处。
(1)医者先点眉弓,推颈部三经路线;拿风池,切击肩井,重拿大椎(与肩平之后督脉正中线上),大杼(大椎旁开一寸五分处),拍击魄户(督脉正中线旁开三寸,平肩下一寸处)、魂门(魄户穴下六寸处)。
(2)医者以拇指加强力度点按大椎穴9次,重拿肩髑穴9次,然后将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按顺序一个个地拍击,震动,以调和各骨关节的气血。

10.开神昏:
“神昏”即神志不清,或全然不知,多为邪阻清窍、神明被蒙所致的一类危急症候。凡属治疗神识之穴位,感应最为灵敏,均合按摩之应用。以按摩疗神昏较之它法,其成功最速且方便舒适。
(1)医者以指甲尖,掐刺患者鼻取嚏。再点击百会,掐点人中、素髑或禾髂(人中穴旁五分处)。
(2)医者以手指拨拿患者合谷穴,掐五指端、大陵(掌横纹两横指小臂内侧上)、内关(大陵外两横指处)。
(3)两手指点按腿部承山穴(膝窝正下四横指小腿肚处),重拿昆仑(足踝骨处)、解溪(足踝弯处)、仆参(足跟处),最后顶按涌泉穴(两足掌心处)。

11.开汗门:
汗从皮肤而出,肺气通于皮毛。古称汗毛孔为鬼门,故此法又称为“开鬼门”。
(1)医者以手指拿患者风池、风府穴,掐拿合谷穴,复溜或-温溜穴(位于前臂伸侧桡侧缘上,腕横纹上二寸),掐中冲穴(中指尖),揉运内劳宫穴,推三关(患者前臂由鱼际紫侧推至曲池),用指掐拿一扇fj(食指与中指间掌背)、二扇门(最后二扇门间)。
(2)医者以指点按肺俞(督脉正中线平肩下3寸,旁开1寸5分处)、百劳(位于项部,后发际下一寸,从正中线左右旁开各一寸处2穴,第一胸椎即督脉正中线平肩处左右旁开各一寸三分处2穴。共计4穴)。

12.开风门:
开风门即是祛风调水,平和阴阳。推调肾水以驱风寒杂症。具有强筋润骨,平秘阴阳之奇效。
(1)医者令患者俯卧于床上,在患者督脉路线上,点按天柱穴、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身柱穴下2寸)、灵台穴、至阳穴、筋缩穴(至阳穴下2寸)、中枢穴、脊中穴、悬枢穴(脊中穴下2寸)、命门穴、阳关穴(命门下2寸)、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各点按5次,穴位相距均为1寸。
(2)点在督脉旁开1.5寸间的膀胱经,大杼(平肩)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各点按5次,未注明穴位间相距均为1寸。
(3)点在督脉旁开3寸的膀胱经;附分穴,魄户穴、膏肓俞、神堂穴、滤遮穴、膈关穴、魂门穴(膈关穴下2寸)、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脆肓穴(志室穴下5寸),秩边穴,各点按5次,未注明穴位间距均为1寸。
(4)双手拇指捏掐于两侧脊柱旁,由下向上做推捏脊5次。

载浮载沉听皮肤—仙学呼吸法  胡海牙


修身养性——修了此身方能养性,否则身体困扰,整日昏沉,又何来灵犀一悟?实践人身,这是道家的殊胜处。但面对此身又令人踌躇,经络横陈,穴道遍布,将从何处下手,以何为途?这里讲的两步功法,便以展示道家仙学的历史经验。先师陈樱宁有言:丹诀数十家,深浅各别,而下手处,皆不外呼吸作用。可见呼吸乃肉体最紧要机关,操作吾人生命的权柄。  先不从修炼角度高谈呼吸,只考察普通的生理情况,人出生时大哭一声,外界空气趁隙出入,令毛皮孔开,口鼻努张,从此有了呼吸,常人呼吸虽终日不断,但粗短而急浅,肺泡瘪瘪,一口空气在气管中抽来抽去,周身并不能得到丝毫滋养,又怎能长生?如此的呼吸随寿终而全歇,又怎能靠它去求那往来的不穷的大道?仙家所言的呼吸,并不是生理书上写的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先师陈樱宁曾从古代丹经中整理出一篇名为《真空练形法》的短文,其中对于呼吸讲解得极好,人未出生之时,一呼一吸生于母,既生之后,一呼一吸通于天。天人一气,联属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锯焉。天与之,我能取之,得其气,气盛而生也,天与之,天复取之,我失其气,气绝而死也。可见仙家所言的呼吸之气,不是氧气、二氧化碳如此简单,而是沟通虚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关键,这个气勉强称之为,先天一气,决定着人的出生和衰亡。  所以仙家的呼吸,与常人不同,能求夺天地间造化万物的原始动力,返达婴儿处胎之时的勃勃生机,这种天人合一的呼吸状态名为胎息。为了获得这先天一气,古人不断琢磨呼吸之法,如做饭一般,烹饪烧烤,在呼吸道上玩出太多花样。翻开丹经,疑判纷纷,有调、闭、数、逆等勉强的作为,更有鼓胀肚腹、困守眉心等艰辛的举动。  只要神气和合凝聚,同住同行,自然能达到胎息境界。但要使神安宁,使气不乱,方能合和在一起,可一般人的神气如乱线纷飞,太难理出头绪,于是古人又发明了许多定神定气的方法,如眼盯一物或脑中假想一景,想闹中取静,待浑水自清。较为著名的是像数念珠一般数自己的呼吸声,苏东坡便身体力行,此法在士大夫中广受推崇,它也确实能令身心享受安宁。  但这类方法是刻舟求剑,与先天一气越隔越远,注意力集中在一指定的物品上,就如木头铁人一般,对身体生发出的种种反应,感觉麻木,结果许多消息白白错过,又怎能抓住机会逆天而行?  古丹经云: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修仙是件打破常理的事情,人间常理是必死必衰,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这必死必衰的惯性当中,盯物看景之类的方法,就像溺水之人抓住根水草,又能起什么作用?但这般惯性同时又造成了人类一代代的出生,要想成仙就要转过身来,逆向而行,去寻找生机。  成仙不在于复杂的形式;因为成仙毕竟不是给死人作法事,学仙与仪式无关,与心情也无关,因为也不是作诗玩情调。学仙的关键在于能识别出翻身时机,趁此机会一举成功。古人云:只有真师讲火候。这火候就是指的这个翻身时机。  知道修炼是超越形式超越自己后,就可以理解先师陈樱宁为何对数呼吸的方法只让人去参考,并不推祟的理由了。对于苏东坡所提倡的这个方法,先师点评道:数呼吸,还要用念头去数,好坏自己去试验。将这话说破了,就是一个固执的念头如同把人系在拴牛桩子上,又怎能翻得了身?  先师陈樱宁曾由《庄子》一书中结晶出听呼吸法门,将诸般做作一律废掉,只教人心息相依,曾于五十年前一家疗养院所开的静功讲座中详细陈说,课后的实践者均有受益。此法虽佳,但若心思呆板之人,却不免难以受用,因为生理没有固定的反应。将天气作比喻,有时昏昏暗暗的光景霎时就雪亮起来,有时暖融融的初春场景忽然便四下冰凉,修炼时的种种感受不像四季般规律变化,这等乍寒乍暖、吉中藏凶的时刻,需要届时斟酌,最好有陈老师这样的过来人在一旁指点帮忙,这也是当年疗养院中人人均能受益的原因。  如没有老师呵护,就得时时靠自己决定,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当机立断的敏捷,否则便一筹莫展了,因为其中的微妙分寸,真是进一步则迷,退一步则失,而且一人一样,绝不相同。  今之从事静功的人常讲,不调息便罢,愈调息愈觉得气紧,这都是犯了以心逐气的心病,到关键时刻就冒冒失失了。为除此弊端,我在先师听呼吸之上,延伸出听皮肤法门,此法不会有变化过强的生理反应,对于细微的火候消息,人人均可把握。即修炼者不拘行卧,放松而已,淡淡将念头散于周身皮肤,微及毛孔,听其开阖。皮肤毛孔之开阖,耳本无能听见,但意识在在,自然有感皮肤载浮载沉,一开一阖。如此久之,遍体毛窍,真气氤氲,而鼻中反不觉气之出入,因为这时肺与皮肤已成一体。  其实在生理上,肺与皮肤本就相互通透,《灵枢·决气篇》曰:上焦开发,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如露水云雾灌溉土地,这句话讲的是肺气对皮毛有润养的作用。但还有另一层反向作用,就是皮肤可以宣发肺气,皮肤上的毛窍本就是气门,可以反过来调节肺脏,这就是中医里皮毛宣肺气的理论,气息浮沉在皮肤上符合生理的正常。内脏与皮肤浑然一体,皮肤与虚空相交接,正像太极拳的劲,开弓不射般圆满,由内里向外的充实。  如此天人同一呼吸,直至口鼻呼吸渐止,毛窍开阖俱终,脉博微微几近不能察觉,如死人然。这个死不是真死,而是在必死必衰的惯性中翻了个身,肯定与常人的活法不同。古丹经上说:未死先学死。是在教人翻身的时机,而不是让人真如死尸般意志全无,血肉枯竭,而是神气拥抱在一起的感受,生理在这时已发生了微妙变化。至此天人同一呼吸,先天一气感而遂入,悠悠然的神气相融汇,就是胎息了。一入胎息境界,种种潜伏病患,积年陈疾,都能逐渐清除,心灵也豁然清爽,有智慧发生。再修炼时每一次都能有念领悟会然于心,渐渐能做主生死。再者,听皮肤尚另有一妙用,然此妙用非为普通说法。稍稍透出点消息,古丹经云:当呼吸之机,我则从阴跷迎归炉。阴跷一穴可以瞬刻间转化生死,在丹书中从来是秘而不宣的,载浮载沉的呼吸是它发生作用的关键,听皮肤的呼吸比其它方法,更能令阴跷受用。



阴跷一穴秘不宣,庄子名句“真人呼吸以踵”的含义  胡海牙

近得胡海牙先生谈丹法的讲稿一篇,内中所述,均为实修者时常关注的问题,胡先生在此文开始时说:“健身养性----修了此身方能养性,否则身体困扰,整日昏沉,又何来灵犀一悟?实践人身,这是道家的诸胜处,但面对此身又令人踌躇,经络横陈,穴道遍布,将从何处下手,以何为途?此番讲学两步功法,便以展示道家仙学的历史经验,捡出一条可供大多数人行走的途径。”上期刊出了第一步:载浮载沉听皮肤---仙学呼吸法。本期刊出第二步,阴跷一穴秘不宣--------庄子名句“真人呼吸以踵”的含义

在古代丹书中有许多遮遮掩掩的地方,比如庄子所言的“真人呼吸以踵”,就被无数人解释过,越解释越含糊,因为脚后跟呼吸,在生理上实在讲不通。于是有人聪明地说这个“踵”字是用来比喻呼吸之深沉,一直深沉到脚后跟。还有人说这个“踵”是“接踵而来”的踵,用来比喻呼吸的连绵不断。搞来搞去,说成是文学修辞,就将庄子小看了,
我在年轻时到各处名山寻访道友,曾遇到这样的事情,有的人将“真人呼吸以踵”演变成一套功法,就是将意念放在脚后跟,腿肚子上,日夜守住,他们以为这是庄子的真义,结果身体后来都出了毛病。真是“不遇名师莫强猜”呀。
先师陈撄宁曾于六十年前将西派李涵虚的文集全部较点了一遍,重新刻印发行,以自己的号召力向道友们推广。老师为什么下这番气力,因为这套文集中有些东西是别人不讲的,比如这“真人呼吸以踵”,李涵虚讲解为,脚后跟正是阴跷脉的所在,迎合上古代丹诀“当呼吸之机,我则从阴跷迎归炉”,这可以明白“真人呼吸以踵”的所指了。
上面这一段是我提炼出来的,李涵虚在书中可是兜着圈子说的,他在专讲“真人呼吸以踵”的篇章,只说是“接踵而来”,却在别处将这阴跷脉的道理点出。虽然遮遮掩掩,他这样已是难得,但光知道个阴跷脉并不能使人受益,我那些身体出毛病的道友,实际上就是知道了阴跷脉,才去意守的。抚查今人,倒显得古人对丹法诀窍持保守态度,就确有道理了。
李涵虚只是指了个大概,却没有将底细彻底透露。阴跷脉的根源在阴跷,舍本求末肯定不对,所以意守脚跟上的阴跷脉会出危险。阴跷中发生作用,连带阴跷脉,在脚跟一定会有感应,其实何止脚跟,全身都有感应。“真人呼吸以踵”一句是借脚跟来暗讲阴跷的。
先师陈撄宁曾点评古代丹书:“阴跷一穴秘不宣。”阴跷即针灸时的会阴穴,若得此穴种阳之口诀,则肾脏生殖系统立即变弱为强。难道为人有益,也可成为秘而不宣的理由吗?翻看古丹书,甚至还说下“轻泄者必受天殃”一类的威吓言语,此穴位置曾由仙师陈撄宁作文明确指出,并不曾受天殃,何以用词如此严厉,就有些令人不解了。
其实天殃只说,主要是古人心存顾及。阴跷有种阳之功,能上下滋补,能养精蓄锐,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对丹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福满后便要生祸。因为肾阳强盛后,淫欲也跟着旺盛,常人十之八九都按捺不住,于是阴跷功能就作了发泄的资本,在情欲的催促下,一损再损,直至真元耗尽。那些意守脚跟的荒唐做法,好在离题万里,伤害还不至于如此之大。
未发挥寿世效能,反成追命毒药,所以对于阴跷一穴古人秘而不宣。得阳后作乱者已然不对,更有不通种阳之法,胡乱行之,便真如举刀自戕了。
先师陈撄宁在六十年前已公开点出此穴位置,但并未写出详尽口诀,令人不能得法,只根据先师文章一味意守此穴,这和意守脚后跟又有什么区别?结果徒扰精神,作乱生理。将意念死死集中在阴跷,不知道火候口诀,结果肾气下垂,一旦行房事,身体精华尽出,其亏损更不可想象。
先师的一句开明之语,却被今人搞得轻重末辨,是非不明了。为敲钟示警,我接先师六十年前的话头,将阴跷一穴种阳之法的关键公布出来,以免今人手拿先师文章胡乱猜想,将丹法和自己身体双双糟蹋。
阴跷种阳之法不是直奔阴跷穴,而是有静坐为基础,静坐之法我在《载沉载浮听皮肤》一文中已详细讲解,读者可自去查阅。当静坐到一定时日,生理自然会起种种反应,到这时常人便不知该如何剪裁,解决这何去何从的问题就是口诀的用处了。逢当周身上下都有反应,要明了辘辘跳动不已的腰间才是下手处。
腰间热辘辘似有一物,气也好,神经反应也好,只将这似有还无的一物以意送入阴跷穴,不要纠缠什么腰间到阴跷的路线,更不要琢磨什么路线的宽窄,在体内搬来运去是丹法的大忌。只要一闪念,腰间热力便已到阴跷,如在山中一叫,四处都有回声,人身本处处贯通,并不存在什么特定路线。
腰间热力一入阴跷穴,象小草发芽般有微微的动感,说动却不对,又象是下小雨时阴阴静静的光景,先师陈撄宁曾用“擎擎”两字来形容,这两字用得极好,那种感触非动非静,在动静之间。只要阴跷中感觉一到,从此不去理它,只安安稳稳地坐下去,阴跷中的感觉自然会反射到全身。
这时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胸腔腹腔的感觉好像刚饮了酒,这是精气神在蒸腾互化,只管宽心享受其中,自然就有受益。
正如惊蛰一声雷响,处处都是生机,因这一穴,遍体经络皆有感应。阴跷一穴与周身是这等关系,并不是将阴跷中的感触煞费苦心地牵引到一处一处。许多人往往迷惑于丹经中的“运转”“采摘”之语,所以一有感触,立刻按照从医书中看来的经络路线图搬来运去,导引不止。
其实丹经中的“运转”“采摘”只是一种比喻,如果真的凭着顽固的意念在内脏中摘摘采采,身体岂不乱套?
真正的丹法,并没有一处叫人呆板执行,扭捏作态。得阳后贵在能平心静气,不生邪念意淫,便能有感而遂通之灵。此阴跷一穴种阳之法,是道家回春秘诀,但只是其一,尚有其二。回阳后要趁此机会,向上一悟,求其大道,方能免阳旺施淫,方补即泄的危险。
那已是更上一层之事了,要名师点拨之巧,需耳提面授,非文字所能解决。但晓得道不止于种阳,总是不错的。

[ 本帖最后由 valentinoyu 于 2008/6/26 15:0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20: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功法健身原理之一----姿势与健康  医盲
在前面我们谈到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对身体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在这些不良习惯中,身体的姿势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并且,锻炼,首先要改变的,就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不良姿势。
姿势与健康,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这里我们并不是从科研的角度去阐述他。而只是想通过简单的介绍和比喻,让大家知道姿势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从而接受我们所说的健身理念。

智邦过去爱好传统健身,四处寻师访友。就曾听一位老师说过,姿势能致病也能治病,大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意。姿势,对我们的身体,是如此的重要,可以说,不良的姿势对于我们健康的的影响程度,超过其他很多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但是我们往往乐衷于去分析病菌、气候、饮食、空气等等致病的因素,而忽略姿势这一个潜在的杀手。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介绍健身理念时,首重姿势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人体内气血的流动,是有其通道的,比如动脉静脉淋巴管气管神经等等,还有尚未被证实经络,这里我们简称为气血通道。我们想像一下,这些通道就好比一根根橡胶管,当其自然放置的时候,他依靠自身的弹性而保持管道的通畅,但当他受到外力挤迫超过他的弹性力量时,其管道会产生变形,其通量就会发生变化(通常是变小,因为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的截面积最大),人体气血通道如果受到挤迫,其通量也是一样的会变小。

好了,我们知道,身体的组织,就算一定时间内气血供应不足,也不致引起病变,这是因为有一个度,在人体调适能力的度内,人体是可以自动恢复正常的,就好比我们睡觉时手压麻了,只要拿出来不再压迫,过一会就会恢复原状,如果用绳子紧扎在手臂根部,只要时间足够长,那么整个手臂都会因为缺血而产生不可逆转的坏死。就是说,如果在力度和时间上超过人体调适能力的度,人体就会受到伤害,而且这个力度和作用时间之间的关系是相乘的关系,比如,大的力量短时间的作用超过一个度,我们会受到创伤甚至流血骨折内脏破裂等等,小的力量长时间的作用,则往往会对人体产生慢性的伤害。

气血的运行受阻,但是又不至于马上受到伤害,那么其结果就是对人体产生缓慢的伤害,比如某段气血通道通量变小,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气血需要,人体就会安排其他的通道来供应肌体不足的气血,当受挤迫的气血通道恢复正常,其他气血通道的工作压力才会减轻,如果这个力度和时间造成的影响,人体可以调整过来,那么可以说,未对人体产生伤害,如是其力度和时间造成的影响超过人体调适的能力,那么就会产生某些部位的气血供应不足或异常增多,而且,通道本身也会受到不可调适的影响,就是说,通道本身也产生疲劳性伤害而无力回到正常的工作状态。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人体的“慢性病”就产生了。

我们日常的姿势动作,如果不是顺应自然的状态,也就是说给气血管道施加了挤迫的力量,就会造成气血运行的不正常,如果长期如此,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也就是人体的调适中枢认为你就是要这样,它只好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以适应你这个姿势(人体不适感也会因此调整,让你错误的以为不适感已经消除),而造成长期的气血运行偏盛偏衰现象,通道和肌体脏腑就会产生疲劳性伤害,同时因为也超过人体不适感调整的度,那么不适感无法消除,病状也就持续的产生了。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简单一说,大家都能明白。而且,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也就应该明白,纠正错误的姿势,为什么会对治疗疾病、恢复健康有帮助,甚至有些疾病,因为伤害还没有到肌体不可自动恢复的程度,仅仅靠纠正姿势,就可以纠正过来。这也说明,为什么有病要早治的简单道理。否则当病变严重的你的肌体无法调适的时候(药物其实也只是帮助人体恢复调适功能,现代医学的手术,可以人为的去除这些通道的阻碍,但是却无法消除形成这些阻碍的原因),往往造成永久的伤害而无法通过治疗和锻炼来恢复。

其实现实生活中已经给了我们很多这样因为长期姿势不当引起疾病的例子,比如腰肌劳损,比如鼠标手,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等等。

一般的体育锻炼,是通过运动,加强气血的运行速度和强行扩张通量来改善肌体脏腑的气血供应,这在一定程度上绝对是可以帮助纠正疾病的,因为毕竟气血的循环量增加了,给肌体带来心得营养和排除垃圾,但是从姿势的角度说,一旦你停止运动,影响气血不正常的因素依然还在,因为运动使气血循环量提高,只是使得疾病发生的时间靠后,力度变小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气血通道的不正常。打个比方就好像橡胶管受到挤迫通量变小,我们可以采取加大压力的方法提高流速流量,但是橡胶管受挤迫的情况并不一定能消除,而且我们无法保持这种大的压力状态,那样我们的身体是吃不消的,所以,当压力恢复正常后,气血的运行依然并未能恢复正常。现代运动的强行催动气血和传统锻炼的加强气血通畅是有所不同的

顺带说说另外一种后果:因为管道受到挤迫而局部变形,原来很容易流经的杂质,在挤压变形的部位就容易附着沉积,这样的结果是恶性循环:因为受到挤迫,通量变小,通量越是变小,越容易沉积污垢,越是污垢沉积,通量越是变小。当人体无力加大压力保证气血流速和通量的时候,疾病终将爆发,这些污垢也会因为气血流速缓慢管道狭窄而分布于通道更多的部位,随着气血的流速更加缓慢杂质越来越多,供应肌体脏腑的能量营养将逐渐不足,最终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

说了这些道理,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传统锻炼的其中一个优点:利用纠正人体姿势的方法,减少或消除对气血管道的挤迫,使气血管道功能逐渐往正常方面发展,从而改善肌体脏腑的气血供应,达到纠正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我们可以从传统的锻炼方法对姿势的要求上,看到他独到的优越性,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做过大量的探索,比如头顶悬+含胸拔背+尾闾中正=脊柱的最佳状态。

我们可以这样体会一下:双脚并拢挺胸直立,这时你体会一下腰带及稍下部位脊柱的感觉和状态,然后保持身躯直立状态双膝慢慢弯曲,体会那个部位的微微后凸,比较一下这两种状态下的脊柱这个部位的感觉及舒适程度。

也就是说,传统锻炼对人体姿势的要求,其实暗合人体最自然的状态,也就是最不挤迫气血通道的状态。人们经过总结,把这种姿势要求高度总结为:头顶虚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屈膝开胯,虚腋松腕、虚掌舒指、面带微笑,双目垂帘等等口诀,以便于记忆和传诵。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只要在生活、工作中,处处以正确的姿势、动作来处置,率皆可化解被迫的不良姿势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要处处留心,起居劳作,无非锻炼。这样中华传统锻炼的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它可以行住坐卧无时无刻不在锻炼,而不是像现代锻炼方法那样,锻炼一个小时,然后消耗破坏23个小时,进一步退三步,根本无法阻挡身体衰落的速度。

另外的一方面我们也应该了解,中国的传统锻炼方法的姿势要求,虽然大多是顺应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但是有些功法,为了达到特殊的目的,而有意的采取厚此薄彼的方法,使气血通道发生特定的改变,以达到其特殊的锻炼目的,相当于集中供应或减少某些特定部位的气血能量供应,而开发人体异乎寻常的功能,比如盘腿,比如铁板桥,等等,这些都不在健身的讨论之列了。但是这些特殊的调动气血的方法,也为健身治病开辟了一条途径,就是集中力量攻击或补充生病的或特殊的肌体脏腑,以达到快速健身治病的目的。

同样的道理,印度瑜伽中的某些锻炼方法,也有很多类似的原理和功效。通过特定的姿势、呼吸乃至配合意念,逐步锻炼身体各个局部的机能,甚是符合“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各个击破”的兵法原理。

如果明白了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就还应该明白一点,锻炼,不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祛病强身效果的,因为我们若是一天24个小时,在锻炼的2个小时中,保持身体的姿势正确,而在其他22个小时中继续原来的错误姿势,那么进一退三,我们的身体状况依然会逐渐恶化,只是因为锻炼,这个过程会大大的变缓,也会因为锻炼,病变来的时候,治疗的时候,我们会恢复的比不锻炼来的快,因为毕竟我们的气血通道,较不锻炼时,恢复通畅的能力要高。

这就是说,我们学习了古人千年来总结的锻炼经验,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那么,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也就是说,把正确的姿势要求,经过锻炼,变成我们的习惯,只有这样,我们在健身方面才算真正的取得了锻炼效果。

也就是说,锻炼,一方面是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加强气血运行和调理气血通道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是,锻炼,应该是锻炼我们保持正确姿势的习惯,把它融汇到生活中,这才是最重要的锻炼目的。


传统功法健身原理之二----情志与健康   医盲我们的祖先曾经高度总结的五劳七伤(五劳:“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渭五劳所伤。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行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解伤志。),五劳七伤,其实就是在阐明积劳成疾的道理,七伤更是对情志对健康的影响做了概括总结。现代科学也已经研究证明了情志对健康影响具有其科学性。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是受肌体五脏六腑精微能量作用于大脑而产生变化的,<黄帝内经>中"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更是直接指出情志的产生,是体内脏腑精微所生,中医学说里面,肾主恐,脾主思,肺主悲,心主喜,肝主怒,说的就是脏腑的气血盛衰、精微多寡,对人情志产生的影响,按照现代医学认识,人体血液中的各种不同物质的含量不同,产生对大脑的不同刺激而影响人的情绪变化。

脏腑精微影响情志,反过来说,情志变化,也会影响到脏腑气血及精微的变化,这时一个互动的关系,所以情志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脏腑精微的运化,当这种影响过于猛烈或延续的时间过长,对脏腑的影响达到人体无法调适的时候,那么身体的病变就会发生。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的故事,若是真实的故事,就是这一理论的佐证,若是文学家言,那么该文学家也是精通医理的大家,才能写出这种情形。

还有一种是意念对身体的影响,良性的意念,会使人体气血向好的方面运行,而不良的意念,则会影响体内气血的正常,现代科学也告诉我们,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意念,对我们健康的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也是这个理论被广泛接受的表现。现代医学也证明,胃溃疡等消化疾病,就和长期焦虑密切相关,这说明情志与健康息息相关,要想获得健康必须注意调养好情志.

关于情志与健康的话题,因为有很多相关资料可以参考学习,本书大段大段的展开浪费大家的时间,只是要大家建立这样的一个观念,剧烈的情志变化或长期的情志偏盛,会对肌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传统功法健身原理之三----呼吸与健康  医盲自然赋予我们各种资源营养,供我们生长发育,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摄取这些营养的重要性。水、各种食物,对于动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一定程度上,人生似乎就是在为生而生而忙。但是,在诸多维持生命的因素中,我们往往只关注饮食,因为那是需要劳动才能取得的,而忽略了对于我们生命来说更加重要的一项,呼吸。虽然呼吸对于我们来说,重要性都知道,比如人可以不吃饭而存活几天乃至几十天,而没有水则坚持不了那么久,所以我们努力去取得水和食物,而把离开几分钟就会死去的空气,因为来的太过容易,却不管不问。

但是我们的祖先却发现,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后,要想健健康康的生活,这个呼吸的作用,则比饮食的作用更加大,也就是说,通过对呼吸的锻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努力改善饮食对身体的影响来的更大更深入。现代医学也证明,呼吸,是人体形成代谢的推动力。

人初来到这个世上,是深吸一口气,启动后天枢纽,激发后天代谢功能。人最后离开这个世界,则是长吐一口气,泄尽最后一点生命。有人问先哲,如何是生死,先哲曰,呼吸间。那么我们在讨论健身的时候,若有人问,如何是健康,智邦答曰:呼吸间。

我们健康,呼吸就平稳深长,我们生病,呼吸就偏盛短促。我们呼吸正常,身体就健康,我们呼吸不正常,身体就生病。呼吸就像生命的晴雨表,不但反应生死,也反应生命的盛衰。

我们的古人,把呼吸形容为橐龠,也就是说,是生命之火的鼓动力,推动力,表现力。

我们的古人,在长期的健身实践中,总结出完备的呼吸锻炼理论和方法,为后人留下无尽的宝藏。可惜的是,子孙后代们在追逐锦衣美食之余,把前人的精粹弃之于不顾,当身体出现疾病时,忘记自身的橐龠,反倒向身外追逐仙丹药石,甚至化学药剂,机器刀具,希望让生命之火正常的燃烧并延续,把自身无尽的宝藏和潜能却抛开一边。

呼吸,是健身的催化剂。

[ 本帖最后由 valentinoyu 于 2008/6/26 14:5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