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838|回复: 0

衰老与情志关系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4 20: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衰老与情志关系初探


    衰老是指机体成年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方面的退行性变。祖国医学对于衰老与早衰以及养生防衰均有深刻的认识与丰富的论述。本文仅就衰老与情志的关系,以及历代医家医著对此的论述作一粗浅探讨。

    情志失调衰老早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到“七七,任脉虚……故形坏而无子也”等的论述说明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衰老是有时间节律性的,是不可逆转的过程。然而,各人寿命有所不同,衰老发生的迟早、发展的快慢是受先天禀赋、六淫七情,形劳房劳、饮食烟酒、环境居处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情志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吕氏春秋》所云:“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哀五者损神则生害矣。”

    祖国医学对于衰老机制的阐述,可以归结为五脏亏虚、精气衰竭、阴阳失调三大方面,而这三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情志失调有关。

    人的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反过来,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各种脏腑病证的发生,加速衰老的进程。经云:“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陈无择则认为:“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过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情志劳伤五脏,久之必致五脏亏虚,导致早衰。《灵枢·本神》中更形象地指出“心怵思虑则伤神”,可导致“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肺喜乐无极则伤魄”,可导致“皮革焦,毛悴色夭”;“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可导致“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等等。可知古人已观察到不良情志过激过久,可致使各种机体衰老的表现提早出现。

    对于五脏影响衰老,历代医家尤重脾肾。因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张景岳认为:“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肾虽主先天禀赋,亦受包括情志在内的后天诸多因素影响。恐伤肾,暴惊暴恐及长期恐惧均可致肾精耗伤,易致减寿早夭。现代也有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战争恐惧中的人群不仅身心疾病多发,衰老征象也常常过早出现。至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忧思伤脾,脾气壅结,失于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各种生命活动均失去滋养,衰老自然易于发生。

    其实除了脾肾之外,心的作用也不应忽视。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人身之大主。《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而心主神明,各种情志活动均由心发,种种情志不调也必然影响到心。《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喻嘉言进一步解释说:“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情志不调,或使心气涣散,或使心血郁阻,或令心阴暗耗,从而影响“十二官”的功能,加速全身各脏器的衰老。

    另外,郁怒忧思致肝气不舒,肝郁引起精血阻滞,久则耗伤,戕害五脏,也是衰老一个重要原因。如朱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现代也有学者认为“衰老应责于肝郁”。

    精气化生形体,推动人身之各种机能活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尽管人体衰老原因繁多,表现复杂,但都伴随着精气的病变,而七情太过易致精气、精血的受伤。《素问•疏五过论》云:“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过喜可使气血涣散;大惊卒恐一方面内伤精气,另一方面易致肾气不固而精泄于下;思虑伤脾,生化乏源,精血失去后天滋养;暴怒血随气逆时,还可见吐血衄血,阴血大量外溢。可见各种情志变化失调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精气、精血亏耗,促使衰老。

    阴阳失调作为衰老的另一机制,亦与情志有关。过激的情志活动损阴伤阳,破坏人体阴阳平衡,使百病蜂起,衰老早至。如《素问•疏五过论》认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形,满脉去形。”而朱丹溪认为人身“阴气难成而易亏”,而“人之情欲无涯”,“心动则相火亦动”,相火易夺阴精,阳盛阴亏,则寿数难以为继。《灵枢•本神》要求人们养生要“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才能达到“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现代众多研究表明,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可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血液流变学异常,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促进衰老。巴甫洛夫的学生彼德罗娃,利用外界刺激造成模型狗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结果动物出现了毛发变白、脱落、行动迟缓、消瘦、脏器功能与生殖机能衰退等一系列衰老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七情活动本为人身之正常生理现象,只有七情过激过久,超过机体调节范围,才会致病促衰,而正常的情志活动,只要适度,反而对调节机体机能,延缓衰老有益处。如《寿世保元》所云:“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可以延年。”

    调神养性防衰老

    既然情志失调会促进衰老,那么疏理情志,调神养性则成为抗衰防衰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如王冰所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养生的一条金科玉律:“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国历代养生医家都十分强调清心寡欲,恬淡为人,认为这是调养精气,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只有思想清静,心无杂念,元神才会安定,精气才可固守,寿数才能保全。明代龙遵叙《食色绅言•男女绅言》指出:“若人恬淡,则神定魂清,意安魄宁,精不走失;若人躁竞,则神疲魂浊,意乱魄散,精遂溃耗。”至于“寡欲”,包括节制对名利、财货、食色等多方面的欲望。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口目乱心,圣人所以闭之,名利败身,圣人所以去之。”朱丹溪则认为阴精难成易亏,而“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因此在《格致余论》中,首列“饮食箴”,“色欲箴”两篇,强调要节制食欲与色欲,使相火不致妄动,保持阴平阳秘,达到养生防衰的目的。明代万全也继承了朱丹溪的观点,主张节制食、色,“坚忍其性,不坏其根”,“寡欲者,延龄广嗣之第一紧要也。”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也是养生一个重要方面。《中庸》中提到“大德必得其寿”。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径也。”《寿世保元》中说:“谦和礼让,敬人持己,可以延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修养的人心胸广阔,不重名利,不患得患失,不易忧思气结,不易动怒伤身,故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各项生理活动正常运转,则衰老晚至。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本身就可带来幸福感,使人保持愉快心境,可防病延年。《寿世保元》中所言“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道理也许在此。另外,畅达情志,保持乐观开朗心境也有助于延年防衰。《论语》云:“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圣人“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故“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民间俗语也说:“笑一笑,十年少。”据调查,长寿老人当中,大部分均为性格开朗、温和、乐观者。

    此外,调养情志也可以与顺应四时规律相结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应“以使志生”,夏应“使志无怒”,秋应“使志安宁”,“心敛神气”,冬应“使志若伏若匿”,这样才能顺应四时生、长、收、藏之道,增强养生延年的效果。

    综合调治更添效

    从历代医家经验看,调理情志以延缓衰老除了上述直接途径外,还有众多间接途径。综合运用,能更好增强调神防衰的功效。

    其一,为琴棋书画。吴师机《理瀹骈文》说:“七情之病也,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助于服药者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亦提出养生的方法为“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音乐与人身有相应之处,《灵枢•邪客》说:“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故音乐可调心神,和脏腑,促进长寿。现代也有研究表明音乐可通过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调整人体的生物节律而促进身心健康。而奕棋、书画、郊游等使人忘却烦恼,怡神养性,也能收到类似效果。

    其二,为气功导引。经云:“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以导引行气。”气功导引锻炼包括调心(意识锻炼)、调息(呼吸锻炼)、调身(姿势锻炼)三方面内容。其中调心为其精髓,即在形神松静的基础上,消除杂念,让大脑高度安静,进入恬淡虚无的气功状态。通过对心神的调节镇静,从而达到防病治病,抗衰延年的目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很多有关气功的经验,并认为导引行气可使“身体悦泽,面色光辉,鬓发润泽,耳目聪明,令人食羡,气力强健,百病皆去。”

    其三,为形体运动。我国传统医学积累了运动养生的众多方法经验。如五禽戏太极拳、各类武术等等。尽管方法不同,但都强调“以意领气,以气动形”,使达到精神锻炼与形体锻炼的双重效果。运动可令气血流畅,清阳上升,精神自然焕发,故能间接起到调神养生的功效。此外,药饵、食疗、房室等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有通过调神来防衰的功用。

    情志与衰老关系的论述是中医病机学说与养生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之下,传统中医学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需要我们更好地发掘提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