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中医养生
›
护生茶楼
›
《黄帝内经》与饮食文化
返回列表
查看:
1057
|
回复:
0
《黄帝内经》与饮食文化
[复制链接]
赤那
赤那
当前离线
积分
986
发表于 2008/11/24 20: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黄帝内经
》与饮食
文化
《
黄帝
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医学理论著作,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它不仅在历史上对祖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该书的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黄帝内经》的书名最早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此书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经秦汉时代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作了修订和补充,全书包括《
素问
》及《
灵枢
》两大部分,共分18卷162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
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等各个方面,其中涉及饮食方面的理论阐述不下40余篇。从中可以看出古代饮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透析出中医学和饮食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紧密相关的联系。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饮食,首先是指这个国家或民族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心态。后者又包括为什么要吃及怎样去吃的两种饮食理念。《黄帝内经》科学地论述了这方面的内容。
一、
膳食
结构
《黄帝内经》提出了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的配膳原则,即《素问•脏气法时论》所提倡的“
五谷
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配膳原则,要求人们选择食物要分清主次,同时品种要多样化,要杂食。各种谷物是人们的主食,瓜、疏、果、菜、肉类则是人们的副食。这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体的、以动物性食物为辅助的膳食结构。这种膳食结构一直延续至今。这一中华民族祖先研究制定的非常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饮食结构,不仅丰富了中医学内容,也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宝库,这是世界上最先提出的最完善的饮食结构。
二、饮食心态
“民以食为天”,《黄帝内经》对饮食与生命二者的重要关系有充分的说明,反映了人们的饮食心态。《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说明大自然间的空气、水和许多有机物及无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换言之,人类依赖饮食而生存,而饮食是植根于天地大自然间的。
吃什么,如何吃,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变化发展的,是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如何吃和吃什么,衬托出古代人类的饮食心理,《黄帝内经》对此问题也有较为详尽的说明。
《黄帝内经》很重视“吃”的方式方法,把因饮食不当而引起或诱发的疾病列为疾病发生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素问•口问》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素问•腹中论》指出:“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灵枢•玉版》也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黄帝内经》把饮食因素列为中医病因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医学息息相关的反映。
《黄帝内经》在把“吃”视为人体生理需要的同时,还非常注重
病从口入
的饮食卫生观和饮食要温饱适中的原则。《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告诫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这对于中国饮食文化“饮德食和”气氛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
三、饮食方式
《黄帝内经》还非常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属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阐述了饮食寒热对人体脏俯、
气血
的影响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本论》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
六腑
。”饮食过寒过热,易于损伤
脾胃
。鉴于此,《灵枢•师说》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都告诫人们饮食要温凉适中,不要过寒过热。
《黄帝内经》还提倡清淡饮食和饮食有节,不赞成多食肥美甘甜
厚腻
的食物。《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奇病论》指出:“多食膏梁厚味之品,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
人中
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糖尿病
)。”
《黄帝内经》论述的饮食准则,揭示了饮食结构和疾病发生的关系。从西方国家食用的肥美、甘甜、高热量的饮食而多发的一些现代病,如糖尿病、
肥胖症
、
高血压
、
心脑血管病
等,反衬出《黄帝内经》饮食文化观的先知性和科学性。古人关于饮食结构与疾病关系的预见性,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在饮食文化领域的展现。
《黄帝内经》还很重视饮食与四时、季节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提出:春“在味为酸”。夏“在味为苦”,秋“在味为辛”,冬“在味为咸”,长夏“在味为甘”。指导人们应注意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食物。 四、饮食“性味”
《黄帝内经》很重视食物“性味”的理念,用性味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病疗疾的目的。这也是饮食文化和中医学渊源同流、博大精深的体现。
《素问•六节脏象论》称:“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在追求美味的饮食生活中,中华民族积数千年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验证,逐渐地发现、认识和掌握了食物的性味和人体气血阴阳、
脏腑
经络
之间的关系,并将五味(酸、苦、甘、辛、咸)分别归属于
五行
(木、火、土、金、水)。依据阴阳、五行
相生相克
的变化规律,调整人们日常食物的性味口感,增加食欲;在预防、治疗疾病中利用食物或药物性味的偏胜,纠正或调和人体各部分不协调的状态。《黄帝内经》阐明的食与味、药与味和药食性味之间的关系,并用之于指导医疗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美味寓于食物之中。古人已认识到饮食是味的载体,进食各种不同的食物,实际上就是尝食各种不同味道的过程。饮食进入体内,变化为水谷之精气,通过“性味”的作用,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活动。《素问•
五脏
别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胃,以
养五脏
气。”《素问•六节脏象论》也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也说明了这一道理。
各脏腑由于
生理功能
不同,它们的组织结构也就不同,所以,各脏腑所需的物质营养的种类和来源也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各类食品所含
营养物质
的不同,进入人体后,各种成分和各脏腑的亲和力也不同,因此对各脏腑的作用也不同。《灵枢•五味》总结为:“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素问•宣明五气篇》更直接说明:“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完美地把饮食、性味、脏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论证了饮食五味对人体不同组织的营养作用。这不仅指导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而且也给
食疗
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提出的“性味”理论,经过历代中医学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和探索,逐渐与中医学的
阴阳五行
、归经理论结合起来,拓展成独特的
中药学
“四气、五味”学说。依据这个学说,人们发现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具有不同的作用。把各种药物的性能归纳起来,使人们能够充分地熟悉各种
中草药
的性能,掌握住每一种药物的特点,予以正确使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依据《黄帝内经》的性味理论,食用不同性味的食物,治疗不同的疾病。如
辛味
具有发散的作用,在
感冒
发热时则选用含有辛味的食物,如葱、姜煎汤服用,成为人人皆知的常识。
糖尿病
,
黄帝内经
,
黄帝
,
内经
,
素问
,
文化
相关帖子
•
中药改名:是规范还是瞎折腾
•
转昆仑大士:六经爻位之说
•
糖尿病思辨
•
《内经》与佛教也有关系吗?
•
糖尿病思辨
•
再谈“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黄元御圆运动理论与实践
•
十四经经络动态图标准版(附内经原文)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