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休闲广场
›
医药看台
›
北京120急救医生缺口八成 晋升机制不完善成瓶颈 ...
返回列表
查看:
688
|
回复:
0
北京120急救医生缺口八成 晋升机制不完善成瓶颈
[复制链接]
梁知行
梁知行
当前离线
积分
15559
发表于 2009/6/29 00: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火灾、车祸、坍塌……他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奥运保障,甲流防控,高考生接送……他们也从不缺席。但就是这支
急救
医务队伍,因为收入低、工作环境险恶等因素,面临着人员严重
萎缩
,其中北京急救医生缺口约80%。
6月20日,全国120管理分会在海口召开会议。会上,来自全国300多个城市120急救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急救人员没有专门的职称晋升机制是限制整个系统发展的主要瓶颈。与会人员向卫生部呼吁,增设急救医学专业评级,满足急救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
困境 急救医生缺口八成
一个月前,北京急救中心人事科科长刘红梅跑遍了京城的各大招聘会,并向各大网络、媒体及全市医疗机构公布了招聘信息,但截至昨天,刘红梅只收到了14份求职简历。
自2005年起,北京急救中心每年招收的本科毕业生数量就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年赶上经济危机,刘红梅原本以为“收成”会好些,但经过相关的审核程序,最终只有4人被录取。
“每年招到的人都不及计划编制的20%,眼看着院内的平均年龄已近40岁,一旦赶上突发情况或大型灾害事故,院前医生加班加点不说,行政及后勤人员也要大规模补充到前线支援”。
上周五,因甲型流感防控工作的需要,紧急从中心医保办、医务科、统计室等部门抽调了5人加入到120调度指挥中。此前,已有近60名行政人员投身到甲流的应急保障工作组当中。
现状 大部分
人中
途退出
自2005年起,按照北京市卫生局要求,所有应届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需先经过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才能从事一线的急救工作。
毕业于江苏徐州医学院急诊专业的李贝,在友谊医院经过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于2008年7月回到北京市急救中心,正式开始急救工作。
据了解,李贝是当年惟一一名愿意投入到120急救中心的医生。
自高中时就喜欢看《急诊室的故事》的李贝身高逾1.80米,阳光帅气。看到同学在医院的收入明显高于自己,这个大男孩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们的院前急救体系从起步到现在才20年,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急救框架的不断完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所以我选择留在这里”。
“在3年的轮岗培训中,有的毕业生就会被医院舒适的工作环境或者待遇吸引,从而中途退出,不再回到中心;还有的毕业生听说师兄师姐在干急救工作的辛苦后,也都不会选择这里”。刘红梅坦言,即使已招到的毕业生,在3年的轮岗实践中也难免出现流失的情况。
尴尬 出车123次挣2894元
记者在急救中心人员4月奖金明细表中见到,60
名医
护人员中,收入最高者为2924元,最低者为847元,按奖金分布来说,收入在1000至2000元之间者最多,有40名,2000元以上约15人。
1500元左右的平均奖金,却有着高强度的工作内容。以当月奖金收入2894元的医生刘扬为例,其当月出车共123次(当月最多),其中有效车51次,夜班车46次,无效车26次,按每车次不同时段的出车费用计算,其应发奖金为1618元,加上包括风险补贴、电话费、全勤奖在内的150元及其他奖励后,其当月奖金实发2894元。除奖金外,根据个人职称不同,每月基本工资也不等,中级职称者的基本工资在1800元左右。
1999年工作至今,刘扬依然保持着工作热情,看到有的同事因受不了苦和累,不少都离开了急救中心,刘扬却未动摇过。在120急救中心,像刘扬一样的人还有500多人,低工资、高风险、发展前景小的工作性质虽然让大家感到付出与所得远不成正比,但却不离不弃,坚持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急救信念。
探因 政府拨款鲜用于涨薪
“考虑到急救医生的辛苦,中心已在二次分配中,将院内的财政天平倾向于急救医生”,120急救中心财务科科长曾红表示,因属介于全额拨款单位及差额拨款单位之间的准全额拨款单位,大部分财政支持来源于政府拨款,约占院内总收入的80%,而院前急救部分的收入仅为20%。急救中心每年都会根据当年的运营情况,将下一年度的收支预算表上呈政府,政府在严格考核审批后,进行定额拨款。
“就像一锅饭的总量是固定的,只是如何分配的问题”,曾红称,因急救职业的特殊性,院内已在奖金分配时,将急救医生的标准提高了50%,即每名医生的奖金收入是院内其他人员的1.5倍。
随着近几年,政府对急救事业关注度的提高,每年的财政拨款都是呈递增趋势,但为何急救医生的收入却未水涨船高呢?曾红表示,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虽然政府已尽力满足其所有合理的收支预算,但这其中逐年增加的部分主要以硬件配备、物资储备为主,人员经费相对无明显变化;其次,2003年
非典
后,北京急救中心就根据北京市卫生局的整体工作安排关闭了原有一定营利性质的病房,因此对市财政的依赖度增加,所以可自行支配的钱款非常有限,“大家也许认为有病房的时候,以药养医的利润会很大,但因当时政府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少,所以总体说来,与现在相比人员的收入基本持平”。
虽然未透露具体的财政拨款数额,但曾红表示,急救中心的人员经费是按照全市的平衡标准发放的,并未因急救工作“脏、苦、累”特点,设有特殊岗位津贴,出车的收费及诊疗价格也是执行的1999年收费标准。
亲历一线 女医生
输液
后接着抬担架
6月27日中午12点38分,东城区急救站内值班室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未及铃声响到第3声时,急救医生李秀英已接起电话,迅速记录下所要执行任务的基本情况。虽然此前一天她在转运甲流密接者时,因连续穿了5个小时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而虚脱,凌晨时分输液完毕后才回到家中,但当天早上7点半时,她又准时出现在值班岗位上。
不到两分钟,3人已集合登车,前往此次任务的目的地——安定医院,将一
昏厥
病人进行转院。
当车驶抵安定医院急诊处时,李秀英快步走下车,进入急诊室内对病人进行查体。因担心患者同时患有
精神疾病
,她叮嘱同行护士要小心检查,并注意自我保护。
李秀英在检查中发现,该患者右前臂有
针眼
,且生命体征较弱,因该患者此前有
狂躁症
状,且经两家医院检查均未发现问题,李秀英怀疑其曾吸过毒,并建议转送到距离最近的二炮总医院。
得到家属认可后,她和护士分别站在患者病床的两侧,一手提起患者的裤腰处,一手托住其腿部,麻利地将其转移到担架车上,随即,在司机的帮助下,3人合力才将担架车抬到救护车上。当将患者运抵目的地医院,并置于急诊室床上时,李秀英白皙的脸庞上已渗
出汗
珠。
抬担架是李秀英每次执行任务时最
头疼
但却无法避免的一项工作。仗着身体还算结实,她每一次抬放都尽量多使劲一点,这样比自己瘦小的护士和已有腰疾的司机就可以轻松一些。
虽然从事急救工作不到两年,李秀英却见识了各种突发情况:精神病患者上车后突发
狂躁
症打人;200斤的男子经检查无大碍,却坚持前往医院,并要求她和护士抬;在为
醉酒
者测
血压
、检查瞳孔时,对方突然大怒,对其围追,并赤裸着挡在车前不放行;深夜,在居民楼内,见到一蓬头散发的女子浑身是血的……
因是临时工,28岁的李秀英每月工资仅为1000元,奖金300元,“5年的本科学费就要5万多吧,工作几年连这个都挣不回”,谈及未来,她说自己还未想好。
对话·120急救中心主任张永利
120急需专业职称评定
记者:为什么说缺少专业评级制约了急救工作的发展?
张永利:因为没有评级体系,多数急救医生只能参加全科、内科医生的职称考试及评定,但因实际操作与部分考试内容并无交集,急救医生在工作之余还要另外
学习
,无疑增加了难度。
记者:职称评定分几级?张永利:共分五个等级——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
主治医师
、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通常从事10年左右的急救工作的人员才会考到第三级主治医师。评级不仅在待遇上有所区别,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个人成就价值。
记者:人员短缺是否影响到中心的急救工作?
张永利:会有一定影响,但通过加班、后方人员的及时补充,所以现有的人员力量仍可保障本市急救系统的正常运行。但存在急救人员层次不高、年龄偏大、流动性强等问题,是不能忽略的。
记者:人员短缺的原因是什么?中心有何解决措施?
张永利:急救在全国来说都是问题,毕竟急救医生和医院内的医生不同。前者年岁越大越不能适应高强度的抢救任务,而后者则会因工作经验的增加,及在专业领域内的成就,越老越值钱。
至于如何解决,我们一直在和医科大学、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等进行沟通,旨在建立一套机制完整的急救体系,一方面,通过人员来源的保障,提高急救系统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与社区、大医院的轮转机制,使急救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记者:目前,有望实现的是什么?
张永利:针对中心的人员缺口,我们正在和首医大进行协商,希望能建立急救系,保障急救事业的有生力量的数量,至于学历是本科还是专科还需进一步探讨。但急救业的发展包括机制、体制、人员构成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希望能建立起一套从
家庭
到社区到120最终到医院的完整的绿色生命通道。
记者:多数急救人员都表示本市的急救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也是他们选择留在急救中心的原因之一,您怎么看?
张永利:经历过奥运、汶川地震等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的保障任务后,本市120系统在急救物资、车辆等方面的需求都已得到满足,但却仍有许多问题,包括管理理念的更新、人员引进与培养、各部门间的连接及各类亟须健全的保障机制等,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大踏步地前进。
(记者:李秋萌)
来源:京华时报
急救
,
主治医师
,
狂躁症
,
精神疾病
,
狂躁
,
名医
相关帖子
•
民间神医——李随群
•
当代中医的等级
•
灸火烟云:张景岳巧灸章门解危难
•
针方奇谭:外科名医陈实功,针刀救人峻补愈顽症
•
名医陈意:杏苑心悟7则(纯干货)
•
名医熊继柏: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
名医岳美中:经方一剂起沉疴!
•
北京四大名医之施今墨,惊叹其学术思想与药对运用经验!
•
王昆文:治病需要“灵感”
•
孟河医派:费伯雄传奇!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