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6/12 01:53:51
揭秘医学职业潜规则2012-06-12 14:56 来源 医师报 分享到:
“2012 年,皮鞋很忙,果冻里、胶囊上, 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网络上盛传的这句话让看到的人都会心一笑, 虽然只是句玩笑话,但却切切实实地揭露了食品、药品行业的潜规则。事实上,有潜规则的行业又何止于此呢!建筑业偷工减料、房屋中介提供虚假房源、公职招考作弊内幕百出……行业潜规则仿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
尽管如此, 并非所有行业潜规则都能获得持久的关注度。这是因为,他们和人的生命健康关联度较小。而作为每天和生老病死打交道的医疗行业,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其中的潜规则也格外受关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内科医学学会月刊》都曾刊发文章及调研揭示医生收回扣等问题。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关于医学职业潜规则的系统调查研究”也公布了调研结果。医学职业潜规则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公共话题。
调查
超7成人亲历医学职业潜规则
什么是潜规则?“潜”字是隐藏的意思,本来不存在褒贬一说。但近年来,媒体陆续揭露了娱乐圈、食品安全等行业中的暗箱操作,并且大多背离主流意识形态,侵犯了人们利益,“潜规则”成了见不得光的规则代名词。
“收红包”、“大处方”、“大检查”……这些成为广被社会诟病的医学行业潜规则,也成为医患矛盾中难以避及的暗礁。美国癌症协会首席医疗官奥蒂斯?布劳利在《我们在损害国人健康: 一名医生自诊美国医疗痼疾》一书中揭露,在美国, 财富也不是让你免受糟糕医疗服务的护身符……反而会增加接受糟糕医疗服务的风险。如果你有很多钱,医生会使出浑身解数将药卖给你,连害了你的可能性都存在。”
在前人对医学职业潜规则探索的基础上,《医师报》设计了《医学职业潜规则, 您了解吗?》的调查问卷, 共有672 人参加了此次调查, 其中医务人员占51.9%。调查结果显示,82.4% 的受调查者听说甚至了解医学职业潜规则,更有近75% 的人或其家属是医学职业潜规则的亲历者( 图1、2)。他们认为收受红包、收受药品、器械回扣、医生为了给医院创收,入院不分病情,先让患者过一遍大小检查,医生为了自我保护,让患者接受各种可能需要的检查等都属于医学职业潜规则。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9484471j8tae.jpg
医患双方关注度不同
令人吃惊的是,10% 的人认为医学职业潜规则的存在很合理(图3)。在医学职业潜规则主要表现中,医患双方的关注度略有不同。在医生看来, 医学职业潜规则的表现关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收受药品回扣、收受医疗器械回扣、医院经济指标使得过度医疗出现、过于自我保护、拿红包。而患者则更关注过度医疗、拿红包两项。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94844404dtsidm.jpg
此结果和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孙福川教授等进行的医学职业潜规则的系统调查研究结果十分接近。这是国内在医学职业潜规则的一项开创性调研, 而且共回收1818 份问卷,涉及37 个城市的61 家医院,调查了医生、患者、专家的三方观点,做了比较详实的对比研究。其数据显示医学职业潜规则具体表现为: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9484454v8h997.jpg
按经济收入衡量医院业绩危害最大
如今,在一些人的心目中, 医学职业潜规则已成为患者看病就医、药品器械企业推广产品、医生开方治病都默默遵守的“金科玉律”,但是遵守并不意味着认可。在《医师报》的调查中,对于医学职业潜规则,仅有9.97% 的人认为“很合理,医院和医生也需要生存, 收受一点灰色收入无可厚非”, 69.34% 的人表示“不合理,医生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有20.69% 的人认为这是“社会发展趋势而已,无所谓合理不合理”。其中,选择“很合理,医院和医生也需要生存,收受一点灰色收入无可厚非”的均为医生。
在医学职业潜规则的系统调查研究中更是对医学职业潜规则中的危害程度做了统计(表2)。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9484421oexno.jpg
分析
“一名女患者在接受大剂量不必要但高利润的抗贫血症药物之后还是难免一死,后来研究表明,这种药物非但不能抗癌,有时还会成为癌症的帮凶。一名前列腺癌患者在对缓慢增大的肿瘤进行过于积极的治疗之后却“死于治疗”,其实该种癌症没必要去查。还有一名垂死的肺癌患者,除了疼痛就是疼痛,可是家属却坚持要求年轻的住院医师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无用的阻止扩散手术。”——摘自《过度诊断:追求健康未果反致病》
现如今,包括医疗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潜规则的揭露及评论频出,医疗行业由于其重要性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潜规则虽不合理,但仍有很多人认为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潜规则是适用的。此次采访中,不少采访对象对医学职业潜规则这个话题三缄其口、不愿开口多谈,但独善其身于医患关系大环境的改善收效甚微。唯有正面医学职业潜规则,了解其危害和深层次的原因,方能调动大家共同对抗潜规则在医学领域甚至全社会的流行。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94843256hdpk4q3.jpg
潜规则推倒医疗行业“多米诺”骨牌
医学职业潜规则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过度医疗。
日前,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原主任沈国柱、原副主任杨生刚,分别因涉嫌受贿18万余元、26万余元,被起诉到绍兴县法院;甘肃省两名医生因“大处方”被取消处方权……关于医学职业潜规则的新闻年年有,从中央到地方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予以治理,可是大多治标不治本。
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时永豪表示,医学职业潜规则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过度医疗。由于利益的趋势,医生就不会仅从病情来判断是否需要用药、用药天数、适应症把握是否严格,会出现滥开处方、开大处方等,从而造成过度医疗。
而过度医疗仅仅是医疗安全多米诺骨牌中,被推倒的第一张牌。医生出于盈利为目的给患者开大处方后,会使患者不再信任医生的医技和医德,双方在就诊过程中容易激发纠纷,也加剧医患矛盾,使医患互信产生危机。
此外,医学是基于在科学使用医学手段的情况下,不断总结、分析医学成果,才能有所发展。“在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使用药物,会影响医生的正确判断,从而影响医学研究的发展进程和速度。”时永豪说。
即使是对医务人员自身,医学职业潜规则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以前,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医学院校,而现在优秀人才对学医则避之不及。工作压力过大、社会的不理解、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再加之潜规则对于医生社会声望的撼动,学医的人越来越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李玉泽表示,由于潜规则的存在,导致医生在从医的过程中总有自己在做小偷的感觉,不是纯粹的治病救人。如果这种现状不加以改善的话,很多医生会失去从医的动力。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只有从利益链的根源解决问题。那么,医学职业潜规则并不是跟随医学一同产生的,它是从何而来?又将如何缓解呢?
潜规则:个体、环境、体制多重博弈
医学职业潜规则不仅体现在医生层面,一些医院管理的问题也难辞其咎。
超过七成的人亲历了医学职业潜规则,而医学职业潜规则具有连锁反应,在其作用下,患者安全、医疗质量,甚至医生自身受到影响已是必然。
在大多数医生看来,这些所谓的潜规则很大程度上都是体制造成的。一名医生的培养过程,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没有10年时间不可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医生,但医生的回报却不成正比。李玉泽已是副主任医师,但工资只有1300元,薪酬标准调整后也不过1900元。“这还是三甲医院的标准,按照此标准,医生将无法生存。”李玉泽说,部分医生收受药品、器械回扣,也属无奈之举。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唐疾飞表示,目前医疗行业中存在一些很现实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深究。如回扣问题,归根结底是定价系统不合理造成的。一个药品从药厂到患者甚至有上千倍的价格差,那块蛋糕就在那里。有些医生就会产生这样一种心理:我不拿,别人也会拿。当然,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拿回扣肯定不对。而红包问题则是个历史问题,但要区分敲诈和被动感谢之间的不同。香港、新加坡也都有红包现象。
至于过度检查和治疗,不少专家曾经指出,这是医患关系紧张后,医生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一种过度防御措施,并呼吁全社会给医生多一些信任和包容。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发生某种并发症的可能性只有1%,医生不给检查好治疗好,一旦出现问题,患者就会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医生,但为了保护这1%,99%的努力都成了过度医疗,由此便形成矛盾。“媒体近年来医疗负面报道增多,医患间的矛盾过于紧张,医生才有了相应的防御动作。” 唐疾飞说。
当然,医学职业潜规则不仅体现在医生层面,一些医院管理的问题也难辞其咎。李玉泽指出,目前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区别不大,国家不给补助或补助很少,基本是自负盈亏。因此可做可不做的检查,很大程度上是医院为了生存而要求医生做的,才有了大处方、大检查。
用“明规则”对抗潜规则
即便内部有“叛逆者”追求清白而拒之,也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大家白眼相斥的“另类”。
医学职业潜规则在不合理制度下的扭曲现象,目前还未能得到很好的遏制,但绝不可能是将来发展的趋势。在专家们眼中,应该从国家体制、社会环境和医生个人自律三大层面的“明规则”对抗潜规则。
香港医疗潜规则比较少见,原因就在于香港成功的医疗体制改革:患者实现全民医保、医生也将认真从医和看病作为工作重心,当然也不会担忧待遇、生活保障等问题。“医学潜规则的消亡,究其原因应由国家出面进行调控和管理医疗体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马庆春表示。
诚然,社会上存在不少潜规则现象,但如果没有合理的标准予以规范,一味用道德准绳约束无法根治,应在国家政策层面进行监管。据时永豪介绍,我国的药品产业、器械产业及医疗服务价格等都存在投入及调整的不合理现象,政府应用“硬手段、硬指标”来进行调控,国家应从正面给予补偿和调控。
如美国制定了联邦反回扣法。该法律规定,对于任何人收取或支付价值利益以不正当获取联邦医保的医疗服务费用,将以刑事犯罪起诉,最高判5年徒刑。
在医生层面,提高医生阳关收入是减少其灰色收入的首要工作。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陆君认为,医生是高风险高投入职业,首先应当设置准入门槛。当医生具备行医资质后,可得到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酬待遇。在行医过程中,一旦医生有过度医疗的行为,收取了不该收的费用时,属于违背医德规则,可给予警告、处分,甚至停牌的处罚。“这其中首要的便是给予医生高于城市居民工资平均水平的薪酬。而且,医生是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全社会都应该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医生的价值得到体现后,加之铤而走险的成本增大,自然而然地就减少了潜规则的发生。”
当然,权利与义务总是并行的。医生在自身价值得到满足后,还应当遵守相应规则,做好行业自律。
潜规则归根结底还是“私”字在作怪,是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当前,拿回扣、收红包等现象在社会舆论的监督和谴责下变得更隐讳,已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从业者内部心照不宣,噤若寒蝉。即便内部有“叛逆者”追求清白而拒之,也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大家白眼相斥的“另类”。时永豪表示,要铲除这一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行业自律,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彻底取消提成、奖金、创收等分配形式。
陆君认为,医生自律关乎行业的良性发展、人民的生命健康、个人的职业发展,是全体医生都应该时刻警醒的。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6/12 16:13:58
广东精神病男子闯进医院刀砍三医生 致2死1重伤
http://photocdn.sohu.com/20120613/Img345456467.jpg事发现场血迹已经被清理干净。 http://photocdn.sohu.com/20120613/Img345456468.jpg事发医院大楼。
昨日事发梅州兴宁市慢性病防治院 事件酿2死1重伤 凶手逃回10多公里外山村被抓获
本报兴宁讯 (记者叶仕欣摄影报道)昨日下午,一名患精神病男子进入曾经住院治疗的兴宁市慢性病防治院,持刀刺伤3名该院医务人员致重伤。截至发稿时,其中2名重伤者经全力抢救无效身亡。兴宁警方已将涉案人潘国雄抓获归案。
女副院长挺身救下属身亡
昨日下午3时10分左右,家住兴宁市福兴街道大塘村潘屋的精神病男子潘国雄(38岁)手提皮袋,骑着单车来到兴宁市慢性病防治院精神科医生办公室。因为曾经在该医院住院治疗过,在场医务工作人员都以为其前来抓药。
该院副院长李小莲询问潘国雄是否前来抓药,潘不予回答。这时,潘走到医生郑胜云背后,拿出一把长约30厘米的水果刀刺向郑胜云,郑背部被刺二刀。此时,李小莲与另一名医生李国庆和护工罗旭万迅速上前制止,同时大喊让10多名医务人员撤离。在制止和撤离过程中,李国庆被潘追到了没有出口的康复区。见此危急情况,已撤离的李小莲副院长与罗旭万再次返回,上前制止潘行凶,结果李小莲胸部和腹部被各刺一刀致重伤,李国庆胸部被刺两刀致重伤。整个事件过程仅数分钟,在场的另一名医生巫兴英立即拨打电话报警。
16时15分左右,兴宁警方在潘国雄家中将其抓获归案。
昨日下午5时,本报记者赶到医院时看到,处于医院3楼的案发现场医生办公室门口留下的血迹刚被冲洗干净。
重伤者李小莲、李国庆经全力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分别于昨日下午5时20分、6时30分抢救无效身亡。重伤者郑胜云经手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目前仍然在兴宁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观察治疗。
据巫兴英及其同事反映,潘国雄于1999年5月至2011年3月,先后8次因精神病在兴宁市慢性病防治院住院治疗,最近一次住院治疗为2011年3月至5月。
昨晚7时30分,当记者来到10多公里外的大塘村潘屋潘国雄家中时,他的父母还不知道潘国雄闯下了弥天大祸。其父潘伯告诉记者,潘国雄是他的小儿子,20岁时在深圳打工当保安抓偷车贼时负过伤,后来回到家中便得了病。18年来,为给潘国雄治病家里花了20多万元,弄得现在家里一贫如洗。潘伯说,潘国雄出院后一直在吃药。
(责任编辑:UN608)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6/12 19:34:15
医改未起步 政府从没说要取消以药养医2012-06-13 10:20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国务院研究室发展司前司长朱幼在2011年初出版了一本《大国医改》,该书梳理了我国数十年来医疗制度所出现的问题。在书的前半部分,朱幼引用了2008年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在《2008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出版时所说的一句话:中国的医改还没有真正起步,有的人却说什么医改不成功,这种说法显然值得商榷。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95541429wnrsi69.jpg
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资料图)
孙隆椿,1990年至1998年任卫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政协第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6月4日,记者对孙隆椿就取消以药养医问题进行了专访。
记者:卫生部部长陈竺几个月前发文表示,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取消以药养医。改革以药养医的利弊其实是什么
孙隆椿:事实上,政府没有讲过要取消以药养医,这不是政府的原话。首先,要了解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把教育、文化、卫生、涉及民生的都收归国有,由国家财政拨款。五六十年代,国家对医院进行全额预算;到七八十年代,改为差额预算,支出减去收入之后,不足的部分由国家财政补贴;九十年代以后,国家取消差额预算,改为项目补助,虽然2007年之后的文件里,还叫项目补助,但已变成几个单项的补助。
这种情况就意味着,医院的生存发展全靠自己,而国家只有小部分的补贴。多年来国家对医院的补贴大概就是医院全年收入的7%,也就是说,国家对医院由原来补贴100%,降到如今的10%左右。
其实,以药养医不是简单地指药这一项。尽管药的比重能占到40%~60%,但挂号费、手术费、检查费用,也是以药养医的组成部分。要改革以药养医,政府的方向并不明确,也没看到相关文件和领导的表态。
记者:目前卫生部要在各地进行取消以药养医的试点,是否能产生借鉴效果
孙隆椿:如果把医疗服务收入的渠道改变为政府财政补贴,就又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以不管是否取消,补贴是个关键,而这个补贴需要有财政预算。
我们现在说七八十年代把医院推向市场确实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带来很多的问题。政府要改革这一机制,但并未指出改革方向,也没有出台具体措施。卫生部领导提出5年取消以药养医,可卫生部管不了财政部,少的15%的药价加成谁来补贴?而医院的生存发展的资金又通过何种渠道获得,在此渠道未明了之前,就很难对试点会有所期待。
记者:你认为公立医院未来的经费会不会因为取消了以药养医而产生问题
孙隆椿:前不久,国家颁布了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文件。我国事业单位将按社会职能划分为行政、经营生产、公益三类,并实现各自的转型。但卫生单位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国家全部补贴;第二部分是基层医疗,乡镇两级实行政府全额供给。就事业单位改革而言,这个文件比2009年国务院的文件更为明确,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政府一方面把公立医院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却在行政上限制它的盈利模式。
虽然这是未来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但我的疑问是,改革到底是在哪个框架里进行?毕竟这是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纲领性的文件。
而县以上的医院都是靠医疗服务取得收入的,那么现在提出改革以药养医,就要明确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政策,包括具体的管理措施以及补偿机制。
记者:在进行医改的时候,政府有没有考虑过公立医院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平衡
孙隆椿:公益性不是医院本质,而应归为政府在医疗服务收费方面的政策。政府100%补贴,老百姓不花钱,这就是福利。相反,若国家没有补贴,要百姓自己出钱,这就是市场。
医院是否具有公益性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在西方国家,医疗服务方面政府的投入要占到50%以上才称为真正的公益性。虽然我国有医保,但全国卫生总费用是2200亿,去掉15%~20%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科健教育,剩下1800亿,再除以13亿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将近1400元。而新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上只有300元,还不足25%,距离公益性相去甚远。
在医疗费用里面,有三种类别的药物,一种叫基准药物,是廉价的;第二种是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新农合医疗允许报销的药品;第三类则是完全自费的。
从病人所得到的处方来看,这三种都有存在的可能。但你报销的只是前两种。而病人有时看病的账单有几十万,其中可能百分之八九十是自费的。所以说,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是事实。在全球范围来看,医疗费用每年以15%~20%的速度往上增,比GDP增长还要迅速。所以,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政府要下决心明确改革目标,否则政策之间互相冲突,就会出现矛盾。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6/12 19:35:28
深圳公立医院取消15%药品加成2012-06-13 09:42 来源 广州日报
深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或将不再“两步走”而是“一步到位”
深圳公立医院实现药品零加成或将不再分两步走而是一步到位,这是记者从昨日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称“卫人委”)召开的实施药品“零加成”医院信息系统改造工作会上了解到的。这意味着从下月起实施的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改革中,不仅是深圳医保人群,而是包括非医保人群在内的全部就医人群都享受药品费用15%的优惠。
7月1日起,深圳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将正式拉来序幕,全市的公立医院将取消药品加成,并同步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根据《深圳市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实施方案》,深圳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改革原计划是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先在深圳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中实施,医院减少的药品15%加成收入,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直接为参保人支付。第二阶段再扩大到全部就医人群。不过,深圳市卫人委昨日透露,深圳市领导已同意了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两步合并一步走的申请,下月实施的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面对深圳全部就医人群,所有患者到公立医院看病的药品费用都将会便宜15%。
依医院等级
分级提高门诊诊金
公立医院门诊取消药品加成后,为平衡不同等级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的收入差距,深圳将依据医院等级设置的不同,分级提高门诊诊金和住院诊查费的标准。
在原来的基础上,平均每门诊人次提高门诊诊金12元,其中三级医院的门诊诊金每人次提高14元,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门诊诊金每人次提高11元。平均每住院床日提高住院诊查费37元,其中三级医院住院诊查费每人次提高43元,二级医院住院诊查费每人次提高33元,一级医院住院诊查费每人次提高24元。
负责人表示,提高的诊金和诊查费用,医保人群将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而非医保人群将要自费。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6/12 19:37:45
医生曝号贩子日赚4000元2012-06-13 09:28 来源 山东商报
新闻背景
昨天下午,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协和尹佳发微博,计算一天所看的诊号,并估算号贩子今天从自己身上收益约4000元。“五位电话预约号中有四位患者告诉我是号贩子在几天前帮挂的,给身份证号和姓名即可约,每号八百元……还有废号一个,号贩今天从我这儿收益估计4000元。”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95509612ngtw4v.jpg
加价炒号,成为不少号贩子的生财之道
记者注意到,@协和尹佳是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尹佳的个人认证微博。昨天下午该微博一经发布,便受到了包括医生群体在内的广泛关注。
据尹佳自述,6月11日上午,其在医院普通门诊只看了十个初诊号,却也忙到近一点。十人中一位排队二十四小时窗口挂十四元号;三位银医卡预约十四元号;五位电话预约号中有四位患者告诉我是号贩子在几天前帮挂的,给身份证号和姓名即可约,每号八百元;另一位是朋友帮挂的,不知多少钱;还有废号一个,正常应为14元的号,被号贩子加价到800元,不少人表示震惊。“看来,看病难看病贵根本就不是医生的错!”还有人建议将定价每号1000元,希望此举能赶走号贩子,甄别出真正的患者。
“粗算一下,号贩今天从我这儿收益估计4000元。”尹佳感慨,“甚至连自己的病人也认为,我们给号贩子打工了。”尹佳同时介绍说,不少患者认为能多出点钱看到好医生没什么,但经常是即使有钱也挂不到号,所以他们不恨号贩子。“但号贩子们是如何拿到114电话预约号,并将其成功出手令我们这些为其打工的医生们好奇。如果我们不放号到电话预约平台,改为由科室预约,减少中间环节,不知能否减少倒号?”
有网友对尹佳的提议表示赞同,并认为改网络和电话预约挂号后,号贩子肯定也相应转战网络了,而且号贩子的挂号成本还会下降,原来排队挂号时号贩子会雇人排队,现在只要有电脑电话就可以了。
在尹佳所发微博的评论中,不少医疗机构人士也表达了对此现象的关注。有同为医生的网友建议“还是在普通门诊完善检查后再挂专家号”,但也有同行表示,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医疗资源不足,又在各种方面浪费,医生看得清,却无力改变,也无从改变。”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6/13 16:08:01
增“补”试“放”改革公立医院2012-06-13 17:29 来源 医药经济报
近日,卫生部医改办信息组组长、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副司长姚建红向外界透露,近期拟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据悉,发改委、卫生部已在4月与来自陕西、浙江、上海等多地价格、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处级干部举行调研和座谈,就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政策措施听取意见。
事实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已在《“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等相关政策文件中一再得到明确。
卫生部部长陈竺早前提出:今年选择300个左右的县(市)开展县级医院改革试点,采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落实政府投入责任等综合措施,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受访的医改专家向记者指出,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是政策向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小步,未来改革还需更多配套推进。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6/13 20:12:42
“道德风险”催生医保支付制度改革2012-06-14 11:2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三年新医改”,实现了全民医保的改革目标,织就了全世界最大的“医保网”。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13.4亿人享有医保。与此同时,支撑起这个庞大医保网的医保基金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
虽然近年来医保基金实现了高额积累,有专家推测,全国医保基金的结余是一个千亿元量级的数字,仅北京、广东两地2011年年底的结余数就分别为200亿元、600亿元。但在支付实践中,这笔覆盖13亿人、千亿元量级的资金面临诸多博弈:社保部门想让参保人多看病少花钱,医院则认为看好病,该花的钱就得花;患者可能认为花自己医保账户的钱理所当然,大病小病都要走几家医院;大夫可能认为,反正病人有医保,可做可不做的检查都做做吧。
于是,出现了极端的例子,有的医院,全年医保预付的总额在年中就花得差不多了,没办法,只得把医保患者往外推。
在日前举行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八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坦言,尽管近年来,老百姓看病医保报销的比例不断提高,但依然抵不过不断上涨的治疗费。医保基金面临既要保证有效供给,又要控制费用的双重压力。
事实上,荷兰、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全民医保也经历了类似的困难,他们化解矛盾的出路是选择一套高效的医保支付模式。在胡晓义看来,中国医保的蛋糕已经做大,但蛋糕怎么切,也就是支付方式的改革亟待提上议事日程。
提升医保效率必须改革支付方式
不少医生在微博上都讲过这样的故事,有的患者来就诊之前已经在多家三甲医院看了若干次,此番就诊就是为了验证几个大夫的诊断是否一致。先抛开医患间的信任问题不谈,“重复就诊”不仅导致医保资金重复支付给同一患者,也降低了医生劳动的效率,加剧了看病难。
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健康保险学教授Van de Ven研究过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全民医保过程出现的各类问题,发现有一点是相同的:当实现全民医保,以及报销比例提高后,全社会人均医疗费用会明显增加。
Van de Ven把这样的变化称为是“道德风险”对全民医保的影响。费用增加可能同时来自医生和患者,患者可能会重复就诊,而医生可能会开大处方和不必要的检查,最终的结果是社会的医疗成本上升。各国政府不得不寻找一套高效的支付方式。
在中国的医保管理部门看来,拿出一套高效的医保支付方式更加迫在眉睫。
首先,虽然中国医保基金实现了较高数额的积累,但在使用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
胡晓义说,我国医保基金各地积累的情况差异较大,以职工医保为例,全国平均结余额可支付16.8个月,最多省份为35.5个月,最少的省份几乎没有结余。再有,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目前有1.85亿人,同时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医保资金筹资和支出压力持续增大。
他的另一个担忧是,医保基金逐渐成为医疗机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的数据是,医疗保险支付给医疗机构的资金已经占到全国医疗机构总收入的56%。
胡晓义说,对医保部门来说,在保证供给的同时,更要控制费用。中国的医保虽然实现了广覆盖,但却是一个低层次的覆盖,要提升医保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支付方式。
医改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通过改革医保支付手段,加大医保机构和医疗机构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责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司长姚宏介绍,国际上,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的趋势是,首先,要对医院进行总额预算管理和控制;其次,对住院病人,报销的方式是按病种组进行付费,对门诊,报销方式是按人头付费。
而我国,国家层面从去年起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也框定,医疗付费改革的大方向是,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付费。并在此基础上,对医院进行预算精确化管理,探索总额预付。
按病种付费可能是改革中迈出的较大步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学教授顾昕把这种付费方式称为“一口价”的打包付费模式。也就是,某一种病,医保机构和医院谈判出一个价格,今后,凡是这种病,医保就以这个价格为基础,加权病人年龄、并发症的因素,来进行支付。
顾昕说,这种支付方式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控制诊疗费用,因为过度诊疗的费用必须由医院来扛。但也有可能出现推诿病人的现象。
两种支付模式试水
在北京,从去年起,已经在6家三甲医院,对108个病组,试水住院病人按病种付费的医保支付模式。北京市卫生局巡视员邓小红说,试点的病种都是一些常见病,占到目前医院住院病例的40%、费用的50%。
邓小红介绍,6家医院陆续展开住院按病种付费的试点,截止5月31日,按病种付费的病例已经有1.6万余例,覆盖了106个病组。最重要的效果是,医院平均医疗支出下降了18%。
按照制度设计,下降的18%可以交由医院支配。在邓小红看来,从现有的效果看,按病种付费实现了政府和病人没多掏钱,但医院却有了盈余的三赢效果。
邓小红认为这笔收益如果用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按照北京市发改委对医院劳动力成本的核定,一个一级护理的护士,一天的费用7元钱。
卫生部门多次要求价格管理部门提高诊疗费用,但由于有药品、检查、耗材在拉升着就诊费用,要价格管理部门提高医护人员的诊疗费用不现实。价格部门对卫生部门要求提高诊疗费用的报告也屡屡不做回应。
邓小红说,去年,她曾和德国一些医院的管理者进行过交流,在德国医院的支出中,61%的费用是支付给医生护士的人工成本,药品和耗材的支出只占4%。而在北京,支出比例正好与德国相反,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当年北京医疗支出中,护理费、手术费、诊查费等医护人员的费用才占到9%,药品和耗材,占到了67%。
现实的情况是,护理费、手术费、诊查费等诊疗费较低,要想通过价格管理部门调整医护人员的诊疗费用可能性不大。所以在邓小红看来,按病种付费带来了就诊费用的总体下降,如果用于弥补诊疗费用的不足,比让大夫通过卖药、卖耗材更能体现他们的价值。
邓小红说,过去医院都有“好科室”和“坏科室”的差别,好科室是指外科、骨科这些可以做手术,用耗材,开检查的科室,而坏科室是指儿科、皮肤科、精神科等开药和做检查不多的科室。而试点按病种收费后,好科室和坏科室的的差距在减小,也提供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与北京的按病种付费方式不同,上海尝试的是医保费用总额控制的模式。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周海洋说,2001年,上海市取消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全面推行职工医保制度,当年医疗费用增长超过30%。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上海市对医保费用推出总量控制。在随后的几年又不断完善医保费用总额控制的制度,其中包括“总额预算按月预付、按季结算、风险共担”的制度,也有医院提出医保预算,和医保机构谈判总额的做法。
直至2011年,上海全市的三级医院都实现了总额预算和预付制度。同时在总额预付的大框架下,也有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位付费作为细化的管理手段。
周海洋说,上海医保支出采用总额预付模式的效果是,控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近年来,上海市医保预算的增长是11.5%,远低于2001年那次30%爆发式的增长。
费用控制会不会导致推诿病人
一些专家认为,不管是北京的按病种付费,还是上海的总额控制,都在给医院传递一个信号,要控制费用,不然超出部分就得自己扛。这类信号背后的风险是,医院有可能为了控制费用,推诿病人,抑或是医疗质量受到影响。
对此,不管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政策的执行者医院或医保部门都认为,在制度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礼来公司中国副总裁邢军博士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建立监管部门保证医院的服务质量,防止推诿。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学教授顾昕进一步给医保支付改革提出细化的建议。比如,住院按病种付费的模式,会不会导致给医院这样的暗示,收一个病人,就可以得一份钱,所以该不该住院的,都安排住院。
在顾昕看来,这样的问题很好化解,如果病人在短期内两次住院,那么就要对住院效果进行评估,如果是第一次的原因,没治好病人,就让病人出院,那么就可以拒付第一次住院费。如果是第二次的原因,没有住院必要却收治病人,那么就可以拒付第二次住院费。
再有,据顾昕了解,在一些改革试点的地区,预算外结余的资金并不都留给医院,最多只有40%留给医院支配。40%的资金难以调动医院的积极性。有的试点地区,即便超了预算,也不是医院完全埋单。最终的结果是,超支了医院不负全责,结余了也不能全部支配,医院控制费用的积极性不高。他建议,应该通过提高医院的责权利,来倒逼医院提高管理水平,控制费用。
邢军认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才能真正激励医院。
顾昕说,医保付费改革的复杂性导致制度设计会有不合理的地方,制度设计部门要注意进行调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司长姚宏说,不管是北京试点的按病种付费,还是上海的总额控制,任何一种单一的付费方式改革都不能支撑起医保的大盘子,改革需要的是一整套的支付制度。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6/13 20:13:50
医改攻坚战:北京打造新型就诊模式2012-06-14 11:33 来源 北京日报
医改,世界难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北京,拥有全国最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也面临着最严峻的需求挑战。
北京公立医院医生、护士、住院床位数量均居全国之首。然而,北京的公立医院也承受着每年1.6亿就诊量的重负,三级医院日均门诊量在6000至9000人次左右,部分甚至突破1万人次。
2007年初,社区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率,拉开了新一轮医改的序幕。随后,预约挂号、双休日门诊、大医院向郊区和新城转移、优质护理服务、发放社保卡、建立一老一小医保、提高医保报销水平、试点医药分开……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摸索,试水前行。围绕“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社区看得了病,大医院看得上病”,推出一系列新政,交出了一份中国医改的北京答卷,打造了一种新型就诊模式。
答卷上清晰写着:
北京基层就诊人次比例从5%提高到42%,分流了大医院就诊压力;
打造了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四成患者选择预约方式挂号;
通过开设周末门诊使公立医院就诊能力提高了近25%;
在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示范病区家属陪住率下降一半;
通过健康促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规范医疗行为、药品降价等多措并举,市属大医院次均住院费用10年以来首次下降,个人医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三年前的30.5%降至24%,城乡个人就医负担比例较三年前平均下降20%以上。
到今年5月,北京医改目标已阶段性实现。
医改亲历故事:
车先生十年看病记
中午1点,阳光刺眼,33℃的高温宣告着酷夏的来临。55岁的车云成从公交车上下来,转个弯,熟门熟路地向着北京朝阳医院东门走去。
朝阳医院,北京地区门诊急诊量最大的医院,每天门诊量接近1万人次。车云成是这家医院十年的老病号,他患有慢阻肺,这是一种反复发作、很难完全根治的慢性疾病。
踏踏实实地吃完午饭,不慌不忙地出门坐车,去医院看病,车云成一点也不着急。“别说十年前,就在三四年前也是不敢想像的,那时看个病特别不容易。”
那时天色未亮,挂号长龙已经延伸到医院外数百米,号贩子在身边转悠,各科专家号前五位卖到了几百元甚至是上千元。北京医改实施之前,无冬历夏,这样的一幕每个早晨都在京城各大医院上演。
车云成的妹妹和孩子都曾经是挂号长龙中的一员。“我身体不好,都是她们一早儿4点来排队。”门诊楼的大门7点才开,在室外等上3个小时才能进到挂号大厅,寒冬最难熬。车云成自己6点多出门,7点多赶到医院,接过挂号条后,孩子去上班,他自己候诊。
这种接力式的挂号看病持续了很多年。
而这次车云成来看病,不一样了。走进门诊大楼,一层挂号窗口前空空荡荡,车云成直接坐扶梯上了四层的呼吸科诊室。到了分诊台,他把就诊卡往护士手里一递,护士在一个像POS机一样的机器上一刷。“您好,您预约的是今天下午13点到14点的专家号,请您到452诊室外候诊。”
去年7月28日,全市114统一预约平台启用,打个电话、上个网就能预约全市三级医院的号。如今,全市超过四成患者是通过预约挂上号的,复诊患者里有九成是预约。北京持续了几十年的窗口挂号、医院候诊的旧模式正在被预约挂号、居家候诊的新型就诊模式取代。
452诊室外,车云成前面只有2位患者,等了10来分钟,轮到了他。一看,熟人,王臻大夫。看了十年病,呼吸科的大夫还真没几个车云成不认识的。“呦,你3月份才出院,这又怎么不舒服了?”王大夫跟车云成熟络地打着招呼。做完检查,王大夫沉思了一下,“你得住院,现在没床,一有床我电话通知你。”1点50分,就诊结束,整个看病过程历时半个多小时。
车云成坐上公交车还没到家,王臻大夫的电话追来了:“科里临时有了张空床,你是今天下午就过来还是明天一早过来?”
第二天下午2点多,呼吸科病房B1221房间,记者又见到了住在三人间、穿着蓝格子病号服的车云成。“侄女,又是你给我扎呀?”“是啊,你这回别再偷偷把滴液的速度调快了。”
“以前护士对我们也不错,但来得没这么勤。我的责任护士是孟怡,生活上的事也都管。那些半卧床的都不用家属陪。”
车云成说的是另一项医改举措——2010年开始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目前北京三级医院80%以上病区和二级医院35%的病区已经开展。全市优质护理示范病区陪住率从70%至80%下降到30%至40%。
“要说这看病的变化还多着呢,以前只能工作日看病,现在双休日也能看病了。以前我约个B超要等一个多星期,现在基本当天就能做。”躺在病床上输液,资深病号车云成细数着这几年看病的变化。看病住院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就诊环节每一项细小的改进,都给这些老病号带来了惊喜与温暖。
“看一次门诊开好几种药,像氨茶碱、沐舒坦,有吸的,有吃的,一共才201.5元,花费也比以前便宜了。以前看病的单子得一张张攒着,然后专门跑到单位去报销,现在拿着社保卡,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直接就报了,省了好多麻烦,少垫了不少钱。”
车云成算着自己的小账。全市也有一本大账:去年,市属大医院次均住院费用10年以来首次下降,个人医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三年前的30.5%降至24%,城乡个人就医负担比例较三年前平均下降20%以上。
上个月,朝阳医院刚刚成为北京公立医院改革5家试点医院之一。北京大医院,一连串的深层次变革正在拉开序幕……
链接
缓解看病难
全市10个远郊区县230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含899个村卫生室)及城区6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城乡全覆盖。
三级医院全面启动双休日全天门诊,目前,北京市已有41家地方二、三级医院和12家部队医院开展了双休日全天门诊。使公立医院服务总量上升了近25%。相当于在没有新增任何资源情况下,增加了13所大医院。
全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114”运行,全市66家三级医院和11家二级医院接入统一平台。实现了“103”,即1个电话号码和预约网站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服务、预约服务零收费、3个月预约期。
缓解看病贵
北京市建立了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和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并迅速覆盖了“一老一小”人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医保制度的全覆盖。
北京市社保卡向市民发放,目前全市19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医保费用即时结算。仅2010年,由于实行“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减少参保人员医药费垫付资金92亿元,大大减轻了参保人员的经济负担。
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出台了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封顶线、扩大报销范围等17项惠民政策,基本医疗保障待遇不断提高。
新农合人均最低筹资水平提高到640元,15类重大疾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5%。
实现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同城同价,药品降价幅度达16%。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6/13 20:15:21
公立医院负债扩张为哪般2012-06-14 11:16 来源 健康报
卫生部部长陈竺昨天表示,公立医疗机构不能再负债搞建设、盲目扩张,要为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卫生行业、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留出空间。(6月3日《中国网》)
表面看来,公立医院的扩张能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让更多人有机会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但实际上呢?这种模扩张不仅不利于实现上下联动、急慢分治,而且推高了医疗费用,加剧了看病贵。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公立机构并不是靠自身实力,而是通过负债来作为扩张资本的。
当然,对于这种负债式发展,公立医院当然不认为是“盲目”的。他们会认为,随着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不扩张而将更多的资源集中起来,加速改善自己的软硬件设施,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甚至被淘汰出局。毕竟,本来医院的公益性质是“有名无实”,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也就是说,医院能否生存,进而分一杯羹,是市场说了算而非政府,这恐怕是公立医院即使负债也要大力扩张的根源所在。
还有,公立医院的扩张也离不开“监管缺失”和“权力寻租”这两个推手。其实在若干年前,医院的盲目扩张就已“萌芽”,但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医院发展规模的时间,大概在2007年,且政令效果很不明显。“公立医院规模究竟多大比较合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另外,某些权力不但不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扩张,反而支持扩张。有医院院长就披露:有领导点名要“支援”,公立医院是“被扩张”的。由此看来,有某些官员支持大医院扩张,究竟是为了方便病人看病,还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还是为了能从医院扩张中“寻租”?不能不令人怀疑。再说,现在很多公立医院院长都是由“上边”任命的,没有权力批准,哪个医院敢“盲目”扩张?
公立医院负债式扩张的后果很严重,即绑架公共利益。因为公立医院收入九成来源于创收,靠掏公众腰包所得。也就是说,民众必须为这种负债建设埋单,看病费用必然因此而水涨船高。更重要的是,这种单体规模的扩张还会给医疗质量和安全带来隐患,同时削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想想,医疗资源再继续人为地向公立大医院集中,基层医疗机构却无人问津,这种“马太效应”之下,合理的就医秩序如何有可能建立?看病怎能不难不贵?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6/13 21:20:43
女子术后留缝线未取出 家属称医生故意刁难http://www.sina.com.cn2012年06月14日12:29东方网 微博
东方网6月14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读者陆先生投诉,今年3月5日,他的妻子曹女士由于夜间睡眠打鼾被送往本市风阳路上的一家医院就医,可住了15天,出院后打鼾并无缓解,更要命的是医生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切除了部分扁桃体,还留着一根手术缝线没有取出,称“取不取没有关系”……
记者从该医院耳鼻喉科了解到,手术的缝线可以自行脱落,并非医生故意刁难,之所以患者不满,是医生、患者没有及时沟通所致。
患者家属:术后残留一缝线
6月8日,陆先生来到本报,向记者讲述了妻子在本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不愉快的求医经历。
据陆先生说,他妻子曹女士10年前曾因鼻炎和鼾症在该医院做过手术,手术很成功。正因为上次手术效果很好,他这次才选择了这家医院。今年3月5日,曹女士在医院门诊就诊并被收治入院,主治医生彭教授向她推荐呼吸机,称不需要手术,呼吸机治疗效果很好,大约需要10000多元。陆先生觉得呼吸机治标不治本,要求手术消除病灶。为呼吸机一事,陆先生称主治医生“很不开心”。随后,医生安排曹女士住院,让曹女士在住院期间再考虑考虑“呼吸机”一事。
在陆先生要求下,3月14日,医院给其妻子在局部麻醉条件下做了手术,“当时有个年轻的医生说做‘局麻’比‘全麻’省了三四千元,而且说了两遍。”陆先生称医生有索要“红包”的嫌疑。手术后,他才知道妻子双侧扁桃体被切除了,“医生没让我签字,我只签了麻醉的单子,他们也没说切除扁桃体。”陆先生认为医院在手术之前没将手术情况告知清楚,但事已成定局,只能看手术后鼾症有没有缓解。
“可手术效果不明显,晚上睡觉鼾声依旧。这手术不是白做了吗?”陆先生称手术效果不明显,去医院拆线时,“医生又故意刁难”,留了一根线在咽部,称“取不取没有关系”。
陆先生告诉记者,他先后向医院纠风办、医院院长办公室反映情况,但主治医生拿到投诉信后,曾打电话“威胁”他。陆先生向记者出示了其向医院院长写的两份信函和医院的两份回复。
长征医院:咽部敏感取线难
6月8日,记者就此事咨询了这家医院院长办公室,下午医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孙女士答复记者,曹女士于3月5日在医院收治入院,经医院检查属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伴中度低氧血症”,医生检查后认为:患者咽腔狭窄,舌根肥厚,咽反射非常敏感,手术效果可能不好,但如要切除扁桃体和一些软腭组织,可能会改善通气,同时也可以选择呼吸机治疗,但患者和家属坚决不同意采用呼吸机治疗方法,强烈要求手术。
孙女士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曾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慎重考虑一周再做决定,同时告知必须要等到血压正常,手术才能成功,但患者对控制血压不重视。3月14日,医院在局部麻醉情况下给患者行腭咽成形术,手术中切除双侧扁桃体和部分软腭粘膜下的脂肪组织,缝合伤口,手术成功,无大出血,术后也无并发症。3月26日,患者手术后来医院复查并拆线,检查后见伤口已愈合,医生给予拆线,但由于咽反射敏感,部分缝合区域不能看清。4月9日,患者再来医院复诊,发现有两根缝线残留,及时取出一根,还有一根线较深,患者咽部反射非常敏感,反复钳取数次,仍未取出。医生告诉患者,缝线无明显影响,必要时咽部麻醉后再拆。
孙女士称,患者和家属一直对医生推荐呼吸机治疗一事耿耿于怀,但医院认为呼吸机是治疗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医生推荐呼吸机是为病情考虑,并非为了经济利益。由于患者患有高血压,服降压药后并没有控制到正常范围,因此医生建议患者住院15天调整血压,以保证手术成功。患者手术可以选择全身麻醉,也可以选择局部麻醉,各有优缺点,医生结合患者病情及安全考虑,遂选择了局部麻醉。孙女士强调,医院对患者的治疗过程是科学合理的,如患者和家属需要,医院可以安排耳鼻咽喉科主任教授给予会诊。
“对于患者家属提出了赔偿要求,我们医院是不予支持的,因为手术本身没有问题,但考虑到患者家属多次到医院交涉,院方可以补偿部分交通费。”孙女士告诉记者。
医患矛盾:需要交流沟通解决
6月11日,记者来到该医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孙女士和耳鼻喉科主任范教授接待了记者。范教授告诉记者,此起医疗纠纷中,主治医生的手术没有问题,而是医生、患者缺乏良好沟通所致。范教授称,患者由于比较肥胖,血压较高,故医生建议呼吸机治疗,而且患者可以自行到市场上购买呼吸机。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强烈要求手术,医生只好尊重患者意见,医生给患者做的手术是“UPPP”手术,这个手术在医学上被认为是治疗鼾症的经典手术,手术切除扁桃体并无过错。在手术之前,医生曾提醒患者注意血压控制,但患者思想上不重视。患者咽部残留的一根缝线并非医生故意不取,而是因为患者咽部反映强烈,一般情况下,缝线会自行脱落,如果患者确需将缝线取出,范教授称医院将会安排。
范教授坦承,主治医生“嗓门大”,讲话可能比较直接,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好的印象,医院将会对医生进行心理学、人际交往方面的培训。
针对陆先生提出的医生故意刁难的说法,医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孙女士告诉记者,医院作为部队医院有严格纪律,医院禁止医生收病人“红包”,但无法杜绝患者强送“红包”的现象。为此,医院要求凡是患者强送的“红包”,医生出于安抚患者病情的考虑,暂时收下来,然后上交给纪检委,最后医院将“红包”返还到患者的押金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