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5/21 16:14:36
让医生回归人间
2012-05-18 12:00让医生回归人间
董伟
最近,各个地方台都在放《心术》,跟着看。不错。之前,曾听几个医生朋友谈起小说很火,返回读。也不错。
《心术》在医卫界流行是必然的,它说出了很多医生的心里话。一般人则通过它看到非事件化下的医生,他们的喜怒哀乐,煎熬与追求。于医患理解大有益处。
这些年一直有个不好的倾向,即对于医生的认识在脸谱化。我们要么把他们归结为白眼狼,拿患者当鱼肉,要么将他们抬高为白衣天使,应该不食人间烟火。事实上,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如果我们在卖着三聚氰胺、毒胶囊,那么任何对医生的高要求都是奢望。不可能因为是医生,他们的道德就天然、必然异于常人。医生也是人间的职业。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老婆、老娘要养。因此,恶性事件出来,当一些人动不动就祭出道德大旗,我就笑而不言。你做不到的,为何要苛求他人做到呢?
何况,在我看来,人类社会能发展,其基本动力在于自私,而不是利他。恰如亚当.斯密早已经阐明的那样,面包师是为了老婆的花裙子,而不是为了顾客的肚子,才起早贪黑的。只是这并不妨碍他给社会贡献了最好的面包。我们不要动不动就从动机上去要求人,包括医生。救死扶伤是医疗的行为结果,不必是初衷。这在《心术》中霍师兄身上已有阐述。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自私动机如果没有合适的规则确实很可怕。就如同三聚氰胺一样,没有严格的监管,谋财害命即大行其道。
一些专家,包括卫生部长,常提到,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医”和“患”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而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是同盟军和统一战线,医患双方要相互鼓励,共同战胜疾病。我想,对此,大家基本上没有异议。
问题是,不在疾病而在钱包面前呢?医生毕竟是通过患者谋生的职业。他的车子、房子都只能来自患者腰包。经济上的对立是难以忽视的。那么,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游戏规则。
5月初,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通知,要求给二级医院设警务室,要求加大安保投入,配备必要的装备,严格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一时间,仿佛医院、医生是如何的弱者。
我不否认,在具体事件中,医生个体可能是弱者,但是从医患整体而言,医生无疑是强者(尽管医生很有委屈)。它具有各方面优势——联合通知即可佐证。另外,医院、医生是旧体制的最大收益者(当然这种收益是不均衡的,它倾向于集中在大医院、大医生,而小医院、年轻医生则苦哈哈的多)。这从过去几十年医院的大楼即可看出,还有全世界最多的CT。当然,如果有人说,医院盖大楼、买CT也是为了患者,那么我就无言以对了。官员最喜欢这思路了。
长久来看,一个不保护患者的制度也很难保护医生。就像一个不保护穷人的制度很难保护富人一样。政府自然要担起它的责任,把社保搞好。医生也需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必须规范透明些。说到底,医学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靠个体差异就能挡住一切的。如同《心术》中所言,如果只要医生喜欢,他可以不负该负的和不该负的责任,那么危险将是双方面的。我认为,在规范的过程中,医生也将受到最大的保护。
前些日子,在例会上,我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和谐医患靠警察行不行?他说,和谐医患最终要靠改革。我深以为是。只是这需要妥协,需要担责,也需要割肉。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5/21 20:41:59
看《心术》 谈七大医患难题2012-05-22 10:25 来源 生命时报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7654020ppllq.jpg
自5月3日开播以来,电视剧《心术》收视率越来越高。有人说该剧拍得"不够专业"、"表演不出彩",也有人说它是"梦想照进现实的乌托邦,将深陷在矛盾深处的东西抽丝剥茧,提炼、升华"。无论怎样,剧中所反映出的医患矛盾是最现实的难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难题一:"钢丝男"该不该救
剧情重现:一位贫穷的晚期癌症病人,绝望地把一根钢丝插进头部来逃避病痛,却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是他没钱治病。剧中,要不要救这位"钢丝男"的争论困扰着医护人员。最后,医护人员自发捐款帮他筹集了治疗费。
现实中,这种患重症、绝症却没钱治疗的患者屡见不鲜。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表示,对于患者没钱的问题,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解决:一是由政府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二是由社会爱心人士建立慈善基金。医院对此也有不少苦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透露,他们医院这几年的医疗欠费达1千多万元。"急诊欠费最突出,患急症、重症却没钱的病人非常多,有的病人是警察送来的,不能不救啊。"王拥军向记者介绍了美国的经验:美国公立医院60%的急诊病人没钱,医院便先救人,然后将账单寄到病人家里。如果一直不付账,会有人去病人家中调查,若有钱不付,其未来信用度将受极大影响;若真没钱,则由州政府埋单。
难题二:器官移植来源短缺
剧情重现:大师兄刘晨曦的女儿南南患有严重肾衰竭,刘晨曦夫妇焦急寻找、等待肾源。期间,一个遭遇车祸的女孩濒临死亡,肾脏和南南匹配,但女孩的父母却拒绝捐献器官。
像南南这样等待器官移植救命的患者不在少数。据了解,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150万名患者需要通过器官移植拯救生命,但每年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不足百分之一。卫生部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数字为零,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每百万人捐献率达到0.03,但仍与全球器官捐献率最高的西班牙相差逾1000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主任袁钟表示,由于科学普及不够,公众对捐献器官的认知度低,加上中国传统思想强调"形神合一",中国人普遍认为人死之后把身体保存好,才能把灵魂保存好,所以自愿捐献器官的人少之又少。袁钟建议,除了政府和医院加大宣传外,还可以借鉴台湾一些机构的做法,招募义工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对病人的人生进行赞美,然后说服他们,在离世后捐献器官让生命更有价值。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在卫生部和红十字会组织下,我国即将建立器官移植应对系统,包括受者管理系统、等待器官列表管理系统、捐献者管理系统和器官分配/匹配系统。《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年内应该会"出炉",卫生部将加大对器官移植的监管力度。
难题三:医生安全谁来保护
剧情重现:新护士张晓蕾对工作尽职尽责,怀抱理想。但在一次值班时,她被前来医院大闹的患者家属打得满身是血,面部严重受伤。张晓蕾的职业信念发生了动摇,随后辞去了护士工作。
近年来,"恶性伤医"事件频发。一项针对全国270家医院的调查显示,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或家属殴打、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家属在医院烧纸设灵堂、围攻威胁医生等事件。
袁钟表示,医生本应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不应该受到任何暴力威胁。但由于医患间缺乏沟通,加之医疗改革中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伤医事件频发,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保护医生安全,首先应该严厉打击伤医行为;其次,在面对问题时,医生之间要作为一个团队多沟通,有经验的老医生多帮助新医生,从中化解矛盾;再次,应该深化医改,从制度上杜绝暴力;最后,医生要学会沟通、加强沟通,有问题和患者解释清楚,给病人以希望,让患者和家属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才能缓和医患关系。
难题四:先签字还是先救人
剧情重现:优秀医生谷超华,在患者家属未到场签字的情况下就进行了手术。想不到患者突发心脏病死亡,家属执意打官司,最后谷超华被迫辞职。
几年前,北京就发生了一起"家属拒不签字,医院不做手术,导致孕妇和胎儿双双死亡"的事件。此事引发了社会对"先签字还是先救人"的热议。当时,北京市卫生局官员表示,在依法履行告知义务而患者及其亲属仍明确表示拒绝手术的情况下,医院暂不进行手术的做法不违反法律规定。这一表态,曾引起极大争论。此外,也有一些医院,在没有家属签字但是患者病情危急的情况下,采取了"先救人"的做法,将生命权放到了最高位置。
袁钟认为,由于对个别人不信任,制定了一项对所有人都不信任的条款,导致了医生在签字问题上非常为难。这将导致发生紧急情况时,如果患者家属未签字,患者得不到救治而死亡。医院在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在道义上会受到谴责。究其原因,仍是医生和患者相互不信任。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法律条款上进行改革;其次,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比如成立专业和独立的医疗事故裁决机构,若发生医疗事故,裁决机构会从医疗和法律两方面来衡量;再次,患者家属对院方的理解也很重要,部分家属基于对医方不信任,不肯签字,实际上是对患者不利,也把医生置于被道德拷问的境地,两败俱伤。
难题五:"诊疗费没停车费贵"
剧情重现:神经外科医生霍思邈急诊的挂号费是8元,可他在医院的停车费要10元。他气愤地说:"为什么我救人还得往里搭钱?"
霍思邈的愤怒不无道理。普通挂号费4.5元,副主任医师8元,主任医师14元,这是30年前的收费标准,至今还在沿用。医生的专业技术费用偏低,与此并行的是以药养医和设备比人值钱。一位医院管理专家表示:"不尊重医生的劳动就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生命。医生是培训时间最长的职业。培养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医生,需要20年时间。如果一个医生竟然还要纠结于几块钱的停车费,说明医生的待遇太低了。低下的待遇必然带来不够阳光的收入。"王拥军认为,提高技术收费是大趋势,让医生更有尊严地工作,有一份更为合理的收入。
难题六:术前谈话吓死人
剧情重现:小郑大夫模仿高年资大夫的语气和神态,跟家属进行手术前谈话,他描述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把病人家属吓得够呛,最后竟不敢同意做手术了。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患者家属表示,医生手术前签字的谈话太吓人。中国医师协会法务部主任邓利强律师表示,患者对手术前签字的误解很多。其实,这是手术前医患之间必需的沟通交流程序,也是我国《侵权责任法》第55条所规定的条款。"患者签了字,不等于出现问题医院不负责。"邓利强强调,手术出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难以避免的意外,二是由于大夫不认真造成的失误。手术前签字主要针对前者,医生给患者做手术,是在一定风险下为患者提供帮助,因此必须向家属充分介绍风险,并且医生会尽量避免意外发生。但是,医生的语气和态度要尽量和缓,让患者和家属减轻心理负担。
难题七:"花了钱就必须看好病"
剧情重现:几个病人家属突然冲进医院,把急诊室砸了。理由是:"我们看病花了那么多钱,却没看好。"
"花钱就是消费,到医院也是一样",这是很多人的想法。邓利强律师说:"把看病当作一种消费的观念是民众普遍存在的误区。医疗服务是一种不能保证结果的服务,因此不是消费。很可能医生努力了,病人病情却没有好转,甚至可能去世。因此,医生的行为是否符合负责任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才是评判医疗服务好坏的标杆,仅仅以是否满足患者愿望为依据是不可取的。"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局限性,科学再发达,也可能出现瑕疵。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5/21 20:43:51
三问:大中城市公立医院怎么改?2012-05-22 09:03 来源 人民日报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76487539vqo8l2.jpg
对话人: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 饶克勤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 吴 明
一问:试点城市改革有何进展
记者: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达到了17个,这些城市是如何确定的?
饶克勤:2009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选择1—2个城市(城区)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
国家在各地试点城市范围内,选出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北京市是去年主动申请成为国家试点的,成为第十七个试点城市。
记者:吴明老师参与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有关调查和研究。就您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有没有一些改革的共性经验值得推广?
吴明:试点城市在规划布局、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支付制度、内部管理、改善服务、支援基层和鼓励社会办医方面展开全面探索。各地以强化服务为抓手,推行了一批见效快、易操作的改革措施。
比如,一些城市在二三级医院大力推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和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临床路径和电子病历试点。
北京部分医院预约就诊率达到40%左右。深圳、昆明、洛阳、北京等城市先后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鞍山、镇江、芜湖等城市组建各具特色的医疗集团,上海、北京等城市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实际上,每个城市的改革都是在国家定的大框架下进行的,但因为各地实际情况不一样,改革的基础不一样,改革针对的主要问题不一样,改革的重点和步骤也不一样。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试点城市政府公立医院的投入都比改革以前增加了很多,而且很多试点城市都是多项改革一起进行,只是不同城市改革的重点各有侧重。
目前正在总结这些试点城市的经验,但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很多改革措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够推进。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同,现在还很难说某个试点城市的经验能直接推广到全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问:与县医院改革有何关系
记者:今年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是县级医院,如何理解大中城市与县级城市在公立医院改革上的关系?
饶克勤:重点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理由有三:
一是如今的大型医院人满为患,节假日里患者比超市的人还多。如果能把90%以上的患者留在县里就医,将大大改善看病难的现状,也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提供经验,将有助于推进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
二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空间较大。县级医院的管理比较单纯,部门协调问题较少,执行力强,改革难度小。同时通过加强医疗质量改进、人才队伍培养、进行医保配套改革等,能够较快地提升服务能力;
三是新农合也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一手托起需方和供方两家,政策衔接比较容易。
吴明:县级医疗机构数量少,管理对象相对单一,新农合由卫生局管,而且在县一级,政府各部门相对容易协调。从卫生行政部门来说,推动改革会比较容易一些。
记者:也就是说,县级医院改革的同时,试点城市也要推进改革?
饶克勤:在全国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17个试点城市也要同步推进改革。目前主要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支付方式改革等制度方面进行试点。
比如,北京友谊医院试点取消药品加成,采用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方式。这些制度性改革可做一些铺垫,使重点体制机制改革更顺利进行。
吴明:县级医院改革和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并不冲突,很多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把县级医院也纳入其中,作为服务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推动了县级医院的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两者改革经验可以互相借鉴。
三问:医务人员是否有积极性
记者:公立医院改革是否成功,医务人员是否积极参与是个关键,怎样保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饶克勤:取消药品加成会动医院和医生的奶酪。长期以来,以药补医成为医院和医生的收入来源,靠药品加成改善收入待遇。因此,在现行的体制下,取消加成必然引起医院、医生的强烈反响。取消加成后要有相应的经济补偿。
一是增加政府投入,《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已经有所明确。但是投入应占医院收入中多少比例,每所医院都不一样,仍需探索。
二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目前的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偏低,医务人员靠卖药获取收入,这种现象不合理。但是由于医务人员的劳务成本难以量化,调整起来难度较大。
北京试探性地设立医事服务费,医保报销其中的大部分。北京此举旨在通过几家医院的试点,掌握更全面情况,方便未来更好地建立新的补偿机制。
将来,医务人员的大部分收入将会从医保中来,医保发挥第三方付费机制的控制作用,对医疗服务进行大部分付费,也对医疗行为进行监管。
吴明: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必然是一项综合的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之一就需要统筹推进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如果补偿不到位,不能给医院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经济支持,破除以药补医制度就不容易得到推行;医院激励机制不到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百姓就难以享受优质服务。
因此,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需要其它相应的配套改革同步推进,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5/21 20:45:23
医院科室:变化中迎接挑战2012-05-22 10:37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
2012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医疗卫生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让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等,这些目标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5月13日,为探讨医院科主任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主办、康弘药业承办的"医界•影响力 2012中国医院科室管理研讨会"在四川成都隆重召开。会议以"在变化的医疗环境中迎接挑战"为主题由中国医师协会殷大奎会长担任名誉主席、蔡忠军副会长为大会主席,并邀请成都医师协会相关领导、管理学专家、法律人士以及业界知名学科带头人莅临大会作专题报告,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医院院长、科主任参与了这一弘扬医院科室文化、更新科室管理知识、交流前沿思想、共享临床经验的盛会。
为健康中国打造区域强势科室
"医界•影响力 2012中国医院科室管理研讨会"共同探讨科主任职能转变、科室管理、团队建设等话题,目的是在新医改的大环境下,进一步明确科主任职责,最大限度地调动医改主力军的积极性,在变化的医疗环境中迎接挑战。其中,区域医疗问题格外吸引科主任们的关注。
自新医改以来,区域医疗一词变得赤手可热,昭示着它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强势科室发展的必由之路。1999年3月15日,卫生部印发《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解决"卫生机构主要按部门、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设置,实行多部门管理"造成的"卫生资源条块分割、结构不合理、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份《指导意见》给我们勾勒出了区域医疗的雏形。2009年,新医改政策再次明确了区域医疗的重要性,伴随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和区域医疗中心的相继建立,打造区域强势科室成为摆在科主任面前的新课题。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一直十分关注区域医疗,他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区域医疗政策是革命性的,对科主任来说,意味着在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变化,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方法和模式进行调整,需要科室每一分子的支持。因此,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足够的决心、智慧和勇气,不能成功。
多元话题引发医院科主任头脑风暴
除了如何把握我国医疗卫生政策最新趋势外,医院科主任作为医院经营管理的前线指挥员,如何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如何协调医院的社会公益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如何转变科主任职能,履行科室管理职责?如何做好医院科室经营和团队建设?如何协助院长做好科室管理和医疗工作,保障医疗安全?这些已经成为广大科主任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都出现此次论坛中,并引发了科主任们的头脑风暴。
科主任是科室的行政领导,在通常情况下也是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肩负着科室和医院发展建设的重任,科室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主任领导,把科室管理的各个要素实施有效管理,发挥其职能,使科室各项活动正常运转,并提高医疗质量。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蔡忠军就"科主任与科室管理"话题进行演讲,"由于历史的发展、学术的进步、学科梯队新老交替,老一辈学科带头人退下来,年轻人才脱颖而出,走上科室领导的岗位,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在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医教研能力等方面,只有经过努力,做到在科室技术人员中领先,才能成为真正的学科带头人。" 蔡忠军说。
给医生更好的人身安全
此次论坛上,"医患携手 铸就大爱"倡议仪式同期举行,呼吁医患双方互信互助,共建和谐医患关系。殷大奎对这一倡议充满期待。"因为,在接连发生恶性伤医事件后,倡导医务工作者献大爱、弘扬治病救人的职业精神意义重大且深远。"以下是倡议书全文:
"医患携手 铸就大爱"倡议书
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
着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个医疗行为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患者"."医"和"患"有着共同目标--"战胜病魔,早日康复",为实现这一目标,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
但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数量急剧攀升,甚至出现了职业"医闹",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医患双方时而发生尖锐的矛盾,甚至发生了"北京同仁医院徐文"、"哈医大王浩"等恶性伤医事件,将医患关系推向深渊。
在这个关键时刻,医生承担着管理者、沟通者、照顾者、代言者、保护者及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如何坚持"知情、同意、自由、不伤害、最优化"的医学道德原则,展现医者大爱,弘扬奉献精神。
为此,我们在此向全社会发出倡议:
尽管今日之医学仍存在巨大的局限性,但我们坚持着职业的信念,"不放弃一线希望,让患者得到最佳治疗"
尽管当下的中国医疗资源紧张、卫生体制有待完善,但我们坚守着职业的底线:认真地服务于每一位患者
尽管医患关系深度紧张,我们曾受伤害,但我们依然葆有一颗天使之心,战胜疾病、维护健康,不动摇,不离开。
"患者至上",这是我们不变的信条;"勇于奉献",这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脱下白衣,我们就是那茫茫人海中最普通的一员,我们也渴望被信任、尊重,得到理解与支持。
亲爱的患者啊,医患关系恶化,病魔在微笑。病魔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亲爱的患者啊,我们应是战友、同盟军和最亲密的人,让我们医患携手,铸就大爱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这一刻开始
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社
2012中国医院科室管理研讨会组委会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5/22 16:18:33
沈阳医院派驻警务室6年:无强制权成无牙老虎http://www.sina.com.cn2012年05月23日02:19新京报
http://i0.sinaimg.cn/dy/c/2012-05-23/1337710871_kUieL7.jpg 4月1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医患纠纷一医生在科室内被刺伤。发生意外的科室门口贴着“今日停诊”的字样。实习生 杨程晨 摄
http://i2.sinaimg.cn/dy/c/2012-05-23/1337710871_vFazyw.jpg 盛京医院内保警务工作站。 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摄
5月4日,卫生部发出通告,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公安机关,向二级以上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派驻警务室,共同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
在此之前,2006年,因医患关系紧张,沈阳市开始在医院设立警务室,创建“平安医院”。
6年中,驻院警务室对医患纠纷确实起到了一定化解作用。不过,在处理医患纠纷的过程中,警务室也陷入尴尬的地位,被院方评价为“一只没牙的老虎”。
近日,“医院设立警务室”再次以文件形式提出,还能否成为化解医患矛盾的一剂良药?
5月7日,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医大一院”)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一直不停地滚动着“4月30日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出《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
通告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公安机关向二级以上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派驻警务室,共同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
并且提出,对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违规停尸、聚众滋事的,非法携带管制刀具的,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医务人员的,要进行处罚,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医大一院是辽沈地区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之一,其实,早在2008年开始,已有警务室进驻医院,意在创建“平安医院”。
该院安全保卫部科长王波说,医疗纠纷和冲突偶有发生,尽管有100多名保安,面对突发的“医闹”,他还是感觉很难应对,“被推推搡搡,是常有的事”。
不过,在王波看来,近几年,医疗纠纷已明显减少。他认为,这与警察的入驻有一定关系。
多了份“硬气”
警察是第三方,他们出面协调的话,患者家属更愿意接受
盛京医院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主任孙永军说,在一次接待患者家属时,办公室副主任李海亮过来劝。家属把李海亮打了,全身7处骨折。“幸亏保安很快就赶过来。”
该院安保部主任车军认为,警察入驻以后,医院的闲散人员确实减少了,很有威慑力,因为“人家是穿警服的,说话硬气”。
2006年开始,沈阳在医院设立警务室,创建“平安医院”。
驻院的26名民警,由市公安局通过个人报名和单位推荐的方式选定。
沈阳市卫生局介绍,派驻民警履行社区警务室的相同职能。同时,配合医院保卫部门,承担医院内部安全防范指导、治安管理等工作。
医院负责后勤保障,为警务室提供办公室、饮水、办公设备等,但不提供资金或其他报酬。市卫生局负责人对驻院民警进行监督和协助考评。
沈阳市卫生局相关人员表示,警察不是医院的“家丁”,他们在指导医院处置医患纠纷时,被要求“不偏不倚”,协助双方妥善寻求解决纠纷的办法,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医大一院的警务工作站,有3位民警,成立于2008年,隶属沈阳市公安局(微博)和平分局。其中的一名民警滕浩说:“这样出警更快,民警也更熟悉基层情况。”
该院安全保卫部科长王波说,民警进驻医院后,遇到突发事件可以迅速赶到现场,这是110出警所不能比的。而且,“警察是第三方,他们出面协调的话,患者家属更愿意接受。”
据沈阳市卫生局的数据:2011年,警务室调解各种纠纷730余人次,处理各类案件19起,抓捕在逃杀人犯1人;清理盲流1100余人次;查不明身源1200余人;处理流氓滋扰90人次;处理侵害医务人员事件38人次。
“老虎”没了牙
出现大的纠纷,警务室民警除了训诫和告知,配合双方谈判,不能采取拘留等强制措施
一个多月前,医大一院发生一起医疗纠纷:一名患者出院前死亡,遗体没有被拉走。数十名亲属来院聚集,打横幅、摆花圈,要求医院赔偿,最终,七八十个防暴警察到场,事件才得以解决。
在院方看来,驻院的警务室也有其“短板”——不能行使执法权,不能采取强制措施,警察成了“没牙的老虎”。
孙永军说,出现大的纠纷时,警务室民警除了训诫和法律上告知,配合双方谈判,警察不能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最终,还要打110,通过派出所解决。
滕浩说,对于一些固执的家属和不讲理的“医闹”,民警们也经常“束手无策”,因为警务工作站对于医疗纠纷基本都是协调劝解的方式,几乎不会采取拘留等强制措施。
“有时公安的尊严也得不到尊重。”孙永军曾经见到,患者家属骂警察,甚至“挠警察”。
车军认为,警务室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很多时候像是个“摆设”。不过,他也能体会公安的难处,“公安的力量有限,各派出所的人手也不够”,而且“医疗纠纷本来就是一个很闹心的事,谁管谁闹心。”
与警务室配合工作期间,车军也会遇到闹心的事:警务室设在医院门诊大楼里,但警察更多的是管“大门外边的事”。
车军说,公安机关认为,医院大门以外属于公共区域,该他们管,大门以内,墙里的事,属于内部事务,应该单位内部处理。车军说,“不知道根据是什么,每次报警时,都会遇到这个难题”。
在院方看来,医院本身是公共场所,只要纠纷发生在医院,包括病房里,警务室都应及时介入,保证医护人员安全。
医院里的一位安保人员说,警察维护医院秩序,但医院财务很严格,给不了劳务费,其中的矛盾很大。
没有办法的办法
派警察来医院,靠强力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医患纠纷依然会存在
此次通告的内容,并不是第一次发布,类似的通告曾在2001年发布过。
并且,医院设立警务室,卫生部等七部委在2007年创建“平安医院”时已提过。很多医院的警务室是在这时设立的。
车军认为,在医院设立警务室,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除了设立警务室,2010年还曾聘用民警担任医院副院长,但因遭到舆论批评,很快被叫停。
沈阳市的一位官员对此评价说,出发点是好的,目的也可以理解,但是火候没有掌握好,结果闹了笑话。
一位患者说,派警察来医院,靠强力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医患纠纷依然会存在。
现在,沈阳各大医院基本都成立了医患关系办公室,专门处理与患者之间的纠纷。
据孙永军了解,在全国范围内,医院平均每千元收入就要拿出1-3元用来赔偿。
“真正因为医生不负责任导致事故的,不能说没有,但是应该很少。”医大一院从医18年、负责医疗质量的李桂臣认为,关键还是沟通上有问题。在他看来,不是采取一两项措施就可以把医患关系彻底扭转的。
高额的安保体系
除了每年用在监控、消防等方面150万元,还要按每人每月2000多元的标准支付160多名保安的工资
在卫生部和公安部的通告下发前5天,盛京医院举行了一场“全面开展医患沟通人文立项”工作会,旨在把“医患沟通”作为一种临床技能在医护人员中普及。
通告下发后,孙永军计划在每个病房都贴一份两部委的通知,还有医疗纠纷的处理流程和投诉电话。
孙永军说,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好沟通和告知,不伤害患者。“如果自己沟通不了,就换个人帮你沟通。”
孙永军还向医护人员传授一个实用技巧:“如果有人袭击,要往走廊跑,走廊有摄像头,就可以录像取证了。”
在车军看来,盛京医院的安保管理已非常上档次了。资金上,除了每年用在监控、消防等方面150万元,还要按每人每月2000多元的标准支付160多名保安的工资。
160多名保安和安保部30多个工作人员,共同承担盛京医院41万平米的安保任务。除了制止纠纷,他们还把精力放在预防上。
所谓的预防,就是搜集各个角落的异常信息,发现异动,马上出击。
□新京报(微博)记者 宋识径 沈阳报道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5/23 01:54:07
泛滥的医疗广告种下医患交恶祸根2012-05-22 09:2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7649916jg4yq.jpg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医患关系已经恶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种危险,可以从频发的医院血案中看到,可以从难以平息的医闹中看到,可以从被逼下跪的医生和医生为防医闹而戴的钢盔上看到。舆论一直在追问,本该亲如鱼水的医患关系何以恶化到如今这种水火难容的地步?在反思原因的同时,我看到了一个常被人忽视的祸首:电视上、报纸上、大街上泛滥成灾的医疗广告。
医患交恶,关医疗广告何事?关系大着呢!最直接的原因是,那些虚假医疗广告夸大疗效,给患者传递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而这种“对医生和医院不切实际的期待”,很多时候正是医患冲突之源。
医疗广告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而其中虚假的医疗广告又占了多数——从报纸到杂志,从广播到电视,再到网络和公交车身,医疗广告无孔不入地占据着人们的眼球。一位作家写过他坐公交车的一次经历:他听见后座三个女孩子在说话,一个说:“你怎么不高兴呀?”全车的人此时心里想的都是同一句话,果然,就有一个女孩子顺路接了下去:“那去黄河医院呀!”一车人全都爆笑,这是当地民营医院一句无孔不入的广告语。由此可见医疗广告对公众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的灌输、轰炸和催眠。
无夸大,不广告。泛滥的医疗广告中,泛滥着对药效的夸大。在这些广告中,没有不敢说的话,没有治不好的病:各类癌症可以彻底治愈,疑难杂症可以药到病除,难言之隐可以一洗了之,世界难题简直就是小菜一碟。缺乏医学知识的公众对医疗仅有的一点认知,很多就是在虚假医疗广告的耳濡目染中习得的。在虚假医疗广告的日常轰炸下,患者自然对医疗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当他们带着“癌症可以治愈”、“医生能药到病除”、“医院能妙手回春”之类的期待来到医院,而医院又无法满足他们这种不切医学实际的期待时,可想而知会发生怎样的冲突。
患者天然地认为到医院后,医生就应该治好自己的病。可这显然是医院和医生无法满足的,当医生跟患者说实话“这病没法儿治”或“我无能为力”时,当治疗的效果远不如电视广告那种神效时,患者会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医院的唯利是图和医生的不负责任。病人不会去找虚假广告主,而是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到医生身上。这便是虚假医疗广告种下的祸根,这种由药商和明星合谋的“杰作”不仅骗钱和害人,更在恶化医患关系中扮演了极隐秘的罪魁角色。
泛滥的医疗广告,还助长着医疗圈的浮躁。泛滥的医疗广告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广告的虚假,还是一种败坏的医疗文化生态。药商会把巨额投入花在广告宣传中,却在其他投入上无比吝啬。典型如哈药集团,广告投入是环保投入的27倍,烧钱营销却称无力治污;修正药业,仅仅孙红雷两年的代言费就数百万元,仅一个月广告投入就达3亿元,可为了节约一点成本甚至不惜使用“毒胶囊”。
药商迷信广告效应,患者迷信广告宣传的药效。医患关系,也正是在这种投入的错位和期待的错位中不断恶化。
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会明白,化解医患冲突,简单归咎于医生和患者都无济于事,首先有必要从治理泛滥的医疗广告上入手。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5/23 01:55:02
美国处理医患矛盾有妙招2012-05-23 13:42 来源 滴答网
最近,听国内的朋友在议论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心术》,听说是讲医院的故事,而且涉及到医患关系。联系到前一阵的一个新闻,医院因治死病人,院长披麻戴孝带领全体医护人员集体作检讨。现在国内的医患关系还真是紧张啊。很多朋友来问我,美国发生这种事情会怎么处理。今天就把我打听到的一些情况,告诉大家。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7751981yp56ztnw.jpg
美国也是医疗事故高发的国家,尽管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美国每年因医疗事故而死亡的病人也不是少数。而且引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有关医护人员会受到严重谴责,可能会因此丧失行医资格,还有可能会被判刑;发生医疗的医院,名声和口碑会变得很差,病人会急剧减少;而承担其医疗保险的保险公司则可能损失惨重甚至可能破产。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7752033s1ags.jpg
所以,在美国,医疗事故怎么处理,也是一个热门话题,是律师的金饭碗(出了医疗事故后,病人一般选择找律师打官司);对保险公司来说更是双刃剑:保险费可以赚,但也有可能出了一次事就血本无归。
在美国每个医生,麻醉师,护士等医务人员都要买各自的保险,他们的保险包括出了医疗事故的赔偿,所以这些专业人士的保险费用比平常人高出很多,责任很明确,当发生事故时,这些保险公司就处理处理和赔偿。
同时,医院也一定要买保险。
很重要的一点,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方案和具体内容细节,用的药品等,全部资料由第三方保管,换句话来说,就是,出了医疗事故,在几方律师取证时,拿到的资料是真实的。
当医疗意外发生时,医院,医生对病人方面最开始都会试图用沟通解决问题。一旦说不拢,发生纠纷而成为诉讼,接下来就是律师与律师之间,两方律师与法官之间的事了。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7752139srm4p.jpg
当病人方面的律师决定打官司,他会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并向涉案的医生发送律师信,因为医院也有责任,所以,病人的律师也会同时起诉医生所在的那家医院。
当医生接到律师信时,他们把律师信交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专业律师会对病案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如果医务人员明显有责任,保险公司律师会尽可能减少赔偿的金额,争取庭外和解。
如果和解不成,保险公司的律师会代表医生和医院到法院打官司。
在这种法律诉讼中,双方律师就会开始打口水战,还会搬出各种各样的证据,一个想多拿点赔偿金,一个想少付点赔偿金。所以,美国的医疗事故,最忙的就是律师和保险公司。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7752158wgky6.jpg
而对于当事人——医生,医院和病人——却显得有些无所事事了:医生医院方面不会直接与病人方面打交道,以免引起更大纠纷。病人也很少去找医院闹事,因为那样没有用,得不到赔偿,又不能改变现状。
美国这样处理医疗事故是比较理智的,有章可循,有法律为依据,正规文明。不过,也有可能一件小事可以拖数年,甚至十多年。弄得所有人疲劳不堪,而律师则是忙得不可开交,自然收入不菲。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77522407ddwc.jpg
美国没有设立医疗鉴定委员会这样的机构。
但是医疗诉讼时,会有医疗专家举证,来帮助陪审团和法庭理解复杂的医学知识。不过,美国的法官比较牛,他有权决定哪些来自专家的证据陪审团可以给予考虑。
诉讼结束后,就开始走入赔偿阶段。
赔偿的标准是根据不通的情况而定的,不过美国是认可判例法的国家,以前法庭类似案件判决一般都具有法律效应。也就是说,如果能找到类似的医疗事故,律师举出例子,那个病人得了多少多少的赔偿,那么法官则会考虑依照案例标准来判决赔偿金。
不过,在美国,医疗事故的赔偿,一般并不由医院和医生本人出钱,而是由承担其医疗责任险的保险公司来赔偿。这就是误医保险,美国的所有医院和医生,都会为自己买这种保险,虽然价格不菲,但可以确保万一出事,自己免于赔偿。不过,最终这些成本又会转嫁到病人身上,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77522585jbnzxd.jpg
而且出了事的医院和医生第二年交保险费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账单比上一年最少要涨5倍。比如以前麻醉师经常出事故,他们的误医保险费就很贵。但后来医疗技术发达了,麻醉师借助仪器能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事故大大减少,保险费也就少了。
总之保险费根据医院各科室的医疗事故风险而定,例如:风险较大的产科和神经外科,保险费可能一年10万美元。内科和病理的风险比较低,保险费可能一年1万美元。
另外,美国有一个全美网上医疗事故汇报系统。所有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和单位,都要通过网络向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其它相关机构汇报医疗事故的有关情况,而公众也能随时从网上调阅相关资料。所以,一般极少存在出了什么医疗大事故被瞒报,民众不知情的情况。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5/23 01:55:56
杭州富阳5名医闹被判刑2012-05-23 09:19 来源 健康报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人民法院对一起医闹案进行了判决。被告人徐某等5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1年8个月不等,并支付赔偿金共5.8万余元。
2011年11月21日,富阳市人民医院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事件,4名医生遭到病人家属的殴打。闹事的人是富阳市常安村民徐大娘家属。
据警方调查,去年11月7日,徐大娘被儿子徐某、亲戚汪氏兄弟俩送到富阳市人民医院就诊。11月17日,其病情恶化。汪氏兄弟(以下兄简称大汪,弟简称小汪)等人认为是医院的责任,一度用链条锁锁住医院食堂的门。11月21日,医院派代表在医院会议室与徐大娘家属协商。其间,徐某、小汪等人以主治医生未到场为由开始吵闹,徐某用矿泉水瓶、椅子砸医务人员,小汪和另外几人则冲过去殴打医务人员。同时,大汪指使60余人封堵会议室大门,不让民警进入,并采用辱骂、推搡等方式阻碍民警执法。整个过程持续1个多小时。后经法医鉴定,4名被殴打的医护人员中,有2人轻伤。案发后,徐某等4人被公安机关带回调查,当时未归案的大汪于11月29日自首。
法院审理认为,5名被告的行为均构成了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但考虑到徐某、小汪等人归案后如实交代犯罪事实,庭审中认罪态度较好,并预缴了赔偿款,而大汪也有自首情节,因此分别对他们判处有期徒刑1年~1年8个月不等,其中2人分别缓刑1年及缓刑2年。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5/23 01:59:05
医生们为何对《心术》颇有微词2012-05-23 10:50 来源 文汇报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一项调查有个有趣的发现:美剧《急诊室的故事》热播时,有一集里医生叮嘱一个被诊断为高血压的小女孩多吃蔬菜水果,结果许多观众跟着学样,还在受访时说,这个情节让他们“更明白了发胖、超重跟高血压的关联,知道要管住嘴了”。
医疗剧对现实生活,真的有影响。有调查显示,一部优秀的医疗剧热播后,医学院报考率会上升——它甚至影响了年轻人的职业选择。
5月3日,《心术》开播。这并非国内首部医疗剧,但因为编剧六六的名气,也因为自我宣传“关注医患关系”、“主创人员曾驻守医院零距离体验”等等,一些医生也来了兴趣。不过,看过几集,他们不看了。对《心术》,医生们颇有微词。
http://w2tools.iiyibbs.com/bbs/uploadimg/z1337741458qmbxbr23.jpg
表现收红包、拿回扣,就是“深刻揭示了医患矛盾”?
朱焜是上海市中医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主管的工作中包括处理医疗纠纷。国产医疗剧,他常常边看边生气。
“几乎所有的戏里,医生们的办公桌都干干净净——居然没东西!可能吗?如果编导真的零距离观察过,我想很容易发现:医生都是‘脏乱差’的典型。难道他们想当然地以为‘医生爱干净’?”朱焜说,医生桌上两类东西是肯定有的:一堆病历和一堆学术专着,做医生就要随时研究病历,一边使劲翻书,把记忆里模糊了的知识点一一找出来温故知新。
还有,“电视剧里医生交代医嘱,患者永远听一遍就懂。其实在现实中,医生说三遍,患者能听懂一半就算不错了!”处理医疗纠纷多年,朱焜很清楚:医患矛盾常常是医生、病人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惹出来的,因此医生每天总有大量时间花在重复医嘱上。他记得有个医生因为话说得太多,门诊后竟站不起来了,一查,“腹肌抽筋”。
当然他也理解,重复医嘱这样的事情不大适合搬进电视剧,观众会嫌啰嗦;但这件事跟医患矛盾的关系实在密切。
再有,国产医疗剧都会表现医生收红包、拿回扣,“编导们大概觉得这是在深刻揭示医患矛盾了,可试问,这种事哪个行业没有?告诉你,这不是医患矛盾的关键!”
在医生们看来,外行不了解、不理解“医学的玄妙”,这才是医患间的根本矛盾。
什么是“医学的玄妙”?比如做手术,上海就有两大流派,一是法国式,最具代表性的首推瑞金医院,开刀切口小,强调尽可能减少对身体的损伤,也被称作“婉约柔和派”;一是美国式,典型如肿瘤医院,开刀切口较大,强调做得干净彻底、减少复发率,被称为“粗放派”。不同医生也有不同风格,有人追求疗效第一,用药见效快,但反弹也多,1万个病例中可能有2例不良反应,是为“虎狼之将”;有人讲究安全第一,用药起效较慢。
所以医院、医生不同,治疗方案就有差别,对此内行都懂,但许多患者不高兴:“这个医生怎么跟前一个讲的不一样?”尤其在国内,病患是“自由就医”的,不少人辗转于不同医院、寻找不同医生,容易就医越多越糊涂,容易生疑,疑心越来越重。
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解药”,唯有沟通与解释,但这也难。“现在常说医生们太忙,顾不上跟病人细细解释。其实往深里说,医生骨子里都是傲慢胚子。国外有心理学家早就说过,世界上两类人最讨厌,一是老师,二是医生,他们自恃有知识,觉得既然你不懂,照我说的做就行了,懒得跟你磨嘴皮子……”
“天性傲慢”、“懒得多说”的医生碰上“容易多疑”、“听不大懂”的病人,怎能不生出矛盾!这个深层冲突,医疗剧的编导听说过吗?
好的医疗剧,对医患矛盾还真有“缓解”之效
记者遇到的不少医生,都喜欢看国外医疗剧。
有的国外医疗剧挺认真地兼做医学知识普及,对病例、治疗方法讲得具体,尽管也不时被专家质疑“不专业”,但一些医生拿它当“学习辅助材料”。朱焜认真地看过两季《豪斯医生》,因为里头讲到各种怪毛病,包含着“误诊”的学问,“多知道点,或许能减少误诊,进而减少医疗纠纷。”
根据研究,电视剧真的可以充当教育者的角色。美国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994年始播的《急诊室的故事》,使公众了解了更多医学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既然医患矛盾很重要的一个诱因是信息不对称,那么医学科普,就有助于缓解矛盾。国外不少医疗剧不避讳专业术语,为了说明一种复杂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的高难度、创新性,编导甚至不惜打断剧情,插进电脑动画细细讲解几十秒。而国内医疗剧,偏重娱乐,演着演着就演成了男男女女那点事儿,“医疗”成了模糊的衬景。
有人说,国内编导的意识太局限,“你以为这是在讨好观众?你怎么知道观众不爱被科普?对健康,大伙儿上心着呢!”也有人说,国内编导肤浅而不用功,“做科普多累啊,爱恨情仇拍着脑袋就能编造。”
医生们更欣赏国外医疗剧“常能揭示一些本质问题,帮观众认识真实的医学”。
李婉钰是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八年制学生,学医8年,追了《实习医生格蕾》整整8年。她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实习医生奥麦利之死,“我懂得了,医生不是万能的,哪怕医生都救不了医生,医疗技术是有限的。那为什么还要学医?了解技术局限在哪里,努力去突破。而对于病人,关爱和安慰比治疗更要紧。”
在《实习医生格蕾》中,医生们“没能救活所有人”,而是“三个救活、两个死去”——“这是在跟观众讲残酷的真相:医学是有局限性的。观众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就不会那么强烈地把希望当现实。这也可以缓解医患矛盾。”
《格蕾》里的另一个场景让许多医生难忘:发生了火车事故,送来的伤者中,一对男女串在同一根金属棒上,被刺穿了腰腹部……此时医生有点绝望:女孩的腹部脏器已被刺穿,一旦拔出那根棒子,她马上会大出血而死;如果不赶快拔,那个还有救的中年男子也会因渐渐体力不支而死。“这是个医学伦理的话题。医学上还有不少微妙而复杂的话题,比如临终治疗、善用医疗资源等等。”有研究者认为,应该把这些让医生纠结的两难话题告诉观众,因为他们也可能纠结,比如亲人得了晚期癌症,是不顾一切救治还是让他在最后的日子里尽量少些痛苦?有时病人和家属都是明白人,但家属还是拼命要求救治,不惜卖房子,也不惜亲人吃更多苦头,因为人言可畏、怕被旁人说“不孝”……如果医疗剧或多或少能推介理性的态度,对医患关系的改善,同样善莫大焉。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2/5/23 02:38:22
本帖最后由 励杏老人 于 2012/5/24 12:15 编辑
问诊中国式“医闹”
http://bbs.ifeng.com/talk/special/yihuanguan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