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大的特色是象思维,即通常所言的观物取象、比类取象、比物立象等。『象』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周易?系辞》指出:『《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传统文化中最常用的概念如道、气、阴阳、五行、八卦等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象思维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医药学也概莫能外。 《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以斩钉截铁的语气断言:『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意思是说:天地间万物的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难以一一用干支五行加以推算,只能通过『象』予以把握。这也是当时医学摆脱巫术而走向独立的一个标志。张介宾对此注云:『此天地之阴阳无穷,诚有不可以限数推言者,故当因象求之,则无不有理存焉』。吴崑对此注云:『此言天地之阴阳,推之无尽,不以数求,以象求之可也』。传统中医学,从生理、病理、药理到诊断、治疗,几乎都在运用象的概念,如藏象、气象﹝气血之象﹞、病象、证象﹝证候﹞、脉象、舌象、药象等。离开了这些象也就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了。 其实,古人在观察、分析和认识事物中,大量运用象的概念,又岂止是医学。举凡对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等诸方面的认识都离不开象。诸如气象上观物候以知季节变化;农业上观气象、物象以授农时;哲学上立象以尽意;文学上: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识人方面,刘邵先生言:『刚柔、明畅、贞固之徵,着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甚至作为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单元—汉字的建构,也是以象形为主:『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则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寝多一也』﹝段玉裁《说文解字?卷末附录》﹞。其他如天文、地理、格物、政治、军事、人事、伦理、文学、艺术、占卜、命相等等,都可以找到大量的象思维的运用和论述。清代哲学家王夫之对此作了高度的概括:『盈天下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该会其理』。象实际上是古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媒介和必然途径。 象,本义是指哺乳动物大象。《韩非子?解老》云:『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相其生也。故诸人所意相者,皆谓之象也』。由于古人只是根据象骨绘图而知大象,就如同今人根据龙骨复绘恐龙一样,故象又引申为图像、像似、想像。《段注说文解字》云:『古书多假像为像。像者,似也。……凡形象、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象乃『像』之通假字,并逐渐取代了『像』字。《周易?系辞》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迹,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老子?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素问?五脏生成论》云:『五脏之象,可以类推』。据此可知,象字从创字开始就不是直指具体的物,而是指物所呈现的性状,并由此而产生的联想。 简单地说来,象分两大类:物象和意象两大类。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人的思维中,物象与意象浑然一体,并没有严格、明确的界限。物象中包含有意象的成分,意象中包含有物象的成分,二者各有所侧重,但不可分割,否则就难以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 物象,为象之一种,指『物之见于外者』,与今人所指的现象大体相同。现像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它与本体或本质相对。《周易》中有关物象的论述有多处,如『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宋代重要医学理论着作《圣济经》云:『见乃谓之象,物生而可见是谓有象』。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象,形象也。脏腑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佛教指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诸法指万事万物,相﹝象﹞就是指诸物的形体性状。清?王夫之云:『物生而形焉。形者,质也。形生而象象焉。象者,文也。形则必成象矣,象者,象其形矣』。意思是说,万物生成,其形体也随之形成。形体是物的内容和本质。形体形成,其表像也随之出现。表像是事物外在的形式,有形体就必然有可以观察到的表像,表像是反映物之内容和本质的。 实际上,物象并不完全等同于现象,更不用说意象了。今人所谓的现象并不包含人的主体意识,而物象则是包含有主体意识的:『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由于古人基本是借助于个人的直觉来获取外界事物的资讯,因此,物象只能是客体的表像和主体的感知相结合的产物。主体在心理、心态、性情、性格、能力、智力、悟力、知识、经验、阅历、处境、身份、地位、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地影响着物象的构成。这也是中医临证离不开医者主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意象,也是象之一种。从哲学和中医学角度来看,意象则是古人认识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对物象进行摹拟的一种象征性符号』。也即是古人所说的『立象以尽意』。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图像、符号、比喻、寓言、模拟、假借等,但大多数采用某一具体事物作为标识,如道、气、阴阳、五行、八卦等。《周易?系辞》指出:『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天之象、地之宜、鸟兽之文』指的是物象;『取诸身、取诸物』是指取象;『通神明、类万物』则是指意象的功能。意象与物象始终保持着似与不似、若即若离的状态,关键在于主体如何运用自己的智力和悟力去把握它。 意象的思维功能比物象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更高的层次,它可以弥补物象的不足,而直接指向事物直观难以延及的部分。意象是『智者察同』的结晶。在把握和运用它时,意象随着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无穷。例如『火』,其理化概念指『物体在燃烧时所发生的光和热』,但在中医理论中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南方生热,热生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的是自然界的火;『少天司命,其化以火』﹝《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的是运气的火;『火者,人之气也』﹝清:费伯雄《医醇腾义》﹞,指的是构成人体要素的火;『火者,心也』,指的是藏象的火;『气有余便是火』,指的是病机的火;『外因之病,风为最多;内因之病,火为最烈』﹝《医醇腾义》﹞,指的是病因的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的是疾病的火,等等。医者主体可以围绕自然中火的种种特性和特征,如炎上、灼热、发光、焦物、焚物、化气、生风、燥水、畏水、附丽、飘动等等,充分运用自己的智力和悟力,去把握『火』这一概念。甚至可以联想自然界消火、灭火的种种方法,以扩展临证处方的思路。如果单纯采用理化方法对火加以检测,必然会抽去主体意识的作用,其结果既不可能是理化意义上的火,更不可能是比类取象的火。 中医学中凡是定型化的理论概念,如精气、神、脉、证、性、脏腑、经络等都融合有人的意识在内,非现代科学中的结构、形态、功能等概念所能完全容纳。 古人为什么采用意象,而意象又为什么具有超越实体的认识价值?这有3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象有虚实,张载说道:『显,其聚也;隐,其散也。显且隐,幽明所从存乎象』。显聚是可以观察到的,隐幽是感官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显隐不能单纯以人的直观来确定,有无也不能单纯以感官的闻见作为标准,只能根据物象和意象多层次地加以把握。『即象可以穷神』。二是万物同类相应,『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吕氏春秋?应用》中认为『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素问?五脏生成论》王冰注云:『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素问?徵四失论》更明确指出:『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因此,『因物以识物,因人以识人』﹝《淮南子?主术训》﹞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个有效途径。三是超越语言,语言虽然具有表述与传达资讯的功能,但这种功能毕竟是有。『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公孙龙子?指物论》﹞,事物都是通过性质、形态来表述的,但表述的性质、形态不能说就是客观事物的全部内容。要想全面地把握客观事物,还需要超越语言直观描述的局限,利用比拟、类推、取象、联想等方法,把握言外之意。古人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古人把天地间纷杂的物象简约化、规范化、系统化、符号化。或用抽象符号加以表达,如阴爻、阳爻、太极图等;或用典型事物加以表达,如《周易》中的大象、小象;或用特指名物加以表达,如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等。 中医的证候几乎都带有意象色彩,如『肝郁化火』、『寒邪直中』、『痰火流注』、『少阴兼阳明』、『气营两燔』等等。由于证候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津液、六经六淫、七情八纲等理论之上的,因此,它不可能不具有意象性质。古人用『医者,意也』一句话来概括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是很贴切深刻的。古人提出的『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这种超越事物表像的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体现得最为完美,几乎可以与文学艺术并驾齐驱。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象』与『气』一直是古人载『道』的双轮。《庄子?达生篇》指出:『凡有形象声色者,皆物也』。张载进一步指出:『天下之物,皆象也』。『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周易?象传?责》提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就是象。『文者,象也』﹝《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对『象』在认识思维中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作了极其简要的概括:『执大象,天下往』﹝《老子?三十五章》﹞。 以道气、阴、阳等意象概念为哲学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宽容性,象思维既包含对客体物象的观察,又包含主体悟性的穿透,它与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共同构成人类认识思维的有机整体。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思维方式和终极价值观的不同。弄清象的确切概念,对理解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9/3/4 13:2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