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2011/6/20 14:54|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1464| 评论: 0

摘要: (阴极似阳证)原云南省某医院院长秦x x,住昆明市小南门内绣衣街,有独子名念祖,年十三岁,患伤寒重证,发热二十余日不退。秦精于西医,对其子曾以多种针药施治,未效。又邀约徐、应等数位西医同道会诊,均断言无法 ...
(阴极似阳证)原云南省某医院院长秦x x,住昆明市小南门内绣衣街,有独子名念祖,年十三岁,患伤寒重证,发热二十余日不退。秦精于西医,对其子曾以多种针药施治,未效。又邀约徐、应等数位西医同道会诊,均断言无法挽救。后由秦之门生李x x君推荐,邀余于1948年1月7日(小寒节气的第二天)前往诊视。患儿已发热不退二十余日,晨轻夜重(病在少阴,发热夜重说明在少阴欲解时,得节、时天之助还能与寒相争、僵持,而不致于全面溃败。)

面色青黯(阴寒之象,与其他望诊证为矛盾证群。阳明主面,说明太阴阳明为寒邪侵占。)

两颧微发红(戴阳小肠手太阳之脉,斜络于颧。说明太阳经有寒邪,元阳被寒占不得归巢。太阳为心肾相交的要道,可以料见,心肾不交,患者的睡眠有问题,所以其后有“日夜不寐,不省人事”的描述,此为医者望诊之预见。医者还当可预见,在手厥阴心包经的相火收纳后,要使心肾相交,就要交通太阳之道。要交通太阳之道,没有元气哪成?要有元气就要让在外游荡的相火归位,相火能归位就要将侵占其位的寒邪祛除,二者同步进行,破此处寒邪即是客于此处的外越相火。寒邪要能祛除就要有出路,何者为太阳寒邪的出路?不是汗就是尿。如经正治,顺序应该是这样:相火回纳,颧红渐消,可能是多次收纳,也可能是一次性。因以“微发红”言之,以一次收纳可能性最大。同时不是尿顺就是出汗,汗的可能性不大,因其后明言有“小便短赤”一证。要有汗,以太阳膀胱经见有病症为基础。患者没有太阳膀胱经证,如颈项背部酸痛或是口干小便不利。或许有,只不过患者不省人事而无法问知,但从其后的病程演变来看,肯定没有。这是笔者的预见,读完全篇看是否如此。)

口唇焦燥而起血壳(相火客于中焦,太阴不开。同理可推,不再啰嗦。)

日夜不寐,人事不省(但欲寐之表象,虽不寐但又不省,非常形象地对“但欲寐”作了注脚。应于南北极的极昼,心肾不交,少阴不枢。)

呼吸喘促(相火客于肺脏,太阴不开,但非仲景所言的“息高”死证。)

时而发迷无神,时又见烦乱谵语(相火客于手厥阴心包经,心之君主处在危机四伏之境地,时时有被相火篡权之虑。心肾不交,少阴不枢。从十二经脉循行来看,不论是顺循还是逆转,心肾相交之道均受阻。)

两手乱抓有如撮空理线(即躁证,元根已有外脱之虞。结合《伤寒论》少阴病死证条文对看“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该患者虽有躁证,但无吐利证、无四逆脉不至者、无汗出脉微细沉自欲吐自利证,所以非死证,可以接手。再结合患者还能发热,手足应不逆冷,因于相火外越使然,所以可断还有战胜寒邪的资本,得正治后转危时日不需太长。)

食物不进(中土为浊寒充塞,不容清物,太阴不开。)

小便短赤(相火客于前阴之象,厥阴不合。厥阴要能合才能走出冬天,步入春天,所以小便的改善当在出现腹泻排病反应之前,此序绝对错不了,否则就不是正治。)

大便已数日不通(冰河封冻之象,说明寒积之重,此与前食物不进说明寒积之浅为新寒,阳明不合,与之前“脸色青黯”前后呼应。)

舌苔黑燥(水不得蒸腾气化之象。)

不渴饮(矛盾证群的存在:舌为热象,却不渴饮。与小便短赤二证对看,说明小便短赤不是太阳不开,而是厥阴不合。至此可以肯定太阳经病在小肠不在膀胱,所以肯定要有小便的清畅,而不是汗症的出现。)

喂水仅下咽二、三口,多则不吮(寒重为主,如相火还经得起抽调会有渴饮之象且多饮。)

脉象浮而空,重按无力(脉象是关键,所以脉可定性。脉与其他之热象也是矛盾证群。)

此系伤寒转入少阴,阴寒太盛,阴盛格阳,心肾不交,致成外假热而内真寒之阴极似阳证(外假热即是相火不位客于脏腑肌表之证。热虽假,但却是判定元气多少的一个重要指征,从此方面而言,是为真。还可测知患者不畏冷,他觉触之手足尚温,所以尚有挽回的余地。仲景在《伤寒论》少阴病篇中论及可治与不治或死的条文,除了自冒和息高二者为阳脱之证外,还有两个重要的指征即手足温或是烦而不躁,如是手足逆冷和躁二者兼见为死证或难有挽回余地,如是二者仅见一者,可有救生的希望。越位在外之相火也说明收纳归位后可供破寒之资本。)

外虽现一派燥热之象,内则阴寒已极,逼阳外浮,将有脱亡之势。法当大剂扶阳抑阴,回阳收纳,交通心肾,方可挽回,若误认热证,苦寒下咽,必危殆莫救。拟方白通汤加上肉桂主之。

(将吴氏所给出的证进行归纳:厥阴少阳周天病证有“小便短赤”、“烦乱谵语”,太阴阳明周天病证有“呼吸喘促”、“口唇焦燥而起血壳”、“大便已数日不通”、“食物不进”,少阴太阳周天病证有“两颧微红”、“日夜不寐”、“不省人事”。要除疾破寒,唯有相火,所以得正治后相火归纳为第一要务。而上述三周天都有相火不位证,三者中又以厥阴经的相火归纳最为紧迫,因厥阴能合后相火才能归位生少阴,少阴生少阳相火而行元气的自我调整自我疗能之能事,应于春季。接着是到太阴阳明这一周天而疏理碍滞,达到高峰后转入阳明,而进入秋季行收藏,再下一步到了少阴太阳这一周天,或是开通经脉或是藏精化气,应于冬季,最后进入厥阴少阳周天而行第二个轮回,再应于春季。其中在由太阴转入阳明进入秋季收之时,少阴枢阴功不可没,必在其间周转调节,即枢阴,应于夏季。依据以上的推导,可以预见得正治后,厥阴经中手厥阴心包经之相火不位证“烦乱谵语”必早于足厥阴肝经之证“小便短赤”归位,因国家危机四起,京城也受敌围困,解决君主之危是千古不易之论,是一切的重中之重。再下一步才是“小便短赤”的改善。接着客于太阴之相火呼吸喘促和口唇焦燥而起血壳相继会缓解,最后到达少阴太阳这一周天,两颧微红必先于心肾不交证“日夜不寐”、“不省人事”缓解,因于太阳为心肾相交之道。解后必会得寐,因于龙在外游荡太久,归家后必是身心放松,人之常情。但时间不长,因还有大敌在外,危机没有解除。以上的先后之序,虽可分又不可分之,可分是理论上的阐释,不可分之是因六气即一气也。可分在慢性病的治疗有临床意义,不可分之在急性病转归时转瞬即变,不可把握,只能认定一个总体的方向,即四季的应象。六气运行之序即是十二经脉之序。相火归纳为六气开合枢或是四季更迭的第一个轮回。从整个病程来说,四季中的春季。

相火归家必要招集大家,激励斗志,积蓄能量一起外出抗敌,得正治后不战则已,开战必有战果,再战必有胜绩,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此即进入第二个六气的轮回,先是相火开太阴,气交于少阴,积蓄元气,应于春季。在出现排病反应之前由少阴心君下达指令,夏秋季以此为别。最后完胜收兵,凯旋归来,屯粮训兵,增强国力,进入冬季。依此可以预见,在上述诸相火归位后,开太阴之证如呕吐或是矢气频频或是腹中肠鸣或是能食必见其一,接着元气积蓄能量过程中必有“热象”的出现,或是发热更高或是口干异常或是脸转红或是烦而不躁或是手足身热发烫等,此时为整个病程的夏季,也是第二个四季更迭的夏季。此热象程度之轻重也可初判:因患者处在春季的生理体质季节,且之前分析患者当下之寒为浅寒居于矛盾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现,所以热象当不至于出现明显的醒暑,热更高不太可能,口干不会有或有也非渴饮异常。接着是排病反应,即腹泻必见,应于秋季,阳明能合,泌浊与分清同步进行,所以在腹泻的同时有口中津液上承,浊泌愈多,清分愈强。寒虽浅却重,虽新却积厚,所以腹泻必剧、频、多,津液上承也明显。此阶段为整个病程的秋季。阳明能收,太阳就能藏,云升雨降,或是汗或是尿,在此患者身上应是小便清长必见,于是正序恢复,进入一片空气清新,天空明净的境界,元气功成身退而藏于本脏,食、眠、神和小便之情形可验。此为整个病程的冬季。此为未用药之前依中医理论而料定得正治后病情的发展轨迹。)

本文内容由 7224162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