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经方《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方研读(转)

2011/9/4 06:27| 发布者: bygzpf| 查看: 8400| 评论: 0

摘要: 今天说一下第一方。许多名医成名方---乌梅丸。 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 ...
今天说一下第一方。许多名医成名方---乌梅丸

乌梅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 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三。乌梅丸与厥症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 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

经方之二真武汤-西医只有病名没有结果的扫尾方。

有真武汤,心衰肾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真武汤又名玄武。古有四神,也叫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此乃是我国古代人民喜爱的吉祥物。真武汤以真武命名,可以想像其在经方中的应用地位。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伤寒学者,经方临床家冯世纶对其下以,“头晕,心悸,下肝浮肿,或痛,脉沉。”用方指征即可大胆运用真武汤。真武汤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其病因病机是虚寒停饮,即可使用此方。作为临床工作十年的我,慢性肺病心脏病。肾病只有水液停留即考虑使用真武汤。什么顽固性慢支,哮喘,顽固性心衰,慢性肾病,肾病综合征。作为大医院他们就没有把一个小小的真武汤放在眼中,可我不一样,我除了听筒和体温表后只剩下药了,我没有氧气没有心电设备,不能做肾透析,上面这此病你说怎么办。我用真武汤加减治愈过一例心室肥大,严重水肿的心脏病患者后,我对真武汤可谓别眼相看。想当时患者,曾到过三甲医院,名老中医,都末果,以回家准备棺材板了,小小一个真武汤可谓起死回生,功不可没。此就是经方的力量。对于上例诸病,网友如有兴趣可以到网上搜一搜即可找到许多。我就不例举了。

   这里,我还多说几句,真武汤不但对心肺肾的病使用许多。而还以下三病以有大有用武之地。

1.小儿腹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当今中医儿科名家董廷瑶亦认为:“脾虚寒泄较为多见。 尤其发病逾月者,每见阳虚寒泄,很少湿热为患。推究病因,大抵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往往重裘厚被以求温暖,饮食营养唯恐不足,结果适得其反,患儿对外御邪能力下降,易遭风寒暑湿之袭;内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阳受损,水湿不运,泄泻遂作。更有一部分小儿,恣啖冰饮,一任满足,本来“稚阳未充”、“脾常不足”,再受寒湿所伤,必然殃及脾阳,如此,腹泻尤易发生。又有治之失宜,或苦寒迭进,或滥用西药,以至泄泻旬时逾月,久延不愈,亦成阳虚寒泄之证。此时疏以真武汤,有立街秆见影之效。

  金·成无己曰:“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治疗阳虚寒泄, 确属最佳方剂,用之中的,往往一二剂即可见效。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得干姜则守而不走,专事温中,且散寒力增强,原方中生姜,因其走表,故易之;白术健脾燥湿,辅佐附子同除寒湿,茯苓渗利水湿,符合“治湿必利小便”之旨,白芍敛阴和阳,不致附子、干姜温燥太过。合方总使阳气振奋,阴寒消散,脾胃健运。水湿得化,泄泻自愈。总之,本方既可增强脾胃功能,又可消除肠道寒湿之邪,消补兼施,所以奏效迅捷。

2.老年性疾病。

     人老则虚,首当其冲的当数肾阳虚,肾阳虚及脾。脾阳虚则水湿内聚不去。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是标,真武汤对老年病有着斧底抽薪之意。温肾补虚。健脾蠲饮,此真武汤也。人老之病有几个脱离到了头晕,心悸,下肢浮肿。凡见此症组症中一症者,即可放心使用真武汤,或加减用之。

3.肥胖。

   肥者多湿,湿多脾困也,困久必虚。脾虚及肾,肾为元阳,肾阳一出,湿及阳化。此乃肥胖治本之法。湿化脾健。脾健则湿无聚之理。真武汤温肾健脾,直捣肥胖病根。那有无效之理。

经方之三:黄连阿胶汤

  一个阴虚内热主打方。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以上二条《伤寒论》高度括出黄连阿胶汤的用药指征。

   1,首先是,心肾两虚。

   2.阴虚而生内热。

我在临床上凡见脉细,有阴虚内热之症,我必用黄连阿胶汤。   临床上可用于失眠,盗汗,衄血,复发性口疮糖尿病虚热盛型,产后发热,怔忡,心律不齐,胃痛,崩漏,等内外妇科疾病

经方之四:四逆散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本方原意,是阳气郁厥,四肢厥逆为辨症要点。是以少阴阴阳两虚为本,四肢厥逆为标。来辨症论治临床上内科病。或咳嗽,或心悸,或腹痛,或泄泻。四逆散加干姜五味汤,四逆散加桂枝汤,四逆散加茯苓汤,四逆散加附子汤,四逆散加薤白汤。

  我曾原方未加减的前题下,治愈过一例老年久咳嗽,痰白量不多,舌胖淡,脉沉细恶寒怕冷。和一例腹痛病人脉沉弦,腹痛,喜温喜按,四肢厥逆的人。

  今人多用四逆散为肝脾不和的基本方,用于治疗肝胆病,脾胃病肝经病如颈淋巴结核,下阴疾患,男科妇科疾患,和肝主筋,软组织损伤之类疾病。

  以上古今应用,也就是我对四逆散的总结。但以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加四肢厥逆,或气机不顺(肝脾不和)为重点。临床应用之,无有不应手取效的。

经方之五:小柴胡汤

柴胡汤:一个包治万病的千古神方。

有人说人为什么会患病 ,总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又为什么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呢,那是气机不畅所致。

何谓气机不畅?

  答曰

肺气不宣则咳。心气不畅则悸,失眠,健忘。脾气滞则运化无力。肝则主疏泄。疏泄失常则情志失常,消化停滞,不能运行气血。三焦滞,元气无法运行,水道运行失常,则生万病。

肾主纳气,气机不畅,纳气之功则受阻,则累,呼多吸少。脏与腑为表里。脏病及腑,所以大肠小肠胆胃膀胱无一能免气机失调之乱。

小柴胡汤为三焦枢杻之剂,少阳首方,外可治表,内可治脏,中可和半表半里。其方药有柴胡,黄苓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散敛并用,非杂乱无法也,正法之妙也”。戴北山也有大体相同的见解,他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

临床应用中可据寒热,虚实,表里,来调阴阳,和气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表者解之,里者清之。总之以三焦疏利为准则。元气行则万病终。

  经云,但见一症即可用之,其症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有口苦,目眩咽干。舌为白腻,脉弦为准。

  古有战乱时期,食不裹腹,从内经中分出脾胃论,多用四君,补中益气汤治百病。今可是小康,温饱则思淫欲,思字当头用气机论,也可加减变通治疗万病。

  具体病例,网上许多可找。我在此就不一一例出。

当今社会,病情多是错综复杂,小柴胡不可谓为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对肝胆病,脾胃病,心血管,肺部病,肾,神志病,肌肉,筋骨病,每每能取疗效。

    附一个小故事。

     我有一个老师,在我刚行医时教了一个查脉看病的绝招。 他说,凡是查脉后你无法定病的话,用八个字通行天下。那就是对患者说,你的病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上法也有变种,多在接诊许多中老年病人时,他们会说,以前某某老中医说我是寒湿热重。是啊,而今眼目下,那个不是寒重或热重或湿重之躯呀。

经方之六:白通汤

何谓白通汤?

附子启下焦之阳上呈于心,干姜温中土之阳以通上下,葱白辛滑通利,以宣能上下,以解阴阳格拒,因葱白能通阳气故为白通汤。

白通汤主治少阴病,下利

也就是说,凡阴盛阳虚之腹泻者,都可考虑使用白通汤。

在临床上多用于久泻,或素体阳虚之体。

此方对许多西药治疗无效的久泻,有显著效果。

经方之七:半夏泻心汤

六经有少阳小柴胡枢机之剂,三焦则有泻心类方枢机之剂。半夏泻心汤则是三焦枢机之剂中的要剂。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二黄(黄连。黄苓)人参,干姜,灸草,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止呕。二黄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参草枣补益脾胃,共达到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临床上多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在应用其方时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点上。

  1.虚。脾气虚,胃阳弱,见乏力,便溏,泄泻。

   2.实。气机升降失常见胃脘痞满腹胀

   3.寒。胃阳不足见恶食生冷,脘腹痛冷痛。

   4。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凡见以上四点即可大胆使用半夏泻心汤。

   用药加减情况。

    1.先辨寒热,伤寒论上以规定了剂量,在具体应用时,不必拘泥,加临床病例的寒热多少是不同的。如果是热多寒少,则苓连用量宜大,而姜夏参草用量要适当减少,反之,则后者加量,前者减量。

    2.关于幽门螺旋菌。如果不是热过重,则不要因螺杆菌而加重苓连用量。因为过用苦寒可能损伤脾胃之气,不唯于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当然,苦寒之物的抑菌作用效显著,在确有此菌的前题下,适当加重苓连,或另外加入公英,银翘,等清热解毒之品也有必要。但皮时在适当加重姜夏的等用量,温而制之。

   3.关于痞。

   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是双相调节作 用。不足者,增强之,张力过高,它又可缓和之。如腹胀较重者,可适量加一点辛香行气,醒脾胃气的药物,如丁香木香厚朴砂仁

  4.关于甘草,大枣的作用。

    甘草,大枣,般认为甘味入脾胃,能补虚和胃。有雍滞之弊,似于心下痞不宜,所以用量偏小,这是错误的。草枣在半夏泻心汤中除了能发挥补脾和胃的作用,还有另一方面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和诸药”即调和药剂,减弱药汤的苦味,使胃能受药,使患者能受药。故草枣用量不可太小。

   半夏泻心汤是一剂作用于中焦,疏通上下两焦之枢机之剂。消化系疾病日久,寒热错杂者十之八九,虽药味简单,但效宏。不可小视。

经方之八--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当代伤寒名医说过一句话,你能应用此方,那你也是半个伤寒通了。

此话说得一点也不假,搞懂此方,就要先搞懂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半夏泻心汤,乌梅丸 。

此方历史争论最多。各方面总结如下。

从方药组成看,本方证属半表半里的上热下寒证。从病位分析,本方属半表半里阴症,从六经提纲看从临床治验看,本方皆属厥阴病范畴,因此此方多归属为厥阴病类方中,临床应用以条文 所述症状运用本方,广泛应用于胃肠道感冒肝炎,冠 心病,内分泌,妇科病,慢性肾病,前列腺炎等等。

应用指征

1.本方属于治疗柴胡体质的寒热错杂剂,这时的”热”是指肝胆郁热,“寒”是指脾脏的虚寒。所以临床即可见口苦,口干,口中粘腻或口臭等热象,又可见肠鸣便秘或便溏或腹胀等太阴脾虚的寒象。便溏,见于大便次数增多,食冷物时更甚。便秘需与阳明病的便秘相区别,虽大便多日末解,但腹中无所苦,舌苔末见黄厚或燥 干之象,腹胀需与用厚朴的半夏厚朴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相区别,虽胀却觉饥而不影响进食,胀而有失气,腹胀并不因失气而明显缓解。

2.腹诊,腹软,心下部有振水音,脐旁或脐下或脐上有悸动。

3.与半夏泻心汤同属于寒热错杂剂,半夏泻心汤以呕,痞为主症,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证中一般没有呕证。

4.方中有瓜蒌牡蛎散。其方证的界定是“渴不差者” 所以有的患 者渴感明显,饮不解渴,甚则喜冷饮,渴饮无度。临床上有时易与石膏证相混淆,鉴在于本方之渴,唇舌多不干,口中不呼热气。

5.有人与乌梅丸比较,皆是厥阴剂。寒热错杂使用。

6.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而柴胡桂枝干姜汤解半表半里之寒。此方为小柴胡汤加栝蒌汤的变剂 。

经方之九--栀子豉汤

栀子豉 汤的应用体会是。

枝子豉 汤由栀子,淡豆豉二味药组成。

病因为感受外邪,或情志所伤或饮食劳倦三个方面

病机是   热扰胸膈,心神不宁   

病位是胸膈,其次是肺心。主要见症是。心烦,失眠,发热。纳呆,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滑,弦,浮。

参考指标是,心中懊恼或胸中痞闷,心中结痛,腹满,呕吐。

治疗原则是,清热除烦。

具体运用。多辅以健脾开胃,疏肝理气之品。

主要针对疾病

  1.神经系统疾病  如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失常。

  2.循环系。心肌炎心包炎

  3.呼吸系。 肺炎

  4.消化系。 食道 炎。慢性胃炎。

  5.泌尿系。 慢性肾炎膀胱炎

  6.妇科疾病。 功血。

经方之十:桂枝汤。

通阳要剂--桂枝汤。

我对桂枝汤的个人整理总结

桂枝汤其功有六。

1.解肌治太阳中风症。此方不是发汗剂,而是调营卫解肌。发汗与解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此点大家都知道不详说了。《伤寒论》上有明示,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病愈。这就是桂枝汤用于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所在。以是我早年用此方解表无效之原因。

  2.温中补虚。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有三禁,一为太阳伤寒的麻黄学习制度下不可用之,二为内有温热的“酒家”不可用之,三是素有里热之人不可服,特别是后二禁,说明桂枝汤有温中补虚之功。由桂枝汤衍生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诸方,用于治虚劳诸疾,即是温中补虚之明证。

   3.和脾胃。

   在妊娠恶阻上,《伤寒论》上有“妇人得平脉,阴脉 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有此证。”此句重点说出无寒热,名妊娠 。也就是说无表证用于治恶阻,其意是调脾胃意。

   4.滋补气血

   桂枝与芍药等量用之,一为气分药,一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如《伤寒论》中“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临床上用于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5.调理阴阳。

    调和营卫,大而言之,即是调理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中“夫失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诸芤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如此气血皆虚又兼阴阳失于交泰之候。仲景却弃参芪归地不用,专取桂枝汤实其阴阳气血之虚,再加龙牡潜阳摄纳,使阴阳交泰。这充分表明桂枝汤确具有补而不峻,温而不燥,缓图之功。更为慢性虚损劳极之所宜。

   6.调血治血。

   桂枝汤加入血分药即为调血治血。如《伤寒论》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此方即是桂枝汤加味而成。《金匮要略。妇人杂证脉证并治》中温经汤主治妇人血虚且瘀所致之漏证。以是桂枝汤加血分药而成。

   总而言之。桂枝汤可表可里,可气可血,实为良方,如能加减变化,可治内外妇儿各科疾患。所涉极广,但有规律所循。一是桂芍的比例,二是除用于表症外,凡治里症,终不离温,补之情。

   桂枝汤是读经典之要剂,在仲景书中。此方加减有二十六首之多。占五分之一的方量。此方的份量即可想而之。

经方之十一:桂枝加葛根汤

颈部第一方此乃桂枝加葛根汤也。

凡见项背强几几者首先考虑用桂枝加葛根汤,这是我老师说的一名临床用方经验之言。

《伤寒论》有: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而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此乃太阳阳明合病之方,今可用于多种疾患 。

  1。局部病变。项背不适或有拘急或强或痛或落枕或斜颈或颈椎部X线示有病变。

   2。相连病变。头昏高血压低血压,睑废,面肌蠕动。手臂麻木等。

   3。 全身病变。痢疾荨麻疹。痉病。等桂枝加葛根汤症者。都可使用。

   应用指征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而恶风者。与经文一样。

   经方之十二----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本方以漏汗而立,以阳虚风动为辨证要点。

  临床上凡见1.平素汗多病人以阳虚见症者用。 2.四肢拘急与汗病并见者用。

经方之十三、十四:桂枝去芍药汤及加附子汤

原文

1.太阳病,下之后,脉 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此二方的作用均是振奋胸阳,用于治疗胸痹。临床上以胸满,胸闷,胸痛等。

若是由胸阳不振,阴寒内盛诸证均可选用

桂枝汤中芍药酸寒阴柔,有碍胸满,是去之,则变阴阳调和之剂为辛温扶阳之剂,若兼见脉微恶寒者,为阳气损伤较重,于上方中再加附子,以温阳气。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46 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桂枝10 克,生姜10 克,大枣12枚,炙甘草6 克。

服药2 剂后证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 克,再服3 剂后,证状消除。

经方之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主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者,末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应用二点。

1.体虚与产后发热。抓住 “太阳病,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

  抓住体虚,发热,不可大汗,为辩证要点,临床上用于体虚久热,产后发热,效果明显,此时用药关键在于桂枝麻黄与芍药的用量。以芍药制止麻桂发汗过度,以达到滋阴发汗之功。

2.用于皮肤搔痒病其中以荨麻疹为重点.抓住“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为要点。

本方可作为各种急慢性荨麻疹的基础方大量用于临床.嘱风寒者,原方用上即可,风热者,加知膏,蝉衣血热玄参,地芍与紫草。气血两虚者,芪归。也可用于其它顽固性搔痒病,抓住 营卫不和,皮肤干燥为要点。

经方之十六:白虎加人参汤

经文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此方与白虎汤相比加人参一味,

白虎汤主治四大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此方则是与上有一点不同“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无力”

2.此方与桂枝汤比。

桂枝汤主治太阳病中风其症不渴。

白虎加参汤治太阳病中风其症为渴。辨证以渴与不渴为要点。

临床上主要用于太阳中风而渴之外,也用于阳明病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无力。

也可以用于口腔溃疡

经方之十七:葛根汤

其功有三。1.解表 2.颈椎病.3 提神剂.

  1.解表.葛根汤由桂枝加葛根加麻黄组成.凡见风寒外束,经输不利即可使用.辨证要点有二点,一是外感风寒,苔薄白,咽喉不红为辨症点.二是,形体肥胖,大便不实的患者.临床只要守住这二点.葛根汤即能运用自如.

  2.颈椎病,葛根汤的主症,项背强几几.提出应用指征,部位在项背.(颈部) 凡见颈部的落枕,颈椎骨质增生,等.只要见项背强几几即可使用.只要使用过此方治疗颈椎病的人,可能其乐无穷.

3.提神剂.本方葛根有扩张脑血管作用,麻黄兴奋中枢神经.凡见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哈欠连天,精神不振,面部似有浮肿者必用.


本文内容由 庄野医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