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6223|回复: 20

第五月 中医基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2 19: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11/20 14:46 编辑

第五月 中医基础

学习计划进度参阅本贴第一楼,第五楼。内容搜于网上)
----------------------------
学习进入状态后,如感觉投入可以适当延长(原定计划5分钟以少的)每日学习时间,并注意配合适合自身的强身锻炼(根据自己喜欢任意安排,安全为上),神清气爽学习就不会厌倦影响健康


复习前数月内容并深入熟习

参考复习内容:1.药势(第一月第三页25楼)
              2.诸药即一药(第一月第二页第18楼)
              3.桂枝汤理中汤(第一月第四页25楼,第五页44楼45楼)
              4.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5.方剂30首(第一月第五页第50楼)


视频版本圆运动原理上篇--音乐无配音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0MzEwNDA4.html

中医基础学

http://www.tudou.com/listplay/lTeY36da2jo/SekYCoW0q9Q.html

中医基础理论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2.1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208)

第06 讲 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
(一)
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我们现在开始讲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我们在导论里讲到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作为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来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我们这一章就详细的论述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讲气一元论。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
第一个问题讲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气这个概念有哲学意义和医学意义双层含义。第一、我谈谈气的哲学意义。气这个概念从常识到哲学经历过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中医的文献当中都可以表现出来。其一、常识性的概念。是指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比如,在中医的古书当中,提到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等,它最初是作为常识概念出现的,妇孺皆知。而这个概念表述的是具体的物质,具体的物质概念。其二、哲学范畴。人们从常识的概念,认识不断的深化,从具体经过抽象上升为哲学概念。那么气这个哲学概念是什么呢?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这个概念它有几个要素:一、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涵,这种物质肉眼难以看到,(是)极其细微的物质。二、它具有运动的属性。所以从哲学上讲,它是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其三、用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因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其四、(它)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大家注意,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中国哲学这个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重要特征呢?和西方哲学所说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最后这一个要素,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国的哲学一直是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具有运动的属性,同时它还有功能的含义。用我们今天的术语表述它,就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注意物质和功能统一绝不是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它有两个含义。如果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那就是二元论,说物质和功能统一就是一元论。想到气就是物质的时候,同时思维就必须反映它有功能,所以我们考察问题是从功能来考察这个气的。气这样一个定义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整体的科学方式。这里面请同学们记的,一、气是物质。二、它有运动的属性。三、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四、物质和功能统一。把这些内涵记住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所说那个气的真正含义,这是指从哲学层次来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气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用气这个概念,世界的本原,说明世界如何来运动,而且精神现象也用气来解释。那发展到此,由原来的哲学意义又加以引申。如果说上述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的属性,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和功能统一、是气这个概念的本义的话,气不仅指物质现象,而且还指精神现象,进一步来引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气来表达,都可以用气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气的含义就由本义引申为我们称之为泛义。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气的泛义是指世界上任何现象,不仅仅是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这个人有人气,讲这个人讲的精神现象。有阳刚之气,柔弱之气,它说明的是精神现象。孟子讲,讲仁学,讲浩然之气。由此可见,在中医学气一元论里面,气的第一概念表述的含义,哲学含义,要求大家记住的是它本义,同时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包括在中医学的论著当中,使用气这个概念不仅仅说明物质现象,而且也在说明精神现象,但是它的本义记清楚。
第二、讲一讲气的医学含义。这里面只是讲和哲学的含义相比较而言的。因为关于气的医学含义,我们在气血津液这一章还要做专门的论述。从《内经》开始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当中,它的气系统有哪些呢?中医学的气系统,从《内经》开始就已经构建完成了,可以分为自然之气、生理之气、病邪之气、药物之气等等。在中医学的气系统当中,是以人体生理之气为核心的。人体生理之气称为人体之气。自然之气:天地、五行、四时(之气)。生理之气:在《内经》有人气、阴阳、清浊之气、脏腑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等,这些概念在《内经》里已经都形成。病邪之气有六淫之气、有恶气、毒气等等。药物之气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等。这一些都属于中医学的气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其中核心是生理之气。那么中医学里面气的医学含义是指什么说呢?是指人体之气。这个人体之气是运行不息,极细微的精微物质。就人体之气言,它是精微物质,极细微的精微物质。这个物质系统,包括气血精津液。这个气血精津液的物质系统,气是最大的概念,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派生的。中医学人体之气这个概念是什么呢?是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的统一。它与气的概念的哲学含义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是相一致的,是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的统一、大家来研究来学习中医学里面气的时候,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坚持这样一个观点。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下面我们讲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过去的教材把(气一元论)统一放在气血津液里面去学习,我们这本教材单独设立一节,便于把概念(搞得)更清晰一些。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里面它有哪些内容呢?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第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样一个基本论点包括两个方面:(一)中医学认为世界(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老子说“通天下一气耳”,也就是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本原于气。中医学这样的观点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气论思想。在中医学,大家翻开《内经》看,历代书在论述世界的构成的时候都讲气是世界的本原。论述生命的时候,讲天地是由气构成的。那人呢,中医讲“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生,全赖乎气”。那么就是(说)生命本原于气,生命是物质的。(生命是)什么物质呢?本原于气。那么生命怎么形成的呢?是“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命是自然运动的结果,是天地之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人的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取决于气的运动变化,“人之所生,全赖乎气”。气一元论的内容里面第一个观点就是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里面请同学们掌握两个最基本的思想,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二、生命运动也是由气构成和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说气一是宇宙的本原;二也是生命的本原。那就是说天地人本原于气,所以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从气论学说,气一元论来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这个角度,世界本原于气,世界的运动变化是由气运动变化的结果,生命本原于气,生命过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第二、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及其存在形式。那么这个气它有什么性质呢?它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它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它有什么属性呢?它有运动的属性。那么气运动以后,就有表现的形式。一、我们看气的运动属性,中医学强调气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在中医学的文献里面,比方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讲变,讲化。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用气的运动变化可以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下面这句话,大家不需要背,理解这个意思,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这句话的内涵告诉我们,随着气的运动变化,事物就表现为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生命就表现为生长壮老已的过程,自然界的变化,生长化收藏,事物的变化,发生发展和消亡,生命运动的生长壮老已,本原于气,都是气运动的结果。那么它以什么形式来存在呢?
(它)叫升降出入。中国古代哲学讲气升降出入,咱们中医学也讲气升降出入。这个术语是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不是我们医学自己的独立的科学术语,而是移植过来的。那么运动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有形化,有气化,形化气化两者不断的变化,用另外一个术语表达叫形气转化。肉眼可见称之为形化,气的运动过程肉眼不可见叫做气化。形化气化两者不断的运动,形成形气转化。世界的变化是形化气化——形气转化的结果,生命也是如此,用这样一个观点解释生命,生命有机体就是气不断的进行升降出入,气化的机体。第三讲气运动的根源。气是不断在运动变化的,它表现的形式是升降出入。具体运动过程有形和气与形气转化。这个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呢?用气本身来说叫气有胜复,中医的术语,《内经》讲“气有胜复”。这个气运动起来以后,表现为内部的阴气和阳气的运动,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二、阴气阳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用地道的中医术语来表达叫气的阴阳相错,使气不断的发生升降出入,形化、气化,形气转化这个过程。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本身一分为二、分为阴气阳气,阴气阳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使气发生了运动变化。气有什么特性呢?气有感应性,相互感应。那么中国哲学里面这个气是无孔不入,具有侵入性,在事物之间可以互相渗透,这样它才能够不断的形化和气化。也就是说阴气和阳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现为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气由这个事物可以到另外一个事物,形成另外一个事物,它们在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渗透,这个相互影响的结果——万物化生,才形成了世界万物,才构成了生命的运动。第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一、讲中介的含义。什么是中介?中介是表征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二、什么叫做气的感应性?气的感应性是指气一分为二、表现为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简单(地)说就是阴阳交感。
三、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可入性是因为气非常细微,既无形质又有形质,无处不入,无所不有,贯通一切。渗透性是指气能够渗入其他事物之中,或者是吸收其他事物的成分而使自己变为阴气、阳气、风气、云气等等,表现出气的多样性,这是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上述三者就是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我们这里简要的介绍一些它(的)基本观点。其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个本原是什么呢?是物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天地万物由气所构成,承认生命是物质的,由气所构成。其二、气具有运动的属性,它运动的形式表现为升降出入,表现为形和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内部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其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是指气具有感应性、可入性和渗透性。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性,有中介的作用,事物之间才能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由这一事物表现为另一事物,派生出另一事物,表现为世界的五彩缤纷,表现出事物的多样性,就是由气所决定的。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一、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其一、确立了中医学的自然观。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那么中医学根据气一元论,它对世界是怎么看的呢?中医学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从《内经》开始一直到现在,贯穿了全部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强调天地人统一于气。“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句话就集中体现了中医学对于自然的总的看法,就是中医学的自然观。具体说来,中医学承认自然是物质,人是物质,生命是天地自然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因此强调天地和人本原于气。(其)二、建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为什么天人合一呢?天地人统一于气。作为人体来说,形体和生理功能本原于气,统一于气。任何一个人的生命运动是人体的形和神统一的结果。有了形,才有功能。那么中医的气一元论强调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由于这个思想(才)认识到形和神合一、形神统一、生命是形神统一的,这是如何看待生命运动。那么健康为形神合一、疾病的形神不统一、这个思想来源于中医学气的基本概念,气论基本思想——天人合一。自然和人统一于气,天地人统一于气,根据这个思想决定了看待医学问题(的方法)。考察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和环境是个统一体,人自身是个统一体,统一于什么呢?统一于气。这个观点来源于中医学的气一元论。这个思想反映了具体的医学观,具体的医学模式,就形成了人——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其三、确立了中医学的生命观。中医学承认生命是物质的。从哲学的层次回答生命问题,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从医学层次,具体科学来说,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摶,形神乃成”,从哲学层次回答了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又从医学具体科学的层次来回答了生命是怎么形成。
(其四、)确立了中医学的健康观。用气一元论来解释,用气的运动变化来回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那么气和则为正气,气的阴阳二气的运动处于一个和谐状态称之为气和。《内经》讲“和则为正气”,中国古代哲学气论学说也讲了这句话,讲和则为正气,失和者为邪气。把它引入到中医学来,《内经》说“气和则为正气”。什么意思呢?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处于和谐的状态,意味着健康。这是从气一元论来解释健康这个概念。具体表现为中医学认为健康,人的机体就是一个不断的升降出入,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不断地进行转化这样一个气化作用的机体。这个过程处于和谐状态,或者说叫做动态平衡,意味着健康。
其五,确立了中医学的疾病观。一、用气一元论来认识病因。气失去和就叫邪气,所有的邪气用气的观点叫失和。那么气失和谓之邪,气和者为正,提出了邪正交争的基本观点,发病观点。病机,有一句非常好的命题,在中医这个文献里面说“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说气在运动变化过程,在哪一点失去其和,在那一点就出现了疾病状态。具体地说表现为升降出入失常。胃气上逆,(表现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胃气应该下降,那么上逆,失去和,那就发生了疾病。二、确定了诊断观。中医学在气一元论的指导下强调审察五脏的神形,通过四诊合参审察神形。要了解什么呢?了解真气的虚实,就(是)了解气的虚实。具体气虚实变化形态是什么呢?失调的形式是什么呢?有虚、有滞、有上、有下、有结、散、乱等等。
(其六,)气的一元论又确立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防治观点,防治观。中医强调治病之道,气纳为宝,强调保护气。养生之道,以气为本。中医养生学里的一个调气学派,就是从气这个层次来认识。那么具体怎么样来调气呢?方法很多,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整体调节,三因制宜,做到气纳,做到由不和调整为和,无论是治疗或者是预防或者是养生,都是以气为本。这是第一点,气一元论在中医学当中的应用,确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具体表现为:自然观、医学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防治观。二、确立了中医学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建立了中医学的气化流行的整体观念。怎样来理解气一元论确立了中医学的气化流行的整体观念呢?(1)气一元论强调天地万物本原于气,正因为如此,天地万物,天地人才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用它来回答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它们三者统一于气。所以考察天地人必须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2)气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因此中医学认识天地人,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始终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考察。(3)中医学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是从人和天地之间的联系,从人自身的形和神的联系,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三者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我们回到这个题上来就是确立了中医学气化流行的整体观,这个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基本观点,反应到医学里面来回答了医学的问题,形成了中医学的方法论,科学思维方法论,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
(二)从方法论来说,思维方式来说确立了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上面我在讲述气化流行的整体观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从思维方式来说我们称它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所以定它为朴素的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古代的科学时代,人们通过直观和抽象,主要靠直观的顿悟建立起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称其为朴素。注意中医学这个气一元论所形成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不能称为现代的科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从整体来把握事物,把握得非常准确,但在微观层次上认识又有一定的模糊性,不是那样精细。而现代科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它是在分析还原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它既要从整体来把握,同时它(又)要从精细的结构上,就微观层次上来把握。现代科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建立在古代科学基础之上的,虽然两者本质上相同,作为思维方式形式相同,但是产生于不同的科学时代,它们还是有区别的。三、中医学用气一元论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气血津液里面再进一步去讲述。
上面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或者说叫做中医学的哲学,讲了第一个学说,叫气一元论。这里面需要提出的,在气的概念上需要大家注意的,在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发展的过程中,在管子到汉代以前,以管子为代表,解释什么是气呢?用精气来解释气,在气这个学说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精气说,一个学派,以管子为代表,他一(句)重要的话叫做什么呢?称气为“气之精也”,注意“气之精也”这句话,说“(精)气者,气之精也”,以他为代表解释气是什么?气就是精气,就是同样用符号来表示,汉字符号(来)表示。一种观点就是用一个字来表示,气。另一种观点用精气两个字来表述。那么这种表述方法,就是精气和气混称,都用这两种语言符号同时表达中医气一元论这个概念,它也影响到医学,大家看见中医《内经》,直到今天常常还是气、精气混称,就来源于此。怎么认识它们呢?从汉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哲学发展史上再也不用精气来表述气,都统一用气。直到今天哲学界在论述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时候,气就用唯一的这个字来表述,不再用精气这个概念表述气的概念。这是一。就管子本身,我们从逻辑学来看,“(精)气者,气之精也”,如果气作为一个上位概念,说气之精也,那仅仅是气的最精华部分,如果称之为精气,说精气者气之精也,那个精气应该是气的下位概念。如果气作为一个全称,那么精气就是一个特称,从逻辑学上来看,把全称概念和特称概念混为一谈,违反了逻辑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在这里面讲就用气,不用精气的概念。那现在学术界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中医学的气论学说不叫气一元论,不叫气论,就叫精气说。我在八五年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实用中医基础学》,我也持这(种)观点。精气学说,从那开始我就不断的研究,到了写全国函授教材,主编函授教材,到最近这几年,主编全国成人教材,一直到人民(卫生)出版社邀请我写这本21世纪教材,我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我现在的观点,确立为不用精气和气混称,所以这个教材里面用气一元论,或者简称气论,不用精气学说作为这一节的标题,道理在此。那么这就是我认为应该不用精气来表述气,不用混称。目前哲学界已经得到共识。我们使用其他学科的概念的时候必须尊重别的学科的认识,和人家学科一样。在这前提下把这个概念移植来表达我们本学科的问题。这里面讲到气的概念的时候,供大家参考,这是我对气的概念的认识。至于现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那么大家可以广泛地去研究,广泛(地)去参考。我持这个观点的根据,就以中国古代哲学“精气者,气之精也”这个命题。气是一个全称概念,是上位概念,精气是个下位概念,是特称概念,全称和特称,上位和下位不是一个层次,就是基于这一点,我从原来持精气,气就是精气,气一元论叫精气说(的观点),发展到今天认为精气和气要分开。中医学里面精气和这里讲气不是一个概念。关于气一元论(和)精气学说在当前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仍然存在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仍然存在着气和精气混称,就哲学层次来说。《内经》和中基,《内经》也是如此,总之在中医基础理论,气的概念,精气和气混称。我想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读书的时候,能够从上下文来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叫精气,什么情况(下)叫气,我看这个概念就清楚了,就它本义我想应该区别开来。这样的话既符合哲学界的观点,同时也符合逻辑上的认识过程。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下面我们讲第二节——阴阳学说。我们前面讲到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就是气自身的一分为二、表现为阴气和阳气的运动变化。从哲学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由气一元论,在探讨气的运动过程中说气本为一、分阴分阳,在这个前提下产生了用阴阳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阐明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世界的运动变化,形成了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第一个问题我们讲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同样在我们中医学里面有哲学的含义,也有医学的含义,从《内经》始直到今天仍然是如此。首先,我们讲阴阳的哲学含义。它的本义,阴阳在中医历代文献里面它是叫做阴气、阳气。因为气分阴阳,一物两体,就是物是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就是气分阴气和阳气,它的本来意义,如果说常识意义的话,阴阳最早意义就是阳光的向背,大家看这个从文字学来说,从文字学,词源学来看,那么就是日光的向背,以后引申为气候的冷暖,再进一步引申才出现了阴气、阳气,我们这里定义从哲学的层次来定义阴阳。阴阳的哲学本义就是阴气、阳气,是气的一物两体。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义,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后从常识意义从本义才引申为我们今天对阴阳的定义。那么引申义是指阴阳对待的两端,大家注意,在中医的古书上,在哲学史的古书上叫阴阳对待。那个时候没有对立统一这个概念,叫对待,叫两端。我们今天用现代的术语把它表述出来,阴阳的引申义是指相互对待的两端,阴阳是相互对待的两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后面这句话是现代语言的表述。那么原来的意思就两端,阴阳是两端,什么的两端?相互对待的两端。这个判断哪来的呢?是气分阴阳,一物两体,这两体是两端。阴阳要相错,表现为气的胜复,它俩是相互对待的,所以相互对待的两端,也就是说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阴阳。张载的《正蒙·太和》里面,说“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讲阴阳是一切对立的两个方面。引申义的最基本要素,(其一),阴阳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二要素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运动是气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它的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的阴阳的相互对待的两端的运动变化。因此说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气本身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阳气是相互对待的两端。用我们今天语言表述它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对立统一的结果,气才能运动。因此说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这是第二点要素。第三讲的这个引申义里面回答了气和阴阳的关系。说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于一气,气一物两体,气有阴阳,回到它的本义。那么这个气有阴阳,一物两体,这个学说是张载提出来的,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对气论的发展,发展到顶峰,到了明代的王廷相已经达到极至。那么这样一个命题,说气有阴阳,一物两体,回答了气和阴阳的关系,用我们今天的术语来表达,说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于一气。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它的含义包括:一是指相互对待的两端,换句话说就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用今天的话讲说阴阳是对立统一、是矛盾的。用阴阳学说来规范的表达,它是阴阳相对的两端,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明确地做定义了。它(的)定义就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它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讲气就离不开阴阳。什么属性呢?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达相互对立的两端叫阴阳对立统一、对立统一属性。三、气和阴阳什么关系呢?由气有阴阳,一物两体的本义引申为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于一气。阴阳是气本身具有的对立统一的属性,气一分为二、分为阴阳,阴阳又统于一气,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这个引申义,中国古代哲学来说明世界天地万物的变化,来说明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达叫阴阳交感,或者叫阴阳对立统一。用现在的语言讲对立统一、实际上,古书上(叫)阴阳相错,阴阳交感,(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上述三个要素,总结为一句话,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如果用古书的语言表达,那叫“阴阳不测谓之神”,叫“一阴一阳之谓道”,用我们医学《内经》的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句话不是《内经》本身的话,仍然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里面的话。说“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之纲纪……”,最后那句话是咱们中医学的话,叫“治病必求于本”。什么意思呢?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必须遵循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学说(所)给确立了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内经》这句话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中医理论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它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优势、特色,也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之一。我们要,从哲学层次来理解阴阳的意义,就是我们上面所讲这些。
阴阳的医学意义在《黄帝内经》里面并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这个定义直到张介宾在《类经》里面,《类经·阴阳类》里面明确的提出来阴阳这个定义。
他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就是阴阳即一分为二。那么什么是阴阳?阴阳一分为二、它也是从哲学层次来明确地作定义的。我们理解张景岳对阴阳的定义,医学含义说阴阳一分为二、是什么样的一分为二呢?一是气的一分为二。二、凡是用一分为二规定的概念,不论是实体或是属性,都属于阴阳概念的范畴,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述。好这节课到这里,休息一会。


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基本内容(一)
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气)是物质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的理解。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一、气是物质,物质说;二、气是功能(,功能)说;三、气是功能和物质两义说。从五版教材以后,最终大家意见基本统一、统一到气是物质。但是对气是物质这个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强调气只能表述物质,不应该有功能的含义;另一种意见,气是功能和物质的辩证统一。这种争论、这种研究,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大家也可以进一步去探索,但是我觉得最后对气的定义,中医学气一元论里面气的定义,到底应该怎么表述?应该尊重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还中国传统哲学本来面目,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表述中医学气一元论气的概念,而不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表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果我们把气仅仅限定为物质的含义,它不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我们前提是气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本原,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取决于气。我们研究中医学讲脏腑的生理功能的时候,心、肝、脾、肺、肾,就以心为例,说“心主血脉”,在这一点上,从生理上和现代的解剖、生理学,没有什么区别,“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的主宰,就是不是单纯靠心脏的解剖那个形体所能决定的,得出来的结论。正是因为中医学承认按照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承认气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而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运动。因此得出结论,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它所依据的生物学基础不是完全一致的,这才能解释得了“心主神明”。为什么中医学的脏腑的功能不能单纯用解剖学来解释?无论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它也难以解释。这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中国的哲学所决定的。它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对概念的表述、对事物的认识。否则的话,我们今天要从事科学研究,强调中医学那个气,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不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只承认它是一个静态的物质,它是运动的物质,而不含有功能的意义。那么我们近期从事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得出那些数据,就归结到解剖学上去了。我们就追求这物质是如何了?“心主神明”,物质如何?经络研究不(就)是个例子吗?经络的本质是什么?追求它物质基础就行了。就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中医?我想再一次强调中医学气这个概念,怎么样的来理解中医学气的概念?我今天给大家讲的:一、我的根据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我就说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历代哲学家对气这个范畴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怎样来表述它?第一、这个表述,目前哲学界也是学术界共识;第二、它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第三、中医学从《内经》开始一直到现在,研究所有的气,在不同情况下它的含义,那么都是这样来表述,它的基本内涵是这样,就是还中医学的本来面目,按照中医学思维方式来理解。我讲气一元论这一节,核心是气的概念。那么讲气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它和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二元论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讲到五脏的时候,第一、讲到心,它是有形态的,我们讲了最早的解剖学有形态基础,但是同时又讲了更重要想它的功能,把功能和物质统一起来,来考察它。立足点不是看心脏的解剖、形态是如何?无论是分子水平、量子水平,哪个结构决定哪个功能,不是这样的考虑,是总体来考虑,它有什么功能?这个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和西方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点,也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如果这个思维方式建立不起来,就无从谈起,我们有中医科学思维。
好了,上一节的课难点再强调一次。我们上一节讲了第二节阴阳学说。那么我们下面讲阴阳学说的医学意义。我们前面讲了阴阳学说的哲学意义,讲了四个要素。那么医学上意义,我们定义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即气的一分为二。阴阳的第一个内涵,它的义项,对一分为二怎么理解?它包括哪些内容呢?它的内涵,第一个就是指气的一分为二、就是阴气和阳气而言。在中医学里面讲阴阳:是指阴气和阳气;第二个义项,在中医学里面,凡是能够用一分为二来规定的概念,无论它是实体,或者它是事物的属性,统统可以称之为阴和阳;第三、从总体上用阴阳两端、对待,阴阳相错,我们用现代语言阴阳对立统一、来回答世界运动的规律,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上述三者,就是中医学阴阳这个术语里面的基本内涵。把它抽象出来,用张景岳的话说,就(是)“阴阳者,一分为二”。怎样来理解张景岳的一分为二呢?通过上述三点来理解张景岳的一分为二。作为中医学,解释具体科学的具体问题的时候,那么阴阳这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怎么说的呢?我们用下面一句话来表述它。阴阳是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形态特征的范畴,阴阳是最大的概念范畴。其一、它既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比如,明暗、表里、寒热、上下、内外等等,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在中医文献里面,找反义词,上下、内外、左右、背腹,这一些都是标示着事物相互对立的特定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述。所以说阴阳在中医学里面,它第一个含义是能够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讲事物的运动的属性;其二、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运动的趋向或者状态,从动态来考察,动静、内外、上下、迟数,就是它运动的趋向,也可以一分为二、那么用阴阳来表达,是表达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趋向。无论是事物的属性,或者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趋向,都可以用阴阳一分为二这样一种观点来加以表述。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里面的医学含义。简单(地)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那么具体表述为上述一、二、三、三个内涵,这是一般的规律。具体的规律呢?阴阳表示什么呢?它表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这里讲特定属性,阴阳规定事物的属性、状态是有条件的,它和矛盾论是不一样的,它有严格的规定性的,所以提出来叫做特定的属性和运动状态。它可以表示事物的属性,也可以表示运动的状态和趋向,但是前提是有条件的、是特定的,这就是阴阳的医学含义。
总之,在中医文献里面,阴阳这个概念,是日常的概念,像日光的向背、寒暑的更替、气候的冷暖。哲学概念,“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哲学,说“一物两体”,两体,相互对待的两端,这都(是)哲学概念。还要和医学概念,我们讲医学的含义的时候,具体讲医学,生命运动的属性、生命运动的趋向和状态,都可以用阴阳来规定它;讲人体之气,分阴分阳,人的运动状态分阴分阳,那表现为医学概念,三位一体的。由此提示我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分析阴阳的概念,它的具体含义,要分析清楚它在特定的环境下,它是表示日常生活的概念呢?还是从哲学高度来说明问题呢?还是从医学本身来说明问题呢?要分析清楚,概念自然就清楚了。它也体现了咱们中国汉字的多义性,反映了中医学里面的科学概念的多义性。而中医学的科学概念,不是单义的,是多义的。具体反映为:所指阴阳可以是指气,一物两体,分阴气和阳气;也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世界;也可以指事物运动的属性,物质运动的属性,这就是阴阳的基本含义。那么我们学习阴阳的概念,要在中医学里面,要分清楚哪些地方,阴阳的概念,是从哲学层次来说明问题?哪些地方又是从医学本身来说明问题?哪些是指气而言?哪些指物质实体而言?哪些指物质的属性和功能而言?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气的含义,不至于把它混淆了,还要体现出来那个阴阳,这一个术语,它的含义的多义性。
第二个问题讲阴阳的普遍性与相对性和关联性。《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我们前面讲它的定义的时候讲,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我们还原为传统的语言,《内经》的话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个道,在这个语境里面,理解为规律、规矩。阴阳是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所以《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它(的)意思呢?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用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解释生命运动变化,我们中医学引入来以后,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用它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点。其二、阴阳的相对性。我们前面讲阴阳的含义是相互对待的两端,我们判定事物的属性、事物运动的趋向和状态是阴(还)是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所以“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言”,相比较而言。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所以“所指无定在”。就是判定事物的阴和阳,是两者相互比较而言,前提是具有普通联系的事物,这两类事物,或者运动的状态和趋向,相比较而言,来判定它的阴或阳,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它具体可表现为:一、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是)绝对的就不能转化了,阴不可以转化为阳,阳也不可以转化为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正因为它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才能互相转化。二、无限可分性。注意阴阳的可分性,不是指从数学上来看,比如,这支笔,它的总的长度定下来以后,每次都一分为二、无穷的分下去,按照数学的方法,无穷的分下去。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不是这样的意思。大家看底下,什么叫无限和有限?是从哲学上来说的。说无限和有限,它俩是相对而言的,同分析和综合一样。什么叫无限可分性呢?无限可分性是指从一分为二去看阴阳的普遍性。这样来理解无限可分性,就是说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永远可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这才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其三、讲它的相互关联性。判定事物的阴阳,无论是从属性或者是从运动状态和运动趋向,一个首要条件是这两类事物必须内在具有关联。怎样才能叫做有关联呢?它们必须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上,也就是说在相关的基础上才能够用阴阳来加以说明。说“日为阳,月为阴”,那么日月这两者,它俩是相互关联的,在这种条件下,这种事物才能够分阴分阳,说“日为阳,月为阴”;从性别来看,这个层次说“男为阳,女为阴”。这样的来判定它们、分析它们的性别和日月的变化,分阴分阳,是在各自的层次上来分析。就不能够说“男为阳,月为阴”,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它们在不在一个层次上,不属于同一范畴,不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不能任意地用阴阳来加以表述。
第三个问题,用阴阳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事物,或者事物所反应出现象,怎样用阴阳来说明?划分标准是什么?其一、依据。《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用水和火的属性来反应阴阳的基本特性。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和我们中医学,对事物的阴阳属性,区分性质和运动状态与趋向,最早的理论依据,就是从水和火的属性,由此类推,推理出来。火有热的属性,在运动趋向有向上的属性;而水有寒冷的属性,运动趋向有向下的属性。根据水火这样一个属性,最早的阴阳的含义,就是冷暖,火具有温暖的属性,水具有寒冷的属性。从古人至今,划分事物阴阳属性,在咱们中医学里面,就是以水火的属性,作为划分事物阴阳的根据。其二、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这个是根据水火的属性作为反应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根据这个依据派生出来具体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比如,阳,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等等,具有这样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可以规定它们属阳,为阳;相反,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暗晦的、物质的等等,凡是具有这样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可以规定它们为阴。大家注意,仍然是这两者划分事物的标准,是指两类事物相比较而言的。例如,物质和功能放在同一层次,它们两者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物质具有阴的属性,功能具有阳的属性,注意前提是这两者相比较而言的。前提,物质与功能相对而言,物质为阴,功能为阳。离开前提,把物质和功能相比较而言这句话去掉,说物质为阴,功能为阳,这个判断至少说是片面的。上面列出来作为我们本科生来说,只要掌握重要几点,事物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基本就够用了。比如,从空间来看,上、下、外、内、左、右、南、北、天、地,相比较而言,上、外、左、南、天,规定它为阳;相反,下、内、右、北、地,规定它为阴。注意前提应是,这两者相比较而言。昼夜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昼为阳,夜为阴。春夏和秋冬相比较而言,分阴分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温度,温热寒凉,同样是两者相比较而言,规定温热为阳,寒凉为阴。湿度,干燥湿润,两者相比较而言,规定干燥为阳,湿润为阴。重量,轻和重,相比较而言,轻者为阳,重者为阴,轻轻的上浮为天,浊阴的下降为地。亮度,明亮和暗晦,两者相比较而言,明亮为阳,暗晦为阴。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趋向,功能与物质,相比较而言,功能为阳,物质为阴。上下升降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上升为阳,下降为阴。运动的动态变化,动和静,两者相比较而言,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人们的精神状态、生命的机能状态,兴奋和抑制相比较而言、亢进和衰退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兴奋、亢进为阳,抑制、衰退为阴。划分事物阴阳的属性,前提一定是两类事物,或者两个事物,一定是相对地比较而言的,在这个前提下,按照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和标准,我们规定,何者为阳,何者为阴?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是两者相比较而言的,舍此条件不能任意规定,谁为阳,谁为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下面我们讲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一、阴阳对立。一、讲什么叫阴阳对立?就是阴阳对立的含义。阴阳对立是指阴阳的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称之为阴阳对立。阴阳对立这个概念,包含了什么样一个原理呢?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阴阳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换言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和阳对立,互相排斥、斗争的结果(怎样?),我们前面讲阴阳具有普遍联系(性),气分阴分阳,一物两体,那么阴阳又本原于气。我们在这里把它分解开来讲,阴阳对立,讲第一个概念,就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斗争、互相排斥。这里面并没有排斥阴阳之间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我们前面讲气分阴阳,讲气它有可入性、感应性、渗透性,在这里为了学习,我们把阴阳对立,单纯强调对立。什么叫对立?用阴阳对立这个概念、这个原理,来考察事物、来说明事物,并不等于否定了阴阳之间它们互相制约。用今天的话说,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对立和统一是一起的。用今天的话说,阴阳叫对立统一、咱们古书讲,“气本为一、分阴分阳”,阴阳本原于气,讲的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既讲对立,又讲统一。那么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是通过对立、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那么前提是既要排斥、斗争,它们(又)要互相感应。条件是必须是互相制约的,制约是统一的结果。没有对立就没有制约,没有制约就没有对立。这里面讲这个对立的含义,是要告诉我们中医学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时候,始终用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对立斗争的观点,来判定事物。在中医学里面,我们用阴阳对立的含义来说明问题,是指阴阳之间的互相排斥和互相斗争,这两者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这样一个原理,在中医学里面,就是用阴阳一分为二这样一种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去认识生命的运动变化,去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比如自然界,我们把气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两者互相比较而言,相互对立。自然,分天为阳,地为阴,说天地这样一个事物,我们把它一分为二、分为天和地。日和月,这样一个事物,我们用阴阳对立的观点,分日为阳,月为阴。其他以此类推。看人体,解释生命现象,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是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形体,它的位置,看待它的功能。因为生命是阴阳对立运动的结果,有了阴阳对立与斗争,才能够有生长壮老已的发生发展变化,所以说“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从形神来看,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形为阴,神为阳。这两者相比较,气血,规定气为阳,血为阴。饮食有气有味,说气为阳,味为阴。脏腑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脏为阴,腑为阳。通过这些例子,通过阴阳对立的这个概念,建立起这个概念,用这样一个概念、这样一个观点和思维方法,来考察生命现象。四诊,察色按脉也要分阴阳。色白为阴,色赤为阳;迟脉为阴,数脉为阳;烦躁为阳,萎靡为阴,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些例子,也旨在说明中医学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一,阴阳对立这样一个概念。它反应出来的原理,告诉人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去认识事物。第二、讲讲阴阳对立的意义。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阴阳对立。第一、掌握它的概念;第二、(掌握)它的原理;第三、(掌握)它的意义。它的意义旨在:一、为中医学奠定了一分为二的辩证观。中医学讲辨证论治,这里面突出的强调的是运动的观点。那么阴阳是气分阴阳,所以辩证观点奠定了中医学运动的、联系的、矛盾的观点,突出表现为中医学的科学思维观。这个思维方式,矛盾分析的思维观,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这个阴阳就是一分为二、相互对待的两端,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矛盾,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辩证观。二、建立了中医学的分类方法。中医学一个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就是二分法。对任何事物属性、运动的状态和趋向,第一次分类,就是分阴分阳。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如此,中医学也是如此。在中医学里,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上,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阴阳分类方法。这就是阴阳对立这个概念,它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一、奠定了中医学一分为二的辩证观;二、为中医学提供了二分法的分类方法。

发表于:2012-06-24 14:3

中医基础理论75


中医基础理论74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zhaodongqi_725367995.htm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片(1—75全集)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3249846.html
春风微拂
3年前
标签: 中医教程
本专辑由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四大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广泛用于本科中医基础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深受好评。(参考教材: 六版《中医基础理论》)
分为导论、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防治等九部分;除导论概要地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外,各章均以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

视频: 75 总时长: 58:22:19 总播放: 6,088,785
创建: 3年前 更新: 1年前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1: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10/22 11:49 编辑

74

17:25早上至今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片看到第六集



--------------------

冷思考《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刘世峰
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冷思考——刘世峰


笔者近读山西中医大师李可作序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他言过其实,对他的观点不敢完全苟同。李老认为:“读彭子遗书,深感她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医医病书’,久历临床者读之,更如醍醐灌顶,格外亲切。犹如长者在侧,耳提面命。”,“彭子遗书的问世,将唤醒国魂医魂!将引起中医界高层的沉痛反思,将引导老、中、青三代中医走出误区和迷阵,开创中医复兴的新世纪!”,“中国的古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危重急症,为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重大贡献。”,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读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后,你就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你就会觉得李可大师吹得也太离谱了。
让我们先看一看彭子(李可大师对彭承祖的尊称),对我们的古中医贡献了什么吧,他的主要“贡献”用李老的话说,就是发现了《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系统科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李可序)并用圆运动之理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用药。于是整个中医学就被他曲解了,篡改了。不但仲景《伤寒杂病论》被他歪曲窜改,就是后世温病学成就也遭到他的否定,并塞入“私货”。
我们再来看一看他气升降圆运动中医学理论的危害,因为彭子发现《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可以用于中医学,于是乎人体一切生理病理都能够得到清楚解释,没有再进一步探索的必要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诺贝尔奖”早就应该发给他了,还有探索的必要吗?中医学可能就在这种超稳态结构下,永远停滞不前。稍微有一点生理常识的人都清楚,就连一个普通中学生都明白,人体生理结构异常复杂,人类至今都还处在探索之中。诚然中医自有一套说理的工具,问题是我们不能夸大其辞,自我陶醉,只能把它看作一种假说,或者一家之言,仅供学习参考。没有必要把它抬得过高,吹得太神,否则,中医学永远都会停滞不前。彭子正是在他这一“伟大发现”指导下,用气升降圆运动理论曲解仲景一切病证和方药。为什么说是曲解呢?因为仲景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不是仲景本意。仲景之所以被称为医圣,是因为他创立和完善了以六经为代表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他的辩证方法和思路至今都有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他为我们提供的方剂绝大多数至今仍然很有效验。他的《伤寒杂病论》没有什么理论分析和说教,因为他实事求是,因为有的机理他也没有搞清楚,没搞清楚就不说,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他深知中医的精髓在辨证论治,在疗效,中医始终不能脱离临床实践,靠疗效说话。不像《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者彭子,任何病证都用五行气升降圆运动理论去解释。于是乎,天下没有解释不清的病,也没有不能治疗的证。难怪引起李可大师由衷的赞叹:“世界医学的有识之士,必将受她的启示重新认识‘生命与宇宙整体观’,借鉴彭子学说,实现战略突破,从困境中脱茧而出。”,“我尊他为彭子,是因为他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事实上用“圆运动原理”什么都解释得通,什么也解释不清楚,离客观实际和事实相去甚远。什么都能治,实际上什么都可能治不好,反而阻碍了科学的进一步探索,阻碍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彭子是怎样运用他的“圆运动”学说来解释《伤寒杂病论》经文的吧。如他在解释疟疾病时说:“《金匮》云:疟脉多弦。弦者,木气郁结不舒之象。……金气主收敛,既降不下于土气之下,俱敛结于土气之际,于是木气与金气敛结,疏泄不通,大气之中,常有偏于敛结作用。人气感之,遂病疟而现弦脉。”,“恶寒,发热,或单寒不热,汗出病罢,起居眠食,一如平人,为普通疟疾。方用麦冬草果仁乌梅方,麦冬三钱,草果仁一钱,乌梅三枚,切细吞服,发病前服一剂,煎服亦可。服后胸腹响动即愈。小儿减半。麦冬开金气之结,草果仁开中气之结,乌梅开木气之结,故病愈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多完美的解释啊!不由你不信,可谓机理清楚,疗效确切,可事实上呢?一派胡言!
更有甚者,无视中医温病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否定温热病邪从皮毛、口鼻而入,将中医清热解毒,祛邪为主治疗温病大法弃而不用,妄加抨击,取而代之的是按他“圆运动原理”推导出的温病以正气虚为主,“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温病实证少,虚证多。”(《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的意义》)采用什么乌梅白糖汤,扁鹊三豆饮治疗(乌梅白糖汤。肥乌梅五枚,白糖一两。扁鹊三豆饮。黄豆、黑豆、绿豆各三钱。),严重脱离临床实际。对鼠疫的解释更加荒唐可笑,“鼠穴地而居,向来在大气中和的中心点生活。今土中的阳气拔根,中和变成毒疠,鼠感受最切,失其生活之常,所以鼠死。人之感受在鼠之后,所以鼠先死,人后死。……福建鼠疫盛行时,飞机飞过疫地境内,常常自己坠落,有疫的地方,大气的圆运动含有鼠疫的逆性故也。”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这种荒诞谬论居然还有市场,还受到大力宣扬和吹捧,简直不可思议。如果我们不明辨是非,听信李大师、彭子胡言乱语,妄加效法,势必草菅人命,成为愚昧的帮凶,含灵巨贼!
面对中医阵地萎缩,中医现代化遭遇“瓶颈”,能够正确运用中医思维诊病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的不断呼声,中医界掀起了“读经典,做临床”热潮,试图通过对中医经典的学习温课,继承中医传统理论的精髓,走继承发展、创新之路,无疑是正确的决策,明智的举措!欣喜之余,不免又带几分隐忧。学习经典固然没有错,因为那是中医的根,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华,能够培养中医思维,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但是我同时认为,中医是科学,是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实践性很强的东方科学,而不是什么“超科学”。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是唯物主义者,不迷信权威,坚持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发展中医始终不脱离临床实践理念,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是读山西中医大师,老前辈李可作序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读后却令我寝食难安,大失所望。作为中医前辈怎能为了满足其复古情结,不分青红皂白,是非不辨,不负责任地胡乱吹捧,信口开河。因此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如果不予提出商榷意见,以正视听,将会“谬种”流传,贻害无穷;将会愧对中医前贤、同仁和后学;将会愧对自己几十年来所走过的弘扬中医之艰辛路!于是寅夜“挑灯”,执笔批驳谬误,捍卫真理,以保持中医学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是谁坏了中医名声,健康报《中医专刊》早就有人撰文探讨过,主要归结为电杆广告,江湖游医等。今天看来,那些江湖骗子比起当今掌握着话语权的中医大师、教授们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李大师他们的危害岂可小视。他们以发现“中医绝学”为己任,不辨是非,夸大其辞,“化腐朽为神奇”,把垃圾当精品,误导中医。使中医脱离临床,偏离实践第一轨迹;使中医不讲求实际,崇尚空谈,不思进取,从而滑向唯心主义泥沼,将中医发展引入歧途!葬送中医。为了坚持真理,驳斥谬误,故尔撰文讨论,捍卫中医,以正视听。




maixue 2011-12-16 20:46
都有难处。首先没有一个标杆。


济舟堂主人 2011-12-16 20:53
   


针疾子 2011-12-16 21:15
今天看来,那些江湖骗子比起当今掌握着话语权的中医大师、教授们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非常同意楼主这句话的观点


针疾子 2011-12-16 21:19
对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书,本人功力太浅,很多地方读不懂,对里面很多东西,特别是楼主提到的 三豆汤,乌梅白糖汤等,持怀疑态度,但也没有经过自己验证


针疾子 2011-12-16 21:23
对于,对于温病学学的态度,我个人认为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温病学我确实没太多研究,但对当今医界,动辄清热解毒,寒凉过用的事实,我不太赞同,还是以伤寒论,金匮为主为好


永隆江人 2011-12-16 21:40
中暑我用过无效,结果还是用刮痧的方法解决。


平沙落雁 2011-12-16 21:59
没看过圆运动的什么中医学,看来今后还是不看为好。

        中医理论上至一千多两千年前战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下至时下的各家学说,可谓超级庞杂。但却有十分奇怪的三个现象:
     一、古今中医理论难统一为一体。
    二、古今各家学说各擅胜场,难以证实和证伪
    三、今人难胜古人。
    在社会和科学高度发展昌明的今天,早把古人“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都变成了现实,还造出了古人难以想象的人造卫星、飞船等先进工具飞向太空探索遥远的未知,就证明今人一定能超过古人。西医都从不知人体结构发展到了今天可以器官移植、心脏移植,发展到先人难以企及的先进程度了,可唯独现代中医人世世代代都不如古代人,在生产力还十分原始和落后的古代产生的理论,仍然比现代人提出的理论更加有权威,更加难以颠破。这个现象太不寻常了,太难以理解了,简直是匪夷所思!难道大家不觉得吗?这个现象本身是不是就能说明一些问题呢?

        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是:中医治病是真实可信的,但中医理论至今都还只是一种假说,至今都还没有形成真正真实的理论体系。因为缺少先进的适合中医研究的工具,这些理论只能由各位中医临床家难以休止地探索下去。所以,也难免出现了类似弃中医理论、只研究中药的呼声,尽管中医界、中医人士不赞同,但也似乎只有中医界和中医人士了,这不能不说也许是一种悲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似乎有以下几种:
        1、中医临床治疗经验是实践中在没有成熟理论时发现的,然后出现了各种假说性理论,希望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临床,于是各家常说纷起,各有各的经验和医案,也各有各的理论,才形成了黄帝内经、伤寒、温病、明清诸家学说等有代表性的经典和理论体系。

        2、因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不能象西医那样解剖真人证实人体器官,但也不能证伪五脏六腑或各家学说,于是百家争鸣难息,中医人有汗牛充栋的书要看,诸子百家的理论要学,还有太多的真假难辨的东西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去判别,于是,今人怎么也不如古人聪明,难以超越先人。

      3、每种中草药成份的复杂多样性、治疗作用的多面性,加之组方后更加复杂的变化,以及汤方煎煮后发生的现代手段还难以测量的化学反应产物,让中医治疗的真实原理更加神秘莫测、扑朔迷离,更增加了中医理论探索的艰难程度。更加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重复性好的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
         
         






中医耕人 2011-12-16 23:11
很多人把自己看不懂的看不见的都归于错误的,就像方舟子。不要误导别人!


syzr 2011-12-17 04:49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一本好书。

里面的三豆汤,四豆汤,乌梅白糖汤,葱豉汤,淡豆豉汤,黄豆菜心水,巴戟天黄豆水和许多食疗方,我都用过,非常好用。网友用这些食疗方成功地治愈数百例小儿疹病,手足口病,感冒发烧,腹泄,便秘,咳嗽,遗尿等。

这本书也使我学会了使用部分伤寒论的方子,按书中的小剂量,效果也很好。

我对没有实际用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方子,仅凭想象就批评的做法,感到遗憾。


zyi73 2011-12-17 09:31
高见



忍冬藤 2011-12-17 10:31
我按该书的温病机理,用乌梅白糖汤非常奏效


济民 2011-12-17 10:42
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能依此法,近道已。


niyunjiu 2011-12-17 11:03
楼主,你承认目前人类掌握的真理不到这个世界的真理的1%吗?
很多人的唯物主义就是指,只承认已经认识的真理,不承认还没有认识的真理!!这个未免太唯心了!!
估计楼主也不相信气功,也不相信经络了。非要等西医证明气功和经络的时候再相信?

在以色列发现7000多年前的电池,在马王堆汉墓发现三万多年前的星空图,不知楼主怎么看?

现在有些科学家,专门研究史前文明,就是说,在我们我们这一期文明前,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其它的文明。如果我们这一期文明有一天发生核战争,灭了,然后若干年后下一期文明对我们现在残留下的文明做何态度?

楼主,现在西方科学已经进入后现代科学了,你还停留在古典科学的思维,你这种思维称之为科学主义,和方舟子类似。

中医有实证的部分,有模糊的部分,这模糊的部分,现代西医目前根本无法解释。

彭子益的书很有价值。虽然没有李可先生说得那么好。




scnb763 2011-12-17 11:24
黄元御一脉历代都是有高手的,而且还是伤寒大家,楼主不知道是否达到了他们的高度,昔年徐灵胎,陈修圆骂人那是他们有自己的底气。。。。


槐杏 2011-12-17 11:49
  


槐杏 2011-12-17 11:50
中医有实证的部分,有模糊的部分,这模糊的部分,现代西医目前根本无法解释
  


金玻 2011-12-17 12:43
彭老《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儿科和温病部分见解超外,有志于医者需仔细研读,读后自知!


obs999 2011-12-17 13:52
方有用,不代表理论是正确的
中医究竟要学谁的理论,不搞清楚,会自取灭亡,尤其被西医所耻笑,五行学说解释中医非常牵强附会。


医海 2011-12-17 16:03
  理论 太多 ,搞也搞不明白,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总是似是而非。自己也不是中医毕业,只是喜欢中医崇尚自然地生活状态,学习之余,总是感叹,学中医为什么怎么难呢?


anlianhui 2011-12-17 16:20
精彩


r109 2011-12-17 16:33
“方有用,不代表理论是正确的。”



风雷益 2011-12-17 18:00
楼主轻慢慢讲,有异议发表出来大家一同来分析讨论动则火大不利于中医进步  


hnldliyi 2011-12-17 18:13
有用过里面的鸭蛋饮,就是用开水充土鸭蛋,这个用来治疗现在的阴虚盗汗或者五心烦热很有效果,以前有段时间看养生书说泡热水脚可以驱寒,结果泡到晚上睡不着觉,脚心非要挨着墙壁或者铁才舒服,看书的时候要用冷水泡着才好,吃知柏地黄丸有效,可停药就复发,后来按照书上的方法吃了二十来个鸭蛋就好了。


飞鱼 2011-12-18 14:08
有句话说的很对,尽信书不如无书,很多东西都要经得起检验才是好东西,我看书从来将信将疑,喜欢实践。


q7w4gn 2011-12-20 14:15
中医界目前既不需要热捧,也不需要棒杀,而是应该理智、客观、脚踏实地去研究分析中医的一些东西。


白檀 2011-12-21 18:00
里面的三豆饮加减在云南用的还是很多的。云南名医如戴丽三先生也会在方中加入乌梅白糖汤。
我身边有人用过乌梅白糖汤,在不少病上都有不错的疗效。


青木青木 2011-12-22 12:03
我估计楼主没有亲自使用过彭子的理论与方剂来治病,才有此偏激之发言。诚如上面用过彭子方的朋友所言,只有使用了,体会了,验证了,才知道真假。彭子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是一本好书,非常值得大家在伤寒论学得有一定基础后来学习,特别是其温病篇与小儿病篇,更应该好好学习。三豆饮我曾用过,病人是我儿子,当时才一岁,未敢用伤寒方,就选择了此方,效果也是极佳,一日内两服而烧退病愈。后用四豆饮治三位小儿出疹子,效果也极好。并曾建议网友用此方治手足口病,据反馈效果也不错。只是乌梅白糖汤方,因本人水平太差,对乌梅的使用掌握不好,尚未使用过,诚为遗憾。当然,李可的序言,有一些夸张的地方,估计这也是造成很多中医人士对本书不感兴趣或心生反感的地方。学习本书,还可结合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来学习。


宜昌学医人 2012-02-02 22:07
楼主心是好的,但是有点偏激,其实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尽不信书也不如无书,看书是要有取舍的,古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有点错误的认识可以理解,不能一楷否认,我们今天认为的真理到明天不也有可能是谬误吗???所以,要说这书是不是好书,还是要用了里面的方子才知道,而且,黄元御一脉,确实高人辈出,而且本就是出自仲景一脉,黄元御更有《四圣心源》以表明他的思考来源,所以,这一脉的书籍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书籍,不可轻易否定。


nanshanju 2012-02-18 14:16
楼主此言不妥
我读医书很多
正在让我入门的就是圆运动
我认为此乃好书
怎可轻易诋毁!!!


江河海 2012-02-18 16:59
我没有看过此书,但以上几位网友说乌梅白糖汤、三豆饮、儿科和温病部分不错。


zhengzhiqing 2012-02-21 12:06
本是医中人,相煎何太急?


甘草干姜汤 2012-02-21 13:13
09年, 我用三豆饮治疗自己孩子的发烧, 很有心得!


曲洪波 2012-02-23 14:36
方有用,不代表理论是正确的?



wqpzm 2012-02-23 14:58
理论独特


yxyqhq 2012-03-13 21:55
本人才疏学浅,看不懂,


ephd 2012-03-14 13:11
LZ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他看不懂的著作, 却忘记了一个事实. "你算老几? "
通篇批判别人却没有提到错在哪里, 更不提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 这个让人觉得是被人家揭了短, 然后便泼妇骂街.


wqpzm 2012-03-14 17:17
scnb763:黄元御一脉历代都是有高手的,而且还是伤寒大家,楼主不知道是否达到了他们的高度,昔年徐灵胎,陈修圆骂人那是他们有自己的底气。。。。 (2011-12-17 11:24)


黄元御\徐灵胎\陈修圆都是天才级人物!黄元御只活到50出头,可他写的书——没的说!
圆运动也很棒,只是我们不少人看不懂!不少人缺的正是圆运动里讲的东西!


2469530209 2012-03-14 21:33
主专经方方证学,别派亦取舍。


小小猪猪 2012-03-20 18:45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思想根源来源于黄元御,结果到了近代被某人看去了,变成了某人自己的学说。。这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书我没看过,但是黄元御的学说确确实实是比较中肯的,比较正确的描述了人体气机的运行


信徒 2012-03-25 02:17
syzr:《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一本好书。
里面的三豆汤,四豆汤,乌梅白糖汤,葱豉汤,淡豆豉汤,黄豆菜心水,巴戟天黄豆水和许多食疗方,我都用过,非常好用。网友用这些食疗方成功地治愈数 .. (2011-12-17 04:49)


支持!这本书我也看过的
书中对其他医家的批判是过于严苛了一点,我也同意这一点是一种缺憾
但是这本书的理论还是很好的,弄清楚一气周流才是这本书的灵魂,而不是抓着书中的细节内容中的瑕疵就无情的批判,这是不好的!


暖风 2012-03-25 09:56
唉,现在中医不是靠提高医术出名而是靠批评别人出名,可悲可叹啊!


scnb763 2012-03-29 16:58
wqpzm:黄元御\徐灵胎\陈修圆都是天才级人物!黄元御只活到50出头,可他写的书——没的说!
圆运动也很棒,只是我们不少人看不懂!不少人缺的正是圆运动里讲的东西! (2012-03-14 17:17)


徐灵胎是真正的天才,医学只是他的副业,不得不佩服他啊。。。


holdinghand 2012-04-02 08:48
对于楼主敢于直言表示赞赏,中医应该多一些讨论,毕竞一家之言总有偏颇,。


wjtbg 2012-04-09 09:06
李可老中医的学术的精华在他那本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中,后来的主张偏颇了


xgj6699 2012-04-19 15:41
  


南阳读经人 2012-04-19 17:05
晚辈对于彭先生的书尚未深究,窃谓能重复有效的治疗经验方能上升为理论创作,读诸医书俱有此念,总以实用为目的。


tony 2012-04-28 21:02
楼主何方神圣


mrdogo 2012-05-01 10:53
黄元御理论有好的方面,也有偏颇之处,当则其善则而从之,不可全面否定


chezhan 2012-05-01 12:53
那书很好的,不是你所说的那样。要反思,要实践,还要宽容。




查看完整版本: [-- 冷思考《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刘世峰 --] [-- top --]



http://bbs.hhjfsl.com/jfbbs/simple/?t17985.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2: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10/13 18:34 编辑

《圆运动》五行古方小结 (2010-03-11 17:52:05)转载▼标签: 古五方杂谈 分类: 经方时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的说明

将此图合在自己身体上,揣想五行整个圆运动的生理与病理与医理。揣想明白,便得着整个医学的基础。此图君火相火,均往下降。君火为相火的终气,相火为君火的始气。造化之气,今年太阳直射地面的相火,降入冬季水中,明年由水中升至地面的天空,则成君火。人身之气,今日胆经的相火,降入肾水之中,明日由肾水中升至心房,则成君火。虽是五行,实是六行。

人身一小宇宙。中土旋转于中央,火金右降于南西,水木左升于北东。理中丸,中土不运之方。麦门冬汤,金气不降之方,小建中汤,胆经相火不降之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木气不升之方。肾气丸,水气不升之方。泻心汤,心火不降之方。人身六行六气之病与治法,即以此六方为大法。大法者,大概以此为准之法也。此六方,须作整个圆运动读。





方名 证状 原理 治法 脉象 备考
理中丸 上吐下泻头疼 动无力不渴 中气虚土气湿寒 补中燥湿温寒 微小虚大 治中土不运法
麦门冬汤 火逆咳嗽咽喉不利上气 中气虚肺气燥逆 补中润肺降肺降胃 虚涩 治肺经金气不降法,
小建中汤 虚劳,里急腹中虚,衄,手足心烦()咽干口燥,梦中失精四肢疼痛 中虚胆逆,土木两枯,相火外泄,滞寒荣卫。 补中气降胆经相火润燥通塞 涩数或浮虚 治胆经相火不降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 寒疝腹痛胁痛,产后腹痛。 肝经寒 温润肝经 虚大或细微 治肝经木气不升法
肾气丸 虚劳消渴,小便不利,或小便过多,里急。小腹拘急。 肾气不升 补气滋肝除湿补火 两尺极微 治肾经水气不法
泻心汤 衄血,吐血 心经降气不足 降心气 两尺极微 治心经火气不降法





人身疾病多矣。事实上只分内伤病、外感病两门。内伤病,不论何经有病,仍是圆运动着的。必待积年累月,形质力量损坏消灭,不能运动,中气不能复生,然后人死。

外感病,六气运动失圆之病也。初则一气偶偏,继则一气独胜。一气独胜,诸气败亡。中气消灭,所以人死。前六方治内伤病,除理中丸证,中气暴亡,其死甚速外;其余各病,皆可徐徐调理,将五行运动失圆之处,调之使圆。若外感一气独胜之病,治救稍迟,即致死亡。因形质不易损灭,气则易于消散也。外感病以《伤寒论》为宗。伤寒病,分荣卫表病,脏腑里病,少阳经病。外感风寒、项强、身痛、恶寒、发热、可发汗而愈之病,为荣卫表病。阴脏病寒,温补乃愈。阳脏病热,攻下乃愈之病。为脏腑里病。表主外,里主内也。不在表,不在里。不可发汗,不可温补,不可攻下,和解乃愈之病。为少阳经病。少阳经病,在表里之间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024da0100h8jo.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4: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102

------------
20:00         今天看到  :中医基础理论.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4 00: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基础理论.11。五行相生治则法治,相克治则法治,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10/14 19:11 编辑

199
------------------

电脑不好用。。。
第五月计划:1.时间:从现在开始至2012年10月底(可因各人自己学习记忆进度不限时间持续进行)
                     2.内容:
1)每日打开视屏(视频版本圆运动原理上篇)跟随画图,如时间不够可从大约27分开始至31分。
2)在前数月学习基础上尝试阅读圆运动的古方中篇,导读http://www.51y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010&page=1&extra=#pid641255    ;
3)背记:“太阳之为病,头项僵痛而恶寒” ;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时间充裕可继续观看《中医基础》课程视屏,可以参阅课本学习。

广州中医药大学网上精品课程
http://anni.gzhtcm.edu.cn/zyjcll/main/jakj/jakj.htm


如有其余内容可作为非计划内选择学习。
(2012年10月14日18:49今日看到:中医基础理论.13)     



可同城和非同城的根据意愿作学习探讨(主要互相提醒以便持续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4 02: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太阳)(2009-11-09 15:35:34)转载▼标签: 杂谈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他、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着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凤,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燥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桅子鼓汤主之;若少气者,桅子甘草鼓汤主之;若呕者,桅子生姜鼓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桅子鼓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桅子鼓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桅子厚朴汤主之。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桅子干姜汤主之。
81凡用桅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痉)。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澹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 燥、吐血。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俺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人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
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伤寒论(阳明)(2009-11-09 15:51:18)转载▼标签: 杂谈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 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217汗(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0三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梨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桅子鼓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桅子鼓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230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莱萸汤。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大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桅子蘖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0b1450100fnl2.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4 02: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少阳、太阴、少阴、厥阴)(2009-11-09 15:58:15)转载▼标签: 杂谈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289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295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39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方九。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392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褌散主之。
393大病差后劳复者,帜实桅子鼓汤主之。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395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 中丸。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8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來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不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为痹。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6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36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36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36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367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69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桅子鼓汤。
376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80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0b1450100fnl6.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4 18: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版本圆运动原理上篇(时间不够可从大约27分开始至31分)

本帖最后由 man1234567 于 2012/11/6 11:05 编辑

395
--------------------------------------------------------------------------------------------------------------------------------------------------
2012年10月15日
---------------------------------------------------------------------------------------------------------------------------------------------------
视频版本圆运动原理上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0MzEwNDA4.html

背记5楼所列本月背记内容

10:06今日精神不好。(。心主神明?肺主治节?脾主运化水液?肺脾肾。。?)
14-17五脏功能《中医基础理论》


17:05
21《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的...
49:09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yMTUzMDg=.html?f=3249846
同步参阅广州中医药大学课程相关课件
http://anni.gzhtcm.edu.cn/zyjcll/main/jakj/shen.files/frame.htm

-----------------------------------------------------------------------------------------------------------------------------------------------------
今天是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9:08
-----------------------------------------------------------------------------------------------------------------------------------------------------
467   准备纸笔:
1。同时打开视频版本圆运动原理上篇(用小窗口另页打开)并画图,有需要详细记忆或停顿以思考的地方可用暂停键。
2。背记5楼所列本月背记内容::“太阳之为病,头项僵痛而恶寒” ;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同时打开视频《中医基础理论》22  六腑(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4。同时打开课程课件(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anni.gzhtcm.edu.cn/zyjcll/main/jakj/jakj.htm

其余内容可作为非计划内选择学习。
(学习不是看小说,足够数量的反复是必要的)
(刚才听课个人学习记录:今人问候问吃饭没有,古人是问健康,表达完全的生命力)12:25 (507)《中医基础理论》24       13:04   25(515)脑,元神(23分03中医心理学,讲心主神明而不讲脑主神明)
中医基础理论.28    女子胞  13:04 (529)
--------------------------------------------------------------------------------------------------------------------------------------------------
今天是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9:08
----------------------------------------------------------------------------------------------------------------------------------------------------------
605
昨晚看到30,电脑问题未能记录。今早继续。本月20日后开始计划第六个月的学习内容
准备纸笔:
1。同时打开视频版本圆运动原理上篇(用小窗口另页打开)并画图,有需要详细记忆或停顿以思考的地方可用暂停键。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0MzEwNDA4.html

2。背记5楼所列本月背记内容::“太阳之为病,头项僵痛而恶寒” 。。。
3。同时打开视频《中医基础理论》30心肾相交(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yNDk2MTI=.html?f=3249846           
4。同时打开课程课件
第二章 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
(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anni.gzhtcm.edu.cn/zyjcll/main/jakj/jakj.htm

其余内容可作为非计划内选择学习。
(学习不是看小说,足够数量的反复是必要的)

11:47(633)     33《中医基础理论》气:分类(元气,中气,营气,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36《中医基础理论》气与精、津...39《中医基础理论》奇经八脉、...
----------------------------------------------------------------------------------------------------------
今天是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9:11
----------------------------------------------------------------------------------------------------------
梦见上学,收作业给老师批改,好像要考试了,手忙脚乱样。。额,时光一去不复返。
早上有两只小鸟在窗前花盆的藤上玩
761 准备纸笔:
1。同时打开视频版本圆运动原理上篇(用小窗口另页打开)并画图,有需要详细记忆或停顿以思考的地方可用暂停键。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0MzEwNDA4.html

2。背记5楼所列本月背记内容。。。。。。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同时打开视频《中医基础理论》40(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zMTk2MzY=.html?f=3249846      
4。同时打开课程课件 (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anni.gzhtcm.edu.cn/zyjcll/main/jakj/jakj.htm

其余内容可作为非计划内选择学习。
(学习不是看小说,足够数量的反复是必要的)

30《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关...肺肝35:27    肺气宣降,肾气化,肺肾标本。。。反复看一下感觉之前看得不仔细
《中医基础理论》40体质,人体形态学,瘦人多火,肥人?健康形神体质表征
(回顾比较知识看:第一月第7页70楼

木瘦金园水主肥
土形淳厚背如龟
为有金性园带白
五样人形你去推
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111804-7-1.html         )
15:22《中医基础理论》44    47《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外感...   (疠气致病,联系日后温病学的学习)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zNjAyNjg=.html?f=3249846      48《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内伤...
---------------------------------------------------------------------------------------------------------
今天是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9:56
----------------------------------------------------------------------------------------------------------
945
两只小鸟又来在窗前花盆的藤上玩
本月20日后开始计划第六个月的学习内容
准备纸笔:
1。同时打开视频版本圆运动原理上篇(用小窗口另页打开)并画图,有需要详细记忆或停顿以思考的地方可用暂停键。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0MzEwNDA4.html

2。背记5楼所列本月背记内容。。。“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同时打开视频《中医基础理论》48(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zNjAyNjg=.html?f=3249846
4。同时打开课程课件 (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anni.gzhtcm.edu.cn/zyjcll/main/jakj/jakj.htm

其余内容可作为非计划内选择学习。
(学习不是看小说,足够数量的反复是必要的)

50《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内伤...06:00乏,气耗51《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理...
浏览第一月第八页74楼本草问答
对照方剂30首查对学习第一月第九页90楼趣味方剂记忆
21《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的...14分肾主水液 肾阳蒸腾气化。。下午16:38 (1000)前面没认真看,有可能反复回放45《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外感...
(1039)51《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理...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zNzQ2MTY=.html?f=3249846
------------------------------------------------------------------------------------------------------------------------------------------------
今天是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8:18
-------------------------------------------------------------------------------------------------------------------------------------------------1090
心情普通。晴,太阳还好。鸟还没飞过来。11:55小鸟又来窗口跳啄玩l
(1100)52《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其它...视屏12分00讲到胎传梅毒
本月20日后开始计划第六个月的学习内容
准备纸笔:
1。同时打开视频版本圆运动原理上篇(用小窗口另页打开)并画图,反复用暂停键记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0MzEwNDA4.html

2。背记5楼所列本月背记内容。。。。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同时打开视频《中医基础理论》52(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zODkwNjA=.html?f=3249846
4。同时打开课程课件 (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anni.gzhtcm.edu.cn/zyjcll/main/jakj/jakj.htm

其余内容可作为非计划内选择学习。
(学习不是看小说,足够数量的反复是必要的)

10:53(1117)55《中医基础理论》病机16分40生命质量
11:55浏览第一月第10页92楼  太阳病21条讲解
93楼查看比较:
太阳病的寒热,少阳病的寒热,阳明病的寒热,太阴病的寒热,少阴病的寒热,厥阴病的寒热
太阳表里证,少阳表里证,阳明表里证,太阴表里证,少阴表里证,厥阴表里证
12:49(1154)56《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33分虚实转换 五脏气虚。。60《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内生...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0NDU3MTI=.html?f=3249846

--------------------------------------------------------------------------------------------------------------------------------------
今天是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60
心情还好。晴,太阳灿烂。昨晚2点多时玩味辅行诀水中木什么的,要增加夜间时间。电脑不好用且21:00后不能上网,看u盘资料。本月内容还没背熟。继续每日熟读背记。
准备纸笔:
1。同时打开视频版本圆运动原理上篇(用小窗口另页打开)并画图,反复用暂停键记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0MzEwNDA4.html

2。背记5楼所列本月背记内容::“太阳之为病,头项僵痛而恶寒” ;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同时打开视频《中医基础理论》60(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0NDU3MTI=.html?f=3249846
4。同时打开课程课件 (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anni.gzhtcm.edu.cn/zyjcll/main/jakj/jakj.htm

其余内容可作为非计划内选择学习。
(学习不是看小说,足够数量的反复是必要的)

电脑不好用,忙,不知看了什么,反复看要背的那几句
63《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肝的病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0NTIxMDg=.html
64《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二)。。肝阴虚特征。。
圆运动还未能默写出来,浏览第一月第11页110楼对照“诸药即一药”
下午13:49  (1288)65《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胆的病机   。。。肾。有实也是本虚标实
---------------------------------------------------------------------------------------------------------------------------------------------------------
今天是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
1366
准备纸笔:
1。同时打开视频版本圆运动原理上篇(用小窗口另页打开)并画图,反复用暂停键记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0MzEwNDA4.html

2。背记5楼所列本月背记内容
3。同时打开视频《中医基础理论》65(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0NTc1MzY=.html?f=3249846
同时打开课程课件 (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http://anni.gzhtcm.edu.cn/zyjcll/main/jakj/jakj.htm

其余内容可作为非计划内选择学习。
(学习不是看小说,足够数量的反复是必要的)

10:00浏览第一月第12页115楼《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11:00 小鸟飞来了,花藤跳几下,叫一声飞走。心情好些。66《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脏腑.   30分大肠热结   
参阅第四月9楼
病机伤寒论方剂发表者:赵东奇
。。。
阳明病
阳明病,太阳经证未罢,中风,仍以桂枝汤主之,伤寒,仍以麻黄汤主之
太阳未解,而将入阳明,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未解,而已入阳明,以葛根汤主之
二阳表未解,而里有郁,以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表解而里微实,以小承气汤主之
表解而里大实,以大承气汤主之。
里实而津竭,以密煎导方、猪胆汁方主之。
里实而脾约,以麻仁丸方主之
里实而血瘀,以抵当汤主之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zhaodongqi_662359272.htm
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137283-1-1.html
67《中医基础理论》疾病的传变...

看本月计划第五楼第二条的古方中篇。。复习方剂30首中炙甘草汤和理中汤。。。古方中篇其余方看看就好
“薯蓣就是我们说的山药”
复习方剂30首的逍遥散
(1453)73《中医基础理论》如何学好中...
7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
--------------------------------------------------------------------------------------------------------------
今天是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1534     10:20
----------------------------------------------------------------------------------------------------------------------------------------------
今天是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1677视频已放完,太阴厥阴之为病还没有背会,继续读背,随意挑选《中医基础理论》重新看
-----------------------------------------------------------------------------------------------------------------------------------今天是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1791
换工作心情不好,10点多时两只小鸟又飞来了跳一会
1803
电脑不好用。。学习可能不连贯。。。有爱好的自行熟习前面
18:40(1821)准备看第六月学习哪一部分。。
--------------------------------------------------------------------------------
1864
26日9:29
鸟在花盆的枝头随着摇动.      回头看第71《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二)...补益以治假实22分23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903  18:52     太阴厥阴之为病还没有背会
-----------------------------------------------------------------------------------------------------------------------------
27日13:00
1956
14:55(1967)浏览第一月14页137楼中医内科学
昨晚约半小时复习背记第一月中药分类
《中医脏腑理论实例讲解》
http://www.zyy123.com/bookonline/jiaocai/zfzy/2008-12-23/7098.html
中医在线书籍 > 中医教材 > 《中医脏腑理论实例讲

中医教材 > 《中医基础理论》
http://www.zyy123.com/bookonline/jiaocai/jichulilun/2008-03-07/75.html
-----------------------------------------------------------------------------------------------------------------------------------------------------------
2059
28日16:11
--------------------------------------------------------------------------------------------------------------------------------------------------
2139
今天是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15:56
这个世界,什么都是空空的,怎么抓啊?背记这些,干什么?多少名医,不能自治,医生治病不治命的说。打字后有7-8只小鸟又飞过来。落寞心情好一点。多谢小鸟。
------------------------------------------------------------------------------------------------------------------------------------------------
2189
今天是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2192  11:46
温病学02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http://www.tudou.com/listplay/-zeHOpwbV_M/ha5_3eTAE50.html
温病学04   2194       13:55
--------------------------------------------------------------------------------------------------------------------------------------
143
2213  9:36
准备纸笔:
1。同时打开视频版本圆运动原理上篇(用小窗口另页打开)并画图,反复用暂停键记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0MzEwNDA4.html

2。背记5楼所列本月背记内容::“。。。。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同时打开视频温病学04 (用小窗口另页打开)温病学09
http://www.tudou.com/listplay/-zeHOpwbV_M/ebfJBig7P6Q.html
4.同时打开课程参考教案 (用小窗口另页打开)      11:11  (152)  

13:08(167)回顾第二月第二页的方剂30首   第3页22楼  仲景方术推算法:气质类型、遗传缺陷期和病证排列
19:49回顾第三月第一页8楼 简易记忆经络上下对应
第六月拟在前面记忆背记方剂30首基础上,要不要怎样增加到100个?
---------------------------------------------------------------------------------------------------------------------------
259
今天是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9:50
9:14-9:40只查看了前10余只方剂的组成,看来记忆方剂方案可能有点问题
10:10一只鸟儿又来窗口花盆籐上跳跃。。12:40  只能看到约第20个方,距离100方太远 (要控制到每方1分钟内计划才大致可行)
温病学12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 唐山大地震 大灾大疫科技。。。温病病因  (8分20)
13:30  看了十方   318  2257                  20:19一天才看完,比想象差太远,晚上多调整修正。温病学22
============================================================================================================
382  2012年11月2日9:47。开机及准备时间:15分钟  (10:09有只小鸟又飞来窗口花藤)
准备纸笔:
1。同时打开视频 继续
温病学22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
2.计划第六月学习
拟:1)背记温病学的部分代表方剂(方名待定。全部记忆会时间精力不允许,尽量背记各人最低程度可能做到的内容)
        2)时间有多可以画10条竖线和横线,在100空格内填上1个方剂的代表字(计18类100方),参阅记忆第二月第1页始列出的方名及中药组成
        3)时间有多可以10日后开始同时学习方剂学视屏课程,如果前几个月有看现可以重复
        4)时间有多,其余背记内容待定

12:30      406 2271
回顾第2月第三页第29楼  十干五运所化歌,六气所属地支,断年月日时病法
宣白承气汤(见13分29)  温病学25http://www.tudou.com/listplay/-zeHOpwbV_M/tXyGoWHkBLE.html

16:22    读方速度较昨日大为提高,15:20开始读,估计很快可以在填完100格同时读完全部100方的组成,预计10天后大概无需看文字可以背出100方组成,每日填方格时间明后日估计可以于1小时内完成.读组成前务须读出方名。能记住1个方也是鼓励的。6只鸟来窗口玩。
晚20:35温病学29  (卫分 气分 )刘景源教授http://www.tudou.com/listplay/-zeHOpwbV_M/R_2fp-1zHFk.html
十天干受伤在人体上应凶的准确定位
http://wenku.baidu.com/view/93a4f3c76137ee06eff918a9.html
伤寒论视频--易演伤寒论----真正的医易同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0ODExODI0.html
====================================================================
484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8:31
昨晚有十余方未读完  最后匆匆抄了字没看方组成。刚才补上至9:13
准备纸笔:
1。同时打开视频
(13:25有只幼鸟,早上和刚才都飞过来窗前花藤)
-----------------------------------------------------------------------------------------------------------------------------------------
11月4日       8:19                                                539  2307
100方昨晚多看了一两次到1;21。现在看好像比前快了些,但仍看的不够快烦躁,只看看停停
6日9:51       (597)温病学44 http://www.tudou.com/listplay/-zeHOpwbV_M/H-TkM27vc7M.html     10:41觉得看方略有快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20: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易辉兵 经方师承班

   伤寒论 总结
伤寒论
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 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 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 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 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 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 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 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 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 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 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 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 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 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 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 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 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 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 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 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 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 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 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 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 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 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 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 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 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 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 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么多内容,当太阳病或者失治、或者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 新的症状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的把它叫做“变证”。 而张仲景把“变证”中的,因为多次误治以后所造成病情复杂化的这种“变证”叫做“坏病”。变证也好,坏病也好,或寒或热、或虚 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张仲景提出“观其 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个字的治疗原则,那么这十二个字 也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精神在文字的表述上最集中的体现。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大家,能够背会这12 个字,能够领会它的精神。 “太阳病篇”随后列了或热、或寒、或虚、或实种种变证,这 些变证的治疗,为我们临床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提 供了方药,所以太阳病篇的这个变证的内容,有许多方子是我们在治疗杂病中经常运用的,你比方说,桂枝甘草汤我们就经常用于治 疗心阳虚的心慌心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 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我们常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而辩证属于心阳不足的。治疗脾虚的那几个方子,象厚姜半甘参汤、小建 中汤,这在临床上都非常常用。厚姜半甘参汤治疗腹胀满,小建中 汤或者是治疗腹痛、或者是治疗心中悸而烦,在临床都非常常用。治疗水气病的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在临床上更 常用。治疗肾阳虚的干姜附子汤不怎么常用,但是治疗肾阳虚,而 阳虚水泛的真武汤确是非常常用的一张方子。治疗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它治疗脉结代,心中悸,那更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最古老的方子,而且用起来还是有效的。所以太阳病篇的变证的这些内 容也是临床经常用到的内容,我们应当很好的掌握它。

邪入阳明,从阳明病的角度来看,它也有两大类,那么一类呢是邪偏于浅表的,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前世医家也有人把它叫 做阳明经证。这里的经证也罢,热证也罢,主要是指胃热弥漫的白 虎汤证和胃热弥漫、气津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但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阳明的热证是怎么来的呢?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 所造成的。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的 221 条,首先出现了余热留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所以后世医家把阳明经热误下,余热留扰胸 膈出现心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饥而不欲食的这个证候,叫阳 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热在胸膈。尽管有的医家说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但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头面、胸腹,胸中也是阳 明经脉所过的部位,所以我们把热在上焦的证候,说它是阳明热证, 也没什么大的错误。上焦有热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中焦有热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而中焦有热的证候重点是白虎加人 参汤证,所以我们在讲白虎加人参汤证时,用了比较多时间来分析 它身大热的问题、汗大出的问题,特别是口大渴的问题,还有脉洪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它还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还有大汗出,腠 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寒的吹袭,而兼见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 寒的虚象,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益气生津。而白虎加人参汤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外感热病的病程中,还是治疗杂病,都有 很多使用的机会。阳明经热误下之后,伤了下焦阴液,而余热和水 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这就是“阳明病篇”热证 热在下焦的一个证候。它的临床表现有心烦不得眠,有小便不利、有渴欲饮水,治疗用猪苓汤,来清热利尿育阴。所以阳明热证上焦 的清宣法、中焦的折热法、下焦的清利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热证上、 中、下三焦不同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方药,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 当阳明燥热、阳明糟粕相结以后就形成了阳明的实证。就阳明实证来说,阳明腑实证是主要的,构成阳明腑实证的基本证候特点有两类,一类是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一类是腹部实证的临床表 现,这两种证候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把它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一类证候,阳明毒热内盛的证候,那我们只能用清法,只 能把它看成是阳明热证而不能把它看成是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 二组证候,也就是说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没有全身的热盛的症状,那它不是外感病,不是阳明病,只是杂病,是杂病中的腹满的实证, 当然杂病中腹满的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来治疗,但不能 把它叫做阳明病,只能把它叫做承气汤的适应证之一。既然阳明俯实证是由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证候叠加而 成的,这就便于我们选择在什么情况下用调胃承气汤,在什么情况 下用小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汤。如果以毒热内盛为主的,我们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重在泻热;如果以腹部的实证表现为 主的,我们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重在通腑,重在导滞;如果毒热 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者都重的,那自然是用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腑。 阳明实证还涉及到脾约证,那是由于胃阳亢盛, 脾阴不足,脾不能把津液还入胃肠道。医家把它叫作“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时出现津液偏盛、小便数多、大肠湿润、大便干燥, 这就叫脾约,治疗用麻子仁丸,起润下的作用。因为麻子仁丸是为了通便,所以他以小承气汤为底方,二仁一芍小承气,它是润肠通 便的一张方子。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由于热盛伤津,也由于治疗 时或用了发汗,或者用了利尿等等药伤了津液,津亏。这时大便干结,病人想解大便的时候,大便阻结在肛门那个地方排不出,这叫 津亏便结证。张仲景采取了蜜煎方来导便,来通便,或者用猪胆汁 来灌肠,导便法和灌肠法在世界上最早的应用,有文字记载的应当属《伤寒论》了。       阳明实证,上面我们谈到的腑实证也罢,脾约证也罢,津亏便结也罢,病都在气分,阳明腑实证也有病在血分的,那是阳明之热 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而形成的阳明蓄血证,由于瘀血久留,新血 不生,心神失养,还有喜忘,注意他的精神证状,应当和太阳蓄血证的如狂、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相区别。由于血热互结,大便虽然干燥,其色必黑,反易解。“黑”提示了有瘀血, “反易解”,因为毕竟是瘀热互结,瘀血是阴性物质,它有濡润肠道的作用,所以它 容易解出来,对于这种证候,《伤寒论》虽然提出了用抵当汤来治疗, 那我们临床上应当是一个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来决定,不一定用抵当汤,因为这像一个上消化道慢性出血的病人,没准儿有的时候, 你还需要用凉血、止血、润便的方药来治疗,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至于阳明的变证,主要是指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和,湿热互结,湿不得泻,出现小便不利、热不得越就出现了但头汗出,身无 汗,齐颈而还,湿热互结于体内,阻遏了气机,影响了肝胆疏泄; 或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出现了发黄,这就是阳明湿热发黄证。这种发黄证热是大于湿的,热为阳邪、湿为阴邪,当热大于湿的这种 湿热发黄证显然应当归属于阳热证的范畴。所以把他叫做阳明湿热 发黄。一般情况下,治疗这种证候用茵陈蒿汤,茵、栀、黄三个药连续用、同时用。可是当湿热未退、黄疸未退、而中气已经有不足 的时候,这该怎么办?改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退黄,又兼有保 护中气;而湿热发黄的病程中,他有感冒,而治疗湿热发黄又不能够间断,这个时候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兼于 解表。阳明病的主要内容就这么多。

      少阳病,从病位来说,它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腑和 手少阳三焦腑,少阳的阳气虽然是比较弱小,不亢不烈,但是它对 全身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少阳胆腑主疏泄,藏精之,寄相火,主决断,它对人的情绪的调节、心情的调节,它的 胆汁的排泄和贮藏的正常功能,对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都有着 重要的作用。而手少阳三焦腑作为一个水火气机的通道,作为一个气化的场所,作为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它对太阳阳气的疏布,有 着调节作用。所以《黄帝内经》曾经说过“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因此,足少阳胆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足少阳胆腑经虽然在 人体的一侧,但是胆也罢,三焦也罢,他的功能却是作用于全身的。如果说太阳主表,阳明主里的话,那么少阳它既不主表,也不主里。 但是和主表、主里都有关系,后世医家就把这种特殊的功能称作“少阳主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就是“不表不里、非表非里”, 但是它绝不是一半表、一半里,更不是表里之间的夹层、表里之间的夹界,所以我们说,如果理解不好“半表半里”这个词的话,不 如你就干脆理解成少阳主枢。少阳枢机的畅达,能使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气机畅达,表里内外的气机畅达。还有足少阳胆经的经别和心 胆相连,这就沟通了心胆相关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少阳病常兼有 太阳不和,兼有阳明不和,兼有太阴不和,兼有精神神志不宁。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一个轻微兼证的话,用小柴胡汤这一个方子 就可以了。如果它的兼证特别明显的话,那就需要加减了,所以在 小柴胡汤的基础上配合桂枝汤,那就是和解少阳,兼于解表,配合半个承气汤,那就是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以清里,配合甘草干姜 汤,那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兼以温补太阴,当然这个 方子里,也有生津止渴的天花粉,而那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那就是针对少阳不和、心胆不宁,出现胸闷烦惊的证候的。你看这几个 加减方,或者涉及到太阳,或者涉及到阳明,或者涉及到太阴,或 者涉及到心主神志功能的失调,这正体现了少阳病作为一个枢机,它表里内外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我们说少阳病有四大特 点:经腑同病的特点;容易气郁,容易化火的特点;容易兼夹太阳、 阳明、太阴不和的特点;容易化痰、生饮、生水的特点。这是我们在治疗少阳病的过程中,都应当特别注意的。 在少阳病的后面附了一个热入血室证,其实热入血室证不是少 阳病,而是妇女在月经期患外感,或者月经刚断患外感,那么这个外感可以是太阳病,可以是阳明病。然后血室空虚,邪气趁虚内入 血室化热,和水相结,由于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肝胆的正常疏泄 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瘀热结于胞宫,它就反馈性的影响了肝胆疏泄的失调。影响了肝经疏泄失调的可见胸胁下满痛,如结胸状, 并且出现瘀热上扰、肝不藏魂的暮则谵语,仲景用刺期门穴的方法 来泄肝经之瘀热。如果血热结于胞宫,影响少阳经气不利的,那可能就出现了寒热交错如疟状的临床表现,仲景用小柴胡汤。好了, 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发热,又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我们再总结一下小柴胡汤治疗发热。往来寒热、头疼发热、呕吐而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还有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但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我们必须在小柴胡汤的基础 上,加活血化瘀的药,丹皮、赤芍、茜草等等,这样才能够有比较好的疗效。因为小柴胡汤毕竟是治疗气分的一个方,既然病入血分, 所以一定要加入血分药。少阳病就这么多内容。 至于太阳病,非常清楚,它是一组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升降紊乱的证候,这是它的主要症候——脏虚寒证。那 么治疗呢?用四逆倍,它包括了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来温中散寒、止泻。太阴病下利的主要特征是“自利不渴、大便稀 溏”,这点我们必须掌握,当然太阳经脉受邪,出现腹满时痛或者大实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如果太阳经气血 失和,进一步发展成气滞血瘀,那我们就用桂枝加大黄汤,疏通经 脉、和里缓积、兼以化瘀止痛。如果是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出现的腹中拘急疼痛,那就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理缓急。而小 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这三个方都是以桂枝加芍药 汤为基础的,虚的加饴糖,实的加大黄。所以要学会这三张方子治疗腹满、腹痛的临实用。这三个方子治疗的证候,不在脾脏,而在 脾经,这要区别清楚了。

      关于少阴病,病变的部位涉及到心、肾,从总体情况来看,它是以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 证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所以病变涉及到心、肾那就出现了人体根本之气的动摇,所以少阴病应当说是 比较重的。因为心主火,肾主水,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所以 就少阴本证、少阴脏证来说,它就可能出现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了少阴的寒化症, 少阴寒化证我们主要讲了阳衰阴盛的四逆汤证,阴盛格阳的通脉四 逆汤证,阴盛戴阳的白通汤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和阳虚身痛的附子汤证。当然在我们的讲义上,把胃寒剧吐的吴茱萸汤证,把肾 气虚,关门不固,脾气虚不能摄血而出现了下利滑脱,大便脓血的桃化汤证,都属于少阴寒化证中。但是我说这两个方证不是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象吴茱萸汤证可以把它看作是少阴病的类证;而桃花 汤证呢,勉强可以说那是肾气虚、脾阳虚的一个证候,勉强可以把 它说成是一个少阴寒化证,当然桃花汤适应证有大便脓血,在“厥 阴病篇”的白头翁汤的适应症有大便浓血,我们应当注意这两个方 证的鉴别。当素体少阴阴虚而阳亢,外邪就容易从阳化热,而出现少阴的热化证。少阴热化证的一个证候是,因肾水虚于下、心火亢 于上,出现的心中烦,不得卧,治疗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也 是温病后期常用到的一个方子,有滋阴清热、泻南补北的作用。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 结的猪苓汤证,所以猪苓汤的适应证,可以是由阳明经热误下而来, 也可以是由少阴热化证而来。形成阴虚水热互结证以后,它的临床表现:一组是小便不利;一组是可以饮水;一组是心烦不得眠。这 是它的三大组证,既然有水邪,而水邪是逆流横溢的、无处不到的、 变动不居的,所以水邪犯肺可以有咳嗽,水邪犯肺可以有呕吐,水邪浸渍肠道可以有下利,当然对于猪苓汤适应证来说,特别是它由 阳明来的,它还有些热,象脉浮呀、象身热呀,治疗用猪苓汤育阴 清热利水。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真武汤、猪苓汤、五苓散都有利尿的作用,又都是特别常用的三张方子,应当注意区别这三张方子的 适应证。对于少阴病来说,还涉及到太少两感证,涉及到少阴兼阳 明里实的证候,也涉及到少阴咽痛证,这些证候在临床上都可能遇得到,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区别清楚就可以了。      
     六经病的最后一经病是厥阴病,关于厥阴病,我们刚刚讲完,厥者,尽也,极也。就单从厥阴这个词来说是阳气衰竭到极点,或 者说是阴寒邪气盛到极点,物极必反,穷则思变。所以病到厥阴, 当阳气衰到极点的时候,那也许就死亡,也许像厥阴相火被阴寒邪气郁遏到极点的时候,那相火可能就要爆发,爆发,阳气就来复, 这就可能由阴转阳。所以“厥阴病篇”它的证候常常是或寒或热, 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或死或自愈,,变化多端、错 综复杂,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由于“厥阴病篇”我们刚刚讲完,我想这一部分内容呢,我们在这里就不再给大家作更多的总结。但是厥阴病两极转化的这种特点,我们应当能够掌握。在“厥阴病篇” 提到一些方子,在临床也是特别好用的,像治疗湿热下注下利的白头翁汤,象治疗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 汤,象治疗肝胃两寒,浊阴上逆的吴茱萸汤,象治疗回厥,治疗久 利的乌梅丸,还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这些条文,这些方 剂,都是我们应当重点掌握的。

http://www.fuxzy.cn/viewthread.php?tid=3640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21: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下医舍(中医求道)
生命不已,求索不休
2009-06-30 12:40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一 一、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这本书

1、来源

这本书是民国时期得自于敦煌石窟,张大昌先生的祖父从王道士手中购得,原件书于绫(绸缎)上,也称为帛书,原件长4米左右,宽30多厘米,卷首绘有三皇象,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显见是一部道家著作,题为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张大昌先生于1974年赠给中医科学院的赠本,原件文革中在被毁。本书据鉴定成书于梁后宋前之间,也就是公元502-960年之间,可能就是成于梁代时期,关于作者从书的卷首所提及书中所称“隐居曰”是陶弘景传,并不是陶弘景所著,为陶弘景弟子集录陶说。

《辅行诀》既然是道家的著作,读者对象为学道之人,从本书开篇“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可得出这个结论。本书的目的为“欲求永年,先须祛疾”,这是他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和《伤寒论》的“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有很大的不同,这点我们在学习时应该知道。

本书的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辅行诀》,是这本书的主书名,《脏腑用药法要》为副标题。本书为修道者而作,不是专业的医学专著,所以有“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把有关医学方面的必要的知识作为修道的辅助,是修道者的选修课,因此称为《辅行诀》,所修内容为《脏腑用药法要》。

2、编排

现行的版本和原著出入不大,本版本是张先生依据记忆复录下来的。从篇首“隐居曰:..庶几识别无误焉”,相当于绪论,对本书的基本内容做了总的介绍。篇中“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医道毕矣”,是整部书的核心,放在篇中不是很贴切,这段话放在篇末更适当一些。因为这段话有一句“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这句话是对全篇而言,我们所见到的版本实际载方60首。

3、构成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陶弘景的见解(隐居曰),第二部分为引用的《素问》语录(可在素问中找到出处),第三部分摘取的汤液经法的诸方。最珍贵的是汤液经法的诸方条文,采用原文照录的方式,保存了久已失传的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窥见汤液经法的行文样式,为研究伤寒学派学术渊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也就是经方的渊源。

从《辅行诀》当中诸方条文以及《伤寒论》的经方条文的行文可看出,《汤液经法》的行文和《伤寒论》比较类似,基本上是一方一条,由方名主治方药煎服法几部分组成,由此可以反正《伤寒论》博采众方博采汤液经法也主要是原文照录。

《辅行诀》最宝贵的是汤液经法图,陶弘景称之为“尽要之妙”,其在制方理论中的地位犹如六经辨证在临床理论中的地位,可谓株连双臂。千百年来,中医在内经基础理论和伤寒临床理论异彩纷呈,由于缺少了制方理论,使中医方剂难免带有了较多的经验成分,对方剂的评判也更多地依赖于疗效,很少能揭示出组方原理的所以然,这里我们不论时方,很少见到对经方的组成原理说得很透彻。常常说经方很好,达到了最佳化的组合,但是不能了解组合怎么来的,依据的是什么,显而易见这个所以然很重要。由于缺少了制方理论,所以中医时常偏离主航道而不自知,以致中医有渐渐衰微之意,现在研究他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希望大家对此多作思考,也就是我们学习中医学习经典,也要尽可能的探究其所以然。

4、理论体系

中医里存在不同理论体系,《后汉书艺文志》分得很清楚,黄帝外经,黄帝内经,经方派,养生,祝由等,本书属于经方这一派系,并不是说他和《内经》学术体系没有联系,否认经方和内经紧密联系的观点在日本很流行,认为伤寒论源出于经方体系,和内经没多大关系,国内胡希恕的弟子冯世伦也持此看法,老师认为经方理论和内经理论紧密联系,辅行诀和伤寒论同属于经方体系的。

《辅行诀》理论体系和《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有显著的不同,和《中藏经》比较接近,以脏腑虚实为辨证枢机。《中藏经》这本书来历不明,倾向认为是后世托名华佗所做,通过比较《中藏经》《伤寒论》《辅行诀》这三本书所引用的经方就是汤液经法中的方,老师认为《中藏经》不是伪书,可能不出于华佗之手,是华佗学术思想直接或间接的记录。

因为《辅行诀》为学道者而作,论述比较简单,仅仅论及五脏,《中藏经》是职业医生华佗的理论实践汇集,不仅论及六腑而且涉及病种比较广泛。《辅行诀》“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他从汤液经法中选取的方剂不多,《中藏经》确认的伤寒论中也有的方剂大概10-20首,更多的方剂是华佗创制或总结得药房,因为我们已经无法见到《汤液经》这本书,从那三本书所记方剂来看,《中藏经》有他们没有的《汤液经法》的方剂。这样说还是有依据的就是“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三者同出于《汤液经法》,各自进行了理论加工和升华。

《伤寒论》博采众方,勤求古训,总结发展出了六经辨证体系,而《辅行诀》和《中藏经》则采用了脏腑虚实辨证。因为他们各自的出发点不同,目标不同,研究方法有异,所以这三本书各有特色。《辅行诀》的理论体系相对于《伤寒论》要俭朴的多,具有道家医学的特色。《中藏经》更强调具体实用,对理论的探究不如《伤寒论》,在理论水准上《伤寒论》要高于《辅行诀》和《中藏经》。

马继兴:敦煌医药文献辑校

上面谈到的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药》这本书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可理解为我们学习这本书的导论。

二、五脏病证的总论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陶弘景说:凡进修内视之道的人,想健康长寿,必须先去掉疾病。治病是学道的基础,准备工作。不管是慢性病,还是时令病急性病,按照五脏补泻法令用药,达到脏器平和就可以了,因为《辅行诀》面对的对象是学道之人,这些人的疾病不会复杂,不会多,因而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也相对地简单,就是脏腑虚实。

如果不能使脏气平和,则五脏之精气不能协调运转,元阴元阳不能守住一,六气(脏气)不能和化,不能进入真正的内视之道。对修道的人来说,服药祛病,虽然是小事,也是初学要越过的阶段。

各种杂病,服药汗吐下后,病虽然没有了,但是精气被夺,修道要守真一入真景,所以道家对精比中医对精更重视。导致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假如精气被夺,五脏虚疲的状况不能扭转恢复有可能转变为损证,这里对虚证和损证进行了区分,虚证指五脏的疲惫,损证指脏气虚损到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有可能生死转侧。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这是五脏病证的总论,通过这个总论我们对陶弘景思想方法,这个医学著作的目的对象,以及中医生理的基本理论,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大体了解了。




三、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节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辅行诀》的标题和《伤寒论》的标题类似,有病证方,可对应《伤寒论》的病证治,这里没有脉,它很少提到脉法。为什么称为“病证文”,这个文是有来源的。


肝虚则恐,实则怒。对肝脏病分为虚实,以虚实辨证,脏虚脏实会出现很多病证,《辅行诀》强调了脏之志,肝虚则恐,恐为肾之志,为什么肝虚则恐,水生木,肝虚肾气不得运化,所以肝虚则恐。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与“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节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类似。

陶云:肝德(肝脏的功能特点)在散。故经(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为藏气法时论的话),适其性而衰之也(为陶弘景的原话)。


四、对肝脏病证《辅行诀》的表述方式:







1、进行简明的概括和判定(肝虚则恐,实则怒)。


2、肝病病证表现及治法。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也为总括,比“肝虚则恐,实则怒”层次低范围小。接下来为虚实,虚则···肝实称为邪在肝,对邪在肝论述了病证和针刺方法。




3、对用药方法的论述,也分为两部分:概括(肝德在散);用药物调节方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这是论述五脏病证的基本体例。


再下面是五脏虚实的补泻汤,这些方仍然是《汤液经法》中的方,根据行文组方煎煮法等判定的。


肝病分虚实,治疗肝病虚实的方就有泻汤和补汤,泻汤补汤都有大小,泻汤有泻汤的法度,补汤有补汤的法度,关于《辅行诀》的方剂组成的原理以后结合《汤液经法图》做详细介绍。凡是小泻汤都是三味,大泻汤都是六味,小补汤都是四味,大补汤都是七味,也就是说经方对药味有一规之定,药量也有一定之规,煎药的溶剂的量也有一定的数,煎取多少,服用多少都有定数,也就是说经方的配制制方原理都合于数。《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http://hi.baidu.com/tgzywang/item/c2ca741642541b5a2a3e229b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