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002|回复: 0

中国病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 21: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 79.1

  中国中青年人体质报告

  25岁成“亚健康”分水岭

  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显示:中青年人体质堪忧,25岁成为“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的分水岭,颈椎病、肥胖、便秘则是中青年群体最高发的三大疾病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累”时代下,八成(82.2%)人已处于或正接近“过劳”状态;近七成(66.8%)人表示自己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或是正处于“亚健康”状态;78.6%的人在近一年来碰到或听说过有年轻亲朋、同事或同行得了不治之症或猝死;“睡不着”的人比前年增加了12.5个百分点;仅3.6%的人“从未出现过任何亚健康状况”;仅7.8%的人“没有任何疾病或疾病征兆”;只有21.1%的人对自己目前的身心健康状况感到“满意”……

  “您的身体还好吗?”面对“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中关乎自身体质、健康,乃至生命的一份答卷,国人给出了以上不容乐观的数据。

  中青年体质堪忧

  25岁以上人群多处于“亚健康”状态

  2013年全国两会,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关注房价、腐败、收入分配等“国家大事”的同时,也关注起健康、体质、生命等关乎“个人幸福”的话题。

  去年接二连三发生大学生跑步后猝死的事情后,武汉、西安等地多所高校在运动会项目中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长跑,深圳市区两级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也取消了长跑项目,青少年身体素质让很多人感到忧虑。

  新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的篮球明星姚明,第一份提案的内容即与校园体育和职业体育的融合有关。他指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导致现在孩子不敢进行剧烈的运动,已经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则提出,今年要在自主招生方面进行一些尝试,由考生决定是否自愿参加体质体育测试,测试包括长跑等在内的三项内容,成绩不错的,会在自主招生的20分中再加5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胡杨则建议将每年5月11日正式设立为“步行日”,建议多部门合作共同推进,白岩松、姚明等3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同时附议。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很多人发现自己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亚健康症状不仅困扰中老年人,还开始向年轻人袭来。2012年5月,卫生部联合国家15个部门发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指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高,致死率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全国医院、卫生院总诊疗人次数,“去年全国诊疗人数已接近69亿人次,前年是62亿人次,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看病5次以上。基层的诊疗量在上升,但大医院上升得更快。”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而查阅《1999年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可发现当年的总诊疗人次数只有20.82亿人次。

  “根据我最近讲课时做的随机小调查发现,一年之内没吃过药的人都很少,上个月我在河北唐山讲课时问过60多个人,只有5个人举手;去年我在河南濮阳问过1500多个人,也只有几十个人举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田永胜对于33.2%的人感觉自己“健康”的调查结果,甚至还有些惊讶,“还没有感觉到亚健康状态并不等于就一定是健康的。而当身体感受到这种状态的时候,可能相应的器官已经开始有疾病了。”

  与33.2%的人感觉自己“健康”相对应的是,66.8%的人表示自己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或是正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这仅是“正当年”的中青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感受。

  2013年2月底,《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之“中国中青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大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了基于实名制的NetTouch网络调研方法,对东中西部的中青年公众进行调查。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15~34岁的人为青年的界定,以及我国政府对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的界定,本次调查将受访者年龄均控制在15岁至60岁之间,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此次调查样本框的确定兼顾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分布,调查置信度水平在95%以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主要从居民健康满意度、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三个方面来衡量。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统计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为79.1分,比上一年度增加0.4分。

  值得关注的是,居民健康满意度指数比上年度下降了0.4个百分点,主要是因压力较大、工作时间较长以及睡眠不好引起。

  《小康》调查发现,25岁成为“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的分水岭。在15至24岁人群中,感觉“比较健康”的人最多,占比40%;而在25至34岁人群中,则是感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最多,占比34.7%;35至50岁以及51至60岁人群中,也都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最多,分别占比33.3%和43.0%。

  近六成人在“以健康换金钱或职位”

  44.7%的中青年人有疲劳感;颈椎病、肥胖、便秘等疾病纷纷来袭

  “用你的健康来换取金钱或职位,你同意吗?”在填写“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问卷时,17.2%的人“坚定”地表示“认同,我一直这么做”,还有42.1%的人“纠结”地选择了“不认同,但我必须要这么做”。

  在上海工作的女白领董蓓就是“纠结者”中的一位,她研究生毕业后在日本工作了一段时间,三年前回到国内,已经适应日本异常忙碌且“时刻高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的她,选择了去国际大都市上海求职。

  “我并不认同用健康来换取金钱或职位的做法,牺牲了健康,不一定能换来金钱或职位,但有什么办法呢?为了生计,我还必须要这样做!”在公关公司工作的董蓓早出夜归,忙起来的时候连轴转,别说定期体检了,常常连吃饭的时间都不充足,“我回国后胖了五六斤,可能和已经迈进了而立之年有关吧,还患上了颈椎病,第一次发病的时候,既头晕恶心,之前也有酸痛的征兆,但我完全没在意。”

  董蓓算是中国中青年人中的“劳动模范”吗?不仅她自己不认同,周围的同事也不认同。因为“周围的同事也都这样玩命工作,中层领导以上职位的则更忙”。《小康》调查也发现,至少有62.2%的受访者有着和董蓓相似的工作状态——他们觉得自己正处在接近过劳状态,另外还有20%的人则表示已处于过劳状态。

  当《小康》记者把这些调查数据和采访案例摆在魏长虹面前的时候,她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魏长虹是北京五洲妇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主任,去五洲妇儿医院做体检的大多数是健康意识比较高的白领人群,记者找到她时,她刚接待了一位35岁的男性,“他的体检报告像是45岁人的身体。”魏长虹称。

  拿到体检报告后,那位男士也焦急地问魏长虹该怎么办,可是听到生活要规律、注意饮食、晚饭之后去散散步等建议后,那位男士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做不到。

  “他说没有散步的时间,通常都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然后到了三四点钟才能上床入睡。”魏长虹说,到五洲妇儿医院体检的以女性居多,但身体出现问题更多的是男性,“男性承担的社会压力可能更大,自控能力也相对比女性差一些,他们往往喜欢熬夜,或是吸烟、饮酒,不良生活习惯较多。以前有年轻男性下午一两点钟来做体检,他们往往是一宿都在加班或是玩,上午在睡觉,下午来体检。”

  “过劳”的工作状态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了中国人体质的不断下降,“30多岁的年轻人,患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病症的却非常多,而且在体检结果出来之后,还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病症并不知晓。多达60%以上的人都和那位体检报告显老的男士一样,体检报告显示出的身体健康状况与实际年龄并不相符。”魏长虹称。

  《小康》调查显示,44.7%的中青年人有疲劳感;颈椎病、肥胖、便秘则是中青年群体最高发的三大病症。

  仅两成人对健康状况满意

  八成人会买保健品,但健康专家多持反对意见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人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在北京千福健康体检中心执行院长周振南看来,自身的体质、心态和人际沟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优良状态,才称得上是健康。

  对照此标准进行“自我评判”,只有21.1%的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到满意,37.4%的人觉得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其余41.5%的人则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到不满。

  “大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满意之后衍生出的另一问题就是吃保健品,如果身体状况好就不会吃保健品。”田永胜称,他看到很多人买保健品前,根本没有咨询过医生,更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吃这种保健品。

  清华养生项目主任尉迟健德不久前参加过一个关于保健品产业的论坛,得知中国健康产业年产值5600亿元左右,2011年医药保健品产品进出口总额达733亿美元,同比增长39%的信息后,颇感惊讶。因为他觉得,保健品的地位应该是很尴尬的,处于上有食品、下有药品的“中间层”,而且缺乏指导,“所以,从我们研究者的角度来说,建议大家慎重选择保健品。”

  但《小康》调查显示,会购买保健品的人却高达八成(82.3%)人,其中41.4%的人既会给父母长辈们买,也会自己吃;37.9%的人只给父母或其他长辈买;3.0%的人只是自己吃。

  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健康专家都对保健品持反对态度。

  “关于保健品的问题,在门诊里面,只要有人问到了,我一般都是持反对的态度,除非是极其特殊的情况。”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尹德海提到的“特殊的情况”,指的是体内的确是缺乏营养元素的人,“比如晚期肿瘤的病人,食欲非常差,本身就对食物、营养元素的摄入有障碍,这时候就需要给他提供均衡的营养素。像安素中既有蛋白质、又有维生素,还有糖分等,但这真的只是极少数人才需要吃的。现在食物来源非常丰富,大部分人不存在某些营养素、营养成分缺乏的问题。”

  在尹德海看来,现在很多保健品在研发时并没有做过科学调查,并不知道哪种营养素是大家普遍缺乏的,如果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就给普通大众提供,完全是一种浪费。“只要不挑食,什么都吃,换着花样吃,各种食物都摄取,营养就不会缺乏。”尹德海说。

  田永胜的观点也和尹德海不谋而合,他认为,很多保健品的广告做得很好,但人们却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必要吃这些东西,例如很多保健品都号称能够补钙,但是买它的人真的就缺钙吗?不一定。“缺不缺钙应该查一下,如果缺钙也应该通过食物来补,而不是通过保健品来补。因为保健品都是再加工、再提取的东西,到了人体内吸收功能怎么样、是否会产生副作用都很难说。”

  谈及保健品,很多专家都会提到“自己”和“身体”这两个关键词,其实,自己不仅仅能够把控住身体究竟是否需要保健品这个问题,更能够把握住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所处的状态,因为健康,真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



  “个人的健康和寿命有60%取决于自己!”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称,而其余的40%才分别是遗传(15%)、社会因素(10%)、医疗条件(8%)和气候的影响(7%)。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小康》特约记者欧阳海燕,实习记者宋清源、阴志璟对本文亦有贡献。)

  (链接)

  西医和中医,您更信赖谁?

  公众观点:

  46.4%的人支持中西医结合,19.9%的人支持西医,19.1%的人支持中医,14.6%的人表示不好说

  专家观点:

  1中西医各有优势

  2西医治疗针对性非常强;但中医在改善病人症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方面则更具优势

  3到了现代,所有的疾病都应该进行西医诊断,这样会更明确,首先要通过西医进行筛查,如果西医的诊查不去做,就直接去进行中医诊治,很多现代疾病,例如肿瘤就很有可能会耽误

  点评专家: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尹德海



  “累”时代下,“过劳人”达六成

  话说,现在的很多职场人士,都在争相以“健康”换“金钱”或“职位”,这是真的还只是“职场江湖”中的传说?

  42.1%的人

  是真的哦,亲,虽然我对此并不认同,但我必须这么做!

  30.9%的人

  不管是真是假,反正我不认同,我也没有这样做。

  17.2%的人

  哈,当然认同,这是“职场江湖”中的“潜规则”哦,地球人都知道呢,我也一直这么做。

  9.8%的人

  我的座右铭是:我认同,我有我个性,我不这么做!

  如今,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人。你“过劳”吗?你害怕“过劳死”吗?

  62.2%的人

  害怕有何用?我正在一步步地“接近”过劳这种状态,只能用侥幸来给自己壮胆……

  20.0%的人

  我就是“累”时代下的“过劳人”!不怕,我的“劳友”有很多,我们都是新时代的“劳模”

  17.9%的人

  很庆幸,我不是“过劳人”。

  亚健康来袭,八大“不饶人”

  1

  55.8%

  头痛、头晕、

  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

  2

  55.0%

  精神压力大、情绪低落、焦虑易激怒

  3

  49.6%

  免疫力差,

  浑身乏力、

  易疲倦

  4

  34.6%

  便秘,脸上长斑、长痘、皮肤暗沉

  5

  34.3%

  肚腩变大

  6

  25.5%

  心慌胸闷、胸口痛

  6

  25.5%

  性功能下降

  8

  23.8%

  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发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

  十大高发疾病

  1   颈椎病

  2   肥胖

  3   便秘

  4   痔疮

  5   偏头痛

  6   胃肠疾病

  7   眼科疾病

  8   高血压

  9   脂肪肝

  10  贫血

  八大常见症状

  1   疲劳

  2   睡眠质量差

  3   无精打采

  4   失眠

  5   焦虑

  6   情绪波动

  7   脱发

  8   性欲减退

  “不爱”自己的十种生活状态

  1   缺乏运动

  2   长时间上网

  3   工作压力大

  4   睡眠不足

  5   睡眠质量差

  6   长期熬夜

  7   吃饭速度非常快

  8   不吃早餐

  9   经常加班

  10  经常在外就餐

  健康光荣榜

  33.2%  认为自己“健康”

  3.6%   “从未出现过任何亚健康状况”

  7.8%   “没有任何疾病或疾病征兆”

  23.7%  当雾霾来袭,“一定会”戴口罩

  27.8%  在身体不适的时候,“会及时去医院就诊”

  51.1%  “一年”体检一次

  5.5%   每天坐在电脑前时间“少于两小时”

  16% “22点以前”就寝

  5.4%   如果现在去参加跑步锻炼,“敢于向3000米以上距离挑战”

  21.1%  对自己目前的身心健康状况“满意”

  33.4%  出现长时间不爱说话、情绪波动较大、悲观烦躁心理问题时,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2.6%   “没有任何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

  52.1%  就寝之后,能够在“30分钟以内”入睡

  37.5%  “有锻炼身体的习惯”


  不运动、缺睡眠、饮食不规律,在《小康》杂志关于“最不爱自己的十种生活状态”排行榜中,缺乏运动、长时间上网、工作压力大排行前三位,这些较多发生在城市的中青年群体中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谭畅

  和往常一样,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出租车司机张建成在下午4点50分起床,简单的梳洗后,他开始吃这一天当中的第一顿饭——那是妻子头一天晚上给他准备好的馒头和大米粥。饭后,他要赶在五点半以前乘坐4站公交车到指定的地方和搭档换班。

  这个开了五年晚班车、脸上挂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的出租车司机,看起来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从下午五点半驾驶到次日凌晨五点,每天两顿饭,第二顿饭的时间是在凌晨交车的时候。在这一天当中,他很少跟爱人交谈,也几乎没有时间见上读高中的女儿一面。

  “我的世界好像就没有白天。”他说,“前几天接了一个客人,20多岁的女孩,中医专业的研究生,他告诉我白天和夜晚的睡眠,所起到的作用不一样,白天休息的仅仅是大脑,只有夜晚的睡眠,才能让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得到休息。”

  张建成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身体特别不好,但比白班司机多出的千来块钱的收入让他选择了这个“用生命换金钱”的工种,另外还有一个可怕的原因,就是习惯。张建成说,在身边好几个开出租的同事因为过度劳累倒在驾驶座上再也没有醒过来之后,他曾经尝试过白天干活、夜晚睡觉,但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了。

  最虐自己的生活:不运动,缺睡眠

  巨大的生活压力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养成,让我们越来越忽视自身的身心健康,也越来越“不爱”自己。在《小康》杂志关于“最‘不爱’自己的十种生活状态”排行榜中,缺乏运动、长时间上网、工作压力大排行前三位,这些生活状态比较多的发生在城市的中青年群体里。与饮食习惯相关的三个选项,吃饭速度非常快、不吃早餐和经常在外就餐则分别排在第七、八和十位,这也是一部分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在这项调查中排名四到六位的,都是睡眠方面的问题,它们分别是“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和“长期熬夜”。

  《小康》调查显示,晚上通常23点到24点睡觉的,占比最高(34.9%),22点到23点睡觉的居次(32.7%),接下来是24点至凌晨两点睡觉的,这样的人群占比15.1%,21点到22点睡觉的人有13.9%。而《小康》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得出的结论是,成年人在晚上23点以前入睡是保证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的统计显示,我国有各类睡眠障碍的人群占38%,高于27%的世界水平。

  另外,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也被很多健康专家所提倡。“睡眠比吃饭还重要,因为所有脏器都要有一个睡眠,你让它不停地给你工作的话,它一定很快有病。所以睡觉是第一,然后就是正常的饮食,一日三餐,保证睡眠,上午半个小时、下午半个小时的户外运动,很多人见不着太阳,吃再多钙片也没有用,必须到户外。”北京五洲妇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魏长虹说。在《小康》关于每天睡眠时间的调查中,每天睡觉6到8小时的受访者占到了80.3%。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还是保证了最基本的睡眠时间。

  便秘、脸上长斑、脱发……你“亚健康”了吗?

  过劳、对身体发出警报的不重视,催生了“亚健康”一族。“亚健康这个概念现在有很多种说法,它最早是由苏联人提出的,是说处在无病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北京老年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马毅说,“在这个状态下没有一个确定的指标。如果既不是无病状态也不是患病状态,我们通常就把这样的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这个人群还是很多的。”

  在《小康》杂志对于亚健康表现的调查结果中,超过五成受访者的身体出现了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压力大、情绪低落、焦虑易激怒的亚健康状态。接近五成的受访者反映,自身经常被免疫力差,浑身乏力、易疲倦所困扰。而便秘,脸上长斑、长痘、皮肤暗沉等情况在15到34岁的青年人群中比较典型。

  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尹德海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谈了他的看法:“从门诊实践过程来看,每天看病,亚健康状态的人非常多,症状也非常多,疲乏,记忆力下降,情绪的不稳定,睡眠的障碍,食欲的减退,症状很突出,但是如果做客观性的检查,也查不出来什么毛病,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可能还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自身的症状非常明显。”

  尹德海认为,导致亚健康的最重要原因应该来自社会方面:“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学习压力都非常繁重,人们都希望自己往上走,希望生活比原来好,收入比原来高,住房住得更好。而随着住在单元房里的城市人口社会交往的减少,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也非常少,这都会导致亚健康。而在饮食方面,均衡饮食得不到保证,也会导致亚健康的出现。”

  最容易袭击你的十种常见病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如果一味地放纵、不及早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疾病“敲门”。

  在北京老年医院每年5万的体检样本里,中青年是最主要的群体。马毅多年观察发现,近年来很多老年病有前移的征兆,生活的不规律、饮食的不规律,包括环境污染、心理压力大都使得中青年过早出现“早衰”症状,而对待健康的态度对他们进入老年之后的身体健康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糖尿病人9200万,全世界第一,我们GDP才全世界第二,糖尿病已经是世界第一了。高血压1.6亿,这还是前几年的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田永胜在一次讲座中慷慨激昂地说道,“大肠癌每一分钟就增加一个,胃癌每年增加40个,乳腺癌是中国现在城市女性的头号杀手,肝癌每年新增30万人,脑血管病24秒钟夺走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心脏病15秒钟夺走一个中国人的生命……”

  这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数据,给一味忙于工作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重视身体发出的警报,也许会提早衰老,也许会提早走向生命的尽头。

  《小康》调查显示,颈椎病位列城市中青年高发疾病之首,这通常是由生活和工作方式造成的。长期伏案工作、保持固定姿势时间太长等都是颈椎病高发的原因。针对人们经常感觉到的头疼、疲劳等症状,北京千福健康体检中心执行院长周振南认为,这些症状与颈椎病有很大关联,颈椎病会造成颈部动脉变狭窄,狭窄之后通过的血量会减少,可能会导致脑部供氧不足。针对供氧不足,大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消极怠工”,大脑“消极怠工”的结果就是人感觉到疲劳。

  排在高发疾病第二位的肥胖,也与其他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记者在采访北京市多个体检机构后发现,因为每日摄入热量过多,缺乏运动锻炼,肥胖、脂肪肝、高血糖等病症都越来越多地在城市中青年人群里发生。尹德海还告诉记者,像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属于慢性疾病,很多患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患病,只有通过体检等手段查出。尹德海把高血压和糖尿病比喻成“一对好姐妹”,就是说这两种疾病经常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

  便秘、痔疮、偏头痛、胃肠疾病……这些依次排列在肥胖之后的高发疾病,也总是在忙碌的城市人群稍不留神的时候就跑来侵袭那些外强中干的身体。

  被敲响警钟的人们只有在威胁健康的疾病到来之前,通过自身的运动和预防建起坚实的堡垒,才能把疾病挡在门外。

  英年——本可不早逝

  珍爱生命,就要注意那些致命的信号。《小康》杂志调查显示,近一年来,碰到过或听说过有年轻亲朋、同事或同行得了不治之症或猝死的情况的受访者占到了78.6%的比重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谭畅

  “腾不出时间来睡觉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生病。”曾经主演过海岩电视剧《舞者》的青年演员宋汶霏一定不会想到,她2012年3月22日偶然引用于微博的一句话,一年后会在自己身上应验。

  2013年3月3日凌晨,年仅27岁的宋汶霏离开了人世。早在一年前,她就知道自己患有子宫癌,但迫于生活压力,仍忍受病痛折磨坚持拍戏。当作息不规律已经成为了常态,当缺乏睡眠已经成了习惯,死亡的到来便有迹可循。

  在北京五洲妇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魏长虹看来,劳累无度的生活习惯,是导致生命过早凋零的重要原因。

  魏长虹建议,像宋汶霏一样的育龄期女性,患乳腺癌和子宫癌的概率比较高,为了保险起见,建议每两年做一次全身的检查,如果身体本来就很差,最好每年做一次。

  在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公共平台中,类似宋汶霏这样在大好的年纪里不幸患病去世的消息层出不穷:

  2012年7月31日,浙江某音乐电台主持人郭梦秋在家中突发心肌梗死,经医院紧急抢救无效辞世,年仅25岁。

  2012年10月21日,29岁的淘宝店主许文俊因过度疲劳,不幸去世。

  2012年11月25日,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随中国国产舰载机成功归来的航母辽宁舰上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殉职,享年51岁。

  ……

  距离我们最近的,是2013年3月6日在北京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因心脏病突发不幸病逝的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

  《小康》杂志的调查显示,近一年来,碰到过或听说过有年轻亲朋、同事或同行得了不治之症或猝死的情况的受访者,占到了78.6%的比重。

  像杭州市长邵占维这样,因为工作劳累突发心源性猝死的案例,近年来越来越多,这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为什么如此多年轻的生命,在大好年华过早凋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徐成斌指出,在猝死的人群里,80%祸起于冠心病引致的心肌梗死,而在冠心病引起的死亡中,由猝死发生的占到了50%以上,这说明由冠心病引起的猝死是相当常见的。据徐成斌介绍,胆固醇升高、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四大因素。而冬天正是猝死的高发季节。

  根据国家统计年报的资料显示,近10年来,35到64岁的人群里,冠心病致死的人数明显增加。

  “一般都是凌晨最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这个可以没有病、没有先兆。”魏长虹形象地比喻道,“就像断电一样,卡着神经了,心脏就不跳了,基本上在一两分钟之内就完了。”

  上午5-10时被医学家喻为是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医学专家们建议锻炼要避开这段时间。

  “这跟东方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北京千福健康体检中心执行院长周振南从国人的生活方式上分析猝死和癌症高发的原因。在他看来,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都“特别玩命”,他主张学习北欧人的习惯,提倡“慢生活”,给自己的生活减压。同时,他认为,国人的运动量太少,他希望人们能同时做到“管住嘴”和“迈开腿”,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链接)

  猝死

  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一小时内。特点是死亡急骤,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

  十大夺命“急症”

  心源性疾病: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运动员比较常见)、扩张性心肌病、爆发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等。

  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多见于手术以后卧床的病人。

  Brugada综合征:一种钠离子通道基因异常所致的原发性心电疾病,属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多发生在东南亚。

  脑出血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暴饮暴食、酗酒是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哮喘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不幸丧命。

  过敏:青霉素、普鲁卡因易引起药物过敏,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猝死征候群: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毒品:某些药品过量,也易造成猝死。

  急救10分钟

  当家人出现呼吸或心跳中止症状时,应在10分钟内进行如下抢救:一、拨打“120”紧急呼救。二、让患者头部后仰,下颌上抬,头部偏向一侧,使呕吐物尽量流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带假牙,需要摘掉,避免抽搐时造成危险。三、做有效的心脏按压,具体方法是,两手手掌重叠,手指抬起,放在患者的心前区(胸骨下1/3部位偏左侧),垂直往下按压。按压幅度为3—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同步采用人工呼吸,每30次心脏按压辅以两次人工呼吸。

  防猝死的“七大法宝”

  1   “魔鬼时间”(上午5-10时)慎起居。

  2   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3   坚持运动。

  4   劳逸结合,经常给自己减压。

  5   戒烟

  6   限酒。

  7   定时体检。


  你关注自己的身体吗?国人最信奉“生命在于运动”,最倾向“通过睡觉解乏”,又普遍认为最应该“年年体检”。但是知易行难,有多达六成人没有运动习惯,晚十点前就寝的只有一成人,身体不适不及时就医者超过七成。你,对自己的身体撒了谎?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体质堪忧、亚健康来袭、慢性疾病多发,疑难病症、“心病”等还常常“偷袭”……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加入到人类的第四次大革命中——健康革命——它的目标就是使人们愉快、健康、长寿,并且高质量地度过幸福的一生。

  然而,中国人的健康革命就真的没有“谎言”吗?

  “动”与“不动”的博弈

  谎言:最信奉“生命在于运动”

  真相:六成人无运动习惯

  在健康革命的启发下,第四医学形成,这项包含了刮痧拔罐疗法、砭石疗法、按摩疗法、足疗、美容心理学理疗、合理运动、食疗等内容的医学形态也被称为自我保健医学。从35岁的银行业务经理冯玲口中,《小康》记者得知了“健康革命”和“第四医学”的说法,也听她讲述了“爱自己、重保养”的理念与表现——她觉得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她办了健身卡,一年做一次体检,一段时期内的紧张工作后还会去做个SPA(源于拉丁文“Solus Par Agula”的字首,Solus为健康,Par为在,Agula为水中,意指用水来达到健康,健康之水),或是去刮刮痧,她还坚持用名牌护肤品,购买了好几本被炒得很火的教大家如何吃的健康的书。

  但让冯玲焦虑与心虚的是,两年期的健身卡快过期了,她却只去了不到10次;距离上次体检已经过去了近6个月,但冯玲却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去调理,平时有个小病,也从来不去医院;身体常常疲劳,发出“休息、睡觉”的信号,但她却依旧改不了熬夜的习惯。

  “就拿办健身卡来说吧,对我而言,它最大的作用似乎就是心理慰藉了。”冯玲说。尽管自己并没有因此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但她从小就接受过“生命在于运动”的教育,到现在也坚信这个理,“不过,我发现身边的很多人也都挺矛盾的,像我这样光喊着健康的口号却连运动都不愿意去做的人有很多。”

  冯玲的“发现”在很多中国人身上有明显表现。《小康》调查显示,在“中国人最认同的养生理念”中,“生命在于运动”被排在了第一位,并且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23条养生理念,超过六成人表示自己最信奉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这条格言。

  然而,国人真的会像伏尔泰一样喜欢参加散步、跑步、击剑、骑马、游泳、爬山、日光浴等运动吗?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62.5%的人坦言自己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小康》还联合新浪网做了“您敢挑战1500米吗?”的小调查,结果39.6%的受访者表示,如果现在去参加跑步锻炼,以现在的身体状况,所能接受的距离是400米以内;28.9%的人能跑400到800米;19.5%的人能跑800到1500米;仅12.1%的人敢于挑战1500米以上距离。

  在“最‘不爱’自己的十种生活状态”排行榜中,排在第一位的也和运动有关,近六成人表示自己“缺乏运动”;与此相“呼应”的是,“长时间上网”被排在了第二位,仅比选择“缺乏运动”者少了0.7个百分点。

  《小康》调查显示,40.8%的人每天坐在电脑前的时间为“4到8小时”,24.8%的人长达“8到10小时”,20.9%的人为“2到4小时”,7.9%的人甚至表示自己每天和电脑要亲密接触“10小时以上”,只有5.5%的人选择了“0到2小时”。

  “睡”与“不睡”的纠结

  谎言:最倾向“通过睡觉解乏”

  真相:仅一成人晚10点前就寝

  玩过“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吗?可能很多人回答道:玩过!但是如果问你玩过“健康大冒险”游戏吗?可能绝大部分人都会否定说:没玩过,也不敢玩!

  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用实际行动来体验这个被称之为“健康大冒险”的游戏——如果换个问法,“你熬夜吗?”——答案就会像“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显示的一样,仅一成人会在晚十点前就寝。

  即便把23点作为“熬”与“不熬”的界限,也会“筛选出”超过半数的“熬夜者”。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表明:熬夜是人们向自己的健康赊债的一种“赌博”行为,而筹码就是“睡眠”。“熬夜者”是真心愿意“赌博”而抗拒“睡眠”吗?

  如果请参与“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再来“玩”另外一个关于是否抗拒“睡眠”的“游戏”,结果会怎样?

  于是,《小康》问所有的受访者:您倾向于通过何种途径来缓解自己的疲劳?

  《小康》一共设置了22个调查选项,旅游、体育运动、逛街/购物、看电影、网络游戏,等等,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睡觉”被低调地“隐藏”在了所有选项中的第9位出现,受访者会怎么选择?

  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访者均慧眼识珠,发现了“睡眠”这个健康宝藏——最倾向于“通过睡觉解乏”,却依然坚持熬夜——那么,对于国人而言,“睡”与“不睡”的选择,是谎言?还是纠结?

  “看”与“不看”的选择

  谎言:最应该“年年体检”

  真相:超七成人身体不适不及时就医

  随着国人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像冯玲一样会定期体检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中青年人中。一方面,他们自己有健康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不少单位也把体检作为一项员工福利。

  《小康》调查显示,七成人有定期体检的习惯,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能够做到一年体检一次,只有12.7%的受访者从未参加过体检,还有12.6%的受访者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

  “16岁以上的人确实有必要一年做一次体检。”在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尹德海看来,现在高血压、糖尿病低龄化问题突出,亚健康状态的人则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定期体检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坐诊的过程中,尹德海发现,虽然患病的还是中老年人居多,但是以前一般只在老年人身上才会出现的症状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中青年人身上,“不过,年轻人刚开始发病时,往往并不严重,大部分人也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某种病症,所以通过体检查出后进行早期干预,一般能得到比较彻底的根治。”

  北京五洲妇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魏长虹还发现了另外一种现象,“在我们医院,有很多老客户,从2004年建院至今,一直坚持每年或者每隔一年半就来做一次体检。他们虽然有健康意识,可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却依然透支着身体,常常连七八个小时的睡眠都保证不了。”

  冯玲其实就是这样的“代表”。她已经坚持7年体检了,但前年和去年体检发现了一两处“小问题”之后,她并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复查或调理,“我上网查询了一下,又翻了翻书,发现没什么‘大问题’,再加上工作忙没时间,所以就不管了。”

  在《小康》调查中,像冯玲一样,当身体不适的时候,通常会上网查询或者看书,如果不严重就不管了的人,占比41.7%;此外,还有27.3%的人会自己找药吃;3.3%的人会完全不当回事;会去医院及时就诊的人只有两成(27.8%)。

  对于超七成人不及时就诊的做法,尹德海认为,这与看病难、就医难有关系。但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背景,单纯去上网查询或者看书的话,很大可能会被误导,“因为普通人很难找到症结所在,还会因此形成心理负担甚至误诊。”尹德海告诉记者,虽然他在网络上有咨询平台,不少患者也会通过网络平台向他询问病情,但他在解答之后常常对患者说,“我网上的言论并不能代表我的诊断,只是猜测。”

  民间有句谚语,叫“有病不瞒医,瞒医害自己”。在《小康》“中国人最认同的养生理念”排行中,这句话在24条理念中被排在了第10位,认同度较高,如果“年年体检”、“爱自己”、“健康革命”等都不是国人谎言的话,这句理念现在应该被改写成“身体不适及时就诊,上网看书纯粹害己”,并被大家践行。


  焦虑、情绪波动、抑郁⋯⋯有了心病怎么办?66.6%的人表示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或认为这只是暂时的情绪问题,或没有这种观念也想不到还有这种方式。心病究竟应该怎么治?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悲催”、“郁闷”、“好烦啊”……这些常被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心境。

  尽管抑郁症目前诊断还是以临床为主,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判断,确诊也需经过两位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者的一致诊断,但仍有18.2%的受访者自认为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在中国,比抑郁更普遍的是焦虑和情绪波动。在《小康》关于“中国中青年群体常见症状”的调查中,“焦虑”和“情绪波动”分别排在第五位和第六位。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容易焦虑、情绪波动,甚至抑郁?《小康》调查显示,六成人感觉工作压力是最主要原因,与此相对应的是,接近六成受访者同时也在做着“以健康换金钱或职位”的事情,虽然其中有些人并不赞同这样的方式,但他们表示“必须要这么做”。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学讲师简里里认为,人总是在变化的,当人们的健康真受到威胁的时候,一部分人的状态就自然会有所变化,当没有体验过的时候,所谓的教条就常常不能起到作用,大家的“必须要这么做”必然有自己当下认为更重要的原因。

  如果健康真的受到了威胁?人们该如何调整?在简里里看来,这取决于程度。“如果只是有焦虑情绪或抑郁情绪出现,这并非问题。情绪无好坏之分,只是提醒人在生活中有需要调整或应对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调节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即可。但如果达到了临床诊断的标准,我建议这部分人要及时寻求精神科大夫或是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然而,当一个人出现长时间不爱说话、情绪波动较大等心理问题时,他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吗?《小康》调查显示,66.6%的人选择了“不会”。

  对此,简里里建议公众多了解关于情绪的科学知识,因为当有很多情绪症状反复出现,它可能来自于或导致相关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和任何一种身体疾病一样,它也需要药物的介入治疗。

  “很多时候由于大家对这些信息的匮乏和不了解,错过了很多治疗的良机。”简里里鼓励大家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使用这个服务,询问专业的意见。

  公众普遍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原因何在?绝大多数人表示“认为自己只是暂时的情绪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没有这种观念,也想不到还有这种方式”,接下来依次是“花费过高”、“觉得自己没有病”、“认为是自己性格的原因”、“不知道去哪里找心理医生”、“不愿意把自己经历的事情与困惑说出来”和“怕别人觉得自己不正常”。

  “大家的反馈都真实存在。而我个人的感受是,最近几年社会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已经开放很多。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从业者,也还需要做更多的科普工作,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简里里表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高级人才特聘讲师徐科则从心理咨询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打了个比方,“在发达国家,心理咨询是必需品;在中等发达国家,心理咨询是调味品;在不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则属于奢侈品。”已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余年的徐科感觉到,近几年社会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开放了许多,“2007年我出国之前,能够主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人还很少,等到2009年我从国外回来,发现主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人变得多了。”

  虽然心理咨询在中国还不是必需品,“但已经是调味品了。”徐科认为。

  (链接)

  如何看待情绪和压力?

  1.情绪本身不是问题

  2.情绪背后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着眼点

  3.人的压力是一种应激的反应,其本身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作用,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

  点评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科

  提升国人体质的十大秘诀

  爱自己、要懂你、睡得好、有规律、减压力、调情志、管住嘴、迈开腿、防肥胖、慢生活,以“不对自己身体撒谎”的态度做到这十点,“生命”将与“幸福”和谐握手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幸福!?”

  去年11月,《小康》封面报道对上千人进行深入调查后,“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梳理出了中国人幸福感的十大标准。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身体健康”——因为这是“最具资本的幸福”。

  时隔近5个月后,《小康》启动“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的调查,这一次,“生命”与“幸福”再次相遇。由清华大学健康学会主办的《滋养》杂志创刊号卷首语的标题即和幸福有关,这篇题为《幸福的基石》的短文写道,“中国人是贵生的,唯一土生的宗教——道教,充斥了大量的乐生技术:内外丹法、服气辟谷房中术、蛰龙术,追求现世的生命品质为不二目的。绝大多数人矢志于活得足够好,活得足够长。道家的终极价值观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幸福观……”

  为了把国人加在幸福后面的问号拉直,这一次,每一位采访对象都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小康》对于提升国人体质的建议。

  爱自己:定期体检,做身体的管理者

  健康人应该有至少14个生理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精神愉快、记忆良好。

  这些特征,你都具备吗?如果不具备,就对照着这些标准,来管理自己的身体吧!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身体的最佳管理者,但是最佳,却不一定出色。如果自己还做得不够好,就从现在开始,做出色的身体管理者吧!

  多听听身体发出的需求信号,定期做一次全身体检,对于身体,我们必须要了解它、关爱它、顺应它、夯实它。如此,才具有牢牢抓住幸福的资本。

  要懂你: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

  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6个月合理添加辅食。发生火灾时,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会拨打火警电话119……

  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公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中,提到的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在内的共66条内容,你都知道吗?你敢对身体说“我懂你”吗?如果不敢,就补补课吧。

  从大的方面说,社会要重视健康教育的普及,家庭要重视健康观念的树立,健康也要从娃娃抓起。从小的方面说,每个人都要有掌握基本健康知识的意识,因为你懂得越多,你和你家人、朋友的身体才越会有“安全感”。对身体说“懂你”,永远都不会吃亏。

  睡得好:学会让身体充分休息

  战国时名医文挚曾对齐威王说过:“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古代名医的话不无道理,接受《小康》采访的几位健康专家虽然很忙,但大多都保持着早睡的习惯。田永胜的就寝时间一般在22点左右,最晚不超过23点;周振南则更早,一般都在22点之前。如果工作没完成,他们通常会选择凌晨四五点钟再起来干。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就要从睡得好做起。睡子午觉、顺应天时,让阳气顺利生发起来。用不了多久,或许,你身上的疲劳、无精打采、情绪波动等症状就“不辞而别”了。

  有规律:不要朝三暮四,最好一以贯之

  日常生活不规律,会怎样?有可能会导致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是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女性还容易引发月经不调,还会变丑、变老!

  总之,任何试图更改生物钟的行为,都将给身体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二三十年之后再后悔,却已经来不及了。

  减压力:找准自己的节奏,保持外界的平衡

  经常患感冒,且不易治愈;常有手脚发冷的情形;手掌和腋下常出汗;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的苦闷窒息感;时有心脏悸动现象……

  这是日本大学医学部公布的一份心理压力测试表。诊断表列举了30项自我诊断的症状,若出现5项,则属于轻微紧张型,只需多加留意,注意调适休息便可以恢复;若有11项至20项,则属于严重紧张型,就有必要去看医生了;倘若在21项以上,就会出现适应障碍的问题,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在“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过劳感,还能和亚健康的种种表现“对上号”,同时感觉工作压力大,并把影响自己身心健康的最大原因归结为工作压力,那么,你真的需要自我减压了。

  现代精神压抑研究的创始人汉斯·塞瑞博士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人们必须找到适宜自己的、健康的精神水准。从而把精神压抑感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在他看来,人从出生起就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人像赛马,有的人却像龟。赛马以奔驰为使命,一旦被关到马厩里,它就会活不下去。而龟则恰恰相反,总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一步步地缓慢爬行。如果硬将它放在脚踏车上,强迫它快速行驶,它就会疲劳过度而导致死亡。

  所以,要学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学习、生活。

  调情志:善用七情皆良药

  先讲一则故事: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几经治疗都不见效,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后来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结果这位老中医却故意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这位巡按听了捧腹大笑,觉得这个老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楚。不过,过了段时间后,这位巡抚的病真的好了,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巡抚每次想起这件事,都不禁发笑。

  这个流传下来的诊疗奇闻,运用的是中医的情志疗法。喜、怒、忧、思、悲、惊、恐,这是人的七种情绪,用好了,它们皆为良药;用不好,它们则均会致病伤身

  所以,要想身体健康,体质提升,就要有好的心态,调节、调理好情志,如此,浑身上下运行的便都是正能量了。

  管住嘴:吃到意犹未尽最健康

  80后中患神经衰弱的最多;70后中患肥胖症的最多;60后中患高血脂的最多;50后中患高血压的最多……还记得今年1月份发布的“中国饮食小康指数”的调查结果吗?这是在“高压”社会,“高血”时代,“吃货”们自己酿成的“吃祸”——病从口入,重口味带来了一身“富贵病”。

  现在,“中国生命小康指数”的专家智力支持团队教大家如何“管住嘴”。首先要按需饮食,食不过量,严格控制热量摄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身体状况选择食物。例如,女性经期要避免吃冰冷、辛辣、属性偏凉的食物;其次要均衡摄入,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营养摄入全面;第三,要告别“重口味”,每天食盐摄入不应超过6克,除了低盐外,还要少油;最后,还要慎重食用保健品。

  迈开腿:生命在于做适合自己的运动

  在“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虽然超过六成人信奉“生命在于运动”的养生理念,但在“专家投票”环节,却有几位专家对“生命在于运动”这个选项投了反对票。

  其实,“生命在于运动”这个说法也缺少了一些“因人而异”的因素,聪明的中国人需要给这个“漂洋过海”而来的养生信条加一个定语——适合自己。

  说到这儿,大家是否会想起2009年,“小品大王”赵本山在睡前锻炼做的那20个俯卧撑?本来运动是好事,结果却惹了祸,引发脑出血。但也并非说俯卧撑是不好的运动,只是这种锻炼方式与赵本山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合拍”。

  今年3月5日,宁波市区首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成立了——江东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正式揭牌,并开始向市民提供免费体质测定,通过体质测定,该中心可以给市民开出运动处方,告诉怎样运动才是真正适合你的。

  如果对自己的体质和适合的运动不了解,就迈开腿——走路吧!这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呢,现在许多国家把倡导民众步行健身纳入了国家计划,例如美国有“每天走1万步”计划,澳大利亚将走路列为“健身金字塔”计划中很重要的一项,加拿大发起了“消除桌前大胖子”运动,鼓励人们多走路,芬兰则开展了北欧式行走。今年全国两会也有政协委员建议将每年5月11日正式设立为“步行日”。

  此外,“中国生命小康指数”的专家智力支持团队还推荐了自行车、太极、游泳、羽毛球这几项运动。当然,选择谁,由你定!

  防肥胖:看得到与看不到的脂肪都很可怕

  体重异常会如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研究员张倩在她编著的书中写道:一般来说,体重的增加反映了体内脂肪重量的增加,当我们变胖的时候,不仅用手可以摸到腰腹、大腿上的肥肉,内脏周围甚至内脏内部也囤积了大量看不到的脂肪,血管内的脂肪含量也会超标。体重超重可以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胆结石、糖尿病,以及大肠癌等肿瘤的发病率。而肥胖更会导致骨关节病、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

  “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显示,肥胖位列“中国中青年群体常见十大高发疾病”排行榜的第二位。所以,在“管住嘴”之外,我们还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防肥胖!

  慢生活:有张有弛,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为何健康与亚健康的年龄“分水岭”那么低?——低到只有25岁。

  为何你会选择最不爱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运动、缺睡眠,是何等的“自虐”。

  为何人在英年却会早逝——猝死难道真的不能防?

  为何你要对身体撒谎——坚持运动、按时休息、及时就诊真的很难吗?

  为何心病难医——你想过何处下药的问题吗?

  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没有思考过,那么生活在以“数字”和“速度”为衡量指标的时代里的你,请忘掉压力,放慢速度吧,因为你很可能已经迷失了自己。

  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的概念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包含精神的、健康的元素,因此我们提倡“慢生活”。就像“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的一样:“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中国公众最信奉的五大养生理念

  排名   项目

  1   生命在于运动

  2   药补不如食补

  3   人生之诀在于“调”——调养、调理、调节、调整、调和、调解

  4   睡前洗脚,胜吃补药

  5   饭后散步,不进药铺

  “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专家智力支持团队:(排名不分先后)

  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尹德海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徐成斌

  北京五洲妇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魏长虹

  北京千福健康体检中心执行院长周振南

  北京老年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马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高级人才特聘讲师徐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学讲师简里里

  清华养生项目主任尉迟健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田永胜

来源:小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