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982|回复: 0

汉语妙用【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9 23: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语妙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8f3c700101jbfw.html
(一)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为鼓舞清兵士气,京城有位棋坛高手出了一幅对联征对,为:
  大帅用兵,士卒效命,车辚辚马萧萧,气象巍巍,祝此去一炮成功,方不愧出将入相;
  哪知道慈禧西逃,京城陷落,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于是有人以此立意,对出了下联:
  至尊在野,长短休论,文泄泄武沐沐,议和迭迭,到后来万人失望,直落得抢地呼天。
  此联妙就妙在,上联嵌入象棋中的帅、兵、士、卒、马、象、炮、车、将、相等所有棋子的名称,下联嵌入至尊、野、长、短、文、武、人、地、天等所有牌九的名称,对仗极工。
   (二)清朝末年,有六位在嘉定中学任教的秀才,都是不学无术之徒,一天六人同游城外高标山的万景楼,居然贴了一幅这样的对联:
  六秀才同游一日,万景楼从此千秋。  
  当地名士王畏岩很讨厌他们的狂妄,将此联改为:
  六秀才只通六窍,万景楼遗臭万年。  
  人有七窍,只通六窍,是笑其“一窍不通”,这六人题此等对联,万景楼自然是要“遗臭万年了”。
(三) 古时相传有家药店,想要雇一名懂药的人为司药,于是出了一幅对联,写明对上的人可以录取。联曰: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一时无人能对,后有一女子对道: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店主一见,立时录用.
  此联上下手法相同,白头翁、大戟、海马、木贼、草寇、百合、旋复、将军、国老,都是中药名。而红娘子、金簪、银花、牡丹、芍药、五倍子、从容、云母、天仙,也是中药名,对出来也是一语双关,堪称妙联。
 (四)据《锄经书舍零墨》载,有个相士,爱说大话,曾经自作一对联,曰:
  几卷书谈名谈利,一双眼知吉知凶。  
  对联贴出去,第二天再看,已被人改了几个字,成了:
  几卷破书,也要谈名谈利,一双瞎眼,那能知吉知凶。
  对原联改字续字,以求新意,是为脱化,相士此联脱化后,意思完全相反,见者无不绝倒。
    (五)刁骏《郑板桥对联辑注》引《郑板桥》书中一联,云:
     世道不同,话到嘴边留半句;人心难测,事当行处再三思。
 清雍正、乾隆两朝,文学狱大兴,此联因此而发,近乎格言。
   (六)湖南祁阳有一凉亭,旧时有一联云:
     后会有期,此后莫忘今日语;前程无限,向前须问过来人。
 对联为临别的勉励之语,颇有哲理。
(七)安徽定远县城隍庙里,有一副妙联,不仅有色有味,而且还具有警世作用,颇为难得。这副对联写道: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这副对联用酸、咸、辣、甜、苦“五味”对黄、白、红、黑、青“五色”,对得极为精巧。但在精巧的对句背后,又寓意有不可对人残暴,不可见钱眼开的劝世深心。用对联来省人劝世,真是绝世无双。
(八)《对类》有联云:
   沧海浪洪,潮汐漫滔淹港渚;滹沱河涨,波流汹涌没汀洲。
   全联都用三点水旁,道是不俗。
(九)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对联,云: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此联抓住弥勒佛的两个特点,一是肚子大,二是笑呵呵,颇有哲理意味.
(十一) 旧时有一联,曰: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联中嵌入大寒,霜降,小雪,端午,清明,重阳六个节气名称,又有一联为:
    昨夜大寒,霜降茅篷如小雪,早春惊蜇,春分时雨到清明.
(十二)古时候有一联云:
    半夏当归,生地何如熟地好?千年独活,红参自比白参差.
    其中半夏,当归,生地,熟地,千年,独活,红参,白参,都是中药名,连在一起,又有一层意思.
(十三)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刘凤浩,本来是要点状元的,乾隆召见时,出了一联让他对: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凤浩对道: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此联对仗工稳,最末一句本为求对,可乾隆说,你自己既说自己是探花郎,那就点你做探花吧.
(十四)魏寅《魏源楹联辑注》云,清代魏源幼时,见当地一举人喜抄人诗作对以为炫耀,颇憎恶之,时或予以揭穿。一日举人指着手提的烛灯出联要魏源对。联曰:
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对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心中有火”与“眼里无珠”均语带双关。“烛,烛”、“心,心”与“笼,笼”、“眼,眼”为连珠。
(十五)《评释古今巧对》云,秦观与苏小妹成婚之夜,苏小妹不知何故,决定不理秦观,并用如下一联表意:
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秦会意,并对下联:
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
联语主要用双关法。月朗星稀者,无云也。无云加不雨,即不会云雨也。不雨亦谐不语。成霜,犹言成双。
(十六)《解人颐》云,明代解缙七岁时,随父出,见一女吹箫。父出句命对,曰:
仙子吹箫,枯竹节边出玉笋;
解缙应对道:
佳人撑伞,新荷叶底露金莲。
枯竹,箫也。玉笋,歌女之手也。乃比喻。金莲,乃脚之代称。两联极具形象。
(十七)《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云,湖南彭更曾出一上联在天津《智力》杂志上征对。联曰:
信是人言,苟欲取信于人,必也言而有信;
河南于万杰对道:
烟乃火因,常见抽烟起火,应该因此戒烟
联语为析字对。“人”与“言”成“信”,“火”与“因”成“烟”,联中皆凡两见。
(十八)《笑笑录》云,唐伯虎为一商人写对联,曰:“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其人嫌该联表达的意思还不明显,不太满意。唐伯虎给他另写了一副,曰:
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其人大喜而去。蚊子、虱子,皆为嗜血动物,人人见而厌之。以此比喻生意和铜钱,形象不言而喻。此商人居然“大喜”,足见其无知与浅薄,联趣正在这里。此联除用比喻外,还用了重言(队,越)。
(十九)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有句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清末,聂伯毅换下其下句以言袁寒云曰:
为收白日放歌须纵酒,黄金散尽书。
下联亦成句,只未详出自何人。
又梁羽生任香港《新晚报》编辑,或投一联云:
白日放歌须纵酒,黑灯跳舞好揩油。
下联形象地反映了香港舞场情况。揩油,借喻越轨行为。
(二十) 孙保龙《古今对联丛谈》云,郑板桥在淮县上任不久,一塾师前来告状,谓主人请他教学,议定一年酬金八吊,但年终未曾兑现。板桥疑塾师误人子弟,遂以大堂灯笼为题,出联曰: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塾师对道: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板桥见塾师并非无能之辈,即判塾师为胜,并留其在衙办事。
联语用了叠词、自对及上下对句相对(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东西南北”四方)等技巧。
(二十一)《中国古今巧联妙对大观》云,从前有一小姐出联求偶,曰:
羊毫笔写白鸾笺,鸿雁传书,南来北往;
一位皮匠对道:
马蹄刀切黄牛皮,猪鬃引线,东扯西拉。
上联含三种动物,两个方位,下联亦含三种动物,两个方位。上联表达小姐的愿望,下联表现皮匠的职业,都很确切。联语末四字乃自对而后又上下联相对。全联对仗极工。据说,二人因此结成伉俪。
倒贴“福”字的由来
    民间有个习俗,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也时有倒写“福”字的舞台背景。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但从何时起倒贴“福”字,这“福”字倒贴与什么人有关,有怎样的传说?笔者经过多方搜集,原来,倒贴“福”字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早在清代某一年的除夕,恭亲王府的大管家为了讨好主子,挖空心思想计策。他想,恭亲王最宠爱的是王妃,凡事只要王妃高兴他也就高兴,王爷的妃子叫“福晋”,那就在王妃的称呼上做文章。于是,他就亲自写了很多个大大的“福”字,并叫人贴在王府的大门上、窗子上和库房上,以期让王爷和妃子看了高兴。不料那个家丁做事不细致,忙三火四地竟把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十分恼火,他想鞭笛惩罚那个做事马虎的家丁。大管家见此,害怕王爷怪罪下来自己也受到牵连,急中生智,慌忙跪下谎称道: “奴才常昕人说,恭亲王和王妃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这是吉庆之兆啊!”一向爱听奉承话的福晋听了,觉得也合情理。她心想: “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也真难为他们能想出这种招式。”于是,她让恭亲王赏赐了管家和那个倒贴“福”字的家丁各50两银子。
    后来,倒贴“福”字的习俗由达官府第传到平民百姓家,人们都希望过往行人念叨几旬: “福到了!福到了!”以此图个吉利。
落款雅趣
    书画家吴湖帆一鼻孔常塞,求医问药无效,无奈之下,遂镌印章《一窍不通》聊以自慰。另一位女画家周炼霞,一目视力甚差,作画全凭另一目,所镌一印即为《一目了然》。
    李释堪书法颇佳,晚年移居上海,但因居沪时间不长,影响不大,顾而上门求书者甚少,偶为人作书时便以《不值钱》之印落款。
    有位叫胡朴安的文人,晚年中风半身不遂,便以《半边翁》署名。
    民国时期,卢溢芳与冯梦云合租一屋,刘半农为其提斋名《非驢非马之室》,意为《卢》(盧)少马旁而不成驴,《冯》(馮)多两点亦不成马。
                    
绝妙的数字诗
    黄侃先生曾作过一首七律,提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半双两》等数词,虽是游戏之作,但一气呵成,堪称佳作。诗曰:
    一丈红蔷荫碧溪,
    柳丝千尺六阑西。
    二情难学双巢燕,
    半枕常憎五夜鸡。
    九日身心百梦杳,
    万重云水四边齐。
    十中七八成虚象,
    赢得三春两泪啼。
                           
陈寅恪巧作《防空联》
    抗战时期,国学大师陈寅恪正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那时日本飞机经常轰炸大后方,昆明同重庆、成都等地一样,时常发警报《防空》,以至终日人心惶惶。陈寅恪却习以为常,曾用两个常用成语拈成妙联:
    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机”是飞机,“入土”即躲入防空洞之意。全联自然贴切又十分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讽贪官联
    从前有个当官的,贪婪成性,却还要以清廉自居。老百姓对他的行径十分不满,怨声四起。贪官厚颜无耻,为自己辩护说:“竹本无心,外面自生枝节。”有人把它作为上联对上了一句:“藕因有窍,中间抽出丝毫。”刺得贪官有口难言。
                              
个个草包
    传说,和坤建了一座亭子,请纪昀题字写横额。纪陶挥毫写了两个大字“竹苞”。竹苞,竹笋也,出自《诗经》,是形容事物像竹笋一样可以顶石破土。和坤想,这是说我在仕途上能取得成功,非常高兴。后来,乾隆探访,看到亭上大字,突然发笑,问是何人题写。和坤愣了愣,回答是纪昀。乾隆说,“竹”字拆开是“个个”,“苞”字拆开是“草包”,纪昀是在骂你,说你家\"个个草包\"!
                        
巧妙的判词
                  (一)
    宋时,张咏任崇阳县令,察钱库小吏每日于帽缝藏一小钱还家,最后被抓,
以盗窃国库罪拘审。
    吏不服,认为盗一枚小钱,不应小题大作。张咏提笔写道:“一日一钱千日
一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吏闻之,思己二十余年之所为,服矣。
                          (二)
    明天启年间,一御史颇有口才。宦官魏忠贤手下一名太监欲取笑御史,便缚
一鼠前去告状,声言:“此鼠咬毁我衣物,特擒来请御史判罪。”
    御史沉思片刻,便下了判词:“此鼠若判答杖放逐则太轻,若判绞刑凌迟则太
重,本官决定判其宫刑。 ”
    太监闻之,明知御史在讥讽自己,却也不得不服其判词之妙。
                                                     

对联趣谈
                 巧逐浪子                             
     某客店中,一浪子见一妇人独居客店,逐以一上联相戏: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妇人即以下联相斥:漂游浪汉流落江湖没浅深。浪子大惭,溜之大吉。  
               
                             讽刺联
   
    从前有座寺庙,寺里和尚仗势欺人,将寺庙周围的土地全霸为庙产。一秀才不满,便假装到寺里烧香,和尚见来者是位读书人,便向他索求一对联,秀才也不推辞,挥手写下:
      香残日落了却凡心一点  炉中火尽须把意马牢拴  
和尚很是得意,到后来才发现自己上当。原来此联之意为:上联中“香”去掉“日”,“凡”字去一“点”,和起来是个“秃”字。下联中的“炉”字去掉“火”,再拴上“马”是个“驴”字。但为时已晚,此联已在百姓中广为流传了。
                             
李渔宇且停停

    有一年,李渔在家乡牵头造了一座过路的凉亭,其中财主李富贵出的银两最多。造好的那一天,李富贵提出要给亭子起一个名字,便对李渔说:“谁先想好了名字,就先用谁的。”李渔说“且停停。”李富贵说“还停停,我已经想好了,就叫富贵亭!”李渔说“我不是说了吗,叫‘且停亭’。”接着吟出一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修碌碌,来着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李富贵一听,灰溜溜的走了,而李渔的这副对联至今仍然挂在他家乡—浙江兰溪夏李村的且停亭里。
                        

才女嫁皮匠
    从前,一女子自恃才高,别出心裁一对句择如意郎君,她出的上联是:
           羊毫笔写白鸾笺,鸿雁传书南来北往
    一日,一闯江湖的皮匠路经此地,见此上联,不假思索地对出下句:
           马蹄刀切黄牛皮,猪鬃引线东拉西扯
上下联珠联璧合,马联对养句,生机勃勃。才女兑现诺言,与皮匠结为秦晋之好。   

赵景深得一封成语缩脚信     
    一九三四年,赵景深先生翻译了一部十四册《格林童话集》在北新书局出版了。书局有一位青年名叫高培基,勤奋好学,深得赵先生赏识。一次,赵先生去书局时发现小高正捧着《成语辞典》研读,于是主动指点。事后第三天,小高收到赵先生的一封信:
劳苦功  一马当  自力更:罄竹难  迫不得   水落石  良莠不  ,模棱两  通力合  见多识  奔走相  捷足先   恩将仇。积少成
新陈代!不耻下   洁身自  。
大煞风  一往情      举一反  披星戴   横七竖   重见天
    这是一封成语缩脚信。将每条成语中隐去的第四字连起来,就是信的全文:
高先生:
      书已出齐,可作广告登报。多谢!问好。
                                      景深    三月八日
                     
郑板桥巧戏土财主
    一日,某乡绅老财为其老母做寿,亲朋好友坐满了客厅,老财忍痛花一百两白银请郑板桥来写寿联。郑板桥向来耻于与俗子交往,可正巧囊中羞涩,又急于沽酒,三文钱难倒英雄好汉呀!于是勉强收下银子去了。堂上早已备下文房四宝,郑燮挥毫写道: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客满门。
众客齐喝彩,老财面有愠色,向郑先生耳语:该写娘增寿呀!怎么让别人增寿呢?郑燮团起对联扔了,重新写道:
                   天增岁月娘增寿,
                   春满乾坤爹满门。
既然老财限定上联要突出娘字,那么下联郑先生就只能用爹相对了。
左宗棠丰赴宴吟诗
    晚情一带名臣曾国藩,有次由京城反乡,在双峰设宴款待父老乡亲。国藩身居要职,名震朝野攀龙附凤者趁之若鹜,连事先未约请的对象,乃至外乡的名门权贵,亦纷纷前来赴宴,一时人满为患。席间觥筹交错,磨肩碰肘,连斟酒上菜的都觉为难,其实曾国藩的好友左宗棠亦应邀出席盛宴,左公为道光举人,累官总督,拜东阁大学士,诗文卓绝一代。见此情状,一时兴来,即席赋诗一首云:
             华堂今日盛筵开,不料诸公个个来。
             上菜打从头上过,提壶直相耳边筛。
             方愁臂短无长著,又恨身肥占半台。
             门外又传嘉客到,主人只好一边陪。
    诗意幽默风趣,读之令人解颐。

自取其辱
    从前有位姓石的塾师正在津津有味的给学生讲课,一只母鸡来到学堂门口咯咯咯的叫个不停,塾师心理老大不自在。突然,他发现学堂门口有块砖,于是丢下课本,拾起砖头向那只母鸡扔去,只见母鸡的翅膀扇了扇,脚蹬了蹬,一会便死去了。
    满堂学生见此情景目瞪口呆,而那位塾师却满心欢喜。它望望门外被砸死的母鸡,又看看眼前的学生,兴之所至,竟出了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让学生对下联。学生们愁眉苦脸、冥思苦想,一时间对不出来。巧的是,被砸死的母鸡的小主人也在该学堂念书,他看到塾师无端用砖头打死自己家里的母鸡,还幸灾乐祸,实在气愤,心想何不趁机骂他一骂!他由塾师姓石想起,不一会儿便有了下句,于是站起来,大声念道:粗毛野兽石先生。塾师没有料到自己的上联竟然引出如此下联,一下子面红耳赤,尴尬至极。
                 
斗自称是小斗

   一九六三年的一天,老舍先生去北京大学讲学。王力教授介绍说:“今天请语言大师、文学泰斗老舍先生谈创作,大家热烈欢迎!”在掌声中,老舍先生身着长衫,以他特有的沉稳走向讲台:“同学们,方才了一了一系王力先生的字—笔者注』先生过奖了。在下休说是‘泰斗’,便是‘小斗’怕也不足斤两啊!”
如此谦虚、幽默的开场白,使得会场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谐音之妙

    辛亥革命,清帝逊位,辫子剪掉,咸与维新,一般人改呼“皇帝万岁”为“民国万岁”,以为从此“天下太平”了。可是,军阀混战,官僚横行,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四川“怪人”刘师亮便将“民国万岁”和“天下太平”改动两字成了“民国万税”和“天下太贫”。由于巧妙利用谐音字,使原来的颂语成为绝妙的讽刺,深得民心,此语立即流传开了。

“充电”新用法及其产生的原因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中的“充电”只有一个义项,即“把直流电源接到蓄电池的两极上使蓄电池获得放电能力”。这是从物理学角度进行解释的。从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来看,专业术语有时会发生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一般的词语”,例如“‘麻痹’‘感染’‘瘫痪’‘消化’等”。〈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版〉本来是专业术语的\"充电\",现在也开始向一般词语转变,表达新的意义。先看下面几例:
    ①呼和浩特的许多市民利用国庆长假抓紧学习,忙着为自己“充电”。(《假日“充电”忙》,《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4日第1版〉
    ②假期,对身在江城的很多外来打工族而言,是一个绝佳的“充电”机会。〈《外来工长假“充电”》,《楚天都市报》2001年10月7日第2版)
    ③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深圳人来说,国庆七天长假如何度过,着实应当好好思量一番,选择外出旅游,是可以理解的。但记者在这次国庆期间还看到了一番新景象:有更多的年轻人在节日期间争分夺秒忙于“充电”。(《深圳年轻人“国庆”忙“充电”》,《光明日报》2001年10月7日A4版)
    以上各例中的“充电”有一个共同的所指“读书”或“买书”。此外,例②还指“学习上网浏览、查找资料”;例③原文罗列的内容更多,指参加“电子技术培训班”和“各种英语、电脑、WTO知识、礼仪与形体等方面的培训与讲座”,还指参加“深圳残疾人服务网站远程教育大专班”的学习。总之,这些句子中的\"充电\"已不是原来的意义,而是指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己的知识、提高个人能力。
    以上3份报纸,不只是标题里的“充电”带着引号,正文里也都用引号标示。其原因不仅是为了强调,更重要的是“充电”还没有完全成为一般词汇,还没有与“充实”“提高”等意思划等号,还只是一种“临时用法”,可以说只是显示出某种发展演变的倾向。

“环保”不能“治理”
    “环保”,是名词性偏正结构的词组“环境保护”的简称。虽然“环境保护”这个词组出现时间不长但使用频率极高,现在己演变为“环保”这个名词,其语素间仍然是偏正关系,中心语素是“保”。
    在2001年4月15日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中,主持人多次说道:“治理环保,要靠大家。”在4月28日央视的“新闻联播”中,也提道:“整治环保,刻不容缓。”“治理(整治)环保”的说法不妥。
    环保工作有松紧优劣之分;若“松”了、“劣”了,应“抓紧”、“搞好”,而不是“治理”、“整治”。即使是环保出现了混乱的局面,“治理”或“整治”的应是“环保工作(局面)”而不是“环保”。因为“环保”的意思就是“环境的保护”。
    因此,上引二例,应将“环保”改为“环境”,或将“治理”、“整治”改为“加强”、“重视”等词,也可将“环保”后面加
上“工作”、“局面”等中心语。
    环保这一新兴的名词,由于经常使用,有时也可用作动词、形容词。如央视2001年5月18日晚间新闻:“有些企业,只生产,不环保”,“风力发电,既经济,又环保”。这两个“环保”,意思分别是“搞(抓、重视)环保”、“符合环保的要求”。由于它们与上句对举,倒也言简意明。

同音字趣谈——捐官答上司
    有则笑话叫《捐官答上司》。一天上司巡访下来,问一捐官:“现在百姓如何?”捐官赶紧回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是不
少”。上司说:“我问的是黎庶?”捐宫又回答:“梨树甚多,结果颇少。”捐官固然无知,但这同音字也确实混淆了捐官的视听。

“哼哼哈哈”与微微一笑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谈到,有一富贵人家给孩子做满月时请了几位客人。大家瞧了瞧孩子,有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当宫的”博得大家一番称赞。另一个客人接着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收回了一番恭维。有第三个客人却说“这孩子将来是要的”,受到大家一番合力的痛打。,说当宫发财的“许谎”,受到礼遇;说要死的,必然,却倒了大霉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吉庆的日子里,人们都期待听到吉祥的话,最忌讳听到不吉利的字眼“死”。头两位客人抓住听话人的心理,投其所好,因此他们的慌话主人爱听,后一位客人尽管说了真话,但不看场合,不看对象,不注意说话的分寸,直来直去,叫人听起来十分反感,挨了打恐怕还会有人说他活该。如果不想得好报,又不想挨打,该怎样说才好呢?鲁迅的文章提示我们,最好是这样说:“这个孩子嘛,嗬,嗬,将来嘛,嗬,嗬”。既不说升宫发财一类的违心话,也不说要死之类的不吉利话,实际上他什么都没有说。当然,不哼哼哈哈也可以,那就是面对这种无聊的难以表态的事情微微一笑。微笑可以表示欣赏,表示附和,表示不同意,表示听不清别人的话,仿佛别人未曾说过此事;微笑充满了神秘作用,它是抵御不近人情的问话,不好表态的一种非言语的交际工具。

先说与后说

    战国时代,齐王派了一名使者去拜访赵威后。问候信还没有拿出来,赵威后就抢先向使者表示对齐国的关心,她说:“贵国的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听了很不高兴,说:“齐王叫我来拜候您,是一番好意。你呢,先不问候齐王好,倒是先问收成,再问老百姓,末了才问候齐王,未免‘先贱后贵’了吧?”威后说:“你说
错了,收成不好,老百姓怎么能好呢?老百姓不好,君王又哪里能好呢?我这样问有什么不对呀?难道要我‘舍本逐末’吗?”使者听了,无话可答。
    故事见于《战国策•齐策》。赵威后问话的句序是“收成一百姓一齐王”,这是按先重后轻的逻辑顺序组织造句的。使者也是按先重后轻的顺序造句,只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是“齐王”。最重要的就应当说在最前面,他心目中的句序当然是“齐王—百姓—收成”了。一颠一倒,表达出“先贱后贵”与“先贵后贱”对立的思想见解。
    从前有人查一桩贪污案,因:查无实据,难下结论,就批了“查
无实据,事出有因”八个字。就是说,查不到确凿的证据,是有原因
的。批语暗示受审者至少是个贪污嫌疑犯。用今天的话来说,批
语给受审者留下一条尾巴。后来,换另外一个人办理这个案件。此人事先受了贿赂,就把这两个小句的句序颠倒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意思说,把人家当贪污犯审查是有原因的,但结果找不到任何真实凭据。于是,贪污嫌疑犯就变成一无罪责了。句序一变,整句的意义完全不同。汉语里颠倒句序竟能产生这样奇妙的作用。
    先说后说还常常表现一个人的思想修养,说话的意图,以及对听者的体贴,讲究哪些意思该先说,哪些意思该后说,这是提高说话效果的一种手段。

谐音与联想
    同一个字因谐音容易让人引起不同的联想。好的联想义(吉祥语)极受汉人青睐(如香港人由8联想到\"发\"),不好的联想义就变成忌讳语了。例如在北方话地区,铁窗容易让人联想到牢房,家里明明安上了铁窗,也得说安上了\"钢窗\"。然而,用相同质料安上的铁门却不能叫\"钢门\"。\"钢门\"与\"肛门\"同音,它的联想义自然不雅,所以仍叫\"铁门\"。自古以来,因避谐音忌语而改姓、改名、改店名的事情多有发生。
    改姓:东汉有厍钧,厍(She4声,念社),本作\"库\"(ku4声)。因\"库\"与\"苦\"谐音,\"库家\"容易听成\"苦家\",不吉利,历史上姓库就减去一点,成为姓“厍”。冼(Xian3声,念显)本作\"洗\"(xi3声 )此姓出在岭南,隋初岭南有洗夫人,\"洗\"与抢光杀尽有关,如\"洗劫\"、\"洗城\"、\"洗家\",会让人联想成\"屠夫\"强盗\"之家。因此,作为姓的\"洗\"
字减去一点成为\"冼\"。
    改名:汕头有个女青年叫何通坚,用潮州话念确是好名;字,用普通话念,却引起不好的联想。\"通坚\"与\"通奸\"音同,又因为姓\"何\",连起来念更容易让人串解成\"为什么通奸?\"四十年前,这位女青年因照顾爱人关系调到北京工作后,不到半年就申请改了名字。无独有偶,北京有个徐定富,这真是个吉祥名字,叫起来又十分响亮,可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工作,用广州话叫他的名字,一下子变成了难听的\"除
定裤\"(一定把裤子脱下来)。后来,徐定富当上了副科长,广州人管他叫\"除裤科长(脱裤子科长)。\"徐\"与\"除\",\"富副\"与\"裤\"在广州话里同音,弄得他哭笑不得。
    改店名:北京复兴门外有家“复兴饭店”,高楼顶上竖起一块招牌“ Fuxing Hotel”。但是,fuxing与英语\"不洁词\"Fuking(骂人话)谐音,外国客人一看见这个招牌就不敢住进了去。直到老板发现Fucking是英语的谐音忌语后立即改名\"燕京饭店\",饭店才进入了正常运作。北京人对日杂商店里的;\"日杂\"二字不会引起任何联想,但太原人因\"日杂\"而联想到同音的\"不洁词\"(性行为),所以街上只有\"日用杂品店\"的招牌字,见不到“日杂商店”四个字。香港九龙有个世运饭店,开业后几天就改了店名。原来,当地潮州人很多,一见这个招牌决不进去用饭,用潮州话一念,\"世运饭店\"就成\"死运饭店\",谁愿意化钱买不吉利呢?
汉语中的尊卑之别
   人际交往中该怎么讲话,不该怎么讲话,往往要遵守社会行为的规范。其中,受\"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传统文化影响很大。《红楼梦》里常常写到用茶,该用哪一个动词,主要看喝茶者地位的高低。招待贵妃、王爷等尊贵客人用\"献茶\",招待一般客人用\"请茶\";如果客人的地位比主人低,就用\"倒茶\"\"赏茶\":贾府内部,仆人对主人和晚
辈对长辈用\"捧茶\"\"端茶\",平辈之间用\"让茶\"\"递茶\"。
    今天的社会虽不再分尊卑贵贱,但语言中还保留了\"上\"和\"下\"的区别,上对下,呈现支配型的语言特点,说话具有一定的指令性;下对上,呈现被支配的语言特点,说话多一份尊敬、谦恭的语气,现代汉语里有些词语只用于下对上,或上有些词语只用于下对上,或上对下,表现出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例如,下级对上级一般用“汇报”“报告”,上级对下级一般用“通报”“传达”。有地位的人与人见面用“召见”“接见”“会见”,一般人相遇就用“看见”“遇见”“碰见”。“关心”可以用于上对下,也可以用于下对上,但“关怀”只能用于上对下。长幼之间的用词也是不同的,对父母只能用“赡养“奉养”,对子女只能用“抚养”“养育”“培养”“教养”。问六七十岁长者的年龄是“高寿”“高龄”,问成年人的年龄是“多大了”,问小孩子的年龄是“几岁”。
    敬称和谦称各用相应词语表示,决不可弄错。比方说,有人问“府上在哪儿?”“令尊可好?”如回答“府上在紫竹院”“我的令尊很好”,那就会令人捧腹。

“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
    汉字中形近字甚多。古时候,某村的私塾请了一位“白字”先生。他教《论语》时,把“郁郁乎文哉”全都错读成形近的“都都平丈我”。学生也就扯直脖子跟着读。后来,换了一位水平较高的先生。他告诉学生应该念“郁郁乎文哉”。结果,学生哗然,认为后来的先生读错了。于是,留下一首谣谚:“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买猪千口”与“朱肚皮”
    把字写得整齐、清楚是保证书面交际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古代,某县官请客,写了张字条,让衙役去采购。其中有“买猪舌”一项。因为字条是直行书写的,县大人又疏于书法,把“舌”字的上下两部分离得太开了,衙役读成“买猪千口”。于是,衙役到乡下到处收罗,买回了一千头猪。这是直行书写不规范带来的后果。现代,某校某教师在开学第一天点名。有一学生名叫“朱月坡”。由于写名册的人那手字太臭,把“坡”字左右两旁分离了,导致教师错读成“朱(猪)肚皮”。全班哗然。这是横行书写不规范造成的笑话。汉字多数由一个以上的部件组合而成。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的内聚,使多部件构成的字呈现整体性。
“中国人民很行”
    汉字中有不少形近字和多音字,是学习的难点。有一次,一名汉语专业的外国留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你们的街上到处写着‘中国人民很行’这样的标语,而且都是在取钱的地方?有的还具体地写‘中国农业很行’或者‘中国建设很行’。是不是怕外国人看不起你们?”
    老师一琢磨,忍不住哈哈大笑。原来这位外国留学生把“银”跟“很”这对形近字混淆了,还错读了“行(hang2)”这个多音字,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就变成了“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也就分别变成了“中国农业很行”和“中国建设很行”。
成仿吾挨斗不忘纠错
    成仿吾,1897年出生于湖南新化县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因聪颖过人被曾考取过进士的祖父宠爱而起名“仿吾”。1910年,年仅13岁的成仿吾便赴日留学,与郭沫若、郁达夫结成好友。三人相约成立“创造社”。
   “文革”期间,年近七旬的成仿吾惨遭厄运,被打断了两根肋骨。一次批斗者朗诵毛主席诗词以壮威――“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却将最后一个字读成“bà”音。成仿吾猛然间强挣着昂起头,严肃地喝道:“同学,你读错了,那个字不念(bà),念(pí)!”会场上顿时爆发出一阵掌声。人民大学复校后,年过八十的成仿吾任校长。1984,他87岁时在北京病逝。
周有光的无奈
    前不久,记者在就语言学问题采访周有光先生时,顺便问了他一个题外的问题,即他是如何看待别人对他的评价的。九十有七的耄耄老人一脸无奈的说:他很不情愿别人称他什么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等等。一则是因为“著名”这个本身就不准确,《辞海》上就根本没有这个词;再则动不动就称什么什么家,太吓人。因此,他倾向于另人称他为一位语言学者,意谓一位研究语言学的人。
    老人这番质朴的话语,有是非之辩而无名利之争。同时,他那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也深深感染着我,不禁让我想到当今学术界,年轻人坐不住冷板凳,靠攒几篇文章,就想当什么学术带头人;年长人耐不住寂寞,靠主编几本书,就想做什么学术权威,也俨然以著名的什么什么家自居。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恰就是我们治学、成业的大敌吗?
中国人说话像唱歌

    有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真是美极啦!
    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高低抑扬的声音有规律地交错是古典诗词格律上的特色之一。古典诗词之所以会具有这样的特色,是因为汉语是有声调的。
高低抑扬的声音有规律地交替变换,所以优美动听。诗行中的平仄是由音节的声调造成的。
    普通话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调。母音也叫元音。声调符号要标在音节的主要元音上。当一个音节有几个元音时,初学的人确定主要元音有时有困难。一个节中开口度较大、声音较响亮的元音是主要元音。汉语单元音中,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是a,其次是o、e,再次是I、u、ü。人们把这些知识编成既简便又容易记的标调歌诀:
                         a母出现a上标,
                         没有a母找o、e;
                         i、u并列标在后,
                         i上标调把点抹;
                         单个韵母头上画,
                         轻声上面不标调。
    记住这个歌诀,就会准确无误地给音节标调了。

宁愿贫穷不做囚犯----会意字
    从前有富家子弟,自幼好吃懒做,又不会治家理财,坐吃山空,不到40岁就把祖上留下的家业挥霍得所剩无几了。一天,他闷闷不乐地在院子里散步。抬头看见院中一棵根深叶茂的老槐树,似有所悟:“四四方方一个大院子,里面长一棵树,这不正是困难的‘困’字吗?唉!难怪生活这样贫困呢!”便风风火火地把儿子喊来,叫他赶快把树砍了。
    儿子看着那棵树叶繁茂的老槐树不忍心动斧去砍,可又怕惹父亲生气,只好硬着头皮砍树。刚举起斧头,心中忽生一计,放下斧头对父亲说:“把这棵树砍了不难,恐怕还有更不祥的兆头呢!砍了树,咱们人不是还得住在这里吗?这不成了囚犯的‘囚’字了吗?咱们宁愿贫穷,也不能做囚犯呀!”
    听了儿子的话,他一声没吭,砍树的主意无可奈何地作罢了。
邓小平一字不苟----下决心消灭错别字
    1983年6月,全国正在学习、宣传朱伯儒的事迹。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特地为学习朱伯儒题了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当时,邓小平同志嘱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要急于发表,应先请语言学家看看,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
    办公室的同志找到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王老接过写在宣纸上的题词,戴上眼镜,看过后说:“写得好。不‘符合’的‘符’字目前已不再使用,如果这样使用显得不大规范,最好改成‘副’字。”
    邓小平同志得知此事后很高兴,马上提笔说:“再重写一张,用字不规范,这样不好。”邓小平同志又铺开宣纸,一笔一画写了起来,字迹苍劲有力:“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邓小平同志写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不要小看写错别字这件事。报载乌鲁木齐挂面厂曾在日本印刷10吨挂面包装袋,由于图纸设计者和审批者的“一点之差”,竟将“乌鲁木齐”印成“鸟鲁木齐”,致使包装袋全部报废,16万元巨资付之东流。
    能不能消灭错别字呢?王力先生曾说:常用字不过三四千,容易写错的字不过一二百个。同音别字,常见的也不多。只要我们重视文字的规范,随时留心,基本上消灭错别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必须“把消灭错别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从思想上重视正字法,下决心消灭错别字,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我们每一个对民族、对大众有责任感的人,都应当从我做起,下决心消灭错别字。从思想上重视,随时留心,勤查字典勤问人,消灭错别字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现在连我也认不出来了!”----书写要规范

    宋朝有个叫张商英的人,做过宰相,写字非常潦草,人们都讥笑他为“草圣”,可他自己却毫不在意。有一天,他诗兴大发,龙飞凤舞,挥笔写就。他洋洋得意地将诗稿交给侄子去誉写。他侄子誉写时,因为字迹太草,很多字无法辨认,左猜右猜怎么也猜不出来,只好拿着诗稿去请教张商英。张商英接过诗稿,横过来竖过去端详了好久,可还是认不出来。就瞪起眼睛,气呼呼地责骂侄子:“笨蛋!你为什么不早点来问我,现在连我也认不出来了!”
    我们不妨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写字潦草的现象?有没有不但别人看不清楚就是自己过后也认不出来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像张商英那样写字。
    也许有人会说,毛泽东同志写字不是也很草吗?诚然,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文稿很多是用草书写成的。毛泽东同志的草书潇洒、苍劲,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一般的书写潦草是不能与之同日而语的。
    去韶山参观过韶山纪念馆的人都会看到,展出的毛泽东幼年读书时写的毛笔小楷,字体是那样工整,笔画是那样娟秀。正因为毛泽东同志有深厚的楷书功底,才会在草书书法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楷书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楷模的意思。书籍杂志上的字都是楷书。此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草书笔画简单,写起来灵活流畅,速度快,缺点是难以辨认。行书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比楷书容易写,比草书容易认。行书和草书也各有书写规范,不是随便乱写一气。要在练好楷书的基础上练习行书、草书。没有学会行书、草书的人,不要乱用行、草。
    我们写字,在多数情况下,是给别人看的。为他人着想,应当写规范字,字形要写端正,笔画写清楚,不要潦草。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记述了鲁迅先生一段话:“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大好的。”我们都应该记取鲁迅先生的话,不做“存心是不大好的”人!
从呆子“写”文章说起----一词多义
    从前,某财主有个呆儿子,长到七八岁时,财主请了个家庭教师教他念书。
    一天,刚吃过早饭,呆子歪着脑袋得意地对财主说:“都学会了。我想出去玩。”
    财主不信,就出了个题目,让他回房中去写一篇文章。
    眼看到了中午了,还不见儿子出来交卷。财主走进他的房间,只见房里满地都是撕破的书,呆儿子还在直眉瞪眼地撕着,累得满头大汗。财主焦急地问:“你这是干什么?”
    呆子噘着嘴嘟囔起来:“老师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才撕破了百把本,真是累死人!我早就饿得前心贴后背了!”
财主气得胡子直翘,看着儿子这副怪样子,不知如何是好!
    原来“破”是个多义词,呆子误以为“破”就是损坏,使东西破碎的意思,才闹出上面的笑话。
    “读书破万卷”出自杜甫的诗句,“破”是突破、超出的意思。全句大意是,只有多读书(超过万卷是极言其多),写文章才能运用自如。
0
推荐
语文教学趣味性故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感到苦恼,如错别字呀,标点符号的不正确运用呀,文章的平淡无奇、空洞抽象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尤为突出。对于这些现象,教师们苦口婆心、反复纠正,但却收效不佳。如果变换一种方式,也许比苦口婆心的说教要好得多。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穿插思想鲜明、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小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本人在教学中对这一经验进行尝试,确实受益非浅。
从前,一个用钱买得官爵的财主,为了玄耀门庭,夸富乡里,除夕夜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一个秀才看了非常气愤,晚上提笔将对联中的某些字添了几笔。第二天早晨,财主开门又一次欣赏对联。不看则罢,一看气个半死。原来,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秀才仅仅在“士”、“夫”、“人”三字上作了改动,就使整副对联面目全非,让穷人看了拍手称快。通过类似的故事,或者说是笑话,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至少会悟出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字一个形、一个义的道理。书写不规范,或者多笔划,就会闹出笑话。?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同音字很多,运用不慎,也会给人留下笑柄。从前,有个县官上任。当地乡绅听说县官喜欢枇杷。为了巴结县官,乡绅就买了枇杷派人给县官送去,并附上封信,大意不外乎是说,听说大人喜爱枇杷,特意献上一些,敬望笑纳。县官拆信一看,见把“枇杷”写成“琵琶”,觉得好笑,随即赋诗一首:“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在作文批改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同学对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标点符号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因此,在一篇作文中要么不用标点,要么一逗到底,结果使文章不能正确表情达意。通过下面的故事,或许能使学生认识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占领了一个村庄,写出一条威胁老百姓的标语:“有粮不卖给八路军吃!”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用笔悄悄在标语中加了一个逗号,标语成了“有粮不卖,给八路军吃!”仅仅一个逗号,使标语的意思与敌人针锋相对,爱国之情尽在其中。旧时,有这样一副对联:“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一看就给人不吉利的感觉。有人分别在上联的“安”字后面和下联的“好”字后面加了一个逗号,这副对联就变成吉联了。?
由此可见,标点符号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一定得有,并且要用得准确无误。有时一个标点符号的妙用,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从无以相对。杨大年
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道:四诗风雅颂。王
字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
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朐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
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风状,虽替妹夫焦
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
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天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
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家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
车,车停水止。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
传诵一时。
0
推荐
传说古时一河岸渡头有一艄公,平时喜与人对诗。一日,岸边来了两上京赴考的秀才欲过河,艄公正欲启锚摆渡,忽有一孕妇叫等等,也欲上船来过渡...艄公见此妇人长得有些颜色,起了嬉戏之心.于是对船上的三人说:我们来做诗,谁做得好,我就不收他的船钱。做得不好,不予摆渡。两秀才说:这有何难,唯孕妇面有难色。于是艄公先做一样:
     我篙儿尖尖,船儿圆圆.渡头讨生活,往来都挣钱。
   秀才甲:我笔儿尖尖,砚儿圆圆。下笔如有神,定是文状元。
   秀才乙:我箭儿尖尖,弓儿圆圆。操场夺魁首,钦点武状元。
   随后三人都用怪怪的眼光盯着孕妇说:该你了...
   只见孕妇不慌不忙,一脚跨上小船,说:
   我脚儿尖尖,肚儿圆圆.一胎生三子,文武二状元.老大不争气,河边撑小船。
  到岸,孕妇上岸走了.两秀才也低着头上了岸.只艄公一人蹲在船上生闷气,一分钱未收到.反被孕妇嗘落一场......   


0
推荐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其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

  鲁迅先生非常珍惜时间,他的整个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有志者,勤奋者,善于去挣、去挤,不去挣、不去挤,他就没有。

  鲁迅正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又开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饭时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实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个盹,醒后泡一碗浓茶,抽一支烟,又继续写作。鲁迅习惯以各种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在鲁迅的卧室墙上挂着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的对联及最崇敬的人。鲁迅曾说:“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

  鲁迅先生也是一个十分风趣的人,他反应机敏,在他身上也发生过许多趣事。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十分势利,见他穿着随便,便不太在意,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过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喜不自禁,以为鲁迅先生其实是个低调的有钱人。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询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理完付钱时,鲁迅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十分不解,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十分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0
推荐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德宗贞元年初,崔护考进士未中,便在长安找了个住处继续攻读,以备来年再考。清明节那日,崔护去城南漫步郊游。他愈走愈远,来到一处不曾来过的地方。小桥、流水、芳草遍地。举目望去,一片灿烂的桃林深处,有一户竹篱农家。

  这时,他感到有些口渴,便来到竹篱外,叩响篱门。

  高声问道:“有人在吗?”

  随着应声,柴扉轻启。一位清丽少女走了出来。“笑靥如桃艳,相看两不厌;执手更无言,秋波留一转。”

  崔护连忙作揖说道:“小生这厢有礼了,只因踏青信步闲游,不觉口中干渴,还望姑娘给碗水喝!”

  “家母不在,恐有不便。”少女低眉说道。

  “小生实在是干渴难当,还望姑娘通融。”

  “那……好吧。”不久,少女手捧香茶一碗来到低矮竹篱边。

  “多谢姑娘!”崔护接过茶碗,不由得四目交接。良久,少女猛然间脸如桃花,转身奔入屋里。

  饮罢香茶,崔护缓缓地把茶碗放在篱门外的草地上,“多谢姑娘,小生告辞了。”

  走了不远,崔护回首,只见少女正倚门顾望,似恋恋不舍。

  第二年又到清明时节。崔护独自又寻觅到南郊外。然篱门半掩,屋门紧闭,少女已不见踪影,唯院外桃林依旧迎风开放,落英缤纷。心情沮丧之余,便在左门扉上题下了《题都城南庄》诗。

  这首描述物是人非、佳人不再的名作,后被广为传颂。

  文海拾珠

  后人常用“人面桃花”比喻曾经结识又寻觅不得的佳人,正是物是人非,红颜不再。汉朝一位能歌善舞的艺人李延年曾借助一歌描绘其妹的绝美姿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后来“倾国倾城”也用于形容女子的绝世美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