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hbffq

中医药趣闻【转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药引子与朱元璋
现今,服用中药、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酒、淡盐水、蜂蜜水、米汤、红糖水、葱白汤、姜汤等作药引子送服。药引子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矮味等功效,与中药、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药引子的来历是与朱元璋有关的。
明朝洪武年间,浙江萧山有个叫楼英的郎中,出身医药世家,7岁就在父亲身边苦读医书药典,20多岁便挂牌行医。楼英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方圆百里无人不知他的医名,人们都叫他“神仙太公”。
这年,当朝马皇后得了重病,御医百般诊治,人参、灵芝等名贵药物吃了不少,病体仍未见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颁旨遍请天下名医给皇后治病。不几天,一个大臣访得楼英医术精湛,禀奏之后,朱元璋忙传旨宣楼英进宫。楼英接到圣旨,哪敢违命圣上,忙整装一路来到京城。
自古“伴君如伴虎”,给皇后治病半点闪失不得。楼英一入宫,便顾不得路途劳累,先行拜见太医院的御医,打听马皇后的病情,所用何药。太医院的御医们久居皇宫,嫉贤妒能,圆滑世故,哪个将他这乡下郎中放在眼里?药方拿来一小沓,方中用药却大同小异,问及皇后病情,只是嗯嗯啊啊,敷衍搪塞,不得要领。楼英只好看那药方,见上面都是些人参、鹿茸、灵芝,料想马皇后必定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救治,才用上珍贵药材。等到第二天,楼英跟着太监来到马皇后病榻前,小心仔细地望闻问切一番,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原来,马皇后看着脸色青黄,得的却不是疑难杂症,以楼英看来,只不过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浊阴滞而已,只要用大黄、莱菔子一类极普通的药就可治愈。
楼英给马皇后诊过脉,心里有点糊涂了:这么个小病,堂堂太医院御医如云,怎会束手无策呢?想到这,他又将在太医院看过的药方拿出来,仔细斟酌起来。突然他小有所悟:这些药治病无益无害,但恰合皇后凤体之贵,若用些低廉药物,皇后若有闪失,一命归天,必是药石无力,追究下来,定将满门抄斩,大祸临头,难怪御医们一个个闪烁其辞!
领悟了其中利害,楼英左思右想,也不敢贸然下笔了。就在他磨磨蹭蹭、心中为难、表面假做思考时,外面太监高声喊道:“皇上驾到!”宫女、太监闻声“扑通”跪在地上,楼英也急忙放下笔跪在一边。朱元璋走进来,说了声“平身”,便直奔马皇后病榻。楼英哪曾见过人间皇帝,心下好奇,不由偷眼望去,却猛地看见朱元璋皇袍上,一块玉珮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心中不禁一动:我何不用皇上玉珮做药引抬高身份。想到这儿,楼英心下安稳了,提笔写道:莱菔子三钱,皇上随身玉珮做药引。朱元璋看了,马上解下玉珮,连同药方一起递给太监,吩咐道:“即刻配药、煎药,小心伺候皇后。”
不一时,太监将药抓来煎好,服侍马皇后服下。当晚马皇后腹内“咕咕”作响,大便通畅,安稳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楼英又让她只少许进些淡粥素菜,几日之后便病体痊愈,行动如初了!
朱元璋心中大喜,亲召楼英,说道:“爱卿医术高明,果然名不虚传,今后就留在太医院任职吧!”楼英不敢违旨,只好留在太医院里,他借此良机,通读了太医院的皇家珍藏药典,著书立说,医术更是精进非常。
枣仁远志汤的来历
古时候,某地有一秀才,娶了药铺主之女为妻,其妻颇通药理。
一年仲夏,秀才将赴省城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行前其妻将一节浅棕黄色的圆木交给他道:“相公,你带上此木,能保身体健康,考场不惊,一举夺魁的。”秀才不解其意,笑着打趣道:“难道叫我恐吓考官不成?”妻子解释道:“不是,相公此次赶考,千里迢迢,天气酷热,日间赶路,夜来读书,加之蚊叮虫咬,岂不有害健康?此木名‘大胆’,内服有安神补益、强壮之功效,可治心悸、失眠、健忘等症;外用又可治一切痛疸、肿毒、疔疮、诸疾,难道不是可保相公一路安康吗?考前服之,镇静安神,临场不惊,尽情发挥,文艺、书法俱佳,能不夺魁?”秀才听了,茅塞顿开,连连点头称是,依妻子之言,果然考中第一名解元。
秀才中举之后,深感此木神效,然厌其名庸俗。既然能益智强身,何不更名“远志”?跟老丈人说之。丈人点头称妙还加上一味平和、镇静、安神的良药“枣仁”,组成“枣仁远志汤”,并以女婿做活广告,生意格外兴隆。
张籍诗吟款冬花
张藉是唐代著名诗人、唐贞元中进士,曾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等职。张籍家境贫寒,一生体弱多病,后还因患眼疾而失明,所以在当时就有“贫病诗人”之称。
有一次,张籍不幸外感风寒,连续数日咳嗽不绝。因无钱医治,病情日渐加重。张藉此时心急如焚,一筹莫展。此时,他忽然记起曾经有一位僧人向他说起一种叫款冬花的中药,治疗久咳特别有效。于是,他嘱家人采来款冬花,煎服几次后,病情大减,咳嗽也止。随之他即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僧房逢着款冬花,出寺吟行日已斜,十二街人春雪遍,马蹄今去人谁家。”张籍这首诗既反映了他对那次亲身经历回忆,更表达了诗人对中药款冬花的由衷赞美。
有意思的是,宋代药学家苏颂的《图草本经》还记载款冬花一种特殊用法:疗久咳熏法。每旦取款冬花如鸡子许,稍用蜂蜜拌润,纳入一密闭铁铛内,铛上钻一小孔,插入一笔管。铛下着炭火,等烟从笔孔口出,以口含吸咽之,烟尽乃止,数日必效。单独用款冬花烟熏吸入以止咳,此法不能不说是一种颇有创意的发明,至今也值得借鉴研究。
中草药谚语集锦
中草药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药经验智慧及知识的大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富于哲理,使人从中增长了中药的知识。中草药谚语涉及到药物的采收、鉴别、贮存以及功用、治疗等诸多方面,对于指导中药学的学习和临床运用大有益处。现摘几则如下。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知母好刨,就怕拔毛。
粗皮横纹菊花心,不问就是西洋参。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家中一碗绿豆汤,清热解毒赛神方。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打得满地爬,离不了祖师麻。
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
识得半边莲,不怕和蛇眠。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
家有七叶一枝花,无名肿毒一把抓。
跌倒地上爬,快用八厘麻。
不怕到处痛的凶,吃了元胡就要松。
铁脚威灵仙,骨见软如棉。
常山与草果,摆子无处躲。
中药“十二生肖”
鼠——鼠曲草:有补脾益气,祛风化痰之效。适用于风寒咳嗽、脾虚浮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症。
牛——牛膝:有活血、祛瘀、强筋骨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经闭不通、难产、腰膝疼痛、下肢风湿痛、尿血、尿道涩痛等症。
虎——虎杖:有活血行气、祛风除湿之功效。适用于慢性阑尾炎、关节风湿痛、湿疹等症。
兔——菟丝子: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等功效。可用于肾亏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及两眼昏花等症。
龙——龙胆草:有解热、清火、解毒、清湿热等功效。适用于急性热病的高热、手足抽搐痉挛及黄疸、胆石症、风火赤眼等症。
蛇——蛇莓:有清热凉血之功效。可适用于血热崩漏、乳痈、带状疱疹、毒蛇咬伤等症。
马——马齿苋:有清热解毒、止痢之功效。适用于细菌性痢疾、疮疡热毒、丹毒等症。
羊——羊蹄草:有解毒杀虫之效。可适用于癣、汗斑、口疮、跌打损伤等症。
猴——猴姜(骨碎补):有强筋活络、行瘀止血之功效。可适用于关节风湿病、蛀牙痛、小儿疳积、跌打损伤等症。
鸡——鸡血藤:有补血活血、舒筋活络、强筋健骨等功效。适用于血虚衰弱、筋骨疼痛、月经不调、经闭不通等症。
狗——狗肾:有补肝肾、强筋骨及祛风湿等功效。可适用腰疼背痛、风湿痛等症。
猪——猪犄耳(鱼腥草):有清热利湿之效。适用于肺痈、肺结核、痢疾、风热感冒等症。
中药店为啥叫“堂”?
  我国各地的中药店为什么称为“堂”,出自汉末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典故。
  张仲景从史书上看到扁鹊为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就拜他的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从那里学到很多医术。后来,张仲景当了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疾病流行,为了救助百姓,他一边作官,一边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为民治病。他还打破官府清规戒律,坐在太守办公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并且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坐堂医生”四个字。以后,一些中药店效仿医圣张仲景,在门匾上写上“××堂”字,并延用至今。
为什么我国和海外的中药店几乎都叫“堂”?如“乐仁堂”、“同德堂”、“世一堂”、“香山堂”等,连大名鼎鼎的胡庆余开的药铺,也要后缀一个“堂”字。网上的虚拟药店也叫“某某堂”。原来这“堂”字和“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为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遂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尽得其传。后来,他官至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疫病流行,他身为太守却为民着想,亲自采药、制药,为民治玻尤其是他公然打破官府清规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厅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让。后来,他还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四字。后人写诗赞颂他:“官随民愿守长沙,心涵胞兴万千家。兴亡盛衰同祸福,坐堂行医惠无涯”。张仲景后来弃官从医,写下了流传后世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后人称为“医圣”。他的著作与《黄帝内经》、《难经》一起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至今仍是所有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必修之书。也正是由于张仲景的这些杰出贡献,后世的中药店以名冠“堂”字而为正统,开方医师以自己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而为荣。但是各家之“堂”,并不相同。如同仁堂中药铺以经营丸散膏丹为主。所制药品配方好,选料精,炮制细。配方除家传和民间的以外,还有很多清宫秘方。北京的鹤年堂药铺创建于明代嘉靖末年,以汤剂饮片的加工细制,选料精良见长。京城的长春堂创始人是乾隆末年来京的游方郎中孙振兰,他是卖闻药——避瘟散的鼻祖,以秘制预防传染病的吸入剂而名传遐迩。
华佗巧对曹操中药谜语
药名入诗、联、词、信、曲等,都是直接将药名嵌入,而药名谜则不同,它是以会意去猜。药谜巧隐巧藏、别具一格,令人有出神入化之感。
药谜起源于三国时,曹操远征归来,患了头风病,部下向他推荐了华佗。华佗来后,曹为试其才,写了一首猜中药名的谜语诗,诗云:“胸中荷花兮,西湖秋英;晴空夜明兮,初入其境;长生不老兮,永世康宁;老娘获利兮,警惕家人;三十除五兮,函悉母病;芒种降雪兮,军营难混;接骨妙医兮,老实忠诚;黑发未白兮,大鹏凌空。”此诗言辞风雅,壮然隽永,华佗看后,提笔写下了“穿心莲、杭菊花、满天星、生地、万年青、千年健、益母草、防已、商陆、当归、麦冬、苦参、续断、厚朴、首乌、远志”十六味中药。曹见其确有才华,留下作为御医。
无独有偶,有一位中药铺的掌柜出了一谜语:“五月将尽六月初,二八佳人把窗糊,丈夫外出三年整,捎封书信半字无。”打四味中药名称。他的徒弟琢磨了好几天,总算猜了出来:“半夏、防风、当归、白芷”四味中药。真是意味深长,妙趣横生。
抓药的传说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 话说虻虫

     
自然界里,虻虫是一种吸血飞虫,常游泳的人也许不乏遭遇虻虫的经历,当你从水里出来,趴在那里晒太阳时,忽觉后背刺痛,在你回手一拍之际,兴许就能打住一只比苍蝇还大的飞虫,这是一种嘴刺尖硬的专事吸血的超大苍蝇,此类昆虫,有些地方把它叫瞎蠓,也有的地方把它叫马蝇牛虻。还有的地方把它叫小咬。人若被它小叮一下,皮肤上能凸起杏核大的包,又疼又痒,又红又肿。皮肤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反应呢?因为它在吸血的时候,为了吸得畅快,同时还向被吸处注入了抗凝血的含毒唾液。所以,虻虫在中医药里又被当作一味活血化瘀之品而使用。
     [本草衍义对虻虫曾有这样的描述:飞咂牛马血,嘴如芒刺然,性颇贪食,腹满犹咂不已”  
   
     
电影<<归心似箭>>,记得影片里男主角魏得胜的一段诉说吧,他的父亲被财主扒光衣服捆在树上,身上满满的落了一层小咬 魏得胜不忍见其这般的受苦受罪,便去轰赶虻虫,结果,反倒促使父亲死了。为什么呢?因为虻虫再贪吸不已,也有撑得肚子溜圆而吸不动的时候,这时它连飞也懒得飞了,占着位子却暂时不怎么再吸血的慈善清廉,使外周那些没吸上血的虻虫无处落脚了,当人把第一茬吸饱了血的虻虫赶飞之后,第二茬虻虫又蜂拥上任了.......

.“应声虫的古典故事

      
在宋代[遁斋闭览这部书内,载有与应声虫相关的趣闻,此趣闻后来又被李时珍引用于[本草纲目的雷丸条目内,原文意译为白话如下:
  
      
有一个姓杨的中年人,得了一种奇异的病,每当他说话时,肚子里就有声音回应,学他说话,随着时间的日久,回应之声也越来越大,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个道士见此症状之后,断言这是应声虫在作怪,怎么治呢?只要读[神农本草经}就行,此书是最早最经典的中药书,要一味药一味药的依次读,若读到应声虫不敢出声回应时,注意!所读的那味药就是可以用来治虫的药。于是,杨氏遵照道士教的方法,开始读此书,每读一句,肚子里的应声虫就学着应一句,当读到雷丸时,腹内立刻就没声了,再读其它药时,肚子里再次有声音回应,待回头再读雷丸时,虫子又不敢吭声了,于是,此人就服用雷丸,一次性根治了腹内的怪病。

     
再说宋代<<遁斋闭览>>这部书,书内的应声虫与雷丸的故事虽属杜撰之笔,但是,雷丸在中药归类上确实属于杀虫之品,雷丸是主产于四川的一种中药,长在竹子根部的土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该药对绦虫,蛔虫,滴虫有驱杀作用。雷丸为何能治虫呢?按[神农本草经}的说法,雷丸有小毒,属中药里的下品之药,但是,不少的下品之药却有着上品之药难以替代的作用,而所谓的小毒,按现代药理分析来说,也常是治病的有效成份。


      
九龙川 土鳖虫 过江龙 徐长卿 碎骨木 虎杖 千斤拔 穿壁风 草乌 当归 没药 木蝴蝶、锦灯笼、急性子 中药种类繁多,而药名历来是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好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演绎出出了新的篇章,现辑录部分佳作于下,请各位欣赏:
  
一、今安徽潜在县汪济老先生用六十余味中药名所作《致在台友人》的信 白术兄: 君东渡大海,独活于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不知思念否?今日当归也!家乡常山,及祖国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腊梅,真是花红紫草苏木青,金缨银杏玉竹林,龙眼蛤蚧鸣赭石,仙茅石斛连钩藤。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悬紫草;西园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北墙爬满络石滕、青风滕;南池结有石连子、黄实子。但见青果累累,花粉四溢。令尊白前公,拄虎杖,怀马宝,扶寄奴,踏竹叶,左有麝香,右有红花,槟榔陪伴上莲房,已是巍巍白头翁矣!令堂泽艺婶虽年迈而首乌,犹千年健之松针也。唯思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欢时,望勿恋寄生地,愿君早茴香(回乡)! 表弟:杜仲顿首
  
二、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三、一封用中药名串成的诉状 古有一才女,其父从业中医,兼营药铺,有空时喜欢吟诵《汤头歌诀》,女受此熏陶,对中药名称、性味、功能早有领悟。一日无事,她巧借药名串成一篇诉状,由于辞情恳切、构思奇巧,其父览后,不禁拍手称妙,其状书云: 具状人红娘,为告木贼拦路抢劫,殃及夫、子事。窃氏有夫黄柏,男黄连,因往硫黄( 留隍)发卖乌药,一去半夏,仍未见附子(父子)茴香(回乡)。适有邻亲杜仲告知:某日,夫君一行经过常山,遭木贼拦劫,被抢去青相(箱)子一只,陈皮鞋一双,又强*使女四人:木香、乳香、丁香、麝香,唯麝香不从,遂被捆于马前,打得红花血竭,望大人查明泽泻(贼舍)惩办顽凶。民等沾恩。谨状。 在短短130多字的诉状中就嵌入了20多种中药名,情趣盎然,故一直流传至今。
  
四、古代名人用中药名写的情书 冯梦龙的《桂枝儿》: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清代褚人获编的《坚瓠集》中载有两封苏州詹氏夫妇的两地情书,亦通篇皆用药名。———其妻给丈夫的信上这样写道: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令故园芍药花开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其夫给妻的回信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自有金相赠也。从这些有趣的中药名组合而成的古代男女情书中,我们可以了解明清两代时,中药业在我国的兴盛和中药知识在我国古代民间的普及。
  
五、中药名联 烦暑最宜淡竹叶 伤寒尤妙小柴胡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丸 《镜花缘》第70回: 风吹不响铃儿草 雨打无声鼓子花 长寿 金盏草 蝴蝶花 木贼草 慈姑花 半夏 玉簪花 蜜蜂草 水仙花 妒妇草 还有将中药名嵌入对联的。如: 稚子牵牛耕熟地, 将军打马过常山。 (稚子即杞子,打马即藩打马。) 又如: 一阵乳香知母至, 半窗故纸防风来。 有副药名联更奇妙: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甘草),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一中药店门联: 将军红大戟 国老金重楼。 将军是大黄的别名,红大戟即红芽大戟。红原为形容词,这里作为动词,红大戟意为杀敌立功。国老是甘草的别名,金重楼即重楼金线,是蚤休的别名。金,这里也作为动词。 一中药店老板新婚,友人送他一副对联: 金钗门东广植忘忧草 王孙房苑常开合欢花。 金钗,是石斛的别名;门东,是麦冬的别名;忘忧草,是萱草的别名;王孙,是黄芪的别名;房苑,是防己的别名。上下联共用了六个中药名,表达了祝贺之意,匠心别具。 刘寄奴,据《南史·宋本纪》载: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首先发现这种药,每遇生疮,敷之即愈,因而得名。 何首乌,是唐代一个姓何的老人常以一种不知名的药物来充饥,因而寿高一百三十岁以上,须发仍然黑润,所以后人称这种中药为何首乌。 徐长卿、使君子、杜仲等的命名,也各自有其生动的故事传说。 威灵仙,是说它的药性威猛,效果灵验如仙。 覆盆子,盆作尿器解;覆盆是指其治疗夜尿频数的效果是可覆其尿器,所以叫做覆盆子。 益母草善治产后胎前诸病,所以有益母之名。 合欢,其原植物的特点是其叶至暮即合(《本草拾遗》),药效是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本草从新》)。 防风,善治风症;续断,能接续断折。此外,尚有蚤休、忘忧草、王不留行..都是以其功效命名的。
  
六、中药命名的有趣现象 东白芍、南星、西洋参、北沙参。(与方向有关) 春砂仁、夏柘草、秋桑叶、冬葵子。(与四季有关) 青黛、黄芪、赤芍、白术、黑铅。(与五色有关) 甜石莲、酸枣仁、苦参、辣蓼草、咸秋石。(与味道有关) 金银花、木通、水獭肝、火麻仁、土茯苓。(与五行有关) 风茄子、云茯苓、雨伞草、雪里青、雷丸。(与气象有关) 山药、川芎、望江南、河白草、海浮石、洋金花。(与地理有关) 猪牙皂、牛膝、羊踯躅、马宝、鸡血藤、狗肝菜。(与动物) 鼠粘子、牛黄、虎骨、兔丝子、龙胆草、蛇蜕、马勃、羊肉、猴枣、鸡内金、狗脊、猪苓。(与生肖有关) 如一见喜、两面针、三七粉、四叶参、五倍子、六神曲、七叶莲、八角茴、九香虫、十大功劳叶、百草霜、千金子、万年青。(与数字有关) 如一粒金丹、二至丸、三才封髓丹、四逆散、五子衍宗丸、六一散、七宝美髯丹、八仙长寿丸、九制豨莶丸、十全大补膏、周公百岁酒、千金不易丹、万应喉症散。 (与数字有关) 川桂枝、川黄柏、川大黄、川贝母;广木香、广郁金、广陈皮;湘莲肉;苏薄荷;浙贝母;建泽泻。(与产地有关) 金鉴羊肝丸、天王补心丹、归脾丸、清金保肺丸、金匮肾气丸。 (与五脏有关)
  
七、诸葛亮后裔用中药名撰写的一则祭文 呜呼!秋桂枝高,痛泣威灵仙去;冬桑叶落,更悲子不留行。恭维我兄斐斋公者,禀性光明,持躬厚朴,细辛处事,苦练成家。诚大腹之能容,亦合欢而有庆。只为潼关失怙,苦丁慈父之忧,於焉海经商,苦遂劳人之驾。迨至业精百草,利获千金,新会朋侪,当归故里。余粮满石,有时则润及慈姑;益智多仁,至此苦忧知母。胥肉果团圆以序乐,弟昆布慈惠而无私,宜乎宝树联辉,五加其一;银花叶瑞,二妙成双。有事必不违心,随遇自然得意者也。胡意平生急性,留毒归身,病起无名,含吐未能活络,医诚没药,肿痛改以连须。百药徒煎,千年难健,怅登仙于紫苑,徒洒泪青风也乎。兹际梅开绿萼,桔皱丹皮,律转阳春,期当望月。驾车而车于熟地,借巢穴于原枝。弟客连翘,哀声续断。范等厚蒙友爱,薄荷教言。叹栀子之已亡,悲使君之不见。歌声薤白,聊呈竹呈之觞;服带麻黄,有感荆花之谊。望车前而洒涕,束果本以为刍。血献仙茅,香供白檀一炷;露擎佛手,酒酌红曲三杯。神曲有歌,公英束格。
  
八、中药名谜 唐诗中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谜底为四味中药名:首句谜底是当归;次句谜底为白头翁;第三句谜底为人参,人参为人生的谐音(儿童不识,觉得此人陌生),另一解为参作参商之参解(此解似较牵强);第四句谜底是生地,解为出生之地。宋词苏东坡《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句,谜底为中药名千年健。元曲徐再思《凭栏人·春情》中有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句,谜底为相思子(松玉钗、羞镜台等均为相思之态,子指所思之对象)。俗语有奶便是娘,谜底打中药名二,为乳香、知母。也有用三国时人名刘阿斗猜一中药名的谜语。其谜底为使君子。曹操曾说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即指刘备,刘阿斗是刘备的儿子,亦即使君之子。
  
九、中药顺口溜 中药顺口溜在民间传说中非常多,如: 铁脚威灵仙, 砂糖和酒煎, 一口吞下去, 铁剑软如绵。(形容威灵仙的治疗骨骨更在喉的功效) 七叶一枝花, 深山是我家, 痈疽如遇者, 一似手拈拿。(形容七叶一枝花(即蚤休)的治疗痈疽的功效)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形容穿山甲和王不留行的通乳的功效)
  
十、中药名谜语 低头思故乡——怀熟地 故乡——熟地 异国——生地 不生第二胎——杜仲 牧童——牵牛子 九死一生——独活 三九时节——天冬 包龙图——首乌 司机——车前子 昭君出塞——王不留行 天女散花——降香 长生不老——万年青 绿林好汉——草寇 病入膏肓——没药 自卫还击——防己 他乡遇故知——一见喜 一江春水向东流——通大海 春眠不觉晓——安息香 春常在——四季青 一年十二月——四季青 断肢再植——骨碎补 东坡先生浑不知——狼毒 有言在先——白前 老实忠厚——厚朴 黑色丸子——乌药 演讲技巧——白术 机构繁多——百部 户——芦根 雪——夏天无 葬花——安息香 武松杀嫂——穿心莲 土皇帝——地龙 世上只有妈妈好——光知母 举头望明月——怀熟地 天天向上——连翘 偷梁换柱——木贼 言语肤浅——陈皮 摸用小人——使君子 孩儿拜见父王——太子参 十一、用中药名写成的小说段落 《幽闺记》是一部南戏,为元人施惠所作。第25出《抱恙离鸾》,用中药名着重描摹了一位庸医为人看病出诊前的情景。作者前后共运用了药名近60种,文笔幽默,借代风趣,把一个庸医骗子的嘴脸刻画得十分形象逼真,整个剧情充满了喜剧色彩.
  
  

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它的命名与名称都与医疗应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它的命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顾名义,可以帮助了解一些药物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利用药材的形、色、气味来治疗疾病,所以有的药材用它的突出点命名,有药材因为具有特效而流传成故事,因此也用来命名,有的药材是该地道产质量量最好,以产地冠以命名。更有的是某些药材有生长特性,药用部分,从国外进口、名称译音等,都以此作为药材命名的依据,现将它们的命名分述如下:
(一)以药材的产地命名
例如:川牛膝,川贝母,川白芷,川木通,川芎,巴豆,广防己,广霍香,广豆根,杭麦冬,杭白芷,怀山,怀牛膝,银柴胡(银川),多伦赤芍(内蒙古)。
(二)以药材采收季节命名
例如,冬桑叶,夏枯草,半夏,冬虫夏草(夏季采收),冬花(茎叶经冬不凋、花冬季盛开)。
(三)以药材的形态命名
例如,马鞭草,鸡爪黄连,半边莲,乌头,皂角刺,人参,牛膝,木蝴蝶,凤尾草,罂粟壳,金樱子(都有一个“罂”字即大腹小口之瓶)。
(四)以药材的颜色命名
例如,朱砂(红色),赫石(猪肝色),血竭(血红色),丹参(外皮红色),红花(红色),橙皮(橙黄色),黄连(皮肉俱黄),白芷(断面色白如粉),白术(断面白色),白花蛇舌草(其花色白),玄参(断面黑色),青黛(表蓝色),紫草(内外皆紫色),紫色地丁(其花色紫)。
(五)以药材的质地命名
例如,沉香,浮石,浮小麦,轻粉,桑螵蛸,海螵蛸等。
(六)以药材的气命名
例如,麝香,沈香,苏合香,安息香,藿香,木香,香薷,鸡屎藤,臭牡丹等。
(七)以药材的味命名
例如,细辛之辛,甘草之甘甜,酸枣仁之酸,苦参之苦,咸翻新石之咸,淡竹叶之味淡,五味子具五种不同之味等。
(八)以药材的入药部位命名
例如,麻黄根,葛根,山豆根,白茅根,杏仁,桃仁,月季花,鸡冠花,金银花,洋金花,桑枝,栀子等。
(九)以药材功效命名
例如,益母草(专治妇科疾病),防风(能治诸风),远志(益智强志),泽泻(胜湿利水),肉苁蓉(补而不峻),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决明子(清肝明目,治目赤肿毒),大风子(治疗麻风)等。
(十)以传说或人物故事纪念发明人名
例如,使君子,相传潘州有一个姓郭名使君的医生,善用该药治疗小儿疳积,因而出了名;何首乌,相传古时有一性何乳名田儿的老头,身体虚弱,头发皆白,不曾有子,他在夜间看见一种藤本植物自行缠绕,自感好奇,挖根煮吃,久而久之,身体好转,头发发黑,寿长而百余岁,故有何首乌之名;徐长卿,相传古时有一个姓徐名长卿的人专以此药治疗邪病,而故名;杜仲,李时珍在《纲目》中谓:“杜仲,人名也。昔用杜仲服此得道,固此名之。”刘寄奴,此药为甯高祖刘裕所发明,以他乳名寄奴命名。
(十一)以国外进口命名
例如,番泻叶,胡黄连(历史上习惯将异邦称为“番”或“胡”),西红花,西洋参,东洋参,高丽参(朝鲜参)。
(十二)以外国语言的译音命名
例如,曼陀萝,诃子(诃黎勒)等。
(十三)以药材集散地命名
例如,藏红花,广木香等。
(十四)以加工的药材改变原有的性状而形成特有的体质命名
例如,炙甘草,炮姜,焦白术,熟大黄,建曲,六神丸,阿胶,黄明胶,鹿角胶等。
(十五)以数码命名
例如,一点红,一支黄花,一支蒿,二月律,三七,三棱,四季青,四块瓦,五味子,五谷虫,五倍子,六月雪,七叶一枝花,八月紮,八角茴香,九节菖蒲,九香虫,十大功劳,百草霜,千金子,万年青,七厘麻,七叶莲。
(十六)以十二生肖命名
例如,龙胆草,蛇床子,牛蒡子,马兜铃,羊蹄,猪苓,狗脊,猴枣,菟丝子(兔耳风),鸡内金(鸡冠花,鸡血藤),鼠粘子(鼠妇虫),虎杖,虎耳草。
(十七)以药材生长方位命名
例如,东防风,东贝母,西大黄,西河柳,南沙参,南梗桔,北五味,北细辛,北沙参,北豆根,中麻黄。
(十八)以药材物理性质命名
例如,磁石。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名称趣谈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长久远。漫漫五千年,我们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并发展着举世瞩目的中医诊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药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中药总数达一万多种。足可见中药资源之丰富。中药不但种类繁多,而且不少中药背后还有着动人的传说,如丹参、益母草、刘寄奴、枸杞子、仙鹤草、三七等。不仅如此,中药一经归纳,还能从药名中领略出几分韵味。
      数字当头:零陵香;一枝黄花、一包针(千年健)、一见喜、一口盅、一点红、一见消、一枝香、一叶萩、一条鞭 ;二丑(即牵牛子)、二月兰、、二叶舞鹤草、两面针、二叶律;三七、三棱、三叶青、三颗针、三白草、三七草、三叉苦、三分三、三枝枪、三角草;四季青、四叶参、四块瓦、;五灵脂、五加皮、五味子、五倍子、五香藤、五眼果、;六曲(即神曲)、六和曲、六路通、六六通、六月雪、六铀子、;七叶一枝花、七叶莲、七叶胆;八角茴香、八月札、八厘麻、八角枫、八角莲;九里光、九香虫、九里香、九龙根、九节茶;十大功劳;百部、百合、百合花、百草霜;千金子、千里光、千年健、千颗针(千年健);万年青、万寿菊。
       六畜兴旺:马牛羊鸡犬猪被称为六畜,六畜兴旺则家境殷实。中药名中亦有六畜的影子。马齿苋、马勃、马钱子、马兜铃、马兰、马辛、马菜、马莲、马宝、马蔺;牛蒡子、牛膝、牛角、牛黄;羊蹄;鸡内金、鸡矢藤、鸡血藤;狗脊、狗肾;猪苓、猪牙皂。
      以12肖相:鼠曲草、虎头蕉、兔儿伞、龙珠草、蛇王滕、猴樟果。
      以颜色为名:五颜六色,红橙黄绿青蓝紫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的无尽的乐趣与丰富的色彩。在中药里面,以这些色彩为头命名的中药也不少。红花、红藤、红景天、赤勺、赤石脂、丹参;黄芩、黄柏 、黄连、黄芪、黄精、黄芩、橙子核、黄水枝;绿豆、绿绒蒿;青皮、青蒿、青葙子、青黛、青木香;蓝根(即板蓝根)、蓝花扁竹;紫苏、紫草、紫花地丁、紫珠、紫菀、紫河车、紫荆木;白芷、白薇、白茅根、白藓皮、白头翁、白芥子、白果、白芨、白花蛇舌草、白蔹、白术、白芍;黑芝麻、黑附子、黑沙蒿、乌梅、乌药、乌头等。
  以味道为名:五味俱全,因为酸苦甘辛咸淡,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滋味。中药里面,根据其味而命名的中药也有不少。酸枣仁、酸石榴;苦楝皮、苦参、苦杏仁、苦豆子;甘草、甘遂;辛夷、细辛、辣子草;咸秋石;臭灵丹;香草芹;淡豆豉、淡竹叶。
      以产地为名:川军、川黄连 、川断、川椒、川贝、川芎;怀山药;杭菊花;浙贝母;
      以四季为名:春花术、望春花、夏至草、秋海棠、冬里麻 。
      以方向为名:东风菜、南木香、西番莲、北沙参、人中白 、东白芍、南星、西洋参、北沙参。
      以兵器为名:大戟 、刀豆、剑麻、枪刀菜根、戋叶石苇、飞机草、炮弹果 。
      以水面为名:洋金花、海风滕、望江南、河白草、泽兰 。
      以中医五行:金不换、木蝴蝶、水丁香、火麻索、土黄连 。
      以情绪为名:喜树、蜜柑草、相思滕、吉祥草、合欢花 。
      以天气:阳起石、阴地撅、雾水葛、霸天曲、露水草、云实恨、风花菜、雷公滕、雨伞草、雪山林 。
      以人体为名:头发亡、鼻血雷、拓耳、齿缘草、手掌参、矮脚罗伞、皮哨子、肉豆蔻、 血风藤、骨碎补、伸筋草、心不平、肺形草、肝风草、胆木、胃友、肾子草。
      中药药名广袤繁多,上列药名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如赤小豆、绿萼梅、白矾、白前、白花蛇、白豆蔻、马尾连、马鞭草,等等都可以归列上文。同时,还有其他归类,如气机为先(升者升麻、升药,降者降香,沉者沉香,浮者浮小麦、浮萍、浮海石),阴阳五行(阴者茵陈蒿,阳者阳起石、阳春砂;木者木贼、木香、木通,火者火麻仁,土者土鳖、土茯苓,金者金钱草、金樱子、金铃子,水者水蛭、水银)等等。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出其中的文化特色、共同内涵,将有益于我们学习中药、运用中药。
      中医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与其根植于民间、发端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很多人眼里,中医用药深不可测、复杂多变。实际上,揭开中医用药的面纱,结合中医药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中医用药的奇趣。  
       防风:防风即防止风邪入侵。而风邪入侵人体后善行数变,可引起皮肤瘙痒、关节游走性疼痛、角弓反张等。临床上风疹、急性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及破伤风等疾病多用之。
      升麻:名含字,具有上升、托举之性,可升举阳气。临床上用于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等症。
      紫草:名含字,具有活血凉血消斑之效。在病理上,皮下有出血或血瘀时局部可呈现紫色,故凡因温热之邪侵袭而皮肤出现紫黑色瘀斑者,如急性传染病多用之。
       连翘:为连翘果实,两头均有刺,可以刺疮泻毒,故用于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桑枝:为桑树嫩枝,犹人之胳臂。临床上用于上肢风湿热痹、筋骨酸痛。
      松节:为油松枝干的结节,如人体之关节,中医认为其善于驱除筋骨间风寒湿邪,故临床上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牛膝:名含字,一指膝关节,并泛指关节,二因膝关节在人体下位,故也可指病位在下或引邪下行。临床上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足跟痛、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慢性溃疡、急性淋病、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
      夜交藤:中医认为,安神药夜交藤归心肝经,具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的作用,临床上用于心神不宁及风湿性关节炎,亦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
      灯心草:名含字,具有清心除烦的作用。临床上用于心烦不眠。
      鸡内金:即鸡胗子的内膜,能磨谷化石。临床上多用于饮食积滞和肾结石、胆结石等。
      丝瓜络:为丝瓜果络,具有祛风通络、散结止痛等作用,类似乳房组织,故常用于乳腺疾病,如乳腺炎,单用内服外敷均可收效。另外,又似肺脏组织,故用于咳嗽、胸闷疼痛和胸胁疼痛(靠近肺脏)。
      败酱草:气味臭,如陈败酱,亦如痈脓及肠中矢气之气味。故用于肠痈及肺痈吐脓症。
      蒲公英:折断其根茎,横断面有白色液体泌出,似乳汁。临床上乳腺炎多用之。
      金钱草:名含金钱二字,而古代金钱其色黄。临床上用于黄疸。
      益智仁:名含益智二字,临床上可用于儿童多动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益母草:名含益母二字,善于活血祛瘀调经,为妇科经产要药。临床上用于痛经、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宫颈糜烂、宫颈炎、产后恶露不尽、急性乳腺炎等妇科疾病。
       骨碎补:名含骨碎二字,具有行血脉、续筋骨、疗伤止痛的作用。临床上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筋伤。
       海藻、昆布:两者均生活在海洋中,味咸,有软坚散结之效。临床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前列腺增生症、淋巴结核、肺结核多用之。此外,昆布就是海带,其形体宽大,临床上治疗单纯性肥胖效果明显。
      地肤子、蛇床子:均含有字,临床上可用于风疹、湿疹、疥疮等起疹子的皮肤病。
  路路通、木通、通草:三药名均含字,在上可通乳汁,在下可通利小便。临床上用于产后乳汁不通或少乳及前列腺炎等。
      佛手、白蒺藜、钩藤:外形带钩状,类似于民间止痒的抓捞,临床上用于瘙痒性皮肤病。
  鸡冠花、凌霄花、玫瑰花:其色鲜艳,临床上用于红如云彩、形似花蕾的急性荨麻疹。
  海风藤、忍冬藤、络石藤:这三种药物均取自于藤本植物的藤状茎。藤状茎纤长婉转,犹如人体之经络,均有通经活络之效,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五加皮、石榴皮、地骨皮、桑白皮:均取皮为药,临床上用于玫瑰糠疹或类牛皮癣等皮肤病。
       中医用药不但包含了辩证用药,亦含有不少经验用药、特色用药,诸如上面的多为特色用药之列,而总结出这些不但便于临床医生掌握中药的运用,还可以使老百姓易于接受与理解中医文化,这无疑有益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典故之蚯蚓变地龙的传说
2011-1-18 11:15 【大 小】【我要纠错】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不久,患了缠腰火丹病,他的哮喘病也一起复发了。太医院的医官们绞尽脑汁,仍是回春乏术,百无一验,太祖一怒之下,将所有治病的医官都监禁起来。后来,一位河南府的医官想起洛阳有位擅长治疗皮肤病的药铺掌柜,外号叫做活洞宾的,善治此病,于是上章推荐。活洞宾来到宫中,见太祖环腰长满了大豆形的水泡,像一串串珍珠一样,这时,太祖问道:朕的病怎么样活洞宾连忙答道:皇上不必忧愁,下民有好药,涂上几天就会好的。太祖冷冷一笑:许多名医都没有办法,你敢说此大话
  活洞宾道:倘若治不好皇上的病,下民情愿杀头,若治好了,请皇上释放被监禁的太医。太祖回答道:若真如此,就答应你的要求。于是,活洞宾来到殿外,打开药罐,取出几条蚯蚓放在两个盘子里,撒上蜂糖,使其溶化为水液。他用棉花蘸水液涂在太祖患处,太祖立刻感到清凉舒适,疼痛减轻了许多。他又捧上另一盘蚯蚓汁,让太祖服下。太祖惊问这是何药,即可内服,又可外用活洞宾怕讲实话而受到太祖责罚,就随机应变地说:皇上是真龙天子下凡,民间俗药怎能奏效,这药叫做地龙,以龙补龙,定能奏效。太祖听后非常高兴,立即服下。几天后,太祖的疱疹落,咳喘止,疼痛消失,又上朝了。活洞宾也因此而极尽荣华。从此,地龙的名声与功能也就广泛传开了。
  地龙,又名广地龙、蚯蚓,为巨蚓科环节动物毛蚓和缟蚯蚓的干尸,生用或鲜用。中医认为,本品性味咸、寒,入肝、脾、肺、膀胱经,有清热息风、清肺平喘、通经活络、清热利尿之功,适用于壮热惊厥、抽搐、肺热咳喘、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曲伸不利、热结膀胱、小便不利等。本品性寒体滑,下行降泄,善能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本草纲目》言其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有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等,有解热镇静、抗惊厥、扩张支气管作用。现介绍三则地龙食疗药膳方,供选用。
  1、桃仁地龙饼:桃仁20个,地龙30克,红花、当归、川芎各10克,黄芪100克,玉米面400克,小麦面100克,白糖适量。将桃仁去皮尖,略炒后研碎,地龙酒炒后研细末,余药水煎取汁,以药汁和玉米面,小麦面、地龙粉及白糖,制成小饼,撒上桃仁末,烙熟服食,每日1剂。可补气活血,通经活络,适用于气虚血瘀之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不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等。
  2、地龙炖凤爪:地龙30克,凤爪10只,调味品适量。将鲜地龙清水活养24小时,使其吐出泥沙浊液,然后放入锅中。煎取地龙汁100毫升左右。凤爪洗净晾干,置油锅内炸至爪皮起泡时捞出。用料酒、食醋、蒜泥、姜米、精盐、湿淀粉勾成芡汁,倒入锅中,放入凤爪,小火焖30分钟,而后加入地龙汁,再焖片刻即成,31剂。可滋养肝肾,利尿活络。适用于卒中后遗症,糖尿病足等。
  3、冬瓜焖地龙:地龙30克,冬瓜500克,调味品适量。将地龙烘干,研末备用。冬瓜刨净外表皮,去瓤,洗净,切块,在沸水锅内稍烫至半断生。沙锅内放入适量清汤、混合油、蒜泥、淡豆豉等,武火煮沸后,再入冬瓜、地龙末,文火煮至冬瓜熟时,调入精盐、胡椒粉、酱油、味精、葱白调味即成,每日1剂。通络祛风,利水降压。适用于卒中后遗症,肥胖症,冠心病,肾病综合征等。

1、琥珀,在远古时代就被人们视为珍宝。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誉之为北部的黄金。古罗马尼禄时代,琥珀是昂贵的装饰品。在我国,琥珀被古人称为神药
  传说唐代大医药家孙思邈远出行医,途经河南西峡,遇一产妇暴死。在埋葬时,他见棺缝中渗出鲜血来,断定此人可救,便叫死者家人急取琥珀粉灌服,又以红花烟熏死者鼻孔。片刻,死者复苏。众人皆称他为神医。孙思邈道:此乃神药琥珀之功也。
  相传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儿子孙和,不慎用刀误伤了心爱的邓夫人,面颊部伤口很大。医生就用琥珀末、朱砂及白獭的脊髓等中药配成外用药为其敷治。邓夫人面部的伤口被治愈后,不仅不留疤痕,反而显得白里透红,更加娇艳可爱。从此,琥珀又成为古代妇女嫩面的常用之药。
  琥珀为枫树、松树等的树脂埋藏地层中经多年而成的化石,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其功效有镇惊安神:用于惊悸、怔忡、健忘、多梦、失眠、癫痫等症,可与朱砂、南星、茯苓、远志、菖蒲等同用,如琥珀定志丸、琥珀寿星丸等;利尿通淋:用于小便癃闭以及血淋、热淋、沙淋等症,常与其他利尿化瘀药同用,如琥珀散;活血化瘀:用于妇女血瘀气滞、经闭不通,可与当归、莪术等同用。
  琥珀性味甘淡,镇惊利窍是其所长,故凡心神不安、惊悸怔忡、健忘、失眠以及膀胱湿热发为热淋、血淋或癃闭者,均为常用之药;并能活血化瘀,以治外伤瘀血、妇女经闭、症瘕腹痛等症。
琥珀与茯苓,同为松之余气所结,都适用于心悸怔忡之症,但茯苓入气偏补,琥珀入血而偏泻。茯苓适于水气凌心或心失涵养之症,而琥珀则适于心不镇静、躁动不安之症。在利水方面,茯苓多用于气虚不化者,而琥珀主要用于膀胱湿热而壅滞者。
  临床有用琥珀内服治疗结石尿血有良效。用本品2g,每日2次冲服,连服10天,治阴囊血肿有效。笔者在临床中,应用琥珀等药制成珠珀散、定搏灵,治疗早搏、心律失常,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相传在清乾隆年间,有一姓韩的宫廷太监,系河北省武强县人氏,在皇宫当差多年,甚为勤快,祖上世代为医。其置身宫廷,虽不是御医,但受世袭影响,通晓医理,精于医术,加之聪慧过人,深得皇室家族赏识。

   
在皇宫大内经常有皇室婴儿所患高热不退、夜啼不安,甚至惊风抽搐等急性热病,宫中太医、御医时以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清热熄风之剂,时难取效,皇室家族甚是急迫不安。此时有人荐见通晓医理的韩太监诊治。韩太监以祖传的药丸,婴儿服后,少则一天,多则三天,热退神清,啼止便通,平安入睡,且饮食增加,恢复较快。慢慢地韩太监的医术在宫内颇有名气。此后但凡小儿发热不退,惊风抽搐,只要服韩太监的药丸,往往药到病除。韩太监因而受到皇室家族的宠信,由此也受到太医及宦官的嫉妒讥笑、讽刺挖苦,并屡遭暗算之苦。韩太监自知无法脱离红墙之内,同时无法摆脱奸宦之害,为使祖传秘方不至失传,将秘方传于郝姓同乡,以绢赠之,上书欲儿安,七珍丹。又书天、犀、羚、牛、麝、蟾、沉。郝氏为免遭官祸,借故辞去宫中差职,远迁于山西降州府安家落户。为纪念朋友赠方之恩,郝氏在山西降州(今降县)开一药店名叫德义堂药店,永做纪念。郝氏的后代将此药方代代相传于今。故七珍丹遂成为山西降州一大名药,家喻户晓,常用不衰,广流民间,被誉为儿科良药,并有若要小儿安,月月离不开七珍丹的传说。
3
苏东坡先生一次与友人姜至之饮酒。姜至之乘兴调侃他是一味中药子苏子。东坡先生灵机一动,反唇相讥道:先生也是一味中药,不是半夏,就是厚朴。姜至之茫然不知其故。东坡先生说:不是半夏厚朴,何以用姜制之。
   
古代医家认为半夏、厚朴有毒,需用姜炮制后才能入药。苏东坡指出:长吃生姜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据《东坡杂记》所载:予昔监郡钱塘,游净慈寺,众中有僧号聪药王,年八十余,面色红润,目光迥然。问其健康长寿的奥秘,答道: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产于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中医认为生姜性味辛、温,有发表散寒、止呕化痰的功效。
   
生姜既能生吃,又能用醋、酱、糟、盐、蜜加工食用,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又是物美价廉、唾手可得的保健品。据研究,生姜含有姜醇等挥发油,对胃酸、胃液的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进食欲,促使肠道蠕动,消除肠胀气。所以民间有谚语说,早上三片姜,胜过饮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我国古代的许多名人,如孔子,素有食姜的习惯,常用它防病治病,受益匪浅。
   
生姜在临床上应用得十分广泛。取生姜25克,加水煎30分钟,每天服3次,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效果。生姜50克,加红糖50克,捣为糊状,每天3次分服,治急性细菌痢疾,多数患者腹痛、痢疾等症状较快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而且未见明显副作用。此外,生姜还可用于半夏、天南星、乌头等的中毒症状。据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杨某咽喉红肿溃烂,脓血如注。有医家问其饮食习惯,知他爱吃鹧鸪,便叫他嚼食生姜。待一斤生姜吃完,脓血渐止,疾病痊愈。医家说,因鹧鸪好吃半夏,半夏之毒积蓄于鹧鸪肉中,人食肉后,其毒转入咽喉,而患此病,生姜能解半夏之毒,所以药到病除。
4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5
从前,有位郎中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一天,郎中外出给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着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用那些草药嘛,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地上有一大堆干草棍,拿起来咬一口,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干草棍切成小片,用纸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登门答谢郎中。郎中愣了,妻子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使用这种干草。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甘草:根呈圆柱形,表面红棕或灰棕色。气微,具特异的甘草甜味。
  功效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痈肿疮毒,可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6
中药是我国特有的医药宝库。中药药名万千种,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以中药药名制谜寄怀由来已久,历来传为佳话。

  远在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曹操为了考一考名医华佗,便念出一首十六句的诗,说每句代表一味中药,要华佗写出这十六味中药的名称来。

  曹操随口念道:胸中荷花兮,西湖秋英。晴空月明兮,初入其境。长生不老兮,永世康宁。老娘获利兮,警惕家人。三十除五兮,函悉母病。芒种降雪兮,军营难混。接骨妙医兮,老实忠诚。黑发未白兮,大鹏凌空。

  曹操念完后,只见华佗胸有成竹,微微一笑,即挥笔写下十六味中药:穿心莲、杭菊、满天星、生地、万年青、千年健、益母、防己、商陆、当归、麦冬、苦参、续断、厚朴、首乌、远志。

  曹操一看,暗暗佩服,无言以对。

  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曾暗恋一位在中药铺卖药的美丽少女,他上门交上一首诗,嘱该少女以所书诗句抓药,其诗如下:宴毕客何为?夜间不迷途,艳阳牡丹妹。万里赴长征,百年好貂裘。八月蕊上梢,蜂蝶穿花飞。

  那少女读完,莞尔一笑,即去配药,很快配齐七味中药,乃是——当归、熟地、芍药、远志、陈皮、桂皮、香附。

   
王维见了,满心欢喜,于是请媒妁下婚贴求姻,终娶如此才貌双全之女而归。  
7
乌药,又名天台乌、白叶柴、矮樟,是樟科常绿灌木植物。关于它的药用,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汉朝浙江某县,有姓刘、姓阮两位青年,为医治村上流行的心痛病,远离家乡上天台山采药,随身带的干粮吃完了,而药仍未采到。后来,他们打听到这种药产在桃源洞一带,就向该洞奔去。走过一道山岭,只见前面水潭边有两个少女,一着红衣一穿绿袄,朝着他俩微笑,还叫着他俩的名字,两人非常惊奇,忙问:彼此素不相识,姑娘怎知我俩名字?莫非是仙女?两位姑娘点点头。穿着绿袄的姑娘说:我叫碧桃,她名红桃,家住桃源洞,今日特来请你们前去做客。
   
   
刘、阮二人随俩仙女进入桃源洞后,才知这姐妹俩是天上司药的仙女,奉命在此看守仙药——乌药。他们彼此间一见钟情,相亲相爱,不知不觉半年过去了。一天,刘对阮说:我俩入山已久,药还未采到,如何是好?两人正在发愁,只见仙女捧着仙药走来,说:两位专来采药,历尽艰辛,现特以此乌药相赠,可治心口痛。第二天一早,两位仙女送他俩上路,难分难舍,依依惜别。
   
   
刘、阮二人回到家乡,村里已景物全非,全村父老均不相识。后找到一位百岁老人,他说在儿时听祖辈说过村里有两位祖公上天台山采药,后来音讯全无。刘、阮听后,大吃一惊,想不到入山才半年,人间已七世。他们将乌药种到园中,一夜之间已是满园翠绿,稍后将乌药分赠众乡亲治病,疗效非凡。三个月后,刘、阮又返天台,桃源洞已是岸壁生苔、雾锁洞口,仙女不见了,而洞边却多了两座山峰,形似仙女,这就是现在的双女峰。由此,天台乌药美名大振,享誉海内外。
   
   
乌药入药首载于《开宝本草》。它性温味辛,入肝、脾、肾经。具有顺气、开郁、散寒、止痛等功效,能治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脚气,小便频数等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乌药内含生物碱及挥发油,有增加肠蠕动、兴奋大脑皮质、促进呼吸、兴奋心肌、加速血液循环、升高血压等作用。
   
   
乌药除配方外,尚能配制成多种成药,如乌金散、开胸顺气丸、乌药散、香附散、木香顺气丸、十香止痛丸等。用于寒凝气滞所致胸腹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散寒行气以止痛。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如缩泉丸。
8
春秋末年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大败,作为人质在吴受尽凌辱。获赦回国后,起用范蠡为相国,决心东山再起,报仇雪耻。范蠡献计,一面用金帛美女迷惑吴王,一面生聚教训,富国强兵,伺机再起。勾践同意后,便派范蠡出发寻找美女。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范蠡在诸暨苎萝山下的浣纱溪边果然发现了为寄托三年前亡国之耻而穿孝的美女西施。在他的说服下,西施接受了越王之命,愿意离开故土去吴,洗雪会稽之耻。范蠡亲自护送她前往苏州。
   行行复行行,谁知走到嘉兴南湖,体质柔弱的西施竟病倒了,龙船只好在这里停泊。范蠡一面传医诊治,一边煎汤送药,不敢怠慢。一个月后,西施病体仍未复原,范蠡心里十分焦急。这时,忽见一个丫头采来几支莲蓬,说是莲心可治姑娘的病。范蠡大喜过望,立即剥了莲实给西施吃,姑娘吃后觉得很受用,胃口渐开。又有乡人来说,用莲子煮烂成羹,加上冰糖,常吃可以补脾养心,清热泻火,有利西施姑娘的病体。范蠡依言,煮成冰糖莲心羹,每天早晚让西施吃下去,果然不久便康复上路了。
   范蠡高兴地慨叹道:冰糖莲心,连着西施姑娘爱国爱乡的玉洁冰心啊!”从此,冰糖莲心羹便成了杭、嘉、湖和苏州民间一道著名甜点。
9、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是因为萝卜是理气的佳品。其实萝卜籽比萝卜更好,不但能理气下气,还能降逆化痰。
   
据说一位江湖郎中就是用萝卜籽治好了慈禧的病。原来慈禧政务繁忙,有点慢性疲劳综合征,结果导致卧床不起。御医们在一起讨论,说是劳累过度,需要补一补,就开了一些营养的滋补品来给慈禧补身体,没想到的是慈禧吃了太医们开的方子后,反而更加难受而且食欲不振,甚至卧床不起。而且一发怒竟然还流出了鼻血。
   
   
太医们都慌了,谁也不敢下方子。这时候有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来,干脆张榜悬赏,结果有一个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了,他给慈禧号完脉以后,就拿出随身带的三钱萝卜籽,研磨成细末,又加了一些面粉,然后用茶水调和均匀,让慈禧太后早上一丸、中午一丸、晚上一丸,连服三次,结果没想到的是第一丸服下去,鼻血止住了,第二丸服下去头晕的症状消失了,第三丸服下去之后慈禧太后不适的症状都没了,神清气爽。
   
无论故事是否属实,中日友好医院中医专家李佩文认为,故事中的道理还是符合医理的。因为慈禧生活在宫中,生活很优越。按道理讲,她出现虚证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她政务繁忙,应该是有郁热,就是工作压力导致郁热壅滞,同时吃了很多补药,更加壅滞。
   
中医认为,萝卜籽味辣,跟萝卜比起来,虽然都是理气下气,但是萝卜籽效果要强得多。吃了萝卜籽可以把慈禧因为烦劳、郁怒所上升的阳气血下行,把它降下来,同时又可以把壅滞的气血给它通顺开。在过去,如果小孩们存食,就用萝卜籽煮水喝。
   
另外,萝卜籽还有治疗打嗝、恶心等降逆作用。在中药中加入萝卜籽,还能起到化痰作用。
   
   
需注意的是,虽然萝卜籽与萝卜都是下气通肠、助消化的良药,却不宜与人参等参类同用,因为中药学认为,参类是畏萝卜与萝卜籽的,两者与参类同用会降低参类的补气效应。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相传,秦朝有个农夫突然腹痛下痢,捂着肚子远处求医。途中突然昏倒在地,正巧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翁拄着拐杖路过,问明原因后,用拐杖指着路旁的一种野草说:这种草的根茎能治你的病。说完,便飘然而去。那位农夫按照白发老人的指点采食那种野草,果然,很快腹痛减轻,下痢次数也减少了,几天之后病便痊愈了。
第二年,村里很多人闹痢疾,那位农夫扛着锄头来到原来的地方,挖回几大捆自己曾服食过的那种野草,煎汤给乡亲们喝,果然疗效都很好。当乡亲们问起这药草的来历时,农夫便述说了巧遇老翁的往事。此后,为了纪念那位白头老翁,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为白头翁
点评:中药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白头翁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阿米巴痢疾等疾病。现代研究发现,白头翁含白头翁素、三萜类皂甙等成分,可抗阿米巴原虫,对痢疾杆菌等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白头翁成为治疗阿米巴痢疾的要药,也可治疗细菌性痢疾。所以有这样的传说就不足为奇了。
11
茵陈
当年,神医华佗治疗一名黄痨病(肝炎)患者,开方以青蒿为主,配以栀子、大黄、板蓝根,遣药数剂,病症不见缓解,华佗心急如焚。开春之时,华佗用幼嫩新鲜的青蒿入药,治疗出现转机,华佗将青蒿晒干后再用,疗效更佳,几剂药后,患者康复。为了提醒后人区别药性,华佗给这种翠绿如茵、陈放后疗效更好的幼嫩青蒿取名茵陈,并告戒同道: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只有春天采撷、陈放后,入药治疗黄痨病才有效。
12
叶天士妙用莱菔子

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弘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府有一富家公子,年已三十还沉溺于酒色。有一天,此公子为酒色窃用家里的一千多两银子,被其父发觉挨了一顿责骂。他本就虚弱的身体再加受了刺激竟病倒了。开始像伤寒,后来渐渐地神志昏迷,卧床不起。
   
   
其父请来一位郎中,诊视之后,认为是纯气虚之证,每日用独参汤治疗。谁知愈补痰火愈结,最后竟身强如尸,皮下还生了不少痰核。家人都以为他快不行了,已准备后事。此时,有位好心人对其父说:叶天士是当今名医,住处离这儿不远,何不去请他诊治?其父一听,立即派人去请。
   
   
叶天士来后,经细心诊视,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在场的亲属都吃了一惊,顿时止住哭声,疑惑地望他。叶天士说道:你们哭哭啼啼地为他准备后事,认为他无救了是不是?我看,若现在重打他四十大板也死不了。
   
   
其父一听叶天士出言不逊,大不以为然,当即对他说:我儿自得病后,光吃人参就花了一千多两银子。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愿拿出一千两银子作为谢酬。叶天士摇头说道:银子能让别人动心,对我却不然。再说,我自从行医以来,还没有收受过这么丰厚的诊金,我还是先治病人要紧。说罢,便开了一张清火安神之类的普通药方,然后,又留下自带的药末,叫病人一起服用。
   
   
病人服药之后,三天能讲话,五天能坐起,一个月便如常人。此时,正值富家公子花园里的牡丹花盛开,全家会同亲友饮酒赏花,以庆贺公子病体的康复。叶天士刚好出诊路过此处,顺便来看看公子病体恢复得如何,大家便邀其入席,少不了一番感谢之辞。
   
   
叶天士数杯酒下肚之后,对其父说:令郎服了一千多两银子的人参差点儿送了命,吃了我的药末便转危为安,少说也得把药的本钱给我吧!”其父连忙点头说:那天一时疏忽,未能付给药金,这当然是少不了的,还请先生说个数目。”“增病人参,价值千两,去病药末,自当倍之,二千两银子吧!”
   
   
叶天士答道。其父一听,顿时面露难色。在座的其他人也都面面相觑,一言不发。
   
   
叶天士突然大笑起来,说道: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我那药末是花八文钱买来的萝卜籽(中药名莱菔子)研成的。大家方知叶先生是故意在开玩笑,便也一齐大笑起来。叶天士又说:公子周身的痰核,皆因由补住痰邪所凝而成的,半载后方消。后果其言。
   
   
治病贵能对证用药,非以贵重取奇,更非滥补取功。此案以极平淡之清火安神剂佐以莱菔子为末治愈,能不令人叹服!莱菔子,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有消食除胀、下气化痰的功效。
12、三国时期,庞统在一次战斗中身中数箭,血流如注,跌于马下。士兵中有知医识药者,忙从道旁扯来一把草药,揉搓后塞入他的伤口,很快止住了血。
  我曾去过庞统中箭的地方。沿着古驿道,山间田野的确生长着许多曾为庞统止血的小草。这草支支直立,高逾尺许,开着紫红色的小花。它的学名就叫作大蓟。
  大蓟以菊科植物大蓟的全草或根入药。大蓟为多年生宿根草本,多生于山野、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中医学认为大蓟性味甘、凉,有凉血、止血、祛瘀、消痈肿的作用。据研究,大蓟能降低血压,对结核菌等有较好抑制作用。
  大蓟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出血、感染性疾病和高血压。取大蓟全草和根,捣烂,绞汁,每次服一小杯,频服,治口干、吐血、鼻出血。将大蓟鲜根洗净,捣碎,加水煎服,治咳血、小便热涩、疼痛、尿血。大蓟配伍艾叶、白鸡冠花子、黄柏,治妇女白带不止、崩漏。鲜大蓟叶,榨汁,加白酒饮用,治跌打损伤、疼痛不止。大蓟新鲜根,用冷开水洗净后捣烂,外敷,治漆疮、汤火烫伤、疔疖、疮疡、红肿疼痛。大蓟加水煎服,治脓胸、鼻窦炎。将大蓟加水煎服,或将大蓟做成注射剂由气管滴入,治疗肺结核,过半数患者病灶能逐渐吸收,甚至完全吸收,部分人咳嗽、排痰、胸痛、发热等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个别服药者会出现胃部胀满不适,可改为饭后服药,或加生姜、半夏,可使反应减轻。将大蓟根或叶煎汤内服,治高血压,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根的疗效优于大蓟叶。腹部冷痛,得暖则舒,属中医学所谓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大蓟。
[谈天论地]


中药辛夷和麻黄的典故

发表时间:2009-04-21 发表者:苗相波 (访问人次:492)

秦举人得了一种怪病,鼻孔流脓流涕,腥臭难闻。这种病很讨人嫌,连他的妻子儿女也躲得远远的。秦举人请过许多医生,但吃什么药也没用。他想:这么活着招人嫌恶还不如死了好,就打算寻死。有个朋友知道后劝道:天下这么大,本地医生治不好,何不到外边求医去?还能顺便逛逛名山大川,散散心。
  
秦举人一听有理,反正呆在家里也净跟老婆孩子呕气,就带了个家人,骑着马出门了。
  秦举人走了很多地方,但没遇见一个能治鼻子的医生。后来,他走到南方的一个夷族人居住的地区,有个夷家医生说:这病好治。
  
秦举人喜出望外,急忙请他医治。
  医生到山上采了一种花苞回来,让秦举人服用,秦举了吃了半个月,鼻子真的不流脓了。他十分高兴,对医生说:这种药真灵,你能不能让我带一些回去,万一再犯病时就不用跑这么远求医了。
  
医生想了想说:不如给你带些种子回去栽种。
  
秦举人更加高兴,他重重酬谢了医生,带着种子回家了。到家后,他就种植这种草药。几年过后,院子里长了一大片。凡有人得了鼻病,他就用这种草药给人医治。
  人们问:这药草叫什么名字?
  
秦举人一想,忘了问夷家医生了。又一想,这是在辛亥年间从夷人那里引来的,就说:这叫辛夷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
  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
  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
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
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
  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有趣的中药名字

中华五千年 2008021714:39(来源:中华五千年)

】【收藏此页】【打印此页】【关闭

  中药的命名方式极多,有以功效主治、产地分布命名的;有以色泽形态、气味滋味命名的;也有以采收季节及传说中人物命名的。总的倾向是偏重于形象化,于是出现了种种名实相异的药名趣闻。

  谓子不是子:瓦楞子,实为泥蚶、魁蚶的贝壳;没食子,实为没食子蜂寄生在没食子树上的虫瘿;天癸子,实是毛莨科植物天癸的块根;而黄药子、白药子也均为植物块根。以上这些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子类药材。

  谓草不是草:冬虫夏草,实为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等幼虫上的实体及幼虫尸体;凤眼草,实为臭椿的果实;而灯心草、通草则是以该植物的茎髓入药。

  谓砂不是砂:蚕砂、夜明砂、望月砂分别是夏蚕(不是春蚕)、蝙蝠、野兔的粪粒,与矿物砂大相径庭。

  谓脂不是脂:五灵脂,实为复齿鼯鼠的粪粒;而补骨脂,乃是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

  谓石不是石:浮海石,实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骨胳;鱼脑石,为大黄鱼头盖骨内的耳石;淡秋石则是石膏在尿中久浸后的表面凝结物。

  谓肾不是肾:海狗肾、黄狗肾、鹿肾,实为海狗、海豹、狗、鹿的带睾丸阴茎;而菜头肾只是植物的根;荔枝肾,是一种本草植物,与动物肾脏风马牛不相及。





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它的命名与名称都与医疗应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它的命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顾名义,可以帮助了解一些药物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利用药材的形、色、气味来治疗疾病,所以有的药材用它的突出点命名,有药材因为具有特效而流传成故事,因此也用来命名,有的药材是该地道产质量量最好,以产地冠以命名。更有的是某些药材有生长特性,药用部分,从国外进口、名称译音等,都以此作为药材命名的依据,现将它们的命名分述如下:

(一)以药材的产地命名

例如:川牛膝,川贝母,川白芷,川木通,川芎,巴豆,广防己,广霍香,广豆根,杭麦冬,杭白芷,怀山,怀牛膝,银柴胡(银川),多伦赤芍(内蒙古)。

(二)以药材采收季节命名

例如,冬桑叶,夏枯草,半夏,冬虫夏草(夏季采收),冬花(茎叶经冬不凋、花冬季盛开)。

(三)以药材的形态命名

例如,马鞭草,鸡爪黄连,半边莲,乌头,皂角刺,人参,牛膝,木蝴蝶,凤尾草,罂粟壳,金樱子(都有一个字即大腹小口之瓶)。

(四)以药材的颜色命名

例如,朱砂(红色),赫石(猪肝色),血竭(血红色),丹参(外皮红色),红花(红色),橙皮(橙黄色),黄连(皮肉俱黄),白芷(断面色白如粉),白术(断面白色),白花蛇舌草(其花色白),玄参(断面黑色),青黛(表蓝色),紫草(内外皆紫色),紫色地丁(其花色紫)。

(五)以药材的质地命名

例如,沉香,浮石,浮小麦,轻粉,桑螵蛸,海螵蛸等。

(六)以药材的气命名

例如,麝香,沈香,苏合香,安息香,藿香,木香,香薷,鸡屎藤,臭牡丹等。

(七)以药材的味命名

例如,细辛之辛,甘草之甘甜,酸枣仁之酸,苦参之苦,咸翻新石之咸,淡竹叶之味淡,五味子具五种不同之味等。

(八)以药材的入药部位命名

例如,麻黄根,葛根,山豆根,白茅根,杏仁,桃仁,月季花,鸡冠花,金银花,洋金花,桑枝,栀子等。

(九)以药材功效命名

例如,益母草(专治妇科疾病),防风(能治诸风),远志(益智强志),泽泻(胜湿利水),肉苁蓉(补而不峻),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决明子(清肝明目,治目赤肿毒),大风子(治疗麻风)等。

(十)以传说或人物故事纪念发明人名

例如,使君子,相传潘州有一个姓郭名使君的医生,善用该药治疗小儿疳积,因而出了名;何首乌,相传古时有一性何乳名田儿的老头,身体虚弱,头发皆白,不曾有子,他在夜间看见一种藤本植物自行缠绕,自感好奇,挖根煮吃,久而久之,身体好转,头发发黑,寿长而百余岁,故有何首乌之名;徐长卿,相传古时有一个姓徐名长卿的人专以此药治疗邪病,而故名;杜仲,李时珍在《纲目》中谓:杜仲,人名也。昔用杜仲服此得道,固此名之。刘寄奴,此药为甯高祖刘裕所发明,以他乳名寄奴命名。

(十一)以国外进口命名

例如,番泻叶,胡黄连(历史上习惯将异邦称为),西红花,西洋参,东洋参,高丽参(朝鲜参)。

(十二)以外国语言的译音命名

例如,曼陀萝,诃子(诃黎勒)等。

(十三)以药材集散地命名

例如,藏红花,广木香等。

(十四)以加工的药材改变原有的性状而形成特有的体质命名

例如,炙甘草,炮姜,焦白术,熟大黄,建曲,六神丸,阿胶,黄明胶,鹿角胶等。

(十五)以数码命名

例如,一点红,一支黄花,一支蒿,二月律,三七,三棱,四季青,四块瓦,五味子,五谷虫,五倍子,六月雪,七叶一枝花,八月紮,八角茴香,九节菖蒲,九香虫,十大功劳,百草霜,千金子,万年青,七厘麻,七叶莲。

(十六)以十二生肖命名

例如,龙胆草,蛇床子,牛蒡子,马兜铃,羊蹄,猪苓,狗脊,猴枣,菟丝子(兔耳风),鸡内金(鸡冠花,鸡血藤),鼠粘子(鼠妇虫),虎杖,虎耳草。

(十七)以药材生长方位命名

例如,东防风,东贝母,西大黄,西河柳,南沙参,南梗桔,北五味,北细辛,北沙参,北豆根,中麻黄。

(十八)以药材物理性质命名

例如,磁石。

[链接]

中药命名概说见本网中药纵横——中药文化栏目 2004-11-3刊出,有兴趣者可翻检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药引子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提起中草药,年纪稍大的人们都会想到那一大碗热呼呼的黑呼呼的苦药汤,真难往下咽呀。现在好了,国外把现代的中药做成了针剂、胶囊,还有甜甜的口服液等,让人们很容易服用,这就叫做‘中医药的国际化’。
  
  其实我们这是跟日本学习的,日本把中药叫‘汉方’药,我们现在大量进口日本、韩国的‘中药’,‘学习人家的长处呀’、‘洋中药好哇’!国外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把传统的中药加工炮制、服用方法彻底更新了,他们制定了各种理化指标和数据,还有大白鼠的临床实验结果,让我们花大钱来买现代中药的制作技术和专利。我们的国人也认为外国中药很科学、很卫生、很讲究,很高兴地接受了,可我们居然还抱怨药太贵,上千万元高科技设备提纯的药与几元钱的沙锅熬的药相比,贵?值呀!
  
  我们为什么会得病?身体会受到外来伤害?病由业造,业由心生。不深入讲了,这里只讲疑难杂症、慢性病、久治不愈等顽症的治疗理念,也就是那‘一大碗中药汤里的惊人秘密’,是什么呢?
  
  我们为什么会得病?身体会受到外来伤害?病由业造,业由心生。不深入讲了,这里只讲疑难杂症、慢性病、久治不愈等顽症的治疗理念,也就是那‘一大碗中药汤里的惊人秘密’,是什么呢?
  
  中医药讲究配伍,一付中药基本上按照君、臣、佐、使来配制,有时会加一些令人神秘的‘药引子’,‘药引子’是将敌方(病灶)引出来,我们有的人批判加‘药引子’是故弄玄虚,是骗人的把戏。‘药引子’在最早是一些高明的大夫告诉同行加‘药引子’是为了提高药力,普通的大夫也模仿加入‘药引子’,人们后来不明真相加的‘药引子’的确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因为不加什么‘药引子’也能治好病,慢慢地我们放弃了‘药引子’。那当初为什么要加呢?为什么要加一些与要治疗的疾病毫不相干的‘药引子’呢?
  
  疑难杂症、慢性病、久治不愈,这些让病人、让现代西医头痛的疾病,太难治愈了,那传统的中医是如何来对付的呢?理念太简单了: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传统中医认为,这些病就是来折磨你的,治好了才不应该呢,因为这是你世代不良的言行与意识累积才得的病,给你治好,那是绝对地不行,那样的话世间就失去了公平与正义,如果医生自身的功德敌不过其过错的话,那医生自己或其亲属可能要受到不明原因的身心伤害。‘简直是胡说!’,有人会这样评论的,但你看那电视剧里的‘神医喜来乐’不就是因为给那些守旧的大臣们治好了病,影响了‘戊戌变法’,还连累了自己和亲属。影视作品虽然很多是虚构的人物与情节,但其反映的多是生活中的缩影,否则引不起观众的共鸣。
  
  但是作为职业医生不治病也不对呀!好了,那就给你诱发出你体内潜在的另外的一个身心痛苦,一个你还可以忍受的病,或者给换个另外的毛病,只有这样替代去治疗,去旧生新,原来的疾病才能除根,或者是一个大的变成几个小的等等。所以无论中西医,临床时间长的医生都会奇怪这种现象:久治不愈的疾病,在经过各种治疗的尝试后,旧病未治疗好,却又添了个新病,但到后来旧病却不治而愈了,还以为是病灶转移了,奇怪呀,不知道为什么,但这却是事实。看似迷信,但其中的前沿科学道理的确是需要探索的。
  
  故那一大包中草药,有的是治疗疾病的,有的却是来诱发疾病的。
  
  再来说一下那一沙锅药汤,对于身体虚弱的病人,必须要来一碗热呼呼的汤,热汤提供热能,来催发药力,这比较好理解就不多讲了。所以外国人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你说他们能全部提出来吗?药之外的功夫是提不到的,中医根据诱发疾病的状况来及时调整做‘药引子’的材料,你说没有中医做后盾,那‘汉方’药有多大的作用?
  
  吃药竟然还要诱发疾病,千万不能说呀!只能说是为了提高药力加的‘药引子’,这都是秘传的,为此我们的现代中医也怕落个迷信的黑锅而努力向西医靠,靠来靠去终于落后了!部分失传了。
  
  如何运用‘药引子’,那说来也简单,有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做基础,自然能信手拈来。
  
    
朱进士细论小柴胡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宋代伤寒大家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寻按脉证以后,他说这是“小柴胡汤证”,进服三剂可愈。因小柴胡汤在宋代已经是士人悉知的名方,他没有写具处方。但当天深夜,病家来人说,服药后病未见轻,倒增加了腹满的症状。他再次前往视诊,察验前次所服用的药,取来一看乃是“小柴胡散”。他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现在用散,则药滞于膈上,故有胃满之症状。他便亲自操作煎药,二剂之后病人痊愈。
  
  这则故事出典于宋代方勺所著《泊宅编》,又见于明代李梴编纂的《医学入门》。略有不同的是:《泊宅编》说“至晚乃觉满”,《医学入门》则说:“连进三服胸满”,但主要问题的关键是小柴胡散与小柴胡汤的不同。病家当时自作主张,改煎剂为散,但朱肱当时没交待清楚,也有责任。
  
  还应该做交待的是,煎剂除取其“速效”之外,还有通过煎煮而去柴胡之刚燥的用意。后世陈修园深得其要,在所著《长沙方歌括》中强调小柴胡之用:“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斤,三两黄芩参姜草,去渣再煎有奇能。”一定要“去渣再煎”。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益气扶正的名方。用于伤寒邪在少阳,汗吐下三法俱不能用之时,故又称“三禁汤”。此方临证应用很广,可用于治疗各种情况下的寒热往来及原因不明的周期性发热,还可以通过加减收推陈致新之效以治疗胃肠结气、饮食积聚及由寒热邪气所致的胁痛、心下痞等病。近世有人用以治肝炎眩晕、糖尿病腹胀等。
  
  用小柴胡汤,除“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外,“休作有时”四字也是辨证的眼目,不仅往来寒热的休作有时可用小柴胡,其他情况如瘾疹、头痛、关节痛、痛风乃至腹痛等病证,只要有“休作有时”的情况,都可用小柴胡汤治之。例如,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减而成的“过敏煎”治疗荨麻疹很有效,只不过是以银柴胡易柴胡,加上活血的紫草等即是。
  
  小柴胡汤适应证很广,古代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写道:“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当用小柴胡”,日本医家吉益东洞氏因善用此方而有“东洞柴胡”之绰号。但越是应用范围广的方剂,就越不可滥用,蒲辅周先生有“和而勿泛”之训,颇为中的。
  
  朱肱用小柴胡汤为医林留下思接千载的佳话,而朱肱其人其学,也以其颖异不凡而盛负重名。探讨《伤寒论》六经也好,研究命门学说也罢,都绕不过朱肱。
  
  朱肱字翼中,号大隐翁,人称大隐先生,又号无求子,浙江吴兴人。宋哲宗元祜三年(1088年)进士,官授奉议郎医学博士。在历代儒医中,科举成功进士及第者不过凡几。朱肱是宋代以前研究《伤寒论》诸家中第一个成为一家之言的大家,在他以前如王叔和、孙思邈、林亿等人,或撰次或校证或注释,惟有朱肱,既阐发己意,又补仲景之未备。他从元佑己巳年(1089年)开始,以20年的功夫完成《伤寒百问》三卷。之后在杭州西湖与武夷人张蒇相识,将其书改名为《南阳活人书》,厘为二十卷。除具实用性外,在理论上,以六条经络阐述仲景伤寒六经之本,这也是伤寒学中探索六经本质的首举。朱肱对《内外二景图》的注文《内境论》,堪为明代命门学说的先声,他指出“肾虽有二,其一曰命门,与脐相对”,明代孙一奎就是在朱肱两肾之一为命门的基础上,创立了动气命门理论的。
  
  朱肱的著作在宋代即扬厉于世,达到“至知有活人书,而不知有长沙之书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评曰:“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其友人张蒇将华佗赞扬仲景“活人”之语,用以名朱肱之书,正是名至实归。
  
    
朱棣与绞股蓝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自幼好学,能辞善赋。明朝初期,庶草荒芜,民不聊生。朱棣考核可救饥馑的野生植物414种,证实其花实根干皮叶之可食者,分草、木、谷、果、菜五部,逐一绘图说明,取名《救荒本草》,以备荒年充饥之用。是书刊于1404年,在食疗与营养学方面有着相当大的贡献。被后人誉为“南方人参”的绞股蓝,首次被收录在此书中。
  
  绞股蓝,味苦酸,性寒,生于山间阴湿处,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多有生长,以农历七八月采收为宜,药用全草或根状茎。别名有七叶胆、小苦药、遍地生根等。功效可归纳为养心健脾、益气和血、清热解毒、祛痰化瘀。现代研究表明,绞股蓝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钙、铁、钾等多种微量元素。临床实验证明,绞股蓝不但有消除疲劳、增强食欲、镇静催眠、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同时在预防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哮喘、传染性肝炎、偏头痛等疾病方面,也有显著作用。
  
  民间有句俚语“北有长白参,南有绞股蓝”,说明绞股蓝与人参功效相仿。常将其加红糖水煎服,具有一定抗疲劳、促睡眠、提高记忆力的作用。作为药食同源的保健品,其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薏苡与成语典故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薏苡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营养价值在禾本科植物中占第一位。薏苡仁用于临床治疗,可以强筋骨、益气、和中、消水肿等,此外,阑尾炎、关节炎、脚气病乃至肿瘤皆可使用,也可煮粥作为病后调养。薏苡的根、叶也可入药。薏苡的根除了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作用外,还可治黄疸、驱蛔虫以及治疗牙痛、夜盲等症。薏苡叶可代替绿茶,并有利尿作用。
  
  薏苡还有养颜和美容功效,对年轻人身上或面部的瘊子,有很好的疗效。用法为:成人每天用带壳的薏苡仁50克,洗净后加入两杯半水,煮熬到水减至一半时即可服用。一般服一个月。此种薏苡仁汤还对皮肤粗糙、雀斑、疙瘩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