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疙瘩豆豆

慧净法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6: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2-2-11佛教的基础是三世因果、善恶报应、六道轮回,所以学佛者要“深信因果”,既是因果就要甘心领受,欢喜承担,以之“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否则业上加业,永无了时。

2-2-12念佛人凡事都应先检讨自己,如果没有过去的因,就没有现在的果;点点滴滴都是自己造成的,没有可怨、可计较的对象。如果能这样想,心就会比较平和,否则一定会不平、不满、计较,是是非非越来越多。

2-2-13一个人相信因果而行善积德、修行解脱,佛陀就称赞他是“智者”,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信因果,没有行善积德,反而以他的聪明才智去为非作歹,佛陀就说这个人是“愚人”,因为如果他不是愚人,怎么会去做这样的恶业呢?

2-2-14无论顺境或逆境,都要有一种三世因果的观念。顺境要珍惜,进一步再去培养,而不起骄慢;逆境的时候,就要有一种偿还冤债,随顺因缘的观念。总之,凡事都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责任心,有荣誉感;不要气馁、不要悲伤、不要不平,即使在最后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任凭弥陀的安排。

2-2-15任何有形无形事件的产生与建立都必须要靠“缘”,所以佛陀说:“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家庭的美满,团体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人心的净化,也都要靠良好的缘,因此我们要随时随地尽量创造良好的缘,使得存在于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够获得美满、和谐、幸福的果。

2-2-16一个人如果平常行善积德,甚至有重大的善业,往往在他临终的时候,他要去的好地方,譬如说天堂,天堂的境界就会先显现出来;如果是一个做恶多端的人,虽然他还没有断气,往往也会先看到地狱的景象。那如果是一个“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人,往往也会在他临终,将断气还没有断气的时候,极乐世界庄严的景象,譬如说莲花、金地、楼阁,就会先看到,这是一种自自然然的果报显现。

2-2-17既然有报应的事实,就表示所谓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是真的存在的,我们就要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三业行为是善?是恶?恶跟善之间,是那一样多?

2-2-18学佛之人,受授要有分寸,不可苟且,应知凡事无论巨细都有因果。权益之事,更不可侵犯,以免偷盗。

2-2-19有一首因果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意思是说,我们身口意的行为所散发出去的善、恶波率是不会消失的,因缘会遇的时候,就会产生果报。至于缘什么时候会到呢?那是不一定的,所以因果的报应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

2-2-20我们行善作恶所获得的苦乐果报,根源都在于我们的心,也因我们的心才使我们造作身口二业的善恶,导致我们受苦跟乐的果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6: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2-2-21说人坏话,以为不吐不快,岂知对方报复可怕,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图快意于一时,遗后患于无穷。“莫造口业”之佛诫,可不仰而遵哉!

2-2-22自己心中在念佛,虽然没人知道,但是佛知道。我们只要起心动念,佛就知道,鬼神也知道,天也知道,地也知道,法界都知道。因为我们的心一动,就好像往水面丢下一颗石头,就会有水波,水波会颤荡出去,颤动到岸边之后,又会由岸边激回到我们心中来。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不论你是起好的念头,或者是起坏的念头,最后的果报都会回到自己身上。

2-2-23净土法门基本上要深信因果,然后“自觉愚恶,过于他人。”像《地藏经》所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都是在犯因果。这样的话,就能够趣入这个净土法门,这样的话,也才能使气质改变。

2-2-24“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宇宙人生的自然现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化的根本。若能“深信因果”,就会弃恶行善;若知“轮回路险”,便思“求生净土”。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6: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4/7/13 08:30 编辑

3.众善奉行


2-3-1人的言语、行为,都是由内心所发动,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内心。
“自净其意”,就是要使我们的心念,念念都清净无污染,念念都纯善无恶,如果这样,就可以朝向成佛的目标。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谓“是诸佛教”就是佛所说的教。凡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都希望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最后自净其意,达到佛的境界。

2-3-2净土法门是既殊胜又容易的,可是这样的意思并不是表示念佛人只要念佛就好了,能够持守的戒定慧都不去持守,不是的。正确的意思是:就往生的正因来讲,只要称名念佛就圆满具足了;但是我们是学佛的人,佛教的基本教理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够持守的善业当然要尽量去持守奉行,而尽心孝顺父母、恭敬师长、慈心不杀本来就是做人的本份,否则就称不上是学佛的人了。

2-3-3行善有善报。善有阳善、阴善之分,果报也有阴报、阳报之别。行善而为人家所知道叫阳善,所得之报为阳报;若行善而为人家所不知道的就是阴善,就会得到阴报。阴报比阳报还来得大。宋朝有一位文人叫范仲淹,他很有爱心,他说,凡是他所到之处,一定要给当地带来利益。这些先圣前贤的伟大事迹与崇高德行,是可以让我们见贤思齐的。

2-3-4至善莫过于孝,孝道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灾难消除的度量衡,是维系世界和平的根本法则,孝道失则天下必失,孝道兴则天下必兴。如果人人做好孝道的本份事,世界不治而平,人心不教而善。世间最高的善就是孝顺父母。

2-3-5祭拜天地鬼神,为了什么?应该有两点:一、敬畏天地鬼神,希望他们不加害自己;二、祈求天地鬼神的保护,一方面消灾解难,一方面带来好运,事事如意。可是佛陀也告诉我们:“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父母比天地鬼神还要神,还要灵验。2-3-6如果我们只是礼佛、敬佛,可是不孝顺父母,那就不是真正在礼佛、敬佛;进一步说,我们愿生极乐,称念弥陀,如果对父母不敬重、不尽心孝养、孝顺、孝敬,那真的是违背佛心了。若能进一步引导父母来念佛,求生极乐,那才是真正供养我们的父母。

2-3-7累积善事功德最具体的办法:就是从自己的帐户中设定每个月固定扣款给慈善机构,这样一来可以避免自己忘记或是没有机会布施而空过了。长期以往,就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就是灾难来的话,也可以逢凶化吉,不知不觉有鬼神、佛菩萨来护佑,或是有贵人来协助。所以,真正保护自己的不是积累财富,而是行善积德。除此之外,我们念佛之余,也尽量把身外之物布施出去,这种德、善才能真正留给子孙。

2-3-8我们如果能体会到阿弥陀佛对我们是这样的大奉献、大牺牲、大布施,将极乐世界给我们,使我们不只得到无量寿的生命,也得到成佛的果证;那个时候我们因为已得到大安心、大满足、大幸福,自然就会无相、欢喜的牺牲奉献了。
今天有两千块,我就想拿一千块给没有钱的人;有两栋房子,就想把一栋房子送给无力租房子住的人,甚至于如果对方急需的话,把剩下的一间房子布施出去也没关系,自己再另想办法。而且不会认为我要把这布施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或者是累积功德,不会这样!因为他早已“平生业成”,决定往生了,所以无形中自然流露悲心的布施,反而比以前那种执着心的布施,更升华、更超越。

2-3-9所谓的“三世冤”,就是说这一辈子学佛、布施累积了很多的功德,下一辈子就享受富贵,接着,人在欢乐当中,不知不觉就造恶了,第三辈子就堕落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宣说佛法,不是要我们行善积德来升天或当人享福乐,不是!是要我们回向临终往生极乐世界。

2-3-10灾难是一种共业,但是行善积德的人、或是虔诚念佛的人,就会脱离这样的共业,形成自己独有的不共业。

2-3-11敬田、恩田、悲田就是佛法中所谓的“三种福田”。有田,但没有力量耕耘,或者有力量耕耘,而没有田,都不能得到福报。如果有这三田,我们就应该善加珍惜,好好把握。

2-3-12以我们凡夫来说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但从佛的眼光来讲,八万大劫的善不是真正的善,堕落阿鼻地狱的恶不是真正的恶。不过,虽说如此,还是要尽量去恶行善,因为去恶行善是人的本份,现在一般所强调的人间净土(净化人心、净化社会),也都必需要固守、实践,但从究竟上来说,他不是真实的。

2-3-13世间真正的善是什么?就是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一个大慈善家,如果不念佛往生,那么,他最后还是输给一个回心念佛的恶人;一个恶人,最后能够回心念佛往生,他胜过一辈子行善的大慈善家。同样的,出家不学净土法门,输给在家;在家能学净土法门,胜过出家。

2-3-14人的穷通祸福都有定数。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积福德。吃亏是占便宜,是还债。心起善念,则吉神随之;心起恶念,则凶神随之。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要常念佛号,常行好事。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21: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4/7/25 13:49 编辑

第二篇 净土信仰

四、佛法知见


2-4-1如果找对了法门,今生今世,不但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而且能够快速成佛。如果没有找对法门,这辈子只是结个佛缘,还会有下辈子。
就我们一生当中的言行来说,其实是恶多善少,这样检讨之下,下辈子是不容易保持人身的,要保持人身,就必须在佛法中有基本的修行。所以如果找对法门的话,不管自己会不会修行,都能够解脱。

2-4-2众生在贪瞋痴还没有断除、降伏之下,永远都是有执着的。心若有执着,要和没有执着的佛性相应,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要以自己的力量达到成佛,真的是比登天还难。但如果有外力──也就是藉助佛的力量,那我们成佛就非常容易。

2-4-3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悲当中一定具有无我的内涵,必须无我才能真正地大慈大悲。否则,有我,就有你、有他,就一定有对立,慈悲就会有限度。无我的慈悲,才能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地普度众生。

2-4-4佛法是实践之学:以近程来讲,是令自己和他人了脱生死轮回;以远程来讲,是成就佛道,这是佛教的目的。如果学佛不懂这个目的,不向这个方向前进的话,严格来讲就谈不上是佛教的信徒。

2-4-5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阿含、般若、禅、密、净当中,唯有净土是三根普被,而且是直接圆顿的一个法门。

2-4-6三贤十圣的菩萨,还在因果报应之中,怎么讲呢?如果断见惑的话,他就进入了初信的果位;断思惑的话,就进入了七信的果位;断尘沙惑的话,就进入了十信的果位。之后,破一分的无明,证一分的法性,就进入了十住的果位,一阶一阶上去。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破一分、证一分,直到四十一品的无明通通破尽,就进入佛的境界。所以,如果还没有到达佛的境界的话,都还在果报当中。只有佛一人在常寂光土里面,不生不灭。
如果从这里来讲,弥陀发愿救度的十方众生,就是除佛以外的九法界众生。但是,九法界之中,声闻、缘觉、菩萨,这是三种圣人,已经出了六道轮回,虽然还没有成佛,但并没有贪瞋痴,不受造罪造业、受苦受难的轮回果报。而需要弥陀救度的众生,就是还在造罪造业、受苦受难的六道轮回的凡夫。

2-4-7“无生法忍”的“忍”有两种涵意:“忍可”和“安忍”。“忍可”就是体悟到不生不灭的实相而肯定他;心安住于体悟到的实相而不动摇,叫作“安忍”。以车子为例,刚启动的时候,先从一档起步,慢慢转二档…三档…四档…五档,一直快起来。可是不跑的时候就回归空档。证入无生法忍的人也是这样,他时刻处在寂静的状态当中,要应对的时候,当下就会有应对的功能显现,不过,他所应对的当然不像我们凡夫是起贪瞋痴烦恼的,而是像禅家所讲的,“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条丝。”
一个证入无生法忍的人是到几地的果位呢?是七地以上。在《无量寿经》中有谈到三种法忍: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所谓“音响忍”就是听闻说法的音声而证入果位,这种果位相当于十信的阶位;“柔顺忍”就是思惟诸法实相的真理,随顺证悟的真理,心安住不动,这相当于十贤的果位;“无生法忍”则是七地菩萨的果位。

2-4-8我们都是贪瞋痴的凡夫,恶是贪瞋痴流露出来的,善也是贪瞋痴流露出来的,并没有达到降伏贪瞋痴甚至断除贪瞋痴的那种“无我”、“三轮体空”的境界。因此,所得的果,不论人的果、天的果,都不出三界火宅,还是在六道苦海里面。

2-4-9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这是对以自力修圣道法门者来讲的,如果是依他力的净土法门修行,就不成问题了。也就是说,虽然自己没有力量,但若能归投依靠有力量的人,这一关就容易过了。

2-4-10我们凡夫依什么为心呢?是以六识为我们的心性。六识就是六根对六尘所产生的六识,既然是根尘和合所产生的,就是因缘所和合的,因缘本身是生灭无常、没有本体、没有自性的,所以它是虚妄的。根尘相对的既然是虚妄的境界,当然所产生的六识也是虚妄的心识。

2-4-11我们凡夫的所做所为,一天当中起心动念,都是以六识为我们的妄心、为我们的主体,都是没有自性、生灭无常、虚假不实的。由虚妄的六境产生虚妄的六识,由虚妄的六识之心(妄心)产生虚妄的境界,就是所谓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因此来往六道,永无休止。

2-4-12人间有一个根本的苦,除此之外,其他的苦都是枝末的。根本的苦是什么呢?简单讲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将来会如何。无明是正体,这个正体我们现在看不到,临终的时候,阿赖藏识里的业浮现了,这些业含藏了无量无边的罪恶,黑暗、无明、不安,临终的时候整个充满罪业的黑暗现前,成为火团,堕落地狱,那就是无明的正体。平常孤独的时候,不苦也不乐,但是莫名其妙地有一种无聊、寂寞、略微不安的感觉,那只是无明正体所显现的影子而已,正体在临终时才会浮现,那就是根本的苦。

2-4-13人死后的神识非常灵敏,尤胜生前。由于人死后神识已经脱离肉体,不再受肉体所限,故能发挥神识的功能力用。譬如生时为残障者,其神识脱离肉体之后,立即恢复完整形体,盲聋喑哑,可以见闻说话,并知道他人的起心动念。亦可依自己心念立即前往任何地方;心念何人何物,何人何物立即现前;无论何人何处想念他、呼唤他,不论距离远近,他也都能即刻知道听到看到。

2-4-14死时称为“乱心位”,心是散乱性、颠倒性的。人将断气时,如果没有念佛,没有阿弥陀佛事先来护持、接引我们,不管修行境界多高,业力来都抵挡不住,只能随业受报。如果有念佛,佛来接引我们,命终时就会“心不颠倒”。为什么?因为有佛护持。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其中一段:“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慈悲来加佑我们,“加佑”就是保佑、保护、护持;“令心不乱”就是在断气时阿弥陀佛会使我们心不动乱。
如果没有佛的护持,命终之时,现生及历劫的善恶业力,一时浮现,业力一现,眨眼之间,便随其最猛烈的善恶业力,前往受生于善恶道中,丝毫不能自主。所谓“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2-4-15一般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这个五逆十恶的人临终能遇到善知识,只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就脱离地狱之苦的燃烧,乃至脱离永世的轮回,获得往生成佛,是因为他宿善深厚;那我们现在念佛,恐怕宿善不如他,所以他能往生,我们不一定能往生。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大家想想看,这个人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他往生了,说他是宿善深,那我们现在就遇到了,怎会是宿善浅呢?他平生就做恶多端,而我们现在就已经学佛念佛,已经随缘随份随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这样说他宿善深而我们宿善浅,是不合乎逻辑的。这样的见解就是恶见,不是正知正见。

2-4-16“道基”在佛法上有非常明确具体的说明,就是“五戒”和“十善”,不管是圣道门或净土门,持五戒、修十善都是必须的,这是所有学道的基本;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体会苦、集、灭、道,进而证悟苦、集、灭、道。如果连五戒、十善都做不到的话,这个人根本不可能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五戒,第一就是不杀生,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不食肉,还要时刻反省自己有没有打妄语?真不真诚?其他像邪淫、偷盗,对我们来讲也常常在犯,因为那不是指行为,而是心念,可是我们的念头都在犯。五戒开展来就是十善,十善我们不但做不到,反而都是在犯十恶。净土门因为反省自己的根机根本做不到,所以才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这个法门就是建立在五戒十善、因果报应之上,知道自己都是在犯五戒、违十善,永无出离之缘,才全身心都投靠阿弥陀佛的救度,在阿弥陀佛的救度当中,惭愧的、感恩的过念佛的生活。
另一种“道基”的标准是《观无量寿经》所讲的“三福”──世间福、戒福、行福。“世间福”指是世间的善事,有了世间的善事才能获得世间的福报。世间的善事,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戒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行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三业都是贪瞋痴、自私自利,不要说三福,我们连一福都做不到,如果体会这一点,也会深信自己的根机是一个无有出离之缘的人。

2-4-17为什么佛教重视开悟呢?因为一般圣道法门是自力修行,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断烦恼、证佛果,所以最起码必须要先开悟,所谓“明心见性,称性起修,所修皆性”。如果没有明心见性,就像瞎子一样,不晓得前面的道路,那他要怎么修?要走到哪里去呢?岂不是盲修瞎练。可是净土法门不一样,净土法门是不愁不开悟,不愁不能明心见性,只愁你不念佛、不愿生极乐。因为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所谓“极乐无为涅槃界”,而要到极乐世界只要念佛,所谓“念佛即是涅槃门”。

2-4-18古印度有一派“自然外道”,提倡万物是自然生起,而非有原因而生起。此外道的自然是无视因果之理的自然,而佛教所说的自然并非无视因果之理的自然。在诸经论中使用“自然”的例子有三种:(一)业力自然,(二)愿力自然,(三)无为自然。
(一)业力自然:依善恶之业因自然生起良窳苦乐的结果。如《大经》卷下所说:“善恶自然,追行所至,窈窈冥冥,别离久长。”“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诸恶所归,自然迫促。”
(二)愿力自然:(或说“他力自然”)是指弥陀本愿力,凡是被弥陀救度而往生极乐净土,都是由于弥陀的愿力而自然往生。《大经》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信受弥陀救度之人,必被弥陀愿力自然地牵引而决定往生净土,亦即进入无量光明土。故信他力之念佛人,不用自身之力(体悟自力无力,无有自力),弥陀佛名之力用,自然使念佛人往生成佛,所谓“念佛成佛是自然”。
(三)无为自然:指“真如法性”,所有的“有为法”是由因缘力所造出的,而真如法性之理是离开因缘力的造作而自然存在,故名“无为自然”。《大经》卷下赞叹极乐净土是“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此之“自然”、“虚无”、“无极”,都是指真如法性的妙理,所谓“得至莲华藏世界,即证真如法性身”。《法事赞》卷下说:“从佛逍遥归自然,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极乐净土是与真如法性妙理一致的境界,其所有万物不待造作,自然显现,故谓自然。

2-4-19佛法是实践之学,不是世间一般的学问,也不是哲学,而是宇宙人生真理之学,是解脱生死轮回之学,是往生成佛之学,所以学佛必须将佛法如实纳入内心去思惟,使我们的内心跟佛法完全契应,心法一如,法就是心,心就是法。

2-4-20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学佛可以启发心中的智慧,导正旅途的步伐。没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痴盲目的。不知学佛,其一生是空过悔恨的。佛法可以增加人的智慧,但佛教的最后,不是智慧或知识的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是生死的问题。学佛就是要解决人类今生及后世的苦,这是本质的问题,学佛若忘了这一点,那佛学就会只成为哲学,学佛也失去了重要的内涵而没有意义。

2-4-21闻法,应该像亲身在佛前聆听一般,是佛对我们一对一的开示,听法要以亲身在场的真实感去听,这样才是惜法、重法,也才能得到法益。

2-4-22所有万物,一切是非好坏、成败得失、苦乐祸福等只是宿世之因与今世之缘暂时的和合,其本身没有一个自体,既非固定不变,也非永远不灭。有了这个观念,才具有学佛的正见,这也就是所谓的“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2-4-23《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些内容若只当学问上的了解是不难的,但若求真正心性上的体悟,则非常困难。但我们只要往生极乐世界,《金刚经》的道理瞬间即统统显现了;反之,若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即使诵持一万卷,也未必能体证“泯三心,空四相”。

2-4-24对真理不了解,迷于四谛的真理叫“见惑”;对真理不了解,有贪、瞋、痴、慢等烦恼叫“思惑”。如果证悟真理,又断除了贪瞋痴慢的烦恼,称为“见思断尽”,一个见思断尽的人,就没有你我、冤亲、善恶、顺逆、爱憎、喜怒、苦乐……等种种彼我对待。这是一种证悟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且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现在只是就文字上、学理上来解说,但尽管再怎么解说,跟实际上的境界完全是两码事,犹如天地之别。

2-4-25佛菩萨本来都能够在一念之间显现示现到十方世界去,显现成佛度众生的,一念一时同时到十方世界去,并不是说现在到了东方就不能到西方,要等东方回来之后才能到西方,并不是这样。

2-4-26对我们凡夫来讲,有空间、有方位,有生有死,有六道三途轮回,因此就有现在、过去、未来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但是对佛来讲,无所谓空间,没有所谓东西南北上下空间的存在,可以说尽虚空都在佛的身心里面,所以,佛是无所不在的,没有所谓的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所以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也是无生无灭。因此说“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2-4-27法身是寂灭性的,不是我们众生能够看、能够听、能够想像的,所以是无相;但也由于是无相,没有一个固定形象,不被一个形象所拘束、束缚,所以才能够无所不相,要显现什么相,就能显现什么相,而所显现的相,仍然不离法身,与法身一体不二。
所以,昙鸾大师才说:“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从这一点来讲,我们所膜拜的佛像,不管是雕刻的也好、手绘的也好,它跟法身,你说是同还是不同?如果从这一点来讲,相好庄严就是法身,是“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的。因此,我们供养佛像、顶礼佛像,就要把它视为真佛,这样的话,我们一合掌、一顶礼,当下就跟佛相感通。所以,善导大师说:众生起行,身常礼佛,佛即见之。

2-4-28自古以来,提出往生报土的就是善导流,即使后来弘扬净土的人,也不敢这样讲。所谓后来弘扬净土的人,大部份是指宋朝时代研究天台宗的行者,他们多是依循智者大师四土的分判,因为智者大师是天台的创宗祖师,后来天台的思想都是以智者大师的思想为标准,认为凡夫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会作这样的分判,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是依天台宗的思想,另方面也因为他们没有遇到善导大师的思想(唯除元照大师)。

2-4-29智者大师的另一部著作《净土十疑论》,几乎是传承于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因为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引用《往生论注》。不过,这一部书是不是智者大师亲自所写?有的人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但是这部书不仅影响整个天台宗,也影响到其他各宗,凡是研究净土的人,都会看重《净土十疑论》,可是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净土十疑论》是继承自《往生论注》。就纯粹的净土法门来讲,极乐世界是报土,既非“凡圣同居土”,也非“方便有余土”,也非“实报庄严土”,而是很高超的报土,是有别于十方净土的报土。所以不能以四土来判定极乐世界,更不能以其他所谓的粗净土,或者通于报化土来判定极乐世界。

2-4-30阿弥陀佛的光明,依功能而有不同的名称,在《无量寿经》概略以十二种光来说明:“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中“无对光佛”的意思就是没有其他的佛光能够与弥陀之光相对待。因为阿弥陀佛是唯一、绝比,所以是“无对光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其他诸佛望尘莫及的,所以叫作“焰王光佛”。

2-4-31经典上,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说,善知识不只是众生得度的半个因缘,而且是全部因缘;能使我们“不上刀山、不下油锅、不入牛胎、不出马腹”,更能脱离三界火宅,达到涅槃的境界。这都是善知识的德能。

2-4-32只要能使对方走上解脱之路的,就是对方的善知识。密教有四皈依,在四皈依当中最重要的是皈依金刚上师,我想这有它的道理在,因为善知识适得其时的一句话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命运或一生。尤其在关键时刻,紧要的一句话对人的影响是绝对性的。
有一次,阿难尊者请问佛陀:“善知识是不是助我们得道的半因缘呢?”佛陀回答:“是得道的全因缘。”一般人大概会认为,我们都有佛性,佛性就像种子一样,如果努力耕耘,随着时节因缘的成熟,总会开花结果的;所以,外来的缘应只是一半的因缘,而我们本具的佛性、自身的精进又是另一半的因缘,二个因缘合起来就是全部因缘,则能开花结果,也就是修行证果。一般人大都会这么想,但是佛陀却说:“不是这样!善知识就是我们得道成佛的全因缘。”
由此可知,善知识对学佛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4-33我们学佛要能够“随顺”,佛怎么讲我们就怎么信,我们这个法门的祖师怎么解释,我们也怎么的信,这个就叫“随顺”,也叫作“仰信”。不然的话,等到完全理解再来相信,那永无相信之日,或者要有某一种体验、灵验、感应再来相信,可是那也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有,何况所谓的感应、体验也不能做为标准。
标准在哪里?在佛怎么说、祖师怎么解,我们就怎么信。因为,一切的感应如果没有以经论做为依据,一来可能会偏差,走入迷信;二则往往容易退转。以感应来说,其他的宗教也有,佛教各宗各派、各种修行法门也都有,甚至一般的民间信仰也有谈感应。所以感应也不是绝对可依据的,我们应该要仰信,随顺经典,随顺祖论。

2-4-34善知识有“教授善知识”、“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但不管什么善知识,只要能够讲这个法门让我们信受的,就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2-4-35所谓“安心”,就是信心的意思。一个人真有信心才能安心,如果没有真信心,绝无安心可言。信心来自对事理明确的了解,若对事理没有明确的了解就谈不上信,所谓“理明信深”,道理愈通达透彻,信心就愈坚固不移。

2-4-36“胎宫、边地”是《无量寿经》所讲的,名词虽不同,意义是一样的,也有人用“疑城”或“懈慢国”来说明,这是用其他经典的名相来作我们这个法门的解释。“疑城”是在《华严经》里面所谈的,化土,是还没有到究竟的地方,也叫“化城”。把疑心当作化城来讲,所以也叫“疑城”。“疑城”和“边地、胎宫”意义是一样的,“懈慢国”也是同样的意思。
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51页)说:“带惑疑生华未发,合掌笼笼喻处胎,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带惑”就是疑心,“喻处胎”是一种比喻。第159页对“边地、胎宫”也有说明:“修因正念,不得杂疑。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或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法侣携于佛会。”这里谈到边界,也就是边地、胎宫,名词不同,意义相同。

2-4-37阿弥陀佛不止证悟了实相而成为自利的“实相身”,自利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彻底地利他,故阿弥陀佛也成为救度十方众生的“为物身”。因此阿弥陀佛全部都是利益众生之身,这个叫做“他受用身”,不止是成佛的功德阿弥陀佛受用,也是要给十方众生受用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愿、所修的行、所圆满的果报,就是我们众生的愿、众生的行、众生的果报。

2-4-38我们所说的极乐世界的净土,和一般学禅者所讲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不论唯心净土或自性弥陀,都只是说明此人已证悟了本具的佛性,而弥陀这一尊佛却是经过五劫思惟,兆载永劫的愿行圆满所成就的佛,我们何曾以五劫的时间去发愿,何曾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没有啊!既然没有,怎么能说我们有和阿弥陀佛一样的净土、跟阿弥陀佛一样的佛德?
那一种谈法是因为不了解《无量寿经》的道理,泛泛的以自性天真之佛来比喻阿弥陀佛,以自心没有妄想杂念来认定娑婆世界没有苦乐净秽,那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没有正确的了解,往往就会以这种错误的思想作为他一生的宗旨、指标,这是很危险的。

2-4-39依我们的眼光来看,会认为三界六道是真实的,可是以佛的眼光来看,三界六道本来就是虚假的,好像梦一样。而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涅槃的主体,是真实的,万善的功德通通在这句名号里面,阿弥陀佛累生累劫所修的点点滴滴的功德,都容纳在这句名号里面。因为业的体在阿赖耶识里面,而且业的本身其实是虚假的、幻化的,而这句名号的功德却是真实的。再多的虚假都不如一点点的真实,正所谓“千虚不如一真”,所以,只要这句名号的大功德、大力量一句一句地贯入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便能转我们的业。

2-4-40以我们凡夫来看有善有恶,譬如五逆谤法是极重的罪恶,果报就是五无间狱;以善来说,五戒十善生在欲界天,禅定更是善,生在色界天,更深的禅定生在无色界天。以凡夫来讲有这些差别,以佛的眼光来讲,都是不究竟、都是可怜愍的,为什么?因为寿命尽时又将随业流转,即使生在无色界天,八万大劫寿命到时,还是随业流转,如果因缘和合有可能堕入地狱。从地狱的果报来说,因缘和合,善业的缘到了,或许也升天上。

2-4-41现在我们是人,甚至是皇帝,可是下辈子如果应堕落为猪的话,立刻就从猪胎出来,就是猪的模样、猪的性情,愚痴的以馊水为食,因为那是它的果报。往生到极乐世界,出生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达,都是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因为有什么因就导致什么样的果。
我们是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为因,当然就获得成佛为果,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善,也不是因为我们的恶,所以往生来说,不是靠我们的善,也不是靠我们的恶。上师有一句话形容的很贴切,“人性差不多,好人和坏人的差别就如同一千万零九毛和一千万零一毛。”

2-4-42《涅槃经》言:“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梵天就是色界天的初禅,一个人修行,下辈子能够再生而为人就非常的不容易了,何况是生天,更何况生到色界天。色界天是能够入定到初禅乃至四禅的,到现在,出家界当中修行能够入定的,二十几年前就是广钦老和尚,可是除了广钦老和尚以外,近二十年来,几乎不曾听过。非想非非想天是无色界天最高的一层天,寿命是八万四千大劫。只要能够入定的话,就有神通,最起码是出入墙壁无所障碍,而且能够知道过去、未来。但即使是修行达到这个地步,还是“虚妄业作”,还是“不能住持”。释迦牟尼佛说,命终还是随业流转,还是会堕落在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道。可以说,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三恶道就在眼前等他,即使能够上天,生在天界,还是不离开三恶道。所以凡夫所作都是“不能住持”,都是“虚妄业”。

2-4-43不论因果报应或净土念佛,都要有“经证、理证、事证”,才易启人信心,令人力行。
“经证”者,佛说之经文,学佛之人,若不依佛所说,便成外道,所谓“离经一句,等同魔说”;故学佛之人,闻思修三学,皆须依经。“理证”者,经文所诠之道理,如《弥陀经》宣说净土往生之道,《地藏经》诠释地狱报应之理;欲知何种教理,必依何种经文,不可错谬。
“事证”者,道理之显于事相;道理属于理论而抽象,事相属于事实而具体。宇宙中凡有其理,必有其事;世间上凡有其事,必有其理。

2-4-44有因必果,有感必应,乃天然之理。
弥陀发愿是因,属于感;众生念佛是果,属于应。
众生念佛是因,属于感;弥陀救度是果,属于应。
然而,或有一向念佛,而全无感应;这并非全无感应,须知感应大略分为四种:
一、显感显应:有念佛,亦有明显感应,自己感觉得到。
二、显感冥应:有念佛,而感应在暗中,自己觉察不到。
三、冥感显应:以前或过去世曾经念佛,现在虽没念,而遇事逢缘,明显感觉弥陀加被。
四、冥感冥应:以前或过去世曾经念佛,现在虽没念,而遇事逢缘,暗中蒙受弥陀加被。
众生根性、业缘各异,因此佛之应机亦自不同。故不论显应冥应,皆是佛之方便,以此引导众生藉境发心,趋入菩提,使其彻底离苦得乐。

2-4-45由此四种感应可以看出弥陀救度、利益众生,有顺度、逆度、显度、隐度的不同。
一、顺度:求疾得痊,所求遂意。
二、逆度:求寿反夭,所求不遂。
三、显度:因念佛故,或得弥陀现身,圣众垂护。
四、隐度:因念佛故,或得人事凑合,机缘相助。
能知以上感应之理,则理明信深,即使遇到任何恶缘逆境,也能当下了然无惑,而生欢喜感恩之心。

2-4-46若论感应,其他宗教,乃至民间之鬼神信仰,亦复不少;若佛教也以感应为崇尚,则与之何异,不只易引人入迷信之途,且易陷人落邪外之坑。故灵应之后必须辅之以教理,指出究竟解脱的光明大道。理明信深,则感应之有无,毫无执碍;否则不啻非化导的方便,更是沉沦的恶缘。

2-4-47虽然在《感应录》中有描述一些极乐净土的胜境,但那些只可做为启信的参考,不能完全去崇拜甚至盼望那种境界。而且境界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说,各人所看到的阿弥陀佛往往也是他所供奉的,可见每个人看到的阿弥陀佛各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当下看到的净土也会不一样。我们要了解净土,应依据《无量寿经》以及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至于真的了解净土,是必须到极乐世界之后,除此之外,一般所描述的都不能尽信,信要信圣言量。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不能尽信,为什么我要写,也编辑出书呢?那是为了在某一方面启发我们,让我们对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有极乐世界的归宿,念佛必定往生,念佛能得现当二益有信心。不过,最后还是要回到信受弥陀的救度,那些内容只是某一种因缘性的而已。

2-4-48要见佛也是要有因缘,什么因缘呢?有两种:一种是佛力加持;另一种是临命终时就能看到佛身佛光。

2-4-49学佛者或有梦中见佛、静坐中见佛、念佛中见佛,甚或危难中蒙佛菩萨现身解救,这些都是寻常感应,与机法二种深信不可等同而语。是故,“见佛入信”或“见佛得忍”是唯指念佛之机,彻见弥陀悲心,于称名必生之弥陀悲愿决定深信而言。

2-4-50见佛有“眼见”与“心见”,刚刚提到的娑婆见佛、净土见佛,以及平生见佛、临终见佛,这些都是“眼见”。心见就是体悟佛性,比如明心见性,虽然没有见到佛的三十二相,但是见到佛性、体会到佛性,这是心见;另外,体会到弥陀慈悲的救度,也是心见佛。

2-4-51见佛,有在娑婆世界见到的,有在极乐世界见到的;在娑婆世界见到的,有平生见到的,有临终见到的。如果平生精进念佛,或在静坐当中,或在经行当中,或者是梦中,看到阿弥陀佛、清净海众菩萨,还有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这个就是平生见佛。
什么是临终见佛呢?就是平生虽然没有见到,但是临终一定会见到,因为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预先来迎接我们,佛来了之后,我们就会顺利安然地往生极乐世界,就像《阿弥陀经》所讲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因为临终见佛,我们断气的时候,就会顺利安然、不会颠倒地,当下“即得往生”。往生到哪里?──“极乐世界”。所以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就是临终见佛。

2-4-52念佛行者之中,亦有一类,虽见佛色身,然无自力心,不执所见,不以所见为往生之助,见如不见,依然如宗祖善导大师所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谓“本愿称名”。
本愿称名之念佛人,平生在佛摄取之中,往生决定,光寿同佛,尚何不足,须藉见佛色身之方便,以资往生及证果乎?

2-4-53感应的境界,每个法门各不同。我们法门的特色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所以不管有没有现生见到佛,他都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如果不是修习我们这个法门、不了解这个道理,没有这种信受,即使梦中梦到佛,或者念佛当中看到佛,也未能获得我们这个特色所得的利益。

2-4-54所谓“见佛”,是指“此土遇本愿,彼土见弥陀”,所以见佛是指彼土见弥陀,而不是此土的感应。在此土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是了。在这里(此土)重点不在打坐感应或看到,因为那些都是“遇缘则现”,没办法永远都这样,还是属于虚妄业作,都是凡夫的现象;但是“彼土见弥陀”就是一见永见,所以是不一样的。

2-4-55在佛法修行中,不论任何法门,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唯识宗《百法明门论》里面有说,信是属于“善心所”,是属于善心的范围,也就是有了信,就有了这方面的善;如果没有信,就没有这方面的善。为什么?因为,再怎么样的好事、善事、功德,如果不信的话,就不会去做,如果没有行善的因,就不可能得到善的果。人生在世,如果不行善积德,下辈子还能够生而为人吗?如果不相信三皈依是善的、好的,持五戒、行十善是善的、好的,甚至信佛、念佛就能够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就能够往生极乐、快速成佛,如果不相信的话,那就不会念佛,不会发愿愿生极乐世界。

2-4-56“本愿”是梵语Pūrva-Pranidhāna之译,亦谓“本来之愿”、“因位誓愿”、“宿愿”,是佛或菩萨在过去世修行时所发起救度众生之愿,是立誓救度一切众生之愿,故亦名“誓愿”;因为,若不包含救度众生之誓的愿望,只能说是发愿而不说是誓愿。
此菩萨誓愿之中,只要是菩萨则都必须发起的基本、普遍的誓愿谓之“总愿”,亦名“通愿”,通于诸佛菩萨。而菩萨本身为了达成特别之目的所发起的特殊誓愿谓之“别愿”,有别于诸佛菩萨之誓愿。

2-4-57“总愿”一般称为“四弘誓愿”,所有菩萨所发最基本的四种誓愿。所谓: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是信奉大乘佛教的菩萨,于修行六度波罗密之时所必发的誓愿。

2-4-58“别愿”是诸佛菩萨所发总愿之后,又依本身独自的立场所建立的誓愿。总愿是一般性的誓愿,与此相对,别愿是个人特殊性的誓愿。
别愿亦有二种:
“此土成佛愿”:在此五浊恶世(秽土)成佛,救度难度众生。如《悲华经》第七所说释迦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经》所说奉行十善愿等,是此土成佛的本愿。
“彼土成佛愿”:在他方成就佛之净土,而救度十方难度众生往生成佛的誓愿。如《阿閦佛国经》所说阿閦如来二十愿、《放光般若经》第十三〈梦中行品〉所说二十九愿等,是彼土成佛的誓愿。而《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也是彼土成佛的别愿,而此别愿是诸佛别愿中的别愿,亦即在诸佛别愿中特别殊胜,《无量寿经》称为“超世愿”。

2-4-59虽然我们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想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也了解要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但往往有心无力,该做的做不来,不该做的却偏偏去做。这样妄想杂念烦恼深重的凡夫,念佛可以往生吗?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弥陀光明摄取不舍!
“诸恶莫作”却偏偏会去做,这是身不由己,是业力的推动;“众善奉行”,我们应该做但没有去做,并非没有那种善心,还是业力的关系。所以,念佛的我们,要常怀惭愧,不起骄慢,不生邪见。既知是身不由己,就要仰谢佛恩,感谢阿弥陀佛的救度。因为阿弥陀佛早知道我们念佛的人有烦恼业障,所以,阿弥陀佛以无碍的光明来摄取我们、保护我们,让我们不受种种业的障碍。

2-4-60为什么一切众生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的愿是从慈悲所产生的,阿弥陀佛的愿已经圆满,所以这个愿就有“力量”。

2-4-61只要念佛愿生极乐,不管是谁──圣人凡夫、善人恶人、有修行没有修行,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佛性当下就会展现,现在佛性之所以无法显现,是因为被贪瞋痴障碍住了。再者,佛性不需要学、不需要累积,佛性里面本来就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本来就具足救度众生的力量智慧,可以说佛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佛性里面通通都具足。如果佛性里面没有具足这些的话,我们再怎么样累积、怎么样学习都不可能有。

2-4-62任何人、任何修持,如果不是仰凭佛力,都将如石头一般沉入海底──再度轮回。

2-4-63八万四千法门中,除非不知道有一个今生能够解脱的法门,才要继续去寻找,现在既然知道有一个今生能够解脱的法门,为什么不立即去实践它呢?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8/11 04: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4/8/11 20:41 编辑

第二篇 净土信仰

五、机法深信

2-5-1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此文名为“二种深信”之文,列在《观经四帖疏》第四卷〈散善义〉之“深心释”,“深心”即是“深信之心”。
此文显明“机法二种深信”,机指凡夫,法指弥陀。凡夫深信自己三业都是罪恶,永沉轮回,无出三界之力;然此凡夫是弥陀深生悲愍,为其发愿立誓所要救度的对象,此凡夫恐惧不安的心中,体悟弥陀本愿力的摄护救度之真实,而毫无疑虑地信受弥陀本愿之救度,当下即时获得往生决定,此即“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之意。

2-5-2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能救者弥陀,所救者众生;弥陀是法,众生是机;法者救机,机者信法;深信机无出离之缘,深信法救如此之机;法不离机,机不离法;机法一体,生佛不离。若无机深信,则无法深信;若无机法深信,则非真实信心,也非真佛弟子。

2-5-3净宗行人,应具“机法二种深信”。
“信机”:即是信知自己从出生到老死,始终都是烦恼深重之凡夫,如是之人何能心花怒放?有,也是遇缘则现,缘过则灭。
又,世间善不能解脱,出世间善我们修不成,所以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信法”:即是如此之人,若乘托弥陀愿力(称名愿生即是乘),定得往生。
是故,应信任何人,凡是一向愿生专念者,即已被救,心情之如何,一概不论也。如是信知,则虽遇缘烦恼,内心安然无畏。

2-5-4我们凡夫内心都有五逆谤法的种子。我们看报纸新闻,社会上哪里又发生抢劫、哪里杀盗淫妄,这时都要想到:这些也都是我过去世曾做过的,他的一切言行正如我过去世银幕的重播。我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他的现在就是我的未来。因为我的阿赖耶识当中,还有这样的种子在,遇缘则现,只是这个缘他遇到了,我还没有再遇到而已。

2-5-5会专修净土法门,是他有感于自己是一个罪业深重的生死凡夫,没办法以自己的力量去恶行善,一旦命终就会堕落地狱,受阎罗王的审判刑罚。只有信受弥陀救度,才能离开地狱,甚至离开三界六道轮回。这样的人还会纵情为恶吗?即使他会做恶事,也是业力的推动,是不得已的,他的内心是很悲苦的啊!是苦于为恶,不是乐于为恶的,所以他的心态跟一般纵情为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就是所谓的“为修行而苦”,也唯有为修行而苦的人才能真正进入弥陀的救度。

2-5-6其实,我们本身就是恶人,并非故意起恶造罪才是恶人。《阿弥陀经》就已经点出来了,这个世间就是五浊恶世,五浊恶世的人哪可能是善人呢?《观无量寿经》也说:“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所以,我们都是“浊恶不善,五苦所逼”、可悲可怜的众生。

2-5-7“十善”是“五戒”的开展,我们用十善的法镜照自己的三业行为,就能看出原来我们都有贪心、瞋心,都是愚痴、不明因果、不信因果的人。

2-5-8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得人身就好像“盲龟值浮木”,既然如此,当然都是在三恶道轮回。最可悲的是“无有出离之缘”,如果过去没有机会,现在也没有机会,可是未来有机会的话,那还有一线希望;但如果都没有出离之缘,岂不是永恒地、尽未来际、从始到终都要在三恶道轮转了!当我们深深地触到“无有出离之缘”的悲和痛,那超越了世间任何的痛苦,即使匍伏在地上哀嚎,都没法显露那种无有出离之缘的悲痛,那种悲痛是无法形容的,是达到顶点的。一个学佛者,如果无法体会到本身没有出离之缘、没有解脱希望的话,那么他很难依靠弥陀救度的法门。

2-5-9我们万劫千生一直到现在,之所以都没办法解脱,是因为自己的力量只有业力,只有堕落的力量,没有解脱的力量。因此,若论自力的话就只有堕落之力,没有解脱之力。

2-5-10如果了解自己(机)──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而且深信佛语(法)──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众生,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如能这样,一生就会专称这句佛名,不论什么因素,也不会摇动自己的信仰,不会认为自己根机锐利,可以修其他的法门、达到怎样的境界,不会好奇,也不会杂修杂行。

2-5-11世上之人,谁不是罪业凡夫?如果不是罪业凡夫,就已经超出三界六道,不再轮回了。因为六道凡夫就是贪瞋痴、见惑、思惑尚未断除,才会在六道之中,所以凡是六道众生,都是罪业凡夫。

2-5-12学佛的人,首先要去恶行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它的标准是:能够行五戒、行十善就是善;而犯五戒、犯十恶就是恶。
以五戒十善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身口意时,就会发现:我们都是在犯五戒,都是在犯十恶业。从形象上来看,我们是学佛人,所说的都是一些佛法的言语,所做的也是佛门中事,可是我们内心的贪瞋痴,“五蕴”很炽盛,在那里翻滚,有意无意之中,都会爆发出贪欲心、瞋恨心,无明、计较、嫉妒之心。所以,《地藏经》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言语举止,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净度菩萨经》上也说: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之所为,无非三途业。

2-5-13佛法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在镜子面前才知道自己容貌的美丑。如果到了镜子面前,没有发现自己的美丑,就等于没有照到镜子。同样的,我们通过学习佛法,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学佛而不了解自己原来是罪恶生死凡夫,那就是没有以佛法印心,没有用佛法这面镜子来观照自己。

2-5-14如果未能了解自己真的是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深重、烦恼强盛,他就无法彻彻底底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好比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觉他已坠入大海,正在大海中随浪浮沉,甚至即将灭顶的事实,他就很难生起求救的道心。

2-5-15弥陀虽完成众生往生功德,若众生不知不信,或知而不愿往生,则仍在轮回;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而我等尚在轮回,即是此类。

2-5-16一切唯心所造,若此心炽盛,即使虽无身犯,亦必堕落。《楞严经》言:“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圆觉经》言:“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如果没有淫欲,即已超凡入圣,哪还会有众生的性命!一切众生,无不随业牵引。有时出生为贞女,有时出生为淫妇;或许此生为僧,持戒清净,或许来生为富,恣纵淫逸;六道未出,梵行未立,任谁也不可轻言“我已如何如何!”知此,应不虑自己之善恶,而唯有一任弥陀之悲救,弥陀无碍之光明,不受凡夫善恶之障碍。

2-5-17经典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到了镜子面前,就能看出我们干不干净、端不端整。面对佛法,以佛法来对照自己的三业行为,就能够显示出自己是善是恶,根器是高是低,是会修行还是不会修行,将来会到哪里去,接受什么果报。诚如《地藏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也就是说,起心动念、身口意三业行为,都是业,都是罪。又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这个世界最高的山是须弥山,而我们的罪业比须弥山还高;最深的是大海,而我们的罪业比大海还深。我们的罪业能够障碍我们超凡入圣,障碍我们脱离轮回。像这样的众生,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发下四十八愿的话,我们就永远只能在三界六道轮转了。

2-5-18我们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在无边无际的轮回当中,都曾造做了五逆十恶,内心都蕴藏着贪瞋痴慢疑,起心动念都在追求财色名食睡,因此,我们的内心也好,血肉也好,都充满了贪瞋痴慢疑的毒素,都充满了追求财色名食睡的欲望。所以起心动念都是罪、都是业,就像《地藏经》所讲的: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2-5-19其实我们都是烦恼强盛,业障深重的凡夫,阿赖耶识中都藏有下品下生的种子,只是尚未起逢缘现行而已,若是轮回未出,则在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的无尽轮回当中,难免会有某一生某一世下品下生的种子起现行,而造作五逆十恶,甚至谤法阐提。因此轮回不出,难免堕落,危险之至,恐怖之极,所以要把握此生,脱出轮回。一念通三世,如果设想自己就是下品下生的根机,就会“彻底放下、通身倒靠”,没有第二条路。

2-5-20我们都有无明,都有贪瞋痴。在无明、贪瞋痴没有降伏之下,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从贪瞋痴延伸出来的。既然这样的话,再怎么行善积德,都还是有无明、有贪瞋痴掺杂在里面。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贪瞋痴三毒很强盛,烦恼业障很深重,善心微微,而造恶却如狂风暴雨那么强烈。

2-5-21善导大师说:“一者、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即使自己再怎么有智慧才华、广学多闻,在弥陀的本愿船当中也无用武之地。何况凡夫内心都有贪瞋痴,五蕴尘劳浓厚,即使是精进修行的根性,偶有寂静的心境,但根本无法降伏贪瞋痴;自以为能降伏而淡薄,能够清净、轻安,甚至能到未到地定,可是这对解脱生死轮回是没有用的。

2-5-22修定要达到最低层次的“欲界定”──心时时刻刻做得了主,能保持清净,事来当下办理,事过了无痕迹,已经很不容易。而初禅、二禅以上的“色界定”、“无色界定”,在学佛的人当中,不论在家或出家,很少人能修成。近代最出名的是广钦老和尚和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是学禅的,有几次入定的经验;广钦老和尚不是学禅宗的,可是他曾经在深山有深沉的入定经验,不过广钦老和尚最后晓得,即使有禅定的经验,也不能了脱生死轮回,所以晚年他都强调念佛,弘扬净土法门。虚云老和尚虽然讲禅,也讲净土法门的道理。

2-5-23“慧”是指“明心见性,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明心见性”,是达到开悟、觉悟的境界,印证了真理和佛性,此世有几人能达到;至于“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则更困难了。
靠自力修行,唯有具足戒、定、慧才能了生脱死,这是圣道门,我们能修吗?单从这一点来检讨,就可以了解我们修不起,学不成。那怎么办呢?摆在目前就是三恶道火坑。

2-5-24一般学佛的人都自认根器很高,是学禅、学密或研究教理的根器,想靠自己的力量来寻求解脱,但是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事非经过不知难”,必须绕了一大圈之后,自己遇到灾难了,或者生重病了,如果生死心切,对生死轮回看得很重要,他就会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平生所学的能抵得了生死吗?如果现在死的话,从此就可解脱生死,脱离六道轮回吗?还是心中茫然没有把握?如果他以前听闻过念佛的道理,这时种子就会浮现,就会念佛、靠佛,佛会让他有所依靠。

2-5-25我们心中都有怖畏,有什么怖畏?就是六道轮回的怖畏,所以必须要寻求依靠,因此才要念佛求往生,如果自觉自己是个贤人、善人、会修行的人,有办法自己离开六道轮回,不陷在六道魔王手掌中的话呢,那他就不会殷切的求生极乐世界了。

2-5-26以圣道门来说,是不可能有“机法二种深信”的,因为会修习圣道门是认为自己是圣者的根器,只有学净土法门的人才会去靠弥陀的力量、靠弥陀的救度,差别是靠自力多或他力多,还是完全的靠他力,这就是看对“机法”有没有了解、体悟与深信。

2-5-27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业之愚人,他若有智慧,就会去行善,不会去作恶,他既然会作恶,是因愚痴的缘故。如此愚人,不是别人,我们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的。

2-5-28我们如果真正深入去检讨自己的根机,就会发现我们不够资格,是没有力量学圣道门的,若是对自己缺乏自知之明,而去走圣道门,我们还会再度地继续轮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把“五戒”持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说不打妄语,我们心中明知要真诚清净,言行一致,心口一如,打妄语是犯戒,却往往会说妄语。而不偷盗,就是不取不应该取的,甚至花费超过自己本份应得的东西,也算是偷盗;甚至在公司里用公司的邮票、信封、信纸啦,也算是偷盗;别人或公家的物品,小如针线、大如钞票,擅自拿取,也算是偷盗的范围。我们用五戒的镜子来照照自己的言行,就知道很容易犯。《地藏经》说:阎浮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2-5-29以我们来讲,可说生生世世所累积的三业行为,都是在造罪造业,没有脱出六道轮回的力量,只有日益累积、加剧轮回的业力而已。所以,善导大师说我们是“常没常流转”的众生,“旷劫以来,无有出离之缘”。简要而言,我们若不念弥陀,必将堕落地狱,因为谁敢说他生生世世都能拥有人身、遇到佛法、不会堕落三恶道?

2-5-30我们就像法然上人所说的,所谓净土法门就是“还愚痴”,然后靠弥陀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不管有入三昧、没入三昧,有证果、没证果,都还是求生极乐,一旦往生极乐,都平等平等。
这并不是说入三昧不好,菩萨的行为不好,而是要确认我们就是这种根机,深信自己现在就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长时流转,以自己的力量根本没办法出离三界,只有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的以我们这种根机来专称弥陀名号,靠着弥陀的愿力就必定往生。

2-5-31净宗法师有一段话谈的很好,他说:“一个真正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念佛人,他必定是一个恭敬谦卑的人,他看不到自己的善,他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恶,就像在太阳底下看不到蜡烛的光,如果还看到蜡烛的光,就表示还在黑暗的房子里面。”所以,对于一个信机信法的人,他只有自感惭愧,知道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的凡夫,他不会觉得自己能有任何修行。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之下,即使能做什么事,也会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

2-5-32有了机法两种深信就是信心决定,就是金刚信,不会再改变,不管是深、浅或心的感受如何,都算是深信。会改变,不是对机没有深信,就是对法没有深信;对机没有深信,对法一定也没有深信,对法没有深信,对机也一定没有深信。这两个深信是一体的,有机深信就有法深信,如果只是信机而不信法,那不算信机,只是一般的“罪恶观”。
“罪恶观”净土门有,圣道门也有,我们这个法门的机深信与一般的罪恶观不同,我们是从信靠阿弥陀佛的本愿来说他的罪恶观是深信机。
理解这两个信内容,无非也是自觉凭自力无有出离之缘,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唯有弥陀本愿这个法门才能使众生有出离之缘,而且可以快速成佛。

2-5-33虽言信机、信法,并非信心有两种,是一个深信,从机、法两方面来说明。信机即“舍自”,信法即“归他”。一个信心之中圆具舍自与归他,此是净土门他力之信相。

2-5-34阿弥陀佛成佛了,他的愿是金刚不变的,所以我们无疑无虑,随顺佛所说,不加怀疑;心中没有怀疑,当然也就没有种种“可能或不可能”的忧虑、顾虑,所谓“无疑无虑,乘彼愿力”,依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那就“定得往生”。

2-5-35净土法门的核心“机法两种深信”,机法两种的道理能够了解深信,就不会退转,就决定往生。

2-5-36善导大师的机法二种深信,罪恶生死凡夫之机,感受到正当堕落悬崖时,突然被佛扶起来;在海中挣扎喝水时,被佛抱上愿船。所谓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
故此法门是完全他力、绝对他力的救度法门,无丝毫的自力与造作。因此龙树菩萨譬喻为“乘船”,坐在愿船上的人既不必付船票,也不必帮忙驾驶;自己尽管有何力量,在此也置于无用之地。何况就是因为毫无力量,才会堕落,才会被救。
堕落与被救是同时感受到的。心中有平安、喜乐,有感恩、惭愧;因为机的罪恶感在内心发露与法的大悲愿在内心发酵,故性情会转变。以前刚强计较,现在柔和不争;以前缺乏慈爱,现在有了悲心;凡一切的逆境挫折,都会反省是自己的过失,或宿世的罪业,而不会责怪别人。此后的生活是对佛有信心,对己有愧心,对人有爱心。

2-5-37法深信,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至于机深信,我们可以自问:若真确认自己无有出离之缘的话,机的深信就在里面了。因为“众声称念,必得往生”,所以净土行人最好不要去追寻某一种感受,要把那种观念舍掉。

2-5-38净土法门的根本,是深信“机”、深信“法”。有“机”的深信,人就会谦卑柔和;有“法”的深信,就会对他人恩慈体贴,就好像阿弥陀佛对我们一样。对“机”深信,会改变我们的气质:气质改变,行为就会改变;行为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改变,个性就会改变;个性改变命运就会改变。
总之,对“法”深信,心性、气质、行为、个性也都会改变。除此之外,念佛如果有寂静的体会,心境、个性也会改变。

2-5-39净土法门就是一方面体会自己业障深重,没有能力修行,没有能力了脱三界六道轮回,必须领受阿弥陀佛爱心的救度,就是──“信机”跟“信法”。
信机,“机”就是自己,体悟、相信自己是罪业深重、恶性强盛的人。如此他的心就会柔软、谦卑下来,凡事不会贡高我慢,不会去计较、批评、争夺。真正学佛的人,很容易体悟这个道理。因为学佛的人,若以法镜来照自己,就会原形毕露,显现自己的本来面目,那时候,我们连看都不敢看,会非常的惭愧,感觉非常的丢脸,这就是对机的深信。
对法的深信,就是对阿弥陀佛的慈悲,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阿弥陀佛对我们是绝对的包容、彻底的原谅,把我们当成他的独子,没有任何条件、差别,彻彻底底、毫无的保留的来爱我们、护我们、救我们。
总而言之,学佛的人要有“机”、“法”的深信,自然就较不会烦恼、计较。

2-5-40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对象是谁,我们不用去寻找书本上的其他批注,也不必问别人,我们问问自己──自己是什么东西,就可以知道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是怎么样的对象。

2-5-41信心决定的念佛,以及信名号的念佛,这两种是一种。因为信心决定的内容,就是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愿力完全显现在这句名号中。
信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信机,一方面就是信法。这两方面实际上是一个内容,只是分开来解释而已。

2-5-42领受弥陀的慈悲就是信机、信法。信机、信法这种信,是很深刻的信,叫做“深信”,深信就是决定性的信。

2-5-43若论众生根机,虽谓千差万别,可归纳为四:
一、利根无逆罪,如阿难等;
二、钝根无逆罪,如般陀等;
三、利根造逆罪,如阿阇等;
四、钝根造逆罪,如下品等。
若论法门数量,虽谓八万四千,亦可归纳为四:
一、胜而非易,如法华、天台与禅密;
二、易而非胜,如净土要门;
三、非胜非易,如小乘阿含;
四、亦易亦胜,如弘愿念佛。

2-5-44我们是一个学佛的人,必须依照佛所讲的戒作为我们三业以及生活的基本规范。所以,不管圣道门也好,净土门也好,基本上都要有向上、向净、学佛而成佛之心,都希望能做好佛陀所要求的戒律,如果没有这一种观念,就不是学佛人了。
再进一步,他发现自己有心无力,应该做而做不到,心虽有所向往,可是业障来了,习气来了,没办法降伏,所以才需要归入弥陀的救度,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有机的深信。有了“机深信”的话,心性自然会柔和,所以,有没有机的深信?也可从自己的心有没有惭愧、柔和、柔软……来判断。
另一方面,如果有法的深信,自然就会“阿弥陀佛爱我们,我们也去爱他人。”如果是圣人的话,就会做得很圆满。我们是凡夫,所以做得不圆满;因为不圆满,才更要有柔软心,更要有惭愧心。

2-5-45平生都专念弥陀名号,而且愿生极乐,坚定不移,同时对弥陀的悲心救度有了体认,对自己的卑微下贱有了体认,这就是机法二信。有机法二信的人,他的心性、气质、言行都会有改变的,既有这样的改变,他的不良业习、遭遇也会随之而改变。

2-5-46念佛时妄想纷飞乃自然之事,有妄想才是凡夫,才是弥陀正客;若无妄想,已是圣众,则非弥陀救度之对象。故应以有妄想而更深信机法一体;能作此想,则妄想即是惭愧、谦卑,与安慰、法喜之源。

2-5-47一个机法二信的人,就是明信佛智,就是永在弥陀的光明当中,他的往生是平生就已经决定了,这就是平生业成了,不必等临终瑞相,也不必等临终的助念,他是活在阿弥陀佛的怀抱当中,他是过着薰染弥陀悲心的生活。他内心一方面有自己贪瞋痴烦恼妄想杂念这些习气,也因为感觉体悟到自己这种习气习性浓厚难以断绝,所以这颗心就柔软下来,有惭耻之心,体会到一即一切,所以了解别人也有这种心,因而互相包容、互相体谅。

2-5-48“二种深信”之文是就信(信心)而言,“正定业”之文是就行(称名)而言;显示信本愿之念佛是信行一体、信行不二、信行不离,此义善导大师之《往生礼赞》的前序亦言:“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2-5-49一念无疑的二种深信是往生的正因,不论定善,不论散善,不论逆恶,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在此信心,信“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若发起此信之当时即已临终,来不及口称念佛,则当下往生极乐;若寿命延长之间,则尽形寿称名念佛。

2-5-50凡夫深信自己三业都是罪恶,永沉轮回,无出三界之力;然此凡夫是弥陀深生悲愍,为其发愿立誓所要救度的对象,此凡夫恐惧不安的心中,体悟弥陀本愿力的摄护救度之真实,而毫无疑虑地信受弥陀本愿之救度,当下即时获得往生决定,此即“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之意。亦即《大经》所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当哀愍,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宗旨。

2-5-51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如果依照各自接触的杂缘去学的话,还是不离生死;如果接受阿弥陀佛为我们所选择的称名念佛,就能够往生成佛。所以,忆佛、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

2-5-52一个人如果有“机法两种深信”,就会毫不勉强、自自然然的“念念不舍”。因为有嘴巴就能出声,有心就会起心动念,只是将他转为名号而已。

2-5-53因为有“机法两种深信”,八万四千法门就没有一个法门学得来了,因为他一无所靠,后退无路,两边也无活路,就像走在白道上。走在白道上就是机法两种深信的现象,走在白道之上,八万四千法门怎么还有一个法门可以靠得上呢?他一定是正念直来,这种众生已经在阿弥陀佛的摄受当中,不可能再堕入水火之难了,也不可能后退,将不再轮回于六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02: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净土信仰

六、念佛警策


2-6-1随着距离佛陀入灭年代的久远,感化的力量次第微弱,社会的风气愈益浇薄;修行有心无力,证果遥遥无期,这是教界当今的现象,可说触目皆是。从物质方面而言,厚生利用之术一日千里;然断惑证真之道如江河日下,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故大圣佛陀预先断言“末法时中,未有一人得者。”一种法门不论如何殊胜,如果对于众生是难行,甚至不能行,则此法于众生无利益可言。

2-6-2旷劫以来,我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比一般人更深的功夫我们可能都已学过、修过,但是一直没有离开生死轮回,所以反反覆覆,有时候转生为高僧,有时候转生为一般凡夫,就算现在能够入禅定,也还是一个凡夫。即使非想非非想处天那么深的禅定,有大神通,还是脱离不了生死轮回,寿命到时还是随业流转。

2-6-3世上学佛念佛的人很多,但大部分都为了求得现生的福报,或是下辈子还能够得好人身,再度获得人身的种种福报,如果是这种愿的话,就跟阿弥陀佛相违背了。
因为第十八愿说的是“欲生我国”,阿弥陀佛是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离开生死,可是我们偏偏进入生死;阿弥陀佛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可是我们偏偏要长住娑婆,这就跟佛愿相违背。跟佛愿相违背的话,就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们一辈子念佛就尽付东流了,因为没有达成最终目标。

2-6-4往生不在念佛的功夫,而是在于名号本身的功德,在于弥陀愿力所使然;既然这样,也无所谓念得好与不好,念得好与不好都能往生。

2-6-5往生极乐世界就如印光大师所说的,比下辈子再度当人还来得容易,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是现成的,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念佛,就能够往生;可是下辈子当人,必须要累积五戒的功德。累积五戒的功德很困难,而念佛很容易,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比你轮回来当人、生天还来得容易。

2-6-6学习净土宗,如果不回归到善导大师的解释往往都会半途而废,原因就如善导大师说的“纵发清心,犹如画水”,我们即使有某一种体会感受,都是不可靠的,往往是“遇缘即现,境过则迁”,因为心境会改变,不是永恒的。永恒不变的是这一句弥陀名号,永恒不变的是依靠这一句名号,只要以每个人目前的根机去称名念佛就可以了,我们的信要回归到这样的信,信这样的内容。

2-6-7体验或感受是一机一缘,非普机普缘;体验感受是一时一境,非恒久普遍。故善导大师言:“纵发清心,犹如画水。”
又体验感受之后,其体验感受即置之,其心口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洪名。因为凡夫皆妄,动念即乖,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真,是以古德言:“世间皆假,唯佛独真。”
故本愿文之“至心信乐”归在何处?在于“乃至十念”之称名念佛。

2-6-8一个对往生没有信心的念佛人,会有两种现象:一是内心一直忐忑不安,忧虑重重;二是有可能会退转,不再修净土,而去学其他的法门。那就辜负了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以五劫的思维而建立四十八大愿,以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的无量德行,岂不是辜负了弥陀的悲心?辜负了弥陀的愿行?

2-6-9不可向内心寻找信心,凡夫之心皆虚妄不真;应不顾内心之妄想烦恼,直承外在之弥陀救度。但静心思惟外在之佛力救度,“衣里明珠”之信心自现。

2-6-10近代佛学家欧阳竟无居士,他对佛学很有研究,尤其唯识学方面,被认为是大师,在中国大陆北方,可说是第一把交椅的佛学人物。但是欧阳竟无临终的时候很痛苦,他流露出自己的心情说:“唉!还不如一个乡下一字不识的念佛者。”因此他又跟身旁的人说:“一生所学,到此都不得力。”而劝大家老老实实念佛。欧阳竟无佛学底子是很深厚的,可说是一代宗师,但他学佛主要用力是在学问上,而不在于藉教观心、依教奉行,所以虽说一生研究佛学,然而可说只是“记问之学”。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藉教观心、依教奉行,等于只是增加自己的妄想杂念,到最后眼光落地时常会手忙脚乱的。

2-6-11苏东坡临终时是什么心情、什么感受呢?他心中还是恐惧不安。但毕竟他是学佛的人,有人就问他有没有净土?他要不要往生净土?有没有求生净土的意愿?他说,净土是有,但个中把握不住。也就是说,他指着自己胸膛,表示他相信有净土,可是他心中没有把握,不晓得如何才可以往生净土。苏东坡对净土向来不是很关心,他所关心的是禅,但人到最后盖棺论定时,他一生所修行的,能不能让他依靠、安心,让他解脱,临终是一种证验。而苏东坡临终之时,是过不了生死轮回这一关的,反而不如一位平生老实念佛的愚夫愚妇,临终的时候,往往能够自在安然,甚至预知时至。

2-6-12第十八愿是摄取,唯除五逆就是抑止。抑止当中有摄取,摄取的事实在哪里呢?下品下生,就是摄取。摄取当中有抑止,抑止在那里?在十二大劫这段文中。亦即虽然是往生了,但告诉我们,因犯了五逆,所以十二大劫在花胎里面,这就是又回到五逆谤法的抑止了。
之所以摄取当中有抑止,抑止当中有摄取,摄取当中又有抑止,种种方便,无非要警告我们,五逆谤法的罪非常重,不要犯;因为还没犯,所以不要犯。犯了的话,回心转意来念佛,就能够被救,是这样的。但是摄取了,被救了,在花胎里面十二大劫,那还是抑止了!这就是在警惕我们不要作恶,劝勉我们要尽量行善的来念佛,持守戒律来念佛,做一个好人来念佛。

2-6-13“不问罪福多少,劝专念佛名”之文,正显示弥陀本愿无碍救度之法门,以消除一切疑见之执着:如此,有人执着罪福因果,修福应生,造罪不生;另或有人执着福多罪少,尚可得生,罪多福少,则不得生。
有恶见之人,滥解弥陀救度,对“不问罪福多少”这一句,误解为罪不可畏,福不必修,若有畏罪修福者,是未信弥陀愿力之人;因而增长放逸懈怠,任性胡作非为。此等之人,犹在问罪福之中,以修福为非,造罪为是,致执此邪见,而自谓信心决定,是净土之因。亦有称自身是罪恶凡夫故,放纵三业,任情为恶,都无惭愧,放言“我实他力行人,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如此等辈,与弥陀本愿不相应,可谓欲求超升,反更沉沦。

2-6-14我们应该细细思惟:此生庆幸,得难得之人身,若不得人身,现在已堕三恶道了。三恶道之苦,苦不堪言,比人间任何苦超过千百万亿倍,所以人生再怎么样地苦,若能想想三恶道,则此苦不苦,反而深觉庆喜,幸得人身,不然就在三恶道了。

2-6-15念佛法门极其简易平常,不可好多、好杂、好深、好玄、好难,或寻奇觅巧,欲与人不同;否则如羊走迷,必入歧途,遭受蒙骗,将再度沉沦,不得往生,因为这些皆非往生之因。

2-6-16要有什么果,需有怎么因,所谓“要怎么收成,先怎么栽”。能把自己当成愚夫愚妇,与人无诤,于世无求,“不与人诤,亦无怒容”、“随作务,随念佛”,这样就能预知时至,顺利安然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看一些预知时至的人,往往都是一些个性诚朴老实念佛的老阿公、老阿婆比较多,至于会讲经说法而不务实修、喜欢展现聪明智辩、钻牛角尖的,往往与一般人一样,如佛所言:“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2-6-17一个人能够预知时至──所谓“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要能够这样的话,往往都是常常念佛的人,也就是有事无事都把这句佛号挂在口中、悬在心上。而且,他念念之间都很专注、很摄心,杂念比较少,能够念到所谓“净念相继”,这样的人往往能够预知时至。

2-6-18诵经有诵经的功德,但是“经”是告诉我们一条路走,所以我们诵经、阅经之后,就要去实践,因为佛教是实践的宗教,而不是讲哲学理论而已。
诵经最好是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其他的经典有时间再诵、再去研究。诵经之后最好有几十分钟的时间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时间不够,宁愿少诵经,多念佛。

2-6-19诵经是用嘴巴在诵经,念佛则等于是用全身心性命来诵经。

2-6-20虽然感应是因果之事相,但佛教不以感应为目的,乃以此感应之事相,知佛说之真实,而起信心、念弥陀、生极乐。否则,但以感应为目的,只要有感应就信,若不知佛理,不分邪正,则容易走火入魔,或误信外道邪教;欲求超升,反更沉沦。是故,不可执着感应,也不可妄求感应。

2-6-21或许有人会时刻的跟阿弥陀佛祈求,希望阿弥陀佛能够偶尔显现在他的梦中,或者在静坐念佛当中现个影子给他看,或者跟他对话,或者希望自己有异于一般人的感觉、感受、感应、感悟,成为阿弥陀佛的骄子、佛的唯一,别人没有但我有,甚至某一种通力、感受、历练,自己也好奇的想要去历练一番。
其实再怎么样,我们的心是无常的,最后也会归回平静,可是还是想去历练一番,然后再回归平凡、平常、平淡、平实的念佛。有的同修莲友或许存着这种心,但这是一种危险的观念。为什么?因为恐怕一去不回,结果万劫不复,所以是很危险的。

2-6-22学净土法门要平凡、平常、平实、平淡,不要好玄妙、不要好奇特,如果喜欢玄妙的、高深的、奇特的,就会看轻我们这个法门,那往往会迷失,觉得我们这样没有什么高深、玄妙、奇特的,好像很平常平淡。其实真正的伟大是在平凡当中,真正的高深就在平常当中,真正的殊胜是在平实当中。

2-6-23一个真正信佛教、信弥陀大慈大悲救度的人,不可能有“我一辈子尽量为非做歹,最后再来念佛就好了”这种错误的观念。

2-6-24如果有人认为能被弥陀所救,就可以放逸,这是理解上有问题。

2-6-25临终一念亦能往生,则平生念念常能安心。故不可远抱临终侥幸的卑劣心态,而延误平生业成的神圣大事。

2-6-26弥陀救度,主动平等无条件,不论一切,超越一切;任何人只要愿生极乐,专称佛名(“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之意),零度亦救,一百度亦救。善导大师于“二河白道”形容弥陀之保证、弥陀之呼唤而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因此,凡是“专称佛名愿生”(一心正念直来)之人,则不应有水火湿烧之畏(不畏烦恼之意)。
弥陀救度,既无条件,则不可以心情之如何论弥陀之救与不救。心情乃是无常,遇缘则生,缘过则灭,缘生缘灭,本无实体;佛言“观心无常”。尤其业障深重、烦恼炽盛之凡夫,易随境转,然而不管转喜转忧,皆无碍弥陀之悲救。因弥陀之救度,过去、现在、未来,皆犹如金刚,永恒不变。

2-6-27若是要听到弥陀的呼唤,那是指自己要有某一种感受,某一种深刻的体验,如果这样想,往往就会偏差。因为人的心是无常的,有时候在某一种环境因缘之下,有了激动的感受,但是,所谓遇缘则现,事过境就迁了,心的感受会转变的。因为我们都还是凡夫,是个贪瞋痴慢疑的凡夫,烦恼来的时候,以前的感受就没有了,就变化了。
所以不变的是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会变的是我们的感受,因此不要以我们的感受作为信心的标准,也不要以我们的感受作为往生的条件。简而言之,弥陀的呼唤在哪里?不在自己的感受当中,而在这一句弥陀名号。

2-6-28有人追求“一念的信心”,又体悟不到,于是放弃称名,一直要追求那个信心的境界。但是,人生无常,如果现在死了,那就轮回去了。何况在称名当中,信心就在里边了。怕的是,有人一方面称名,一方面认为不够,结果修其他法门去了。

2-6-29无知之人,执一念之信心,舍一生之称名,则信既非信,行亦无行,全非本愿法门。

2-6-30随自己的根机能念佛到什么地步就到什么地步,即使念到某一个地步,也不要认为这样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更有帮助、往生更可靠、品位更高超。即使没有到任何地步,也不要自卑,认为自己往生不定或品位不高。若有这样的观念,就不是我们这个法门的行人了。

2-6-31弥陀的救度在念佛之中已经完全具足,无欠无余,何以自苦自恼直到今日!

2-6-32人皆有念,不念佛便念杂念;念佛出佛光,念杂念出灰暗光。

2-6-33法然上人意,一切无如念佛为要!凡妨碍念佛之事皆应厌舍,凡助成念佛之事皆当奉行。此实为念佛人处理一切世务之准绳。

2-6-34我们这个法门再怎么讲都离不开弥陀本愿救度与弥陀本愿称名,都是环绕这个核心与宗旨在阐释,所以不论何时我们听闻的时候每次都要把它当作第一次听闻,万古常新,永远都是新鲜的,不要认为已经学习过了、已经听过了、了解了。应该对我们这个核心宗旨非常的好乐不厌倦,为什么?因为这是法门的根源,也可以说是弥陀的生命,也是念佛人的生命。

2-6-35净土法门“易行难信”,不过一时信不来也没有关系,就先肯定它,然后依教奉行,持续的去温习,阅读思惟。如果说:“我信不来,不等我相信以后,我不可能依教奉行的”,那这样恐怕就要继续的轮回了。

2-6-36俗话说“有其心,必有其行”,内心是存着什么样的心,外表自然就会显现出怎么样的言行来;同样的,一个对阿弥陀佛百分之百信顺、依靠,愿生极乐世界的人,自然也会对娑婆世界的事情看得比较淡,甚至于毫不执着,而对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则看得比较重,非常的重,甚至于百分之百的重,可以说他的一切生活、作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

2-6-37真愿往生,专称佛名,其心决定,净土莲华,现其色相。“真愿往生”,是真的打从内心愿往生弥陀净土,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如果现在愿往生,可是临终的时候,被丈夫或被太太一留恋,就说:“阿弥陀佛,我不想去了,如果跟您去的话,我太太怎么办?我先生怎么办?”那就不是真的愿往生了。

2-6-38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如果我们体会不到念佛的好处,心里就不踏实,讲出来的不圆满,就容易令人误解。

2-6-39依佛之意,能信念佛往生,叫作智者,有大善根大福德,是有眼人,有耳人;不信念佛往生,叫作愚者,无善根无福德,是无眼人,无耳人,一息不来,便堕恶道,佛说“可怜愍者”。

2-6-40念佛法门不可讲得很杂、很深、很玄、很难,或别立新义,欲显异惑众;要讲得平易朴实,亲切自然,使得连不识字、没有文化的老太公、老太婆也能听得懂、做得到。否则不如不讲,以免上违佛意,下误众生。

2-6-41印光大师说:“余门学道,蚁子登山,念佛往生,风帆顺水。”意思就是,学其他的法门就好像蚂蚁爬山,人登山都不容易了,何况蚂蚁爬山,遇到水就过不去,遇到野兽恐怕会被踏死或被吃掉,何况有风、雨及种种山难,是很危险的。而“念佛往生,风帆顺水”,风帆又遇到顺水,几乎都不用力量,顺着风自自然然的就会到达目的地了。不往生极乐世界,那肯定还在娑婆六道轮回,既然还在娑婆六道之中,谁能保证生生世世都能生而为人?即使转生为天人,福报尽了,还是要堕落啊!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妥当,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则永断六道轮回,生生世世的业障、业报,就和我们毫无关系了,所以必须要求生极乐世界。

2-6-42我们一定要清楚了解,到了临终之时,在二选一的紧要关头,你就不可以再对世间的一切存有丝毫贪着的心,因为你既已知道这是人生最后的时刻,这世间已经和你无关了,你再怎么留恋,再怎么执着,再怎么想停留在这个世间,都必然是徒劳无功,已经是不可能了。所以,当肉体已不能由我们作主,已经到了临终之时,这个时候我们的执着之心就一定要全部放下,这样就可以决定往生。如果这时还是执着不放,那就表示平时说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样就退转了。
我们要再进一步了解,因为你有你自己的业,你的子孙有子孙的业,我们死后如果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也还没有堕入地狱,也没有上升天庭或立即投胎转世,这样就是在中阴身,中阴身顶多是四十九天,在这个四十九天当中,随着过去生生世世,与今生今世所造的善业、恶业去投胎转世,所以中阴身(俗称灵魂)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家庭。因此即使我们再怎么执着世间,依恋眷属,留恋这个环境,或者是贪恋财产(动产、不动产),也根本无法让我们如意,因为每个人都是要随业受报的。

2-6-43往生弥陀净土始终以“称念弥陀名号”为正定业,除此之外皆是杂修杂行。愿生之人,临命终时,佛与圣众,不请自来,“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凡夫之心,犹如猿猴,无静定时;然此理之信,如如不动,所谓“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若自行之外,尚欲化他,则可量力研读有关经论。否则,层出不穷之书,于己何涉?往生之后,三明六通,百千法门,不求自证。现在纵能背诵千言万语,临终一句难凭,唯佛是赖。

2-6-44道绰大师说,依照《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要经过一万劫才能证到不退的果位,我们凡夫在娑婆世界都是烦恼深重,而且信念无根,如同轻毛,随风东飘西飘的,岂只是一万劫的时间呢?而且在这一万劫当中忽尔地狱,忽尔饿鬼,忽尔畜牲,忽尔人间,在六道里面浮沉,岂不痛苦吗?如果能明信净土三经所讲,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在这一辈子不管寿命长、寿命短,往生之后就进入不退了,当下跨越了一万劫的时间与功行。知道了这个道理,为什么不舍难行取易行修净土法门呢?

2-6-45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都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里面。也就是说,救度众生的力量,阿弥陀佛已为我们彻底完成,早已完全成就、含摄在这句万德洪名之中,没有半点欠缺。简言之,净土法门,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救度,也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只要我们不跟阿弥陀佛对抗,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就很容易。
怎样的情形是跟阿弥陀佛对抗呢?就是不想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是跟阿弥陀佛对抗;或者认为虽然念佛,可是还不足以往生极乐世界,还必须靠一些自力功夫,或其他的功德,如果是抱着这一种观念,就是跟阿弥陀佛对抗,跟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不相应就是有冲突。

2-6-46“世间虚假,唯佛是真。”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虚假,不足系念。而且凡夫之心,也都是虚妄、杂念、烦恼,无一真实,不可安住。是故,若不念佛,必念虚假、妄想、杂念、烦恼。与其生妄想杂念,起无明烦恼,遭恶鬼吐痰;何不系心,安住弥陀,与佛同在?

2-6-47凡夫习气繁重,念世俗五欲之心强,念弥陀佛名之心弱,故应自我惕励,不应自我放任。当然睡眠、作事等不能念则姑且置之,其他时间即应念佛。若喑哑者,则可心中念佛,存想佛恩。

2-6-48不管有没有受戒,甚至有没有皈依,只要懂得阿弥陀佛的慈悲,就可以随缘、随份、随力去给人家讲,把我们的法喜与别人一起分享,让弥陀救度的光明也普照到他们身上。
只是要注意的是:我们也要了解对方的根机,知道怎么讲对方才能信受,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讲而讲,而是为了他能够进入弥陀愿海,能够信受弥陀救度。这样的话,方便善巧非常重要了,怎样才能使他接受,这个就是我们所要注意的。

2-6-49一般来说,初学佛的人,要一下子就接受这个纯正的净土法门不容易,因为他认为佛法广大高深,总会忍不住想要广泛涉猎,涉猎之后,才会慢慢发现自己的能力有限,以及自己所真正要的,之后才会专修专行净土法门。也有的人学佛很久,看得多、听得多、学得多,道场也走得多,最后才接触到这个法门,这时若要他将以前所学的统统放下,就会舍不得,感觉“我好不容易把《金刚经》、《楞严咒》、《大悲咒》背下来了,而且固定每天都念多少遍,现在要我全部都放下,只专念一句佛号,岂不是太可惜了?”其实还是要舍,所谓舍得、舍得,不舍就不能得。

2-6-50信以后不再怀疑,这就是真正的信;信以后还有怀疑,那现在就不是真正的信。其实人都有烦恼,有时会贪、瞋、痴、疑。所以往往会对某些人、某些事产生某种怀疑。如果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一时不能彻底肯定、认同,也无妨,只要自觉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唯有念佛才能得度,那么虽有那种莫名的怀疑,则障碍不大。你即使有怀疑,你自己心里还是晓得有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救度,还是会继续念佛的,照样在弥陀光明的摄取不舍当中,临终阿弥陀佛就会显现来迎。

2-6-51我们学佛人要安贫乐道,家里面的摆设朴实简洁,不浮华,不杂七杂八,有用的才摆,没有用的通通不摆设,而摆设就是要整齐清洁。因为这个世间是我们的旅社,我们是过客,闲杂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所以太过于世俗的东西不摆设,摆设都跟佛法跟净土有关系的,让我们眼睛所看都是极乐世界有关的景象。这是显示一个人信仰的深度,若不是这样,他信仰的深度还不够,还有限,甚至还是肤浅的。信仰越深才能越得到它的精髓,我们这个法门,你信仰越深越专,千人则千人往生,万人则万人往生。

2-6-52我们这个法门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只要你念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不过话说回来,你如果都不知道,都不相信,让你专修也不可能,所以我们就要去知道,要去相信,我们就会专修,这样心底就不会有怀疑的念头,也就不成障碍了。

2-6-53念佛时妄想纷飞乃自然之事,有妄想才是凡夫,才是弥陀正客;若无妄想,则非弥陀对象。故应以有妄想而更深信机法一体;能作此想,则妄想即是惭愧、谦卑,与安慰、法喜之源。
又事多务杂容易令人心烦气躁,使念佛不静,应以尽分而随缘的观念看待一切。因缘和合的世间,缘起缘灭,不必过分看重。
道埸大众,若能和睦相处,便能身安道隆。欲求解脱困境,只有系念弥陀,任佛安排。

2-6-54净宗行人,不可寻奇觅巧,喜好别异。应该平凡、平常、平实、平淡,一心念佛、安心念佛、息心念佛、老实念佛、守愚念佛,轻松自在念佛、心无挂碍念佛、行住坐卧念佛、时处诸缘念佛、念念不舍念佛,欢喜则欢喜念佛,烦恼则烦恼念佛,总之,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01: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净土信仰


七、皈命弥陀




2-7-1三宝犹如暗室的明灯,歧途的指南,苦海的慈航,火宅的甘霖,贫者的宝物,病者的良药。皈依三宝:如囚出狱,如子归家,如迷趋觉,如苦得乐,如堕反升。

2-7-2学佛首先要“皈依”,但是皈依不是目的,皈依只是初步、基础,皈依的究竟目标是要成佛,如果学佛或皈依的目标不是成佛,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学佛,也不是真正的皈依。
念佛也是如此,如果念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佛,那他就不是真正的念佛。

2-7-3皈依是真正信佛学佛的开始,是学佛的第一课,也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信佛学佛乃至成佛,要从三皈依开始。三皈依也是学佛成佛的基础,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若无地基,五层十层乃至百层高楼不可能稳固;若无三皈依,要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乃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可见皈依三宝的重要。

2-7-4凡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者,即是真皈依、大皈依、无上皈依。

2-7-5净土宗之本尊乃西方愿王阿弥陀佛,其佛格为报身报佛,是酬报因位之愿行而万德圆满之佛。虽谓报身佛,实则三身(法、报、应)圆具于一身之高妙报身佛。

2-7-6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发愿要救度每一位众生,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特色是:
(一)主动而来,不必我们请求拜托。阿弥陀佛在无量劫之前,就主动为十方众生发愿,建设极乐世界,修行完成救度十方世界众生的功德。他当时为我们发愿,我们并不知道,当我们轮回在地狱或是饿鬼、畜牲道时,我们都不知道阿弥陀佛已经在为我们发愿修行了。
(二)平等无差别:不分出家人、在家人,不分有修行的人、没修行的人,不分善人、恶人,阿弥陀佛的救度都没有差别。佛心冤亲平等,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哪有分别说你是高僧我就救你,你是一位下劣根机,一生没有行善积德,我就不救你,没有这些差别观念的。
(三)绝对无条件:任何人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这种心一生不变,就已经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获得必定往生的身份。于此娑婆世间,凡事都是有条件的,譬如说要当人,必须有守五戒的条件;要升天,必须有十善的条件;要移民奥克兰,更有一些条件,独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需要条件的,只要你当下真的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给弥陀救到极乐世界去,从此就专称这句名号,就已经被阿弥陀佛救度了。这不是我们修行的能力,是阿弥陀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2-7-7所谓“无缘大慈”,缘就是条件,无缘就是无条件的大慈悲,救度不能救度的人,这种慈悲才是大;如果有不能救度的人,那么这种慈悲跟智慧就有范围了,就不是大了。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绝对没有条件的无缘大慈,而且阿弥陀佛已经完成了救度我们的功德能量,因此他才成佛的。

2-7-8各宗各派的本尊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一宗的本尊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之外,不作他想。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唯以阿弥陀佛一佛为独一无二,可以说是独尊独一的法门。
何故安置本尊?罪恶深重之我身,感念阿弥陀佛救度之恩深,同时对阿弥陀佛归依之情切,渴慕阿弥陀佛,仰望阿弥陀佛,深切渴仰之余,不知不觉深生欲瞻仰佛身万德之尊容,欲顶礼佛身庄严之妙相,因而以万德庄严之弥陀妙相,作为本尊,安于佛堂,日夜瞻仰顶礼,表达渴慕仰望之情,这是念佛人归依之心的自然流露。

2-7-9我们礼拜时,对象只有礼拜南无阿弥陀佛,他是我们唯一的本尊,其他诸佛菩萨都不是我们的本尊,那可不可以礼拜?当然可以礼拜,只是我们不是专门的、常常去礼拜这些佛菩萨。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礼拜阿弥陀佛是一种身心性命的归投、依靠弥陀的救度,所以对阿弥陀佛是感恩戴德的礼拜;对其他诸佛菩萨的礼拜心情就不一样了。那这样是不是对其他诸佛菩萨的不敬呢?其实不是,反而是“顺佛教故”──随顺诸佛的教导。

2-7-10我们的本尊,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本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本尊”是信仰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只可有一,不可能有二有三。尤其是极乐世界是弥陀所建的,救度众生的愿是弥陀所发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离开娑婆往生极乐,也是单单由于弥陀一佛独自成就,所以我们这个法门的本尊,只有南无阿弥陀佛一佛,无论是称念、礼拜、赞叹、供养,或者思惟、观想,都是专一南无阿弥陀佛。

2-7-11我们的本尊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因此我们所遵从、供奉、供养、礼拜、赞叹、称念的,都只有南无阿弥陀佛一佛,所谓“唯此一尊,无二无三”。

2-7-12所谓“皈”就是“归投”;“依”就是依靠他,信任他,在他怀中得到安稳,这样他就能够登上彼岸,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难。总结而言,我们皈依三宝其实就是皈依“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无论是十方诸佛或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都是要劝导我们、引导我们最后归投、依靠“南无阿弥陀佛”。

2-7-13善导大师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归命”是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归回极乐故乡的命令,这是从佛那边来解释的;再者,“归命”就是归顺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回极乐故乡的命令,阿弥陀佛的命令我们不违逆,我们归顺他,这也是归命的意思。
所以“南无”是“归命”,而“归命”有二种意义,一种是从佛这边来解释,一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解释。众生在这娑婆世界,受着六道轮回,可以说极其无常,如果归投至阿弥陀佛无量寿的生命当中,就能够跟阿弥陀佛同样无量寿,不再轮回生死,而且永恒存在。所以,“归命”也可说是将我们这个无常、造罪、污秽的生命,归入阿弥陀佛永恒、清净的生命,而与佛同体,跟阿弥陀佛一样成为无量寿、无量光。

2-7-14以何心情皈依:一、真诚、恭敬、殷切心。二、了解三皈、清楚表达。三、郑重其事,以期圆满究竟。

2-7-15一般来说,如果感受到佛法的好处,而想更进一步虔诚学佛的话,都会皈依。如果还没有皈依,表示对学佛、对念佛、对将来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还不够恳切与殷重。

2-7-16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就是皈依“南无阿弥陀佛”;皈依法,就是皈依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法门,佛是“南无阿弥陀佛”,法是“本愿救度之法”,那么净土呢?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也就是报土。每一个学这个法门的人,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都没有阶位高低的种种差别。所谓“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每一位往生的,都是由阿弥陀佛正觉花所化生的菩萨。所以学这个法门的,往生的净土都相同,莲花也相同,因为我们的法门是“一佛一法一净土”。

2-7-17“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不竭。”道绰大师这句偈的意思是说,将我们这个无常的、生灭的、轮回的生命,归命于南无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寿,而且在极乐世界永不轮回──生命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永恒存在,就无所谓寿命长短了。

2-7-18衣服若脏,清洗则净;东西放久,要晒太阳,否则会发霉。罪过要发露忏悔,忏悔则清净。众罪如霜露,忏悔能消除,所谓“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念佛即是忏悔,若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即是根本皈依、根本忏悔。可谓一皈永皈,一忏永忏。善导大师说:“念念称名常忏悔”。

2-7-19弥陀的慈悲是,即使我们不晓得念佛,没有意愿依靠他,阿弥陀佛一样很恳切的一直在我们面前,甚至跟我们合掌、要求我们、拜托我们,希望我们称念他的名号,依靠他,让他救度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所谓“大慈大悲”的地方。

2-7-20“除苦恼法”在于弥陀本身,凡是全凭弥陀救度的业深障重之苦恼众生,其苦恼立即消除,决定往生,不断烦恼得涅槃,此后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2-7-21将我们罪恶的生命、污秽的生命、生死的生命,归入阿弥陀佛功德的生命、清净的生命、无量寿的生命,才叫做“归命”。

2-7-22归命阿弥陀佛,就是用我们轮回无常的生命依靠无量寿命的阿弥陀佛,永恒的阿弥陀佛,绝对救度的阿弥陀佛。此后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杂修杂行,这样生死根源一刀斩断,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决定成佛!

2-7-23念佛人身心性命完全归付于弥陀,把我们卑微、渺小、无能无力的生命,污秽、罪恶的生命,无常、轮回的生命,归投依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阿弥陀佛,归投依靠清净无染、涅槃寂静的阿弥陀佛,归投依靠永恒长住、无量寿命的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的人,是活在阿弥陀佛的佛心当中,是薰习着阿弥陀佛的佛心在过日子。阿弥陀佛就是他的主人,一切苦乐祸福的背后,有阿弥陀佛在承担、在主宰,所以凡事不论顺逆,他都会想到背后所主宰、依靠的阿弥陀佛,因此就不会那么的忧悲苦恼,患得患失。

2-7-24我们有没有贪瞋痴?有没有妄想杂念?如果没有贪瞋痴、妄想杂念,那就是阿罗汉了!阿弥陀佛若是为了救阿罗汉,经过五劫的思惟来发愿,经过兆载永劫来修行,岂不是没有意义吗?因为阿罗汉本身就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何必要阿弥陀佛救度?所以阿弥陀佛要救度的是五浊的众生。
我们因为有烦恼而惭愧、欢喜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同时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才更加感恩阿弥陀佛的救度。凡是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要因为自己有烦恼、有杂念而感到退怯,感到往生不够格而怀疑阿弥陀佛。如果这样的话,岂不就让阿弥陀佛非常的失望、伤心流泪。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不嫌弃我们,才为我们发愿修行、救度我们,所以只要任凭弥陀的救度,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不管自己有没有清净的心,有没有一心的功夫,都不管。

2-7-25“造罪是人,救度是佛。”既信佛力,自知其罪甚深,除地狱外,无栖身处;除净土外,无得救法。在信受间,自知应忏悔而无忏悔心,应惭愧而无惭愧心,其罪恶实不可形容,如是之人,佛德薰心,心多柔软,常仰念佛恩,欲以现生行“还相回向”之普贤行,而深感心余力绌。
如是之人,欲善而不能,何况故意为恶,甚或以恶为庄严?断无此理。若其藉口弥陀慈悲救度而放浪形骸,则可知其未深深体会机法两种深信,非真实信者,未蒙佛恩,故其言行无佛德之薰习。

2-7-26一旦堕落三恶道的话,那么就是所谓的苦重、时长:痛苦非常的深重,而果报又非常的漫长,所以,要念佛!能够诚恳的念佛,就是真正的皈依。
2-7-27
我们学佛的人,其实就是有一种惧怕的心才来学佛的。昨天晚上净良法师说,他从小就有一股无以名状的寂寞感,那种恐惧,又不晓得是有什么不安。那种心理状态其实是善根的发露。
看到影子时的那种心理状态,就是想嚎啕大哭。嚎啕大哭为了什么?不知道,莫明其妙;或者是寂寞袭上心头,好像一种凄凉的、寂寞的、感觉缺少什么的那一种心理状态。
一个踏上宗教领域进而修行的人,都是事先有那种心路历程。我们都会有那种心。如果能遇到佛法,那太好了;如果不能遇到佛法,就会悲哀地过一辈子,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所以,很多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到最后都自杀,因为他苦闷的心中,找不到滋润的甘露啊!黑暗的心中没有光明照射进来呀!

2-7-28病者善知识也,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亦依此病故,知无自力,唯有放开双手,任凭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勉某莲友)

2-7-29不知我病之重,则不能感谢高明的医生。不知烦恼病重,则不能感谢释迦、弥陀、善知识的深恩。
庆哉我身之病!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越生悲愍心,越知弥陀佛。知悲者,能悟佛之慈悲。喜哉我心之病!(勉某莲友)

2-7-30一个学佛的人,就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心,这样才是一个学佛的人;当心念浮起的时候,自己要能察觉到,自己在察觉到当下的念头时,当下要警惕自己就将这个念头消解;但是,我们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消解力量,所以我们将这个念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3: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2-7-31“皈”即回转归投,“依”即依靠信赖,亦有保护、救度之义。人若心有皈依,则身得安稳,遇难不惊,平安度日。如人溺水,忽见船来,乃归投过去,上船安坐,依靠此船,蒙其救度保护。
一切凡夫,都是沉溺在六道苦海当中,头出头没,备受痛苦。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又说:“人生是苦”、“六道苦海”。沉沦六道苦海的众生,三宝是救度的大船,只要真心归投依靠三宝,进而依教修行,便能脱离三界火宅、六道苦海,甚至成佛。所谓:“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皈依,即登彼岸。”

2-7-32在历史上出现在我们地球上的佛是释迦牟尼佛,而十方世界亦有无量诸佛。皈依三宝,第一是皈依佛,以释尊及十方诸佛为老师,可说光荣之至,庆幸之极。法──释尊所说的经典,亦即宇宙人生的真理,修行的目标与方法。闻法修行,能明因识果,去恶行善,离苦得乐,脱出三界火宅,永离六道苦海,证悟涅槃寂静而成佛。

2-7-33以我们凡夫来说,连五戒都无法清净受持,十善都无法圆满力行了,更何况是证悟脱离轮回的出世间法?这样想来,我们根本不可能出离生死,这是令人非常悲痛的一件事,若能理解到这件事,他就会全心灵归入弥陀的救度。

2-7-34法藏菩萨当然知道造作三恶道罪业的众生,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只能再度堕入三恶道,不可能往生净土的。所以,他要为我们成就功德,也就是不可思议的万德洪名,让我们只要称念就万不漏一,都能往生。等于是说:“我若成佛,国无三恶道,十方造罪众生,乃至十念,称我名号,必定往生;若不生者,我誓不取正觉!”

2-7-35归命有三重之意,就是“归之命”、“归于命”、“归投命”。
从阿弥陀佛那一边来讲,是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所发出的“欲生我国”的呼唤。阿弥陀佛自从为我们发下四十八大愿以后,就一直在呼唤我们归顺他的救度,所以从佛来讲,是“归之命”。
“归于命”:从我们来讲,是“归于命”,也就是我们对于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我们不加反抗,而是随顺,阿弥陀佛说“欲生我国”,我们就“愿生彼国”,这一种愿生彼国的心,也就是归命的心,就是归顺阿弥陀佛的呼唤。
“归投命”:把我们的生命归投阿弥陀佛。这种归命,可以说是最彻底的归命。因为天底下最贵重的就是生命,能够把自己全部的生命归给对方,所谓“尽形寿,献身命”,当然是最贵重、最彻底的。

2-7-36真正学佛的人,必然是无常心深厚的人;有了这种无常心,他就会发起修行的愿,经过一段时间,他更会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凡夫,善根很少,福德很薄,没办法靠自己修行。那个时候,他就会寻求假借外力使自己能够解脱得度的法门。那么,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是他最后的希望,是他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救度法门。

2-7-37阿弥陀佛是为我们发愿的佛,是为我们修行的佛,是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的佛,也是为我们完成往生极乐世界功德资粮的佛。

2-7-38阿弥陀佛救了我们,不但救起了我们的生命,使我们不再继续六道轮回,而且是给我们无量寿的生命、无量光的生命,是给我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生命,给我们佛的智慧的生命。可以说,不但是给我们生命,而且是给我们那么丰盛的生命,同时给我们极乐世界。

2-7-39成佛是要生生世世、无穷无尽地行布施。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为了救度十方众生、为了十方众生都能往生成佛,而修菩萨六度万行,他为我们做的布施是什么?在《悲华经》第九卷里面,大意是这么讲的:阿弥陀佛为我们每一位怎样来行布施呢?阿弥陀佛为我们布施的眼睛,如一恒河沙那样多(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其中每粒沙就表示阿弥陀佛为我们布施的一双眼睛,那所布施的,就有恒河沙那么多);为我们众生所布施的耳朵,堆积起来如纯陀罗山那么高、那么多;为我们所布施的鼻子,如毗富罗山那么多;为我们所布施的舌头,如大铁围山那么多;为我们所布施的牙齿,如耆阇崛山那么多;为我们所布施身上的皮,足以覆盖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地;为我们所布施的血,如四大海水;为我们所布施的肉,如千须弥山。不止一劫、二劫,而是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以来,一直在为我们流四大海水的血、尽千须弥山的肉,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最后圆满了我们众生所应该累积的布施,完成了我们众生所应该成就的六度之中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可说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六度圆满、万行具足,阿弥陀佛才成佛的。

2-7-40阿弥陀佛无限量的功德能力,是以无限量的寿命跟无限量的光明作为代表,因此阿弥陀佛又称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
阿弥陀佛他是永恒存在的佛,这表示在时间上超越过去、现在、未来,永恒存在,目的就是要救度任何时代的众生。出生在过去的众生,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出生在现在的众生,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现在往生极乐世界;现在没有机缘来信受,未来的众生信受阿弥陀佛,将来往生极乐世界成佛。这表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永不改变,因此,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寿佛──寿命无量。

2-7-41“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我们念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摄取不舍,彼此感应道交,这种众生,愿生极乐,专称佛名,永远都在弥陀的光明摄取当中。临终的时候,光明就会让他看得到圣众,然后当下直接迎接他到极乐世界。所以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临终往生,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永不退堕,不受障碍,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碍光”。

2-7-42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无边,没有限量,照遍宇宙中无穷无尽的世界,在空间上救度任何地方的众生。阿弥陀佛的存在,是尽虚空,遍法界存在的。阿弥陀佛的广大是“其大无外”,没有超越阿弥陀佛身体之外的一个存在的空间;同时“其小无内”,没有一个小小的东西不是在阿弥陀佛的身体当中,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无边。同时在空间上救度任何地方的众生。不分你是佛教徒,或是回教徒、基督教徒,或者无宗教信仰的人,阿弥陀佛照样都在他的身边,等待机缘要救度他。

2-7-43在经典上说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而且“诸佛护念”,观音、势至都如影随形来保护我们,所以同样要寻求依靠,我们要寻求彻底的,绝对可以依靠的,那就是靠阿弥陀佛。

2-7-44人生信仰是最重要的,信仰是一个修行人的生命。我信仰只有佛教才能够解脱六道轮回,只有佛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这就是信仰。
八万四千法门我相信只有阿弥陀佛为我发四十八大愿,为我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十方诸佛虽多,我心中只有阿弥陀佛一佛;八万四千法门,我心中只有南无阿弥陀佛救度一法,才能够让我离开六道轮回,不但离开轮回,还能往生成佛。其他的佛、其他的法都没有。
所以我们就将此身心性命──生死轮回的性命,全部都投靠阿弥陀佛,唯有阿弥陀佛一佛,是我尽形寿、献身命,解脱生死轮回、快速成佛的依靠,没有二佛,没有三佛,没有其他的法门。
既然这样,这种信仰就是你的生命,有信仰你就有生命,没有信仰你就没有生命,没有解脱的生命,没有成佛的生命。信仰对我们来讲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父母对我们重要,儿女对我们重要,丈夫妻子对我们都重要,但是最后都会舍我们而去。与我们同在的,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只有我们自己的信仰。

2-7-45一个人生命中如果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依靠,他即使贫困的睡在桥下,他都甘之如饴。一个人生命之中如果没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依靠,虽然贵为王侯将相,或者是对社会有丰功伟业的贡献,他的内心之底不可能有平安、有喜乐。因为人生无常,面对临终的时候,他的身份、功业,其实都不能了脱生死轮回的,那个时候就正如《无量寿经》所讲的:“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2-7-46阿弥陀佛与我一体,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如芦苇相依相靠,缺一即倒。除了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无此誓愿。

2-7-47不论何人,只要念佛,佛入我心、我入佛心;我与佛、佛与我,机法一体,不相舍离。

2-7-48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如共命鸟,两命一体,互相依存。

2-7-49弥陀的净土、弥陀的本身,以及众生的救度这三项内容,都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早在十劫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就已圆满无缺了,因此阿弥陀佛他也成了能够救度十方众生的佛。

2-7-50阿弥陀佛,心涵太虚,光照宇宙,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不论何人,不论何时,不论何处,只要当下忆佛念佛,阿弥陀佛即时与他同在;佛心入其心,佛光照其身,毫不拣择,毫无差异。

2-7-51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极为崇高赞叹阿弥陀佛说:“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方诸佛的光明与阿弥陀佛是不能比较的,光明是智慧之相,其实佛的智慧慈悲都是一样的,法身是平等平等的,只是每一尊佛当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所发的愿行各有不同,因此所成就的度众能力范围也就有所不同。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表示救度众生的愿跟力在十方诸佛当中是超胜的,是诸佛所不能比拟的。

2-7-52每天一早起来,眼睛一睁开,心中所想的,就是如何的来为自己追寻五欲──我们的起心动念,无非都是贪瞋痴,都是跟五欲境界相呼应的,这样的十方众生,怎么能以自己的力量、功德,进入极乐世界那样殊胜高妙的净土呢?
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功德,不可思议的能力,以及阿弥陀佛本身的光明,是十方诸佛当中最尊第一,所以说“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应该知道,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这样念起佛号来,心中就有一种欢喜,有一种安慰、安心感。
总之,学净土法门的人,都是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的本尊,做为我们所礼拜的唯一对象,同时也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称念的唯一行门。

2-7-53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佛呢?阿弥陀佛是为众生发愿的佛。《无量寿经》说:“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所以,阿弥陀佛是为众生五劫思惟发愿的佛。
阿弥陀佛也是为众生永劫修行的佛。《无量寿经》说:“以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阿弥陀佛也是为众生开法藏的佛。《无量寿经》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完成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净土成佛的功德,并使其能够广度十方众生,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阿弥陀佛也是一位荷负群生的佛。《无量寿经》说:“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阿弥陀佛也是令诸众生功德成就的佛。《无量寿经》说:“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所以,阿弥陀佛成佛的本身,就是使我们众生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
阿弥陀佛是念佛必生的佛。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弥陀既已成正觉,众生称念必得生。
阿弥陀佛也是摄取不舍的佛。《观无量寿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众生不论他是善恶贤愚,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光明照耀他、保护他、等待他、接引他。
阿弥陀佛是临终来迎的佛。《阿弥陀经》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凡是专一不二执持名号的人,不管他罪福多少、功行高低,临终佛与圣众自然来迎,即时往生弥陀报土。
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的佛。《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是诸佛中之王也。”
阿弥陀佛也是光中之尊的佛。《无量寿经》说:“光明中之极尊也。”又说:“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碍光佛,是主动、平等、无条件救度十方众生的佛,是跟念佛众生机法一体的佛。

2-7-54我们念佛人跟阿弥陀佛亲,不是因为我们念佛人念佛了,就跟阿弥陀佛亲,或者是我们有佛性所以跟阿弥陀佛亲,或者我们发四弘誓愿、行六度万行,所以就跟佛亲,都不是这样。是因为在十方三世恒河沙数诸佛当中,有一尊佛他为十方众生发下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所以才跟十方众生有了这种亲缘。也就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发了“只要他成佛的话,必定使十方众生称他的名号而往生他的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够使十方众生称他的名号,而往生极乐世界,他就不能成正觉,就不能成佛”。因为有了这个愿,所以自自然然的跟十方众生,尤其是跟念佛人,就有了比父精母血的父子母女之亲还要更亲的关系。

2-7-55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的关系是无间的,不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就间断了,因为你不念佛,就没有那三种缘,也没有机法一体的关系,所以是有间断的。
但这并不表示说,我们念佛人,睡觉的时候没有念佛,那就跟阿弥陀佛有间断了!而且,大部份的人,不可能白天无时不刻称名念佛不断,比如思考动脑筋、与人谈话、做复杂事情时,称名就会间断。但如同一位全心全意在医院关注照顾生重病住院儿子的母亲,即使人不在病房儿子身旁,必须处理其他事情时,但心思可说仍全在她的儿子上;念佛人的心念也是如此,全心全意在阿弥陀佛上,做事说话时表面上念佛看似间断,当事情过了,我们的心自然又恢复到忆佛念佛来,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这个就是无间之意。

2-7-56我们凡夫怎么跟阿弥陀佛亲,跟阿弥陀佛近呢?阿弥陀佛的慈悲,我们也思惟不来;阿弥陀佛的智慧,是佛的境界,我们也理解不来;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我们也观想不来;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神力,我们更不能理解。可是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是“名即法”,是“名即体”,所以称念这一句名号,就跟他的本体互相感通道交,他的本体就会显现,所谓“应声即现”,因为这一句弥陀名号,是名即体。
再者,这一句弥陀名号,同时也是“名即光”,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所以善导大师说:“光明名号”。因为“名即体、名即光”,所以阿弥陀佛就以称名为他的本愿,使得凡是念佛的人,他只要称名,就顺佛愿;只要称名,就与佛亲;只要称名,就蒙光摄取。

2-7-57念佛者跟阿弥陀佛,是既亲又近、既近又亲的。可以说,时时刻刻都与佛同在,与佛同出入,与佛同起卧。其实,佛本来时时刻刻都在十方众生的面前,就好像无线电波,不论何时都在这个空间,可是电视不开,荧幕就不出现。所谓“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身。”只是个人的因缘、磁场,各不相同,所以有的能见到,有的不能见到而已。

2-7-58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立即知道,光明马上照耀我们,立刻就与我们同在。然而我们想念父母,父母未必知道,也没办法立即在我们旁边,所以念佛的这一种亲,比世间父母的关系还要亲,亲到什么程度呢?是亲到一体不离,相融在一起的,这就是“念佛与佛,机法一体”。所以,宇宙中跟我们最亲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人如果晓得这个道理的话,就会很自然的、发自内心、很亲切的来念南无阿弥陀佛。

2-7-59父母的心是在儿女的身上,父母如果有事情离开了家庭,身在外面,可是心却仍挂念着家中的孩子。即使年龄老大了,一百岁的父母,心还是挂念着七、八十岁的儿子,尤其是儿女如果离开了,离开得越远,往往想念得越深,可谓“相处若无事,别后倍相思”,不管他到了哪里,即使到了地球的另一端,父母的身在这里,可是心却是在那里,关怀着他们,系念着他们,他们的苦乐祸福可以说都会触动着父母的神经,使父母的生活受到影响,这个就是“亲”。
念佛人跟阿弥陀佛就是有这一种“亲”的关系,学这个法门,就只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心只有系念在阿弥陀佛身上,不可能系念在其他诸佛、菩萨、法门、经咒上,这个就是“亲”。

2-7-60人生最根本的恐惧是“死”,这恐惧若没有消除,则一生无论如何成就拥有,都不满足。十方虽都有佛,但这恐惧只有弥陀能安之。经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又说:“拔诸生死,勤苦之本。”异译之《大经》亦言:“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根本的烦恼,心底的恐惧,接触到弥陀五劫思惟的悲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言,所有苦恼、恐惧,当下转为喜悦与安慰,悲喜之泪不禁夺眶而出。旷劫以来的无边罪业,立刻消除;永无穷尽的生死轮回,当下休止。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00: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回复上去呀,是不是没有通过审核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