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气作为世界的物质本原和构成万物的本体元素
元气论把世界看成是有机的、联系的、动态的和规则的,它辩证性地把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统一于一元化生的基础之上,把气看作万化之根,定盘之针。
古人把自然界的地震星坠、日明月晦、风雨博施、阴阳变化、四时更替和人世间的男女之事、生死轮回、饮食之味、身体结构、生命运动、生存方式、时运兴衰、王朝更替、世道变迁等联系起来,感觉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统一性、相关性和感应性,也就是“气”的存在和作用。
在古人的理解中,“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根天地之气”而生成的,“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管子?七法》)。不但人与自然万物本原于元气,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元气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联系、互相感应的。气功学说之所以能够建立,其理论的支撑点就在于此。
元气论认为,气作为世界的物质本原,既是最大的东西,又是最小的东西。“元气未分,混沌为一”(《论衡?谈天》),“天地未生,混沌一气”(《无能子》),气“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
气是可感知的,它对维持生命的呼吸至关重要,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物质,但又是较之其它物质不易感知的物质,容易给人一种混沌之感。它弥漫于空间,到处流动,没有固定形状,也无色无味。气无所不在的特点,有助于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因为气本身是个可感物,它能从现象上表现物质的存在。“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气稀散时,物质看不见(无形),但它是事物的本质,靠理性能把握住。
气是“阴阳之气”,阴阳是气的两种对立的基本性质,是构成宇宙万物性质的一切对立关系的中国式的、朴素而又形象的概括,诸如:善恶,冷热,柔刚,湿燥,晦明,男女等等(不仅包括自然界的物质属性,也包括社会的,精神的属性)。
元气论认为,太虚元气本身就包含了阴阳对立,因此,“天地之化,人物之生,皆具阴阳二气”(《正蒙注?参两篇》)。元气论讲的“五行”也是气,是气运行的基本形态和构成万物的材料,“气化流行,生生不易,是故谓之道。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亦道之总称”(《孟子字义疏证[》)。可见,道、阴阳、五行都是气,作为世界本原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气,同时是终极的本体元素。
在古代自然哲学的意义上,气也是个抽象物,对应于老子的“有无统一”的道。佚名的《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对形与气的关系,也就是器与道的关系,作了理论的说明:“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元气论认为道就是气,并把老子关于道的“至大”与“至小”统一的观点直接用于对气的解释上。所以,气的概念较之金、木、水、火、土更为抽象些。但是,它也是感性的抽象物,是通过表象来体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