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421|回复: 19

“中医底气”漫谈(七)之『元气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5 20: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6 17:23 编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借助于这九篇“西科”反思文章,我们不但看清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及观念弊病,而且尤其直观感受到了:

  ①数学语言(形式逻辑)
  ②哲学道理(文化思辨)
  ③科学真理(物理模型)

这三架马车,在“推动某个事物研究上,步入规范化、应用化与平台化”方面,那种与时俱进、江河直下的煌煌之功,大势难挡!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 梢杀林莽……”──宋玉《风赋》

  “你看,风起于青苹之末时,只是微微一点,极尽轻柔,但转眼之间便狂风大作,树倒根拔,大自然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常指某种倾向,或者是谣言的产生。用于形容各种事物不知不觉的发生,经过一番轰轰烈烈,最后平息。

  中医濒临断代,中医几近西化……究其历史变迁原委,我们中医缺失了这三百年来的近代文明积淀:

  这300多年来,随着“人文复兴”、“黑死病劫”、“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立宪狂澜”、“殖民贸易”、“法德俄争霸”、“英美日大战(欧亚非的大多数战火,几乎都是这3个幕后黑手挑动与策划的,延续至今日地球)”、“种族清洗(进化论之社会达尔文主义,它深刻地影响了德日法西斯-疯狂屠杀、苏中大清洗-政治运动)”等等。

────从14~15世纪开始,阿拉伯邦国作为世界中转站,将中印-波斯、苏美儿-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源头文明,建众图书馆珍藏、并教团式大力梳整……而后被「十字军」东征打包运回,和「大航海」东掠增删发挥。

  这就是近、现代科学萌芽和起步时代,一段几乎令人遗忘的血腥历史背景!西医大行其道,不过是从军事优胜替换成了文化优越,一丘之貉罢了!

  目前,国家主导的仅是中医产业的“规范化、应用化与平台化”,它看重的是国际市场价值(主要抵御日韩两国的药企)与话语权(取得跟欧美大国的平座谈资)────毕竟“马毛思想+市场理论”的现行政经机制,你还能过于奢望“中医这一亩三分自留地,能够有多大惊喜地产出”???

  中医的复兴之路,艰难而烦琐,但我们不能等待日韩、越南等“汉字文化圈”的他国,去抢占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重新温习这九篇“西科脉络”反思文章,看一看我们中医人士及一众爱好者,都将有哪些重大时代使命,亟待着去扎实、严谨与简晓地加以解决!

  有道是:中医兴亡,时不我予呵……
_______________
  【编者(兮招天)按:从1万年前原始定居农业(辽、黄、淮、江等)开始,中华文明兴盛不绝迄今,繁衍播迁────

  邦国层面上是“祭坛-祷庙-封冢”的社稷礼制文化(立业/超我),
  家民层面上是“祠堂-合院-祖坟”的宗族血统文化(立身/本我),
  个人层面上是“国宪-家规-师道”的使命传承文化(立言/自我),

  是故,中国从来耻鄙于“秀我”,即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巧取豪夺),或及时享乐的浮夸主义(道德沦丧)等等,……,传统人格塑造讲求“鱼跃龙门”、“蟒蛟化龙”等这样的、终其一生不断上升的积极价值观通道!即便是出家修行的“空我”之佛、“无我”之道,也必须经受红尘世间的“功德课”、“慈善榜”严格考验。

  它在华夏昆仑神话中叫做“登天梯或世界树”,在虞夏商周叫做“三皇历或五帝德”,在先秦老庄叫做“天人合一/升仙修真”,在盛汉董仲书叫做“天人相应/治世祥瑞”────“龍”于此一阶段大体上定型……从战国尹文“心气说(气一元论)”,到东汉王充《论衡》“元气自然论”,再到北宋张载理学“元气本体论”,等等。

  回顾其上,就是中华民族天命观(×××主义)的简明发展脉络,中医仅是其的一个易玄分支,但欲解读相关经典,就不可不察此一根柢文化,否则向壁虚构,离题万里,缠加不清,叶公好龙矣────

  『龍』就是华夏天命观(天人合一,灵魂升安)的具象化……
<昆仑神话“登天之梯,通神所居”
<女娲伏羲“日月纪明,阴阳合历”
<炎黄夏商“祖功宗德,封禅庙制”
<周秦老庄“天人合一,升仙修真”────注:河图洛书,易传星经,夷凤夏龙图样合符

扁鹊难经“元气三焦,命门养生
<尹文宋妍“心气一元,清静恕俭”
<楚国屈原“太一司命,天问九章”
<汉董仲书“天人相应,治世祥瑞”────注:“望气说”高峰,龙凤麒麟形象基本定型。从周至元,龙喻代贵族,《周礼》规定龙旗“五 爪(趾) 天子,四趾诸侯,三趾大夫”。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物偶自生”
<东汉张衡“天地万物,元气化生”
<魏唐佛道“龙虎外丹,无生太极
<北宋张程“太虚聚气,万物皆理”
────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理想,『天人合一,内圣外王』,龙凤麒麟等变为吉祥寓意图案,在民间广为传播流行。

<陆王心学“天理良心,知行合一”
<明王夫之“太虚即气,学以致用”
<民国孙文“中华民族,五族共和”
<今张明敏“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龙喻代君主,起于秦始皇“祖龙”谶说,汉史饰称刘邦“龙子”,强化了这种联系。从明代起皇帝穿龙袍,一般人禁穿。清朝则继承了此一文化。】

  『天命观/主义』之于形而上学(即天人合一模式):

  其一,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包括自然进程和社会人事在内的世界事务────神性之『伦理道德/善(幸福观)』
【(东)诸子百家论-圣王之道】
〖(西)批判伪辨派-宇宙进化〗
《(马毛)辨证唯物论-阶级斗争》。
注:“财产所有制”公私问题……

 ☆新陈代谢★  中医脏腑藏象学<主要指人体新陈代谢中,诸器官生理上的相互协调机制与动态损益分析,即营气化合机制(饮食营养之于时间肉骨积淀和空间运动消耗)。

  原理就是人体内存在着一套自洽的“血糖的正常供应模式(份额排序),和异常补偿方式(会有损益)”,比如直立行走、空身跑步、负重越野、静食卧眠等各种生活状态下,大相径庭的生理指标与内在机制。

  当代西医,对其物理过程、化学效应等,已有较为广泛、深入的认知。但是指导观念上处于“生”、“死”两分,“生”如心脑血管病谱,“死”如解剖形态学,缺乏两者在昼夜生命运动(一段时空)中,相关的『常-病-补偿』三相观察材料,尤其是数理模型与自然原理上的通释说明。

  而中医仅有笼统的“生克虚实”、“气机调畅”说法,进一步相关的生/病理观察与指标图示体系,目前几乎仍是空白、淡漠。理所当然地被歪曲为“东方巫术”、“伪反科学”、“诲骗诲盗”等,中医学界只是激愤谩骂、一盘散沙罢了!
_________________
  其二,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显示他的意愿────神性之『万有万能/真(祥瑞观)』
【(东)五德终始说-帝霸之道】
〖(西)天赋启示派-历史路线〗
《(基督)经院唯心论-民主》』。
注★“最终解释权”统属问题

 ☆激素调控★  中医经络运气学<主要指人体激素分泌中,诸器官心理上的相互协调机制与动态损益分析,即宗气化合机制(呼吸交换之于时间津血积聚和空间浓度消耗)。

  原理就是人体内存在着一套自洽的“血压的正常搏动模式(区域排划),和异常补偿方式(会有损益)”,比如腹腔内压、颅腔内压、血管内压、胃肠内压等各种生理状况下,大相径庭的生命指标与联动方式。

  当代西医内科手术,对其物理过程、化学效应和生命机理等,已有较为广泛、深入的认知。但在指导观念上,人为的排除了经络观念、小环境协同性等,尤其是数理模型与自然关系上的通释说明。

  譬如,即使低等的树木植物,在罹遭敌害、火灾、雷劈等后,竟会产生相关记忆,并在它们下次侵坏时,预先会发出气味、声音、微电流等独特信号,以给周围的伙伴预警及共同抵御……西方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植物远比过去想象的聪明,甚至它们也会在晨曦、雨天、夜半等时就近“聊天”,匪夷所思吧?!

  而中医脏器显然比西医器官,划分区间或领域的要大,很难免脏腑体液之间不会存在类似的传讯机制,而不仅是孤零零的生物电调价反射原理,中医经络未必不是这种“互联互通”机制的表现,而穴道就是它们交互的信息节点……中医仅有笼统的“生克虚实”、“气机调畅”说法,若想推广到全世界远不足够!
__________________
  其三,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神性之『超然权威/美(图腾观)』
【(东)三世大一统-皇极之道】
〖(西)逻辑实证派-自然演绎〗
《(萨满)归化唯灵论-宪法契约》』。
注★“第一推动力”规律问题

 ☆生物节律★  中医四诊方剂学<主要指人体免疫作用中,诸器官病理上的相互协调机制与动态损益分析,即卫气化合机制(细胞协同之于时间信息传递和空间烈度消耗)。

  原理就是人体内存在着一套自洽的“体温的正常维护模式(防御优先),和异常补偿方式(会有损益)”,比如肤表肌里、臂外腋窝、动脉静脉、四肢脏器等各种生命情况下,基本一致的物理指标与联动全圈。譬如,各种疾病会发生局部的温控与血压骤变、血糖与分泌失衡、意识涣散与昏厥(生物电窜流)等现象,轻症称之为“生物节律紊乱”,重症表现为“生命体征休克”。

  当代西医内科手术,对其物理过程、化学效应和生命机理等,已有较为广泛、深入的认知。但在指导观念上,人为的排除了『元炁』观念、人体细胞与菌落互动共生等,尤其是数理模型与社群关系上的通释说明。癌症慢性病等的发作,极可能是这种“内微环境被扰破的反噬作用”,而流感、传染病则是其高强烈度的时空表现。

  是故,中医“治本(培本固原,自然康复)”理念,才会临床疗效显著,经典案例不绝!但迄今中医仅有笼统的“生克虚实”、“气机调畅”说法,进一步相关的生/病理观察与指标图示体系,几乎仍是空白、淡漠,遏止了中医理论现代通俗、通用与标准化的表述体系创建,即中医科学的大大落后,乃至于断代消亡之痛!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20: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精神根柢——龍与元气说(下) 兮招天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6 12:57 编辑

2

  &#9658;复兴中医重大课题&#9668;  敢问人体诸器官是否享有独立生存权?存在相互生克机制?

[&实验疑问]

  人体五脏六腑,乃是一种“受限的同体共生关系”么?
  「中医五行生克」乃是对于这种关系或机制的医哲表述么?
  地球上五运六气,会对这种“同体受限共生关系”产生影响么?
  ……

  它们就是中医式的生物生命基础原理么?

[&实验设计]

  心、肺、肝等器官离体后,是否可在模拟培养液中,继续存活下去?假若能够存活下去,在移植回身体后是否功能丧失?不同于基因工程的“人耳猪”、“干细胞体外发育”等,而是借助于比较实验,界定出解剖脏器与中医脏象的异同之处,从而验证“六神”理论及真相说明。

  ⒉更简洁的方法——

  ⑴猴子、猪等跟人体的器官布局相似,利用手术分别摘除五脏六腑(并体外培养),记录“缺失某一器官下的生理指标变化”;再过段时/空间重新移植回去,观察记录指标体系变化……

  倘若可以继续生存下去、只是某些环境活动受限,那就揭明了器官或脏腑的“部份独立生存权”,即五脏六腑乃是“处于同体环境下的共生关系,相互间有一定的自主协调权限(生克关系)”,却并非在大脑或脊髓的绝对时空支配之下!

  ⑵研发高仿性的人工器官,金属的、橡胶的、生物凝胶、合成材料的等,替代不同五脏六腑,控制住排异反应,经过一段时/空间后,观察确定该生物脏腑器官的 “病变次序与衰竭程度,以及补偿机理”,从而验证其「中医脏器活体解剖功能上&#8226;五行(生)克关系」!

  ⑶某些昆虫、海星海葵等生机强大,作相关的器官摘植实验,观察类似的「五行(生)克关系」,从而实证『脏器的“同体受限共生”关系』。>

  ⒊科学猜想与重要预言

  【事实上,异卵“寄生胎”、多脏器畸形儿等,大有科研探讨价值……它关系到生命“五行生克”关系的自然起源!!!

  也许,它就是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的过渡方式,并保留在早期胚胎发育的机制之中。这些既体现在“脏腑藏相”上,又被中医所发现开创???

&#9658;生命五行原理
  也许,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细胞生物,从单一生命菌体到一众复杂菌落,都在遵循这种“五行生克&#8226;协调机制────同体孕育&#8226;受限共生关系”?

  它的标志就是“(内环境)膜”,如细胞膜、菌落膜、脏器膜(体液环境的功能分区)、人体皮肤、生命圈、大气层、行星轨道、太阳皮壳……

  心脏瓣膜、隔膜、视网膜、胃肠壁膜等等,极可能就是苦苦寻觅的解剖上的证据(经络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平台)!!!】
__________________
  对待“天命”的三个态度:
  1、体认天命────如巫师们请神与占卜、教士称先知(神意)降凡等,法力无边【按:善或兆示;今人谓之“科学观”,如教派公知、网络大V、领域专家、社团导师等】

  2.敬畏天命────如封天禅地、祭祖祀宗、拜社崇稷、祷告上帝等,形式多样【按:美或福报;今人谓之“幸福观”,如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信用担保、民主廉政等】

  3.持守天命────如儒王礼法、道佛科仪、基督教规、居士修戒等,夙常虔敬【按:真或信愿;今人谓之“阶级观”,如言论自由、集会安全、法律公平、财务公开等】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21: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哲学宇宙本根--- 元气论 简史-裘道子(上)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6 13:40 编辑

  元气论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宇宙观之一,其发源早,流传长久,影响广泛而深入。自先秦产生气论思想之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各代而长久不衰。而且经历代思想家对元气论不断发挥引申,使得元气论思想内容不断丰富,日趋严密。

  元气论宇宙观的思想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其哲学立场,也可以显示出其思维水平。事实上,元气论宇宙观不仅具有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渗透到了中国古代科学认识的诸多领域,成为中国古代说明理解各种自然现象的思想工具。

一、思想理论沿革

  元气论 产生于先秦的战国时期,经历代思想家不断发挥充实,才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以气说明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产生于周末至春秋时代。

  《国语》记载伯阳父以阴阳之气论地震,《左传》载叔兴以阴阳之气论陨石、昭子以阴阳之气轮水旱之灾、医和论六气病因等,但这时的气还不是宇宙本原范畴。

  《管子》一书讲了“精气”,并由气解精,认为精就是最精微的气。这时的精气已经被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

  《庄子》中也提到气,认为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死。还说天地之间充满了气。庄子虽然重视气的作用意义,但并不把气看作是最高的本原,因为在气之上还有道。荀子谈到了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决定了万物变化,而且以气阐明了万物的统一性。

  《易传》中提到了“乾元”和“坤元”,但是“元”和“气”还没有联系在一起。《吕氏春秋》开始把“元”和“气”联系起来,说了“与元同气”,但这还不是“元气”的完整概念,更没有元气论的思想内涵。汉代以前对气的认识大概就是这样。

  真正明确提出元气概念,直至明确 提出元气论宇宙观是在汉代完成的。最早提出元气概念的是西汉的董仲舒,他先把“元”作为万物的本原,后来又把“元”和“气”合一,正式确定了元气概念。他讲过“元气和顺”等话,但这是与“贼气”相对的概念,是带有道德含义的善气,而不是化生万物的始基,因此董仲舒的元气概念还不属于宇宙论范畴,更没有建立元气一元论的宇宙观。

  从历史文献考察,真正提出“元气一元论”的是西汉的谶纬神学。《易纬·乾凿度》中有“通天地之元气”的表述,《礼统》提出“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自焉”和“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太平御览》卷一引)的观点。这已经把元气作为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体现出了元气论宇宙观的意识。但是谶纬神学在元气之上还有“天”和“神”,所以元气不是最后的本原,因而谶纬神学的元气论还不是彻底的一元论的元气宇宙观。

  后汉的何休说过“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公羊传解诂》)这是明确的“气生万物”的观点。

  把元气从谶纬神学体系中剥离出 来,使之成为天地万物最高的化生本原的,是汉代的王充、张衡和王符等人。王充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皆由元气化生,此外没有神或别的主宰。张衡继王充之后,提出了元气化生万物所经过的 “溟滓”、“庞鸿”和“天元”等不同阶段。而王符则进一步明确元气化生万物,是一个自化的过程,元气之上再没有什么天、道及太素、太始等神秘难解的东西。至此,元气论作为一种新的宇宙观基本形成了。

  这种元气论宇宙观一经形成,便影响了汉代学术的各个领域,在科学、文学、艺术不同方面都可以看到元气论的思想痕迹。

  汉以后的魏晋隋唐时期,因为玄学 与佛教、道教兴盛,元气论没有得到充实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元气论水平陷于停顿状态。但是作为一种思想工具,玄学与佛、道人物也不得不论及元气概念。

  张湛等玄学家虽有大量论及元气的文字,但是又极力寻求元气之上的形气之主,最后都把“无”放在了元气之上。从东汉到南北朝,道教兴盛。道教人士也都大量地讨论元气,如《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注》、《太平经》、《抱朴子》等书中,也都肯定过元气生万物的思想观点,但是他们却都在最后以“道生元气”结束了元气论。

  在东汉时传来的佛教,经魏晋和南北朝而在南北各地广泛传播开来。为了能让中国人理解接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附会中国传统的儒、道学说,因此佛徒们也都大讲元气。如魏晋时的安世高、东晋时的道安、唐代的宗密等佛教大师都说过元气生万物,但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是“空”,是“心”,强调“心生万法”,“万法皆空”,元气只能处于“空”和“心”之下。因此,玄学与佛、道都是半截元气论者,元气概念只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魏晋及南北朝时的嵇康、杨泉以及 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虽坚持了元气一元论,但是力量微弱,而且理论上很少新的建设,思想上也很少新的发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21:41: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哲学宇宙本根--- 元气论 简史-裘道子(下)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6 13:42 编辑

  到两宋时期, 元气论宇宙观进入了一个发展高潮。有一批思想家对元气论的充实发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的思想家有李觏、张载、杨万里,其中对元气论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张载。

  张载在批判佛、道“空”与“无”的本体论中依体用不二思想实现了元气本原论与元气本体论的统一,而且在与二程等理学家以“理”为宇宙本原本体的论辩中对元气论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尤其张载的元气论中充满了辩证法,从而使他的元气一元论贯彻得比较一贯和彻底。太虚即气,太虚无形就是气之本体,宇宙中没有“空”和“无”。元气以其聚散产生了万物及其变化,任何具体物都是元气的暂时形态,而万物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就存在于一元之气固有的“一物两体”作用。这些思想都是前人没有的新内容。

  元代由于异族统治,在比较短暂的时期内,思想压抑,社会潜在着各种社会冲突,所以整个元代思想理论成果甚微。

  直到明清时期, 元气论的发展才进入了又一个高潮时期。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他们在反对和批判佛、道以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过程中,对元气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和发挥,提出了很多高于前人的思想观点。这些有成就的思想家中,著名的早期有罗钦顺、王廷相、韩邦奇、吕坤,后期的有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其中思想深刻和贡献突出的是王廷相和王夫之。

  王廷相提出元气本身包含着不同的种子,所以才能化生出性质不同的天地万物,又因为具体物所禀受的不同的气有偏胜,所以才决定了物与物之间的差别。王夫之对元气的有形无形进行了分辩,对道与器关系给出了论证,对动与静作出了分析等,都超越了前人。尤其提出“天地之化日新”的命题,更是极具深度和高度的理论成果。

  从张载到王夫之的理论发展可以显示出,元气论宇宙观如果不与辩证法结合,就不能贯彻到底,也得不到有力的论证,也会经不起反复的理论诘难。

  元气论是我国思想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成果,从汉代提出完整的概念,经过两千年的发展演变,直到明清时期才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使元气论这一传统的宇宙观达到了它的最后阶段。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22:06: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气论与原子论 刍议
唐文彰  

  摘要: 本文试图从世界本原,世界无限性,产生万物的方式,物质、运动、时空的统一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中国式自然哲学理论——元气论,比较元气论与古希腊的原子论之间的区别,探讨元气论对暗物质或反物质研究的思想启示。
关键词:元气论  原子论

一、元气论是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中国式自然哲学理论

  大陆农业文化孕育的古代中国,从“阴阳五行”到“天人合一”,从“究天人之际”到“通古今之变”,从“原天地之美”到“达于万物之理”,无论是哲学家、科学家,还是文人墨客,都在以时间为主导的时空统一的史观文化影响下,由与大自然的和谐、亲近,到探索人与自然的沟通联系,以求最终达到人生的天长地久,社会的长治久安,其自然哲学的世界观基础就是元气论。

  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独具的理论思维的特点,中国古人在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上有自己的特色。元气论或气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物质理论。“气”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表示宇宙万物本原的概念。早在西周末期,伯阳父就曾用“气”说明自然、社会的变化,最早的使用“气”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到战国时期“气”已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以后元气学说,无论在哲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里,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中国式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22:07: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一)气作为世界的物质本原和构成万物的本体元素

  元气论把世界看成是有机的、联系的、动态的和规则的,它辩证性地把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统一于一元化生的基础之上,把气看作万化之根,定盘之针。

  古人把自然界的地震星坠、日明月晦、风雨博施、阴阳变化、四时更替和人世间的男女之事、生死轮回、饮食之味、身体结构、生命运动、生存方式、时运兴衰、王朝更替、世道变迁等联系起来,感觉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统一性、相关性和感应性,也就是“气”的存在和作用。

  在古人的理解中,“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根天地之气”而生成的,“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管子?七法》)。不但人与自然万物本原于元气,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元气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联系、互相感应的。气功学说之所以能够建立,其理论的支撑点就在于此。

  元气论认为,气作为世界的物质本原,既是最大的东西,又是最小的东西。“元气未分,混沌为一”(《论衡?谈天》),“天地未生,混沌一气”(《无能子》),气“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

  气是可感知的,它对维持生命的呼吸至关重要,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物质,但又是较之其它物质不易感知的物质,容易给人一种混沌之感。它弥漫于空间,到处流动,没有固定形状,也无色无味。气无所不在的特点,有助于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因为气本身是个可感物,它能从现象上表现物质的存在。“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气稀散时,物质看不见(无形),但它是事物的本质,靠理性能把握住。

  气是“阴阳之气”,阴阳是气的两种对立的基本性质,是构成宇宙万物性质的一切对立关系的中国式的、朴素而又形象的概括,诸如:善恶,冷热,柔刚,湿燥,晦明,男女等等(不仅包括自然界的物质属性,也包括社会的,精神的属性)。

  元气论认为,太虚元气本身就包含了阴阳对立,因此,“天地之化,人物之生,皆具阴阳二气”(《正蒙注?参两篇》)。元气论讲的“五行”也是气,是气运行的基本形态和构成万物的材料,“气化流行,生生不易,是故谓之道。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亦道之总称”(《孟子字义疏证[》)。可见,道、阴阳、五行都是气,作为世界本原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气,同时是终极的本体元素。

  在古代自然哲学的意义上,气也是个抽象物,对应于老子的“有无统一”的道。佚名的《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对形与气的关系,也就是器与道的关系,作了理论的说明:“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元气论认为道就是气,并把老子关于道的“至大”与“至小”统一的观点直接用于对气的解释上。所以,气的概念较之金、木、水、火、土更为抽象些。但是,它也是感性的抽象物,是通过表象来体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22:07: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3

  (二)气的属性所体现的世界无限性

  气作为世界的物质本原,具有无限的性质。气漫无边际,到处流动,正是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性和无限性。这种无限性既是量的又是质的,同时气的无限性又是和有限性辩证统一的。它一方面是无限的(气充斥和弥漫于整个宇宙中),另一方面又是有限的(气可以变化为有形物)。有限和无限是互相转化的(气聚集成万物,万物又稀散成气)。

  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性质,用来论证空间的无限性和时间的无限性是很方便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家用气的演化来论证世界的物质无限性时,也既是从空间上又是从时间上来说明的。中国古代的宣夜说,就是用气来描述无限宇宙的图景的:“天了无质,仰而瞻瞻,高远无极”(《晋书?天文志》)。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去人高远,其气茫茫苍无端末。”柳宗元在《天对》中也说:“无极之极,漭弥非垠”。这些都是说气所构成的宇宙没有边界,无穷无尽。

  元气论者认为,宇宙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太虚者气之体”(《正蒙?乾称》)。天地未有之前,是一团混沌之气,然后从混沌中生成天地,化生万物。可见,在论证世界的无限性上,元气论的观点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22:0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4

(三)气化生万物

  气既然是万物的本原,那么由气如何产生万物呢。元气论者提出了气从混沌中化生万物的观点。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可以描述为这样一条基本路线:气→阴阳→五行→万物。宇宙开始只是一团混沌的元气,元气运动使阴阳相离而形成天地,这是一个由混沌到区分的过程,天地阴阳交感而化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

  《太平经合校》中对万物始于元气作了这样的解释:“夫物,始于元气。元气恍惚自然,其凝成天,名为一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其生,长养万物。”这里不但指出自然万物始于元气,而且认为人自身也是秉天地之气而生。

  荀子认为,正是阴阳二气的交合,才有人的生命的产生。《荀子?王制》有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而生命的存在,乃是气的存在,气在而命在,气去而命去。以至于现在我们还常讲,人活一口气,人争一口气,不争馒头争口气。

  人活着要讲气质、气概、气节、气势、浩然正气。  关于阴阳交感化生万物的过程,《阴符经疏》中描述得较为详实:“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轻清,上浮为天;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

  元气论者认为水,木,火,金,土这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也是气,强调“阴阳二气”的交感化生作用,即“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叶适还认为,《易经》中作为八卦的八种物质元素也是气,“夫天,地,水,火,雷,风,山,泽,此八物者,一气之所役,阴阳之所分”(《叶适集?进卷?易》)。  在元气论看来,所有一切都是由气而化生,即“万物之始皆气化”(《二程遗书:卷五》)。

  元气论正是以气的连续性,或者以它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统一,来说明自然界是一个运动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又立足于气的运动变化,以气的变化无穷的化生形式,来说明自然界的各种差别,以表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22:09: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5

  (四)气所体现的物质、运动、时空的统一性  首先,气是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本身就是一个运动的物质。气既然是“至大无外”,那么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在气之外还有什么运动的原因存在的可能性。气是流动不息的,未定形的物质,形象地体现了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性。

  其次,气是物质与空间的统一。元气论者否认有空无一物的虚空存在,“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天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正蒙注?太和篇》)。这就是说,气无所不在,所谓虚空无非是气的稀散而已。气稀散而成虚空;气聚集而形成有形物体。世界上没有无气的真空(即没有无物质的真空)。按照这种观点,空间是和物质不可分离的,没有无物质的空间,也没有无空间的物质。

  再次,气是物质与时间的统一。在元气论者看来,正如物质与空间不可分一样,物质与时间也是不可分的。因为气本身是一个不断演进化生的物质过程,其演化时间的历史,若向上追溯,可直至无穷,如庄子所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也者”(《庄子?齐物》)。

  对于元气论者来说,时间的历史是和物质的演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王安石说:“无者,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由太始至于太极,太始生天地,以名天地之始。有,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万物,此名万物之母,母者生之谓也”(《老子注》)。“无”就是混沌无形的原初物质元气,元气由太初状态演进到太始状态时,阴阳分化,生成天地,天地生成之初为太极状态,之后天地化生万物。这就是元气逐渐演化的过程。  可见,元气论看到了物质、运动、时空三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气把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总而言之,在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上,中国古代的元气论富有辩证法思想;但是,由于元气论只是素朴的哲学物质理论,因此带有很多主观的猜测,它所描述的世界整体也是极其模糊的,它和古代其他物质理论一样,不能精确而科学地说明万物的产生和构成。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22:09: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6

  二、元气论与古希腊原子论的区别及其对现代科学理论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元气论与古希腊的原子论都是说明世界本原的理论,也都是人类科学文化萌芽状态中的理论。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它反映了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渊源和不同的文化风格。

  原子论,这是西方文化的空间型宇宙观的产物,是古代希腊人最初的科学思维的萌芽,也是后来西方科学及其哲学的理论基点。

  古希腊海岛商业文化产生的自然观,是把世界看作空间的存在,世界上的人与自然万物,没有整体历史性的联系,是彼此分开的、零散的和不规则的。从宏观上讲,大到天际星云、山脉河流,小到花鸟虫鱼及个体的人,都是各自独立的客观性实体存在,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就是价值之所在。从微观上讲,存在物由最小的单位、最基本的实体形式所构成,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称之为“原子”,即本原的粒子或原初的粒子。

  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物质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物质好比大海,原子就是构成大海的水珠。古希腊的思想家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把原子看作是物质的最小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始基”、“本原”、“始原”、“原因”。  原子论把世界看成是静态的、分立的和机械的,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前,它一直支撑着西方的科学文化。在当今的世界,它的影响在科学思想领域仍能体现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