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83|回复: 0

《弟子规》的“亲所恶,谨为去”在说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5 05: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写给家长朋友的,很多家长让孩子背诵《弟子规》,可是,这里面说的是什么道理呢?如果能加深理解,则会对孩子有所帮助。今天我们聊《弟子规》的“亲所爱,力为具”后面的一句:“亲所恶,谨为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字面理解,就是父母讨厌的事情,作为孩子的,要尽量不去做,尽量去掉。
    这样的话一说出来,我估计很多朋友会反感,别说您反感,我刚刚看《弟子规》的时候,我也不接受,心想难道非要一切以父母为中心?父母不喜欢吃辣的,孩子就一辈子不吃?父母不喜欢运动,孩子难道也不运动不成?这样想了,就觉得这东西学不得,培养孩子的奴性,抹杀孩子的独立性了。
    后来,仔细琢磨,发现如果单纯按照字面理解也不对,这话里面有些含义,我们要仔细发掘一下。
    那么,这话到底是说什么的呢?
  

    还是分几层来了解吧。
    我觉得,首先,这句话和前面的“亲所好,力为具”一样,我们要看“亲所恶”是对父母自己还是对孩子,我理解第一个层次,是对孩子,并非父母自己的喜好,而是对孩子的要求。
    父母是成人,他(她)们了解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这个社会的标准是什么,父母知道,一个合格的父母,就是要把这些教给孩子,孩子是由着自己的天性发展的,在父母的指导下,他才能去除不利于自己成长的习惯,发展出好的品性。此时,“亲所恶”的内容,往往是超出社会规范的内容,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内容。
    比如,现在有平板电脑、IPAD什么的,这东西设计得非常简单,孩子一用就会,所以很小的孩子,两三岁就会,这样就糟糕了,有的孩子立刻上瘾,玩起游戏来没完没了,这样下去眼睛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个时候,家长是不希望孩子这样玩的,这就是“亲所恶”的状态,此时,要给孩子讲明白这个道理,尽量不去玩,“亲所恶,谨为去”这个习惯就该有些用处了。
    又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自己咬嘴唇的死皮,这样的习惯,家长一般会阻止,为什么呢?因为用力时间长了,会引起唇部发育的畸形。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父母社会阅历丰富,往往能看到未来的结果,可是孩子不会,所以,此时父母的指导非常重要。
    除了这些生活习惯,还有一些品性。在我们小的时候,性格的塑造,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父母的教育,父母希望我们有些美好的品性,比如善良、诚实、勇敢等,这些我们的孩子要学习;而一些不好的习性,比如懒惰、贪婪、自私等,这是要认真去掉的。
    很多恶习,如果从萌芽阶段斩断,则不至于日后成为大患。
    老话说:“三岁看老”,其实,孩子小时候的品性培养,还真会影响他一生。
    魏晋时期,有位著名的大学者,叫皇甫谧,他的老家在甘肃省的灵台,我去过那里,风景壮阔。皇甫谧小时候,被过继到他的叔叔家,因为叔叔家没有儿子。这皇甫谧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淘气得难以想象,整天和一些村里的孩子玩打仗,用芦苇、树枝做成武器盾牌,派兵列阵,打来打去,挺大了,也不好好读书。这让家里很发愁。
    但是皇甫谧这孩子,心眼很好,有一次不知道从谁家的地里,摘了好些的水果,用衣服抱了回来,想献给自己的婶子,也就是现在的母亲,因为整天养育自己,皇甫谧的心里还是很感激的。于是,他回到家里,把这些水果放到了桌上,对母亲说:“这是我弄来孝敬您的。”
    皇甫谧的母亲一看,心里明白,这水果不定是打谁家顺来的呢?自己家没有这东西啊,这孩子这样可就怀了,偷鸡摸狗,这以后还了得?于是,她把这些水果一下掀到了地上,痛批皇甫谧,你这么大的孩子了,要学习上进,现在这样,有什么前途?
    总之,批评得很严厉,把皇甫谧吓坏了,从此,他开始反思自己,觉得确实这样混下去,没有任何的前途,于是,开始认真学习,这就是“亲所恶,谨为去”,最终,皇甫谧成为一位大学者,在历史、文学等诸多方面都非常有造诣,当时大学者左思写了篇《三都赋》,无人看好,甚至还嘲笑他,于是他按照别人的指引,来请皇甫谧写了篇序,结果立刻风行,被买得太多,连印刷的纸张都不够了,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来历,可见皇甫谧的影响之大。同时,皇甫谧又是中医针灸大师,他写的《针灸甲乙经》是奠定中医针灸学地位的巨著。
    当然,“亲所恶,谨为去”这里面,也有对父母的要求,就是要把道理讲给孩子,否则强行让孩子执行,效果不一定好,如果把道理讲清楚了,孩子可能就愿意去做。
    
    这是小时候的事情,长大了,“亲所恶,谨为去”我觉得侧重点就要变化一些了,此时父母年老了,他们所讨厌的,我们确实考虑,是否要去掉。比如说:疾病
    前些天我回到老家,一天,正在写东西,听到妈妈和妹妹谈论着什么,妹妹大声地说:“这样的事情,你怎么不问哥哥呢?”我又听见妈妈着急地说:“小点声,别打扰了他工作!”
    我忙出来问是什么事情,妹妹说妈妈感觉自己气管不好,但是怕耽误我工作,不敢告诉我。
    我一听就晕了,这是什么逻辑?我是学医的,妈妈有病居然不告诉我,怕耽误我工作?!我当时就有点着急了,说:以后这样的事情必须告诉我啊,到底是什么病啊?
    妈妈说,她这个春天出去锻炼,和大家一起走步,发现自己走步的时候,不但喘得厉害,而且气管里面嘶嘶作响,像是哮鸣音一样,每天都是如此,已经很多天了。和院子里的其他退休医生讨论,大家认为她这可能是支气管出问题了,是慢性支气管炎?老人很多都是这样,估计很难根除了。
    所以母亲有点因此而悲观。于是我立刻给她查舌诊脉,然后,判断她这是情绪引起的,一般肝气不舒的人,会木火刑金,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
    我对母亲说:“这样的情况,一般疏肝理气,几天就可以痊愈。”母亲当时非常不相信,她说:“别逗了,这么严重的问题,你几天就能治好?别开玩笑了!”后来我和母亲打赌,一定几天治好,于是给母亲开了方子,张仲景柴胡龙骨牡蛎汤,去掉铅丹,加上丹皮栀子郁金远志等药,结果,只喝了一天,母亲锻炼身体回来,兴奋地说:“真的好了!那声音一点都没有了!”,于是第二副药用来巩固,第三副我让母亲用来泡脚了。那天,听见母亲在用夸张的语气对小外甥女说:“你舅舅真是太厉害了!姥姥的病一副药就给治好了!”当时我也心里很高兴的。
    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学习中医以来,最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就是调理母亲的身体,母亲曾经患过慢性肾炎,当时的西医认为一定最终肾衰,也是我用中药调理,用了一年的时间彻底治愈的。我感觉,老人就像陈旧的机器,需要不断检修,我们做儿女的,应该懂些医学知识,为父母检修,让他们运转得更好,您做了就会知道,这是非常美好的事情,让父母重新回到健康状态,那种成就感,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无法比拟的。
  

    以上讲的,其实都是和“亲所好,力为具”一个意思的,没有大的区别,那么,这句“亲所恶,谨为去”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吗?
    有的,我需要给大家展开来看,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培养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自适应能力。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与其他人协调生活的,我们的生活,工作,都与大家在一起,所以人是社会动物。我们与大家是否能融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感。
    那么,为什么要协调呢?我举个例子。
    我常常乘飞机,在飞机上可以见到各种不和谐。比如,我们大家的习惯,都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看看书,听听音乐,或者小憩片刻。这些,是大家所公认的行为规范,我们都这样生活,就不会影响到他人。但是,几乎每次乘飞机,都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会脱下鞋子,把脚翘起来,有的在头等舱,还会把脚顶到前面的座位后背上,而且还不停地抖动。前面的人不停地厌恶地回头看,因为他明显地被座位震动影响了,可是,后面的人不以为然,依旧如此。一般情况,往往是前面的人要提醒:“您能把脚放下去吗?”往往,这又是争执与打架的开始,因为后面的人就是认为这是正常的,没有任何的不妥,这是我的自由。于是,争执开始了。
    飞机起降的时候,按照规范,应该关闭手机等电子产品,因为现在的飞机都是自动导引,手机的信号会影响导引信号,导致飞机事故,曾经有飞机就在降落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最后重新人工拉起,然后在机舱里寻找,发现有人用手机在通话。
    所以,一般飞机起降前,都会反复检查通知,手机关闭。这是一般行为规范,对大家的安全有好处。可是,几乎每次飞行,我都会遇到不关机的人,当检查的空姐来了,他们把手机藏起来,等空姐一走,他们又拿了出来,玩游戏或者是拍照。有的是觉得自己公务特别忙,所以一直在开电脑的,等等,在别人蔑视、讨厌的目光中,他们依旧能坚持自己的恶行,觉得这是自己的自由。
    这样的人,中国人的生活中处处皆是,比如开车到了缴费口或者什么出口,大家排着长长的队,就是有新来的人不顾别人,径直把车开到最前端加塞,完全无视后面人的感受,在别人的愤怒中,我行我素。
    这种以自我的感受为第一,不顾及他人的做法,应该是一种“人所恶”,大家都不喜欢。一方面,这种人缺乏感受别人思想情绪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想去自我调整,来适应周围的群体。
    我这么讲,不是让大家刻意讨好逢迎周围人,而是在一般的大家认可的行为规范中,我们要有所察觉,有所调整,照顾到周围的人,尤其,不能随意冒犯他人。
    这些似乎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儿,但是,小事影响人的思维格局,大事最终也会做成这样,只不过不这么明显而已。
    那么,这些规范都是人所共知的,没有什么需要教育告知的,为什么这些人却缺乏体悟,缺乏自我调适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养成习惯,是因为儿时的教养出了问题。
    我一直在说:家庭是一个演练场,在家庭里面所学习培养的习惯,日后在社会中,会同样适用。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人日后在社会中与其他人的互动模式。
    如果小时候,在家庭里,就学会体察父母的心态,对明显超越行为规范的,父母所讨厌的行为,能够及时体悟,随时改正,则日后,在社会中也会如此。这样的人,会与大家沟通顺畅和谐,生活也少有阻力,祥和这个词,应该从此而来。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群中小的群体,每个地域,每个文化,每个国家,都可能有自己的人文环境,我们现在交往频繁,会不断遇到新的文化环境,此时,这种自适应能力非常关键。
    如果在你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儿童在街上小便没有问题,可是,有可能到了一个新的文化氛围中,这样做会引起争议,那么,就要提醒大家注意了。最近看到大陆父母在香港引发的争议,很多有海外经历的人,都讨论到孩子在公众场合暴露隐私部位,是非常不合适的,甚至与性侵害有关。对于这点我们还真要注意了,我们的孩子,从小穿开裆裤,基本每天都暴露,这就是文化的不同,现在社会越来越国际化,这样的事情尤其要引起重视。中国人在很多场合喜欢大声聊天,我在有些地方听人聊天,声音之大如同吵架。可是在国外,这种情况都会让大家困惑甚至反感。
    所以,一句古老的“亲所恶,谨为去”,其实,“亲”,讲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亲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它提醒我们,每次待人接物,都要随时适应,遵守公众的共同约定,不侵犯他人利益,尽量做到与大家和谐共处。
    而这一切,可能源于儿童事情家长的教育。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