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01|回复: 0

《弟子规》的“亲所好,力为具”有道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5 05: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朋友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弟子规》的这句话:“亲所好,力为具”。估计有朋友会问了,你这是跟《弟子规》干上了?呵呵,随便聊聊,如果各位朋友感觉有所启发,那就是有点意义的事情,如果觉得无聊,就忙您的去,别耽误您时间,我也是在一边学习,一边写的,这些内容,其实自己也在检讨,到底做得够不够好,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文章中,其实检讨自己的比较多,这《弟子规》一路写下来,一路反思,发现自己差距很大。
    其实像《弟子规》这种读物,严格地说不是给大家拿来讨论的,没有必要各种理论讨论,其实就是看自己做得够不够好,您做好了,才有发言权,没有做好,要见贤思齐了。
    这句“亲所好,力为具”的大概意思,是父母所喜欢的,作为孩子,要尽力去为父母准备好。
    这话估计有人不爱听了,这父母不是骑在孩子身上作威作福吗?父母喜欢打麻将,孩子就该伺候麻将局吗?父母喜欢吸毒呢?而且,孩子那么小,怎么能这么要求孩子呢?
    其实,大家不要觉得这是抬杠,我相信很多朋友刚刚看到《弟子规》的时候,还真有这样的感觉,而且仔细想想,这话问得还真有些道理。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要看孩子的年龄多大,这个话的含义,也是稍有不同的。
    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亲所好”的含义,是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好”是感情倾向,喜欢的、希望出现的,这叫“好(hao第四声)”,是个动词。在孩子小的时候,“亲所好”的含义,我们更应该理解成对孩子的,而不是父母对他们自己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孩子还很小,如果您希望孩子为父母去准备什么,这是不客观的,父母想吃肉,让五岁的孩子去弄头猪来?这一听就不靠谱。
    所以,此时的“亲所好”是父母对孩子的希望,他们欢喜孩子能怎么样的一种倾向。
    那么,此时的“亲所好”是否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呢?应该是的,我前面提到的说吸毒、打麻将等等,都是开玩笑,不能据此为论: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贩毒,孩子也要“力为具”吗?这是抬杠,有哪位父母是这么想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学好,成为有利于社会之人,这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父母的想法,所以,这种“好”,应该是积极的。
    我想,这里面首先包括了父母期望孩子有的一些美好的品德,比如正直、善良、慈悲、诚信、勇敢、勤奋等等,这些品德,往往是父母希望孩子拥有的。
    我小的时候,就被母亲无数次教育这些内容,母亲年轻时经历坎坷,本来她是特别有才华的人,虽然来自农村,但是在镇上工作出色,除了做卫生工作,还是团委干部,兼着广播站的工作,但是有人因为嫉妒,一天趁母亲不在,把广播频道调到了《美国之音》,母亲根本没有想到这些,上班打开广播,就播放了出去几分钟,在那个年代,结果可想而知。母亲没有被捕算是万幸,但是革除一切公职,送回农村老家,当时才二十岁出头,要承受别人的各种目光,承受各种压力,没有任何人能够开解她(话说那个时候我父亲还没有出现呢),甚至没有敢跟她说话,所有的压力都要她自己承受,她常常徘徊在河边,她自己说曾经几次想到自杀。这些事情她现在每次提起,也都会流泪。但是当时活下去的念头留住了她,让她去寻找思想的支撑,她自己说当时看了很多书,从书中摘抄各种名言警句鼓励自己,一遍一遍地看,其中很多话,留在了她的脑中。
    后来结婚生子,有了我和妹妹,母亲就用这些内容教育我们,我和妹妹都有感触,当时听这些话,耳朵都快出茧子了。什么“平静的海面上永远锻炼不出伟大的航海家”等等,各种格言(现在叫心灵鸡汤?),各种警句,所以后来我一见到那些搞成功学的我都笑了,段位比较低啊,什么每天对着镜子喊“我要发财”,我们小时候听的,都是人的一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等等的。
    其实,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但是当时不大懂事,经常不大接受,还时时冷嘲热讽。现在想想,虽然当时不接受,但是后来我做人一直深受影响,这东西深入到了我的心里,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容易不知不觉走入那个轨迹中。虽然自己做得很不好,但是,必须承认这是受影响的。
    这些内容,现在的家长会以各种方式教给孩子,希望孩子拥有,比如现在可能通过各种动画片,各种图书故事,各种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这些品性,家长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来给孩子演示。
    所以,此时就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就是父母期望孩子拥有的德行,父母也要尽力去做,这样才能让孩子觉得这是真的好事情,年轻的父母,成天对自己的老迈的长辈,毫不关心,父母有病,您去医院看望一次都是很大的恩惠了,老人家里的菜您一年都买不了几次,您却教育孩子孝敬老人,这是不够的,自己先做到,先做到真的“好”了,孩子才能真的“力为具”,否则一切都是虚伪的。
    所以我总是说,《弟子规》不是用来讨论的,很多人喜欢辩论,不要辩论,先去做,做了,就会感受到生活还是会有另一种美好的,这是国学的魅力。
    对于以上品德的内容,要让孩子“力为具”,就是尽力去做到,这个“力”字非常好,是尽力的意思,对于这些品德的追求,要向孟子学习,孟子曾经转述曾子的话:“虽千万人吾往矣!”讲的就是这种勇气。明代东林党人称赞名医缪希雍,说他“义之所在,虽水火鸷赴之”,讲得也是这种力量。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喜好,除了这些品德,还有就是一些技能,现在很多父母都对孩子有所期望,比如,学习钢琴,学习柔道,学习奥数等等。这些内容,很多是父母自己做不到的,自己当时没有条件学习的,他们觉得现在条件好了,要让孩子学习。从根本上讲,这些都是好事,这些“术”的内容,可以培养我们的各种能力,比如对美的鉴赏,比如体力、毅力等等,基本都是正向的。但是,这里面要防止的问题,就是过度和方向不明的问题。
    所谓过度,是“亲所好”,这个好太厉害了,喜好得太厉害了。比如有的母亲,喜欢提琴,就让孩子去拼命地学,此时,孩子尚未了解其中奥妙,逼着孩子去做,反而会伤到孩子;另外就是方向不明,学习这些术,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某些能力,这是方向,循序渐进而已,可是,某些父母却把它变成了很功利的东西,为了多学,为了超过一切人,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所以,罗玲提出:我们需要的是指南针,而不是秒表。
    所以大家看到了,在孩子小的时候,“亲所好”更多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此时,必须要求家长提升自己的境界,明白教育的道理,您所希望孩子拥有的,一定是您先想清楚的,否则会让孩子“力为具”就会伤了孩子的。
  

    下面讲“亲所好,力为具”的第二个层次。当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此时,这句话又有了更多的含义。
    此时,父母期望的,首先是你的成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自己也有生存的根本。
    我先讲个小故事,前几天,我回到老家,我们中学同学聚会,大家把酒聊天,其乐融融。在我的同学中,有好几位是银行行长,大家的聊天内容,自然汇集到了银行领域。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太难以管理了!
    我忙问为什么?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非常脆弱,你让他干几天活,他如果觉得没有意思,立刻就向你提出辞职。“这是正式职工啊!”我也知道现在银行工作职位非常难以获得,可是就这么辞职了?一位行长说,你辞职了,有下面的工作了也好,结果让人去一了解,什么都不干了,在家里玩电脑呢,这叫啃老啊。
    听他们谈论着,我觉得非常不是滋味,这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了。我觉得我们还没有教给孩子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听说现在啃老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样的情况,就不是“力为具”了,要知道如果孩子没有一个谋生的手段,家长内心的焦虑是多么的严重,养育孩子这么大,最终整天在家里向父母要钱,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这是对家长最大的打击。
    所以,青年人要努力,这就是孝敬父母
    有人说,我们现在没有门路,没有办法找到好的工作!我觉得这话是有缺欠的,其实,好的工作是你自己创造的,不是找来的。曾经有个大学生,到了单位实习,大家让她去复印,打字,她干了一周,觉得没有前途,就自行离开了。其实,复印打字正是你了解这个单位的机会,正是你展示提升的机会,干的杰出,怎么能不留你,留下了,干得杰出,自然会有更好的位置。
    我的一个在外企做经理的朋友,说他可以从头做起,到任何一个大企业做到领导的职位,他说我去应聘打扫卫生的,总能被聘用吧,然后做到杰出,一定会有做底层的机会,然后做到杰出,迟早又是经理。
    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门路没有,体力总是有的吧?我还听说一位杭州的大学生,自己开包子铺,卖包子,一点点做大,搞连锁,现在一年有几千万的收入,记得王朔曾经说过,现在是中国几千年里最好的时代了,过去骂句皇帝就砍头了,现在没有,让你自己去干,没干,那是你自己的问题。我觉得这话从某种程度上,还是有道理的。
    再重复一遍,找到自己的位置,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也是“亲所好,力为具”的一个含义,这是对父母的孝顺,年轻人需要尽力。
  

    在父母年老之后,“亲所好,力为具”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物质上的。
    老人操劳了一辈子,年纪大了,总有喜欢吃什么的时候,但是有时候因为节俭,恐怕不一定舍得买的。不知道这点大家是否了解,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条件差,所以买个鱼什么的,往往煎好了,给孩子们吃肉,自己却只能吃点鱼头鱼尾什么的,很多人跟我说过,他们小时候一直以为是父母喜欢吃鱼头鱼尾呢,我小的时候,偶尔买来肉,孩子可以吃肉,那个骨头是要上顿下顿反复熬的,不像今天第一顿吃完就扔了,那时候父母能喝点汤就不错了。
    现在,年龄大了,却依旧节俭,每次去菜市场,看到一些好吃的,往往心里在打小算盘,多少钱一斤,是否合算,不合算的,就不买。
    我有的时候回家,发现你如果突然袭击,你会发现父母的餐桌是如此的简单,有时候冰箱里没有什么存货的。于是,我只要在家,我就打定主意,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去买一些父母平时喜欢,却不舍得花钱买的食品。
    比如父亲喜欢吃鱼,我就会隔三差五地去菜市场,挑一些鱼买来给他们,保姆做好后,有时候我还会帮助把鱼肉中的刺挑出来,把干净的鱼肉给父亲,虽然他自己也会挑,但是总担心会刺到他。
    我会向朋友们打听沈阳哪家饭点口味好,了解到确实有不错的,有独到的口味的,我会开车带着父母去品尝一下。
    说实话,很多时候,即使我自己不吃,我只是在旁边,慢慢看着父母品尝时候开心的样子,我的心里都是非常高兴的。
    老太太喜欢漂亮的衣服,那就买啊,妹妹经常给母亲买衣服,只要自己逛街遇到好看的,觉得老人穿合适,那就买了试试,合适了就留下。我春节期间带母亲去奥特莱斯商场,要给母亲买件羽绒服,逛了半天,最后母亲看到一件,觉得还可以,可是她的嘴里说的全是这个衣服到底好吗?还有什么缺点的等等,我当时很困惑她是否真的喜欢,但是我观察到她一直不放下这个衣服,于是立刻决定买下来,等付了款,拿到了衣服,母亲突然开心起来,笑得像个孩子,一边走一边说:“这衣服真漂亮啊”,这个细节让我当时眼泪差点下来,原来她的心里真的喜欢,可是就是嫌价格贵,一直舍不得下决心。这,就是老人,做儿女的要体谅老人的节俭,有些事,要替老人做主。
    有的老人喜欢旅游,那做儿女的,就要尽量给老人促成机会。我总是看到报纸上,有孝子骑着一个自己做的什么三轮车,带着老母亲周游全国的,我打心眼里佩服,这叫豪气!很多地方,老人都没有去过,如果能带老人走走,那是大好事。我买车的时候,专门买了一个大一些的SUV,就是为了载着父母出行,前些天带着他们回山区老家,父亲很多年都没有回去了,路上,父母给我指路,当年父亲在大山沟里住,每天出来上学,要走到镇里,几十里的山路,居然每天都是这么走的!当时我很震惊,父亲想起往事,一路不停感慨流泪。母亲在一条路前告诉我,她小时候,十几岁的时候,和几个女伴,走了将近一百里路,到了一个镇上,大家都扎着一个白色的头花,整个行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拍摄一张合影照片,这张照片是她们年轻时候唯一的纪念。我听了,都震惊不已,而老人,也在重温了昔日的时光,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老人是需要陪伴的,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等,我的事业什么的都可以等,但是惟有向父母尽孝,是不能等的。
    所以,“亲所好,力为具”在父母年迈的时候,有了特殊的意思,这是对老人的关怀,他们所希望的,我们做子女的要尽力去完成。
  

    而有的时候,在这个阶段,我也把“亲所好”的“好(四声)”,读成三声的,变成美好的好字,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事情虽然是年老的父母所喜欢的,但是,为了他们好,也要给他们节制,这个时候,节制也是好的,我们要“力为具”。
    元代的名医朱丹溪就曾经主张,要给老人清淡饮食,虽然鱼肉好,但是不能猛吃,这样就会对老人的身体造成威胁,适量就可以了,过去说“甘脂养老”,朱丹溪认为不能完全这样,因为老人气血已经虚弱,此时过多的肥甘厚味,会导致痰湿增重,老人身体会受不了,所以要节制饮食,清淡为主,这样身体反而健康。在今天,我就主张大家给老人在食物的精致上下下功夫,多吃些有机的健康的蔬菜,其他美味适当添加,这样对老人的身体是有好处的。
    另外,老人的性情容易偏激,如果处理不好,会出现疾病,我们要反思自己,为老人养心的事情,我们是否“力为具”了?有没有回家就给老人添堵?与老人呛嘴拌嘴?是否给老人设置了足够的开心的,养心的措施?我的一个同学,专门拿出时间,陪老人去念经,我当时就觉得非常了不起,这种陪伴是多么的令人敬佩啊!
    所以,修行不在什么高深的地方,修行就在你的家里,在你父母身上,你做了多少,就是种了多少善因,之后就会有善果,这个善果,最明显的,就是你自己内心幸福快乐。还有其他的善果,不是你所求的,但是,上天会安排给你的。
    我见过很多事业一帆风顺的人,无不是对父母孝顺的楷模,所以有位德国心理学家说过,他认为事业是由父母代表的,你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的事业如何,他建议公司在招管理层的经理的时候,一定要考察他与父母的关系,如果不好,一定会把公司带向没落的。这个道理,中国人相信是很容易接受的。
    这就是“亲所好,力为具”的道理,我理解的内容,写出来了,以后再加深理解,等有了更多的心得,再与大家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