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21|回复: 0

张仲景的方子叫经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5 19: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是一个秋日的清晨。
  彼时,我刚刚考取梦寐以求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入学后,带着一种新奇的心情,早晨起来,在校园里面四处逛逛。
  当我走到图书馆南面的时候,看到了一条小径,周围是青葱翠绿的竹林和松树,没有想到,在不大的校园内,还有如此幽静之处。
  那么,这条小径通向哪里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于是我就沿着小径,慢慢地走去,行不数武,竹林向两边分开,眼前豁然开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大理石的台阶,台阶上面,赫然是一座威严的雕像。
  这是一个人的雕像。
  他身穿长袍,神色中流露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那目光,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正殷切地望着我。
  我仿佛像是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一样,心情激荡,不能自已。
  默立许久,我充满崇敬地向雕像叩首。
  
  这座雕像,就是我们中医的医圣——张仲景的雕像。
  在雕像前,我看到有几片很大的黄芪片,上面用毛笔写着:仲景先师千古!
  我明白,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同学们在纪念他们心中的偶像,这些同学居然古风犹存,这是他们那天给我的第一印象,后来我还知道,很多同学会在起床后,到仲景像前来诵读中医经典,这种积极向上的学风,让我一直赞叹不已。
  后来,我每到一个月的初一、十五日,都会到校门口买一束鲜花,然后把鲜花摆在仲景的像前,再默默地站立一会儿。心中暗暗告诉仲景先师:我会记住医圣的慈悲胸怀的,我们一定会把中医的医道传播下去的!请您放心吧!
  这种习惯,我持续了很久,一直到博士毕业,离开学校
  虽然时光过去很久了,但是至今想起,心中仍有热血沸腾。
  
  那么,我们学中医的人,为什么会对张仲景如此的尊重呢?张仲景到底有哪些了不起的学问呢?他对我们今天的养生,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呢?
  让我给大家从一件小事儿谈起吧。
  
  去年,国内一家著名的报纸采访我。
  我和他们约在北京国贸附近的一个咖啡厅,这个咖啡厅后来改名为“藏书楼咖啡厅”,里面有很多书架的图书,那天阳光很好,我们聊了很久,我给他们详细地讲述了中医是怎么治病的,他们听得也是饶有兴致。
  后来,我谈到了一个问题,我说:中医其实不是慢郎中,那是对中医的误解,我们中医治病,如果辨证准确,那么疗效是十分快的,如果使用张仲景的经方,如果对证,那么三副药以内,患者一定会感觉好转,轻一些的病,三副药就应该痊愈了,如果没有反映,就该重新思考思路了。
  这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的表情我还记得,就是有些惊喜,但是还有些怀疑,似乎在说:您说的可真够神奇的了,但是您没有替中医吹牛吧?
  其实我知道我说的是事实,但是大家是否能够相信,我也不好证明啊。所以这事儿就此就作罢了,我们也没有深入谈论这个问题。
  然后我们走出咖啡厅,选了角度,他们还给我拍摄了照片,后来刊发了。就这样,我们成为了朋友。
  
  这事儿似乎就这么过去了,我也马上就忘记了,因为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似乎我说的话永远也不能被证明了。
  但是,仿佛老天爷要证明这事儿,没过两天(那个时候他们采访的文章已经发表),他们中的一位记者突然给我打电话,说了自己的一个私事,同时还拜托给我另一件事。
  
  原来,这位男记者自己就有个很古怪的病症,这个病,折磨他很久了。
  这是个什么病呢?其实他在采访我的时候就谈到了,但是当时因为集中精神采访,所以我也没有深入问,他也没有深入谈。他这个毛病,很是怪异,就是每天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全身都发痒,要不断地挠,有的时候甚至无法入睡,而白天,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了,好人一个,然后再到了晚上,就又陷入了浑身发痒的状态。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病症,他为此到处就医,大约有半年的时间了,在一些著名的医疗机构吃了两个月的中药,没有任何效果。
  这次,他在采访的过程中,听我说中医居然可以在三副药内看到功效,于是就想让我帮助看看。
  
  同时,他还拜托给我另外一个事情,就是推荐了一个人,也有个问题,就是每到下午的时候,两个小手臂感觉异常,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时常会感觉身体发烫,特别是下午和晚上,双手和前臂血管突出”。然后早晨起床的时候眩晕,要坐着好一会儿,才能起来,“即使躺在床上也会感觉天旋地转”,这个问题也让她困扰不已,看了很多医生,从外地到北京,吃了一些药,没有效果。
  这两个人的病症,都是很古怪的,到西医医院检查,全都正常,可是患者就是有这么恼人的症状,严重地影响了生活。
  怎么办?难道西医检查说正常,我们就不管了吗?可是人家确实为此苦恼啊?
  所以说,西医也有需要进步的地方,很多此类问题,并非现代设备检查不出来,就说明此人没有问题的,只能说明我们的设备还不够先进。
  
  其实这也是对我的一个考验,中医真的可以像我说的那样,在三副药以内见效吗?这不,活生生的考试题摆在我的面前了,推辞都不行,因为这是我亲口对人家说的话啊。
  
  怎么办?应战呗,于是,我就分别对他们进行了诊断。
  那位女士的情况,我从她提供的症状中,抓住了这样几条,就是口苦、喉咙干、头晕这几个,这在中医叫“口苦,咽干目眩”,是《伤寒论》里面的话,描述的是柴胡类方的汤证。于是,就开出了对应此证的小柴胡汤。这种方子,我们叫“经方”。小柴胡汤一共就五味药,再加上生姜大枣,我用的药量都很小,都是六克、九克的。
  那位男士,因为看他舌苔厚腻,这是有水湿的表现,于是开了五苓散加味,也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经方,用的药量也在六克、九克的范围内。
  
  那么,治疗的结果如何呢?
  这位男士在服用了三副药以后,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情况,他晚上发痒的部位,不是全身的了,而是半个身子,用他的话说,是:“以前是半夜浑身瘙痒,现在基本是上半身,主要是头部、脸部两边、背部瘙痒。”
  然后,他出差了,回来以后,我让他再服用三副药,服完以后,他的这个病就基本痊愈了。
  于是,他给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原文:“您的医术的确高明,呵呵,吃了半年药没弄好的毛病,三副药(注:其实是六副)就解决了。非常感激!此外,我对中医越来越有兴趣,自己买了好些中药书,《黄帝内经》的白话本还有《本草纲目》这些,您觉得如果自学一点中医的皮毛知识的话,得看哪些书呢,您给推荐几本吧。”看来,他也成为一个中医爱好者了,估计以后会对宣传中医的题材格外的感兴趣的。
  
  那位女士,在服用了三副药以后,早晨起来不再头晕,她来邮件告诉我,原文是:“这三天我已按照您开的方子服完三副,早上起床真的没有眩晕的感觉(就第一天傍晚小睡后醒来有点晕)”,于是,我让她接着服用三副,在这三副服完以后,这两个奇怪的症状也不见了,她自己说:“眩晕感已经消失,小腿和双臂的肿胀也消失了。”
  就这样,基本实现了原来说的话。
  
  这次调理,因为曾经向人家记者说过“中医治病如果对证,三副药就可以看到效果”的话,所以自己也很有压力,应该说是严阵以待的。好在辨证还是基本准确的,所以起效迅速,效果确切,没有丢中医的脸面。
  这事儿据说后来在他们单位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关注:原来中医是这样的啊。
  
  但是他们感谢我都感谢错了,这不是我的功劳,我要告诉他们的是:这些方子,都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给我们创立的,这种方子,我们叫经方,我们都应该感谢张仲景。
  中医的老辈人里面有一句话,叫:“经方不过三”,这是形容张仲景创立的经方的话,意思是:使用张仲景创立的经方,如果对证,那么三副药以后,患者一定会感到效果,如果没有效果,就要重新反思自己的思路。
  
  这就是经方的魅力,我们中医一直被人称作了慢郎中,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经方不了解了,忘记了经方的精髓。
  其实,我为朋友调理身体的这两个例子,在中医行家看来,并不神奇,太普通了!我们那么多的中医经方派大师,看病那都是像变魔术一样,几副药,患者就在他们的手中神奇地康复,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每次读到此类医案,都心神向往。
  
  那么,经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这,要从经方的来历说起。
  在后面的文章里面,我会逐步向大家介绍张仲景的经方的思路,其实并不是想让大家学会使用经方去看病,而是经方里面有很多道理,这些道理也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因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里面的道理也适合指导我们养生,因为经方开始的时候,本来就是做养生来用的(这涉及到经方神秘的来历)。
  我前面举的两个例子,其实里面就包含着两个现代人特别要注意的养生问题,这个我会在后面逐步揭开谜底的。
  
  有的时候觉得很遗憾,因为我现在从事研究中医古代医家的课题,不出诊,所以可能受益的都是我身边的朋友,我自己感觉,只要是我答应给调理的,基本还都能三下五除二地解决问题,这都拜经方的力道所赐。今天家里来了位朋友,三天前来过,自己说以前只要脸上右侧出现红色的包,没多久腿上就会出现丹毒,非常的严重(去年的疤痕犹在)。这次脸上又出现红包了,害怕丹毒再发,我一看他的舌苔,非常的厚腻,微带黄色,于是开了也是五苓散加味,今天来,服用两副药了,脸上的包已经基本消了,再看舌苔,已经不再厚腻,是薄薄的一层了,估计丹毒应该不再发了,其实这就是湿气导致的,五苓散就是一个去湿的方子,这些道理,我会在后面讲述的。但是让我感觉遗憾的是,不能为更多的朋友服务,所以我以后力争把经方的道理讲出来,大家了解一下,可以对照自己分析一下,估计会解决很多问题的。
  所以,最近的主题可能会集中在《伤寒论》上,我会一个方面一个方面讲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