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73|回复: 0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好”医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0 22: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学是什么?除了科学、技术、文化、生活方式等属性外,人们至少认为她还是种社会事业,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因此,是公共产品就有“好”与“坏”,或“不够好”之分!
  哲学家赵汀阳先生有《坏世界研究》和《天下体系》等著作,分析了古今天下政治体制之好坏优势。延伸到医学,也不同样吗?医学也应该作出“好”的、“比较好”的、“不好”的之分,然后努力去追求“好”的或“较好”的医学。
(一)

  今天的医学好不好?难以一两句话说清楚。从表面上看,过去的百多年来,她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表现在上个世纪人均寿命普遍延长,许多疾病被有效控制,甚至几近消失……;但另一方面,她又与社会矛盾尖锐,其趋势越来越甚。作为公共产品,几乎所有主要国家的医疗问题都矛盾突出,必须经历改革,这种变革举步维艰!在美国,从克林顿到奥巴马,都进行着困难的“改革”,且前途不明朗。在中国,因医疗问题而引发的纠纷、冲突及“上访”,包括民间怨言,虽在诸多社会矛盾与冲突中不一定排得上首席,但也至少是次席,或者第三席。如此尖锐矛盾,至少不能说这一公共产品及服务是好的、理想的,而应该说是不好的、或不太好的,是有很大问题的……
  不久前,笔者发表了“2020年的医学,我们能承受吗?”一文,分析指出了今天的仅仅着眼于治疗、且只是信奉“战争模式”,汲汲于高科技,不重视有效整合的生物医学,其日趋高昂的费用,是任何国家都将承受不了的!在中国,因病破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并非少见。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R , Shapiro则预测2020年前后它必将诱发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灾难!
  笔者长期从事临床,世纪之初就深切地感觉到“医学自身有了问题”,08年的上海市社科联成立50年大会上应邀作论文报告时,更提出“医学‘病’了”的说法,与会者响应踊跃,有人建议我可以再作专论……。
(二)

  也许,人们会认为我危言耸听,且容笔者先诉说个真实之事:
  事件发生在09年5-6月份,一有长期学术交往的资深的外科主任医师,毕业于著名军医大学的医学博士、某医院的院长,匆匆寻找我,希望我能去会会诊,看看他的父亲。他父亲年70刚过,春节后偶有胸闷,查体示冠脉有梗塞,可以装支架解决。他就去了他毕业的那著名军医大学著名的附属医院,找了他的同学,都是资深的博士、主任医师。一月前陪他父亲走进了该所医院,接受治疗。进院再一查,还有轻度的二尖瓣闭锁不全,从事心脏病诊疗的老同学提出需要做个修复手术,考虑到该医院这方面很有优势,他就答应做了该手术。手术很成功,四、五天后其父已能下地活动,大家很高兴。就在5、6天后,其父夜间有点过度兴奋,影响睡眠。鉴此,给他用了镇静剂安眠药,很快,老人白昼黑夜都能好好休息了…,但几天之后,老人出现了发烧;一查,感染了;第一时间用上了最好的进口抗生素…;很快细菌感染控制了,烧退了,大家满心欢喜。可没过几天,老人又低热不退…,再一查,是抗生素用后的真菌感染,又用上了最好的抗真菌药…。没几天,也就是住院后的廿多天,出现了黄疸、神志欠清。一查,肝功能严重受损,赶快保肝;几天后,又出现了尿闭,肾功能受损,再行保肾…。找我时正好进医院一个月,老人已处于昏睡状态,两便不通,身上插了不少管子…,无法进食,我也无计可施,回天乏力了。大概3天后,不幸谢世了。该资深医界人士找我时,眼眶是肿的。他反复强调几点:进去时父亲是走着进去的,没有特别的不适;主治的和参与会诊的都是老同学,博士、主任,都是关系挺铁的、业务挺棒的,且尽心尽力…;医院是最好的,用药也全是最好的,纯从技术上讲,没有严重的失误…;30多天时间,花了30多万,遭了这么多折磨,居然是这么一个结果?他始终想不通!我当时就诘问他,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来找我,寻求中医药配合或支持呢?他喃喃自语说:“我是想到了,但总希望下一措施会发生奇迹,会好起来,再来找您用中医药调整…”。
  也许,这一案例过于典型,缺乏普遍性,但类似的情况却几乎每天发生在当今临床!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医患“冲突”与“上访”了,人们也不会受《求医不如求已》《无效的医疗》等书名的蛊惑而求购者甚众。这类书的走俏,不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吗?国外权威的医学专业杂志也就不会有研究结果认定:60多种病症,“有时不治疗比治疗更好”!我们身边的许多病人,特别是肿瘤患者,一听到上医院就条件反射,有的甚至会出现神经质反应。而我们神圣的“白衣大夫”形象,也只是非典、抗震救灾与H1流感等非常时期的短暂印象,很多情况下被笼罩在深深的负面阴影中。因此,中国医师协会2008年的一份调查提示:医师这一原本十分崇高、年轻人趋之若鹜的职业,许多业内人士(七成医师)却想改行,他们的孩子大多不想继承父母之职业…。
  怎么评价一个社会公共产品——医学之好坏?似乎目前尚无铁定的“金标准”。但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必须考虑的:
  (1)使用(或享用)者(不管国家、社会及个人)经济上能否承受?它能否持续发展;
  (2)具体享用者(患者)对它的满意程度;
  (3)具体实施者(医护人员)的自我感受;
  (4)实际的使用(医疗)效果;
  (5)该公共产品的社会美誉度及对求业者的吸引力…。
  从这些方面综合地看,除第四点应该基本予以肯定(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外,其余一些都是问题大于成绩。从这一点来看,今天的医学,的确不是太好的医学,她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她自身“病”了,而且病的不轻!患的不是“伤风感冒”,而是结构性“顽疾”,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若不及早治疗或调整,也许再过若干年(15-20年)后会“病入膏肓”的。到那时,社会将完全难以承受与容忍!那时,再想作调治纠正就代价太大了!
(三)

  今天的医学,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也许,众说纷纭,无法获得某种“共识”,从体制、机制到费用的承担者、公共产品实施者、受用者,及如何“医改”等层面,都可以发掘出许多深层次的因素。这些,也许属于医学社会学、医学经济学等探讨的领域。在这里,我们最关心的是医学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医学共同体”的努力又能够自我解决哪些难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试着跳到界外,以简单的局外人眼光来作些分析。作为公共产品,医学(医疗)与其他公共产品还是有着某些类同之外的。我们试就此作些分析,希冀构勒出好的医学之同时,反思探讨一下今天医学之“病根”!
  公共产品,首先有个清晰的宗旨和目的,它与目标设定有关。它必须合理、适度,既不可太低,亦不宜过高。例如教育,它的宗旨应该是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文明水准;至于学校课堂授课、学历教育和硕博士培养等都只是实现这一宗旨手段或形式之一。它们绝对不是教育的全部!医学也应该一样。然而,生物高科技的巨大成功,让人们在这一点上有点犯迷糊了!人们在回答“医学为何?”“医学目的是什么?”“医生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时,常会不假思索、振振有词地答曰“治病!”对吗?显然有问题。第一,今天临床占据主导的多数器质性、慢性疾病不太可能治愈!那么医学与医师不是在做无益功吗?第二,即使部分能控制或治愈,那又需要花费多大的代价?就像教育有责任去帮教“问题孩子”,但教育的宗旨是让所有孩子都好好成长,避免发展成“问题孩子”一样!鉴此,我们强调“好医学”的宗旨与目的只能是呵护生命、维护健康。而且,以往说的“增进健康”也不很妥当,定位太高。众所周知,从生到死,是一个由健康到不太健康或疾病,到死亡的自然过程,谁都无法抗拒。作为生物学规律,健康状态是呈递减趋势的。因此,我们认为,更准确的定位应该是“守住健康”。定得太高,不切实际,徒增费用及社会成本外,还会滋生享受者的种种不满足及失望。
  其实,何谓“医学”?古人已做了很好的脚注。在中国,医学古代又通“卫生”。古代医书中冠以诸如《卫生宝鉴》、《卫生家宝》、《卫生鸿宝》、《卫生针灸玄机》、《卫生要术》、《卫生易简方》之名的不计其数。何谓“卫生”,意思很明确。一般就解释为“护卫”“生命”。李颐注《庄子·庚桑楚》“愿闻卫生之经”时,即曰:“防卫其生,令合道也”。这一贯是医学的最高宗旨与目的。其实,今人从根本上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国把主管医疗事业的最高管理机构称作“卫生部”,呵护生命,保卫健康的部门;日本称作“厚生省”,“厚待生命”;许多国家把它命之际为“健康部”。我们翻译“WHO”的“Health”时,也称作世界“卫生”组织,都折射出相同的旨趣。
  然而,多少年来,正是科学的成功,科学主义的盛行,并有“新教”征服思想之引导,滋生出了人类的狂妄和医学目的的偏移。医学研究是为了“攻克疾病”,医生的职责是用高科技手段治愈疾病。的确,人类取得了部分的成功——在一些营养不良性疾病和致病菌所致的感染方面。然而,在更多方面,医学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作为例证,卫生部2008年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93年下降了34.7%。这显然是这一模式的成功。但另一方面,慢性病死亡率却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83.1%,比90年代初期增加了22.5%。特别是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扬。其中,肺癌乳腺癌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这些慢性病,仅仅依赖生物高科技手段,捉肘见襟,难以很好解决。国际抗癌联盟在2002年就无可奈何地宣布:“人们输掉了这场(依赖生物医学手段抗击癌症的)费用高昂的战争”!上述的那个案例,不也是受征服疾病宗旨的主导,最后花费了巨额费用,遭了身心折磨,还赔上了性命?如果我们只是恪守“守住健康”之信条,以温和的方法适度调治,老人肯定还悠哉悠哉地享受着晚年的人伦之乐!现代医学的高昂成本也会因此大大降低,医学也才可以讨论可持续发展问题。
  因此,客观地说:呵护生命,守住健康,是“好医学”的最高宗旨;而治疗疾病只是实现这一宗旨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问题上手段与目的是绝对不能互换或倒置的。否则,人类必定犯迷糊而事半功倍!
(四)

  “消防”也应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大城市消防机构配备了高昂代价的高科技灭火器材,为的是万一有火警或灾害,可以尽快彻底扑灭。然而,消防的重点显然在于“防”,高科技、高投入的“消”,抵不上平时的“防”。医学何尝不是如此!好的医学,必须是立足于守住健康,预防疾病。《内经》就有古训:不注重预防,生了病以后再求治,犹如“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历史上,中医素有上工、中工、下工之说,重预防的被誉为“上工”—最好的医生;只会治疗的是下工—蹩脚的医师。近来,我国有关部门也进一步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提出了要“卫生战略前移”。我们也承担了相关的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亚健康与“治未病”研究。
  其实,好的医学必须、而且只能把预防放在首位。理由是多方面的:(1)许多慢性病可防,但目前没法治愈;(2)治疗这些慢性病费用高昂,现在占了卫生资源60%以上,却效果低下;(3)即使有效控制了,甚至康复了,仍是伤损后的修复,影响后续的生存质量。就象器具破了,虽粘合好,仍是破器具子,影响使用一样!令人欣喜的是,今天许多的研究及相关事实提示:常见的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其发病60-70%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进行有效的亚健康纠治、行为(心理)调整,病前干预等,至少可以使其中50%的潜在患者不生病、晚生病或放慢病理进程,从而既可大幅度减少医疗支出,也大大提高了对象的生存质量,并延长人们有质量的生存时间。
  
  有权威研究表明:20世纪美国人的人均寿命延长了30年。但专家测算,高昂代价所取得的医疗系统的高科技化,只帮助美国人延长了30年中的5年;而且,其中的2.5年是心血管医学(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所贡献的。剩下的25年,是由生活及卫生条件改善,以及注重健康管理等促成的。又如,美国太平洋联合铁路公司自1987年开始实施疾病预防项目—“健康轨道”,覆盖5万人,也收效明显。健康指标大有改善的同时,相关费用大幅下降。如几种健康危险因素控制与事后治疗的费用-效益比:①高血压:1:4.29;②高血脂:1:5.25;③戒烟:1:2.24。总体的费用-效益比是1:3.24。预防每花费1美元,可以收到3.24美元的效益。为此,公司每年节省近4,000万美元。可见,要有效解决未来高额医疗开支的“不能承受之重”,这是必须预先采取的主要措施。
(五)

  “交通”也是类公共产品。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往往就是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趋势,除造价高昂的快速干线、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外,自行车、步行等都不失为重要措施之一。欧洲一些城市还流行穿溜冰鞋上学、上班。交通只要快速、安全、节俭(包括低碳排)即可,因为它只是种工具,能简、便、廉地达到目的即可。医学略有不同,但本质上也是种实用技术,能解决问题就行!能简、便、廉(简单、方便、节省)、安全地解决问题更好。何必管它出自东方还是西方、属于古代抑或现今、是生物科学还是民间经验技术的?安全有效即可,能快加省更好。有一位云南某大学来我处做访问学者的女教授,发现右脚背长了个硬节,影响走路,到著名大医院的外科看了,必须手术!先预付1.5万元,大学方不同意预支,不同意报销,没法,她哭了。笔者得知后,建议保守治疗,外洗外敷法,三剂中药,39元多钱,一剂用三天,三剂未用完,全消了。某三甲西医院一严重感染患者,用尽了新的抗生素,十几万花了,都只有最初几天烧退了点,很快又恢复发烧,一个老主任偶尔来病房走走,与中年的主任说何不用用磺胺类药物?果真见效,而总共才几块钱!外地的一个婴儿腹泻不止,输液无效,已经三天,电话救援,笔者建议用艾绒姜片,灸神阙,2个多小时即缓解,半天后未再腹泻……,这些都是历史上屡用屡效的经验,尽管古朴、传统!但你能说它不是有用(适用)医疗技术吗?为什么有意无意要将它们拒千里之外?若我们大加推广适用技术与经验,也许,不仅今天的临床医疗将会更有效、更节俭,而且会更可亲可爱,因为它体现了实用至上,并折射出对人性的关爱!
  注重各种治疗及保健方法措施的有效“整合”,而不是先入为主为生物科学至上地作出排斥,这不仅仅是降低医疗成本与提高医学亲和力的需要,也是确保医疗更为有效,更能被民众接受的关键。因此,好医学一定很好地体现这一点。
(六)

  十多年前,我去国外,发现别人的公交车是低台阶的,一跨步就能上。现在驰骋在铁道线上的国产“和谐号”动车组,站台与车厢是零高度的。这些公共产品,细微之处体现出对人性的关爱。医学尤应如此!周国平先生的“妞妞之死”,掀起了今天医疗人性缺失的灰暗一面,且这不是临床孤立的现象!八年前,笔者在《医学与哲学》上发表的“呼唤人性的医学”一文,尽管呼应者众,但也遭到一些业内人士的冷嘲。其实,缺位了人性,失落了人文,医学就不再是人的医学!故著未来学者奈斯比特倡言:“医学越是高科技,越需要人性关爱!”医界前辈吴阶平告诫说:“医学现代化(也可以看作是好医学的一种表达)的一个必要标志,就是看医学治疗本身是否具有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的精神体现”。并强调要着力解决“‘医学技术至上’偏向”,“回归‘医学人文关怀’”这一战略性主题。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教授指出:“需要一场病人权利运动”,“医学必须走向多元关怀”,要从“征服疾病”走出,“首先考虑‘敬畏生命’”。其实,美国撒拉纳克湖畔墓志铭上的格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揭示的正是医学大道与真谛!注重人文与人性关爱,善作帮助与安慰,不仅仅是人的医学之必须,而且是低成本,高效益,只要有一颗爱心即可为的,它也是构成好医学的要素之一。
  结论:何谓好的医学,我们认为:她应该是宗旨合理、目的明确、且切实可行的;相对低成本、费用可控可承受的(简便廉);可持续发展的;覆盖面足够广的;防范在先的;充满对生命敬畏及人性尊崇的;尊重患者权益的;医生客观观察与患者体验并重的;能有效整合或综合各种(包括传统的、民间的)治疗、保健与康复方法,且无伤害或伤害不大的;这些方法尽可能与自然和谐,与日常生活方式休戚相关的;既重视身心治疗的,又充分体现帮助、安慰和终极关怀的。从而是“绿色”的,可亲可爱的,社会广为接受喜欢的!从业者引以为荣的。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06BAI13B01)
  [作者简介]何裕民,教授,博导,1952年生,“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科技支撑项目负责人,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心身医学与亚健康等的研究, 临床主攻肿瘤中医治疗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汀阳,坏世界研究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2、罗伯特·夏皮罗(R·Shapiro)下一轮全球趋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8.
  3、何裕民,论合理的医学之道健康大趋势 (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4.
  4、黄建始,最大回报:健康投资(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5.
  5、饶克勤,中国人口健康转型与医学整合医学高峰论坛—医学整合大会 北京,2009,11.
  6、何裕民,呼唤人性的医学医学与哲学(J)2002,9.
  7、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8、奈斯比特,等,高科技、高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