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37|回复: 0

远离亚健康:让我们从认识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1 09: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亚健康状况的测量及诊断标准研究”课题组(上)

《科技日报》2月21日


厘清亚健康内涵
  近年来,亚健康一词已深入人心,但如果真的问你,“什么是亚健康?”,似乎又很难回答。
  关于亚健康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涉及诸如概念、范畴之类的基础性问题,是当今研究亚健康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亚健康状况的测量及诊断标准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何裕民表示,亚健康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亚健康概念笼统,形成原因复杂而且多元,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实验室指标往往无特异性。因此,明确亚健康的范畴、内涵、外延,并作出具体分类,确定不同类别的具体所指,建立公认的亚健康状态评价标准、量表和方法,是其研究中的首要问题。
  “亚健康”是继20世纪80年代首先由前苏联N.布赫曼提出“第三状态”的概念后,国内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倪红梅介绍,亚健康研究的热潮出现在美国医学家恩格尔哈特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之后,对其研究将超出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限制,促使人们从多视觉、多途径探讨健康相关的问题。同时,这种研究将有助于改善当今医学只顾治病,忽略更为重要的病前状态干预之明显不足,从而有力地提高“大医学”在民众“大健康”维护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将为“中西医学的学术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为中国医学走向世界,在部分领域领先世界提供切实可行的切入点。
  然而,纵观近10年来亚健康研究的国内现状,取得了不少成绩和进步的同时,各个环节还存在着一些欠缺,有的甚至属于致命性缺陷。何裕民坦言,在理性的追溯中,我们遗憾地发现,中国传统学术界不太注重基本逻辑前提的通病依然存在。目前有关的研究只是热衷于用量表来作亚健康的调查,方法看上去很科学,但往往仅仅是以文献方法加专家意见而成。这看似合理,却是前提中已包括了流行学调查的结果,充其量只是一些百分比的差异,无法揭示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专家点评:
  正因为这些原因,各个研究团队的相互之间也就无法就一些基本问题形成共识,不可能建立公认的亚健康状态评价体系。再者,除症状学的量表外,如何借助其他手段,如生物学的简易检测,新创的一些简易检测方法等来作出综合评估,也颇为欠缺。
  其实,这些研究的科学原则和方法学问题,在中医学其他项目的研究中同样存在。这就是中医现代研究几十年来难出世界性成果的症结所在。
寻找亚健康逻辑支点
  理论建构需要逻辑支点。何裕民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界定与主流医学已相对成熟的关于“疾病”的定义,可谓是确定亚健康范畴的逻辑支点。
  健康—亚健康—疾病,“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中。这已是当今人们的常识,也可看作是界定亚健康边界的尺度。
  关于“健康”,WHO在1947年提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都属于绝对经典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与虚弱现象,还包括心理上与社会上的完满适应。”这一清晰的定义与上世纪70年末美国学者恩格尔哈特所倡导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高度契合的。
  而关于“疾病”,到目前为止人们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公认的定义。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疾病下的定义是“人体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器官组织的形态、功能偏离正常标准的状态”。这是广为接受却不够专业的界定。
  考虑到上述两端相对清晰的界定,作为“中间状态”、“第三状态”的亚健康,它的“边界”也就可以相对清晰地加以确定了。
  课题组认为,亚健康应该包括三条:首先,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及可明确的精神/心理障碍;其次,它可以涉及躯体上的不适;再次,它还可涉及到精神心理上的不适,以及社会生存意义上的适应不良。专家点评:
  严谨的理论建构不仅需要逻辑支点、事实依据,而且还应参照成熟、权威的规范或标准。在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分类领域,ICD(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无疑是公认的权威性的国际规范。为此,我们以ICD-10为参照,对于亚健康相关的症状或表现作出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梳理,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通过对ICD-10的分析,结合“心身医学”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有理由确认,亚健康是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类状态或一个过程,它的发生、发展常与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既可表现为有自觉症状但各种检查结果正常;也可表现为检查结果有所偏离,却不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标准,或尚够不上亚临床标准,其本质大多是可逆的心身失调。
构筑亚健康框架结构
  基于不断的深入讨论,同时得益于制定相关的亚健康量表调查,关于亚健康的范畴及其所涉及的“版块”,课题组大致形成了一个“框架”。
  何裕民说,就躯体(生物)要素而言,毫无异议,所有结果都首先且主要涉及“疲劳”;其次涉及虚弱、免疫失调、消化不良、性功能低下、泛指的机能失调(集中在代谢、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等方面)等综合状态。这几类我们称作多症状群亚健康。
  再次,仅表现为诸如睡眠困难、便秘健忘和非特指的疼痛等单一症状,其他方面并无异常。这些单一症状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存质量,而且也是偏离健康的征兆,长期持续并有可能导致病变。故我们更愿意把它们视作能反映不同亚健康特点的独立因子,并称作为单一症状亚健康。
  此外,还有一类仅仅体现为某些生理参数或检查有所偏离,却不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标准或尚够不上亚临床标准。对此,我们称作无症状亚健康。
  何裕民特别强调,亚健康状态中,所谓疲劳,主要能体现在“累”,这种“累”不仅表现为体力上的,更多缘自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它是最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而所谓虚弱,指体力差、精力不支,同时表现为众多机能低下的状态。
  所谓免疫失调,特指机体“抵抗力”方面的问题。这是亚健康状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表现为反复易感冒、生病后难以痊愈的免疫力低下,也可表现为对食物药物的过敏。这些都是机体对有形异物刺激后的“应变”有些偏差。消化不良、性功能低下也属于常见的亚健康状态。
  抑郁倾向、焦虑倾向等也属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它们反映了心理方面的偏离健康。抑郁倾向与焦虑倾向显然是心理方面偏离健康的最为公认、也是最为常见的亚健康倾向,它们又多少体现着情绪的不稳定性。其次,是注意与观察能力等的下降,如注意力涣散、不能聚焦,观察力下降或钝化等等。再次,涉及记忆与思维力的下降,如健忘等。还有,就是自信心的问题。
  在课题启动不到1年的今天,课题组卓有成效的研究,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极有可能在亚健康领域为世界作出贡献。专家点评:
  单一症状亚健康包括失眠、便秘及(非特指)疼痛等,它们所指比较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就其性质而言都偏离了正常生理,且给人们造成了不适,又很难纳入疾病范畴,故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亚健康所关注的。
  无症状亚健康是上述集中于症状学讨论时所无法涉及,却不得不加以强调的情况:即一些生理参数有了偏差,却还够不上疾病诊断标准或亚临床标准。个体本身又毫无觉察的,如血脂偏高、血糖偏高、血压偏高(或偏低)、血黏度偏高、血色素稍偏低、尿酸偏高等等。这些均属于已偏离了正常的亚健康倾向。
  此外,诸如衰老更年期、围产期、围经期等生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正常的症状、体征或现象,与亚健康的定义也有所接近,但由于其属于生理现象或生理过程所难以避免的反应,故不属于我们所界定的亚健康范畴。
  记者:杨朝晖课题描述:有关亚健康的范畴研究点评专家:何裕民(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