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何绍奇:《内经》怎么学?诵解别明彰
返回列表
查看:
372
|
回复:
0
何绍奇:《内经》怎么学?诵解别明彰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3/23 14: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点击
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作者/何绍奇
⊙ 编辑/王超
导读:
“我在北京念研究生时,我的一位老师——
任应秋
老先生就非常勤于诵读《
内经
》的经文。记得有一次国内举办了一个活动,邀请国内多位名
老中医
(如
邓铁涛
老先生等)畅游山水,当这些老先生们在忘情于美景的时候,
任老
先生却始终独自坐在一角,手捧《内经》不停地诵读。我在《内经》的研习上,光是诵读就足足花了十年的功夫,但比起任老来,却还是差远了。”
绍奇先生为我们诠释了“诵、解、别、明、彰”的五字方法,首先从“诵读
经典
”开始,他自己在诵读《内经》上足足下了十年的功夫。能全文背诵十三经的任应秋老先生游玩时仍捧书诵读,真是令我们惭愧不已。经典是我们的根,小伙伴们一起努力,从现在开始“诵读经典”吧!
论医学经典
1. 论《内经》
《内经》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医学著作,当中论及的许多医学观点是中医学的菁华所在。
1.1 体质
《内经》非常重视对人体质的观察。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体质。关于这一点,许多香港人都有留意到。香港人总喜欢说:“此人属寒底、彼人属热底。寒底的人不可随便服食
寒凉
之物;热底的人则不可随意服食燥热之品。”
其实关于人的体质,不仅只有寒热之分。如体瘦、舌体较细的人,多属阴虚体质。故
医者
在治疗此类病人时应注意“阴虚往往可致火旺”这一点,要小心运用燥热伤阴之品。又如肥胖的人,或俗称“两头尖”的人 (即肚子特别肥胖,而显得头足细小的人),此类人多有痰湿,运用
滋阴
之品时就要特别注意了。
《内经》中有许多内容是描述人的体质的,如《
灵枢
·阴阳二十五形人》中就从体质的角度把人分成“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类型。在临床上我们必须要随时观察病人的体质,清代着
名医
家
叶天士
在诊病时就相当重视这一点。
1.2
疾病
的传变规律
中医认为每个疾病都有自身的传变规律,如《
伤寒论
》中提及的
六经
传变、
温病
学里的
卫气
营血
及
三焦
传变等。我认为,疾病的传变规律,基本上是按照
五行
“相乘”的道理,即“木→土→水→火→金→木”此顺序。
故《
金匮要略
》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正是这一点。我认为五行间的
相生相克
本来就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运用
五行学说
来解释
脏腑
间的关系时,不能过于盲目。如“脾土是否为命门之火所生”呢?在
中医理论
里,真正属火的脏腑是“心”,故在考虑命门和脾的关系时,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心与脾的关系。
在此附带提出一点。在当时,《内经》已经相当重视精神环境的改变对人的影响。如《
素问
.疏五过论》言:“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
失精
,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1.3 六淫
《内经》相当重视六淫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就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
病机
十九条”中对六淫之证也有描述。
可惜,对于《内经》中的许多内容,教科书的解释常不得要领。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句话,一些教科书的解释是:“因湿邪阻碍经脉
阳气
,以致颈项强直。”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一般来说,引起项强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
寒气
;另一则是湿邪化热所导致的阴伤。而《内经》此句话所说的,正是指后者而言。因此教科书的解释,是忽略了湿病也有传变的一面。
1.4 辨证论治
当医者一开始面对病人时往往会问:“您哪里不舒服?”也就是说,在面对疾病时,医者首先必须要辨清疾病的位置 (即“病位”)。另外,医者在治病前还要辨清疾病的性质 (即“病性”)。上述所说的这两个要点,正是中医所说的“病机”。
“机”,就是“关键、要害”的意思。在面对疾病时,医者必须要先看清疾病的要害在哪里,更具体地说,就是辨清中医所说的“八纲”。中医的“八纲”,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此八纲固然重要,但还有另外二纲我认为是同样重要的,就是“气”和“血”。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调理
气血
是很重要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
血气
,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段经文是说,我们在面对疾病时,必须要先把握疾病的病机,找出哪一个脏腑出了问题,再按照疾病的性质作治疗,要“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切忌犯了“虚虚实实”之戒。
“疏其血气”这句话,有些
中医书
认为就是“
行气活血
”的意思,其实是不对的,此话除了“通”的意思以外,尚包含了“补”的意思。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
气虚
宜掣引之。”中医治病,是强调“调整”的,即调节失衡之处。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使是要疏通气血,也是随着疾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也是强调这一点。
至于具体的治法,就要按病位、病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另外,《内经》反复强调医者在面对疾病时,必须要辨证论治。以“咳”为例,《素问、咳论》言:“
五藏
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因此,不要一遇到咳就只知道治肺,或只是想到用“
止嗽
散”。我曾经看过一位医生在治疗
咳嗽
时,竟然有七成以上的病人都用“止嗽散”,可见其
医术
水平有多高了。
如“痿证”,不要因为“治痿独取阳明”一句话,就把所有痿证都从阳明论治了,要知道《内经》在讨论痿证时,可是同时论及了“痿躄、筋痿、肉痿、骨痿及脉痿”(《内经素问.痿论》)的。因此在治疗痿证时,怎么可以不先辨清病机呢?
又以“
糖尿病
”为例,这个病现今越来越普遍。在四十年前,内地经济条件差,得此病的人很少,但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得此病的比例不断上升。其实,这种情况跟经济改善,人民的饮食变得越来越丰盛很有关系。
关于这个观点,《内经》早有提及。《素问.通评虚实论》言:“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对于糖尿病,我常常从“
脾胃
”论治,因为
现代人
的饮食过于丰盛,反因此而伤了脾胃,使水谷运化失常而得此病。
作为一位医者,必须要先学好辨证。我曾经在贵州治疗一位患
疟疾
的病人,此人除了有寒热之外,还感觉
头痛
如破、身痛如被仗,非常痛苦,我用了“
柴胡
桂
姜汤
”,数剂而愈。此病若非辨证准确,恐怕难以治好。
1.5 诊法
《内经》记载了相当多的有关诊法的内容,特别是
望诊
和
脉诊
两部份。可惜这些内容如今却逐渐被医家们所遗忘了。
1.5.1 望诊
现今许多医者愈来愈忽视望诊的重要性。事实上,《内经》对于望诊的描述是相当详细和生动的,以望“颜色”为例,《素问·脉要精微论》曾说:“夫精明
五色
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
雄黄
,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所谓“重漆”,就是古代用以涂棺木的漆,其色黑而光亮;而地苍之色,则有如煤炭般。
1.5.2 脉诊
脉诊对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今一些医者,姑且不谈他们对古代有关
脉学
的理论认识有多少,令人失望的是他们竟然连把脉的位置都搞错了。我曾经见过上海一位很有名望的老大夫,他把脉的位置竟然在掌侧前臂桡侧中部 (相当于
手太阴肺经
“孔最”穴附近),在这个位置上把脉可以诊断到什么疾病吗?中医如此能不灭亡吗?
《内经》对脉诊的描述非常详细,以脉学所说的“胃、神、根”为例,中医非常重视
胃气
,正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那么有胃气的脉象是如何呢?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有此描述:“
脉弱
以滑,是有胃气。”“以”字即“而”的意思,在此所谓的“滑”,是微有滑象之意,这要在临床上慢慢地用心体会。神,乃“从容和缓”之意。即《
濒湖脉学
》所言:“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对于脉象,《内经》的描述更是生动。《素问·脉要精微论》言:“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
蛰虫
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就这么几句话,就把四季里平人的脉象说得淋漓尽致了。
曾有一位名为萧熙的医师,他是江西人,在当地颇有名望,病人很多。有一天,一位女士来求诊,萧医师在
诊脉
完毕后,问这位女士月事是否已至?这位女病人听了此话后,面露不悦之色,并说:“你这位医师,连把脉都不能够判断我月经的情况,看来你的医术也不过如此而已。”说完后即忿然离去。萧医师听了此话以后,颇为内疚。遂辞去了工作,赴广东寻访名医,希望能潜心
学习
脉学,后来果然学有所成,凭脉诊就能洞悉许多人的疾病,并得了“神脉萧熙”的称号。
1.6 如何学《内经》
关于学《内经》的方法和步骤,可概括为“诵、解、别、明、彰”等五个字。
“诵”,即诵读,是学习《内经》的第一个步骤。学习《内经》,必须要勤于诵读书中条文,为的就是要加深自己对此书的印象。由于《内经》中所包含的医学理论颇为深奥,因此读者在一开始研读此书时,不必强求自己一定要明白书中所有的内容。
我研究《内经》几十年了,但对此书的许多内容仍不能参透。我在北京念研究生时,我的一位老师─任应秋老先生就非常勤于诵读《内经》的经文。记得有一次国内举办了一个活动,邀请了国内多位名老中医 (如邓铁涛老先生等)畅游山水,当这些老先生们在忘情于美景的时候,任老先生却始终独自坐在一角,手捧《内经》不停地诵读。我在《内经》的研习上,光是诵读就足足花了十年的功夫,但比起任老来,却还是差远了。
“解”,就是“读通”的意思,在对《内经》的经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以后,就可开始去理解经文的大致意思了。
“别”,即“辨别”的意思,就是对《内经》里的内容作反复的比较,从而使自己对经文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明”,就是“明白”的意思,是对《内经》的经文有较通彻的理解,并具备了实践经文中所载理论的条件。
“彰”,乃“发扬光大”的意思,中医是一门重视实践的科学,因此,在通晓《内经》的内容后,必须要把其学术理论应用到临床上,如此一来可验证自己对《内经》内容的理解正确与否,另外也可真正地把《内经》发扬光大。
由上述所说的这些内容,可见《内经》并非就只是教科书所说的“一本中国早期的医学著作”而已。这本书,事实上已说明了中医的学术理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迈向了成熟的阶段。
【本文摘自中国
中医药
报“绍奇谈医”专栏,由中
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中医书友会 第436期
微信号zhongyishuyou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
内经
,
中医
,
疾病
,
素问
,
医者
,
六元正纪大论
相关帖子
•
中医可以治愈血液病的原理
•
《失去中医,国人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