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75|回复: 0

窦豆:不去北大,想学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 15: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二月十五第579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徐雪莉 ⊙ 编辑/张亚娟


  导读:肖承悰教授看到本文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大医之道励后学》(新书友回复579获取),若您已看过本文,可直接跳过,阅读今天同时推送的其他文章。建议您在看这篇文章之后,回想一下自己为何选择中医,我想您也是有故事的人,希望借着这篇文章的共鸣,将它所引发的记忆写下来,分享给我们,让更多的共鸣发生。(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学生窦豆,成绩优秀,当学校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交给她时,她放弃了,而是选择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她说,她热爱中医,想学中医,愿做根深叶茂中医大树上的一片新叶——
  

窦豆:不去北大,想学中医

  

  北大没有中医系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去北大。我也知道北大好,但北大没有中医系啊,我要学中医,就不能去北大。”
  

  坐在记者面前的窦豆有些拘谨,梳着光溜溜的马尾辫,一件灰色体恤衫松松地罩在身上。她微微靠着扶手坐着,却挺直着背。听说要照相,她忙说,等一下。然后把左镜片有裂缝的眼镜摘下来,坐直了身子。
  

  “校长找我谈话,把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条子给了我。我说,我要去学中医,要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之后,校长助理、年级主任都劝我,可我已经决定了,就不会再改。”
  

  窦豆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全校文科年级综合排名第28,按往年的经验,这个成绩北大、清华没问题,这也是校方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交给她的原因。但窦豆没有按照人们惯常的想法选择这类名校,而是选择了保送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
  

  初二结束时我知道自己定下来了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饭店经理,像麦当劳那样把饭店开遍全世界。但到初二结束时,我决定要做一名中医大夫,我知道自己定下来了。”
  

  窦豆一直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姥爷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的教授,平生热爱哲学和中医学,姥爷给了她有关中医最早的启蒙。
  

  据窦豆介绍,姥爷四岁时曾生过一场大病,最先在汪逢春处问诊,迟迟没有起效,汪逢春劝他改投他门,一时间京城没人敢收治他,最后在萧龙友处才转危为安。
  

  “没有中医前辈治好姥爷,我们全家人都不知道在哪呢,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为像萧龙友老爷爷那样的人。”说起中医界的前辈泰斗,窦豆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我最早想当饭店经理”窦豆说,“像麦当劳那样把饭店开遍全世界。就像汉堡能传播美国文化一样,开中餐连锁店也同样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受姥爷启发,她将食疗列入中餐连锁店计划之中。从研究食疗开始,书柜中一本本中医书籍激起了她的兴趣。
  

  在姥爷的鼓励下,她购买了自己的第一本“医书”——《家庭常用按摩穴位图解》,小小的她常常盯着穴位图出神。之后,《一百天学中医基础》、《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中医古籍经典解读》这些书都成了她的好伙伴。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深深地吸引着她,到初二结束时,她确定了自己的志向——做一名中医大夫。
  

  就算把我赶出去,我也会再来
  

  “第一次去见李爷爷,他根本不理我,我就悄悄坐一边,把他说的话全记录下来。其实来之前我就想好了,就算把我轰出去,我也会再来。”
  

  从初三开始,窦豆每周固定一天去北京师范大学校医院中医科孙晓春副主任医师处学习,背诵基础理论、药方、药性、脉象、舌象等,除了临证抄方外,她还在孙晓春的指导下自学大学教材,目前已学完《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三本教材,同时在中药房学习认药。
  

  “十大功劳是什么?”记者想考考她。“有根、茎入药的功劳木,还有功劳叶,功劳叶尖尖的,像这样”,她伸出三根手指比划着,一脸的稚气。
  

  2009年,经孙晓春介绍,窦豆来到北京护国寺中医院跟随李澍苍学习。

  

  年届八旬的李澍苍是中医妇科专家,求诊病人众多。哪里有空接待一个毫无资历的小姑娘
  

  “第一次去见李爷爷,他根本不理我,我就悄悄坐在一边,埋头抄写,把他说的话全记下来。其实来之前我就想好了,就算把我轰出去,我也会再来。我就先擦擦桌子、叫叫号、倒倒茶水,慢慢学呗。”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接触,现在,周围的医生护士开始喊他们“爷孙俩”了。遇到患者询问“这个小姑娘是您的徒弟吧?” 李澍苍开始笑着点头。
  

  最初,窦豆负责给病人叫号,记录李澍苍与患者的对话,慢慢地,按李澍苍的要求背完《濒湖脉学》七言诀后,窦豆也给病人号脉,主要记录李澍苍口述的诊断和处方,是个像模像样的“小大夫”了。
  

  “给我摸个脉吧。”记者伸出手臂说。窦豆调整了一下呼吸,娴熟地将手指搭在记者手腕,侧着头、静静地调整着手指的姿势,摸完右手又摸左手,看看舌苔,“脉沉,有寒相。肝脉有点弦,平时容易发脾气吗?你自己摸摸看,立起来的,像琴弦一样,有张力。”
  

  “摸脉时遇到判断和病人自述不一致怎么办?”记者问道。“李爷爷说了,遇到这种情况要分析是不是该舍脉从证” 。
  

  “最开始学的时候,手指没有感觉,孙阿姨、李爷爷也不直接说我不对,他们摸完把脉象告诉我,我再去摸,去体会,时间长了,手指就有感觉了。病人的脉不像书上写的那么简单,都不太典型,除了读书还需要更多临床锻练。”谈起学脉诊的体会,窦豆娓娓道来,超出年龄的沉稳。
  

  我想做一片新叶
  

  “我去帮姥姥取药,熟悉的大夫就会问,上哪个学校了?我说去北中医。她们就一脸可惜了的表情,好像我得了怪病一样。院里的爷爷也都歪着头说,没关系,行行出状元……我觉得,现在人们对中医的看法有点问题,说句不自量力的话,我挺想改变的,我知道一个人办不到,但还是要努力一下。”
  

  2008年窦豆曾做过一个关于“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中医就诊现状及其对中医药问题的认识”的调查报告,同时不断遭遇别人对她理想的质疑,对于其他人的不理解及对中医的轻视,窦豆说:“中医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现在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让它长得更茂盛,我就想做中医之树的一片新叶。”
  

  问起大学期间的打算,窦豆已做好了计划,“第一个目标是尽自己所能打好基础,积累专业知识;第二个目标,要在学校多做社会工作;第三个目标是要学好针灸。”
  

  对于未来的设想,窦豆描述了两幅画面:
  

  “在城市的某家医院,有一间窗明几净的诊室,患者排着队候诊。排到的患者坐下说,上礼拜那药吃完就见好了,痰也少了、便也通了。然后我就摸摸脉、改改方,把他们都治好了。
  

  我还想去安静的乡村,就在乡村卫生所摆个桌子,附近的村民特别信任我,无论大病、小病都来找我。等我到了孙阿姨那样的年龄,就带两个小徒弟,把本领传给他们。”
  

  窦豆还是个爱读书的姑娘,闲时喜欢翻来覆去地读《红楼梦》和《哈利波特》。因为以前想做饭店经理,她还学了一手好厨艺,记者问到有无拿手菜时,她有板有眼地说:“它似蜜啊,鸿宾楼的招牌菜,我做得跟他们一样好吃。”看着眼前这位充满理想、沉稳、朴素、可爱的小姑娘,记者仿佛看到了阳光下正在舒展身体、努力成长的一棵树苗。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6月24日,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M3MTcwMw==&mid=204305928&idx=3&sn=bdf629f4010116af651e1f3d0a411a1f&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