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31|回复: 1

从不去北大想学中医的窦豆同学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 15: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二月十五第579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肖承悰 ⊙ 编辑/闫立彬


  导读:肖承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先生嫡孙女,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肖教授看到《不去北大,想学中医》(新书友可回复579获取)的窦豆同学的报道后,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勉励后学。






大医之道励后学
 
我从事中医临床、教学40多年,虽然欣慰地看到中医药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但是中医药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优秀人才匮乏的问题,一直是我心中的隐忧。
究其原因,我想如何从体制、机制上吸引优秀青年从事中医事业是其中关键,同时,如何让青年人学习中医、信任中医、热爱中医也非常重要。  
近日,看到《中国中医药报》的报道,北京某重点中学一名叫窦豆的同学放弃保送北京大学的机会而选择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欣喜之余,细读了报道,才知道这位同学选择中医,还和我的祖父——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萧龙友先生有着很大的关系。
据窦豆介绍,她一直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姥爷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的教授,平生热爱哲学和中医学,姥爷给了她有关中医最早的启蒙。
窦豆的姥爷四岁时曾生过一场大病,最先在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处问诊,迟迟没有起效,汪逢春劝他改投他门,一时间京城没医院收治他,最后在萧龙友处才转危为安。
她说:“没有中医前辈治好姥爷,我们全家人都不知道在哪呢,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为像萧龙友老爷爷那样的人。”(而我的父亲萧璋教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创始人之一,这使我与窦豆更添了一份缘分。)
看到有这样的年轻人怀着对中医的热爱,对我祖父的崇敬之情,投身中医事业,让我感慨万千、充满希望,不禁想为这样的后学写几句鼓励之语,以祖父萧龙友先生的言行、经历,与所有有志于成为大医的中医后学共勉。  
首先对中医要有信心、有热爱、有志向。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经世济用之学。千百年来,中医救人无数,博大精深的理论、确切甚至是神奇的疗效,是中医经久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近代以来,西医引进,由于理论体系不同,很多人以西方医学之观点看待中医,屡屡菲薄中医,当下还有人提出“废医存药”之类的主张。
实际上这样的观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中西医的争论中就已经有了,了无新意。但受这样的思想影响,中医屡受非难,就连有些中医院校的学生也对中医信心不足。
萧龙友先生自学中医,后弃官从医,抱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信念,终成一代名医,被传为佳话,靠的是对中医的信心、热爱和孜孜不倦的学习与实践。
他弃官从医之时,正是中华文化风雨飘摇之际,中医倍受歧视甚至被提议废除之时。他义无反顾,以传承和弘扬中医为己任,不仅以精妙的医术得到社会各界的盛誉,并开启中医受邀进入西医院会诊之先河;更与孔伯华先生一起,自筹资金发起成立“北平国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
当下,中国文化之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医之地位与影响已非昔日可比,后学者更应当以前辈为楷模,树立传承、弘扬中医的志向。我想成大医者必有大爱,这份大爱中要包括对中华文化、中医事业由衷的热爱。 
其次,要深研理论、勤于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的修养,厚积薄发,不可急于求成。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典籍浩如烟海,要学好中医,就要沉潜其中,反复体会、实践。
萧龙友先生成为一代名医,绝非偶然。他童年时代因母亲长年有病,便留心医药,遍览古医典籍,后入仕途,虽在官场,却数十年从未间断学习、实践,反复阅读钻研《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经典,深刻领会其精神,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每验必效,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不仅诊断高明,而且注重修身养性医德高尚,诊疗时从不虚词,能治者则治,不能治者绝不延揽,诊病不问贫富贵贱,皆详尽问诊、尽心施治。
他还有深厚的国学功底,精通文史,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其书法、诗文亦被时人推崇。古人讲“功夫在诗外”,这些文化的积累、修养的积淀,对他领悟经典、融会贯通、提高医术,都有辅助之功。
所以我常讲,论传统文化的浸润程度和中医理论的造诣,祖父一代所达到的高度是我们所难于企及的。他的经历说明,要成为大医并无捷径,抱着一夜成名、包治百病的想法不可能窥见中医殿堂之奥,只有不仅从中医理论与实践上潜心研究,矢志不渝,并不断提高文化上、心性上的个人修养,才可能达到大医的高度。  
此外,要破除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
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等至今仍是每一名中医的必读书,但中医并不是食古不化的医学,其生命力在于一代一代的名医大家,对经典的不断诠释、解读和创造性的应用。
要成为大医,必要体察时代之变迁,博采各家之所长。萧龙友先生信任中医,但并不排斥西医,研习中医经典的同时,也阅读了大量当时刚刚翻译的西医著作。
在所撰写的《整理中国医学意见书》中,他说:“医药为救人而设,本无中西医之分,研此道者,不可为古人愚,不可为今人欺,或道或术,当求其本以定,一是不可舍己芸人,亦不可非人是我”;“医无中西,同一救人,不过方法不同耳”。
这些话,今日听来仍发人深省。建国后,他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率先提案设立中医药高等学校,并对中医教育期许甚高。他认为“现在中医学院的教学,必须打破门户之见,加强理论实际相联,进一步发扬中医学,以供世界同用,因而成为世界的新医学”。
今日,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较之当年“师带徒”的模式,在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是祖父当年难以具备的条件。西医的发展曾经给中医带来生存的危机,但是中医用临床效果和理论创新回应了挑战。
我以为中医是宏观医学,强调辨证论治,西医是微观医学,重视辨病论治,两者各有所长。西医侧重微观检测,现代医疗检测技术不断进步,检测项目日渐深入,可以弥补中医微观方面研究的不足,亦可为中医所用。
在新的时代,要成为一名大医更需要博采中西医之长,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医的传统与优势。  
我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五九级的学生。新的学年已经开始了,窦豆同学也已进入我的母校,成为我的学友。我衷心希望像窦豆同学这样的中医后学们,珍惜现在的条件,好好学习,日后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如萧龙友先生所期许的那样,使中医成为世界的医学,开创出中医事业的新局面。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9月6日,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M3MTcwMw==&mid=204305928&idx=1&sn=1cbb69153ee9bac780a5cb8fe998f29f&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发表于 2015/4/2 21: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不一定要结合,但是也不要互相排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