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罗大伦的博客
›
《弟子规》是在培养孩子奴性吗——聊聊“亲有过,谏使更 ...
返回列表
查看:
294
|
回复:
0
《弟子规》是在培养孩子奴性吗——聊聊“亲有过,谏使更”
[复制链接]
罗大伦
罗大伦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4/5 22: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今天来和大家聊聊《
弟子规
》里面的这句话:“亲有过,谏使更”,这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父母出现了过错,做孩子的,要及时规劝,让父母改正。
估计很多人会觉得这话太空洞了,当然了,这是应该做的啊?
还有人会表示困惑,为什么?原来一直认为古代讲究的是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啊,不是讲究的是:父让子亡,子不敢不亡吗?怎么还能与父母抗争规劝呢?怎么古代还有这样的说法呢?
那么,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呢?
首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我们都知道,碳酸
饮料
对我们的身体是不好的,但是这个东西喝下去,会觉得很舒服,有种爽爽的感觉。所以,我有时候也会喝,也就是说我没有以身作则,自己是讲健康的人,还喝这个有点说不过去,呵呵,错误偶犯。
但是,现在我很少喝了,为什么呢?原因是有一次,我在父母家里,开车回来的时候,顺便买了两瓶汽水,然后,在吃过晚饭的时候,觉得
口渴
,就在这个时候,一眼看到了汽水,于是打开,咕咚咕咚喝了起来。
令我一点都没有想到的是,我妹妹的孩子看到了,于是她大老远地跑了过来,站到我的对面,认真地对我说:“舅舅不爱健康,喝汽水,这是不对的!舅舅,为什么明知道是不对的,你还要喝呢?”
当时我就愣在了那里,要知道,小朋友的
眼睛
那么晶莹透彻,她脸上的认真神情顿时令我觉得自己无地自容。
这就是孩子的力量,他(她)们单纯,所讲之事,都是发自肺腑的真诚,所以,具有极大的穿透力。
当时我毫无还口之力,因为面对如此的真诚,所有的辩解都是苍白的,所以立刻承认错误:“好的,舅舅错了,向你
学习
,以后舅舅不喝了!”
打那以后,我确实基本不喝了,如果不是喝白水,我会选择纯
果汁
饮料,但是一般不会再喝汽水了,我总是觉得对一个孩子的承诺,是要遵守的。
同样,我有一朋友,本来烟吸得非常厉害,后来突然戒了,这很不寻常,因为这些烟民要
戒烟
,那是和神话传说一样虚无缥缈。那么,他为什么一下就能戒掉呢?原因是:他女儿有一次认真地和他谈了,才三四岁的孩子,但是极其认真地对他说不希望他吸烟了,他说实这种期望的力量太大了,望着小女儿天真无邪的面庞,如果不去做,觉得自己都不是人了,于是,立刻戒烟了。
现在,再来谈《弟子规》的这句话:“亲有过,谏使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
并没有认为父母长辈是永远正确的,什么事情都要服从。
很多人认为,古代的时候,
文化
主体主要是教育人们服从封建统治,所以平时教育孩子的,都是培养奴性的绝对服从。这也是很多人反对
儒家
的原因,认为儒家在培养奴性。
其实,只要稍微阅读一下儒家
经典
,就会发现这是误解,比如,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孟子》,孟子在见到梁惠王的时候,就认真地指着梁惠王的鼻子教育他,如果你的厨房有的是肥肉,你养的马胖胖的,可是,你的国土里面的老百姓却在路旁饿死了,那么,你就是在“带着野兽去吃老百姓(率兽而食人)!”这几乎是痛骂了,在《孟子》中,有很多这样的论述,但是国君们却被教育得心服口服——“我愿意接受您的教育(寡人愿安承教)”,大家从这里面看出什么奴性了?这分明是抗争的风骨啊!
在
家庭教育
里,古人也没有那么迂腐地告诉我们,家长一切都是对的,孩子要绝对服从。
比如孔子就曾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对父母做错的地方,要委婉地提出建议,使其改正。
在《
孝经
》里面,也有这样的话:“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里面的“争”通“诤”,大概的意思是据理力争规劝对方改正,全句的意思是,有这样正直的,随时规劝父母改正错误的孩子,家长就不至于犯大的错误。如果完全服从,对错误的情况也不劝阻,这哪里是孝呢?
儒家大师荀子的著作《荀子》里面也说:“父有争子,不行无礼”这样的话。
可见,在儒家的心中,如果父母犯了错误,是不需要孩子无条件地服从的,孩子应该据理力争,规劝父母改正错误。
只有规劝父母改正了错误,这才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所以《弟子规》里面有这句话“亲有过,谏使更”。
好了,我们现在明白了,儒家并没有要求我们绝对服从父母。相反,在父母有错误的时候,要明确地指出来,帮助他们改正。
那么,为何会这样呢?这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这句话,实际上传递了这个一个信息,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家长为绝对的价值导向的,在正确的价值观面前,家长和孩子,都是学习者、同修者,只有互相帮助,我们才能共同提升。
要知道,家长也是普通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道德标准上的完人,我们都是普通人,在我们的身上,有着向善等等的有点,但是,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偶尔起点贪念等等。这是自然现象,我们的人生,也就是不断学习培养
善念
,去除恶念的过程。
而养育孩子,则给了你发现自己的问题,重新学习提升的机会。
我们千万不要小瞧孩子,孩子的心灵没有受到更多世俗的污染,他们保留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品质,比如:善恶观、公平观。
国外的很多
心理学
研究机构,包括耶鲁大学等大学的学者,对婴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想知道,我们的大脑,在生下来的时候,都
遗传
了一些什么内容,这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没有受到过教育或者很少受到教育的婴儿的身上。
这种研究当然很困难,但是,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证明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那就是:很多品德类的基本要素,并非后天教育的,而是遗传而来!
研究的手段很丰富,比如,可以通过关于“注视时间”的研究,来收集信息:通过婴儿的眼球
运动
来探索婴儿的思想。婴儿注视某物的时间,反应着婴儿的内心。
另外,还可以通过关于“伸手够物”的研究收集信息:通过婴儿自己的选择,来判断其心理活动。
让我们来看一些研究的案例吧。
有专家请6~9个月的婴儿观看动画片:主角要么帮助另一个角色通过狭缝,要么阻止另一个角色通过狭缝。在看影片的时候,研究者观察看婴儿的眼睛更喜欢看角色的那种行为。
结果,婴儿更喜欢帮助者,这说明,6~9个月开始婴儿已经能够理解“帮助”。
另外一项研究里面,专家设置玩具,让一个角色爬坡,另外一个角色推动帮助它,还有一个角色在上面阻拦。
然后,将帮助者与阻拦者这两个玩具形象放入盘子,让婴儿选择,6~10个月的婴儿,几乎全部选帮助者。这个研究也说明了,婴儿喜欢帮助行为。
那么,婴儿对破坏行为是什么态度呢?
研究人员设立中立者,就是不帮助,也破坏的角色,然后将帮助者和中立者同时放入盘子,发现婴儿会拿帮助者。
那么,如果将中立者和阻拦者放入盘子,婴儿会选谁呢?
答案是:婴儿选择了中立者。
这说明:婴儿不但喜欢“好心人”,也讨厌“破坏者”。
后续实验发现,3个月的婴儿已经出现“负面偏好”(negativitybias)
三个月的婴儿,还没有受到什么后天的教育,此时,他们所显示的善恶观,现在学术界基本上认为是,来自于遗传的。
这些实验,也证明了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对的。
国外此类研究非常的多,结论都非常有价值,以后有机会我会与大家聊,这些内容甚至有关医学,涉及到了我们大脑的进化。
总之,孩子生下来,是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质的,他们更加纯净、直接,因此,我们大人在很多时候,要向孩子学习的。
当我们有了问题,很多时候,是我们为了某种私心,在做各种掩饰,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并非好事,而孩子,则仿佛是天生为了揭穿它而存在的。
比如,年轻的母亲在自己的娘家,对自己的父母私下说公公婆婆的坏话,孩子听到了,记住了,结果,回到爷爷奶奶家,母亲又改口说公公婆婆好,此时孩子往往会直接捅破:“妈妈,你刚刚不是说奶奶如何如何......?”我的天啊,妈妈恨不能把宝贝的小嘴立刻捂上!
这是孩子的纯净,反衬出了我们人性的复杂,大家想想,这是不是也是孩子给我们上了一课?
还有,看新闻,家长带着孩子做公共汽车,事先,家长告诉孩子,上车的时候蹲下一点,这样就可以逃票了。结果上车后,孩子左思右想,觉得这是有问题的,于是,自己掏钱,到售票员那里补了票。
各位,这是不是孩子给家长上了一课?
在儒家重要经典《中庸》这本书里,把“诚”看作是“天之道”,也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把遵守“诚”看作是“人之道”,也就是做人应该遵守的本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而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做的往往非常好,当孩子指出我们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是要好好想想的。
我这仅仅是举个关于诚信的例子,其实在很多方面,孩子往往都显示了更多的纯净与智慧。
所以,“亲有过,谏使更”这句话提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有优越感,在很多时候,我们做的,真的未必如孩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施教者,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和孩子,是共修者,我们面对正确的价值观,互相探讨,互相督促,共同进步而已。
聊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明白了,《弟子规》告诉大家“亲有过,谏使更”,表面上是告诉孩子,看到父母的问题,要进行规劝,而实际上,我想孩子其实往往是不用劝的,他们见到问题,往往会立刻直说,这是他们的天性。
而真正需要规劝的,往往是家长,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会虚心改正?自己会不会找各种借口,来为自己辩解,甚至告诉孩子,你要学会变得复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2vgu5.html
弟子规
,
儒家
,
学习
,
培养孩子
,
经典
,
遗传
相关帖子
•
经方医学研讨:黄煌教授经典语录集锦
•
中医药法今天审议通过!
•
2016年五运六气回顾与2017年展望
•
民间中医讲堂重开通知
•
学中医,要么读一百本书,要么听一场大师讲经典
•
【学习札记】干支是学习真正传统中医的一把金钥匙
•
开启灵枢之门-宋恩旗老师讲灵枢
•
学中医的两种读书途径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