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明了阴阳内涵是学习中医的开始
返回列表
查看:
321
|
回复:
0
明了阴阳内涵是学习中医的开始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4/14 15: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中医书
友会2013年8月22日第四期内容(乙未年二月廿七回顾)。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
/余浩、郑黎
⊙ 编辑/王超
导读:
作者说:“阴阳的指导性可谓字字珠玑,只有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人,回过头来看《
内经
》,才能深深地体会到《内经》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谈阴阳。”
小编看到这句话很有触动,《
景岳全书
》里说:“明彻阴阳,思过半矣”,中医学了这几年,对此感受愈深。小编想知道大家提起阴阳,想到的是什么呢?你对阴阳是怎么理解的呢?这篇文章是主编创办中
医书
友会后发表的第四期文章,今天回顾,你有新的收获吗?来给我们写写你心中的阴阳吧!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从阴阳角度来认识中医
“阴静阳躁”,因为有了阴阳的平衡,才有了动与静的平衡,生命才有了活力而又不至于躁动。
学习中医
的框架,就是
阴阳五行
,如何让这些抽象的东西系统化、明了化,显得非常重要,就好比知道了从北京到陕西是向西走,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得知道沿途要经过哪些省份和城市,才能够顺利到达陕西。
同理,只有明白了阴阳的内涵,我们
学习
的旅程才算得上真正开始。
一、阴阳的重要性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写道:“
黄帝
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的地位,可见熟悉阴阳对于学习中医和
养生
是何等的重要。这段话既是对阴阳重要性的强调,同时也是告诫后人,学习
医术
必须要从阴阳入手,治病才能“必求其本”,不明阴阳,如同盲人摸象,就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认识
疾病
。
“
火神
派”的开山之祖
郑钦安
,其学术渊源,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他的真传:“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那么阴阳究竟是何物,为何如此之重要?我们再来看看《内经》的描述。
二、阴阳的普遍性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
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
阳气
聚集上升而为天,阴气聚集下降而为地,阴的特性是静,阳的特性是动。阳气主宰
生发
,阴气主宰长养,阳气主宰肃杀,阴气主宰闭藏,化气上升为阳,化物成形为阴。
寒邪
达到极致会转热,热邪达到极致会转寒;寒邪在人体内会化生浊邪,热邪在人体内能化生清气;清气属阳当上升至上焦,如果居
下焦
,就会生飧泄;浊气本应下降至下焦,如果盘踞上焦,头面就会出现肿胀……
这就是古人从天地入手,从阴阳特性、阴阳转换入手,对阴阳进行具体描述,让我们从天地之阴阳,看到人身之阴阳。从自然界的阴阳特性“动与静”、“升与降”、“生与长”、“杀与藏”、“化气与成形”推演出人体内阴阳的“寒”与“热”、“生清”与“生浊”及阴阳颠倒后疾病的形成……
读到《内经》这些条文,我们应该进一步想到什么呢?
我们从文中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阴阳之中,想到万物的
生老病死
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为了对人体阴阳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我们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身体: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
脏腑
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
从阴阳的角度来谈论人体,人体的外部为阳,内部为阴;人体的背部为阳,胸腹部为阴!
人体上部为阳,头为诸阳之汇,全身的阳气都上升在头部汇集,因此头也被称为“清空之府”,人体清阳上升,出上窍……
人体下部为阴,阴气下沉,浊阴下降,
大小便
出下窍……
胆、
小肠
、胃、
大肠
、
膀胱
、
三焦
为
六腑
。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为阳,主动,所以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
六腑如果不通了,藏了,就会生病。比如胆汁
郁积
形成
胆结石
;小肠不通形成
肠梗阻
;胃内
饮食停滞
会成为食积;大肠不通畅形成
便秘
;膀胱不通畅形成
淋证
;三焦不通则水液内停,形成
水肿
……
肝、心、脾、肺、肾为
五脏
。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五脏为阴,主静,功能以藏为用,故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如果不藏了,同样也会生病……
人体气为阳,血为阴。气能推动血液在周身运行,滋
养五脏
六腑……
大到整个人,小到五脏、六腑,再小至
经络
、
血脉
,无不蕴含阴阳之理……
阴阳的普遍性时刻提醒我们,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须分阴阳!
三、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经云: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
阳强
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的是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虽寥寥几字,却道出天机,寓意深远。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治疗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
调和阴阳
,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使之不出现阴阳离决的局面。
《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为临床治疗疾病带来很多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比如: “阴静阳躁”这句话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表面看起来,就是讲的阳动而阴静,其实它反映的是阴阳的普遍特性,当阳气亢盛时,事物会处在一种躁动的状态,而当阴气过盛时,事物处在一种安静的状态。
因为有了阴阳的平衡,才有了动与静的平衡,生命才有了活力而又不至于躁动。
在临床中,当我们看到小儿好动的时候,应该想到“阳躁”,小儿阳气旺盛,如果郁积不畅,就会化火,出现内热过重,躁动不安;当看到小儿不爱活动,过于沉闷的时候,应该想到“阴静”,患儿体内阳气不足,阴气过盛。
“阴静阳躁”反映的是阴阳的特性,但当阴阳平衡失调非常严重,出现了“重阴”、“重阳”,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重阳必狂”、“重阴必癫”!这就是阴阳平衡失调之后,进一步加重的结局。
对于“狂证”治疗,重泄其亢盛之阳,扶已损之阴。
对于“癫证”治疗,则需要扶亏虚之阳,重泄郁积之阴。
再看看《内经》条文“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样对于癫狂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了!
所以《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
沉滑
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阴阳的指导性可谓字字珠玑,只有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人,回过头来看《内经》,才能深深地体会到《内经》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谈阴阳。
【本文摘自《医间道》,由中国
中医药
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内经
,
中医
,
学习中医
,
阳气
,
六腑
,
学习
相关帖子
•
《失去中医,国人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九 极 中 医 文 摘】阴阳气动模型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