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602|回复: 0

[转载]第二届北京御源堂中医诊所学术交流会内容集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4 00: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第二届北京御源堂中医诊所学术交流会内容集锦作者:御源堂中医
  
  2011年10月22日18:30-20:30,第二届北京御源堂中医诊所学术交流会在厚朴中医学堂举办,御源堂出诊专家、医师、实习医师及外部特邀人员应邀参加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由徐文兵医师、徐文波医师主持,会议围绕针刺的临证应用展开讨论,参会专家纷纷讲解自己临床应用针刺的心得体会,并进行互相切磋,现将交流会内容按医师发言顺序记录于下。
  1、徐文波医师介绍医师交流会的目的、章程
徐文波医师:
  提出御源堂学术交流会的目的在于团结真正热爱中医的同道,共同发展中医学术,提高御源堂中医学术水平;通过不断扎实的学术研究,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服务广大病人;徐文波医师同时提出,学术交流会在交流学术的同时,更在于培养中医青年人才,逐步形成符合中医自身特点的人才储备及培养模式。
  
  2、徐文兵医师提出学术交流的前提,并阐述自己临床针刺心得
  
徐文兵医师:
  一、学术交流的前提:学术交流的前提是“对自己学术的尊重,对别人学术的尊重”,倡导中医“互相借鉴学习,互相扶持”。提出人格修为及应用针灸后,对药物、方剂的选择更加精细。指出针灸治疗可以从多层面入手,以针调气,以气调神,最高境界是调神。
  二、腧穴的“腧”:腧字从肉从俞。“肉”指身体、肌肉。“俞”意为“捷径”。“肉”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身体内部的捷径、通道”。捷径或通道都有一个入口——“穴”。腧穴在艾灸时明显有气感,“穴”:是体表凹处,“腧”是体表凸处。
  三、反关脉的临床体会:临证曾有患者为单侧反关脉,针刺尺泽、曲泽后,复诊时反关脉消失,桡动脉居生理位置。一例心脏搭桥患者及一例心脏病患者无脉,针刺后有脉。西医也认为心脏回支存在于在桡动脉附近。
  3、胥荣东医师提出“气至而有效者”是指脉象变化的研究心得
  
胥荣东医师:
  提出《灵枢》原名《针经》,其中的《九针十二原》提出了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穴位有三维性,穴位是一种比较通俗的叫法,在《黄帝内经》里它应该叫做“气穴”、“气府”,也叫“骨空”、“结“会”。现在的教科书中一般把它称为“腧穴”,其中“腧”是运输的意思,它跟运输的“输”是相通的,这是一个通假字,因为加上肉月旁,代表是人体上的。“穴”本身有空间的概念。“气穴”、“气府”是指气所居住的一个空间。以前有“穴居”这个词也能帮助我们理解穴的含义,在《易经》里就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的记载。所以“穴”古时是指居住的房屋。另外墓穴、洞穴也有空间的概念。那么穴位应该如何寻找呢?《黄帝内经》里说的很清楚,在《素问·离合真邪论》里对穴位的寻找方法是这样说的:“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大概意思就是说,在针刺、点穴或者灸疗之前,要用手去寻找穴位,只有这样才能找得准确。为什么要这样找呢?寻找穴位,好比合谷穴、曲池穴,寻找的是这个部位,并不是在身体上找一个坐标,找一个点。正所谓“陷者中”,或者叫“陷者之中”。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找曲池穴,将手臂弯曲,找到肘横纹的尽头,用手一按,能感到有一个凹陷,在这个凹陷中间就是穴位。我们说穴位是有范围的,大家用手去找,找到以后手下会有感觉。一般正常的腧穴按着感觉是有弹性而且柔和的,而病变的时候,那个地方会变得很僵紧,甚至内部有筋结。这些有经验的大夫就会感觉到,所以经常可以听到“穴位满了”这种话。什么叫“满了”?穴位本来是凹陷,是有空间的,是能够融入的,而紧张以后,经筋就出现异常,穴位就满了,这说明有邪气侵袭。病人自己也会有感觉,《灵枢·五邪》里这样描述:“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就是说用手用力按某个位置,病人会感觉到很舒服,那么就可以在这里扎针或者按摩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腧穴是有范围的,我们要先找到一个凹陷,然后在这个凹陷里面去找,此时我们手下会有感觉,病人也会相应的感觉,有的会觉得舒服,也有的会产生疼痛的感觉,或者两种情况皆有。当我们把穴位的大概位置找到以后,然后在这个范围之内去找具体的腧穴,这就需要用手去摸,问病人的感觉或者靠自己感觉,最终找到准确的穴。只有这样,当我们点穴、针刺或者做灸疗时效果才能好。
  “气至”应该认为是针刺后脉象的改变而非目前大多数临床医师要求的针感。从而引申出治疗标准应以脉象的改变为准而非有针感即可。指出解读经典时忌以今释古。《内经》中“气至”有多种含义:正气至、邪气至。久留针则针感越来越差,“气至”解释为针感也不通。
  胥荣东医师并就《内经·终始篇》中“终始”的正解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提出应以经解经,提出考据、文章、义理的重要性。终始为偏正词,意为“终之始”,是针刺全过程的开始,《内经·终始篇》是针刺最基础的知识。胥医师认为《内经》中有《九针十二原》,针刺的补泻并非由毫针一种完成,而是由九针各司其职。《灵枢·官针篇》:“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比如战场上,你不能光用步枪,打飞机就得用高射炮或者导弹。临证用针时应究其根源再下针,忌盲目取穴。
  4、龙帅江医师讲述脉针应用的临床体会
  
龙帅江医师:龙氏医学认为,脉针在于脉象与针法对应,即:寸脉浮(浮大、实大)对应取上部(疼痛类选头颈部穴位),取针泻之;寸脉沉取灸。关脉为躯干部疼痛,选少阳厥阴等经泻之;关脉涩取腹部穴位。尺沉选脐下;内脏病深刺。针刺、取穴同样存在对应关系。
  耳穴在治疗中的作用:神门在治疗精神类疾患的作用。针刺治疗一神经官能症病人,针百会耳针神门等立效。
  针刺时以意为针,意在先,同时加以语言暗示。针刺舒适感对于情志病较为容易实现。
  5、许扬医师通过中国、日本针刺对比提出自己对针刺针感的理解
  
许扬医师:对比中日针灸治疗经验
  两国针刺、留针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针刺强调“勿扰其气”,倡导取穴少而精以调畅气机。指出有效针刺不是强求酸麻重胀等针感,不应令病人感觉疼痛、恐惧。而是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病人有全身放松感、舒适感,以达到调畅气机的目的。医者可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病人的脉象,根据脉象的变化决定增减穴位的方案、调整刺激量及留针时间等。
  在皮肤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勿扰其气”尤其重要,应用这种针刺方法治疗皮肤瘙痒、变应性皮炎痤疮湿疹等很多疾病都有较好的效果。施针时对针刺刺激量、针刺深浅、留针时间等需要根据患者体质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可一成不变。
  
  6、李洲医师讲解针刺治疗重症的体会
  
李洲医师:
  辩证、脉象的改变重于针感。正经刺——选大穴,要求针感。如治疗胃痛选足三里,针感传至腹部、胃区。对于杂病效果欠佳,临床多用董氏奇穴等。
  临证医案:一脑血管老年女性病人,久病,面苍白,体瘦削,重度心衰房颤,四肢瘫痪,语言不利,高血压,晚饭中突发全身软垂,头坠,双目失神,继而目闭不张,尿突失禁,冷汗遍头,急于按双驷马,递次给予三组,一、右三重左驷马灵骨手三里,二、水沟,三、左太白公孙右通里,诸症渐起,目开,言出,汗止,矢气出,结脉复,予温水頻服,抚摩以开胸顺气,四予气海留针,渐复如常。其人辨证为虚人之腑壅实证,因虚致壅,腑气不降,脾胃精气壅阻难以上达上焦心肺,故降腑浊气,升阳明精气,以布于肺,振脾阳心脉,此类病人需得辨证治疗。要辨清本末,疾病转变末期的心脑病情虽重,但属末,此时证情之重在于腑壅。
  辩证:过食导致腑气雍实,选右下肢降穴、太白、公孙、足三里、下巨虚、右上肢灵骨,水沟,生脾阳、心阳,平肺气
  通过医案的讲解,李洲医师认为:针刺必须重视辩证,避免思维程式化。李洲医师呼吁对针灸治疗要有信心。
  7、孙喜冬医师就四季脉法与针刺应用讲述临床体会
  
孙喜冬医师:
  一、与四时之沉浮于生长之门。春季现沉脉,多用灸鼓动其元气;秋季脉洪大见于肺火刑金针刺泻之;平其气。
  二、提出针刺微汗出效佳的观点:
  “阳加于阴谓之汗”,在针刺微汗时相当于重新调节阴阳。实证针刺效佳,疏通、调平和,针后脉象趋于平和。
  
  8、蔡晓东老师介绍在美国行医用针体会
  
蔡晓东老师:辨虚实、精选穴。顺序很重要。
  介绍了美国有名针灸师在临床上常用取穴及顺序:
  实证:太冲、合谷;调神:耳神门、百会、印堂
  虚证:三里、合谷、耳神门
  大部分人是从下肢针起,少部分因年龄原因从头部针起。
  寒热痹痛,开四关而主之——调神与调形(紧张、压力管理、疼痛)
  辩证论治的必要性——辨证论治指用药,审因论治指中医。
  徐文兵医师:通过针刺达到调形、调神,不仅应用在调气。介绍应用合谷针麻的经验。
  9、刘杰医师关于针灸的两个问题、精彩医案讲解分析
  
刘杰医师:
  首先提出两个问题:
  一、阴阳、气血、寒热等中医名词有与其相应的真实存在,而不仅仅是学术概念。
  二、应结合脉诊取穴
  刘杰医师通过问题,阐述自己观点:循因诊治、阴阳气血是确实存在的,需要审病因及其发展过程。
  曾经接诊一位六旬女性患者,绝经后仍有少量阴道出血。脉诊:左关上部软,下部硬,右脉浮大而滑。提示:左脉提示肝气不统阴血,右脉提示阴血失去制约后溢出之象。后依据脉诊与全身的全息对应原理,找到左小腿内侧的紧痛点予以针刺,沟通气分血分,脉象改变。
  临证医案:一患者受寒后引起干咳、喑哑两天。左脉浮大中虚、尺数,阳气外散之象,与病象不符;右脉寸关上部紧收、下部外散,尺沉弱无力;左侧提示阳气浮散,右侧提示肺经受寒,且寒气影响到中焦(肺经起于中焦),关紧提示胆经受影响。依据脉诊与全身的全息对应原理,触诊发现左气冲穴漩涡样扭结;右侧胆管十二指肠开口处的体表投影点紧张,行松解;再诊脉,右寸如顶球状,提示颈项部受寒;手法治疗后患者自觉顶部寒气外散,脉象阳气收敛阴气未生(需要自身的调整过程)。
  胥荣东医师:教材好像“文明公约”,不能教条。刘杰医师的病案再次验证了“气至”是脉象的改变而非针感。
  “神乎神”。。。“具视独见”:“具视独见”用以解释“神”(上守神),中医本不是推理的过程,忌被西化。“厚”与“朴”,朴为原木,如何雕琢很重要。
  10、周鹰医师提出“运”的观点,并提出自己对道与术的理解
  
周鹰医师:针、灸、药、推拿等每种术都可以解除疾病,关键在于施术者水平;同理,针灸疗效取决于施针者的水平。对于施术者来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中医的“感觉”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指出中医教育离不开对经络学说、阴阳五行,气的正确传授。
  周医师提出“运”,认为:“运”——中医最基本的理念。(生理)
  中医生理观是建立在“运”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医特有的经络学说。
  经络——运的通路。不能割裂的讲经络,如同北京的胡同,与周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路可各不相同,有大马路,也有小胡同。是由各周围临近脏腑构成的通道,需要协作。“滞”则病生,为病理。
  周医师讲述自己的一个高血压危象医案,记录于下:
  1990年前后,晨起一病人高血压危象求诊。刻下:血压230/130mmhg。嘱:平卧,心理疏导;立即针刺双太冲;口服安宫牛黄一丸,并针刺双合谷。复测血压:140/85mmhg。
  徐文兵医师:中医虽然存在流派的交流障碍,但大家的本源都是《黄帝内经》。学术交流的前提是提高个人修为,“对自己学术的尊重,对别人学术的尊重”,倡导中医“互相借鉴学习,互相扶持”。
  中医看病的最高境界是调神,不同层次调整的不同,应该予以包容的同时开阔自己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气是什么?是客观存在的。针与药是互相佐证的,是相通的。以针调气,以气调神。
  11、林之溪医师就针灸止痛提出自己的看法
  
林之溪医师:压力产生疼痛,与体积、液体量、固体量、压力相关。局部按揉或针刺会增加局部血供及液体量,当下疼痛症状会有所缓解,远期效果不满意。
  惧锐器者多出神,需巧妙应对。临证多选择无创伤治疗手段。
  12、黄漫医师比较西医神经康复与中医针灸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黄漫医师(特邀):重手法会使病人恐惧;轻手法使病人出汗打嗝、矢气等反而让人觉得效果更好。
  面神经炎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常伴有耳后疼痛,脱髓鞘病变恢复需要3至6周,轴索损伤需要3个月至6个月,并且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连动反应、变电反应、倒错现象的几率很高。临床需要在神经损伤发生之前控制、预防,疏通经络。
  触诊——更直接的“问”诊病人,与病人达到“合二为一,心心相映”。个人修行对于临床的助益。
  13、辩证论治在于“通”
  刘杰医师:熟能生巧,临证通过反复验证辩证论治达到“通”,贵在坚持。
  周鹰医师:每个人有所专长,选择自己擅用的术,越用越精,达到思维反射。
  胥荣东医师:辨证论治是后世人提出的,从而演变为中医唯一的治法,是有待斟酌的。应该结合临床学内经,忌与临床脱节。
  14、病因病机及个体表现差异
  周鹰医师:以受寒后头痛为例:表现因人而异,个体差异及体质不同造成临床表现不同,薄弱点出症状,病走熟路。临床治证不治症。
  15、经络测定仪
  徐文波医师:经络测定仪是将经络数字量化的一种方法。通过皮肤电阻差异,穴位处表现出良导体的现象解释人体的平衡状态。
  日本医师曾研究并著书《良导络医学概论》。对于良导络的诠释,日本学者使用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解释使研究陷入瓶颈。
  台湾地区曾出现以十二经原穴为代表的测量统计,仅以左右代表身体的平衡状况,有片面性、局限性。
  经络测定仪(井原测量仪)有现居美国的倪永莉医师发明。不同与以往单纯测量原穴的仪器,经络测定仪是将五运六气与人相结合,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是建立人体三维空间的辅助工具。
  16、针灸的三个层次
  刘路遥:守形为初级
  对症针法(通过九针实现);补泻针法(以针调气,补虚泻实)。
  临床多用症状、体征检查,选穴要精。
  开四关的解释——从力学结构分析得到:人的手弓和足弓在分开时受到刺激对人体影响最大,可沿身体传导,释放压力。
  17、排病反应是必要的吗?
  龙帅江医师:治病犹如十八般兵器,选择一样适合你的,或者是选择一样适合这个病的,并非每个人都要达到排病反应。
  气场可以感觉,也可以观。取决于个人修行。——望气
  龙氏医学:打通任脉督脉的方法,不一定在本经上,可由他处着手。
  胥荣东医师:医生的层次据定了本人的治疗水平。轻刺、轻手法解决大问题需假以时日,不断积累。
  徐文波医师:林大夫的药口感很好,“悦其心”,身体才会听话。
  徐文兵医师:医患的地位,病人对医生的态度,以下对上则可尽施其术。
  现代人大多“淡散而不定”,通过针刺“聚神”达到回神的目的。
  胥荣东医师:心理作用,“服药”不同于饮药,要在心服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目的。
  刘杰医师:顺势
  跌落滑板的瞬间,人性本能出现的力学轨迹。
  同理,在治疗时也要“顺势”,“问”病人的身体该如何治?不让人痛苦更重要。
  龙帅江医师:
  龙氏医学将医者分为五层:术、气、神、食/茶、药/针。
  
  
  交流会最后,北京御源堂中医诊所常勤医师组鞠躬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章整理:孙雯
  文章审稿:刘先利
  
  北京御源堂中医诊所
  2011-11-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