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董洪涛的博客
›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30
返回列表
查看:
80
|
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30
[复制链接]
董洪涛
董洪涛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9/20 23: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董洪涛中医
微博
集——2012.12.20~2013.6.30
(七)
中西
医理
论不同,其所本亦有所不同:中医以人为本,以
正气
为本;而西医以病为本,以致病因素为本。由此导致二者的治疗思路不同:中医强调扶正祛邪,重视培养正气,对
病邪
不主张简单地杀灭,而是祛除出体外即可;西医强调治病,重视致病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杀灭病毒细菌。一者重保命,一者重治病。
滥用止痛西药毒
副作用
巨大。今日报纸新闻:五年前奥地利一女孩大学刚毕业,做了平足矫正术,手术很成功,但局部有些
疼痛
。一医生处以某止痛药,因工作衔接失误,另一医生又开了另一种止痛药,服后病人出现呼吸停止而死亡,至今仍在打官司。术后止痛其实完全可以用中医,或针灸或中药,既安全又可靠。
最近西方研究发现,人身上的脂肪有两种,一种是常规
黄色
脂肪,一种是棕色脂肪,棕色脂肪储存热量更高。且发现棕色脂肪多见于小儿,亦见于常年坚持冬泳的人群,成年人则多分布于后背
脊柱
两侧。由此可解释:小儿是纯阳之体;
督脉
为阳脉之海、太阳
阳气
最旺;冬泳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阳气,故棕色脂肪更多。
《
内经
》有谓“肝风之状......时憎女子。”据此分析,肝为阴中之阳,其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因此,肝气充盛则男子有正常性取向,肝气若虚则妒阴,不喜女子。按此理分析男同性恋,或属肝
虚证
,其治当调
补肝
经。但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认为同性恋不属
疾病
。此文仅据医理分析。
荷兰一21岁女孩发现
肺癌
,经过数十次
放疗
后头发脱尽。她给自己买了十几顶不同的假发,并努力以不同的形象
去积
极享受生活。她说,死亡离我如此之近,我把死亡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每次放疗后的痛苦我都认为是康复的必要经历。经过四百多天的努力,她竟然痊愈。她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书,最近正在被拍成电影。
受微博字数的限制,我在创作微博时,有时一个完整的思路需要分数条才能表述清楚。由此希望能联系前后微博去读,以免义有未见或引起误解。另外,近两年来我已经创作了两千多条微博,其中谈过许多话题,包括疾病治疗、
养生
观念、读书与治学等,诸者在咨询之前建议先搜索一下,或许您将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中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古人发明筷子,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使用筷子吃饭时必需活动手指,从而有助于大脑发育和增强记忆力,特别是小儿早期使用筷子,对于开发智力颇为益处。一双筷子即是一对阴阳,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一动一静,正合于天地自然之理,其中颇有深意,需深以悟之。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如此评价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杠杆原理,它是人类手指的延长,手指能做的事情,它都能做……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大道至简,大象无形,一阴一阳,暗合天地。从筷子中亦可见中国
传统文化
的精髓。
一块块砖头组成华屋大厦,而若拿着砖头去卖房子,房子模样终不可见。我们买房子虽重视观感,但总要关心一下砖头质量。推而论之,宣传中医既要概述其全貌,又不可忽弃其局部,需从一方一穴讲起。每条微博恰似一块砖头,虽不能一睹
中医风
采,但胜在多而广,渐磊渐高,而中医大厦的整体神韵总会显露出来。
这次把我的微博(2011.9.25-2012.12.20)整理成篇,感慨良多。一则一年多的辛苦工作,竟然能有如此大的收获,自己亦有小小的惊喜。二则成绩是过去的,现在还得继续努力,争取在未来再次整理微博时,依然能看到进步。三则宣传中医、推广中医将是我一生的选择,因此,面对如此成绩,只会激励我更加进取。
(八)
中医理论
奥妙精微,深不可测,且其学问浩如烟海,泛舟无涯。我之目前所学所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还远远不足。近年来虽就“选择中医”这个话题我创作了数千条微博,但我知道,这只是中医恒河沙数的一粒而已。中医的普及任重道远,还需鼓起勇气,继续创作。推广中医、宣传中医,将是我永远不变的选择。
古人说:一切事物取决于我们的看法。现代科学以
实证
为认识手段,中国传统
文化
则以形而上思维为认识工具,正是思维模式的各异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分歧。同样是研究生命,中医建立了一套天地人合一的模型,而西医则以解剖、生理、病理为基础发展了现代外科学及药理学。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见仁见智而已。
当前西方的哲学文化大行其道,受其影响,今时之人更重视对物质的追求。这是神向外求,而不是内醒其身。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内求,重视“内圣外王”之道。以治
肿瘤
为例,外求的结果是不相信自己的康复信心,追求高端机器设备,把医生和药物作为唯一的救命希望,而忽视自身的精神调养,其结果令人唏嘘。
受近两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些瞧不上了。现行教育把
学习
西方文化作为基础,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重视不足。以中医为例,中药为什么能治病,自有其中医理论源由,但主流意志却要求拿现代实验去证明中药的疗效。比如
麻黄
经过现代研究之后反而不能治
中风
了,这是把中医给阉割了。
现代科学有其进步性,但却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真理。过分依赖现代科学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迷信”,是思想领域的“倒退”。就中医来说,两千多年来昌盛不衰,自有其理论源泉。但现代科学认识不了中医,却只对中药成分感兴趣,拿成分分析去对应中药的临床功效,这实在是科学的悲哀。
至今为止,我的中医微博一直坚持着这样一个原则:只用纯中医理论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及临床病例。我相信,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完全可以把事情解释地清清楚楚,何必要一定执着于所谓的科学呢。比如说多吃蔬菜好,我所依据的理论是其色青,得木气,正适合于我们东方人,而绝不是含什么
维生素
等营养成分。
近十余年来,针灸在国外的发展越来越快。以我所工作的奥地利为例,针灸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的认可。而且针灸所带来的满意疗效也让不少西医医生耳闻,他们经常会送些病人到我们门诊。但针灸毕竟属于外来医学,实力还很弱,我相信,针灸在这里已经有了不错的开端,将来针灸一定会成为国外的常规医学。
针灸起源于中国,近十数年来却在国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奥地利我们工作的地方是富人才能选择针灸,因为针灸价格极不便宜。而且针灸正方兴未艾,随着我们推广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针灸。针灸不能仅仅在国外推广,我致力于在微博与博客中宣传针灸,希望在国内针灸亦能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从针灸近十余年在国外的发展来看,正应了一句老话“墙内开花墙外香”。针灸方便、实效,而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其推广远较中药为容易。在奥地利我们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也得到当地人的认可,每年接诊大量的病人,自觉
治疗效果
还算满意。我们的病人除当地人外,还有不少来自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
一方面针灸在国外得到迅猛发展,接受针灸的病人越来越多,且不少西方国家已经把针灸列入医保;另一方面不少国人还坚持认为只有西医才是科学,中医属于迷信,根本不上大雅之堂。一方面西方的西医医生亲自来接受针灸治疗,一方面国内的某些科学工作者却大肆攻击中医,要求取缔中医。怎的如此冰火两重天!
我羡慕儿童,因为儿童的心是最无瑕的,充满着无限的希望与憧憬,无所畏惧,无所忧虑,是真诚的、善良的、自然的、快乐的。曾几何时我们的心被慢慢地污染了,充满了烦恼怨恨,却失去了纯洁快乐。借过儿童节的机会,我祝福每位读者都能有一颗赤子之心。孟子说:“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诚哉斯言。
(九)
近年来,针灸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越来越普及。我所接诊的不少病人或者已经吃过西药,或者曾经手术,但效果不理想,他们把针灸作为最后的希望,并且多数病人都能找到希望。有的病人高兴地说:danke、danke、danke,有的说针灸太神奇了,有的说中国人会魔术,等等。病人的满意,即是我的最大幸福与开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坚强的脊梁,在中医没落的近一两百年里,曾经有过一批又一批不屈不挠的斗士,他们隐辱负重,坚韧不拔。当前,中医仍在边缘里生存,因此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亦有志于学习前贤,以新浪微博、博客以及QQ为阵地,创作一些宣传中医的文章。我相信,无数人的努力必然会挺起中医的脊梁。
中西医源头不同、理论各异,对疾病的命名自也不同。有时两种医学的病名会有相同,但其内涵又自不同。如中西医都有
伤寒
,但一为外感
寒邪
,一为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
传染病
。多数情况下同样的病症会有不同的名称,如中医对于状如牛领之皮,厚且硬的
皮肤病
称为
牛皮癣
或
顽癣
,西医却认为是
神经性皮炎
。
感谢微博,我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
学习中医
的心得体会;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并鼓励我创作越来越多的中医微博。我坚持每天都临床、读书、思考,我的工作全部与“选择中医”相关,我把自己每天的临床收获、中医感悟、养生心得、读书体会等整理成文字,发在微博里,与各位读者互动。希望能继续得到您的支持。
二、论学
(一)
在中医临床过程中,往往会有“顿悟”发生。顿悟不是冥思所得,是灵机一动,是豁然心开。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受用。比如临证时收集病人
四诊
资料后,按所积累的
知识
与
临床经验
当用某方某药,但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悟出另外的方药,而且效果出奇地好。这属于直觉思维的一种,大概是心中有所存想,灵机乍现。
中医临床出现顿悟,往往会被误认为“不科学”,不严谨。岂不知顿悟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胡思乱想,它是有基础的,它来源于广博的知识与长期的临床实践。顿悟也需要学者心中有所思虑、有所滞塞,然后临床见证而自然触发。否则,胸中无所存想,即使遇到常规病人,怕也难以措手,更谈不上去顿悟了。
我在临床时偶尔会出现顿悟,自己也在反复思考这种现象。我认为顿悟是一种心领神会,是读书、思考与临证相结合而后
医术
的提高,绝不是漫无目的的瞎猫碰上死耗子。有人会问:万一顿悟错了怎么办?临床病例往往复杂多变,若掌握了常规思路,更兼对于病因
病机
了然在胸,顿悟与学识相结合,相信多不致误。
善
医者
亦必精熟
药性
,需根据病情需要而用中药。药性有寒
湿温
凉之别,药味有酸苦甘辛咸淡之分,药力之有轻有重、有毒无毒自也不同。治大病重病,当用大药重药;治小病轻病则用小剂轻量,皆需因证施药。肿瘤是属大病,若只三两味轻剂恐难至病所;
感冒
发烧
多属小病,数味轻剂多能速建奇功。
治病用方,
用药
味数越少越显出医生水平高超。但有时病情复杂,亦不得不杂投诸药。读仲景书,知其诸方平均药味只有八味,但若读
孙思邈
《千金要方》与《翼方》,则其中颇有辛苦同施,酸咸共投的方子,用药味数亦博杂多变。或有人讥其数药共进,不识进退,但在善学者看来,虽味数众多,而思路却井然不乱。
(二)
我读大学最近一年实习时,在泰安跟某中医老师抄方,老师
诊脉
后随口念药,我则随手抄写。老师每每问:到了没有?一行抄四味中药,四行即是16味。该老师的习惯是每方必到16味方止。不到就补几味,到了我就提醒一声,老师即打住不加了。后来听说有某某中医每方固定几味药,我则每每想起当年的这位老师来。
我认为中医临床治病本当没有用药味数的限制。该用四味就不用八味,当用十味就不用十六味,总以切合病证为要求。至于习惯每方必用八味或十味,自觉限入僵化,不能算是灵活手段。再者治病用方以药简为原则,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用药味数,既有利于医术提高,又可减少病家的负担,何乐而不为之。
我南宁的工作室经常会接待一些在读或已经毕业的中医大学生,他们在我这里呆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发出感慨,没有想到中医原来这么有用。我问为什么这样说?他们说,
学校
所教的多是理论,在临床实习时又多见中医医生用西药,很难看到纯中医的疗效。想来不胜遗憾,中医要传承发展,目前任重道远呀!
昨天是一个令人开心的日子,我正式收了一位女徒弟,徒弟的古代文化功底极深,又有投身中医之志,且聪颖善学。昨晚按传统规矩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传承中医,后继有人。中医振兴,可喜可贺。
@80后铁杆中医:2013年2月2日晚先生喜收才女为徒,她写的《与师书》震撼全座,让我们深感欣慰,于此中医之传承又添新动力!继续加油!虽年方少,却有大志。每到周末及寒暑假即来我工作室学习中医。得徒如此,令人欣慰。
@80后铁杆中医:11岁的童童在1月27号晚上跪着拜师,说:我不是为了想全世界旅游学中医,我也不是想赚钱来拜师,我就是想像你那样帮助很多的人,还有我的爸爸妈妈......说完已是泪流满面。我甚为感动。
中医传承
的不仅是医术,还有一种
儒家
“舍己利他”的精神。我在昨晚的收徒拜师仪式上说,儒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让中医传承到现在,且余绪不绝。儒者立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着意进取,中医的传承非儒者不能。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影响下,中医式微了,从传统的国医地位沦落到在边缘里生存。但是我相信中医永远也不会消亡,因为中医代有传承,传承的不仅有医术,更有
中国文化
的精神底蕴。中医暂时的没落正可以检验中医工作者,淘汰一批庸中医、假中医,真正留下来的都将是真正的中医,他们将是中医振兴的核心力量。
我认为,学习中医而能有所成就,非唯有聪颖智慧,亦需立坚韧不拔之志向。因此,学医有几个诀窍。一则在读,非读不能博览众家;二则在思,非思不能学以致用。亦必勤奋,非勤奋无以积累;亦必善悟,非善悟不能贯通。佐以高尚
医德
,然后临证不懈,积累经验,最终理法方药完美结合,而最终成就大医事业。
我常跟弟子们说,如果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不错的中医,那将对自己的健康极有好处。比如,鼻子
山根
部位代表面部全息的
心脏
。如果此部位出现明显的横纹,那就意味着心气已经受损严重,需积极预防急性
心脏病
突发,严重者会导致不可逆的恶果。若懂得
望诊
,就不至于错失预防及抢救的最佳时机,不可不知。
中医要发展,不能光靠几个
明医
临床治病。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辈子看不了多少病人。建议明医们在临床之余,除读书、思考、写作专业文献之外,亦不妨创作一些通俗易懂的、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也许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宣传中医。我自己亦身体力行,说到做到,在微博及博客中努力传播中医正能量。
(二)
我认为中医要发展,明医最当负起责任。除努力创作科普文章之外,还需多带徒弟,把自己对中医的感悟以及临床经验传承下去。师带徒模式是老一辈中医传承的主流,事实证明的确行之有效。中医的振兴发展,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如果中医能够继续以传统模式进行传承,将培养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中医行列。
如何看一个医生是不是明医,我有几条观点,供选择中医的朋友参考。一则读他的文章,看他的学识与才力;二则了解他的为人,看他的仁心;三则观察他治病,看他的疗效;四则了解他诊余生活,看他孜孜汲汲的所在。若这四条都是满分,我相信即使他暂时未成
名医
,但已步入成就明医之途。假以时日,必将有成。
生逢斯世,心有所憾。人心不古,中医不兴,西医为主,命比钱轻。生灵涂炭,徒呼奈何。且世俗所重,在名与利,虽欲推广中医,人轻言微,收获有限。唉叹之余,退而潜心学医,虽知愚钝,亦自执着。钻研
岐黄
,既可救家人父母,又能泽及他人,且亦拯己之身。孜孜汲汲于中医,数年不闻世务,而自觉快然有得。
越是学习中医,我心中越充满着感恩的念想。感恩我们华夏的先祖,创造了如此了不起的中医学,让我们到现在还能享受到中医所带来的健康与快乐。感恩大地,供养着我们食物;感恩苍天,给我们以智慧。感恩生育我们的父母,让我们活在当世,并有机会接触中医,学习中医。责任所系,我们亦要努力传承中医。
我辈要传承中医绝学,既要学习历代医家的医学技术,包括临床经验、医术传承以及治学成果等等,还要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比如,我们向
李可
老
中医学习
,或许对他的用药风格、辨证思路见仁见智,但他探索
中医治疗
危急重症的精神绝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中医最缺的恰恰就是象李可这样的中医的脊梁!
有网友提出:“治病救人不是中医的全部,上医治未病。让中国人从小接受中医
养生知识
教育,才是中医的光明前途。”此论极是。我之所以在读书与临床工作之余,努力创作微博及博客,目的即在于推广中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的好处,进而接受中医,并享受中医所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不少网友都感叹,虽然一直很信中医,但真正的中医不好找啊。的确,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非常难学,要学成明医更是不易。而且,明医每日的门诊量亦有限,不可能帮的了所有的病人。由此,我建议每位喜欢中医的朋友都可以自己学些中医,不一定要为了他人看病,至少可以让自己健康,让自己的家人健康。
有时我临床上会遇到一些难治病症,病人曾经反复求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对于此类病证,我颇喜研究,且兴趣盎然。虽当时未能见功,但退而反复研读诸家经验,自己深以自悟,后来偶有所得。可惜病家已经他求,此时颇觉遗憾,虽怀治疗之法,却不见其人。此种感觉,相信为医者与我当心有戚戚焉。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即使病相同,但人不同,亦需一人一方,这一点与现代医学的同病同药完全不同,希望诸位病友能了解中医的治疗思路。在此我也申明一下,我微博以及博客里的中药处方只是我学医的心得,与大家交流,只供参考,不建议病友滥用。最好能请明医
面诊
一下,对证用药,这样既有效,又安全。
病友若找不到明医,或者实在不得已,欲自己尝试用药,我的观点是尽量选择明医提供的药方,而且一定要掌握用
药量
,用
药典
所规定的常规药量即可,用方可不必拘泥
经方
时方。网上的药方极为博杂,而且鲁鱼亥豕,真真假假,若滥用极易引起不良后果。若感冒发烧,则推荐《选择中医》所提供的药方,多可速效。
(三)
有病友说,“我也有在某医生处治不好而转投他医的经历。先不说诊费,也不说药苦,单单贵得离谱的中药和不知道痊愈时间的困惑就不能让人安心在一处长时间地治疗了。”我的观点是仔细当了解医生,如果他执着进取,心无旁骛,孜孜汲汲,以医为务,且医德高尚,则可信赖。若忙于应酬,好眩其效,多属
庸医
。
孟子说“观海有术,必观其澜”。中医
经典
有如大海,其理论渊微,如碧波汹涌,神妙难测。看海能开阔心胸,激发豪情,退而思悟,知海之本体深广无涯,故能波涛浩渺,涵容万有。由此悟出:学中医读经典需有此心。经典深广高明,越读越觉横无际涯,气象万千。我辈需下功夫研悟经典,以不辜负平生学医之志。
康有为说:“大匠之手无弃材,良医之门无废疾。”我辈学习中医,汲汲所求即是如此境界。良医治病,如大匠运斤而明辨细微,又如君子论道而归于敦厚,故顽疾可已,重病可瘳。故我曰:言不可治者,未得其人也。但斯世学风浮躁,其人已难再得。呜呼哀哉!岐黄没落,良医难求。民之不幸,亦
医道
之不幸也与。
学中医,要下积累的功夫。中医之道渊深博杂,非致力于此数年、数十年者,难以达于至境。古往今来从没有速成的良医,必用足功夫,渐积渐累,反复临证,读书思悟,久而于医理横贯无碍,足于此而通于彼,辅以高尚医德,如此方是良医。孟子说“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讲的就是渐进乃能致精的道理。
中医很美,既美在理论之平衡和谐,亦美在临床之变化无方。善学中医者当欣赏其美,从美中培养兴趣,进而深以自悟,则医术可精。比如,历代良医处方有不同风格:或重拙,如巨匠抡斧,意厚力猛,仲景经方是也;或纤巧,如吴女绣花,轻清灵动,
叶天士
类此。虽风格迥异,其效则类似,足见中医临证之妙之美。
自圣贤传下经典之后,历代中医续有发挥,使中医显现出不同临床风格。后世医家或综仲景,重剂猛投,而能起死回生,一剂知,两剂已,今贤李可
老中医
深得其中三味;或宗叶天士,轻剂小量,变化无方,亦收卓效,近贤南京明医张简斋是为代表。医道精微,神妙无方,或重或轻,或拙或纤,在学医者深以精悟。
临证时常听家长讲起给孩子看病的痛苦经历。一家长说,为给孩子治疗
过敏性鼻炎
去挂某专家号,晚上不敢
睡觉
,凌晨两点即赶到医院排队,但反复诊治数次,
服药
不少,竟无寸效。家长担忧孩子的健康,但苦于无处寻找明医,自述其中的苦恼与艰辛,难为他人道。每每听到这样的故事,更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信心。
每每我在微博里谈起某个疾病时,总会有不少网友问我要处方。在此我说明一下,中医看病非常重视辨证用方,每个人的体质、年龄、男女、病状、病机等各不相同,中医处方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请理解我无法一一提供网上处方。有时我会在微博里留下方子,也只便于大家互相交流学医体会,不建议病友滥服。
明日三月四日,说说三和四。按
河图
之理,三八为木,居左,四九为金,居右。则左三右四,是为东西。不三不四,不是东西。丢三落四,是丢了东西。颠三倒四,是颠倒东西。说三道四,说的是东西。巴三揽四,争的是东西。推三阻四,则不欲东西。勾三搭四,招惹东西。东西之道,在中国文化之中却有如此妙义。
又到三月四号,再说三与四。三四合在一起,是个奇妙的组合。从成语来说,我们可以丢三落四,或者挑三拣四,还不算什么,但不能勾三搭四,这就属乱来了。从中医来说,三应木,四应金,金木为左右,为东西,为升降,其中有天地自然的道理。中医分析人体生理与病理,总离不开三与四。深悟其道,思过半矣。
中医
,
针灸
,
微博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学习中医
相关帖子
•
《失去中医,国人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