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97|回复: 0

董洪涛博士选择中医微博集之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1 06: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三)


总有人说,中医这么厉害,怎么不去申请诺贝尔奖?首先,中医的理论是基于天人合一观念的,其说理工具是阴阳五行等概念,诺贝尔奖评委懂吗?其二,中医让我们健康了,自己开心就是,何必去执着于得个什么奖来证明呢?其三,中医的临床可重复性与现代医学不同,当前的循证医学没有办法证明中医的科学性。


法国《新观察家》报道,一批法国科学家经过对小白鼠长达两年的实验,发现被转基因玉米喂养的老鼠普遍患上肿瘤和多器官衰竭。当现代科技被膜拜时,科技转身变成了谋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借口,也就是谋财害命的工具。当前我们的健康因转基因食品而遭受巨大威胁,黑暗正笼罩着食品市场,我们当何去何从呢?


医道至简,而其理则渊微难明。故欲宣传中医、推广中医,非以众人都可接受之言辞不可。若拘于高深名词,深奥理论,则大众皆不能懂,自然敬而远之矣。余意治医当放低心态,宗海纳百川精神,以卑为用,卑法地,卑之毋甚高论,则易于行世。对中医而言,若人人能知,人人能行,此始为医之中庸之道。


中医源于生活,亦不远于生活。子曰:道不远人,医道更是如此。或有为医者,不肯从俗,执孤高独见、泛滥其言辞,辟出新论,貌似精微,实则粗疏,此与世俗相违,人皆敬而远之,必难与众人同行。如此为医,炫耀识见,拘泥文字言说,刻意求精,其所偏已远,决非敦厚之道。故曰:医本不远人,为医者自远之。


最近台湾積木文化出版了繁体版的《选择中医》,方便喜欢读繁体文的诸位中医爱好者。京东网上商城有售。当前西医为整个社会的主流医学,但大众的生命与健康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保障。面对病痛折磨,我推荐中医。我主张:选择中医,选择健康。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中医,接受中医,最终受益于中医。

(十四)


医学是一门既充满康复的希望,又造就无限遗憾的学问。俗语云“药医不死病”,病都是可以治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因此大医施术,往往药到病除,甚至挽回造化,起死复生。另一方面,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就应该直面死亡。当病至膏肓,良医亦徒然无措,无奈之中充满遗憾。


医学应该是温暖的,病人在苦痛彷徨中需要医生的诊疗技术,更需要医生的关心安抚,但现实情况却正好相反。当前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进步了,但也倒退了。医学与科技相结合,让许多危重病患得到了康复,但医学的本来面目却在褪色。病人周围往往被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所包围,医生离病人却越来越远了。


有人说“西医让人明白地死,中医让人糊涂地活”。在我看来,所谓的“明白”不过是拿“科学”来欺骗自己,说是“掩耳盗铃”也不为过。而“糊涂”虽有自嘲的意思,却透出高明。毕竟,医学存在的唯一标准只在于能否治病。选择糊里糊涂地恢复健康,还是明明白白地迁延不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


我认为,医生在诊治病人时应该用手触碰病人的身体,对病人是安抚,对医生也利于判断病情。很幸运我从事的是中医,在临床上我需要经常触诊病人。特别是针灸过程中,需要循经选穴,推压摩按各处反应点,以判断经络虚实,寻找治疗穴位针刺时左手按穴,右手刺针,并需辅以必要的导引手法以引气至病所。


中医治病,非常重视正气。正邪交争而生病,标在邪气入侵,本仍在于正气不足。比如,过敏反应的本质是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对环境刺激产生抵抗反应。正确的治法是扶正固表,从自身上找原因,或针灸或汤药都可治愈。但如果不从内求,反而去查找致敏源,然后努力躲避这些致敏因素,这也算是高明的治疗吗?



一奥地利朋友腰痛,去看医生。医生问了几个问题,开了几张单子,就让朋友去抽血、拍片。然后医生看了看检查结果,开了几种西药,就算是结束治疗了。自始至终医生都没有亲手检查一下病人的腰部。我不知道国内的医生是否也如此。若机器设备成了诊断病情的唯一手段,医生不肯亲手触诊,这也算是医学进步吗


病人不仅需要正确的治疗,也需要心理安慰。如果病人接触的只是冷冰冰的机器设备,接受的只是药液药片,得不到医生的安抚与关怀,病情能顺利康复吗?试看ICU病房,重病患者像是流水线上的零件,围绕着病人的是各种科技产品,看不到医生的面孔,更见不到他们的亲人。如此医疗,如何让人信赖?


今日新闻:16岁女孩患再障,服西药后反而产出浓密的络腮胡子。西药副作用巨大,由此可见一斑。此病用西药不过是雄性激素加免疫抑制剂,药费极贵,虽然有效,但副作用让人没有办法接受。病人既然已经债台高筑,何必执着于昂贵的西医西药呢?换个思路,选择一下中医,又便宜,又有效,有什么不好呢?


病人经常会说“不管花多少钱都行,就是想弄清楚得的是什么病。”我有自己的理解。一则纵然知道了是什么病,又有什么用呢?为了诊断就已经花费巨大了,治不治得好还不一定。二则应该这样想“管它是什么病,先治好再说。”三则西医的诊断靠谱吗?如果给个某某综合征,也算是明确诊断了,等于还是不清楚。


受“科学”的西医影响,不少病人迷信于西医的诊断,认为看病一定要先诊断清楚。岂不知医院投资了大把的机器设备,就等着病人来消费呢。病人还没有治疗,诊断费用已经花去不少,片子拍了一大堆,化验结果一大叠,想来真替病人感觉冤枉。诚然明确诊断可以避免误诊,但凭良心而问,这些诊断真的有必要吗?


(十五)


有病人说“我相信机器的诊断,因为那是科学。”岂不知近数十年来正是由于诊断机器的普及,临床误诊率才大幅上升。当前能独立准确诊断的临床医生越来越少了,离了机器设备医生几乎不能从事临床了。如果每个医生都以临床为本,同时多途径提高自身医术修养,相信诊断水平会更高,误诊率也会降低许多。


我认为医生看病除了问诊之外,都要触诊,并详细检查身体患病部位。然后以机器诊断作为辅助,这样误诊率才低。但曾经几何时机器诊断代替了一切,每见医生问几个问题之后,即开出一堆的检查单扔给病人。而不少病人愿意花钱做各种检查,认为机器比人的诊断更客观。如此亦提高了医院诊断设备的高效率运转。


某医院为提高疗效,花巨资购进国外高精度的诊断设备。一年后统计发现误诊率不降反升。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各家大小医院都以拥有先进诊断设备为荣。医生过分依赖机器设备,必要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经验判断水平越来越差。我们生逢其时,如果生病,面对如此医疗现状,怎不心惊胆战。所以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临床误诊率为何高居不下?有专家认为:医学经验不足占25%,医生问诊与体格检查不细致占17.3%,医生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占17%,医生过分信赖或迷信辅助检查结果占14.7%。从医护人员方面找原因有四:一是责任心不强;二是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三是临床思维能力欠缺;四是理论基础差。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世有学医者,不趋常规平淡,每喜奇谈高论,用非常之法,施峻剂猛药,以此炫耀其能。岂不知临床所诊治之疾病,多属常见。纵偶遇奇症怪病,亦不过百中一二。且医者惟能精熟常规,通其常法,然后方能以常达变,从而变化无穷。否则执非常之法,欲治非常之病,病既不可得,法亦失其度,欲求近功,反速致危。



今日新闻“4家医院拒绝收治高危孕妇,致胎死腹中”。有专家认为:“唯恐胎儿在宫腔中腐烂引发一系列感染,威胁到产妇生命安全,继而引发医患纠纷才是医院拒收的高危产妇的主要原因。”医患关系紧张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医疗工作。医生天职本在救死扶伤,但宁违良心也不肯出手救治,世道如此,令人心伤。


今日新闻“内地白血病患者激增,环境恶化过度、农药是诱因”。有专家认为:放射性污染、室内含苯装修材料、过度使用农药、临床医疗垃圾乱丢弃、食品受污染(使用地沟油、有害添加剂)等多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诱发白血病。在中医看来,白血病属虚劳证,其本质在于阴阳脏腑血虚损。因此扶正补虚是正治。


当前癌症患者越来越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认为,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人们置身于各种化学物质组成的环境中,可能潜伏着诸多致癌物。基因之外,环境致癌逐渐为人所重视。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几个重要原因:饮食中含大量的有毒物质、吸烟、精神压力等。以上因素都会致癌。而预防癌症远比治疗重要。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数据:我国每千名儿童的儿科医生数约为0.26个,每个儿科医生要照顾近4000名儿童。北京儿研所:每天接诊近6000人次。假设75名医生同时出诊,每人一上午要看40个病人。数据触目惊心!一小时诊治十个孩子,质量能够保证吗?年轻的妈妈们,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何不尝试选择中医。


医生当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和活力,即使病情沉重亦不要轻言放弃。面诊时多跟病人说一些积极的、向上的语言,有助于病人缓解不适。况且,当前的医学水平尚未能完全理解生命的机理,因此言不可治者,是未得其术,可建议病人另寻高明,千万别动不动就下个绝症的诊断。病本非绝症,却被诊断吓死,医之过也。

(十六)


人的一生,科学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如说,宗教信仰、艺术欣赏、情绪变化、幸福感觉、爱情、生存希望等等,都与科学无关。但不少人迷信科学,认为科学是万能的。一旦科学说是绝症,马上陷入恐慌,自认必死无疑。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如果科学的诊疗观点让病人失去生存的信心,我倒认为不如没有科学更好。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工具与成果,但科学并非真理,科学仍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若我们遇到科学解释不了的生命现象,比如针灸、穴位实质等,正确的观点是承认科学尚有不足,而不是直接盖上“不科学”的帽子。有些人面对中医的临床疗效却视而不见,反而污蔑中医,叫嚣取缔中医,若非科学盲,即是别有用心。


在国内总有些人把中医贬得一无是处,认为只有西医才是科学。他们盲目地否定中医,看不到中医在临床治疗以及养生保健中的巨大作用,反而认为中医有效不过是偶中,或者是诊断错误,或者干脆是病人自愈了。这些人应该来国外看看,在欧洲西医非常发达,但还有大量的疾病没有办法解决,病人反而求诸中医。


不少人习惯于一个语言定式:这是科学的吗?对于中医,这些人总喜欢拿科学来评价,但科学解释不了中医,于是就认为中医“不科学”。但中医能看病,这是铁打的事实,如果否定事实,能算是科学态度呢?遇到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应该承认科学有所不足,而绝不是一棍子把现象打死,污蔑为迷信、“不科学”。


近三四百年来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征服世界,西方文明以及其价值观亦被广泛承认。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完全西化,传统文化被抛弃,其中就包括儒学、中医、文字、信仰等等。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就中医来说,黄元御陈修园等医家足以顶天立地。我们完全可以看淡按西方文化标准设立的诺贝尔奖。


科学的发展让人类可以认识并改造世界,但如果以科学作为对待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标准则会走入极端。按科学的观点来看,中医、祝由、宗教、艺术、人类思想等都不属于科学,但却是客观存在。一些人自诩为科学人士,却否定一切不科学的事实,认为都是迷信。真正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事实与实践。有些人被科学迷惑了头脑,认为打击污蔑中医才是科学行为。


除非让地球上活着的每个人都作小白鼠,否则任何西药都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动态的特异的个体,都与他人不一样,且每个人的生命状态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着。对于这一点中国前贤早有认识,并清清楚楚地写在《内经》里。人类生命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当前的科研思维手段还有待提高。


多年前我曾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的国际教育工作,某一天一位留学生跟我说:好羡慕你是中国人,真幸福。我莫名其妙,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她说:你母语是中文,可以直接阅读中医经典,有那么多的中医书可以自己领悟,而我只能看翻译的。这事对我影响很大,原来我自己身处宝山而不自知呀!


二、论学

(一)


建国这么多年了,中医的培养模式完全按照现代科学的培养方式,结果沦落到今天的如此不堪境地。我认为中医是形而上与形与下相结合的医学,当前高校的教育制度不合适。还得从传统的方式入手,以师带徒最为合适。且培养一个成就一个,远较大学制度高效。


师承是继承中医的根本方式,这与现代科学的大学教育模式完全不同。中医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学习观天察地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并且,需要感悟。拿自然科学的高校教育模式来传承中医,其结果已经证明是失败了的。政府应该思考中医的传承问题,结合中医的实际状况,加大推广师承方式。


中医将来的希望在我们年轻的一代。前贤的成就斐然,我辈当能跟上去。我主张为医者博学于文,而返之以医。文则包括天文、历法、文学、诸子、史学、经学等,都当尽心研究。之后,返归于医道,奠基深厚,方能有所成。正如古人所言: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即是的证。


余意:治学,其人之心要大,要有作卓然大家之理想,而后博学专精,久久用功,自能有一番成就。唯其心大,故能博采诸家为我所用。如从医,若只是沉浸于医术,于文史诸经概无所浏览,终是囿于医中,其修养难达极致。观历代名医,多精于文,即是明证。心大而识见必高,心小而见解必低,此其一定之理也。


立志从医作学问故为要紧,更要紧处在于培养高尚人格。观司马迁以高尚人格而著史,其史格自高;班固不能有此等人格,其史著终未能达到极致。再退而思之,作任何学问,其人必先有一番修养、一番境界、一番情感,然后抒之于文,始能力透纸背。未见碌碌卑鄙之流而能做出千古文章者也。故吾曰:精神出学问。



作学问,需重视学术根基。就中医而言,众人皆知需下功夫于四大经典。然而亦需知中医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精研四书五经极是重要。以四书五经为本,而后兼及诸子及前四史,再返而攻医,则医之品格自高,修养自丰,而境界亦扩。若只从几个方剂入手,追求一病一方,则根本不固,只治一端,其医亦难以精通。


医者,亦文之余事。不识文,焉能知医。故欲从医,需尽心于古文,可研先秦诸子,亦可读后世散文。余意诸子文采最高,若能自此入手,既可丰富文学知识,又能通晓经典,还能了解中医经典产生之历史背景。于做人、进学、提高医术修养皆有裨益。因此,善从医者,必属意于文,而从文自秦汉诸子始最是捷径。


临床上每有医生以中西医结合为荣,实则中不中,西不西,或者根本就是挂着中医的牌子,卖着西医的药水。而且,这种人往往瞧不起中医,进而攻击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真正的中医,我认为只能是纯中医。中医与西医,二者思维模式不同,从何而结合?所谓的结合不过是拿西医标准要求中医,最终是否定中医。


数理化是实证科学的东西,而中医是比类取象的学问,一为形而下,一属形而上,风马牛不相及。现代教育重视数理化学习,自然也就远离了传统中医的思维模式。所以,数理化学得越好,越是相信实证的科学,从而越是远离取类比象的思维,南辕北辙。中医式微,也是必然的。至于中西医结合,根本是不可能的。


现代中医为什么越来越不景气,除了被现代西方医学打压之外,更重要的我认为是中医传统思维模式的缺失。中医是一门与天地相应的学问,医者要有观天察地以应之于人的思维方式。可惜的是,现在的大学教育远远偏离了此路,反而追求形而下的机械论。所以说把中医带入死胡同的,恰恰就是现在的大学教育模式。

(二)


学习中药,现在的大学《中药学》课本最坏。中药学是格物致知的学问,要求取类比象,而不是分析成分。我们学习中药,就是要掌握这个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拼命地背诵每味中药的现代功用。古人观天察地,自有一套致知的学问与方法。掌握古人之所以观测并掌握中药的方法远比记诵其功用更为有意义。


我在大学任教多年,曾反复比较过五版以来各版中医课本。对比再三,仍觉五版最为可取。一则,多系民国以来中医大家所著,近年来多已不在人世。二则五版更接近于传统风格。三则尚未受太多西医影响,算是比较纯粹一些。四则,曾历经二十多年大学应用,能经得起沉淀。再者,我所学即是五版,亦有些感情。


中医五版教材的编著亦极是严谨,远不象现在的教材,通篇都能发现错误,实在可恨之极。但五版教材亦有许多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各科教材之间互不通气,各编各的。比如:中药、方刘与内科互不兼容,学生学得辛苦,老师教的也辛苦。更且五版仍显得现代气太重,不够传统,且未重视传统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六版中医教材亦有可取的。比如梅国强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讲义》,人卫版的,自认为算是伤寒论教材中最好的了。再如《医古文》,各版都有自己的风格,亦皆可对照学习。我现在手边放着的就是21世纪版的,极不错。还有《中医各家学说》,各版都有特点,可互为补充。但《中药学》是越编越差,几不可读了。


作为大学中医教育,我认为有三点要求:一则,重点要教的是中医的思维模式,次之才是中医知识。一个只会从书本到书本的书生,是不可能成就大医的。可惜现在的大学教育只重知识教育,于思维则完全忽略了。是可叹可惜可悲哉。二则,要培养学生自学中医的能力。这方面首要在古文的教育,可惜亦未能引起重视



作为大学中医教育的第三点要求,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室所学当与临床治病结合起来。现在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先在学校里学四年,最后再实习一年,然后毕业。如此,学生四年所学根本就无法与临床相结合。这样的教育与其说是培养临床医生,不如说是培养读书匠。学生远离临床是为教育的大忌


我常梦想着,如果我可以重新上学,我就把语文课本从头背到尾,每篇必背,从初一背到高三。我相信,课本所采诸文皆是历代精品,可惜,老师不要求学习全部背诵,以至于空学多年,仍未能打下坚实的文字基础。现在的学生如果能花些功夫背诵一些精品文章,对于将来做学问会有莫大的好处,此时我是深有所憾。


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经验全在于中医。传统文化偏于哲学理论,而中医则是治病的学问,其意义在于临床实践。吾辈学习传统文化,总要落在实处,习医乃是不二选择。因此,中医是活的哲学,是哲学在于人体生命健康中的切实体现。我很荣幸,此生能有机会学习中医,并且,能借中医而实践传统哲学思想。


中医以阴阳五行为指导,重视脏腑气化功能,是关于身与心的医学,而西医以唯物实验为指导,重视形体生理,是以解剖为基础的医学。由此造成了两种医学体系的完全不兼容。因此,中西医要结合完全是不可能的。目前的结合不过挂羊头卖狗肉而已。手上挂着药水,嘴里喝着中药,即是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了。


中国是一门自然学问,讲究的是人与天地之间如何和谐相处。中医强调,人生于天地之间,亦必然受天地运动规律的支配与影响。人之生老病死皆与天地运行相关。因此,中医的诊断与治疗都可考虑天地之规律,并与之相应。明乎此,则已可入中医之门。舍此而学中医,则终在门外徘徊,难契于大道。

(三)


学会自然的思维模式远比背诵几句经典重要。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按天地运动规律来思考并指导人的诊疗与养生。这种思想即是传统中医思维模式。要学中医,就一定要先掌握中医的思维模式。在当代发展中医非常之不易,既无关政策,亦无关西医,而是中医人的思维模式能否回归到秦汉之前的那种活泼泼的状态。


现代科学讲究提实证,是形而下的学问,而中医讲究的是天人相应思维,不追求实证,重视的是形而上的层次。我们都是从数理化里爬出来的,思维定式已经科学化了,再去琢磨形而上的东西,就容易产生不理解。因此说,越是精通数理化,离中医的思维模式越远。而为了学好中医,只能多感受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


思维思维模式的东西是关键。否则南辕北辙,终离中医太远。其实,中医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就已经死了。从此经典永远成了后人逾越不了的高峰了。中医的思维丢了,中医亦谈不上创新了。只能在继承上下点功夫,一代不如一代了。中医的没落其实已经近两千年了。


中医之所以没有被历史所抛弃,是有其原因的。一则因为其强大的疗效,是一门能够治病的医学体系,而且特别擅长治疗各种危急重症,更别说各种慢性病。二则因为其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即使西医再怎么发展,也永远不会完全占领中医的市场。中医扎根于传统文化,只要文化不灭,


我认为中医的本质是精确的,而非是模糊的。我曾经与一些西医专家讨论中医,他们认为中医太模糊。比如同一个人的病,十个医生会开出十分处方,显得不够精确。其实,这正显示出来中医的魅力。举例来说,我们饿了,一定要吃馒头吗?饺子行不行?米粉行不行?中医治病亦如此。大方向正确才最重要。



西医认为西药的用量非常精确,中药的用量则因医而不同,似乎不够科学。岂不知中医的文化特点就是一种模糊中的高明。比如吃饭,是吃一碗,还是两碗,好象也不必精确。中国的厨房里是不需要量斗和天平的,但西方人做菜一定要精确计量,结果味道反而不好。中药亦同此理。高明的中医就如同一位烹饪高手。


中医治病,讲究的是对证的把握,这是非常精确的,要不得模糊。而辨证之后的治法则诸医皆可不同。比如感冒发烧咳嗽,辨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既可以拔火罐,也可以喝姜糖水,还可以吃辛温汤药,是用麻黄还是用荆芥都不是太大的问题,或者针灸,或者蒸桑拿,总体的治法都是开表祛邪的,而且都能迅速治愈。


以做菜为例,同样的菜,每位大厨的做法都有所不同,味道亦各有特点。这似乎不科学,但这正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高明。中医大师亦如同大厨,于百千药味中随心意而调和出百千味道,适合于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即是中医的证,味道即是治法与方剂,而调药之法,在于一心,随心所欲,方显高明。


中医的特点,看上去似乎模糊,其实理在其中。这个理是精确的。比如去北京既可以坐飞机,又可以乘车,甚至步行也可以。治病总有个证,证是精确的,这需要医生的临床功夫,这是大方向,不可或改,之后的治疗方法则百花齐放,千医千法,但总能归结于终点:阴阳调和,气血通畅,正复邪祛。


我不相信现代医学的心理疏导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心理疾病都与体内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因此,善治者或用针,或用药,或用手,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疗。许多精神情志疾患都存在着机体内在的不协调,这才是疾病的根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