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10|回复: 0

董洪涛博士选择中医微博集之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1 08: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


相火藏于肾水之中,则肾水可温而能生木。相火只有下藏才能温肾,如果上浮则失其位而为患。临床所说的上火,即指相火不安于位而上浮为病。相火越是内藏,其温肾作用越强。肾水温而五脏得温而阴阳气血运化正常,肾水寒则五脏阳气不足而气血运化功能下降,导致脏腑间平衡失调而病生。


我一般不太重视西医所检查的肿瘤标记物,我更重视病人的感觉,包括症状以及舌脉诊等资料。如果病人精神好转,食欲大开,睡眠良好,精力旺盛,大小便正常,即是病情缓解的表现。至于是不是一定要求指标好转,则不需深究。对于肿瘤病人,我也建议不要太过于执着于指标,应多重视自己的感觉


风为百病之长。意思是说诸病多与风相关,比如常见的中风伤风感冒、风湿等等,皆因风而病,再深而思之,即使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等,亦与风有密切关系。风邪自表入里,自三阳入于三阴,生成诸症,变化多端。故善医者,当执着于六经层次,随经祛风。能明确此理,则自然不会拘泥于西医病名。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重视辨证论治,体质不同,一人一方,同病不同方。但有时我很无奈,经常被病人拿个西医病名要求处方开药。我们都是学数理化长大的,从小接受的实验科学教育,西医自然就成了医疗体系的标准。因此,我也非常能理解病人的行为。但若想真正治好大病重病及各种慢性病,中医则非辨证不可。


中医治病,非常讲究体质与辨证。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病症,亦会出现不同的处方。有人说,这就是中医的不科学性,因为不能重复。我的观点正好相反,这反而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中医的个体差异性与不能重复性最显出中医的以人为本思想,也最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发展中医,就是要按中医的规律办事才行。



下肢粗壮属肾精充足是指先天的,后天锻炼出来的不能算数。至于满腿肥肉那是脾虚湿盛之象。如果认为下肢是身体末梢,不是根,那是不理解中医理论。有句俗话说“大风吹倒无根树,伤寒偏死下虚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下元不足,风邪侵袭易生大病。而下肢粗壮之人,得土气旺盛,先后天皆旺,自然少病。


有些人天生下肢比较粗壮,在男人尚可,在女孩子则颇为郁闷了。当前世风尚瘦,一双粗腿总有些不合于时尚。但人体以下为根,又肾为人之根本,因此腿粗正是肾精充足的反应。下肢瘦弱,如树之根细弱无力,怎奈大风之催刮。肾精足则人易长寿,肾精不足则易中风。因此下肢粗壮足以自傲,何必自惭形秽呢。


脾主四肢,主肌肉。如果肌肉粗壮,似属脾实。但下肢天生粗壮,却不关乎脾,而是肾精充足的反应。后天锻炼可使肌肉粗壮,但这是把脾气调动起来了,反应出脾气健旺。真正的肾精充足反应到腿部是指下肢肌肉结实而有力,绝非虚肿,亦不是肌肉松软无力。有些人足踝上略肿,那是脾虚。如果内踝后肿,是肾虚


我临床治疗哮喘发现,当哮喘减轻时,病人往往会出现皮肤病。而当皮肤病缓解时则哮喘又往往加重。此为邪气因正气盛衰而出入。正虚则内入肺脏而为哮喘,正盛则透出肌表而为皮肤病。故善治者,当趁邪气透出之机而扶正解表,从而大病可愈。若是当成皮肤病来治,滥用激素等西药,则正伤邪深而终成痼疾顽症。


治疗大病重病,当邪气外透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反应,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如何判定是排邪反应,还是病情变化,这需要医生精确辨证。既不能把祛邪反应当成疾病来治,亦不可把一切症状变化都当成祛邪反应。我的观点是凡病情向外、向末梢、透表等离心方向变化的,都可考虑是排邪反应。详细请参考《选择中医》。


(四)


冬天则阳气敛藏,邪气亦因之而内入,哮喘易发作。至春阳气升发,祛邪外透肌表,易见皮肤过敏等表现。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亦不同。在冬则扶正为主,兼治其喘。在春则借天时而扶正祛邪,重在开表透毒。至夏阳气升浮,邪气亦外浮于表,最是治哮喘良机,三伏贴即为良法。此谓冬病夏治,亦善治者治皮毛之意。


我们进入桑拿室,首先感觉很热,之后皮肤开始痒,汗一出透,而皮肤痒即消失。由此,我豁然悟出了皮肤瘙痒的治疗思路。皮肤瘙痒是火热郁于皮下,内不能入,外不能出,火热灼烧,发而为痒。治当用汗法,通过毛孔泄出内郁之火,再配合清法以祛其火热,则瘙痒可去。此亦麻黄连赤小豆汤方义真谛。


临床每见头部病变患者,如脑瘤脑外伤瘀血、精神病患等经针灸或中药治疗后,在太阳经或者督脉上有皮肤反应,甚至是一片皮肤红疹。有的反应在大椎穴之下,有的在小腿承山穴之下。此是寒浊毒邪自太阳或督脉排出于体外,先在其经络上打开一个排邪的通道。一段时间治疗之后,皮疹消失,其病症亦消失。


近日阿尔卑斯山区天气突然变冷,且阴雨连绵。正近夏至节气,人体阳气当宣散外浮。寒主收引,受寒气侵袭而卫气内敛不开,阳气遏滞于筋骨肌肉皮毛,不得宣通。因此表现为风湿骨痛、筋骨酸楚、肌表紧缩感等,且平素肩周腰腿痛病人亦易疼痛复发。当注意保暖以防寒,并适当服麻黄类处方以开表宣通阳气。


今日诊治两位老奶奶,都是八十多岁,但精神很好,面色红润,且打扮入时,看上去就如六七十岁。两人都来治疗老花眼,检查其周身,极少见黄褐斑,且下肢皮肤光滑,没有明显瘀滞的血络。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老年人若见下肢青筋暴露,或皮肤粗糙不华,多是下焦不足,气虚血瘀,当及时扶助正气,活血通络



人生天地之间,亦受天地影响,善治者可借天时以调理健康。将近夏至,阳气升浮,此时人体血脉亦温运通畅。因此,治疗血瘀血滞诸症最是时候。特别是体表见青筋暴露,或者血络瘀滞明显的人,都可在此段时间及时刺络出血,以助血脉流通。同理,一月之内月圆之时血气升浮,一日之内中午血脉最为通畅。


近数年来我在临床上极为重视针灸疗法,自觉疗效颇为令人满意。一般来说,多数病症都可一诊取效,甚至于当时见效。但仍有些病患效果不明显,甚至于数诊仍未见效。此时病人急,我心里也急,于是多次反复问诊,尽量精确辨证,并努力尝试其他针灸思路及取穴方法,并安慰病人增强信心,效果慢慢也就出来了。


术后出现伤口部位奇痒难忍,这绝不是排邪反应,是伤口被风侵入,风动而痒。任何手术之后都需注意千万别吃鸡鸭鹅鸽子之类动风之物,甚至包括蛋类,特别是翅膀,吃后最易动风,不可不忌。可用艾条温灸局部,有祛风止痒,促进伤口快速愈合作用。亦可针刺大椎、风池、风府曲池血海诸穴。


秋冬人体阳气内敛,四肢当凉不当热。生活中常见有些年轻人冬天亦觉热,只穿一点衣服而不觉冷。这不是正常现象,是肾中的相火过于外泄了,暂时会出现不怕冷的现象。数年之后当相火消耗得差不多了,阳气一收,就会反而出现畏寒肢冷。因此,建议及时诊治,敛相火以归根才是治本之道。


中医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指标或病情变化。这时医者要镇静,分析是不是排邪反应或正常反应;病者亦需了解治病的可能反应,遇到反应时,要淡定,不要慌里慌张地放弃中医,反而选择其他治疗。我曾治一女孩满脸痘痘,服药后短时加重,但病人坚信中医,知道是邪气外透的正常反应,继续服数付而痘痘渐愈。

(五)


朋友发现两乳房外侧有六颗乳腺增生结节,经来则胀痛。舌尖边略红。我以疏肝养血为法处方。服两付后乳房胀痛加重,不能触碰,且下肢见红疹发出。朋友担心是不是病情加重。我嘱咐说这是排邪反应,肿块被攻动,内伏热邪透出体表,嘱继服。两天后再检查,诸结节完全消失,医生反复检查,叹为不可思议。


面对一堆复杂的病情,学会临证思辨,这对于提升境界最有帮助。我教学生看病,总要引导其分析病因病机,慢慢引出六经证型,用何方何药,何为君臣,自然一目了然。病情自表入里,自阳入阴,有其变化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执简御繁,临证不惑。疗效的提升需要自己思悟,但必要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三阴病症或三阴体质的人在中医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烧咳嗽,往往是排邪反应。内伏的邪气外透,一定要用温阳开表的方法来助阳宣透。若不能精确辨证,可直接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小剂量服之,退烧止咳效果明显。如果滥用寒凉中药或抗生素退烧,则可能把好不容易透出的邪气又压入体内,导致病情反复难愈。


大鱼际近掌根部位属胞宫,此处可诊断子宫的问题。比如若此部位青筋明显,则往往是胞宫血瘀血滞,病人多表现为子宫肌瘤,或囊肿,或有下腹疼痛之类病症。若见青暗,则多属胞宫虚寒,会出现不孕、腹痛、月经失调或闭经等问题。对于下腹部胀痛不适若与胞宫相关,挑刺此处青筋出血,可以迅速缓解不适。


我在临床上经常会见到有的人左手腕掌面尺侧有明显的青紫色血络,位置大约在神门、大陵与内关之间。这是心经与心包经的循行部位,此处见青筋表示心经血瘀。有此种征象的病人时会有心区的诸多不适,包括心慌心悸、怔忡、胸痛胸闷等症状。及时服些活血化瘀的药方如血府逐瘀汤,或者针灸可改善症状。



邪气自体内向外排出,有时会郁于皮下,发为或大或小的各种红疹子,时会搔痒难忍。需知这是内邪外透,说明之前的治疗思路是正确的,好不容易把内伏的邪气透出体表。某种意义上说,病情是减轻了,但痒的症状令人不舒服而已。透出一分邪气,就减轻一分病情,并且恢复一分正气。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入秋之后,感冒咳嗽病人颇多。暑气正旺,毛孔未闭,骤然得秋金收敛,外寒因而内客,影响肺气宣降,则为感冒咳嗽;郁而化火,则为发烧;营卫失调,胃气不降则会呕吐。有湿热留滞则苔黄,有湿无热则苔白。古方有葱豉汤,温胃解表,兼以和中,对入秋之后的各类感冒咳嗽,早期出现以上症状时颇有良效。


一代医杰徐嗣伯认为,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因此有高风面热之症。此即现代高血压病所出现的面热瞀眩及中风初期的风火僭张证。此论发千古之秘,惜未引起历代医家重视。今人治高血压多在重镇潜阳及活血化瘀上打算,而不识其证本质在于风。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徐氏主张用续命汤


农村有这样的说法:“屁股大的女人能生娃”。按中医理论,屁股大小与肾气关系密切,屁股大则肾气充足。督脉、膀胱经胆经循行于臀部,此三经气血充足,则臀部筋骨肌肉得以濡润,故臀部会膨大。再者,以上中下三焦来看,屁股大则下焦充实,下焦由肾所主,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则下焦气血健旺有力。


再论大屁股与粗大腿。腰臀以下属人体的下焦,若下焦气血充实,则臀大腿粗,长得比较壮实。下实则气血归依,不易上浮。因此凡易发作高风面热、闷瞀晕胀之类症状的人多属上实下虚,上焦蓄实,下焦亏损,风火相煽,上泛高巅。此类人臀必小、腿必细。所以说,臀大腿粗的人不容易患高血压、中风、心脏病

(六)


三论臀大腿粗。一般来说,臀大腿粗多与先天有关,但后天亦能改变。建议可多做站桩太极、脚趾抓地等运动。曾见大学某武术女生下肢粗壮,小腿尤甚,自言长年练太极所致。再者,观察世界体坛短跑运动员多下肢粗壮有力,而马拉松、环法运动员则下肢明显细瘦,大概消耗过度,阴精不藏,此亦久劳伤肾之候。


四论臀大腿粗。此处所指肌肉粗壮,筋骨有力,看上去有力量感,但并非肥胖。若见臀腿肥肉乱颤,虽显粗大,但属虚胖,是肾阳不足,水湿不化之象。再者,大腿小腿皆粗壮则肾气更足,若只是大腿与臀部粗大,而小腿细弱,脚小,走路几不能支撑,这也属于肾精不充,最好加强体育锻炼,则精气四布,下肢得养。


相学有谓“大脚勤,小脚懒”。观察树木,根粗则地气健旺,肢叶上盛,遇风不歪。人亦同此,脚大之人,其得地气必足,因而脾胃旺盛,脾主四肢、肌肉,脾旺则四肢气血充足,故灵动有力。且脚为人之根,脚大则下元充足,上焦气血得养而精明神足,内风不易妄作。脚弱则根弱,下焦不固,肾气易虚,风起高巅。


肺德在收,其所收者,湿与热二气也。湿由土气所化,热为日光积蓄。天之阳气得肺金收敛,入藏肾水之中,为人体温煦之本。脾得阳助而健旺,则运化水液,水精四布,为人体润泽之源。因此阳气与阴精皆得肺气收敛而后方能恩泽五脏六腑。五味之中唯酸能收。故若肺收不足,出现脏腑功能失调,则需酸味以敛之。


从中医理论来说,人之生死皆在天门肺魄之出入,位居戌亥。虽出入无形,但死生之大,亦不离于此。魄散则死,魄归则生,生死转机,皆以戌亥为枢纽。为医者若能善悟此理,守住此门,则手眼通天,能救危扶困,使死者复生矣。修行者亦必自此门出入,以窥天道。故天门为宇宙万物生死之根,不可不通。



天门位于戌亥。《连山易》以艮为首,艮者先天戌亥之位也;《归藏易》以坤为首,月卦坤居戌亥;《周易》以乾为首,乾亦位于戌亥。由是言之,古圣作《易》,皆重戌亥,是谓天门,是为生死之门,万物之所由生所由死,皆从此门出入。因此我辈学医亦当从此门入手,参悟万物生死玄机,进而可为善医之国手矣。


一男病人患头痛,每天气变化之前一两天即发作。先针悬颅周围压痛点,向后斜刺,痛即霍然。再针列缺透阳溪以调补肺气。按中医理论,肺主治节,即调整人体与自然天气之间的平衡。若肺虚不能治节,则人体阳气与天气平衡失调,因而病作,此即气立为病。推而广之,凡因天气变化而发作的疾病,都可考虑治肺。


对于有时间规律的发作性疾病,古人有“日发申脉,夜发照海”的经验。凡病若白天发作或加重,则取申脉;夜晚发作或加重则取照海。我临床治疗夜间肩关节疼痛,按压照海有良效。治帕金森病眼球僵直,夜甚,亦灸照海有效。治高年病人每夜半即发烧,多年来更替名医无数,了无寸效,灸照海亦见奇效。


临床所见的多数病症都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发作规律,阳虚阴盛,故病如此,当重视照海穴。且古人明言“阴维为病,阳缓而阴急。阳维为病,阴缓而阳急。”善针者从中能悟出治病的思路来,特别是对于各种发作时伴有时间规律的疾病,深悟阳维与阴维二脉的生理与主治特点,临床实践中必有收获。


学医要时刻保持着中医的思维,对于生命现象、生活所见及自然规律要有中医的分析。比如吃什么健康,不要总想着维生素蛋白质,要分析食物的四气五味;雷电固然是带不同电荷的云层碰撞,但也要知道冬天打雷会外泄敛藏的阳气,至春易生温病;“瑞雪兆丰年”,是因为阳气更好地收藏。如此之类,皆需存心。

(七)


肾在志为恐。见有易惊易恐之人,必是素体肾虚。有人爬高而双膝酸软,有人害怕而二便自出,都是恐伤肾气的表现。亦有人喜欢攀岩,爱玩滑翔伞,这些必然属于肾气充足之人。临证时当多关心病人的体质,肾气虚实,有时并不表现在病状上。同感邪气,但因体质不同而有因寒因热的变化规律,医者需在此处用心。


曾在某医院会诊一水肿病人,未见其人,先听到其声,呻吟不断,有气无力。面色苍白无华,脉沉软无力,尺脉尤甚。中医有望闻问切四诊,但临床医家多忽视闻诊,需知听其声,辨其音,亦能有助于诊断。按中医理论,肾在声为呻。闻呻吟即可提示病已入肾,再兼舌脉问诊,则基本上可以明确是肾虚水浮的诊断了。


临证时,若病人说脚痛,是不是指足痛呢?在广西很不一定,当地人把整个下肢都看作脚,因此脚痛可能是大腿痛,也可能是膝痛,或是小腿痛,也可能是足痛,需要医生详细问诊才是。查字典,古人多指小腿为脚,后来字义演变,脚只指足了。但大腿也称脚,估计是民间误传所致。同理,在广西手往往指整个胳膊。


俗云: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按中医理论,腐为湿气化致,湿郁于木内而化热,湿热蕴蒸则木腐而虫生。因此,虫得木气而生,非厥阴风木之气不生;虫得湿气而化,非太阴湿土之气不成。中医治疗人体的虫病,必酸以泄木气之郁滞,辛以散蕴蒸之伏热。且酸苦同施,酸则厥阴风木敛泄,苦则太阴湿土可燥。


我们的机体既有无形的阳气,又有有形的阴液。阳气无形,能维持生命活力;阴液有形,能载气使阳。健康的生命往往阳气宣通,阴液平衡。生病后则阳气易弱而阴液易盛。阳气弱则气化不足,阴液盛则聚积为患。善治者当扶阳气、助气化、祛阴浊、复平衡。治疗过程中出现排出痰浊水湿的反应,多属阳旺气化所致。



中医治病最重治神。治神包括两个方面,一则病人要静心平息,且对医生对康复有信心。二则医生平时练功,保持一身正气,阳盛则阴邪自退;时常使内心安祥、宁静而灵明,虚怀若谷;诊治病人时要嘱意患者,必一其神,心怀慈悲救人之心,戒心浮气躁、笑语喧哗;处方用药或运针施术时心中澄清神明,不杂乱念。


我认为治疗一切虚损之证,或在气,或在血,或在阴,或在阳,都当先健运中焦。且不管何脏何腑之虚弱百病,也不管四肢四骸之拘挛疼痛,总都与中焦气血不足有关。因此,针灸临床中我最重视脾胃。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正是对证之穴,或针或灸,都能培补气血。十四经之运行起自中焦,中焦健运,百病自除。


吴茱萸辛温开破,最擅治疗中焦寒实诸证。若阴霾弥漫,寒滞作痛,非此药不能破之。阴邪退则肝气舒畅,胃阳复生,癥坚破溃,食欲增加,是不治肝而肝自畅,不治胃而胃自和。如能从吴茱萸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及延年半夏汤中深以悟之,则于吴茱萸之功效思过半矣。唯一切阴虚及脏腑有热无寒证当忌之。


脾胃为后天根本,善治中气则百病莫逃。一则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营卫和则太阳藩篱得固;二则土为万物之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邪客为患,当先治其母;三则中气为轴,为全身阴阳机枢。中气得运则四轮并行,阴阳相循,气血通贯,如环无端。故我常用中脘、下脘、气海天枢诸穴,其因即在此。


医者临床治病,见病人各异,诸证不同,病因驳杂,病机繁复,经络气血有虚有实,脏腑阴阳或盛或衰,极需细心。故善医者临证处病,必恬淡静寂,胸无滞塞,神机灵动,不执定法,心神游于疑似之处,灵犀辨于肯綮之间,如飘鸿度林,绪风吹水,渺无踪迹,不拘不泥,故能辨识精微,透悟其证而活法自成乎心中。

(八)


凡见女子丰腴色美,人中深长,小鱼际丰满红润者,多属阳明气血旺盛,肾气充足,自然较易于怀孕。而有所不孕,则多属气滞血瘀。理气活血即可,此类病人针刺最易收功。若是身瘦骨露,人中平阔,小鱼际青暗萎软,小指短细者,多是阳明气血衰弱,且肾气不足之候,则需久久治疗,短期内亦颇难收效。


劳宫处见一筋结,有压痛,两大鱼际青暗,此胃气虚寒,寒聚沫而生结。午餐及晚餐后每易胃痛,即是纳谷与故寒相争为患。当温运中焦,理气止痛。针三脘、足三里、内关、土水,不数诊而诸症霍然矣。三脘同施,加以艾灸,最温中阳。余每以此三穴为主调理胃腑,配以足三里、内关或公孙、陷谷诸穴,多能速效


临床观察一些病人,其后项大椎穴处肌肉隆起如小山丘,或有压痛或无压痛,且多见于高血压、头晕、中风等病人。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人身所有阳经在此处交汇成一大穴,阳气从大椎可上达巅顶。若此穴滞塞,阳气不畅,清阳不能上升,浊阴不能下降,则成上实下虚诸证。必针之灸之,泄其滞,通其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