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太冲之一:五 输穴之 五行生克制化,其中颇有深意,当细细体会,了解 穴位的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关系,进而分析其可能的治疗范围和治疗意义。这样的分析对于系统地掌握五输穴极有意义。比如, 太冲穴属 肝经俞穴,故治 本经所过诸病,特别是下 阴部诸症以及 妇科诸病。肝属木, 阴经俞穴属土,则是木克土,
分析太冲之二:治肝脾或者肝胃不和诸症。木主风,土主湿,故治风湿。又俞主体重节痛,故治肝经诸痛。穴在肝经,有疏泄理血之功。又 肝主筋,主动,开窍于眼,藏血,故治诸筋病,抽风痉挛,眼病, 血症以及 肝病等。穴下有太 冲脉,以脉治脉,以脉治心,故治诸脉厥、 昏迷以及 心脏病等。
分析太冲之三:配 合谷成四关,左升 右降, 气血并调,能治疗所有升降诸病、气血病、 郁证、风证、 失眠、痛证等。又贴骨进针可以骨治骨,以筋治筋,可治疗诸 筋骨诸痛。配合 灵骨穴皆贴骨进针,以止周身骨痛。此穴深刺达 涌泉,则下接 肾水,有引水生木之功,可 补益肝肾,滋水涵木,治疗肝肾诸 虚损病。
(三)
在此只分析灵骨与太冲穴,作为引子,初学者 学习穴位皆可按此法去做,进而临床验证之。不要怕错,尽可异想天开,只要有 医理作基础,就一定有其临床作用。按以上方法分析,则每个穴位都能悟出许多东西出来,从而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每个穴位的功用与临床主治。这样学习穴位,相信进步一步极快。
古人说“学医不明 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认为中医不仅要精通中药,更要熟悉经络,如此方是良医。观当世之中医,鲜有二者皆精通者。中医式微, 庸医横行,大概与此亦有关系吧。精 通经络不一定会针灸,但经络之理,与 六经、十二经、 奇经八脉皆有相关。明乎此,则辨证用方,胸中明了,左右逢源,少有滞碍。
学习 腧穴有方法,需要从不同角度反复参详。包括其穴名深义、所属经络、所在关节筋骨、所络属 脏腑、所主治诸症、是否特定穴、 针刺深度方向角度以及 针感强弱等等,皆需留心,细细琢磨,参以医理、解剖、全息、 八卦、 临床经验等,要求达到自然、通透、玲珑,心中了无所滞,贯通无碍。如果算是学会一个穴位
学习腧穴不要求急,慢慢用功,学一个精熟一个,学一经明悟一经。每个穴位都要求从不同角度掌握其义理,学通一穴,再及下穴。并且,需要亲身体会其针感,以加强认识。如此用功,至通百穴,则周身三百六十穴已经霍然无所凝滞矣。之后临证,面对患者,心中澄明, 诊脉问病,施针 刺穴,自然有满意之功。
今日读《 灵枢》经别篇,足 少阴之正“出属 带脉”,由此悟之,可取足少阴之原穴太溪以调理带脉之病,而不仅仅只有 足临泣、外关这一组调治带脉穴位。且带脉主胞胎,则太溪有孕子之效明矣。若能配合涌泉、 关元,则更具其效。
三才穴包括 百会、璇玑与涌泉,这三个穴居于人体的上中下,璇玑尤能枢转胸中大气,使全身上下交通,因此此穴组临床颇有大用。一些难治性 疾病,如 中风偏瘫、久年 痛经、精神神志疾病、失眠等等,都可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酌情配伍三才穴。再者,治疗 杂病针灸效果不明显时,亦可试用三才穴,颇可柳暗花明。
人身六经之中,太阳最外,为藩蓠,为门之关,主卫外而为固。六淫之中以 风邪为百病之长,最易侵犯太阳,渐 入脏腑,为患实多。而风之伤人,每因太阳阳弱,自后项、上背诸风穴而入,包括风池、 风府、风门,皆是风邪入侵路径。故圣人避风邪如避矢石。逢风寒天气,当护好后项、上背;若受风,则必灸以祛之。
足三里功效极大,近世有些 针灸师非常重视此穴,甚至临床不管治何病必取此穴,效果亦佳。足三里为 胃经合穴,能补后天之本,善治 胃肠诸症。经历代医家不断发挥其功用,有人认为此穴能治全身所有病,无所不疗。我临床用此穴既补虚损、又泻诸实,治疗三高诸症,并作为 美容穴,改善面部 黄褐斑,效果不错。
人之一身穴位极多,正经穴位有361个,奇穴则数不胜数,还有各种 微针系统,如 耳针、手针、足针、头针等等全息穴位,数以成千上万。因此若想完全掌握每个穴位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况且临床治病并不需要用到每个穴位,深入研悟十四经络,重点掌握一些大穴即可。所谓大穴,指经气旺盛,疗效确切的穴位。
国内曾有人研究经络穴位的电生理变化,发现经络就象一条有光亮的线路,贯穿着一个个亮点,即是穴位。这些亮点有大有小。最大的有百会、涌泉、 劳宫、 气海四个,次之有风府、 大椎、至阳、命门、 承浆、 膻中、中脘、肩井、 肩髃、 曲池、合谷、 环跳、 阴陵泉、足三里、 悬钟等。这些都属重要穴位,临床多常用。
有些穴位可称为万能穴,颇有医家喜欢用此类穴,不管什么病都取之,也多可取效。综合诸家临床经验,比较常用的有大椎、百会、足三里、中脘、风池、太溪等。临证若再随症 配穴,效果会更好。但在善针者看来也不尽然,周身诸穴没有大小之分,见症施针,随取一穴刺以手法都可激发经气,产生不错的 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