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75|回复: 0

董洪涛博士选择中医微博集之二十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1 12: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


近代学者灿烂如星,其中我非常推崇梁启超。一则因其国学境界高,著述精辟,读来极是受用。二则因其博览旁通,极尽儒道佛三家之妙,当世罕有能比肩者。几年前曾精读《梁启超讲国学》一书,此书节选梁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篇章,颇有收获。且梁氏提出《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自认为极为精辟实用。


尝读《朱子论学切要语》一书,叹为观止。余敬仰朱子论学之精微,千年来未有能比肩者。朱子继承孔孟之道,得其大成,自创性理之学。其思想之渊博,直比圣贤。定心读书,如入宝山,美不胜收。盖因朱子心存阔境,意嘱高远,故能得此境界。我辈若能深悟其格物致知之理,及之于医,则或能开出无限医学气象。


读《论语》,孔子努力实现其伟大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诚哉,儒家思想其道体大,其功亦长。若能执着于孔子精神,日日精进,终能让天下得益。儒家以天下为已任,念兹行兹,唯在“平天下”,其志亦不朽矣。由此我相信,将来儒家文化必然如东风过境,万木皆春。而我辈当熟读古贤经典,亦有备于将来。


关于读医书方法,我建议可一年只读一人之书。比如今年读张锡纯,则不再读他书,只就张锡纯书反复研读。朝夕涵咏,反复咀嚼,前后对照,左右分析。一直读到心里处,读到自己的心与张锡纯的心互相贯通,我即是他,他即是我。然后临证,则笔下药方即同张锡纯。如此读书,能积累三五位名医在胸,则临证有成。


读书有精读与泛读两种。世人多喜泛读,盖以涉猎博杂,便于求知,亦多兴趣也。不知泛读虽好,不能奠基也。泛读数年,胸内未存片言只语,只是大意,如何能化裁出自己之华篇彩章。故初学者仍需先以精读以为根本,渐可泛读而增阅历。当胸中存有数百篇范文,然后泛读诸家,则为学意境自然开阔拓达。


中学语文课本极宜精读。此皆千百年共认之精品文章。反复研玩之,熟读成诵,吟咏再三,能唇齿留香。凡此类文章,不求其多,但求其精熟。与其羡慕前贤文章,何如退而读书,穷数年功夫,自能渐得古人作文之精义。久之,意有所抑,郁而勃发,则成就豁然矣。苟能胸中存有数百篇前贤佳作,则笔落皆成文章矣。


余意,背诵经典古诗文,其好处诸多。一则可以奠定文学基础,此为作学问之文章功夫。心中不存数百篇文章,如何能够落笔成章。二则可以修养心性,怡情悦志。古文美哉,有韵律,有节奏,或朗诵以声,或沉吟以心,都是生平快事。三则,继承传统文化之需要。


中医需要传承与创新,但传承中医不仅仅是医学知识,还包括传统文化。精读熟诵数十百篇精彩文章于心,默识神游于志,可与古贤之心相通。四则,背诵乃学问之根本。背诵名篇乃入学之始。古往今来没有不背诵经典而能成其才业者。且背诵亦可锻炼脑力,促进思维发展,亦不得忽视之


余每嘱诸学友欲要精医,必先精文。唯能精于古文,始能有为医之根本。或诘之,曰何必花精力背古文,直接学习中医,岂不更利于医术进步。余笑而答曰:“今之童子入学数年,于语文反复致意,是无用功耶?此人生学业之根本也。且古人学医,亦必有秀才之资,何不直接攻医?需先奠定学业根基也。此之谓也。”


学前贤作文,当反复诵读,渐熟渐能获古人为文精义矣。观前人为文,每于圣贤文章反复致意,概欲求古人为文之气也。余入学数十载,素重视背诵前贤文章,且于课本所学古诗文反复熟读成诵。渐觉其妙义横生,有与前贤心相通贯之感。静心无事则常吟诵少时所学诸篇诗文,既有赏心之快,亦足怡情之乐,不亦悦乎


学问之得以传承者,文章也;圣贤之有以教人者,亦文章也。苟无文章,吾辈如何得知圣贤之为圣贤,又如何得闻圣贤之语。苟非文章,吾辈前不能继承绝学,后不能留下事迹,亦学问断绝矣。故文章者,学问之大事也,学人不可不致力也。为文之法,在于学习。而又需熟读成诵,使古人为文音节若合于我之口吻。


(五)


荐书: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学问之为事大矣。凡求学之人,皆需了解中国学术渊源,以为进学之资。而晚明至民国三百余年来学术极有发展,为学者所重视。一则其学术灿烂,基于理学代有发挥。二则学人辈出,如繁星满天。三则离今不远而其学尚新。四则,现代中原学术丢失,极需继承前人。


钱穆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传承明末以来中国学术沿袭,为今人拓宽学术眼界,并可奠定学术根基,其功大哉。钱氏谈学问,每重视作学问之人,故其书体例以人为纲。读其书,可以一览国学大要,增加为学之志,且益是佩服前人为学之功夫,并为今人学术落后而蒙羞。又梁启超亦有同名书,亦极精,惜余未览及


千余年来中国学术代有传承,至民国而嘎然中止,斯为今之憾事。吾人生于学问中断之世,前不能传承旧学,后不能发挥新说,反以西方科学为根本,是弃本而逐末,良可悲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藏有前贤之精神气概,为国人思想之脊梁。奈何忽弃根本,反求之于形质之论,以至于学术破落如斯,不忍视之矣


近读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感慨良多,收获亦丰。三百年来,中华大地名人辈出。历历诸儒,奋发不息,传承圣贤,学问精深。余佩服其追求学问极致而穷年兀兀之勇气,面对外侮绝然不屈之志气。其为儒者,静则格致天地,动则激荡风云,乃天地之心,生民之命。故吾曰:儒之大者,孑然天地,绝世百代。


清代诸大儒终极学问之顶峰,心怀天下之兴衰。著书立说,极为后人积累文化财富。且其学问延绵至今,启迪后学良多。面对国运渐微,又能移风易俗,志于进取。其文则振聋发聩,其学则绝世独立。儒之大者,良有于此也。中国学术至此而达于巅峰,如大鹏之勃起,发海潮之啸音。斯为大矣。


读钱穆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见彼大儒,身经乱世,而进取不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志在生民天下,岂曾独善于己!其为人也,绝然独立,自强不息,仰之如高山之巍巍,极为后世楷模。其为学也,明悟圣贤,精益求精,视之如大海之汪洋,亦大乎哉大也。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若既不能促进社会进步,又不能为后世留下学问思想,则终此一生,了无收获,岂不悲哉。且吾生于中国,宗数千年文化传承,亦有幸哉。若不能继承前贤学问,并发扬光大,反求诸西方,是可悲,孰不可悲!近半个世纪以来,国人之学术渐落渐败,目前已经惨不忍睹矣。不胜心酸,不胜痛惜。


我要求诸学友皆需学习《四书》,以感受中国优秀文化,并把这个感受融入到中医的临床实践之中。中医是哲学基础上的医学技术,离不开传统文化。古人云: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是极言秀才学医之易。之所以容易,是因为秀才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曾经通读《朱子四书集注》,自觉有益于中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睡前反省自己一天的所为所学,看是否遵从了圣人的教诲,这即是慎独与实践功夫。若能天天如此,相信每个人都会一生收获极丰。因此,我要求助手们每天睡前都要背诵一段《论语》,体悟其意境,感受圣人的思想,借以修养身心,提高心性。当然,吟诵经典,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我读小说《阳神》得一句精华:“我观天道,领悟其自强不惜。我观地道,领悟其厚德载物。我观风,领悟其顺和通畅。我观雷,领其勇猛奋进。君子在雷中,勇猛精进,却又小心翼翼,一日三省。“作者借天地风雷等自然现象以传递儒家思想之入世准则。读之再三,颇值玩味。人生需要不断进取,此是为儒之根本


(六)


我自己体会,读古医书,即如大师在身侧,耳提面命,督促进步。平时读书,需把医书看成是大师的言传身教。如此则一读书,即有大师在身边。感受大师的言行,学习大师的风范,努力向大师的级别看齐。大师是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和广博学识的,用心亲近大师也就能禀受大师的气质,可以更助于提高医术修养。


我们从事中医,要努力向前,每天都进步一点,久久自能医术精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终到某一天我们得以与前贤比肩。因此,临证之余,每天都要读前贤的著作,感受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医术。我们天天进步,慢慢就会超越那些光吃老本而不思进步的人,我们最终会成功,达于自己事业的顶峰。


数年来,我不断临证读书,治疗了数以万计的病人,其中多数颇为有效,甚至于曾挽救病人的生命。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中医,只有中医才是天地间最为高明的医学体系。中医不仅蕴藏着天地之间的秘密,并且对于生命有着深刻地理解。与现存的其他医学相比较,中医的理论最为高明,其疗效亦最为迅速直接。


《傅雷家书》,乃极品好书。数年前曾经读过,现再展卷,颇觉一股清新扑面而来。傅雷为一代文豪巨匠,译书极多,《约翰克利斯朵夫》我在大学时曾读过,一直叹为最好的励志书,其中我感受到巨大的成长激励与人格魅力。感谢傅雷先生,可以让我读到世界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得以洗涤心灵,锻造人格。


读书乃临床之起点。历代名医从没有不读书而能成就医术者。我辈面临中医式微之现太,急需振兴中医。而振兴来源于继承,继承源自于治学,治学非读书不可。故需淡泊定志,沉潜涵咏,久久思悟,通其精微,以求渐入医径,有所成就。重任在肩,我辈且奋发图强,日日精进。苟不努力,不学则无术,焉能继承中医


医有门径,不外乎先治经典,耽以岁月,先熟读《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渐而及于后世诸家,则自能渊流分明。读经之法,不必拘泥于注疏,但求融会贯通,解得经中大旨所在。然后再综贯历代诸家,可得其广博兼融。更需博览文化经籍,以建立儒家思想根基。此学医之渐也。


为中医者必需读书,舍书而冀医术进步,是缘木求鱼,终不可得也。书难读,学亦难进。然山虽高,终有爬坡之路,海虽阔,可凭涉水之舟。读书有次第,有方法,初学者总需于此多加用心,渐可进阶。若是乱读一通,不求甚解,则终是隔着一层,只在庭院徘徊,不能登堂入室也。


中医人需博览医书。观今之年轻人读书,其失有三:松懈、浮躁、缺乏恒心。故欲进入仲景门径,需于读书中戒此三条。一则戒懈。谨守勿失,读书不懈,必能更上一层楼。二者戒躁。成功非一日可就,日进一点,即是成就。三者戒无恒。矢志不移,日日精进,终能有成。故读书需坚忍奋进,如逆流挽舟,不进则退。


从事中医者必为善于治学者,治医即如治学,必自读书始。读而有得,则能促思悟,医术进境自速。读书有获,或如河海泛舟,所识自广,或似御风翱翔,所得自多。医道渊深,因此治学之路极长,需坚忍奋进,自我约束,不可或懈,否则一曝十寒,碌碌数年,终是无成。此余数年所得也,愿与诸同道共享之。


学中医需先读国学,其书目可参梁启超所列《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或屈万里所拟《初学必读古籍简目》,循序读之,则于中华文化可具根底,而后从事中医,庶可轻易进境矣。然以上二家书目虽极精,亦颇多,读之颇为不易。学子且静心三载,读完上列书目,再回首思悟,自然明白此余心血所系,不尔欺也。


(七)


学医亦如治学,先需知书,次而读书,注重读书方法与次第,渐及精熟。读书有方法步骤,学者需琢磨自己读书习惯,学习前贤读书经验,以切合于自己即是最佳。且不必每日只读一书。久读一书,易致厌烦。可换书再读,以助兴趣。比如,读读历史,累则换成文学,或改为医书。总需不懈努力,勿作偷懒形迹之事。


古人治学读书,在精研《四书五经》基础上,每每于文史多所涉猎,于提高学术境界极有益处。且传统文化有经史子集四部,均需择要浏览,以明中国学术大体,此为医者不可不知也。儒医首先是儒,次乃是医。此为医之大者。若如西医只是拘泥于形质之学,终是不明生命阴阳气化之理,为医境界自是低了一层。


从事中医者需学会读书。读书有精读与泛读之别,精读以奠基础,泛读以增博通,二者不可或缺。现之学者多喜泛读而懒于精读,是浮躁学风,绝不可长也。且欲求医之大道者,必先需精读经典以为根本,渐可泛读而增阅历,则涉猎博杂,便于求知。否则,欲多而不欲精,虽多,亦奚以为?


读书读到精彩处需反复熟读成诵,此尤为学子所不喜。年轻人多喜泛读涉猎,一提背诵则怕而惧之。近贤黄侃少时读书,其父亲要求从头到尾背诵《史记》与《汉书》,结果造就一代国学奇才。且古人习秀才之艺,亦需背诵四书五经。顾炎武自述其几乎能完全背诵《十三经注疏》。古人为学用功如此,今人不能比也。


我认为,从事中医之学,需有治国学之精神。学者可读《明儒学案》与《宋元学案》,以增进学精神与志气。为医者首先当是国学学者,有儒林气质,涵天下学问,然后为医,乃能成其境界。且前贤国学成就斐然,非自生即有,苦学而已。历代大儒,岂有不辞辛苦而骤得之学问哉。大儒尚且如此,我辈岂能懒于进学!


读书之法,可随手圈点。曾国藩每日必圈点二十三史十页(其时尚无《清史稿》),数十年不断。近贤黄侃一生圈点《文选》数十遍,《汉书》、《新唐书》各三遍,《清史稿》一遍。前人通过句读而读书,边读边思,一字一句亦不放过,最得文章旨趣。今人读书,一目十行,不过是走马观花,如何能得文章真意。


余意,年轻学子可学习古人圈点读书之法,以增学问。可买来前四史、《文选》及《说文解字》,于三年内圈点完成,自能助于领会文章意旨,于将来治学从医极有助益。今之古书多已经标点,读来自是轻松快意,但亦了无自己句读圈点之乐矣。因此,建议用影印竖版繁体图书,坚持圈点完成,最助学力进步。


学中医经典有两种读书法。一则抄读法,如苏东坡每天抄读《汉书》,读而渐能诵之,且无一字差错,其用功若是。中医四大经典皆可抄而读之。二则诵读法。朱子教人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此法最合于音节韵律之文,如诗词、曲赋之类。《内经》多是韵文,亦合于此法。


我认为,年轻学子读书,有一条极是关键,即只读大师之作品,不读闲书散杂之书。一则,大师之书中有极丰富之精神内涵,读之可增识见,能渐近大师。正如“近朱者赤”是也。二则,大师之文字都极优美,反复沉潜涵咏,有助于提高文笔。三则,大师之学问思想,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大学问、大思想,能增人智慧。


年轻学子读书需作辛苦计,先立志向,欲进何境。然后沉心静意,舍却欢娱,独居书室,静夜孤灯,兀然端坐,终日苦读,勿作游玩快乐打算。唯其辛苦,故能成就身心文章。若徒然依赖智慧,而懒于读书,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也。余少时同学数人,颇是聪明,却不肯用功,数十年之后,于学业终成碌碌,殊为可惜。


(八)


读书虽苦,但苦中有乐,非入其境者不能得其乐也。我自己体会到,读书读至快意处,则兴趣高昂,心意激荡,直欲手舞之足蹈之。故我好读书,曾彻夜读书,不知天之已明。达此意境,则终生不欲释书。因此,读书丝毫不以为苦,反是快乐之事。家人常不知余乐,反谓余枯坐终日,读书甚苦,是亦不知书也。


读书需有计划。古人读书,往往先立以课程,既讲求功效,亦需有所期限,如此则能抓紧时间,尽力完成任务,而不致于疲惫少功。余欲读前四史,亦限以三年时间,效仿古人以进学,庶几乎可蹈前贤之迹,近道亦不远矣。梁启超有《读书次第表》,可参其课程。唯其书目以经学、理学为多,并不切合于吾辈从医者。


入医之门,需先粗识国学,虽不能尽窥中华学术,但亦可知其渊源流变,于提高中医理论修养极有帮助。切勿因不关于中医而忽视之,需知中医源于传统哲学,而国学亦中医之根基也。年轻人如初升太阳,将来人生尚长,既然选择从事中医,总欲有所成就。若不肯读古贤著作,则终是隔山听声,了无所得,难于进境。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却说:书非买不能读也。为何?盖读书时需信手圈点笔录,或标其句读,或注其心得,或在字句之侧,或于空白之页。总之,落笔方是读书。如此读书,自不能借而读之。且读书过程中需前后翻阅,总有所笔记。书读完而书已旧矣。故曰:读书需略备银两,无钱只好抄书来读了。


我认为中医学子,于读书之余,必需勤于临证。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不临床而读书,只学到些想当然的医理。只有从临床上回来,再读医书,则医理与临证豁然贯通。现今大学教人,先读书四年,再临床一年,则临床时书本知识已忘之久矣。因此,古人从师学医,白天临证,晚上读书,最善。


我辈从事中医者,当以临证为目的,以读书为基础,以思悟为贯穿。不临证而读书,则读书终无法落在实处,总易流于空想。不思悟而读书,则读书只是过眼烟云,流于白读。临证是为医者读书之最终归宿,因此,需读书兼思悟,则临证自然有成,而不至于如医匠般,缺乏灵活,不能变化出奇,终落于庸医之窠臼。


对中医内科学以来,方剂乃中医临床治病之利器,因此非精通方剂无以临证收功。我平时极重视方剂学习,尝置《方剂学》课本于床头数年,每睡前即读数页。反复研磨,精益求精,结合临证,渐觉方剂灵动实效,与初学时颇有不同。子曰:学而时习之,盖此之谓也。


荐书:《中医病证小方辞典》朱邦贤主编。另外,亦有孙世发主编之《中医小方大辞典》,都可参考。我认为,学方剂当精研小方,一般以四味药及以下为小方。小方乃大方之根,精通小方,则临证用方自能左右逢源,或小方加味,或合为复方。若只知大方,临证仓促之时,欲加味尚且容易,欲减味则无从着手矣。


今日晨起,因斯布鲁克天降大雪。时近冬至,阳藏之极。此时阳气内敛,虚火不浮,头脑最是清醒,不易烦躁。因此,最适合于读书,且记诵亦不易忘。古人雪夜读书,其乐融融。今吾辈亦可效法古人,且收敛心性,潜心于书,或默记经典,或诵读诗书,或博观浏览,或字句斟酌。惜时读书,亦吾辈进学之必需也。


荐书:张大昌《处方正范》。此篇载于《张大昌医论医案集》。张大昌通解医理与佛法,医道精深,临证法度森严,疗效神妙,极得处方古法。其结合《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作《处方正范》,颇有益于发挥古方。余意,方剂之发展,《内经》发其旨,《汤液》论其微,仲景广其意,至张氏而补述其缺。


(九)


我每嘱从余学者曰:“若能精通中医经典以及唐前诸书,则后世医书尽可付之一炬。而有畏难之辈,不愿自经典开始,可循流而索源,亦能渐入其境,维自枝节而求,路歧而多贯,费时费功,进步亦慢,综而论之,反为不值。不如直接啃经典,虽初入手颇难,却是捷径。” 诸从余学者皆首肯而用功不懈,颇有进境。


余每见临床诸医,喜方而恶学其理,擅药而勿晓其义,且美其曰临证自有见识。此等学医未精,滥用毒药,不知药能治病,亦可杀人也,可不慎哉。余临证既久,每遇不效,亦惧理法不精而为方家嘲笑,因退而求其理,再读《内经》《伤寒》,欲更精而研之,以为临床之一助。由此,读经多遍,颇觉有获。


我从来不建议初学者先读中医基础理论,越读越头大,反而会失去兴趣。远不如先临床见习一下,感悟中医之神奇,再入手经典,则学有兴趣。若无从未见过中医临床,对于中医缺乏感性认识,一下子接触阴阳五行,经过数理化教育过的大脑肯定会糊涂的。最好有一明师在旁指点,则入门较为容易。


查历代医家学识与临证俱丰者,不可胜数,而其用方用药则各有所本。余喜用经方,杂合时方,以六经理法辨证,因此喜读经方家书。见有临床用药量大而效宏者,心实讶之。此虽为温病时医所诟病,然亦仲景理法方药之所传承也。再读诸家医书,知此传承余绪未绝,历代亦有擅用大方者,且如陈士铎即是。


余读历代诸家医书法:不执于心,如看小说般,泛泛读之,遇有新见,即暂记下,亦不辨难其正确如否。且如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开阔眼界,掌握各家各派学术观点。如此读书,正欲求其博其广。《大学》教人,首在博学。博学至于极处,自能由博返约,由杂而致精。先不求精,而精自可自博中闪现出来。


自觉读《内经》可按读《论语》法,看黄帝问什么问题,先自己琢磨一下,能否回答,如何回答。再看歧伯回答,琢磨其高明在何处。反复玩味一个问答,熟读精思,渐渐成诵。一问一答,即是一个进步的阶梯。沉浸其中,久久用心,三年则必有所成就。再验诸临床,以求其实证,则理论与实践可完美结合。


学习本草,建议可参考二书。一则徐灵胎之《本草经百种录》,辨明药性,阐发义蕴,结合天地阴阳之理,推其药性之所以然。二则陈修园之《本草经读》,以性味归经言及应用,使每药注解,必透发出所以然之妙。可细绎二书,于天地万物之理自然入其妙境。


我不太主张把仲景伤寒论复杂化的观点,如此学伤寒,往往让人越学越糊涂。我主张把伤寒简化为六经,以六经为根本,不管何病何症,都尽量放在六经里考虑。再配合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则基本上可以赅尽诸病,而不失其根本。


经常有一些初学中医者,或者中医爱好者问我,如何学习中医,该读哪些书等等。对于此类问题,我一概推荐他们先读《名老中医之路》。这是一本讲述民国以来近百位老中医如何求学、治学的好书。这些名老中医各自的求学道路与治学态度对我辈如何进入中医殿堂极有激励作用。可师可法,极为启迪后学,建议研读


我平时喜欢购书,且乐此不疲。昨日又到一批国学书,欣喜异常。东翻翻西看看,拿起这本,放下那本,喜不自禁。读书人之乐,有愈于发财,非其人不知也。


(十)


读古贤医著,观其文笔,皆晓畅顺达。甚者如《内经》,文旨精微,且颇有韵脚,朗朗上口。因此知善中医者,必是善作文者。再反躬自省,文采有不及、医术亦未达,颇觉心中汗颜。知前贤境界之高,远愈于吾辈。由是益增进取之心,觉人生短暂,不可于糊涂中蹭过一日,唯需于清醒处努力不懈。——余自勉如斯。


这几天我在给学生讲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边教我边想,如果医生都能如孙思邈所说的那样努力为病人着想,不计毁誉,一心付救,何至于医患关系会发展到今天如此紧张的地步。病人是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医生的,这种信任远超过病人对


荐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学习古文的入门级字典,其所选例字多在先秦两汉,极方便阅读那时的文献。且中医四大经典就是先秦两汉的著作,学中医人有必要常读此字典。建议备在手边,随手翻阅,多读其例句,也顺便提高古文修养。同名书有多家出版社出版,自认为以商务印书馆的为好。


读好书,就临美景,奇山异水,自眼前流过,忽尔忘己,目不暇接。久久用心,神魂游历于作者笔端,恍然不知今昔明昔。读中医书,偶至此种境界,自觉神清气爽,有不能道之舒畅明彻。盖古之大医身具圣贤仁心,笔意流淌,中含自然天地之道。吾辈捧读其文,妙悟其境,方谓善读书者,而字面所述反是末意。


我读先秦诸子百家,目的在于努力把自己的思想放在那个时代,去体验和感受黄帝、岐伯、雷公诸大师的思维模式。那个时代的思想是开放的,人与天地之间和谐统一,因此在那个时代可以产生大家,可以著出《内经》、《本草经》等经典。中医在汉唐之后就没落了,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僵化,思维模式脱离了自然。


我辈学中医之人,纵不能达于前贤境界,亦当知晓不足在何处,该向何处努力进取。总不能只顾低头读书、盲目临证,若不能从临床技术的框架中跳出来,则终是个医匠,而不是大医。大医不仅懂得医术,更通晓医道,所谓道,存于自然天地之间。读书不一定能悟道,有时甚至于南辕北辙,越读书离道反而越远。


荐书:张善忱《内经针灸类方与临床讲稿》。余曾就读于山东中医学院,其时张善忱教授已经逝世。诸师讲课时多有提及张教授,皆认为乃不世之才,将来必成一代针灸宗师。是书分类汇编《内经》中关于针灸诸条,反复演说,极尽妙义,有助于理论提高与临证实践,乃读经典学针灸之不二著作。学针灸者皆需精读。


当代针灸著作颇多,能得其旨要者,如张善忱《内经针灸类方与临床讲稿》、高树中《一针疗法》、张士杰《古法针刺灵方治验》、彭静山《针灸秘验与绝招》、高立山《针灸心传》、《针灸心悟》、《针灸心扉》、承淡安《针灸师承录》、陆瘦燕《金针实验录》等,其他贺普仁、黄竹斋、杨维杰诸家都有佳作传世。


学习针灸,在读经典,先需精研《内经》与《难经》,以奠定根基,再尽读以上所列诸书,用心琢磨,以经旨演义其意趣,则于针灸理论可趋小成。然后辅以临证,多实践,多总结,多读书,多思考,此四多反复坚持,不懈努力,十余年功夫,则针灸可近于大成矣。


荐书:陈明《黄帝内经临证指要》。此书为学习《内经》的参考读物,辑录有关藏象经文,进行解说发挥,并加上相关案例及历代名家医论,利于读者加强对于经文的理解,方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此书在各脏腑经文下补以相关临床诸症,与条文相参,则理法方药互为发明,是为其引人入胜之处,故推荐给诸同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