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九十医翁路志正的博客
›
中医心理养生浅谈
返回列表
查看:
139
|
回复:
0
中医心理养生浅谈
[复制链接]
路志正
路志正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9/29 18: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自古以来,中医十分重视以“
养心
性、顺自然”为准则,以“个体
养生
”为主体的
养生学
。 养生的宗旨是养护
正气
,增强人体对
病邪
及
衰老
因子的抵御能力,以达
祛病
延年的目的。养生的方法很多,但细究起来,总不出精神修养,体育导引锻炼,饮食起居等几方面,但又以“心理养生”做为养生的基础。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根据心理活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排出人体内外的一切干扰,动用意志的力量战胜自我,调控自己的
情感
和行为,使正气得到养护的方法。《
灵枢
·本脏篇》中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
五脏
不受邪矣。”不但讲明了心理养生的具体内容,而且指明了它的意义。
《
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就有“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论述,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无所奢求,精神愉快而平静,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地步,那么,真气就能得到调养而不耗散;精神平和内守而不外浮,
疾病
就无从发生。“恬淡虚无”虽是“御精神”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头脑很复杂、也没有必要时时处于物、我两忘的境界。只要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再结合其它养身方法,定能收到“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之效。
用意志来调控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是十分不易的,其抑制力的强度和持久性,跟他对主、客观现实的认识深度直接相连。因此弄清形、神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人体主要是由
脏腑
、
经络
、
气血
精液
所组成,所以形与神实际上就是五脏精气跟神志精神活动的关系。
中医认为“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的总称,是五脏精气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五脏精气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基于情志活动与内脏气血病变之间,互为影响的事实,从整体观念出发,将情志活动又分为五个方面和五脏相应,即《素问·宣明五气论》中“心藏神、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肾藏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的对应关系。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变化,本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也是正常情况下,人们互相交流感情的一种形式。然而,七情一旦过激或持久反复的刺激则将成为致病因素,直接伤害相应内脏,使气机紊乱或出现
功能性
障碍。如《素问·举痛论》中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
气结
。”就是异常的情志导致有关内脏出现的病理反应。另外,不同的因素可能同时伤害有关内脏,而一脏受伤后,也可通过相生相胜的关系影响到其它脏与腑。如果经久不愈,脏腑精气过耗,功能减退,气化不及,形体和
元气
由于得不到滋养,因而大伤,抵抗力低下,难御外邪,
百病丛生
,甚至形神离决,以至死亡。是故有“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论。
不过应该着重指出的是,由于人体各组织
器官
的功能活动,都有赖于
心脏
推动血液的运行而获得营养。现代医学证实,人体血液约有五分之一被用来营养脑组织。一旦心搏停跳难复,人死无疑,思维、意识等精神活动也就会终结。因此,心不但是“君主之官“,而且也是神志活动的源泉。从“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
六腑
皆摇。”等
经典
医论中可知,心在调节各脏腑经络系统的功能,感知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活动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另外,任何情志刺激,首先都影响到心,尔后再影响到其它内脏,例如,大惊卒恐伤心肾,忧思太过心脾
肺脏
伤。现代医学也证实,强烈的精神刺激和持久的紧张状态,首先影响到
心血管
系统,特别是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多,脂类物质易在
血管
壁上积聚、
血压
升高,
心跳加快
,
胃肠功能
紊乱,食欲减退,从而抵抗力下降,健康状况受到损害。
综上所述,强烈地精神刺激或持久地紧张状态对人的身心健康损害程度极大,故有“百病生于气”之说。中医重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强调心理养生的作用,充分反映出
中医养生
学的特点。在各种
养生方法
中无不以心理养生为主导。
1. 精神修养
情志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反应,它的产生往往跟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需要是否已得到满足直接相关。由于人的社会性及需要的多样性并存,这就决定了一个人难以随心所欲,他的任何行为总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往往很大。一般说来,情志变动的强度,往往跟欲望的强度,维持时间以及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大小成正比。例如,渴望久远,突然而得,常令人大喜,“喜则气缓”,“神惮散而不藏”,轻则
心悸
失眠
、喜笑不休,重则精神失态,狂乱神伤。眼看到手,反属他人,常令人怒,
头痛
晕眩
,或
气滞
不舒,抑郁不乐。如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在子女偶然失误的情况下,也可能大发雷霆。由此可见,需求的指标越高,渴望成功的心情越烈,持续的时间越长,一旦事与愿违,则对人的打击越大。分析失误原因,一是脱离实际,目标定的过高,二是对可能出现的种种后果估计不足,更缺少应对的办法。因此,目标的制定,一要符合主客观实际,且不可万事只从“我”字出发,更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二是尽量把问题考虑周到全面,如果是对他人或物质方面的要求,目标最好定低些;而在事业上,则既不可过高,又不宜过低,过高,因难以达到易令人气馁。过低,举手可得易令人无所做为。
人生在世,孰能无求。细观“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等心理养生箴言的实质。不外生活上要朴素,做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在与人交往中应“其责己者重以用,其待人者轻以约”,于是“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慎之心”。心情就能快乐无忧,正所谓:“无贪心无私心心存清白者真快乐,不寻事不怕事事留余地自逍遥。”
生活是美好的,但不可能总是鲜花,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痛苦和烦恼,甚至令人不能自拔。但是人毕竟是有理智的。面对对方的蛮横,若能在自己的情绪不断高涨或余怒未消,一触即发之时,若能暗自提醒自己:“有理不在声高,不要丧失理智。”“发怒不能解决问题,只能伤害身体”。则可能使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当人沉浸于悲愁之中,甚至不知所措觉得无法逾越之时,若能提醒自己:“理智是解除烦恼的良药。”“昆仑虽高尚可攀,事再大也能过。”这样也可使自己从烦恼的抑制状态中
解脱
出来,仔细分析前因后果,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曾指出“闭户塞牖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这就是说,让精神疾患的病人把内心的苦闷宣泄出来,并且顺从他的意志,病就会好转。根据这一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幸,受到委屈,当哭就哭,当说的可向亲朋好友尽情的诉说,如有难言之隐或不愿让人了解,亦可于别人谈天、下棋,或到商场、公园散步,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2.顺自然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人和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自然界一方面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不可少的条件,而另一方面,它的周期性时序,日夜的交替,四季的变迁,都通过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人直接或间接地施加着影响。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人体的生理和整个生长发育的进程也呈现出随着年、季、月、日、时的更迁而规律性变化的生理节律。这一节律,不但从人体的汗尿、脉象、妇女的月事,疾病昼安夜甚等现象中也可以看出,而且也被现代“生物钟”理论,从体温、血压、
血糖
的含量、
激素
的分泌和基础代谢率等多方面的变化得到证明,由此可见,中医主张“天人相应”,强调养生要顺乎自然的实质,就是要使人体的代谢节律,尽量与四时气候变化的节律相吻合,防止因脏腑间功能的失调,而使内环境的稳定性降低,抵抗能力下降,以致内外环境间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而引发疾病。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
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由于种种原因,四时中的“春花零落、骄阳
暑热
、西风落叶、水冰地坼”等景象,也可能使人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当此时,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去欣赏、品尝大自然瑰丽多姿的景象变化,来怡情悦志,宽阔胸怀,以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终止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例如,暑热常令人烦闷,只图贪凉,过食生冷,以致
胃肠
气滞,脘闷食欲顿减,纳呆,或过用空调冷风或冷水激头、浸足,以致“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或为痺证。又如,冬月图暖,室温过高,以致
阳气
外泄而又有内热,
感冒
频作,或只为潇洒利落,冬装过单或早春即脱棉衣,以致风寒滞络,关节
疼痛
而成痹病。应当指出,违反四时规律,只图一时之快,虽也有年轻体壮,一时不能发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的减弱,许多疾病都会逐渐显现出来。所以“养心性”不但包括养正气,而且还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人的情志变化影响
生理功能
,而生理节律的变化也同样能影响人的情志活动。例如,在经期前后,一些妇女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绪不宁、
烦躁
易怒
;而处于
更年期
的人,由于
肾气
虚衰,不但使对性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的“天癸”逐渐干涸、性功能随之减退或消失,而且,也是人体的代谢节律出现了暂时性的紊乱。情志活动也出现了一些异常,其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多愁善感、夜寐
多梦
、
心烦
易怒、
烘热
汗出等证,在妇女身上尤为明显。
上述情志变动虽说均与内在生理变化有关。但是应该看到,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则势必会成为内在致病因素,引起生理活动的进一步紊乱。而紊乱又会使体质日耗,“气化”不及,被耗物质得不到补充,于是抵抗力低下,易感外邪,引发疾病或加速衰老的进程。因此,无论在
月经期
间还是在更年期,都应以积极的态度调控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尽力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内心的平和与稳定。采用“以静制动”的方法,尽量减少生理变化给人体带来的不适,顺利的度过月经期或更年期。
更年期的结束,标志着人已步入老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的全面衰退,因
气衰
血少
,形体失养,故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
阳痿
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又加之退休在家,儿女又各立门户,故更觉孤独寂寞,抑郁寡欢,思想过于敏感,心烦易怒,记忆力减退等。
面对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这一自然法则,任何人都难以真正抗拒,但是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只要能正确对待衰老这一自然现象,又有“自知之明”,能正确对待因退居二线、三线后,在
家庭
或单位中的地位变化,又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乐观豁达,以诗书悦心,以山林逸兴,常以
太极拳
、散步、活动身躯;又以练
气功
,守
丹田
,以精养神,如是,则定能“老者复壮,壮者益治。”“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所述,中医十分重视用意志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的心理养生法。这种方法能使人的“精神专直”,处于“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的平和而安定的状态。从而能起到“五脏不受邪”,“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作用。“养心性,顺自然”是养生学的两大原则,是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内因是决定因素”的病理观的具体体现。围绕这两个原则的具体养生方法虽多,但它们无不以“心理养生法”做为的其养生的基础。虽说篇幅有限,本文有许多方面未能涉及,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已不难看出其重要性了。中医心理养生的内容极其丰富,值得我们认真挖掘、继承、发扬,并有所创新和提高。(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医学已得到空前的重视,中医养生学——心理养生,势将对
老年人
的防衰抗老,
延年益寿
等方面,作出应有的卓越贡献。)
养生
,
中医
,
素问
,
五脏
,
更年期
,
情绪
相关帖子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经方治情绪低落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时方治呕吐情绪失控一例(答案已公布)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