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势
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两脚外侧与肩同宽,两腿自然站直,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头顶“ 百会穴”微有顶意,双眼自然垂视前下方,口微闭,舌尖舔上腭, 下颌微收,含胸拔背,直腰松胯,垂臀提肛,两肩下沉,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两腿外侧裤中线,手指向下, 手掌向内,宁神调息,气沉 丹田。
用法
此预备势有三重意义:①自此式开始,接练各段动作,可提高各段的功效。②初学者可先学站此式,然后再学练各段动作,更易于掌握,同时此种学练方法与传统的 气功学练方法(先学练静功后学练动功)相一致,故作用亦佳。③凡年老体弱、患有重病,练习动作有困难者,可先练此式,数日至月余,手足和丹田会有 气感,即可逐步学练各段动作。单练此式时,作用同一般 站桩,称顶天立地桩。
口诀
两足分开平行站,横步要与肩同宽,头正身直松腰胯,两膝微屈对足尖;
双臂松沉掌下坠,手指伸展要自然,宁神调息垂双目,静默呼吸守丹田。
(一)动作说明
自预备式起随吸气两手向前稍提起,掌心翻转向上,十指相对于脐下丹田前,缓缓上移两手向上托起至胸前。随后配合呼气掌心翻转向里、向下、向外、再向上,推于头顶之上。两臂自然伸展,意在上推。同时双脚足趾稍用力抓地,呼气尽。稍停片刻后,两手随吸气双手十字交叉,沿身体正中线下落至胸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对。继续配合呼气双掌下按,最后自然分于身体两侧,成预备式。
(二)作用
用双手翻掌上托及足趾用力引 手少阳三焦经之气经胸下膈,循属三焦(三焦经起于小指、无名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沿上臂走向肩而交出足 少阳经之后,入缺盆,布 膻中,散络包,下膈(属三焦)。三焦备,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 五脏六腑, 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宣上导下,莫大于此也。故 祛病健身首练此段。
(三)练法
自预备式直接练此法,随呼吸反复练习三次即可。练习此段,意随手走,手随气行。双手上推时为呼气,呼气尽则上托之手亦停止动作。想吸气时,双手则随之下落,吸气足时,手应回到丹田上移膻中,再随呼吸而上推下落。最后一次,双手下落至双腿旁成预备式而收势接练下段动作。
口诀:十指相对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十字交叉护身掌,双掌下按势还原;
势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
二、左右挽弓心肺朝
(一)动作说明
自上段收势动作起,配合吸气,两膝弯屈下蹲成骑马式( 膝部弯曲成90度角,或成120度角左右均可)。两臂提起向前画弧,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掌心向里,拇指向上,其余四指向左,左臂在里,掌心内外,四指向上,拇指向右扶于右手小臂内侧。接上式两臂分开,同时呼气,左手拇指斜向上,食指直向上,其余三指向掌心弯曲。左臂向左伸展推出,沉肩坠肘坐腕,头渐左转,眼看左手食指,意在伸展。右手半握空拳,屈肘向右似拉弓状,拳心向里,意在后拉,呼气尽。稍停片刻后,随吸气,两臂胸前画弧,两手转换,左拉右推。最后两臂收至胸前,两掌心相对。将屈膝之双腿站直,左脚收回半步,两掌心翻转向下,随气沉丹田两掌下按成预备式。
(二)作用
此法为调肺、 强心之功,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肺主气,心主神,此为练气之本,安神之用,左右拉弓动作,增加了胸廓的动作,使心肺两脏得到锻炼,血为气之母,血至则气至,气行则血行。因此,心肺之衰旺,关系寿命之短长。
(三)练法
自第一段接练此式,随呼吸练习左右各三次,即可。练习此段,合掌动作为吸气,两臂分开时为呼气呼气尽而未吸气前,动作也稍停。此外尚需注意眼随手走意领神行。
口诀: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
势随双臂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势还原。
三、调理肝脾须单举
(一)动作说明
自上段收势起吸气,左脚收回成立正姿势,两手向前画弧,在丹田前两掌上下重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掌心均向上。随后配合呼气,右手向上经三脘(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顺序排列于剑突下至脐部正中线上),循 胃经( 足阳明胃经在腹部位于腹中线旁2寸,在胸部位于中线旁4寸),向内旋臂,直向上托,左手翻转,掌心向下,经“ 气海穴”扔循胃经下按至胯前下方胃经“ 髀关穴”处,同时两足脚趾稍用力抓地。稍停片刻后,配合吸气两掌回到腹前,唯掌心相反,即上掌掌心内下,下掌掌心向上,成抱球状。然后呼气,同时左手上托,右手下按,如此轮换练习,最后两手下按至胯旁成立正姿势。
(二)作用
两掌循足 阳明胃经上托下按,同时意守中脘穴(上腹中部),引 脾胃两经之经气,以达调理脾胃之目的。双腿站立使 厥阴肝经拉紧,又有身体两侧,左右牵拉,使得肝胆随身体 运动而动。 脾主运化,脾脉者土也,土生万物。胃为水谷之海,为后天给养之源泉。肝主疏泄, 肝脉者木也,木曰曲直。胆为中正之官,为决断之腑。故此法为健后天之源调畅情志之功法。
(三)练法
单练此法左右各三次。练习此法,两掌上托下按时为呼气,两掌回收时为吸气。呼气尽可稍停片刻。两手上托下按时两脚脚趾用力抓地,尤其双脚通脾胃、肝胆四经之经气,故甚为重要。
口诀:双掌重叠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棚园;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髀关;
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势双掌回丹田。
四、双掌扑地固肾腰
(一)动作说明
吸气,左足迈出成预备式,两臂提起,两手平扶丹田前,双手手指展开。继续吸气,两掌左右分开,沿 带脉向后捋至腰部,平扶于腰脊两侧,手指向下,同时以意领气自丹田至“志室穴、肾 俞穴、 命门穴”。呼气,长腰后展,至呼气尽。稍停片刻,改吸气双手自带脉向前捋至丹田处。吸气尽时,上身向前向下俯身,配合呼气两手掌心向下,按向地面,并以意领气,沿 膀胱经而下直至 涌泉穴。随即一吸一呼,一起一落往返七次,随吸气直身,两手提起,空拳拳背相对, 虎口朝前于胸前。
(二)作用
此段功法为引丹田之气 补肾,撑腰仰体为加强腰部之气感, 足太阳膀胱经牵拉,再引气自 足少阴肾经而上,此均力强腰健肾之法。肾为先天之本,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 肾气盛衰关系到人体的强弱和后代之繁衍。
(三)练法
本段单练一次即可。练习此段时,仰身以长腰而气不上浮为准,故不可只顾仰身长腰而使气浮胸胁,则失去健腰补肾之作用。俯身时不可甩头,要松腰收腹,缓慢折身。此法吸气后和呼气后均可顺势稍停片刻,动作停止,呼吸亦停,但均应顺其自然,绝不可故意憋气。
口诀: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手分左右向后转,呼气长腰撑腰间;
势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掌扑前;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 涌泉。
五、侧身顾盼能健脑
(一)动作说明
接上势配合呼气,双拳向外转腕变掌,掌背相对,指尖向前,伸展推出。吸气,双臂向两侧平分,虎口向下,成手心向后侧平举。呼气,转腕使手心向上,头先向左转,同时左手翘 中指,头再向右转,同时右手翘中指。吸气,双手握拳收回,端于腰间,转腰向左,双拳上托至胸前两 乳中间,拳背相对,虎口向前。呼气,双拳向外转腕变掌,掌背相对,指尖向前,伸展推出。吸气,双臂向两侧平分,虎口向下,成手心向后侧平举。呼气,转腕使手心向上,头先向左转,同时左手翘中指,头再向右转,同时右手翘中指。吸气,双手握拳收回,端于腰间,转腰向右,双拳上托至胸前两乳中间,拳背相对,拳眼向前。呼气,双拳向外转腕变掌,掌背相对,指尖向前,伸展推出。吸气,双臂向两侧平分,虎口向下,成手心向后侧平举。呼气,转腕使手心向上,头先向右转,同时右手翘中指,头再向左转,同时左手翘中指。吸气,双手握拳收回,端于腰间,转腰向前,站正稍提肛,气可沿 尾闾、命门引回到丹田。呼气,双拳顺势变掌,掌心向下,垂直下压,置两手垂于双腿裤线两侧,气沉丹田,回到预备式。
(二)作用
此法用练眼神、转颈等动作主在健脑。脑,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明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等。故此法为以外达内、强健脑力的运气法。
(三)练法
此法紧接上段练习,随呼吸练习一遍即可。练习此段功法,“意”在上,气上行,则转头不晕。
口诀:提携 元气双背拳,一画开天两臂展;头颈随手左右转,引气上行至顶颠;
呼气尽时停松静,两臂收回于腰间;继续运转成起势,收势运气回丹田。
六、回首望踝和带跷
(一)动作说明
接上势吸气,两膝弯曲下蹲成骑马式,气沉两足,意守丹田,双手微握拳,右拳自下而上画弧,至拳背正对 印堂,左拳拦腰画弧,至拳背正对后腰。随后配合呼气以腰为轴,缓慢转腰向左,转头后瞧,目视右足跟。吸气,左拳自下而上画弧,至拳背正对印堂,右拳自上而下画弧,至拳背正对后腰。呼气,缓慢转腰向右,转头后瞧,目视左足跟。如此反复练习,最后头至正中时站起,收回双手成预备式,接做下段。
(二)作用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具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经脉的作用;主要病候: 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 阴跷脉、 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 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阴 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通过此段联系,可以使带脉、阴阳跷脉通畅,从而达到强壮身体,驱除腹部、腰部、下肢 疾病的作用。
(三)练法
左右反复练习三次。练此法沉气和意守非常重要,意散乱、气上浮,则易 头晕。而原有头晕者,只要沉气、意守涌泉练习之,头则不晕,久练后头晕则不再发生。
口诀:马步高低可自选,双掌成拳上下翻;头随呼气移向左,双目却看右足跟;
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跟;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
七、俯仰壮督通冲任
(一)动作说明
接上段吸气,两臂提起,两手虎口相对,手掌向内,提至小腹,环抱丹田,眼平视。稍停片刻后,改为呼气,俯身弯腰,两手似托物,虎口相对,双手借势向下,尽量触地。吸气,头微仰起,双手顺势向前,向上捧起,至双手举过头顶。配合呼气,身体后仰,双手从头顶向两侧下划,垂于体侧裤中线处。如此反复练习,最后双掌下按成预备式。
(二)作用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 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其脉多次与手足三 阳经及 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 足三阴及 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 阴经,故称:"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 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 血海",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此法练习疏通三大奇经,使得阴阳调和,为养精、蓄力、练神之法。在行首练腰脊之力,再练丹田之气,并以意领神,待丹田气足,腰脊力壮而达到意、气、力三合时,则 奇经八脉随内气而运行,故此段实为开通大 小周天之法。
(三)练法
单练此段,随呼吸练习三次。初练此法者应注意放松,不可用力,得气后仍应放松,手随气走。
口诀:双手上移护丹田,环抱下行至地面;举引内力随俯仰,上下屈伸两臂旋;
吸气收回呼气放,任督二脉小周天;更通冲脉 养气血,收功按掌势还原。
八、背后九颠百病消
(一)动作说明
接上段将左脚收至右脚旁,并使两脚跟相互靠紧,两脚站成倒“八”字形。两手掌向下,手指向前,但无下按之意,其他要求同预备式。站好后,随吸气两足脚趾用力,两足跟缓慢向上提起,提肛,头顶 百会穴微有上顶之意,两手掌则意在下按,手指稍向上。吸气足稍停片刻后,随呼气将身体放松,两足跟落地,两手掌亦稍放松。如此反复9次后,改为自然呼吸,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不做下按状,足跟提起,以足掌用力,上下颠动。颠动9次后即可收势。
(二)作用
此法为平和周天之功,在前七段功法基础上,练习此法,则可内平七情(喜、怒、优、思、悲、恐、惊),外御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行气养血,健五脏, 通经络。
(三)练法
此法作为最后一段练之。周天不通,不可强求,牢记功到自然成,只按要求练习即可。周天七循后,全身放松做颠抖动作,此为整理运动,以将练功者自练功状态恢复到常态而自然收功。因此无需另设收功法,以节省练功时间。
口诀:两腿并立撇足尖,脚尖用力足根悬,吸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
如此反复共九遍,气走全身回丹田;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