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96|回复: 0

张志礼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5 03: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12-24周垒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
  张志礼教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老师过世已经10年多了,但是他对我的影响将伴随我的一生。得知北京中医医院组织这个专题报告会,我跟随老师学习的事情又一一闪现在眼前。
  第一次听说张老师的名字,是我在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大学毕业实习期间。当时我有幸经常跟随总医院皮肤科的漆军主任学习,一次聊天,他对我说,如果以后要想考研究生,最好能跟随张志礼主任深造。因为张主任是赵炳南的学生,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领域很有成就。我当时对张教授并不了解,但我很敬重漆军老师,他能推荐的老师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从那以后,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名字。几年后,跟随老师深造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我鼓足勇气来到张教授的诊室,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风度翩翩,器宇轩昂,围满了跟随学习的大夫,记得当时我的师兄刘矗就在他的身边。当我忐忑不安地询问能否报考老师的研究生时,他温和地回答我,“你考吧!”十几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还是那么清晰,这3个字让我欢欣鼓舞,让我看到前进的方向。这3个字也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帮助我在求学的路上克服了很多自身的缺点,终于在1996年,我如愿以偿地成为张老师的学生。
  跟师学习3年,我对老师了解的越多,对他的尊敬就越多。老师有很多头衔,是主任委员,是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首创者和开拓者。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居高临下地对待患者,对待同道。与患者对谈,总是顾及对方的感受。在我眼中,在一个学生的眼中,他首先不是一个权威,而是一个谦逊的长者。老师曾经对我说,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有赵炳南老先生这样的恩师,有北京中医医院这样良好的平台,遇到一个很好的时代,如果是其他人有他这样的机遇,同样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老师这番话让我感慨良久。其实,我们都知道,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只垂青于积极努力的人。老师是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才取得了这样的成就。但是老师这样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放下自我,从而促成了自我境界的塑造。老师这种处世的态度和人生境界是他给我留下的一大笔财富。
  当然,作为一名医生,老师给我留下的宝贵财富还包括他出色的医术。跟师学习几年中,亲眼所见很多多年不愈的的疑难重症患者在老师面前应手而愈。为了能继承老师的经验,造福更多的患者,我也一直努力研究学习老师的诊疗经验。我觉得老师治疗用药有两个最大特点,一是朴实平和。老师遣方用药,中规中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且简明易懂,没有哗众取宠和故作高深。他喜欢使用的中药药味,都是常见药,平和药,很反对“五虎下西川”之类的毒药、虎狼药。也很反对所谓把患者的皮肤病、“内毒”先“发”出来,再加以治疗的方法,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二是容易掌握,可重复性强。在跟师学习过程中,我总有一个疑虑,作为一个年轻医生,面对同样的患者,象老师一样使用这么平和的中药,能收到同样的效果吗?在临床实践中,我按照老师的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逐渐得到了患者的认可。有些多年不愈的顽疾,按照老师的方法治疗,可以说取得了神奇的效果。下面我就和同道们交流一下张志礼教授治疗黄褐斑的经验。
  黄褐斑亦名肝斑,是发生在面部的黄褐色斑。多对称发生于面颊部,以鼻为中心分布两侧。状似蝴蝶,故又有蝴蝶斑之称,亦可散发于面部任何部位。女性多见,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内分泌、消化系统、化妆品、紫外线照射以及内脏某些慢性疾病等有密切关系。
  中医古籍记载之“面尘”“黧黑肝黯”与此病类似,清·《外科证治全书》认为属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所致。张志礼教授根据自己多年来临床实践认为此病多因忧思抑郁,伤及肝脾,脾虚肝郁,血弱不荣,或因肝肾阴虚气血瘀滞所致。部分患者属冲任失调,经络阻隔,气血瘀滞。老师常用的治法及辨证可分下列几个证型。
  1.脾虚肝郁
  主症:面部黄褐斑,患者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喜叹息,夜寐不安,有时腹胀白带多,饮食欠佳,大便时干时稀,舌红苔白,脉弦滑。
  辨证:脾虚肝郁,气血瘀滞。
  治法: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方药: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郁金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5g,丹参15g,川芎10g,牡丹皮10g,玫瑰花10g,凌霄花10g。
  成药可用加味逍遥丸配合香砂六君子丸。
  2.肝肾阴虚
  主症:面部黄褐斑。患者常有腰膝酸软,手足心发热,失眠多梦月经量少。或常伴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身体羸瘦。舌质淡,苔少,脉象沉细
  辨证:肝肾阴虚,血不荣华。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活血。
  方药:熟地黄10g,山药15g,山茱萸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牡丹皮15g,丹参15g,白芍15g,首乌藤30g,珍珠母30g,枸杞子15g,菊花10g,玫瑰花10g,凌霄花10g。
  若服成药可用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滋补肝肾丸合丹参丸。
  3.冲任不调
  主症:面部黄褐斑,月经不调,或有血块痛经烦躁易怒,胸胁胀满,肢体沉重,腹胀满,大便燥结,舌质暗红,脉象弦细。
  辨证:冲任不调,经脉阻隔,气滞血瘀。
  治法:调和冲任,活血理气。
  方药: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益母草10g,白术10g,香附10g,瓜蒌15g,熟大黄10g,赤芍10g,丹参15g,茯苓10g,鸡冠花10g,泽兰10g。
  加减:若月经量多时去益母草、泽兰,加用牡蛎、牡丹皮。成药可选用八珍益母丸、坤宝丸。
  总之,黄褐斑虽发于颜面,但主要是机体内的不调和因素所致。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理。但外界紫外线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在治疗时,应嘱患者尽量避免日光暴晒,少接触紫外线,注意劳逸结合,心情舒畅,生活规律等,则收效更好。
  例1 高某,女,40岁,1998年1月6日初诊。
  病史:近1年来,心情烦躁,易怒,纳食不香,胸胁胀满,喜叹息,经期不定,以错后为多,行经腹痛,有血块,时有腹胀,白带多,便干,多梦。
  诊查:面部色斑分部弥漫,以眼周为明显,面色无华,略带青色,色斑边界清楚,舌暗红苔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黧黑斑
  辨证:脾虚肝郁,气血郁滞。治法: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处方:柴胡10g,枳壳10g,郁金10g,香附10g,当归10g,丹参15g,益母草10g,白术10g,茯苓15g,赤白芍各10g,熟大黄10g,瓜萎15g,野菊花15g。
  二诊:服上方14剂,胸胁胀满消失,便调,仍有纳食不香,腹胀,前方加厚朴黄芩。继续此方服用28剂,面色明显好转,滋润而有光泽,眼部的褐斑已散至双侧眉骨外侧,色淡,行经腹痛消失,烦躁、易怒等症基本消失。嘱患者继续服用1个月余,以巩固疗效。
  例2 耿某,女,46岁,1999年9月14日初诊。
  病史:自今年初因单位加班较忙,休息不够,继而出现多梦、多汗、心烦、便干、手足心热,中医内科诊“绝经期综合征”,用药后,效果不显。后面部出现对称褐色斑片,同时伴有四肢末梢不温,时有便溏,经期不准,量少。
  诊查: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褐色斑片,色斑呈花纹状,缺乏自觉症状,舌微胖,舌色暗,苔薄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黧黑斑。
  辨证:肝肾阴虚,气血失和。治法:滋补肝肾,理气和血。
  处方:熟地黄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当归10g,丹参15g,赤白芍各15g,白术10g,茯苓10g,香附10g,枳壳10g,益母草10g,陈皮10g。
  二诊:服上方14剂,烦热、便溏有好转,大便日一行且成形,面部色斑变淡,自觉面部发热,口干。前方去茯苓、陈皮,加青蒿15g,地骨皮15g。
  三诊:服二诊方1个月余,自觉症状均有改善,面部大片的褐斑已消退,仅在鼻部有散在数块黄豆大小的斑片,面色红润,经量正常,少许血块。上方去青蒿、地骨皮,加木香、茯苓继续服用1个月余,面部色斑基本消退,临床治愈。
  例3 王某,女,38岁,1997年9月2日初诊。
  病史:近两年面部对称出现黄褐色的斑片,每逢夏季明显加重,冬季减轻,素日易疲劳,易怒,腹胀,时有腹泻或便干,白带多,经前期乳房胀痛,行经腹痛,有血块。
  诊查:两侧颧部对称性黄褐色斑片,面色无华,眼窝略见黑青,上唇部亦可见同样皮损,舌淡微胖,边有齿痕,脉弦沉。
  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黧黑斑。
  辨证:冲任不调,经络阻隔,气滞血瘀。治法:调和冲任,活血理气。
  处方: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红花10g,川芎10g,丹参15g,厚朴10g,陈皮10g,薏苡仁30g,芡实10g,赤白芍各10g,香附10g,益母草10g,野菊花15g,熟大黄10g。
  外用硅霜,嘱少食入色素重食物。
  二诊:服上方14剂,白带明显减少,便调,每日一行成形。纳食香,面色略红润,乏力减轻,巩固疗效,继服前方28剂。
  三诊:病人服药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故在当地服上方28剂,
  今日复诊,面色红润,有光泽,双侧颧部褐斑已基本消退,唇上方色斑亦明显渐淡,其他不适均已消失。临床治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