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24|回复: 0

董洪涛选择中医微博集(2015.1.1~2015.6.30)董序8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4 17: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序:
  
  我很欣赏网友的这样一句话:“跟着理智走,要有勇气;跟着感觉走,就要有倾其所有的决心。从不曾放弃追求,从不愿放弃自己的所有,一路走下来,路过太多的风景,领略太多的是是非非,才渐渐明白:人活着不只为了自己,而活着,却要活出自己。”
  
  的确,有的人活着,只为了自己;有的人活着,却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必将化为腐朽,为了别人的,却升华为永恒。
  
  一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创作微博?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给病人看病上呢?
  
  我自己也扪心自问,我只是一个中医医生,既不在庙堂,也没有与中医相关的其他职务,我为什么要花功夫去传播中医呢?我这样做到底有什么用处?我多年来坚持创作了数百万字的微博与博客,值得吗?
  
  ——思考再三,我得出的结论是:值得!因为我是中医人!我传承了中医的血脉,也传承了中医的灵魂,我愿意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推广中医、宣传中医,虽然每天于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要坚持辛苦地写作,但如果能让中医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医从没落中重新崛起,那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责任,我责无旁贷。
  
  于是我就坚持了下来,每天都写点东西,日积月累,越写越多,一直写到了今天。回头望望,自觉成就不小。四年来我光是创作以“选择中医”为主题的微博就有80多万字,并且,得到了30万喜爱中医的粉丝们的关注。
  
  在国内每天我要治疗数十位病人,经常忙得顾不上喝一口水。但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我会习惯性地开始创作微博。若白天实在没有时间,就留到晚饭后或睡前再写。在国外的临床工作相对来说轻松许多,临证之余还可以读读书,写写临证笔记。不管是多忙或多闲,我都要求自己每天必需创作几条微博,少则三两条,多则近十条,日日不懈,年年如是。再者,每个月我都要写作几篇与中医相关的长篇博客。这样坚持下来,一年可以写作二三十万字。这些文字都是我学习中医、实践中医的心得体会,我愿意把我的收获公开发表,以与喜欢中医的朋友们共享。
  
  二
  
  有朋友跟我说,言多必失。你少写点,岂不是更好。写那么多,万一有的观点不被中医界所接受,你不是自找麻烦吗?
  
  如果是纯粹的学术讨论,我不怕麻烦。我醉心于中医多年,每天不离读书与临证,天天都有收获,日日都有感悟。我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学所得记录下来,与喜欢中医的朋友分享。有的观点或许不合于主流,有的甚至跟主流医学叛逆,但这都是我自己的真实感悟。我不想做一个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忠厚老实的“乡愿”,这样固然人人喜欢,但却是没有独立思想的老好人。
  
  中医既是术,也是道,中医的理论渊微奥妙。我入医多年,越来越感觉到中医有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其中的奇花异草如星光一样灿烂,其中的风景变幻莫测,横看侧看各有不同感悟。我把自己入医多年来的体会记录下来,写成微博与博客,这些文字或许能帮助后来人更方便地深入中医,或许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喜欢中医,或许方便大病小病患者找到康复的思路与方法,即使我的感悟特立独行,甚至离经叛道,我认为也是值得的。我相信,大部分读者必将能理解我的用心,也会琢磨并接受我的这些独特的观点。
  
  三
  
  有网友跟我说,他一直关注我的微博,我每创作一条微博,他就必读一条,甚至还做读书笔记。他发现每条微博都包含着至少一个中医观点,因此而问我,从哪儿产生了这么多的灵感?
  
  我的创作灵感源自我的每天读书、思考与临床工作。我平时所读的书很杂,既包括中医经典以及后世各家各派的著述,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诸子百家之类,闲暇时也读些时文及小说。因为我的心沉在中医里,因此,读任何书时都会引起与中医的共鸣与感悟。
  
  再者,我几乎每天都要临证,而且是大量临证。每天我所诊治的病人也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教我如何提高疗效,在疗效不显时当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如何了解病人的心理并与病人交流,等等。虽然大部分病人不懂中医,但他们用自己的疾病以及康复的过程来指导我提高医术。每天接触病人,也就让我每天都有收获,这些收获积累起来,即垒起了我一天一天医术进步的阶梯。
  
  孔子教诲我们:“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与临床都是学习的过程,但需要辅以思考,则每天坚持读书的感想与枯燥的临床工作即有了总结。因为思考,所以提高;因为提高,所以更思考。我把这些思考的所得,一段一段地记录了下来,变成了我每天的微博。
  
  由此说,我的微博与博客其实记录了我如何学习中医的过程。我学习中医的所想所得,对我是一个医术成长的记录,对读者则或许能有所触动。
  
  感谢这些年来一直关注并支持着我的每一位网友,您愿意读我的文字,这是对我的最大鼓励。一直以来,我为了自己是中医人的这份责任而创作,现在30万网友的支持亦转化为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四
  
  李飞跃老师一直帮我整理我所创作的微博。近日他来信说:“在整理时根据老师的论述,增加了如生姜红糖水养阳冬病夏治耳针等栏(想起到一点强调的作用吧,可惜一些栏目的内容会少了一些),不知妥否?
  
  引文一段:‘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理,承传传统文化,认知中医识别优劣,救人于疾病和酷医于水火,健全全民族身心健康,引导一个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仍然舍阅读而无它途;所以,阅读中医,切近中医,扎根和弘扬中医,我们的阅读和实践仍然是任重道远。‘以珍贵之生命,充分支付到崇高的生活目标之上’,这是我对老师的一点认知。匆匆数语,谬言而已。顺祝老师身心愉快,健康!”
  
  对于李飞跃老师多年来的辛苦工作,我在此仅表以最诚挚的感谢。我相信,每一位读到李老师整理稿的读者都会打心底地感谢李老师。
  
  五
  
  有人认为,中医是中国古代人民2000多年前对于疾病与生命的认识,这种认识已经完全落伍了。因此说,中医根本不属于科学。而当今科学已经非常发达了,现代医学也发展到了非常高的层次,中医还有必要继续存在吗?
  
  我想,持这种观点的人毕竟不少。问题是,现代医学真的足够发达了吗?现代医学真的能治愈所有的疾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相反,中医却具备明显不输于现代医学的治病效果。作为病人,早日康复才是唯一的目的。因此说,不管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谁能治好病,谁就高明。既然现代医学不行,何妨让中医存在呢?
  
  当然会有不少人说,曾经找过中医,但好象中医治病效果不怎么样。之所以如此,不是中医不行,是中医人不行!近数十年来中医之所以没落,其根本原因是中医人没落了。试看当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中医院,还有几个真正的纯中医?或是挂着中医的招牌,吊着西医的药水;或是仍开着中药方,却用着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结论与思维模式。如此中医,怎能让人信任,亦怎能取效。
  
  我在微博及博客里曾反复谈到中医没落的现状,的确让人遗憾。我为什么要努力创作以“选择中医”为主题的微博,目的即在于推广中医理念,让社会重新认识中医。社会需要中医,社会需要真中医。非常高兴的是,近年来中医正在复苏,越来越多的纯中医开始活跃于临床实践之中,而且,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中医。
  
  虽然我一个人的精力与能力有限,但我在不懈努力,我愿意尽我一生去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并且推广中医、振兴中医。千千万万个我都在努力,我相信,中医必将复苏地更快。
  
董洪涛,


于因斯布鲁克,时2015年10月1日,天晴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