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09|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5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6 07: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了不起,不但能治病,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即“治未病”。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些中医知识,不一定帮助他人治病,但可为自己“治未病”,让自己健康长寿。而且,中医是生活中的医学,中医既不需要任何的设备仪器,也不需要建个医院,生活中处处可以应用中医。学习中医,就要让中医贴近生活。
  
  有些人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排斥一切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思想文化,身为黄皮肤的中国人,实在是可悲可怜可叹!!!他们瞧不起中国传统文化,并且特别喜欢妖魔化中医,认为中医就是保守封建,是迷信,是伪科学。他们经过多年数理化教育的洗脑,相信只有西医才是科学,甚至迷信西医,认为西医能包治百病。
  
  对那些排斥中医,甚至污蔑、诋毁中医的人来说,何不静下心来读读中医经典,认真琢磨一下中医的理论,对比当前的医疗现实,客观地分析一下到底中医有没有优势。若非中医影响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就是根本不懂中医,只是跟着胡乱叫嚣,人云亦云而已。何不给中医留条发展的道路,也给自己留个健康的机会呢。
  
  九
  
  今日朋友说到,某西医医生对中医感兴趣,跟中医科主任商量想学习中医,该中医专业毕业的主任竟然回答说:中医全是伪科学,学那个干什么用!——中医之所以没落,我想与中医人的没落有关。中医人自己都不争气,中医如何能够崛起?有幸的是,毕竟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医的高明,且愿意学习中医。
  
  与西医相比,中医处于劣势,所以中医要自强,最重要的是中医要提高疗效。之所以中医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除了外在的原因,主要是临床疗效没有提上去。如果每个中医人都能大规模治好西医治不好的病,我相信社会对中医的看法就会完全扭转过来。中医之所以有生命力,也正因为中医能治病,且能治大病重症。
  
  某网友说:反中医的人多偏激地攻击中医,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医,而且没有遇到高明的中医。若能遇到明医,且疗效卓越,相信他们也会相信事实的。——中医之所以没落,是疗效没落了。而中医要振兴,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理论传承,最重要的还在于提高疗效。疗效是硬道理,是试金石,是中医生存的基本保证。
  
  有网友说:医学发展到今天,临床医学的尽头还是西医,面对突发性疾病和出血创伤,中药几无办法。中医用劲儿用错了,中医只能在预防医学使劲,达到所谓治人于小疾。——这个观点我不赞成。中医不但能“治未病”,更能治已病。而且,中医不仅能治小病,亦能治大病重症急症。不妨研读一下李可老中医的书。
  
  大家在微博里讨论中医,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这才是我创作以“选择中医”为主题的微博的初衷。因为中西医理论体系的不同,各人临床经验的不同,因此学术观点可以不同。正因为不同,所以才有必要讨论。我们讨论的原则是依理、依临床,没有必要作无谓的谩骂与人身攻击。若您实在讨厌中医,请不要关注我。
  
  中医理论虽然古老,虽然难以被现代科学所理解,但中医是为了让人更健康的。我支持某网友的观点:所有医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延长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所以真正的医学都是一条路,那就是生命医学,?以人为本的医学,我既反对滥用手术切割器官组织,也反对不顾及生命危险选择不手术,这都有违于医学的本意。
  
  有网友说:中医落后的根源在于对可推翻中医理论的证据视而不见,想尽办法文过饰非,跟宗教差不多。——我非常想知道推翻中医理论的依据是什么。我又想,当前的科学水平仍是形而下的器的层次,如何去理解形及形而上的道的层次的中医呢?既然不能理解,何谈去推翻。况且,中医临床有效的事实如何推翻呢?
  
  我每天诊治大量的病人,并切实地实践针灸,越发地感觉到针灸疗效的神奇。尤其是急性病症,不管是疼痛拘挛还是发热、血症等,针灸都有良效,甚至可以说针入症减。学习中医,一定要先学好针灸,实在是因为针灸可以速效,可以让病人在自己的手中立即缓解病情,其速度远远优于吃药、挂水等其他任何疗法。
  
  若要反中医,首先应该无视中医的疗效,而不应该从中医理论上攻击。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用现代科学名词来解释人体与生命,古人创立了一套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等概念为主体的中医理论体系,这本未可厚非。但中医能治病,且有切切实实真真正正的大疗效,难道从科学的角度也可以完全否认吗?
  
  有怀疑中医的人问:为什么中医不能给出临床数据呢?当然能,中医临床有效,完全可以用数据说话的。但要求不能按西医的观点,用病症来分类,而是按照中医的思路,用证侯来分类。比如,凡是少阴阳虚证的,不管是关节炎肿瘤感冒不孕头痛还是腰痛等等,都用四逆汤加味,完全可以给出临床数据的。
  
  十
  
  有人误解了中医,认为中医保守,不肯变化。《周易》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易”就有变易之意,《周易》讲的就是人如何根据天地变化而自我调理。再者,当传染病流行时,中医亦变化出温病体系,疗效更高。中医讲“效必更方”,就是让药方适应机体而变化。但“天人合一”思想及辨证论治体系则不会变化。
  
  中医是一门心身医学,中医不仅医治身病,更治心神。身病只是表象,是标症,心神才是根本。若根本不治,却拘泥于治标,虽得治愈,旋即又病,甚至百治难愈。治心,需病人配合。首在病人要有康复信心,要追求正道,要安定心神,然后医者或施针或用药,医患合力,而大病必然可愈。若见症治症,终非高明。
  
  有人感叹:靠谱的中医实在太难培养了,这也是中医发展的瓶颈。能够快速复制的东西,推广起来才会有速度,这本身就很矛盾,又要好又要快。中医之所以难培养,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医的理论体系不合乎当前的数理化教育,因此显得另类怪异。为什么会有人攻击中医,不是因为疗效,而是因为不理解中医的理论,
  
  私人定制是一种高档享受。因为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或特点量身准备的。推之,医疗中也有私人定制,一种是豪华的诊室,清静的环境,有医学专家全程服务等;另一种是按每个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病情症状等提供最合适的药方或针灸方,这也是一种私人定制。由此来看,中医才是医疗中实实在在的私人定制。
  
  近年来我坚持创作以“选择中医”为主题的微博,至今已有4000余条。我借微博来宣传中医,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到中医的神奇,进而了解中医、接受中医,最终能享受中医。微博有140字限制,因此写好微博并不简单,有时我需要反复思考,甚至要翻书查资料,并字斟句酌,以保证我所创作的每条微博都令人满意。
  
  中医的根在民间,千百年来不管政府如何改换医疗政策,中医的根没有倒。但近年来受各种原因影响,中医大有在民间消失之势。毛主席曾对医疗卫生工作指示:以预防为主。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让中医在民间发展,这是非常高明的。中医简便廉验,最适合于民间,为何当前中医反而在民间萎缩了呢。
  
  中医反都是科学粉,科学粉最相信事实。可是面对中医治愈肿瘤等大病的临床事实,中医反还是不相信中医,其理由有二:一则中医不可能治愈肿瘤,病人之前被误诊了;二则凡病都有自愈性,是我的运气好,所以大病不治自愈了。其实,我倒是希望我所诊治的每位大病患者都是被误诊的,而且都因我的好运而康复。
  
  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每天都让我充满快乐。病苦的呻吟声霍然而止;因疼痛不能活动的关节马上可以活动;虚损的病人即见面色红润起来;久病大病患者渐见康复;忧伤的面容出现了微笑;多年的不孕竟然生出了健康宝宝。如此等等,都让人快乐。感谢病人,让我收获了快乐,我也努力把我的快乐传递给更多的病人。
  
  我创作微博,以与网友分享我学习中医的收获与体会。在每条微博中我都尽量提供一点中医知识或我对中医的感悟,让读者有所收获。我的医术不是最高的,我还在不断读书、思考、临证、总结;我的文笔不是最好的,我坚持创作着微博及博客文章,且每天不断。我无意于追求名誉地位,只静心享受着我的中医事业。
  
  中医的理论高深玄妙,目前的科学水平尚且无法解释。因此,有些人武断地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是迷信。但中医临床有效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面对事实,我们应该坦然接受,而不是科学暂时解释不了就一棍子打死。正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苹果落地应该是迷信,是伪科学,但大家也都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十一
  
  中医擅长治病,这是中医得以传承至今的根本。历代多有名医,或著述等身,或医名广传,其所以被大家所认可,关键在于能治病。当前政府重视中医,且名医辈出,但名医与明医,却是一字之差,实质不同。媒体可以让某医一夜成名,但媒体并不能让某医成为明医。在我看来,只有会治病的中医才配得上称为明医。
  
  
  
  二、论学
  
  一
  
  不少人报考中医药大学,我要问一句:为什么考中医呢?我相信答案会五花八门。不管基于什么目的,我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不要虚度大学时光。与其在多年之后去后悔、去抱怨,不如抓紧当下的时间,努力学习中医专业知识。某人五年大学蹉跎而过,毕业后却为了出国行医而努力补中医,殊为可笑。
  
  中国两千历史上的名医,都是精研医理,勤奋读书之人,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明医是靠“祖传秘方”或者某某神方而成名的。当前却有一些所谓的“名医”,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宣传自己的“祖传秘方”,我想,其目的只在于打着祖宗的旗号谋利罢了。若有人相信这些祖传秘方,愿意花钱购买,或许是病急滥投医了吧。
  
  中医存在两千多年了,一直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绵延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近百年来西方科学与西医东进,渐而占居中国的文化主流,我们的主流医学也变成了西医。按说,中医是国医,中医学院应该是国医学院,或简称为医学院;而西医属后来者,其学院应该称为西医学院。但现实的名字却有些雀占鸠巢了。
  
  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完全拷贝自西方。大学教育的确可以培养出科技人才,但用于培养中医却不是最佳的。中医教育既需重视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亦需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因此,我主张恢复到传统的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模式,以真正把中医传承下去。当前之所以庸医太多,与流水线式的西医培养方式当有必然联系。
  
  对年轻学子来说,既然选择了中医,就要有勇于坚守内心操守的信心。从医可以谋生,但绝对不是赚大钱的工具,若有发财之心,建议赶紧改换专业。中国历代名医从来没有哪个是因为从医而成就巨富的。我相信将来也永远不会有的。因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试读孙思邈《大医精诚》,其大医境界,昭然若揭。
  
  当前我们处于市场经济,从医的确会有不错的收入。但若欲发大财,建议还是从事金融、投资、市场等领域,既可赚钱,又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虽然从医成不了大富,但从医可以救人性命、扶危济困、行善积德、修养自心。我一直认为:医学是世界是最高尚的职业,没有任何事情能比挽回人命更值得骄傲和自豪了。
  
  当前中医没落,因此要依赖年轻的学子们能传承中医,将来才有希望振兴中医。而培养中医栋梁之才,需要教师有中医的灵魂,而不是课堂上讲的是中医,临床上干的却是西医。我见过这样的中医教授,在课堂上公然说诊脉是做样子的、说中医不能治病、并鼓励学生考西医的研究生。我觉得这样的老师其实非常可悲。
  
  临床遇到某病,虽欲努力找到合适的经方或时方,但有时总觉其方不合此证,于是仓促之间自创一方。此类情况相信不少临床医生都曾有过。且不说其疗效,只就临时创方来说,已经落入下乘。一则,仓促创方,其配伍必难合于规矩;二则,虽间有良效,但刻意创新,其适用性及可靠性亦难与千百年流传的方子相比。
  
  林黛玉素患肺病,且有咳血;又因相思,午后发烧,呈现出一种艳若桃花的病态美;读其诗文,其情极悲,不忍卒读。中医认为:肺其志为悲,且悲伤肺。黛玉因肺病而易悲,久思又伤脾,土弱不能生金,导致肺气益虚,肺虚而益悲。由此推之,黛玉之所以体弱,所以早死,皆源自长期的负面情绪。
  
  有人问,为什么中医没有治好林黛玉的病。我认为:任何医学都不可能治得好她的病。医学只能治身体的病,却不能治病人的心。即使暂时缓解林黛玉的吐血症状,却无法改变其长期的悲伤忧虑的情绪与心理,而这些负面情绪才是疾病恶化的主要因素。林黛玉的肺病如此,其他的大病、重病、慢性疑难病症也都如此。
  
  二
  
  中医是一门大学问,我认为学中医需俱备才、学、术、德,四者缺一不可。医术紧贴临床实践,是中医的根本所在,但必以医德涵养医术,医术才可卓绝;学者非有才华不能精专医理,才高智达是为条件,而必以努力为途径,非努力不能达于学识的精妙。四者互为联系,互为补充,最终又为医者心中之“仁”为核心。
  
  夫百余年来西风渐盛,学校教育亦以西学为本,以致学者多贵西而贱古,中医自也不能幸免。更兼庸医行世,斯民已有废除中医之言,况复学术衰息之世哉。然天佑中华,中医不绝,代有贤者,著述未息。余倾慕前贤之学,志在中医,十数载努力,渐有所学,虽不能尽悟岐黄,庶几乎可凭此术以活人,亦平生之愿也。
  
  经方最好用,也最难用。用好经方,不但可以治各种小病及慢性病证,还可以治大病重病。因此,我一直重视经方的学习与临床实践。今日下午与诸弟子讲《经方的使用技巧》,从经方的定义、经方的用量、学习经方的基本条件、六经的病位与病情、常用经方的使用指征、经方的分类、兼证的治疗等方面进行讲解。
  
  病人经常会全家来诊,我临床中发现这样的事情:有时一家人效果特别好,有时却全家效果都很差。我琢磨其原因,应该是我的水平有限,正好此家患者全是我治不好的病;或许病人家庭里存在着一些负面情绪心理,会影响疗效;或许还有些其他一些因素,比如饮食、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等;亦可能是医缘未到。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大医院或专家治不好的病,反而在民间中医的手中痊愈。我认为中医理论渊微精奥,医者受学识与经验所限,术业或有专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但都不影响其为良医。作为病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医生呢?最有名的或者最贵的不见得就是最合适于自己的,能让自己痊愈的才是最好的。
  
  中医看病,一定要执着于中医理念,否则,即会掉入窠臼之中,影响疗效。一则,不必过于重视西医的病名,多从症状上分析,然后归纳证候,按证施方;二则,化验单、拍片等检查报告都可作为参考,但仍需以病症为主;三则,千万不要按现代药理学开中药,那相当于神父指导和尚念经;四则,重视心理疏导。
  
  有某医说:经常有亲戚朋友发个体检单或者化验单来就叫开方,我觉得很郁闷,这样中医根本没法看啊,这些常识还需大家推广,大家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看病才行。——的确,中医看病要求四诊合参,不面诊很难精确诊断,至少要提供症状、体征、舌象与脉象才好。若拿个化验单要求开方,任何中医也无法开方的。
  
  临床施方用药,一定要用中医的理论指导。若按现代药理学指导用中药,就会缩手缩脚,反会限制中药的疗效。比如:按现代药理学的研究,麻黄麻黄碱,能兴奋中枢,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因此不可用于高血压引起的中风病症;但按中医理论,若其病人表现为项紧、恶寒脉紧,属风寒表实证,则麻黄可用。
  
  前贤的许多经典都是教人向善的。我们学习经典,接受经典,并按经典的要求去做,这个过程即是"内调己心"的过程。我们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心中充满了负面的情绪和心理,心先病了,身体跟着也病了。因此,不管是治病还是养生,首先要先调自己的内心。若能按照经典信受奉行,坚持下去,则无病不可治。
  
  余有志于中医,多所创作中医微博,至今已数十万言。有友人劝余曰:君过矣。岂不闻大言绝听,弦外希声,语多必失,言多有过,且顺其情,闲其心,享受读书与临证即是。奈何创作不休,被庸人所诟病哉。余曰:诚然,春升夏荣秋杀冬藏,彼四时者又无情之言也。夫医理愈辩愈明,若知而不言,又何益于中医哉?
  
  三
  
  已故名老中医陈慎吾曾提出“阴证机转”这一概念,他认为:少阳病有阴证机转,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转太阴出少阳。我在临床上反复思考,认为所有三阴病证都可能出现“阴证机转”。三阴病证多属重症大病,要想缓解病情,其关键即是根据正邪交争的不同层次,扶起三阴的阳气,使阳气足而祛邪外透,自阴出阳。
  
  有人诟病中医,说中医报道的都是个案,不能作循证医学分析。这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并没有完全理解中医的特点。现代医学往往以疾病及治疗手段来做循证医学分析,而从中医来看,同样的疾病却属于不同的证候,按疾病来分析,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若按证候来分析,则中医有绝对的循证医学意义。
  
  正如网友所说:《伤寒论》就是最经典的循证医学。查其正邪交争的六经层面,按证用方,其效必如桴鼓相应。比如,若属太阳表实证即用麻黄汤,保证一用即效,经得起千万次的重复;若证见少阴阳虚四逆汤定可见功,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早已验证过其疗效。仲景六经辨证体系以及经方经得起任何循证医学的检验。
  
  我在微博里经常会从传统哲学的角度分析一些自然现象及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有人说:明明现代科学已经解释清楚了,何必硬扯阴阳五行呢,牵强附会,不知所云。——岂不知人是天地交媾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当然会随天地变化而变化。况且,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分析人的生命活动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有网友面对感冒发烧而矛盾,一方面感觉是受寒,却不敢用发汗的汤药,怕伤阴;另一方面,又担心会不会变成脑炎,不敢用热药。若不能就医,我认为感冒发烧宁肯用辛温,也不能滥用寒凉。岂不闻“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发汗之法,以辛温为主。若滥用寒凉,或可清热,但亦能伤阳,导致邪气内陷,其患不小。
  
  中医首先是一种空间医学体系。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比如:月圆则人的血气旺盛,月晦则人的气血虚弱;再如,昼夜变化引起阴阳消长,人有生长收藏节律、卫气周行节律、经脉气血流注节律等。月亮变化导致人有气血盈亏节律、月经节律等。四时变化引起人的生长收藏节律、脏腑主时节律等。
  
  学习中医,最重要的不是中医的知识体系,而是其思维模式。若拘泥于机体的脏腑形态与气血津液等有形之物,而不能按时空观念理解中医,则会落入窠臼之中,亦会影响切实的临床疗效。有人主张中医就是医学,只谈病论药即可,不要把四时、天地、八卦、干支等概念引入中医之中,岂不知这样反而是阉割了中医。
  
  中医是一门医学体系,其中的理法方药(穴)可以治病,可以养生,但中医的境界又高于纯粹的医学,其中蕴含着天地之道。因此,不仅要把中医当成医学来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当成“道”来体悟。中医内涵“天地人合一”思想,把人放在宇宙的时间与空间中去理解生命,学中医既能修身,亦能修心,还能悟道。
  
  空气流动即是风,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繁体字来看,风字里面有个虫子。风动而虫生,春风一流动,自然界的动植物就会繁衍生殖。推之,风动则情生,情生而见万种态。因此,“风情万种”由此而来。从中医来看,风来自八个方向,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外感诸病,以风邪致病为多见,因此,学中医需识风。
  
  汗法能治百病。一则,汗法能透风邪,风邪为百病之长。二则,汗法能排出体内郁滞的水湿毒浊,这些病理产物或郁滞于皮下导致各种皮肤病,或成为脏腑大病之源。三则,汗法能流通血脉活血化瘀,因为汗血同源,汗通则血脉亦通,由此则五脏六腑皆通。因此,平时不容易出汗的人,一定要想办法出出汗才好。
  
  四
  
  有人稍动即汗出,有时吃个饭都汗流满面。中医认为,肝主血,肺主气,营为血,卫为气,营血在内得卫气固护则不致宣散外泄;卫气在外受营血宣散而不致收敛太紧。营卫平衡,则可正常汗出。若因风邪外袭,或肺气不足,则营卫失调,卫气不能固护于外,营血于是外泄,是为多汗。治疗之法在于平衡营卫以敛汗。
  
  每天于工作之余,或吃饭时,我们工作室诸位同道常聚在一起探讨一下一天的收获。有时就某个病例的治疗思路作讨论,有时则针对某个病情深入分析,有时亦分享治愈病人的喜悦。大家从天南海北聚在一起学习中医,我努力在我们工作室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希望我的努力能让大家既开心,又能天天精进。
  
  有一糖尿病患者自外地来诊,两天后打来电话,说服药两天,一测血糖,还没有降下来,要求换方。我跟病人说,糖尿病是慢性病,就算药方合于病证,也不可能服两天药就治好。服药后身体会开始产生反应,从量变到质变,这有个过程。因此,建议病人静下心来,认真服药一段时间,配合饮食调理,会取得良效的。
  
  之所以会长肿瘤,我认为机体阳气内虚而气化不利为本,邪浊水湿痰饮血瘀凝聚成块为标。患者有时会表现为热象,但切忌过用寒凉药。需知,素体阳虚之人,虽暂时有所热象,不过是标症。有时稍用清热之品,转瞬即成脾阳虚衰,而病势立见沉重。故若不得不用大寒大凉之品,需密切观察,见效即止,切勿伤阳。
  
  我经常对弟子们说,不要总是闲下来无所事事,心中要存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有所追求,有所压力,这样日子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比如,可以思考一下中医的某个理论,考虑写条中医微博,或者琢磨一些病案等等。心要放松,但不能散漫不收,要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的。
  
  我经常跟病人讲,要重视调心,尽量去除心中郁滞的怨恨恼怒烦等五毒。病人时会说,我也知道呀。但调心谈何容易,已经郁结了这么多年了,都习惯了。诚然,治病若不能治心,即使稍效,亦难治根。况且,病痛折磨,已然难忍。欲求解脱,除了请明医诊治外,还是要痛下决心,努力试着把不良情绪心理排解出去。
  
  治疗大病,我反复强调要重视调心。至于如何调心,除了我以前在微博里提到的几点之外,还可以这样:一则,试试宗教的力量,宗教最能调心,能让人找回久违的心定心静心安;二则,接触拥有正能量的人,读传播正能量的书,让自己的周围充满正能量;三则,多跟孩子在一起,孩子的阳气升发,能给我们希望。
  
  我分析西方人与华人的体质,二者颇有不同。西方人偏内热,热久则易见体臭,所有西方人喜冷饮,而华人则偏内寒,寒则不易见体臭,需常热饮才舒服;西方人气足,气有足则热,运动项目与体力相关的多是西方人胜出,而华人气弱,气不足则寒,故体力往往不如西方人。其原因可能与人种、饮食等的不同相关。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推之,身体的毛发皆属血气所生。若血气旺盛,则毛发旺盛;血气虚亏,则毛发枯萎、稀少或脱落。对比观察白人与黄种人,白人普遍身上的毛发比较多,这属于血气相对比较旺盛的表现。体毛多的人往往不畏寒,一则其血气本旺,二则体毛可以御寒,因此有老外大冷天穿着短袖,就是此理。
  
  有人问,那黑人体毛也不多,元阳怎么样呢?黑人其皮肤色黑,黑色即肾的本色,肾其德在坚,坚则骨骼壮实,但亦容易出现体内郁火。一方面黑人血气旺盛,表现为其经络易通,但其体臭极重,且体力运动项目比较占优势,另一方面火气内郁,亦易致诸火热疾病。因此,比较黄种人,黑人可以更多地用些寒凉药物。
  
  五
  
  我在奥地利治疗的病人以白人为多,偶尔也有黑人、棕色与黄色人种,综合数年临床观察,我发现黑人对针刺的敏感性最高,也最容易出效果。白人次之,最差是黄色人种。我也曾听过去非洲的针灸医生说,黑人的临床疗效极好,远高于华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黑人天真纯粹,心性澄洁,故经络气机流畅,易于取效
  
  白人血气旺盛,其体毛亦多。我发现白人针刺后易于取效,应该是他们的经络比较敏感。我曾在微博里分析过原因,可能是白人未失天真、自然纯朴,而经气易动。再分析,气血流行于经络,若血气健旺,其经络必满,气血运行比较通畅,针刺易于得气,易于取效。黑人则较白人血气更旺,因此其经络更敏感。
  
  有人统计了张仲景的经方味数,平均每方用药4.81±2.28味,而现代处方每方平均用药15.52±4.16味。可见,现代处方用药味数是经方的数倍。经方的组方药物较少,除了温经汤、风引汤、薯蓣丸等用药较多外,一般多不超过6味,可见其用药精专,故其效亦宏。经方治病,所投必效,而今人用方已经是撒网捕鱼了。
  
  看一个病应该用什么方,每个方用几味药,每味药多少量,这需根据病情来决定,但亦与医者的医术、医德相关。仲景用方不过数味,药简而量足,其效若桴鼓之应。若医术不精,只好拼命堆砌药味,更兼卖药可以赚钱,那当然多多益善了。君不见现代药方味数几乎是经方的三倍,其效果呢,只求撒大网捕条小鱼了。
  
  多年前我在某医院实习时听说,某医开的药方太大,包好的中药从窗口递不出来,药工只能打开门递药。这种超级大方看来要用大盆煎药了,其效果怎么样,我没有具体调查,但我知道,张仲景所用的药方没有这么大。按汉时一两等于现代15.625克的实际用量,大的经方也不过是一斤左右,小的药方则在100克左右。
  
  当代名医李可先生所用药方多味足量重,他治的都是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病,其医案极精,可见李可用药的风格,是大刀阔斧,狠准猛快。其实,前医亦有善用大剂量者,且数不胜数。比如,民国名医刘蔚楚治阳虚汗脱即重用术附汤,白术由125克加至500克,附子由62.5克加至250克,计服16剂而痊愈,可谓胆识超群。
  
  李可用方,如猛将对敌,运斧成风,而敌将望风披靡。面对重重阴浊,非用霹雳手段,快刀斩乱麻,不能祛其阴霾,复其清明。面对大症重病,医者当学习李可老中医的用方特点,擅长攻坚,选用重兵,以求速效,且除恶务尽,以防疲惫其师,势成粘着。但重剂猛药不可滥用,医者需心中明了,若不对证,不如不用。
  
  一病人反复腹痛,伴有大便出血,自己担心是胃肠道肿瘤,忧心忡忡,饭食不香。于是奔走于各大医院,反复检查,最终确诊为肠炎。病人跟我说,幸好现代医学技术水平高,否则,都不知道自己生的是什么病。我说,若没有这些检查,可能您就不会这么忧虑。有病就治病,按中医辨证用药,何必执着于是什么病呢?
  
  中医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我认为除了医者有儒家“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精神之外,中医的理法与方药紧密结合也是重要原因。有人认为中药不必分药性,但知某药治某病即可。若这样搞下去,是把中药的理丢掉,只要药,那是自掘坟墓。君不见欧洲也曾有草医,因理与药不能相兼,结果至今落入凋零不堪的境地。
  
  凡是大病,正气多虚而邪气多盛。治病就是祛除邪气并恢复正气。因此,要求医生既要有高尚的医德,还要有精湛的医术;也要求病人密切配合,既要有强大的康复信念,又要重视养生保健。大病之所以能康复,与二者都有关系。若完全依赖医生,而病人自己不肯用心,就可能康复无望。所以,医患合心,其利断金。
  
  六
  
  医生诊脉辨证,然后对证用药或施术,疗效的取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多数人都认为服了药或施了针,效果才开始出来。我说,不是的,从病人见到医生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开始了。医生的自信与微笑、听病人的讲述、对病情的分析,这些都是治疗,而且是治心。有病人说,见到医生病就好了一半,即是此理。
  
  治病首在保命。疗效高低是一回事,但若把命折腾丢了,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因此,治病一定要保护正气,这是根本原则。如何看待各种疗法,我认为可以元气是否受损作为标准。元气不损且病情康复的,是最上等;元气稍损而康复的,是中上;元气损伤但能好转的,属中等;元气大损但病反加重的,是最下等疗法。
  
  化疗后往往头发会脱落,从中医来看,这是化疗伤了血气。病情之所以康复,是人体正气充足了,邪气被正气祛除出去。若盲目依赖药物祛邪而不扶助正气,虽是治病,足以害命。正气既伤,而期望康复,无异于缘木求鱼,这是南辕北辙的治法。高明的治法不伤正,只祛邪。医疗手段的高明与否,但以此为标准即是。
  
  药方要对证才有效,否则,即使拿着一本近万个药方的方剂大辞典,也不可能看得好病。病人的年龄不同、体质不同、感邪性质与程度不同,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西医的病名,也不可能都用相同的处方。中医主要治的是证,不是西医的病。若执着于西医的病名求方,我想任何明医也给不出有效的药方。
  
  有时病人体质壮实,其病情亦重,需大剂猛药以求速效。数天后病人打来电话,说拿药方给他医问询,他医说这都是毒药,不能吃。我问,服药后效果如何?答曰:效果不错。我说,非常之病,用非常之药,药能对证才能取效。况且,一人一方,一时一方,一证一方,岂能面对重症却怕服药,岂不知毒药最能纠偏。
  
  所谓治病,就是祛除邪气并恢复正气。因此,要求医生既要有高尚的医德,还要有精湛的医术;也要求病人密切配合,既要有强大的康复信念,又要重视养生保健。大病之所以能康复,与二者都有关系。若完全依赖医生,而病人自己不肯用心,就可能康复无望。因此,我反复强调病人需治心。特别是大病,尤需如此。
  
  我认为,学习中医如同修佛,要做到以下几条:一则发愿学习中医、传承中医、将来要做大医。发愿越大,其成就越大;发愿越小,其成就亦将越小。二则如念佛号,朝于斯,夕于斯,口中念佛,心中修佛,亦要行为上行佛,心中行合一。三则不怕吃苦、吃亏,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中医治病,最好能把手法、针灸与汤药内服外用结合起来,以疗效作为唯一的指标。有的医生只用汤药,有的只用针灸,有的只用手法,我认为都没有完全掌握真正的中医。中医治病,无有定法,或用手指,或施针灸,或用汤药,不必拘泥于必需用哪个方法。比如,小儿怕痛,可用推拿;怕服药,可用汤药水煎外洗。
  
  中医认为,疾病或源自饮食不节,或外感六淫,或因怒喜思悲恐惊忧等七情内伤,因此,中医治病不仅从医术上解决病人身体上的苦痛,更重视调治心神,让病人恢复心理平衡。有人说,中医就是骗子,治不好病就说病人不注意养生保健;效果不明显,就要求病人养心调心。我想,中医给病人带来正能量,何错之有?
  
  中医与西医治病理念与方式不同:中医强调正气,不管是用汤药还是针灸,目的都是先调动起人体的正气,让正气去祛逐邪气,最终达到正气存内、精神内守的健康状态;西医强调治病,见到病邪,就要消灭它,或者手术,或者药物,总以杀灭为能事。一者扶正祛邪,一者专心杀邪,思路不同,其治疗效果必然不同。
  
  七
  
  我发愿将系统地为弟子们讲解一遍《素问》,今晚讲了《上古天真论》,以我的理解分析岐伯论养生的诸多条件,并从中体会男人女人生理病理的特点与各自的治病道理。我主张讲课不要讲书面上的,要透过文字讲自己体悟出来的东西。讲《内经》绝不能念书,要把道理与临床相结合,让弟子们于快乐中提高医术。
  
  近日继续给弟子们讲解《黄帝内经》,现讲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按原文加以发挥,把天地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历法、四时阴阳变化、十二消息卦、河图、洛书、气候、物候、生活习惯、养生、运动、精神调理、针灸、汤药等结合在一起,以帮助弟子们深入理解“四时阴阳”与中医养生、治病之间的密切联系。
  
  中医“治未病”的价值极大。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忍受病苦折磨,都想不生病。如何让自己不生病,这是一门大学问,有幸的是中医在这方面极有研究,且成果突出。我认为整本《黄帝内经》的主旨即是“治未病”,开篇的《上古天真论》就讲如何养生。学好“治未病”,对于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的预防亦具现实意义。
  
  我们都认为,养生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病。会治病不是本事,能让人不生病才是真能耐。推之,会治病的医学不算最高明,能“治未病”的医学才是最了不起的。因此说,学习中医不但要学治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学预防疾病的理论与方法。对比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重在讲预防,而《伤寒论》则在治病,高下自判。
  
  中医重视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素问》重在讨论“天人合一”的问题,而不重解剖。中医重视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运动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气血的输布、经络的流注等,通过气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促使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化生、相互转化以及代谢产物的产生和排泄等。
  
  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气就是生命,正气也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因此不可滥用寒凉而浇灭阳气,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若为了治病反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
  
  学中医不可不通历法。中国的阴历与西方的阳历不同,一则,阴历综合了日与月的运行规律,日月对地球的影响最大,若只依太阳立历法,不属高明;二则,阴历是循环的,以天干地支为记数工具,六十为一循环,符合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三则,阴历不但可指导农业,更可指导中医的临床、养生以及疾病的预后。
  
  近日给弟子们讲了题为《天文、历法与中医》的讲座。我重视天文,因为天文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同时也是历法的基础。若舍天文而学中医,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深研天文,才能明白历法,与理解中医极有帮助。况且,中医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十二消息卦等皆与天文相关。
  
  人的寿命由什么因素所决定?有人说,与细胞分裂相关,人的细胞分裂在120岁就不再分裂了;有人认为与与父母的阴精阳气为准,古人讲“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我认为,与天地日月的运行规律相关。天地阴阳变化,60年为一周期,即是一个甲子循环。人生天地之间,最多可持续生存两个甲子循环,即120岁。
  
  人生存在地球上,并受日月运行规律影响,人的寿命不过120岁,即两个甲子周期。地球提供给我们饮食,我们得地气以生;太阳提供阳气,让我们得阳气而活着;月亮给我们阴精,使我们阴阳交替变化而平衡。所谓养生,即是要在120年之内努力调和机体的阴阳,使之最大限度地符合天地规律,即顺应四时阴阳变化。
  
  八
  
  关于人的极限寿命,《尚书·洪范》说:“一曰寿,百二十岁也。”《黄帝内经》说:“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佛在《佛说长寿灭罪经》中认为:“尽其寿命,满百二十”。美国学者海尔弗里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与圣贤记载的天年寿命惊人地一致。
  
  受日月影响,地球上的万类生命皆有生长壮老已的循环规律。研究生命与医学,就必然要研究日月运行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以日月运行规律为核心的历法,从而以此历法来指导养生与康复。荣幸的是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兼顾日月运行规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阴阳合历。
  
  圣哉,中华祖宗;伟哉,吾辈先贤。仰观天文而知天道,俯察地理以通地道,中则和以人事以明人道。以天文建历法,而日月在其中;应地理立中医,而阴阳有变化。经典传承,代代不衰,吾辈有幸,得享遗德。以历法指导中医,以中医保佑健康,上则合于日月星辰,下则应于黎民百姓。斯生唯当立志,以不负圣贤。
  
  学习中医,一定要先明历法,特别是中国传统所用的农历,俗称阴历、旧历、夏历、老历、汉历等。而要明晓历法,又离不开天文。所以,一名好中医亦必然要通晓天文与历法。中医是术,也是道,道即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道源自天文。善学医者,当知阴阳变化的源头即在天文。若源头不明,其流变亦难透悟。
  
  中医有道,其道在阴阳,而阴阳源自天文,天文产生时空变化。古贤重视天文的观察,用晷观测日影以定时空,殊为高明。古人把日影变化周期画成图,即是太极图,其源自太阳周日视运动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表示了太阳回归年的阴阳节律变化规律,而人即受此规律影响,故太极图正好用于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太极图代表着太阳的回归运动、四时变化、昼夜阴阳消长、节气变化、光照时间与寒暑更替规律,它不仅是一个时空图,更代表着宇宙万物生命循环的规律,这个规律即是道。所以说,太极图是宇宙时空变化的动态模型。掌握这个模型,就可以更方便地“提携天地、把握阴阳”,也就可以更清晰地明了如何养生长寿。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有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道之所由,在于观察天文。太极图中的S形曲线,即是太阳周日视运动在一年中所移动的轨迹,即地球自转的道路,由此产生了阴阳变化,这个道路即是以太阳为中心的阴阳变化之道。明了此道,神在其中矣。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从中医入手,可以打开进入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而且,越是深入中医,越觉其中奥妙无穷,天文、历法、中医、文字、术数、儒家、道家等等思想皆能互相贯通,左右逢源。深研中医完全可以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已不单纯是学习医术,更可由术入道,而研悟天地自然之大道。
  
  天文与历法皆与中医相关,我在微博里曾反复论述。学习中医当了解:一则何为历法,其来源如何,分析当前的阳历及农历(即日月合历)的优缺点;二则知道如何用晷测日影以画出太极阴阳图,并了解其对养生保健与疾病康复的巨大指导意义;三则学习章蔀纪元的计算方式,从而理解干支记时对农历及中医的作用
  
  有人问,按晷影画太极图,那太极图的中心点及鱼眼各是什么?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形成黄道,黄道的中心轴可称为黄极,黄极对应于太极图的中心点,说明太阳视运动是地球生命的主宰。图中的S曲线即赤道,将外周大圈的黄道分成阴阳鱼两部分,鱼尾为黄赤交角,鱼眼为赤极绕黄极运动的形态,由此形成阴阳变化。
  
  九
  
  越学中医,我越体会到我们老祖宗的高明智慧。古人观察天文,制订了夏历,即阴阳合历,然后把人放在天文与历法之间去思考疾病与养生。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九宫八卦、脏腑气血等为材料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宇宙生物体系,即五运六气子午流注体系。学会这个体系,既可用于疾病的预测,又可借天时而治病。
  
  五运六气是一个巨系统,其理论涵盖天文、历法及医理、物候、病象、生物、气象等多个方面。古人很聪明地把太阳、月亮及五大行星对地球生命的影响用这个系统来体现出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每个人的健康与生命都在这个巨系统之内。掌握这个巨系统不仅要学习天文、历法与中医,还要学习物候、气象等知识。
  
  我们都认为:明师出高徒,那么何为明师呢?对于学习中医来说,我是这样理解的:一则医术高,医德亦高,德术双高;二则愿意教,不藏私;三则一身正气,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明师的要求肯定不止如此,在此抛砖引玉,请读者把您心目中的明师特点列出来。我想,这对于中医学子找到自己的明师当有所帮助吧。
  
  有热心的网友把我《选择中医》一书以及微博里所提供的药方全部汇集出来,整理出180个药方来。我的观点是:治病要请专业的医生,不能自己滥服中药。但若不能请到明医面诊,或者只是感冒发烧咳嗽之类的小病,实在不得已,也可以试用一下这些药方。我提供药方的初衷亦即在于此。
  
  (“董洪涛教授有效的药方180条”作者:养生之家董洪涛教授2010年底出版了《选择中医》,于书中附了一些有效的药方,若能人人手中都有这样一份资料,遇到小病基本上可以无忧了。实在是方便之极。)
  
  什么是好中医?有人认为,所谓的好中医就是要多提供些良方。那么,为什么不自己去读《伤寒论》呢?里面有的是良方;有人认为,好中医应该多培养弟子,但更多的病人还是只想找好中医面诊;有人认为,好中医应该仙风道骨,长寿百岁,岂不知好中医之所以不长寿,并非其不懂养生,而是为病人耗光了精力。
  
  成就大医有几个条件:一则聪颖智慧,神灵气足;二则发愿学医,立志坚定;三则用功不懈,不弃不离;四则得遇明师,耳提面命。人生得遇明师,是斯生之福气。我辈学习中医,若有明师在侧,其进境必然极大。请读者把您心目中的明师列出来,以供初入中医门径者参考。即使无缘拜得明师,有所楷模亦足可立志。
  
  高明的医疗手段,应该是以最小的机体损伤,换取最大的临床疗效。中等的医疗是有一些效果,但也略微伤损机体。下等的医疗效果不一定怎么样,但在医疗过程中却对机体有极大的损伤。按这个标准去分析我们能接触到的各种临床医疗手段,自然就会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比如,若非不得已,谁也不会首选手术吧。
  
  什么是道?古贤早有定义:一阴一阳之谓道。对于中医人来看,道就是我们对天地自然以及人身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因此说,每个中医人都是修道人。道本没有高低,悟道却有深浅。中医的道,奥妙精微,其大如天地,日月星晨的运行皆在道之中;其小在人身,生老病死皆依道而行。天人合一,其本即是对道的感悟。
  
  诚如某网友所言:其实每位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任何一方面的都是修道人,中国传统的东西到了最高层次都是道,所以都是相通的。不管是中医还是武术,亦或音乐、书法、绘画……因此,若想学习传统文化,可从文字、文学、历史、诸子、武术、中医、气功、音乐、预测等等入手,都一样可以达到“道”的境界。
  
  在微博里我反复谈到“天人合一”,这是一个体悟的境界,不是修行所达到的成仙成佛。中国历史上医家众多,但能修行到出入生死的境界尚无一人,更何况天人合一。大医学的是治病的技术,所想的是病人的苦痛,因此勤于临床,精于体悟,德术双高,这已经是世之模范。至于性命圭旨,更多的是道家的研究范畴。
  
  十
  
  学习中医,心中要先存一个善变的观点。若拘泥定法,不知变化,则根本不可能学成高明的中医。中医善变,这是中医临床有效的根本。天地变了,人也会随之而改变;病情变了,方药也需变化;此时非彼时,此处非彼处,此人非彼人,即使同样的病证,其治法也要有所变化。正因为变化,所以中医才高明,才高效。
  
  中医不是只有喝汤药。中医的内涵很广,包括养生、防病以及治已病。《内经》首重养生,次及治未病,再及治已病。中医既有神农至伊尹至仲景一脉相传的汤药学派,亦有《灵枢》所倡导的针灸学派。后世衍伸了许多养生、防病及治病的方法,如气功、按跷拔罐刮痧拉筋、运动等,都可算是中医的组成部分
  
  临床诊治疾病,每天都面对病人,其中有些病人的身上有许多负能量。或心存怨恨恼怒烦,五毒内炽,或忧虑惊恐,担心疾病加重,或不知养生,恣意折腾健康等等。善医者,不但要让病人的身病康复,最重要的是要传递给病人一种正能量,让病人内心健康起来,而且,让病人以后不再生病。大医治病,首重治心。
  
  善中医者,四诊之后,辨识病机,或处方用药,或施针补泻,或以手推拿,或用食疗,其法不一,但左右逢源,皆合乎医理,其效亦高。真正的中医,既无定法,也无定方,皆需随人、时、地等而变化。学习中医,先需学医理,再学针灸及汤药。若只以汤药为根本而不识理法,是本末倒置,虽能小效,终难精于医道
  
  什么是中医的核心?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吗?是中药针灸拔罐刮痧吗?都不是。中医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之所以中医成就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根本还在于古人把人放在天地之间去思考。人生天地间,天地变化,人亦变化,人的生老病死即是天地运行规律的体现。故学中医,当先学其思维模式。
  
  疼痛是常见病,中医认为之所以会疼痛,皆因经络不通,气血滞塞,故“不通则痛”。引起气血不通的原因,或因虚,或因瘀,或因寒,或因气,原因不一,但治痛之法,只需通,或宣通,或温通。治痛需标本兼治,或理气,或化滞,或祛瘀,或扶阳,或补虚。以我临床经验,针灸治疗诸痛最有良效,时能针入痛止。
  
  一个人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兴趣,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很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边从事的是中医高等教育,另一边又在医院上班,给病人开药片挂吊针。在课堂里讲解中医,而自己又不信中医,如此教学能培养好学生吗?甚至有老师在课堂上边教中医边骂中医。这样既误人又误己,何必硬要吃中医这口饭呢。
  
  有的人在学校里讲中医,在临床上却用西药,他们不相信中医能治病;有的人编写了一本又一本的中医著作,一旦家人感冒发烧了却赶着看西医,他们忘了自己编的是治病书了;有的人谈起中医理论头头是道,精熟无比,到了临床疗效却不怎么样;有的人从中医大学毕业,却考入西医的研究生,自认为是找到了正途。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把精力放在学习与工作上,以求创造最大的人生价值。有的人大学毕业后即改行;有的人中医博士毕业却从事管理工作;有的人不擅长人际关系而偏要从政或经商;有的人所从事的职业并非自己的兴趣;如此等等,在我看来都是对人生精力的极大浪费。我很荣幸,我选择了中医,并且乐在其中。
  
  武者要善于体会风的奥义,则能武技进步;画者要善于体会色彩的奥义,则能描出心中所勾画的美妙;中医要体会四时变化的微妙奥义,则能因天之序而提高医术。行行皆有道,行行皆可悟道。到了极高的境界,则行行都能入道。我学习中医,我所体悟的是天地之道,参《易》以明理,然后验于临证,自觉有收获。
  
  十一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学了中医五年后竟然放弃了中医。且不说中医理论精微奥妙、不说中医能让自己及家人健康、不说中医能治大病重病、不说从事中医是一种人生享受、不说传承中医是我辈的责任......且谈点别的,花费大好青春年华去学习中医,然后轻易放弃,这是对自己人生的巨大浪费,也是一种不负责任。
  
  当整个社会都缺乏诚信时,我们坚持诚信做人;当人心浮躁思动时,我们静心学习;当名利成为世俗的追逐目标时,我们只修炼自己的人生境界。生在斯世,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我而言,以传承中医、治病救人为人生动力与目标,孜孜汲汲,朝夕于斯,不放弃,不抛弃。
  
  中医有道,道即阴阳变化。一年四时有阴阳;月圆月缺有阴阳;一日晨午昏夜亦有阴阳。阴阳变化与时间相关,而时间由天体运动所产生。古人观察天文而立历法,历法以记录时间。由此,时间是阴阳变化的产物,推之,中医亦是研究时间的医学。高明的中医首先应该是善于利用时间以养生、预防并治疗疾病的大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