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道教及基本信仰是什么?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
的宗教。
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作为主
要经典。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
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
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拥有庞大的神团系统。
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
母娘娘、真武大帝、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骊山老母、关圣帝君、城
隍、土地、灶君、门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认为
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
道。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
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道教为何是中国固有的宗教?
道教始源於黄帝,发扬於老子,成教於张道陵天师。战国及秦汉诸儒,皆崇
黄帝老子之学,称为道家。唐宋以降悉宗道教学术思想,信仰崇奉,普及於中华
民族,故道教是为中国固有的宗教。
道教为什么以道名教呢?
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
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什么是道与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
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
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
规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形在三清众神面前,不论贵贱、贫富、聪愚,一律
平等。道教强调,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教,都能够学道、得道。《老子想尔注》
把「道」说成是「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
或言无名,皆词一耳」。《混元皇帝圣纪》也有类似的说法:「老子者,老君也,
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这是把太上老君看成了「道」的
化身。
「德」和「道」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德经》中所说的
「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
《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
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
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
而更要积德。《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
而不二」。所以可以说,凡是符合「道」的准则的,便是「有德」;凡是违反
「道」的准则的,便是「无德」。《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
照「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
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
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和仁爱。道教将
「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
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
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
何为道教三宝?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
宝,尊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
尊为三宝者:(一),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
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二),修
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宝。(三),行道
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盖基於老子三宝章云: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也。
什么是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东汉时由张陵创立。顺帝时学道于
鹤鸣山(今四川)中,称得到太上老君亲授,制订了一系列宗教仪式,要求入道
的人都要交五斗米,病人请医生诊治也要出五斗米,以符水为医疗手段。后人称
张陵为「天师」,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被称为「系师」和「嗣师」。五斗米
道的组织系统称作「治」。在巴蜀一带设立了24个「治」,这是处理道教事务和
祭神的地方。仪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经常仪式,静室思过,让病人或教徒在
静室忏悔自己的过失。第二种是请祷仪式,称「三官手书」,即在纸上写病人姓
名,表示服罪的意思。第三种是祭神仪式,偶像是太上老君及九卅土地之神。
主要教义思想是:「道」为「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就
是「道」的化身,五斗米道的尊神。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为南天师道。
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到元代演变为「正一
道」。
什么是太平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东汉灵帝熹平(172-178)年间,由张
角创立,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黑暗,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张角以「太平」
理想为号召,吸引了广大苦难的民众。张角将全国太平道的组织划分为「三十六
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管理「方」的神职人员,
称作「渠帅」;张角是太平道的最高领导,自称「大贤良师」。
什么是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是道教派别之一。金初,刘德仁所创立,后传
至郦希诚,受到元宪宗(1251-1260在位)的赏识与支持,被赐名为「真大道
教」。遵循老子「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慈俭不争」的宗旨。要求教徒
忠孝诚谦,去恶扬善,绝欲忍苦,利民爱物,不尚符籙,不提倡「飞升化炼,长
生久视」之术。六传至孙德福,至元五年(1268)奉诏统辖诸路「真大道」。又
三传而至张请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师」、「凝神冲妙玄应真人」。教徒
遍及黄河流域与江南一带,经十余传而衰落,后来也许并入了全真教中。
什么是太一教?
太乙教,是金代初叶由萧抱珍所创立于卫卅(治所在今河南汲县),道教宗
派之一。因传「太一三元法籙之术」,或称「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
之义」,故名其教曰「太一」。教旨以老子之学修身,认为「做仙做佛不难,只
依一弱字便是」。又以巫祝之术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其教传嗣有秘
籙法物,继法嗣者皆改姓萧,即以祖师之姓为姓。因其以符籙济人,故与全真道、
真大道教相异。四祖萧辅道,五祖李居寿(入道改姓萧)。因元朝重视,其教进
入全盛时期。太一教传至六、七祖后,逐渐融合于正一教派。
什么是正一道?
正一道又称「正一教」、「正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东汉顺帝时张陵所
创。元以后,为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等符籙派的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
教的两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
符籙,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师张宗
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籙」。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神仙,
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可以不居宫观,拥有妻室。
什么是全真道?
全真道是金代初叶由王重阳祖师所创立的道教宗派,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
教两大派。
王重阳,字知明。金世宗大七年(1167)在山东宁海(今牟平),马钰,孙
不二夫妇筑庵侍奉,庵名「全真庵」聚徒讲道时创立。认为「识心见性」,即为
全真。主张释、儒、道三教合一。《全真教祖碑》记载:「先生劝人诵《道德清
静经》、《般若心经》、《孝经》,云可以修证」。《重阳仙迹记》载:「尝率
其徒演法建会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诚意,少私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
也」。王重阳还亲自创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等组织,供奉太上
老君、释迦牟尼和孔子。诗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即表达
了这个思想。
正当全真道在北方兴盛时,南宋统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弃,也出现了一
个主张内修的道派,相传是吕洞宾传于张伯端,再传石泰,又传薛道光……元代
道士陈致虚兼受王重阳、张伯端所传,统归全真道,追溯王传为北宗,张传为南
宗。南北宗的谱系是:其南宗者,谓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钟离权,权
授唐进士吕洞宾、辽进士刘操,操授宋张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
授金王重阳,重阳授七弟子(即北七真)。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
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被奉为全真道北宗七祖。后五十余年,丘祖曾被元太
祖召见,赐号「神仙」,爵「大宗师」,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乃广泛传布,
盛极一时。
南北宗都有轻符籙,重炼养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南宗强调性命双修,先命
后性,并留下许多内修典籍,有详尽、系统的内修方法,其提倡和光混俗,修道
者不必出家,组织比较松散;北宗主张以性为主,先性后命,强调斩断情欲,立
志苦行,绝对禁欲,道士出家居宫观,组织比较严密。
什么是承负?
道教讲「承负」即「因果」也。意思是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
辈受祸。因为有「承负」,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贯行善,但却经常得祸;有的人一
直行恶,但却经常得福。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
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同样,本人的命运是在为
祖先承担后果,祖先如果造恶,本人就会得祸;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会得福。
就如同祖辈积财,后辈享受,祖辈欠债,后辈还钱一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
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是这种理论。
什么叫守庚申?
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尸神,每到庚申之日,即上天报告人的过失。三尸分为
上尸名彭倨,中尸名彭质,下尸名彭矫,所以也叫三彭。也有称为玄灵的。也有
称为青姑、白姑、血姑的。道教为了除去三尸神,采取了许多办法。一种是去欲。
所谓「欲生则三尸生,欲灭则三尸灭」。一种是服符诵咒,一种是厌胜,一种是
服药,一种是服气,流行最广的是守庚申。所谓守庚申是在每月的庚申日,彻夜
不眠,阻止三尸上天报告,或者斩却三尸神。
何谓符籙?
符籙,也称「符字」、「墨籙」、「丹书」。为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
图形,道教谓可用它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东汉时张道陵张角等均曾
以符籙为人「治病」或「驱鬼」。后正一派道士盛传其法。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有
亲幸道坛受符籙事,魏太武亲受符籙,自是之后,每帝即位,必受符籙以为故事。
何谓斋醮?
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即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其法为清心洁身,
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斋者,戒洁行事,古人於祭祀之前,必先斋,斋必
有戒,故亦云斋戒。醮者、祭也,祈祷也。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场,皆曰建醮,
又统称为「斋醮」。
什么叫炼度?
道教认为,通过符籙或内丹术可使亡魂受炼,消除罪业,重获神形,获得度
化,故称炼度。炼度,是超度亡魂中的一种科仪。
道教怎样敬香叩拜?
敬香,有两种,一是殿主烧香,此皆用线香,以三炷为准,插於大香炉内,
炷与炷之间距,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
之谚。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之,敬拈擅香,非常讲究,每炷檀香长短粗
细,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初炷香熟入炉中间,二炷插於左,三炷
插於右,三炷香平列并拢。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叩拜,叩拜礼,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
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九拜之仪。「擎拳恭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后世演变成
叩头作揖礼,直到现在,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
叩头有三叩、九叩之别。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为一礼。与上圣高真祝寿、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
叩。叩头虽用拜垫,实际是五体投地,即双足,双手著地,头磕下去时要头著手。
足站成八字形,双膝与手同时著地,左手搂著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身
为一,表示著「八十一化」。
道教为何诵早晚功课?
玄门早晚功课,是道教徒早晚必诵的两部经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则。功课
者,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认真习诵,理解经意,深悟玄理,脚
踏实地按经旨行持。道教讲结三缘,《早课》诵清静经,即分轻清之意,为祈求
国泰民安,忏悔罪业,也可结仙缘。《晚课》诵救苦经,超度鬼魂,可结鬼缘。
《午课》诵三官经,可赐福、消灾、解厄、赦罪,可结人缘。
道士服饰有哪几种?
自刘宋陆修静始,道教服饰有了规定。现在道装有:大褂,袖宽一尺四寸,
袖长随身;道袍或称「得罗」(得读「朵」音),袖宽一尺八寸,袖长随身;戒
衣,袖宽二尺四寸,袖长随身,黄色黑边,受戒时穿;法衣,花衣,或称「班
衣」。大褂为日常服,法衣是作法事或宗教大典时高功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
经师上殿时穿的绣花衣。
道士戴的冠子有哪几种?
有:黄冠(即月牙冠或称偃月冠)、五岳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
必须受过戒的方能戴)、星冠(覆斗形,上刻五斗星形,老修行拜斗时戴)、莲
花冠(也称上清冠,一般是高功才戴)、五老冠(莲瓣形,中绣五老像,亦为高
功做超度时戴)。
道士戴的巾有九种是哪九巾?
道士戴的帽,称「巾」有九种称「九巾」是: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
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道士为什么穿古装,蓄头发?
道装,又称为唐装或汉装。道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而道服宽松、
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道士均穿古装,以显示其从事职业的传统性
和民族性。
道士蓄留须发,一是作为从道的标志,二是为了顺应自然规律,三是为了表
示尽孝之意,胡须鬓发父母所授,不得轻易毁埙。四是为了养生保健,人蓄头发,
必须要经常梳理,经常梳理头发有助于大脑血液循环。大脑为人身之主,大脑健
康,人亦少病,因此,道士常蓄须发。
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早期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
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
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
上公的《老子注》声称:「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所
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
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
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
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
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
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
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
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
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道教为何提倡清静?
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
才会来居。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
源,还是出自《道德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
静」,目的是为了「真思志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
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还指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
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
道。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有做到「清静」的
可能。
道教为何提倡寡欲?
所谓「寡欲」,就是少私欲或节欲。《老子》第十九章,在谈到治理社会时,
要求能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教将「寡欲」作为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认为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时时节制个人的私欲。
唐宋以后,「寡欲」与内修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
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达到「无欲」的清高境界。
《道德经》所说的「寡欲」,其实并不是「绝欲」、「无欲」的意思,只不过是
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特别是现代社会,要
求学道者绝对「无欲」是不现实的。
问题:道教为何提倡不争?
在道教教义中,「不争」则是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而这种原则,
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老子想尔注》说:「圣人
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并指出:「求长生者,
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
与俗争」。《云笈七签》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
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大家都知道,
俗人所不争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道
教徒的「不争」,还不仅仅是谦让,而且还得一心为善,绝不造恶。道教认为,
一个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争」,也不会不胜利;即使「不言」,也会有响应
的人。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争」本身是
无声的语言,标志着一个道教徒的思想境界。
何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十分重视人的生命,因为道教讲的是长生不死,修道成仙。对于生,老
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
三」。说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所以要求人们
「深根固蒂」,追求「长生久视之道」。《太平经》中主张乐生、重生。总之尊
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主要包括:一,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对轻生
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二,尊重动物的
生命,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
道阶次有快慢之别;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在某种
特定的环境下,也能够修炼成仙;四,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
上述四点既度己又度人,《度人经》云:「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何为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济世利物是道教修炼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济世即普济世间,利物即利益
万物。道教认为济世利物不仅帮助了他人,而且有利于自己仙道的修成。老子曰:
「赈穷补急则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葛洪曾对弟子解释云:你们之所以不能
够成为天仙,而做了个地仙,是因为「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
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故道教修道时强调「济世利物,齐同慈
爱」。
道教哲学是根据何种学说?
道教哲学是由道家基於易理而来,易之无极生太极,太极分生阴阳两仪,而
生四象,而成八卦。由阴阳二气变合,而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气)。
而此五行,布於四方,运於四时,化育万物,变化而无穷尽。老子云:「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谓道之理,即太极阴阳的原理也。
道教之学术思想以何为中心?
道教哲学思想,是根据易之太极原理,已如上述。至其学术思想,则以道教
《五大经》为修奉的中心经典。
何为道教五大经?
道教以黄帝之《阴符经》。老子之《道德经》,庄子之《南华经》,及《黄
庭经》(金阙后圣君著),与《文始经》(关尹子作)为五大经。而此五大经中,
又以道德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与必修之经典。
老子道德经之旨要及定义为何?
老子所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其旨要在於「自然、清静、无为」,
乃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为圣典。上下两篇计分八十一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
七章为「上经」,开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称为「道经」。下篇自
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为「下经」,头一句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故称为「德经」。合上下两篇,乃称为「道德经」。
何谓万法宗坛?
道教原有四派法坛,龙虎山天师派是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君派则为上清法
坛,阁皂山葛仙翁派称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号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甚少
传世,元时天师奉旨领天下道教事,故三山法籙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
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
何谓三界十方?
三界者有三: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与现世界;一以空间而
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色界、与无色界。皆
称为「三界」也。十方者,乃为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
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为十方天也。
何谓四恩三有?
道教以报恩为重,故以四恩应报。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
四师长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以报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识者,三有缘
者。凡此三者,道皆应亲之。所以「四恩三有」为信道者,须念念不忘之也。
何谓三皈五戒?
三皈者: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为皈依三宝也;五戒者:一戒杀生,二
戒偷盗,三戒邪淫,四戒妄语,五戒违真(酒肉)。此三皈五戒为学道者入道之
初,首要遵守之规律也。
何谓三业与六根及六尘?
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谓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之业也。六根者:眼根、
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谓此六官能生六识之根,故谓六根。六尘者:
色、声、香、味、触、法,谓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尘污,故谓六尘也。
何谓三障与十恶?
三障者:魔障、业障、灾障也。一、因贪嗔痴等之惑,而生魔障。二、因五
逆十恶之业,而成业障。三、因三灾八难之遭,而见灾障。十恶者:口有四恶:
绮语,妄言,恶口,两舌。心有三恶:贪,嗔,痴。身有三恶:杀,盗,淫。合
为十恶也。
三涂五苦?
三涂者:一、火涂,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二、血涂,畜生道互相澉食之处。
三、刀涂,饿鬼道被刀剑逼迫之处。又以:一者考对前非之涂,二者畜生偿酬往
业之涂,三者饿鬼苦对最深,渴饮火精,饥则食炭之涂,号曰三涂。五苦者:一、
刀山地狱之苦,二、剑树地狱之苦,三、铜柱地狱之苦,四、护汤地狱之苦,五、
溟泠地狱之苦,是为五苦。
何谓三灾八难?
三灾者:遭受三大天灾也。一、风灾,二、火灾,三、水灾。八难者:一者
得生人道难,二者去女为男难,三者形体完全难,四者得生中土难,五者值有道
君难,六者禀性慈仁难,七者值国太平难,八者与三宝相遇难,谓之八难。《云
笈七签》卷三十五「杂修摄」的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不就明师二难,不托闲居
三难,不舍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难,不弄利欲六难,不除喜怒七难,不断色欲
八难。
全真道哪三大祖庭?
山西永济的「永乐宫」(吕祖);陕西户县的「重阳宫」(王重阳祖师);
北京的「白云观」(丘祖)。
十方丛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
十方丛林中的常住道士有细致的分工。最高负责人是方丈,或监院(住持),
即观主。方丈、监院以下有:客、寮、库、帐、经、典、堂、和号等八大执事,
分头负责八个方面的事务。
道教的五行与相生相克关系?
金、木、水、火、土,为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道教还把人体的五脏,也以「五行」来解释: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肺
为金,脾为土。所谓「相生」是:肾气生肝气,肝气生心气,心气生脾气,脾气
生肺气,肺气生肾气;所谓「相克」是:肾气克心气,心气克肺气,肺气克肝气,
肝气克脾气,脾气克肾气。
「五行」与「五方」也有关系:木主东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
土主中央。
八卦的称呼和代表的涵义是什么?
八卦为:乾、坤、坎、离、震、巽、艮、兑。
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
表风,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相传「八卦」是伏羲氏所创。后道教经籍吸收
阴阳八卦思想以衍经义,特别用以指导修炼内外丹。
仙有五等是哪五仙?
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也。
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
道教将「天人感应」纳入教义,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能够相通。道
教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
这方面来解释。《云笈七签》引《真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
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
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仅
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
当贯穿于「天道」。第二,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神仙可说论》
说:「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内丹修炼可
以与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华。第三,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
何为道历?
道历为道教专用之历纪也。系按我国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以纪年。推算之
法,由黄帝纪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开始,迄今(公元二00二年)道历为四六
九九年。唐朝曾因老子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公元前一三00年)为道历之
开始,但至宋以后,则仍以黄帝纪元为用也。而道教斋醮道场,所用表奏文牒等,
则皆书以天运甲子之岁,因对神明故不用道历纪年也。
朔,望,晦,电,是哪一天?
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三十为晦、十四为电。
接驾是什么时间举行?
因为腊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大帝巡天之辰,道教宫观都举行「接驾」仪式,在
腊月二十四日半夜子时举行。
明正统《道藏》分类有,三洞,四辅,十二类,其名称?
三洞者:洞真、洞玄、洞神。四辅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十二类是:
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籙、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
问 题 : 道 教 五 岳 名 山 在 什 么 地 方 ?
答 案 : 东 岳 泰 山 ( 在 山 东 泰 安 ) 、 南 岳 衡 山 ( 在 湖 南 衡 阳 ) 、 西 岳 华 山 ( 在 陕 西 华 阴 ) 、 北 岳 恒 山 ( 在 河 北 曲 阳 或 山 西 浑 源 ) 、 中 岳 嵩 山 ( 在 河 南 登 封 ) 。
问 题 : 子 午 时 是 什 么 时 间 ?
答 案 : 深 夜 二 十 三 点 至 凌 晨 一 点 为 子 时 , 上 午 十 一 点 至 十 三 点 为 午 时 。 ( 每 隔 二 小 时 为 一 个 时 辰 )
问 题 : 天 干 和 地 支 是 什 么 ?
答 案 : 天 干 为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已 、 庚 、 辛 、 壬 、 癸 。 十 二 地 支 是 : 子 ( 鼠 ) 丑 ( 牛 ) 寅 ( 虎 ) 卯 ( 兔 ) 辰 ( 龙 ) 巳 ( 蛇 ) 午 ( 马 ) 未 ( 羊 ) 申 ( 猴 ) 酉 ( 鸡 ) 戍 ( 狗 ) 亥 ( 猪 ) 。 十 天 干 与 十 二 地 支 循 环 相 配 为 六 十 甲 子 。
问 题 : 什 么 是 戊 不 朝 真 ?
答 案 : 道 教 凡 是 六 戊 不 朝 真 , 不 烧 香 、 诵 经 、 不 朝 拜 , 不 建 斋 设 醮 。 六 戊 , 即 : 戊 子 、 戊 寅 、 戊 辰 、 戊 午 、 戊 申 、 戊 戍 日 , 这 叫 「 明 戊 」 。 《 抱 朴 子 》 云 : 「 天 地 逢 戊 则 迁 , 出 军 逢 戊 则 伤 , 蛇 逢 戊 不 进 , 燕 逢 戊 不 衔 泥 」 。 《 女 青 天 律 》 云 : 「 若 法 官 道 士 焚 香 诵 经 , 不 禁 六 戊 , 钟 鼓 齐 鸣 , 进 表 上 章 关 奏 天 曹 者 罪 加 一 倍 ; 禁 戊 不 犯 者 功 德 无 量 」 。 念 皇 经 和 拜 静 斗 的 老 修 行 , 亦 忌 「 暗 戊 」 , 口 诀 为 : 「 正 羊 ( 未 日 ) , 二 犬 ( 戍 日 ) , 三 在 辰 , 四 月 期 间 不 犯 寅 , 五 午 六 子 七 鸡 ( 酉 日 ) 位 , 八 月 周 流 又 到 申 , 九 蛇 ( 巳 日 ) , 十 猪 ( 亥 日 ) , 十 一 兔 ( 卯 日 ) , 十 二 牛 头 ( 丑 日 ) 重 千 斤 」 。
问 题 : 什 么 是 道 不 言 寿 ?
答 案 : 修 道 之 士 , 忌 讳 人 们 询 问 其 年 龄 , 这 是 因 为 「 道 不 言 寿 」 的 缘 故 。 因 为 道 教 的 思 想 基 础 是 悦 生 恶 死 , 而 追 求 长 生 成 仙 , 所 以 道 不 言 寿 也 。
问 题 : 什 么 是 三 元 五 腊 ?
答 案 : 三 元 节 日 是 : 正 月 十 五 日 上 元 天 官 节 , 七 月 十 五 日 中 元 地 官 节 , 十 月 十 五 日 下 元 水 官 节 。 五 腊 节 日 是 : 正 月 初 一 日 天 腊 , 五 月 初 五 日 地 腊 , 七 月 初 七 日 道 德 腊 , 十 月 初 一 日 民 岁 腊 , 十 二 月 初 八 日 王 侯 腊 。
问 题 : 十 二 黄 道 日 歌 内 容 ?
答 案 : 子 午 临 申 地 , 丑 未 戍 上 寻 , 寅 申 居 子 位 , 卯 酉 却 加 寅 , 辰 戍 龙 位 上 , 已 亥 午 中 行 。 一 青 龙 黄 , 二 明 堂 黄 , 三 天 刑 黑 , 四 朱 雀 黑 , 五 金 匮 黄 , 六 天 德 黄 , 七 白 虎 黑 , 八 玉 堂 黄 , 九 天 牢 黑 , 十 玄 武 黑 , 十 一 司 命 黄 , 十 二 勾 陈 黑 。
此 亦 即 : 道 远 几 时 通 达 路 遥 何 日 还 乡 十 二 字 黄 道 法 。
问 题 : 全 真 道 土 为 什 么 要 冠 巾 ?
答 案 : 是 出 家 道 士 正 式 成 为 道 士 的 仪 式 。 冠 巾 又 称 「 小 受 戒 」 , 凡 出 家 者 , 度 师 必 亲 为 诵 经 礼 忏 。 如 自 悟 大 成 , 未 请 科 事 , 不 妨 道 友 代 诵 经 礼 忏 。 先 令 罪 过 消 除 , 方 可 穿 戴 太 上 巾 袍 。 次 奏 疏 文 , 上 达 三 官 大 帝 , 牒 移 太 乙 灵 官 部 下 , 即 当 拥 护 。
行 冠 巾 礼 , 有 数 师 , 高 功 为 冠 巾 师 。 度 师 即 恩 师 , 是 亲 师 父 。 梳 发 挽 髻 者 称 : 拢 发 师 。 引 导 行 礼 的 称 : 引 进 师 或 引 礼 师 。
问 题 : 全 真 教 的 主 要 教 义 是 什 么 ?
答 案 : 根 据 《 道 德 经 》 则 尊 道 , 主 张 无 心 忘 言 , 柔 弱 清 静 。 正 心 诚 意 , 少 思 寡 欲 。 注 重 修 行 , 分 为 真 功 和 真 行 。 真 功 即 内 修 , 其 修 持 大 略 以 识 心 见 性 , 除 情 去 欲 , 忍 耻 含 垢 , 苦 己 利 人 为 宗 。 全 真 因 内 修 「 求 返 其 真 」 , 主 张 功 行 双 全 , 以 期 成 仙 证 真 , 所 以 叫 「 全 真 」 。 这 种 内 修 主 要 是 修 养 精 神 , 即 性 , 也 称 为 性 功 , 全 真 教 既 修 性 , 也 修 命 。 真 行 即 外 修 , 主 张 济 世 度 人 。
问 题 : 丘 长 春 祖 师 是 怎 样 使 全 真 教 走 向 全 盛 ?
答 案 : 丘 祖 拜 王 重 阳 祖 师 为 师 , 金 世 宗 大 定 十 四 年 ( 1 1 7 4 年 ) 入 蟠 溪 穴 居 , 乞 食 度 日 , 行 携 一 蓑 。 随 后 赴 陇 州 龙 门 山 修 道 , 为 全 真 龙 门 派 创 始 人 。 1 1 9 1 年 后 , 他 以 栖 霞 县 太 虚 观 为 中 心 进 行 传 教 活 动 , 受 到 金 章 宗 重 视 。 他 广 结 高 官 显 贵 , 又 大 力 拯 救 民 众 苦 难 , 获 得 极 大 声 誉 。 于 1 2 2 0 年 率 徒 一 行 十 八 人 应 成 吉 思 汗 之 召 , 不 远 万 里 , 西 行 到 印 度 河 上 游 成 吉 思 汗 行 宫 。 他 三 次 晋 见 成 吉 思 汗 , 太 祖 问 他 治 理 天 下 良 策 , 他 回 答 以 「 敬 天 爱 民 」 为 本 ; 问 长 生 久 视 之 道 , 回 答 以 「 清 心 寡 欲 , 无 为 清 静 」 为 要 。 劝 不 可 杀 人 , 禁 止 不 孝 和 色 欲 , 深 得 欢 心 。 成 吉 思 汗 封 他 为 神 仙 , 授 予 道 士 免 除 一 切 赋 税 的 特 权 , 令 丘 祖 掌 管 天 下 道 教 。 1 2 2 7 年 诏 改 太 极 宫 为 长 春 宫 ( 今 北 京 白 云 观 ) , 赐 丘 祖 金 虎 牌 , 由 于 成 吉 思 汗 的 支 持 , 后 道 侣 云 集 , 全 真 教 大 兴 。 主 张 修 道 者 应 出 家 , 断 绝 一 切 尘 缘 , 清 心 寡 欲 , 即 为 修 道 成 仙 之 根 本 。
问 题 : 塑 像 仪 有 哪 些 内 容 ?
答 案 : 道 教 塑 像 有 一 定 的 仪 轨 。 《 洞 玄 灵 宝 三 洞 奉 道 科 戒 营 始 》 第 二 卷 有 《 造 像 品 》 , 规 定 了 造 像 的 先 后 次 序 , 质 料 、 尺 寸 、 仪 相 、 辅 神 、 衣 冠 、 华 座 、 冠 帔 等 , 要 求 皆 依 经 典 规 定 。 在 塑 像 时 , 也 要 进 行 敬 神 仪 礼 。 首 先 , 要 选 择 吉 日 良 辰 , 举 行 开 工 仪 式 , 向 神 位 或 木 料 供 奉 , 焚 香 、 诵 经 、 礼 拜 。 「 开 脸 」 后 神 像 头 部 要 用 红 布 或 红 纸 蒙 上 。 还 要 将 经 典 、 五 谷 、 铜 镜 、 朱 砂 、 沉 香 、 雄 黄 、 五 色 线 、 金 银 珠 宝 、 灵 符 或 香 灰 等 放 入 神 像 体 内 。 塑 像 造 好 后 , 还 要 进 行 开 光 点 眼 仪 式 , 举 行 祭 祀 庆 祝 活 动 。
问 题 : 怎 样 许 愿 、 还 愿 ?
答 案 : 许 愿 是 求 神 护 佑 自 己 , 使 自 己 的 心 愿 得 以 实 现 。
还 愿 是 自 己 的 心 愿 得 以 实 现 , 对 神 许 下 的 诺 言 得 以 对 现 。 许 愿 、 还 愿 不 需 择 吉 日 , 随 时 随 地 都 可 以 许 愿 、 还 愿 。
许 愿 之 前 最 好 能 沐 浴 其 身 , 斋 戒 净 口 。 在 神 前 敬 三 炷 香 , 然 后 在 神 前 伏 拜 虔 诚 祈 祷 , 默 许 所 求 心 愿 , 祈 求 神 灵 护 佑 实 现 其 心 愿 。 许 愿 可 大 可 小 , 不 拘 形 势 , 有 许 做 多 少 善 事 的 , 有 许 诵 经 , 做 道 场 , 献 神 供 品 , 重 塑 金 身 , 助 印 善 书 赠 送 , 捐 资 修 庙 等 。
求 神 护 佑 实 现 心 愿 后 , 求 神 护 佑 之 时 许 下 的 什 么 诺 言 必 须 兑 现
问 题 : 道 友 相 遇 怎 样 称 呼 和 礼 节 ?
答 案 : 可 称 道 长 、 仙 长 、 师 兄 、 师 父 、 师 傅 、 大 师 、 爷 。 因 道 士 不 改 姓 氏 , 也 可 带 姓 称 呼 , 向 某 道 长 、 某 爷 。 另 外 有 职 务 可 称 会 长 、 方 丈 、 监 院 、 知 客 等 。
见 面 一 般 用 传 统 礼 节 , 抱 拳 恭 手 , 称 作 揖 。 打 招 呼 时 , 可 称 「 无 量 天 尊 」 , 一 般 就 称 「 慈 悲 」 、 慈 悲 等 。
问 题 : 现 代 有 哪 些 著 名 宫 观 ?
答 案 : 1 9 8 3 年 国 务 院 确 定 了 2 1 座 道 教 全 国 重 点 宫 观 , 它 们 是 : 北 京 白 云 观 、 辽 宁 沈 阳 太 清 宫 、 鞍 山 市 千 山 无 量 观 、 江 苏 句 容 县 茅 山 道 院 、 浙 江 杭 州 市 抱 朴 道 院 、 江 西 贵 溪 县 龙 虎 山 天 师 府 、 山 东 青 岛 市 崂 山 太 清 宫 、 泰 安 市 泰 山 碧 霞 祠 、 河 南 登 封 市 嵩 山 中 岳 庙 、 湖 北 十 堰 市 武 当 山 紫 霄 宫 和 太 和 宫 ( 包 括 金 项 ) 、 武 汉 市 长 春 观 、 广 东 博 罗 县 罗 浮 山 冲 虚 观 、 四 川 成 都 市 青 羊 宫 、 都 江 堰 市 青 城 山 常 道 观 ( 包 括 天 师 洞 ) 和 祖 师 殿 、 陕 西 华 阴 县 华 山 玉 泉 院 和 镇 岳 宫 及 东 道 院 、 西 安 市 八 仙 宫 、 周 至 县 楼 观 台 。
问 题 : 近 代 何 时 成 立 全 国 性 道 教 组 织 ?
答 案 : 1 9 1 2 年 , 在 北 京 白 云 观 成 立 以 全 真 派 为 主 的 「 中 央 道 教 会 」 , 发 起 人 为 白 云 观 方 丈 陈 毓 坤 。 同 年 , 上 海 成 立 以 正 一 派 为 主 的 「 中 华 民 国 道 教 总 会 」 , 六 十 二 代 天 师 张 元 旭 任 主 持 。
1 9 5 7 年 成 立 中 国 道 教 协 会 , 在 北 京 召 开 第 一 届 代 表 会 , 会 长 岳 崇 岱 ; 1 9 6 1 年 召 开 第 二 届 代 表 会 , 会 长 陈 撄 宁 ; 1 9 8 0 年 召 开 第 三 届 代 表 会 , 会 长 黎 遇 航 ; 1 9 8 6 年 召 开 笫 四 届 代 表 会 , 会 长 黎 遇 航 ; 1 9 9 2 年 召 开 第 五 届 代 表 会 , 会 长 傅 圆 天 ; 1 9 9 8 年 召 开 第 六 届 代 表 会 , 会 长 闵 智 亭 。 中 国 道 教 协 会 , 会 址 设 在 北 京 市 白 云 观 。Sample Text
[ Last edited by 附子 on 2007/1/7 at 19:3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