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内外兼修

[转]老拳师的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20: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功夫,太极拳,练的时候缓慢悠长、状若半醒,但用起来,与人生死斗, 却是天下最快、最刚猛的。 何以能如此, 全因分了“阴阳”。“人身处处是阴阳,总此是一大阴阳”,“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前就有后”。一拳打前,倾全身之力以赴, 无羁无绊, 等这一拳出去了,“阴极阳生,阳极阴生”,  正好回来打后面, 中间只要腰胯一转, 想打哪就打哪。全身就象弹簧连着的两个铁球,弹簧压紧,一放,一个铁球不动,另一个铁球就冲出去;冲出去的铁球不动,原来那个铁球就跟上来;跟上来一压, 又能再冲出去。肌肉只须在弹簧一压一张时加把力,象荡秋千一样在一起一落时蹬一下,就能保持能量不减, 两个铁球便能如此往复,永世不竭。内家拳打斗时,全是以阴阳为本, 气往下行,劲向上走,一开一合,一沉一浮,根催梢,梢领根,前后左右,势如连珠炮,挑打八方,内力生生不息,以一敌万。别人看得惊心动魄, 自己如闲庭信步, 越战越勇, 打个通宵都不累。所以不累,盖因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 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休息得好, 一举一动没什么亏欠。松并非无力,不能全身都懈了,每时每刻总有一处肌肉在紧张做功,也只有一处。与做功的肌肉相连的骨骼和肌肉是静止的,为得是让做功的肌肉使上力,下个时刻便轮到这块肌肉工作, 刚才的那块就可休息了。 每块肌肉只工作一点点距离, 只增加一点点速度,一动就歇,全身从脚、膝、腿、腰、肩、到手, 一节节上来, 加起来速度就大得不得了,还一点都不累。此所谓“节节贯串”是也。太极处处分阴阳,  两块肌肉决不同时运动, 总是有先有后,你推我,我拉你,都动却都不累,合力还最大,阴阳之妙, 一至于此。

内家拳处处讲“松”,李雅轩更是说要“大松大软”, 松得如“皮里包骨”。 但松和懈, 有何区别, 却没人知道。分阴阳才是松,全身处处的肌肉都要轮流工作、轮流歇着才是松,松的时候必须还有一点紧的苗子在里面, 就象一蠕虫, 从头到脚运遍全身;如果肌肉全都紧或者全都歇了,就是懈。紧和懈是一回事,没人是超人, 谁都得休息,连休息都不舍得,要不了多久就该全玩完了。二战时, 英国飞行员白天打仗才死了人,晚上战友照样在小酒馆里胡闹,  这就是“松”,象这样能分了“阴阳”才是真的勇敢。蒋介石动不动就叫手下“成仁”,这就是“紧”,说白了就是懦夫, 只有懦夫才轻言放弃。 好好活着啊。不过,“松”也不是光玩,有很多事可以做的。以蒋介石为例,几百万抗日国军,吃喝拉洒,锅碗瓢盆,你有没有放在心上。 也不要求多了,没有皮鞋,有草鞋,吃不上一斤,吃八两,来不了干的,来稀的,你掌天下之权总要想点办法啊!委员长到前线视察, 大家都指望你来解决点实际问题,唱什么高调啊,成仁谁不懂,不就是两眼一闭。“成仁、成仁”,整个一五仁馅的月饼脑袋。“力大无穷”只是个构思, 一个所有人的愿望,想力大无穷和做不做得到是两回事。关节、肌肉都分了阴阳,用上力了,不须很多就那么一点点,加起来自然就力大无穷,无须拿脸做色就能打;瞪眼鼓劲,把腰绷成一个铁板,心里再狠也出来力,打起来自然眼慢手迟。 所以,内家高手平时看着都是懒懒的,满脸平静,从不动怒,一但下了决心,则动如脱兔,立取首级!

  松是很难练的, 腰胯上的肌肉, 没练到时, 感都感觉不到, 怎么能命令它松了。脊椎上有很多肌肉, 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我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 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 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丹田, 丹田, 也是说的这几块英文叫着“lumbar and sacral curvature”的骨头。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十个泰森算个啥。勇敢可不是凭空来的!  

松软也是一把力气,是分了阴阳的力气,松要从力中来,这是不传真诀。 李雅轩说要“大松大软” 许多人误解了,害了他们,以为每天挥下袖子就是练功夫,可不可能。要想练松,得上力, 篮足排球、沙包、举重, 什么都得来一下才行, 但这只是入门的接引,万万不可沉溺其中。松是力,在力中找,只是得有懂劲的师傅在旁指导,不能自作主张,乱想象,乱发挥。李雅轩的“大松大软”那是说给入了门的听的, 是功夫上高档次的手段。入门的时候可以搞点乱七八糟的东东,  但往上走只有“大松大软”才是正道啊!

李雅轩是个老江湖,什么都讲,偏就不讲最基本的入门练法, 不过入门也的确讲不出什么普适性的东西,全看个人悟性和机缘,入门的练法得因材施教。小子我在此多说几句,是不忍看有心向学之人被奸人所害。 内功全是力量, 只是有许多精细活在里面。静坐、冥想、服药,什么丹也好,咒也好,全是骗人的。真要功夫的,你就放开手打, 打不赢你个生手, 就是假货,众兄弟万万小心。
内功力大且持久, 更妙的是反应奇快, 与人斗每每站尽先机。 何以能如此,全是“意在劲先”之妙。 意和劲也是一对阴阳, 有先有后, 互为因果补充。内家拳劲去如射箭,有去无回(回的时候已经是第二箭了),对方在躲避这一招时, 我的“意”已经在根据他的动作准备下一招了。这下一招, 用的就是刚才那招回头的劲力, 正好来的急。

  拳经上讲“往复须有折叠”, 就是说靠关节的转换把这回头的劲变个方向再打出去。内家拳以懂劲始, 等有了劲力了,再往上全是练敏感,练观察,练这个“意在劲先”。内家拳,劲意分阴阳, 敌人只逮得到过了时的“劲”, 永远也逮不到因敌而动的“意”。内家拳敢号称不败,全在于此。 岳王的白蜡杆大枪是内家功夫之祖。 那是因为白蜡杆有弹性, 存得住能量,可以和人合成一个大阴阳。 使得动白蜡杆的一定是懂阴阳之理的, 懂阴阳之理就是内家拳。 现在好些人练抖白蜡杆子是把它当成上力量来手段来练, 这是走偏了。白蜡大杆子长丈余, 没点力枪头都抬不起来,但这力可不是手上的力,手上的力再大都不够, 只能用腰腿的力,手得松软了,听到了杆子的弹力才抬的动这杆枪。我师傅教我等练这杆子时, 要求得手臂伸开,一只手抓住枪把, 丈长的杆子得端平了, 一端最少就是半小时。
  
     这就是我传统功夫太极门的不传绝技“大枪桩”。“大枪桩”练的是人枪合一, 死力气是端不了半小时的。只有把人体的阴阳运开了,和枪的阴阳一体了, 才支撑得半小时以上。 说白了, 就是要全身关节、骨骼微微的抖, 和白蜡杆大枪一起抖,枪和人抖成一体了,肌肉有张有弛,轮流地休息着,要端多久都行。端“大枪桩”时, 枪头一直微微地颤抖着,枪头里装的铁弹子细细地响。 若是练得更好的, 手不见动, 枪头就能舞起来。“抖大杆子是用来练听劲的”, 这句话千金不易。坛子上众兄弟知道内家拳和兵器的阴阳之理,勿乱传,切不可传与外族,不然定遭天谴 。

  练过了 “大枪桩”, 就能听到自己的枪了, 这枪和人就有了感情。 一摸枪杆你就知道枪想干什么, 任何加在枪头上的一点小小的力量你都能感觉到。杨露蝉之子杨班侯能用大枪点死玻璃上的苍蝇而玻璃不碎, 可见其听劲之好,枪法之高。我师傅枪头只须一点,青砖墙角的砖,要那块就下来那块,这全是靠的听劲, 若是用蛮力就是把杆子顶断了也没用。太极拳听劲是彻头彻尾的功夫, 永无止境。 听劲好, 力量才大得起来, 能干许多匪夷所思的事, 比如点穴。 人体的穴位全在关节和肌肉的最里面, 没有变化的力就是撞断了骨头都点不了穴, 因为撞的过程中肢体受力会动,穴位也跟着移动了。 要点穴就得听着劲追着一处点,只要力量够大,时间够了,穴就点上了。 被点了穴,那块肌肉就不听使唤了, 和骨头脱臼是一个道理。 解穴,只要反方向拍回来就解了。  人身上穴位到处都是, 小子我自己为方便记忆的总结就是, 凡是关节, 肌腱,和肌肉的中点都是穴位, 打上了这条肌肉就“脱臼”了。穴位,我个人判断就是人体运动的关键点,好比一个大城市的公路,总有几条不大的路,很关键,一但堵了就瘫一片。

[ 本帖最后由 内外兼修 于 2007/6/19 12: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20: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初年上海有个神针黄, 妙手回春,曾一针治好了轻工巨子张骞多年的阳痿,名重一时。 老外医生问他穴位是什么时, 神针黄说:穴位是活的,只有活人才有, 解剖是看不到的, 穴位的发现是上古先贤功夫练到极处自己感觉到的。神针黄的针是纯金所铸极柔软, 长有一尺, 比发丝稍粗, 头是钝的,平时就缠在手指上当戒指用。如此一根软针, 要打进肉里, 绕着关节内脏打在最隐秘的穴位上, 可想神针黄的听劲有多好。 神针黄给袁世凯治头痛时, 金针打进去有半尺。八十年代专门拍过一个电影讲神针黄的故事。 神针黄练功的方法就和内家拳相似, 全靠好听劲。 太极门练点穴从不戳沙袋,全靠打拳时, 把神意灌到指尖,指尖和全身阴阳相通一体了,就能点穴了。点穴指法其实就是枪法、剑法。一枪点掉墙上的一块砖,其他的砖纹丝不动,不就是点了墙的穴吗。

兵器和拳是一回事。

  大枪练出了听力,两马相交,兵器一碰,大枪有如灵蛇, 顺着对方的兵器就钻进去了,大将杀敌从来只此一招。白蜡杆子的大枪是有生命的神器,  枪有自己的阴阳之理,弯了就要直, 直了又要弯, 扎了左就往右, 劈了前自会去挡后面。对方越是个力大如牛,使重兵器的猛将,越好打。他要是把我的杆子顶弯了,我才高兴呢, 枪把只一转,力都不用, 枪头弹出去, 又再扎他一个。马踏连营,被团团围住才好呢, 枪枪不落空。人枪合一, 枪想往哪里去我就送他去哪里, 我眼到哪, 枪就自会扎哪里。人只要不断地给枪以能量和神意, 枪自会帮你打点四下。
  白蜡杆大枪只要有能量, 就没有破绽。靠白蜡杆的弹性枪头的旋转非常迅速, 敌人无机可趁。就是以一敌二也不怕, 腰一发力,枪头摆个一百八十度,能同时荡开左右两边攻来的兵器。枪头摆圆了,就是射来的箭雨都挡得住。 一但枪不抖了,可就现了空门,大枪如果不是靠的白蜡杆子的弹性, 枪头又慢又没杀伤力,白蜡杆直接用力捅威胁很小 ,很难刺穿铁甲,最关键的这样做很慢。内家高手碰见了内家高手,听劲好的那个能把对方枪上的动量耗掉,枪不弹了是最可怕的, 比被人围攻还可怕。这时,敌人已经抢到身前,再发力把枪旋起来已经没有时间了。

  太极枪法里有一招“败式亮掌”, 练的就是大枪如何“死里逃生”。 “败式亮掌”很简单, 就是后退扯个架式,一手高举, 如同文@革@中跳忠字舞常用的造型, 看不出有任何高妙之处,但这一招其实是大枪的败中取胜法, “拖刀计”、 “回马枪”、“ 撒手锏”远不如这招凶险。 如今, 知道 “败式亮掌”真实用法的人, 已经没有几个了,能练成了, 更是绝无仅有。“败式亮掌”其实是弃枪取胜的最后手段, 天下没人能逃过这鱼死网破的最后一击。 “败式亮掌”一手高举, 意图是弃枪取背上的单刀,刀枪合击。这就象象棋里的双将绝杀, 敌人逃无可逃。至于如何刀枪合击, 小子我就不能再多说了,众看官还请见谅了。太极枪法练到了“败式亮掌”的刀枪合击就算功德圆满,可以下山助明主、取功名、解天下苍生之倒悬。

  枪法是全世界只此一家的中华绝技, 枪法来自于上古的棍法,而剑法则是与棍法枪法本质互通。 内家剑法纯是枪法, 绝非刀法, 剑法武当剑诀有一句“若把剑来当刀用, 笑死三丰老剑仙”。内家剑法, 斗剑时是绝对听不到兵器相碰的叮当做响之声的,一把剑最多就是轻搭在对方的兵器上划行,而剑术的精妙全在于因敌而动,一击成功。内家剑法里剑的动作并不多, 练得是身法, 特别是腰腿步。功夫成了想下山,少林弟子相传是要打过十八铜人阵, 而相传武当弟子则是要用一根小竹竿跳到树上刺下一只猴子。少林弟子遍天下, 武当则代不数人, 别说刺下一个猴子, 就是两脚上树这招练成的也没几个。 武当只要每代人能出一个练成了剑法的留山任教, 也不至于凋零如此。 内家剑术对剑本身的要求并不高, 一根竹子都行, 什么都没有时,食指捏个剑决也是一把剑。刀枪剑棍,剑术才是至尊, 而剑术只不过是内家高超身法步法的应用而已。  

枪法、剑法只有中国才有, 日本和西方都没有。 日本的剑盗是刀法, 而且还是送命的笨刀法。 西方的大剑也是刀, 非常原始、朴素的刀法,不讲究变化,  打起来要吃亏,越用力越倒霉。但西方的击剑却是个好游戏, 特别是花剑,但也只用到了剑的刺一个功能, 略嫌单调。中华武术要走向世界, 奥运会上那几块击剑金牌非得全包了才行。 如果击剑的场地是圆的, 小子我敢说传统功夫有必胜的把握,就算依现在的规则, 有了好的听劲仍然可以胜出,他日还请诸君看我辈武林在奥运上为太极二字正名。

  西方大剑形状如放大的中国剑,剑把很长, 用法完全是刀,双手握持狂挥狂砍。西方人脑袋一根筋,只求挥剑有力, 从不想一剑劈空该怎么办。为了增加力度, 西方大剑的剑把后面有配重,很重的一块铁疙瘩, 雕成各种花饰。配重的目的是在不增加剑的尺寸(西方大剑已经太肥了)情况下增加劈砍的冲量,这个安排简直蠢到家了: 大剑回手更难了, 而且增加了扭矩伤小指,搞不好剑会脱手的。 我有一根九尺长的FLYFISHING ROD鱼杆, 鱼杆末端也有一个配重。 制造商的本意是方便CASTING,但我早就把配重卸下扔了。有配重了, 力就乱了, 根本听不到杆头鱼线的力,鱼线反而甩不远。  我听着鱼线的力甩,腰力到杆巅轻轻一提一弹,只一个来回,整根九十尺的FLYFISHING 鱼线就能全出去。 FLY CASTING最好的姿势就是 “白鹤凉翅”。

  我不要配重是学的大枪握法。枪的握法是“枪不露把”,握枪的手要抓着杆子的最末端,一点木头都不露出来。这样握的好处是, 第一是在往回抽枪时不会打着自己, 更重要的是枪和手臂劲路相通, 这样才能听到枪端的力。 体院的某些个别武术教授编写教材, 却对如此基本的道理一无所知, 还出光盘说握处距离末端一拳远,实在到处现丑, 可想而知体委搞的标准套路是什么货色。

  西方和日本的刀法最大的漏洞就是没有考虑砍空了怎么办。 西方人好血勇, 似乎不屑于躲闪。 勇士用尽全力抡起几十斤的大剑砍去, 本身已经失去了重心, 全靠对方的迎头一挡才能站稳,要是对方不挡先就自己来一个跟头。 这道理很简单, 大剑的冲量不变,刚才用多大力和时间抡起来的, 现在就得用多大力和时间拉回来, 想变招哪里来的及。

  中国内家功夫比武中第一条规矩, 用祖师杨澄浦的话说就是“不能失中”, 意思就是要有力能收劲, 所以太极拳推手第一要旨就是不能靠到对方身上去, 一掌打空不可牵动了脚步。 如何才能做到呢, 就只有根劲,和前文所讲的“分阴阳”。 日本刀法有和西方大剑同样的问题, 而且还更糟, 日本的刀完全没有重量, 一碰就飞, 却又不走轻灵的路子。 日本刀其实源于中国唐代的唐刀,现在的奈良正仓院仍然存留了来自中国的古唐刀, 汉族刀改进之后, 就只有苗刀还是双手长细刀, 但苗刀全是从下往上的劲路, 靠跳来发力并同时整个迅速地转身以弥补空门, 故有“跳苗刀”之说。日本刀法则根本没有任何身法可言, 一但出了空门只有死路一条。苗人和明帝国斗了三百年,以中华之大也只有苗人在朱乞丐的淫威下不服,我苗人之勇悍, 其实战经验之丰富,  岂是异想天开的倭人可比。

内家高手使棍、使刀, 从不乱挥、乱砍, 全是劲从根起, 一点即收快出快回。 《水浒》里杨志杀泼皮牛二, 宝刀只往前一戳,牛二便血溅菜市场。 众看官莫小看了这一戳,杨制使情急之下,随心而发,刀法中规中矩,可见其家传的好武学。这一招要是依日本剑盗(非错别字), 准定是大吼一声, 高高举刀, 狠劲地下劈。 那牛二是胆怯的人,脚一软,往后一倒,一准劈了个空,却也免了场官非。日本人是真的不懂,从上往下劈看上去很美, 但慢啊! 从上往下,怎么着也得先举起来, 再落下去。 这落下去时用的是重力, 重力加速度有限的很,那比得上腰腿上的千斤力。 英国科学家曾撰文分析足球发点球:好守门员腰腿力大,轻而易举就能跳起来接住射向球门上方的球, 而对地滚球,守门员倒地靠的是重力, 就算猜对了方向, 扑下来也晚了。日本人学什么都学不到家, 空手道莫名其妙地大喊,喊个什么,通知对方注意啊?中华正宗内家刀法从没有举过头顶向下砍的,全用刀身运化,用刀头三寸戳。刀从不高举,一举高,根劲就断了,而只要根劲在,就是千斤铁锤砸下也不怕。 太极刀里就只有跳步冲刀打得高些, 但那也是向前冲, 不是向下。

[ 本帖最后由 内外兼修 于 2007/6/19 12:1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20: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幕侠曾以内家刀法做底, 为二十九军编大刀法,专门对付日本傻刀。 日本人一根轻薄的铁片, 从上劈下, 大砍刀横刀扎马,稳如泰山,用根劲一抬, 两刀一碰, 若是向下力量大,日本刀当场就要断,不断也给磕飞了。 这时, 大砍刀也得了空间, 进步一冲, 一刀就削下日本人的脖子。 二十九军的大刀,长城喜峰口会战,砍得日本人一点办法没有, 专门研制出钢脖套, 也亏他想得出来,也许就是流传至今的狗狗脖子上的东西。那帮鬼子就是到了今天也没想通是为什么输的,几十年后总结经验又发明个什么拔刀道, 真是可怜啊!就倭寇那点人渣也配拿那二斤铁?

  民国时期各省都有国术馆。 内家高手如韩幕侠、尚云祥都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编练了很好的军体拳。韩幕侠为二十九军练的大刀法,就是其中的上佳之作。二十九军的大刀法很讲桩功和根劲, 日本刀那点力量根本砍不动, 而二十九军的大刀冲砍过来, 日本刀一挡就被冲瘪, 哪里防得住,连人带刀一起被砍翻。 二十九军的大刀法要求必须能一刀冲砍断碗粗的毛竹, 毛竹有韧性, 都能一刀砍断, 可想而知砍上日本人脖子是什么效果。只可惜, 现在的军体拳乏善可陈。现在的军体拳实出于少林的伏虎拳, 于桩功和根劲上不足,对腰力的练习不够, 以前军队农村兵多, 农村兵干过重活腰有力还不明显, 现在城市兵多了, 腰力本来就差, 还这样练打起来恐要吃亏。

  内家剑法大开大合, 很是好看, 但刀法和棍法就很小心。 刀棍在日本和西方都是乱挥一气的, 那是因为幼稚不懂。 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度, 两千年的战乱培育出的武术老到、高深、匪夷所思,所以表面常让人费解。 对于棍,拳经上有“棍怕点头枪怕圆”之说, 讲的是:好棍法要向枪法一样 “点”,莫乱抡,而使枪的,若是枪头转起圆圈来了, 就可怕了。“棍扫一大片”,使棍的时候横扫很爽,但敌不得高手。横扫抡起来后力大,但准备时间也长,先就得开了自己门户才好用力, 欺负弱小也就罢了,遇到高手, 门户一开,一刹那就打进来了。 抡棒乱挥的,看着可怕,但力量其实不大,一根棒能有多重,完全可以大胆抢进身。两臂下垂,略向外撑护肋,剪步进身,看看棒要及身,运上根劲,只需一转身,这个力就卸了。转身时,手只一带, 棒就是你的了。他要是聪明马上就该扔棒别走, 若是还紧抓着不放,就真倒霉了。只要向他斜后方一迈步, 照着后脑就来一下。他手里撰着根棍子,哪里回的了身。世上的事就这样,  没有一成不变的好坏,打架时手里多根棍子是好事,但要看场合,聪明人该丢的就得丢,要是舍不得丢,就得丢了命。看今日, 衮衮诸公,堂堂高坐,抓权不放, 干尽傻事。唐朝人称庙堂那把交椅为“痴床”, 真是贴切!吹拉弹唱挺聪明一人, 坐上去就傻了。

  好棍法得使得象枪法一样才行, 动作要小, 守住自己门户才是第一。 棍头虽是平的,没兵刃, 但真扎上也够呛。根劲一捅, 动作幅度虽小,  但立木承千斤,比抡上一棍可厉害多了。使棍时手要握在三分之一处,运棍要用腰力,双手得换的勤,一条棍要把自己上下左右全罩住,先学会防护再想打人。打人要走中门, 只须腰一抖, 棍一点就够了,除非对方确确实实现了败象,万不可放开门户抡和劈,抡、劈的效果并比用腰力点一下只少不多。“点”是有后手的,点不上,棍或左或右一横就能化敌人的攻势, 抡、劈没有后手,棍出去了抽不回来, 是送命的招式。内家刀法、棍法都很难看, 没有什么大开大合的动作, 全都是转圈和运化, 发力一点即收;日本的合气仗之类的就很好看, 大喊大叫, 大劈大砍,吱吱歪歪好像爽得不得了。 真要到性命相搏时,他那一棒要么不敢用力, 要么用力就回不来, 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

  中国的内家拳器械秉承内家功夫的阴阳之理, 以根劲为基础, 化发一体, 功防一家,是世界冷兵器艺术的最高峰, 有不败之能。 在今天的热兵器时代, 虽然已没有了马上斗枪, 但内家功夫也还能用于指导军器的研究、军队的体能和战术动作设计。比如,用根劲通到枪头的力学原理用来分析步枪的设计, 就能难说无托步枪是个好主意: 无托结构由于重心在握持手后面, 极大地增加了一个疲劳的士兵快速又准确地大范围移动枪口的难度。(无托设计还有很多更大的毛病) 又如, 军队急行军和长距离行军多快多慢最科学, 内家的呼吸原理就可以给出一个漂亮的答案。

  中国文化的阴阳之理和科学是不矛盾的, 对传统文化一点研究都没有就批评很难说就是科学的方法。给内家功夫中的阴阳之理一个科学的解释, 正是我等这代人的责任, 在这里小子我只是开了一个头。 粗浅地介绍了点兵器知识, 囿于我自己的功夫好多还没练到, 再多说已经不可能, 请众坛子的兄弟见谅了

[ 本帖最后由 内外兼修 于 2007/6/19 12:15 编辑 ]
发表于 2007/6/23 18: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爽!多年没看到如此好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有缘就会会作者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8/7 18: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志行 于 2007/3/22 00:44 发表
很好的帖子!
感谢!
再推荐一下 《逝去的武林》,是形意拳的老师讲的,更是高妙!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见内家拳法同出一源!
http://www.zwxsw.cn/html/2006-12/4575p2.htm


昨天晚饭后逛到书店看书,刚好看《逝去的武林》就买下了,好书还得奉在手里看。
发表于 2007/8/8 18: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了,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模仿是人的天性,养狗的人像自己的狗,养猫的人像自己的猫,张三总和李四聊天,最后张三脸上出现了李四的表情,李四带上了张三的小动作,都是不自觉地模仿。比武时,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动作都更容易失控,一受惊,就模仿对手了。

——《逝去的武林》

这段写得真妙!
发表于 2008/12/10 03: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思啊!

老拳师的故事和中国的冷兵器搏击,拜读了,拷贝收藏了,谢谢!
发表于 2010/1/31 21: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彩!不过感觉挺像以前的章回小说(恕我开这句玩笑,我只是爱好传统武术,阅读很多典籍,没正式练过,不懂)。不过"剑法则是与棍法枪法本质互通"这话我自己想象是有根据的,明代名将俞大猷的经典《剑经》,讲的就是棍法。这可能也是个旁证吧。萝卜酒看来知识很渊博,古今中外、各行各业都知道,真想会会,要是真有功夫,就是难得的全才了!另外,第一篇有删节,版主还是很负责的,不错。
发表于 2011/5/19 04: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遥想当年,唏嘘不已...........
发表于 2011/5/29 07: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逝去的武林 我已经买过几本了
多的送人
呵呵
最近又看到一本好书
《太极拳往事:晚清以来太极前辈们的非凡人生 》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9月1日)
  • 平装: 417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560148687
  • 条形码: 9787560148687
  • 产品尺寸及重量: 22.2 x 16.6 x 2.6 cm ; 540 g
  • ASIN: B0035ER2MC


目录前育:追寻那些如烟的往事
龙虎阴阳
——杨禄禅和他的子孙们
一 一代宗师——杨禄禅
二 支撑门户——杨家二代杨班侯与杨健侯
三 风气渐开——健侯之子杨少侯与杨澄甫
四 广为流传—遍布南北西东的杨家后辈
杨振铭 杨振基 杨振铎 杨振国 赵斌 傅钟文

棉里藏针
——杨澄甫的弟子们
一 健侯执教的杨家“三轩”
(一)牛镜轩:平凡如常的高人
(二)田绍轩:功力深湛晚景却凄凄
(三)李雅轩:身怀绝艺明哲保身
二 张钦霖:闲云野鹤不耐都市繁华
三 “杨氏首徒武汇川”
四 褚桂亭:学宗多门的杨家虎将
五 杨门文士
(一)陈微明:深究太极的清末翰林
(二)郑曼青:诗书画医拳“五绝”奇士
六 分立南北中外原籍直隶任县
(一)王其和:得两家真传而蛰居乡野
(二)崔毅士:不著文章世已惊
(三)董英杰:南下至粤传艺南洋
七 留京弟子
王旭东 阎月川 徐岱山 尤志学 汪永泉

以柔克刚
——全佑与他的传人们
一 全佑:独得柔化
二 光大门户的两大传人——“南吴北王”
(一)王茂斋:遗世独立
(二)吴镒泉:神静柔化
三 “北王”王茂斋的后传
(一)王子英:气势神韵无形无象
(二)杨禹廷:松柔平和的一代宗师
(三)修丕勋:隐在掖县大武官的高手
(四)刘光斗:有心求柔无意成刚
(五)郑和春:传承茂斋老架的道士
(六)刘晚苍:沉粘古朴灵潜宏伟
四 “南吴”吴镒泉的后传
(一)吴图南与徐致一:人称其师“两扇门”
(二)吴公仪与吴公藻:远播家传至海外
(三)赵寿村与吴耀宗:吴家亲族两明家
(四)马岳梁与吴英华:广传家学至耄耋
五 七大爷架:绵绵不绝的常远亭一脉

随曲就伸
——杨禄禅弟子与杨氏老拳
一 富周及其后传
二 王兰亭——李瑞东一脉
三 夏国勋及其后传
四 刘进宝及其后传

理法融通
——武禹襄与他的后传
一 广府武氏
二 武氏传人李亦畲与李启轩
三 李氏传人郝为真
四 郝氏门徒
(一)家传郝月如
(二)“太极圣手”李香远
(三)郝为真其他主要弟子
阎志高 王延久 张振宗 韩钦贤 李圣端
郝中天 李福荫 范述圃等

技进乎道
——孙禄堂和他的弟子门生们
一 孙禄堂:集有清一代拳技之大成
(一)转益多师
(二)实至名归
(三)机缘默运
(四)拳与道合
(五)艺业是非
(六)仙逝乡里
二 孙存周:卓尔不群承继家传绝学
三 孙门其他弟子
孙剑云 齐公博 孙振川 孙振岱 任彦芝
陈守礼 裘德元 支燮堂 刘如桐等

刚柔并济
——陈发科与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脉络
一 缘起
二 述往:陈发科进京前后的陈家沟
三 京城旧事:弟子门生叙说的陈发科
四 延绵无绝:陈氏太极拳的后传
陈照丕 陈照旭 陈照奎 雷慕尼 田秀臣
李经梧 孙枫秋 冯志强等
五 蔚为大观:洪均生与“洪式太极拳”

连环肯綮
——陈清平与赵堡太极拳的渊源流变
一 渊源:陈清平的太极前辈们
二 流变:陈清平的后传弟子们
(一)陈清平后人:家传太极已成绝响
(二)张应昌一脉:延绵至今
(三)和兆元:“和式太极拳”祖师
(四)李景延:“忽雷架”创始人
(五)任长春:学兼赵堡与陈沟
商品描述内容简介《太极拳往事:晚清以来太极前辈们的非凡人生》内容简介:太极拳并非单纯的运动或技术,而有自身传承的历史,与中国文化精髓本为一体,且须存乎其人。“平生之志,不在仕途,不务工商,不做打手,不图侠名。只为继绝学而已。”(孙存周语)这其实也是拳界诸多前辈大家共同的人生写照。拳如其人,自然不该将“人”隐去,而当在历史时光的脉络中了解传承流变的具体情形。
至今没有较大争议的太极拳的历史,仅乾嘉以来二百余年。《太极拳往事:晚清以来太极前辈们的非凡人生》便是对晚清以降太极拳各家派传递脉络与承接状况的首次全方位细致梳理。汇聚了诸家太极拳传承人的记忆与智慧,展示出晚清民国以来不同历史背景下,太极拳前辈高人们拳艺与人生融为一体的人生历程。通过《太极拳往事:晚清以来太极前辈们的非凡人生》,可以全面了解太极拳的传承状况。至于更多内容,则需透过纸面去看。

编辑推荐《太极拳往事:晚清以来太极前辈们的非凡人生》:全面呈现太极拳各家派的传递脉络与承接状况
汇聚了众家太极拳传承人的记忆和智慧
展示出晚清民国以来不同历史背景下
太极拳前辈高人们
拳艺与人生融为一体的人生历程
将成为每位太极拳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媒体推荐世间练太极拳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板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一太极有二人推手之功夫一。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丈余外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拳也。若用大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
  ——杨澄甫

作者简介季培刚,1982年生,山东蓬莱人,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及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2007年出版专著《杨振声编年事辑初稿》,其他文论不计。现栖身于蓬莱。 序言太极拳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可是,经过“体育工作者”们近六十年的不懈努力改造,今天的太极拳在人们的印象中,几乎就是老年健身操的代名词。每当看到清晨街头和大学体育课上普及太极拳的人们,读到“中医专家”将其根本就不明所以的太极拳放入所谓“传统养生术”中而妄言奢谈的“著作”,以及舞台上将太极拳当作花样体操表演的演员,总让人不由得想起晚清民国的太极前辈们。
今天似乎是一个“大师”泛滥而不再需要大师的时代,具体的“人”都被“物”掩盖了,“技艺”被表述成貌似“科学”的东西,而变得索然无味。晚清民国那些达至巅峰的拳界名家们,在宣传过程中逐渐淡出了今人的视野。这种情形,就像国画界忘记了齐白石们、京剧界不再提梅兰芳们一般。前人往事被渐渐地遗忘了,他们的经验和技艺不再被人们深究,武学的价值越发变得模糊。半个多世纪以来,武术所走的道路已与前人思想相去甚远。其实,传统的各家派拳艺,本不是西式的“体育”,用不上去削足适履;齐白石和梅兰芳也不是用“科学”能够研究得了的。当今天的人们把太极拳视为浅显的健身操的时候,竟忘记,这曾是历史时光脉络中,一辈又一辈进入高明境界的拳家们毕生经验的凝结,精微巧妙之处,若无传承在身的明师口传身授,实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无异。

文摘插图:


杨班侯,名钰,清道光十七年(1837)生于广府城。因在家中排行第二,在世时人称“二先生”。在其父督责之下,未至弱冠已成能手。杨班侯身小肌瘦,富膂力,传说他经常在大条案下面练功,拳架小而低。其性格刚强,艺高意猛,善用散手,喜好发人,往往出手见红,被击者常常跌出三丈六尺之外。
杨家太极大枪素负盛名。据说,因杨班侯性躁劲猛,其母命其摘去枪头,以免伤人,故杨家练枪均用无枪头的大白腊杆子。杨班侯太极内劲浑厚惊人,杆头所至,举重若轻。一日失火,蔓延芦堆,火势甚猛,乡人一时束手无策。杨班侯持杆至,呼众让开,挥杆挑芦,遥掷水中,瞬息火灭。
据杨氏家传,班侯幼时与其父比枪,仅数回合,就对父亲说:“我比你强。”禄禅笑日:“好,就算你比我强。先看看你的胸膛。”原来,班侯的棉衣前襟已被其父刺破多处,露出棉絮,他自己却毫无感觉。
杨禄禅长子杨凤侯天性聪明、性情温和,得父真传,功夫扎实,惜其早亡。在世时,杨凤侯也擅长太极十三杆,因其性格和善,前来学艺者众多,其中县城北教卷村的姨表弟教莲堂得其要。教莲堂学拳心诚,肯下苦功,常于劳作之余每晚往返三十里,到广府城学拳,后跟杨凤侯学太极杆。一次,教莲堂想试一试杨凤侯身手,在练习时脱手将杆子冲凤侯面部戳去。杨凤侯手腕一抖,教莲堂的杆子飞出数丈。事后,杨凤侯跟二弟班侯说起此事,杨班侯很气愤,打算陪教莲堂过过手。教莲堂早知班侯性烈手狠,从此很长时间不敢再来。因得了太极拳真传,教莲堂的功夫在当地出名,只要知道哪里有拳场,便去踢场子,人送外号“教老踢子”。其拳主要流传于永年县曲陌村一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