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发背不起, 或瘀肉不溃, 此阳气虚弱。 用桑枝燃着, 吹熄其焰, 用火灸患处片时, 日三五次, 以助肿溃。 若腐肉已去, 新肉生迟, 宜灸四畔。 其阴疮瘰卅, 流注卅疮, 恶疮久不愈者, 亦宜用之。 大抵此法, 未溃则解热毒, 止疼痛, 消瘀肿, 已溃则补阳气, 散余毒, 生肌肉。 若阳证肿痛, 甚或重如负石, 初起用此法, 出毒水即内消; 其日久者用之, 虽溃亦浅, 且无苦楚。 惜患者不知有此, 治者亦不肯用此也。
神效卅熨法
治流注结核, 骨痈鹤膝, 肢体肿块, 或痛或不痛。 或风寒袭于经络, 流注肢体, 筋挛骨痛。 或跌扑损伤, 止痛散血消肿之良法。 或先用隔蒜灸法而余肿未消, 最宜用熨, 以助气血而行壅滞, 其功甚大。 用卅头细切, 杵烂炒热敷患处, 冷即易之, 再或热熨数次, 肿痛即止, 其效如神。 或用卅煎汤, 熏洗伤处亦妙。 或用卅一大把, 束其数节, 切为薄饼置患处, 用热物熨之, 或铺艾灸之亦可, 必易饼多熨为妙。
神仙熏照方
雄黄, 朱砂, 血竭真者, 没药, 各一钱。 麝, 二分。 右五味, 研细末, 用棉纸卷为粗捻, 约长尺许, 每捻中入药三分裹定, 以真麻油润透, 点灼疮上。 须离疮半寸许, 自红晕外圈周围徐徐照之, 以渐将捻收入疮口上, 所谓自外而内也。 更须将捻猛向外提, 以引毒气, 此是手法。 此药气从火头上出, 内透疮中, 则毒随气散, 自不内侵脏腑。 初用三条, 渐加至五七条, 疮势渐消, 可渐减之, 熏罢随用后敷药。 广陵李杜云: 背疮所患, 惟内攻与外溃耳。
证属火毒, 酝酿斯成, 不能外散, 势必内攻, 不能中出, 势必旁溃。 医者往往以凉药围解, 多罹此二患。 又阴疮不起发者, 止有隔蒜灸一法, 然亦未见凿凿取效。 此方初用药捻熏照, 以火引火, 毒气外散, 后用药敷围, 追脓止痛, 毒从孔窍及疮顶中出, 可免旁溃矣。 阴疮一照, 即起红晕, 状如蒸饼, 变为阳证, 可保无虞, 此其奇中大略也。 照法日每一次, 初次用捻三根或四根, 次日用四根或五根, 再次渐至六七根止, 大率看疮轻重, 酌捻多寡。 重者不过六七日, 腐肉尽化为脓, 从疮口中陆续涌出, 新肉如石榴子累累而生, 此时不必再照。 围药终始如一, 随疮势大小, 渐渐收入。 照围后不可听医用膏药贴盖, 以致毒气怫郁, 止剖卅叶量疮口贴之。 凡照时先须用猪蹄煎汤, 澄清洗去围药。 如法熏照, 待疮势大愈, 肉生将满, 始可用生肌散, 或护以太乙膏, 平复后膏药犹不可离, 此其始末细微也。 内服者, 大要不出十宣散, 护心散等方, 最忌寒凉, 恐伤胃气。 此疮由恼怒郁结厚味所致, 受病以年计, 愈久则愈甚也。 调摄之法, 非惩忿窒欲, 清散托卅, 治以前方, 即卢扁复生有望而走耳。 又前方初止治背疽, 其后一切肿毒无不收功, 盖法无定则, 医贵变通,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耳。 余不佞善病, 故留心方术, 然未经累验, 不轻授人。
此一方初验于化南, 再验于陈大参景山, 及范中翰舍初, 其它证亦曾用以推广, 皆应手取效, 辄赘其详于此。 其传则道人孙氏, 今大播广陵, 余先慈赖以保安者廿年云。 池阳来阳伯云: 王孝廉良甫为余言, 广陵人有善神灯照者, 疗渠发背神良, 已求得其禁方矣, 余识之。 已酉岁, 余客广陵, 偶胻肿比于股, 招所谓善疗者照之, 不脓得愈。 又馆友胡含素患发背, 大如覆盂, 神懵懵愦矣, 延疡医至, 束手, 待肉腐糜方可用膏, 徐长肌肉。 问其术曰至此, 问其候曰百日。 果如其说, 则含素将成乌有矣。 遂急同弟辈求得前方刻本, 按法治之, 一日痛止, 二三日神清, 如脱桎梏, 释重负, 肉肿如孟者日缩而小, 并未尝腐糜也。 不月余脓尽, 爽然起矣。 奇矣哉! 不表而汗, 不针而溃, 不灸而陷举, 不补而实, 不下而毒尽, 凡医人之针刺不必用也。 至理归于易简, 大道本在目前, 所谓不可不思议者也。 古今道术入妙者皆如此类, 兹重刻之, 故为此叙。
曲梁聂云翰云: 戊戌春暮, 余病疽京邸, 疽据背中, 前与心对, 初发微若黍粒, 搔之痛痒关心, 寒热交作, 甫十日大若升, 再十日大若斗, 食逆便结, 匝月目不一瞬, 医方所载诸死候业已十犯八九, 两绝复苏, 自分无生, 手条后事。 偶从杨楚璞得李肖衡所传异人指授仙方, 如法熏敷, 越二日毒渐解, 乃有起色, 不易方而竟就痊, 距初发浃廿旬。 归家出以试人, 轻仅踰月, 重亦不出百日, 靡不起者。 盖余所感毒极重, 势极大, 又治极迟, 即二三内外科名家皆束手失色, 以为从所未闻未见, 及试人则取验更捷, 盖感有轻重, 治有迟蚤也。 顾念非此异方, 不能起余必死异证, 非余起死回生, 不能白此方之神异, 余以此方活, 安忍天下人以此证危。 因虑此方莫获广沛于天下, 又虑天下忽视此方而不加笃信, 或乱于耻功不已出之医口, 疑似转盼间, 致误大事而悔无及也, 因赘数语以为此方之引。 咸林王维英云: 丙午端阳日, 余左臂患疽, 其大如拳, 用骑竹马法, 灸之百十壮, 疱起如铜钱, 四围肿觉退。 笥中蓄此仙方, 命制药料, 欲俟破后熏之, 不识其初亦可熏也。 客有备言可熏者, 因于当日即熏十条, 疮顶高收, 四围色白, 夜间毒肉从边化为稠脓, 徐徐内溃, 粘同胶鳔。 每日如法熏照洗贴, 五六日, 中尖毒肉脱落一条, 共有十三孔, 疮外一指许旁串三孔, 且痛且痒, 即极力照之, 初出黄水, 次出稠脓, 后流清浆, 瞬息口收, 并未再串。 其原载敷药, 长安中若不产豨莶, 五龙二草, 止用金银花三色敷之。
干则觉痛, 即去之不敷, 并未用生肌散, 惟护以太乙膏, 月余尽痊。 当此疮将愈, 左臂又患一疽, 正对无二, 即照捻十条, 敷以麸炒醋调文蛤膏, 一日数更。 次日五条, 三日顶破脓出, 不痛不痒, 其毒尽散。 同时有患别疮者, 余付此药熏之, 随熏即散, 并未成形。 乃知是方也, 真仙方哉! 真仙方哉! 持此疗疮, 天下无疮矣。 余死世人但知疮破后可照, 不识照初发者尤易散; 又恐因敷药不全, 并弃前方, 不识敷药不用亦可也, 故备述终始, 以神此方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