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怀西行者

长者子说--宗舜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7 20: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话

夏师的会本是最完美的!
发表于 2007/8/7 21: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各位法师!

关于会集本的不同意见确实使得依会集本修学的佛弟子们以及依原译本修学的佛弟子们去更加深入地认识、看待各原译本和会集本。

万法缘生,无量寿经即是将念佛人导向极乐净土的众缘之一。

选择原译本修学好,选择会集本同样好。

看过各原译本后,本人继续依会集本修学。一个“子”的问题,是一个问题,也不是一个问题,观众代表叫什么名字,不影响剧情。即便就算是不完美吧,这极微小的不完美处,正映衬出整个会集本的完美。

由此可以看出会集之不易,看出夏莲居大德居士所耗费之心血!

顶礼夏莲居大德居士!


原译本及会集本下载阅读:净空法师专集网站http://www.amtb.org.tw/  (首页之无量寿经读本)




转贴: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何者为经 [原创 2007-07-02 03:18:11 ] 发表者: 清珠





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中佛说过这样几句话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说:



两足尊、谓佛福德、智慧两者俱足,为世所尊。法常者、法中道,圆成实性也。法无性者、法空,即遍计执性也。佛种、谓众生本具之无漏种子。从缘起、谓从佛法熏习之胜缘而起。诸佛世尊知法中实理,知法性本空,并知众生本有之无漏佛种,须藉熏习之胜缘而起,故说一乘之法。又一真实相常住之法,遍住于一切差别之位,是即为世间真实之相。佛已于成最正觉之场中如实证知,特以导引众生故而为此方便说法耳。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层主要的意思:



1、众生本具无漏佛种;2、若要圆成佛道,必假以佛法熏习;3、要有因缘;4、唯有一乘法



在这几层意思里边,我觉得‘缘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将决定你是否能得闻佛法,决定你修行哪个法门,决定你奉持哪部经典,决定你与哪位大德有缘等等。这个‘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受你控制的,它是你累劫所作所为所形成的一种‘牵引’,牵引你深入到各种境界中去,至于是‘善境’还是‘恶境’,是‘正法’还是‘邪法’,那就要由你种下的种子来决定了。



回忆本人的学佛路程,于‘缘分’二字是深有体会的。



1、我拜的第一尊佛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学三年级,和同学去千山游玩,他径直带我到弥勒山旁边的观音洞,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拜佛,拜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当时因为懵懂而略显得手足无措,但站在菩萨像前的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感觉很亲切,感觉到有种东西在身体内苏醒,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感动包裹了我的全身!



2、我迎请的第一尊佛像是弥勒佛。是在一家公司的仓库里捡到的,同时捡到的还有一尊财神像。这两尊像工艺非常精湛,我欢喜得不得了。捡到这两尊像的时候,我刚在这座城市里购置了一间60平的小窝,还不到三天。



3、我读的第一本佛学书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净空法师讲于高雄。捡到佛像之后,我很想了解一下和佛有关的知识,有一天刚好路过书摊,便停下来看了看。当时,**功还没被禁止,书摊上到处都是与之相关的书,菩萨保佑!我一本都没有看!我在众多的佛学书籍中拿起了一本小册子——《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净空法师讲于高雄,就回家了。从此,便与净土法门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我27岁。



4、为我开示的第一位出家师父,告诉我修净土法门。上班后,单位组织旅游,去的还是千山。我径直跑到山顶,直奔观音洞。洞里有位上年纪的出家师父当值,他见我‘衣不蔽体’(天有点热)低声的训斥我:‘把衣服穿好’!我按照老法师的要求,收拾妥当之后,跪在菩萨像前,在老法师的指导下礼拜。之后,我也不知为什么,就是不愿离去,也不知道应该问什么。老法师看出我的窘迫,示意我坐在他对面的。我们就这样一左一右的守在洞口,老法师询问了我的一些情况之后,便给我讲了很多道理。我很少能这样专注的听人讲话,那一次是个例外,我看着老法师,一个字一个字的听到了心里,以至于三个小时过去了,我竟没有感觉到。当我下山的时候,同志们都等急了,纷纷责怪我不守纪律。我没有辩解,因为这对我的一生来讲实在太重要了。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老法师对我说的话,每当生活中遇到这些事情,我都会遵照执行。



A、修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净土,多看看净空法师的讲记,没有根基不要到处乱走;

B、如果实在无法断肉食,就吃‘三素肉’;

C、不要去‘歌厅’那种地方,佛菩萨正眼都不会看你;

D、年轻人房事不要频繁,之后一定要洗干净。同房后不要拜佛,初一、十五不要同房;

E、不要经常找人算命,不要求神通。

等等



一年以后,我又去观音洞,想看看老法师。观音洞已经封上了,老法师也没有了踪影。我询问洞旁卖货的一个阿姨,她告诉我老法师是这座山上的‘修行之人’,之后叹了一口气,摇着头欲言又止!不用说,我也能理解,有人的地方总免不了这样的情形。我很后悔当时的疏忽,竟忘了询问老法师的法号。站在洞前,我怅惘若失!



那以后,每当想起老法师我都会心怀感激!



5、我请的第一本讲记就是净空法师讲解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也就是夏莲居老居士的‘汇集本’。净土宗的其他经本我都看了,这个本子是最好的。裁夺精当、文法优美,通篇布局很严密、很精妙,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起因、环境、往生的条件、修行的方法介绍的很透彻。节奏感、韵律感好,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这部经中,我最喜欢读的就是第二品‘德遵普贤’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化现其身。犹如电光。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没办法!优美的文字组合起来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一波一波的涤荡着你的身心,那种‘追顶’的感觉美妙极了!不知为什么,每次读诵这一品都会汗毛倒竖、感动莫名,读了七年,从来都如此。这样的经典,读诵一生也是不够的!



从接触这部经典开始,就知道有很多人在反对这个汇集本。对此,我不是很在意。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意见很正常,很多经本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大乘起信伦》《愣严经》都有人说是伪经,六祖大师的《法宝坛经》也有人说不是六祖大师说的等等。反对归反对,谁都不能否定这些经典度人无数的事实。



就修行而言,人们总是各有因缘,这个是不能强求的。以上诉及的就是我的因缘,既然我与这个法门、这部经有缘分,且从中受益匪浅,我就会坚持走下去。但同时我也关注了一下反对的意见,并就他们反对的理由做过一些探究,其结果也更加坚定了我对这个法门、这部经典、这句圣号的信心。



以下,就是我探究的一些心得。因为肤浅,自然也就没有说教的意思在里边,各随其缘吧!



一、什么是‘经’?



译綖或契经。綖之义如前。契经者,契于理,合于机,故曰契。贯穿法相,摄持所化,如经之于纬。故曰经。法华玄义八曰:‘修多罗,或云修单兰多,或云修妒路。彼方楚夏,此土翻释不同。或言无翻,或言有翻。’此下就无翻而示含五义,故不可翻,一法本,亦云出生。二微发,亦云显示。三涌泉,四绳墨,五结鬘。就其有翻,亦举五翻。一经,二契,三法本,四綖,五善语教。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綖:①读作‘言’,古代覆盖在冠冕上的装饰;②读作‘县’,同‘线’。



解释这个经字,这是个通名,怎么叫通名呢?佛说一切法通是叫经,这个经字是中国话,印度话梵音叫修多罗,这修多罗有五种义,不暇宜多说啦!我们这个讲经容易明白,用着简便就翻契经,契者当合字讲,就是地契的那个契字,契合什么呢?往上边说契合诸佛的心理,下边契合众生的心机,像我们这都是众生,众多成份合我们的心理,合佛的心理,上边契合诸佛的心理,向下说呢,契合我们个人的心理,这两个心理凑在一起,就叫契经。这经字根本上就是中国话了,翻就是契经,这个经字简单的说,就是经常之道,经者径也,经是路径,人人必经之路,你必须要照着这条路走,你不照着这条路走那准许错的。所以这个地方是解释通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倓虚法师



经之为义,径也道也。径就是路,是由凡夫到佛果的路,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是叫法本,就是法的根本;能将返本还原的方法,明显地指示出来。第三是涌泉,滔滔不绝的意思。另一个意义是绳墨,即是一种规矩。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说需要有一个圆规、一把矩尺,才能画出图样来。还有一个意思是结鬘。结:是绑在一起;鬘:是花鬘。意思是贯串一切诸法,系于一处。故说经乃贯摄常法。将所有的道理前后连贯起来,使它不致断章脱节。就像作文章一样,要有开、承、转、结。经文就像用一条线把意义贯串起来似的。摄乃摄持所化之机,即所化的一切众生;无论你适合于那一种法门,在经里面都包含著。例如参禅、静坐、说法讲经、习律;或称念佛号,潜修净土;或持咒学密...等,任何一个法门,在经典里都尽皆妙藏,一切具足。有时在显宗里也有涉及密宗的,不过并没有专注于该法。



经,又含有长的意思。长即是永远不变,从佛所说,以至结集的经典,到了现在都不曾改变。一字不可去,也一字不可添;所谓不增不减,就是经意,恒常如是也。而经中所演的诸多方便法门,皆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说的;三世众生,也都须要循著这些方法去学,故称做法。

梵语修多罗,华言乃契经。契者,契合之义。即上通诸佛心,下及众生心;均心心互契,念念相如。正如华严经所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知经是心法,是众生法,即是佛法。此三种法了无分别,这是‘释名’中申解经的含义。

——《妙法莲花经浅释》宣化上人



这个「经」的意思,已经讲好多次了。那么再重复一下。

经者径也。做什么的径呢?就是修行的一条径路,由这个生死的路,走到没有生死的那条路去,就是从凡夫可以达到圣人,达到佛的境界,这条路。你想要从凡夫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必须要依法修行。这个法就是经。

昨天我不是讲那么多的意思了吗?这个「经」又有一个意思。今天我再给你们讲多几个意思。甚么意思呢?就叫「出生」。这个意思就出生,从这个出就是出来了,生出来了。这从佛口生出来的,这个是经。又有一个意思,叫「显耀」。显,就是显露的那个显;耀,就是光耀的耀。这个经典,能把世界上都照得光明了,这个是显耀。又「经」是一种,永远不变的一种方法,所以叫「常」。无论你古往今来,这经典是不变的,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偏,是不增不减的,所以这叫经。又有「贯」的意思。这贯,就是贯穿起来,把它串起来,这一行一行的经,从开始到最终,这是贯穿起来。贯穿起来甚么呢?义理,把义理贯穿起来;贯穿圆满了,这是贯。「摄」,昨天我们也讲,就好像吸铁石似的,把所有的众生都吸收来了。众生,就等于铁,那个经,就等于吸铁石,把众生都吸到这个吸铁石上来了,就是令众生都完全明白佛法。这个摄,摄所化机。又有「法」的意思。这个法,就是所有一切人,都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去;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都遵守这种的法律,这种的规则,所以这「经」就有这么多的意思。那么「经」还有一个意思,我不妨和你们大家再讲一讲。这个「经」字的意思,前边讲了很多,还有一个意思是甚么呢?就是涌泉。涌就是从地里边涌出来的这一个水泉,好像水似的,从地里涌上来了,这涌泉。涌泉涌出来这个泉水,普润大地一切众生,令大地众生都得到法喜充满了,都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涌泉也是这个「经」的意思。合起来是这个经的名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宣化上人




经,被解释为‘径’,是很直观的。就修行而言,‘经’就是通达解脱的道路,就是度过苦海的般若舟,就是工具!佛在《金刚经》上告诫我们‘法尚应舍’就是有这种深意在里边,就是告诉我们凡事都不可执著,唯明心见性、了脱生死为第一要务,一定要透过经典去‘解如来真实意’,并依照‘真实意’如法修行,那才是佛为我们讲经的真实意图所在,那才是我们对待经典应有的态度。



众所周知,佛经是佛陀金口所说。那是不是说,除佛以外其他人讲的法就不能被称之为‘经’呢?关于这一点,佛陀没有这样讲过,佛绝对不专制、不独裁。那么,究竟哪些人说的法,也会得到佛的认同并可以称之为经呢?佛说过一句非常开明的话:“五种人说经”!



二、什么人说的法,可以称之为经?



能说佛法之五种人。

A、(一)佛,(二)佛弟子,(三)仙人,(四)诸天,(五)化人。出于大智度论卷二。然善导之观经玄义分卷一则列举佛说、圣弟子说、天仙说、鬼神说、变化说五种。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四中举出其例,谓维摩之所说、般若之转教、法华之领解等,即为圣弟子所说。又诸经文中,梵天、帝释等多说经法,即为诸天所说。方等之婆薮即为仙人所说。金光明经之地神、法华之十罗刹等,即为鬼神所说。由以上四种人隐其本形,变化别体而说法,即为变化所说,如佛涅槃时,憍梵波提化水而说偈者。以上除佛说外,其余四人之说,若由佛印可,即皆可称为佛说。[分别功德论卷一、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净影)]

B、又作五类说。即依华严经所载,将经中能说法者类分为五:(一)佛,如华严经之阿僧祇品、随好品等,系佛所说。(二)菩萨,如经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品皆为菩萨所说。(三)声闻,入法界品之初即为声闻所说。(四)众生,如经中所举之诸善友等即为众生之说法。(五)器界,如菩提树即属器界,亦能演说法音。[华严经疏卷一](参阅‘五类说法’1211)

C、能说真言之五种人。大日经疏卷七举出如来、菩萨金刚、二乘、诸天、地居天。其中,地居天指龙、鸟、修罗之类。[大毗卢遮那成佛经文次第、大日经疏钞卷二]

——【  五种说人  】《佛学大词典 》



(名数)佛法有五种能说之人也。(一)佛,佛弟子,仙人,诸天,化人也。大智度论第二所谓‘佛法有五种人说:一佛自口说,二佛弟子说,三仙人说,四诸天说,五化人说。’是也。净影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所谓‘起说不同,凡有五种,如龙树说:一佛自说,二圣贤说,三诸天说,四神仙等说,五变化人说’者,其序次虽殊,而意则同也。又出于观经疏等。(二)佛,菩萨,声闻,众生,器界也。华严经疏第一所谓‘今此能说,通三世间,开即为五,谓佛,菩萨,声闻,众生及器。’是也。华严经中,如阿僧祇品随好品者,佛说也。余会多菩萨说。入法界品之初有声闻说。诸善友等多菩萨说。亦名众生说。菩提树等即器界说。又旧华严经普贤菩萨行品,说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之五种。盖此等能说人之用法必非一,或用音声,或用光明,或用妙色等,以开悟众生也。

——【  五种说人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五种能宣说佛法的人,即佛自口说、佛弟子说、仙人说、诸天说、化人说。

——【  五种说人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以上,是关于‘五种说人’的三种阐述,大同小异。但都说明,只要不违背‘实相’并与之相应,不违背‘三法印’,佛都承认这是经。夏老的汇集本并没有改动原译本的经文,五种原译本的意思都采取了,没有漏掉。也没有违背上述佛陀定下的宗旨,为什么就不可以称之为‘经’呢?我们再从印证的标准来比对一下:



三、如何印证



1、四依法



“四依法”略解----“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录自:【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法四依者,谓依凭正法,则能成就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之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了义经者,谓诸大乘经,皆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则万行成就,能见佛性也。不依不了义经者,谓小乘等经,不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则万行难成,不见佛性也。



[三、依义不依语],依义者,义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则能成就万行,破诸颠倒,而显中道之理也。不依语者,语是世间言语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则万行不成,颠倒不破,中道不显也。



[四、依智不依识],依智者,照了之心,名之为智;若依正观之智,于诸波罗蜜观察而修,则能破生死烦恼之业,必证大乘涅槃之果也。不依识者,妄想之心,名之为识。若依妄识而修,则构集生死烦恼之业,流转无穷,众苦不息也。

——录自:【朱芾煌《法相辞典》】





Four Reliance (to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The four standards of Right Dharma which buddhist should rely on or abide

by:

1.to abide by the Dharma, not the person

2.to abide by the sutras of ultimate truth, not the sutras of incomplete

truth

3.to abide by the meaning, not the word

4.to abide by the wisdom, not the consciousness



译文为:

1、是遵守那个佛教传统习惯,不是那个人

2、是遵守那个佛经的终极真理,不是那个佛经的不完全的真理

3、是遵守那个意义,不是那个字

4、是遵守那个智慧,不是那个意识




2、三法印



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若与此三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说的,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三法印的名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有于诸行无常下,加‘诸受皆苦’一句,这就成为四法印了。苦,是觉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仅是诸行无常印中的含义之一,从事理的真相说,三法印就足够了。三法印,是于同一缘起法中体悟有此三性,无论学者的渐入、顿入,三法印有着深切的关联,不能机械的分割。佛常这样的问比丘们:比丘!五蕴等是无常否?答:是无常。无常的是苦否?答:是苦。若是无常苦变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诉他说:比丘!所以这样的观察无常、无我,即得解脱。依这类的经文,可见三者是相关而贯通的。三印中的涅槃寂静,即是解脱,也即是空。佛曾这样说:‘诸行空,常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法性自尔。’一切有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无常的、无我,所以能实现涅槃。这从缘起的空义而开显,所以经中常说‘空相应缘起’。缘起本是开显空义的,观察缘起,悟到它的必然理性,归于空寂,这是佛陀宣说缘起的方法与目的。

——印顺《佛法概论》第十二章第一节(摘录)



以上,就是衡量‘经典’的圭臬。以‘五种说人’‘四依法’‘三法印’来衡量汇集本,可以称之为经!



有很多人觉得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老太太修的,没什么高深的东西,以此来轻视这个法门、这部经典,这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无言以对的一件事情!在这部汇集本中,有些句子的含义就很高深,就不是人人都能探明的。比如:



1、念佛念到‘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德遵普贤第二),这是谁都可以达到的境地吗?这是每个人都可轻松了知的吗?这也是肤浅的吗?穷尽我们的一生,若能达此境界,也就不虚此行了!



2、‘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至心精进第五)世间自在王佛为什么要法藏‘自摄’呢?要如何‘自摄’呢?世间自在王佛传给法藏比丘的是什么法门呢?修什么法门能成就‘西方极乐世界’呢?是不是也是念佛法门呢?哪个人可以如法轻松的回答上述的问题呢?穷尽我们的一生若能搞得懂,那真是一件幸事!

3、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决证极果第二十二)西方极乐世界是如何建成的呢?你如果不能了知他建立的因缘,你就在‘邪定聚,及不定聚’中,你就不能往生,因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有谁能站出来有把握的说:“我已了知建立极乐世界的因缘了呢”?你不能了知,又怎么能说这个法门是易行道呢?

综上探究,我给自己的解释是,称夏老的汇集本为‘经’没什么错处,事实是——这的确是部经典,且不可多得!

上面,我所提到的疑问,并不代表我已尽知答案,那只是我努力的方向,直到弄懂为止。但至少我知道努力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因为,佛说过你念着这句佛号,就会‘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果我坚持下去,我就会了知事实的真相!



我信佛,所以对他老人家的话我也是深信不疑的。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在下一部分里,我想探讨一下有关‘会集’方面的事情。

















清珠 求教

2007年7月2日星期一  凌晨2:10分 二善斋

求生 净土



林真子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何者为经 [2007-8-2 19:14:24]


以下是引用 积福之道 于 2007-7-29 17:35:49 的发言:
如我看大家还是把反对会集的精力来用来弘法怎么样那

支持!
有精力的话,还是多念经,少争论,与祖师大德相比,我们算什么呢?
以我们的身,以我们的语,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吧!
阿弥陀佛!

[引用] [支持] [反对]

西方浮云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何者为经 [2007-8-1 15:16:38]


赞赏清珠 兄,祝福您早等九莲!!!
[引用] [支持] [反对]

西方浮云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何者为经 [2007-8-1 15:12:14]


以下是引用 林真子 于 2007-7-2 22:02:55 的发言:
自己了除了看金刚经外,没有哪部经从头到尾看完整过,所以不能对会集本什么的作评论.
只是清珠对会集本的态度倒是让人赞叹,不管做什么,有自己的信仰,不为外界的影响而有动摇,欣赏!


支持!
[引用] [支持] [反对]

青菟九品莲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何者为经 [2007-8-1 14:11:41]


拜托会集教弟子少来些无益言论,少来些搞个人崇拜!
依法不依人,只要有道理,都可以支持或者反对。这不也正是积攒成佛资粮?
净空法师功德无量,问题是,他是不是绝对不可能出错?他的老师李炳南和印光祖师都反对的事,我们了解一下就是世界末日了么?
口口声声说末法的人正是始作俑者,拜托多看些佛言祖语而不是一味偏听某师。如今多少佛门大德依经依律反对会集本,如果个个都是会集教的弟子,把一门深入曲解成一“经”深入,以一行废万行,造成大量经典无人学、无人流通,末法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引用] [支持] [反对]

积福之道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何者为经 [2007-7-30 8:53:49]


大家有没有想到“会集本”出现的时代背景。为什么会出现“会集本”
在五四运动后废除古文否定中国文化,大兴西方文化,中国的文化的根也就是断了。
现在的年代是大学教授连前人10岁小孩写的文章都理解不了的年代,这样的背景下,以后不可能出现会集本了。
这个会集本是多么的无价啊。
这是佛菩萨大发悲心可怜我们末法众生啊。

[引用] [支持] [反对]

积福之道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何者为经 [2007-7-29 17:35:49]


如我看大家还是把反对会集的精力来用来弘法怎么样那
[引用] [支持] [反对]

积福之道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何者为经 [2007-7-29 17:33:52]


我们反对的时候应该看看净空老法师一个80岁的老人的贡献。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是为了什么。看看学了他老的盘多少人得渡。他的弟子比如蔡老师了凡学会的成绩等等。难道我们看不到吗。我们不认真的去弘法却有精力说三道四。
[引用] [支持] [反对]

积福之道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何者为经 [2007-7-29 17:27:25]


一个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从说话可以看到。什么样的人能做到言简意赅那。
[引用] [支持] [反对]

永远利群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何者为经 [2007-7-5 12:19:42]


“我迎请的第一尊佛像是弥勒佛。是在一家公司的仓库里捡到的,同时捡到的还有一尊财神像。这两尊像工艺非常精湛,我欢喜得不得了。捡到这两尊像的时候,我刚在这座城市里购置了一间60平的小窝,还不到三天。”是得到的,是“缘”,应珍惜,祝福你!
[引用] [支持] [反对]

清珠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何者为经 [2007-7-4 23:20:04]


感谢青菟师妹的留言,这样的心意很让人感动。
这两天一直在准备‘会集本’这篇文章,那里是有我的态度的。你的圈子有规定,不许推荐见解偏激的言论,所以就没敢推荐过去。
对你的留言再次深表谢意,我会仔细探究。期待与你进一步的探讨与交流!
祝师妹道业有成、法喜充满。
阿弥陀佛!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浅解会集 [原创 2007-07-04 23:05:48 ] 发表者: 清珠



在诸多反对会集本的论述中,宗舜法师所著的《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是比较系统、逻辑性较强的一篇文章。在这一点上,有别于网上那些搞不清状况、近似于起哄骂街的言行。那种行为不值得理睬、也不需要与之讨论,没有任何益处,完全是弄性使气、恣意妄为!一些在人品上为人所不齿的人,你能期待从他们口中听到什么嘉言吗?

在宗舜法师的这篇文章中,主要引述印光大师和莲池大师的一些法语为依据,进而围城筑墙展开论述。有这两位净土宗祖师作后盾,真的是言之凿凿,胜过千军万马。令你不得不礼让三分,矮下头去。尤其是净土宗学人,一见到题目,一见到是两位祖师站出来反对,先就已经头昏眼花、两腿发软,失去了先前的心气。心理上已经投降,那还敢抱着求证的态度去仔细品评呢?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

我在初看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我读了七年的经书竟然有问题,换了谁都会着急,或多或少而已。仗着胆子读了一遍,感觉有道理;在不甘心的情况下又读了一遍,有些疑问;再读第三遍的时候,我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两位祖师的话没有错,说得合情合理,让人看了很服气。但是,对两位祖师的法语进行臆想,并进行牵强的解释,然后强加到夏老的会集本上,这个无法得到认同,甚至让人对这样的动机产生怀疑。

------------------------------------------------------------------------------

这篇文章中引用印光大师的言论我摘抄了下来:

印光大师反对会集本的言论,收录在《印光法师文钞》的“正编”和“三编”之中,共有三处。

其一:《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书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此名净土三经,加《普贤行愿品》,名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馀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1)

其二:《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书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王龙舒《大弥陀经》,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云栖以犹有不恰当处,故此后渐就湮没。魏承贯之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於龙舒。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莲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观机设教,对证发药。教不契机,与药不对证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2)

其三:《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於死执三辈即九品也。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廿九年八月廿日)”(3)


对於印光大师明确反对会集本的观点,有人采取了避而不谈的态度,(4)有人则作出了一厢情愿的解读。(5)问题的焦点在於,印光大师对於会集本的批评,究竟是仅仅针对王龙舒和魏承贯的会集本,还是针对一切的会集本?印光大师对於会集本的意见,具不具有普适性?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需要弄清印光大师上面三段话的真实含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印光大师的原意,我们不妨采取笺释的方式,详细提供背景材料,对印光大师观点的主要部分进行分析。综而论之,印光大师的观点,核心即是翻译和会集的对立问题。

(一)具有普适性的五点反对会集本的理由
综合印光大师在前面几封信中的观点,反对会集本的理由有五点:
一,古代译经极为慎重:古代翻译佛经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所译经典都是经过集体推敲印证的,不能“随自心裁,传布佛经。”
二,会集佛经极难无误:会集佛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王龙舒在佛学上的造诣,尚且不能避免谬误,其他人就更难保证质量。
三,会集导致妄改佛经:会集佛经会开后人随意妄改佛经的先例。
四,古德不流通会集本:古代大德如莲池大师,都不流通会集本,所以今天也不能流通其他会集本。
五,会集本授辟佛者柄:会集佛经会导致反对佛教的人有“佛经乃是后人编造,并非从印度翻译而来”的借口。

从上面五点理由来看,印光大师对原译与会集的比较分析,是从整体、长远的角度看问题的。正是从这二点出发,所以印光大师对会集本的反对,不是对人,而是对事。也就是说,印光大师反对的是一切会集佛经的做法,而不是说某人不能会集,某人可以会集。印光大师对於会集本的意见,是完全具有普适性的。
——摘自《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宗舜法师)
------------------------------------------------------------------------------

在以上这段话中,著者提出了一个很正确的问题:“问题的焦点在於,印光大师对於会集本的批评,究竟是仅仅针对王龙舒和魏承贯的会集本,还是针对一切的会集本?印光大师对於会集本的意见,具不具有普适性?

却给出了一个论据并不充分的答案——具有普适性!著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是:印光大师的三段话,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表明‘印光大师反对的是一切会集佛经的做法,而不是说某人不能会集,某人可以会集。印光大师对於会集本的意见,是完全具有普适性的。

对著者的这个结论,我深表遗憾。对印光大师的三段话我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了很多遍,没看出来著者下的这个如此绝对的‘意思’,印光大师没有这样说,也没有这层意思!这是著者的杜撰、臆想,是靠不住的。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一种高度,进而以这种‘绝对’的口气来一劳永逸的解决掉这种争论!
这种做法的本身就很草率,它表明了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这种心态下表述出来的评价就会有失中肯、有失缜密。因为他从探究开始,就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先入为主的给你一个概念:这个是错的!而不是排摆事实、引经据理的指导你去层层深入,在大量真实的事实面前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亲身的修行体验,又没有反复阅读并仔细探究,你会很容易接受这种观点,而失去中肯的评价,并动摇自己脆弱的信念。
请注意我说的话是:“中肯的评价”。

我想,还是从印光大师的法语开始解读为好。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
这段话是说,流通佛法,翻译经论,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都不应该草率行事。

王龙舒《大弥陀经》,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云栖以犹有不恰当处,故此后渐就湮没。
王龙舒会集的《大弥陀经》,从宋朝流传到明朝末年,持诵的人很多。到明朝的时候,莲池大师提出异议,认为这个本子有会集不当的地方,从那以后就渐渐不流通了。

魏承贯之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於龙舒。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
魏源的学识比不上王龙舒,却认为自己会集的本子可以超过王龙舒(会集本),那只是因为有前车之鉴而已(有前人探出路来),怎么能说你魏源就一定在王龙舒之上呢?

莲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
这句话很重要!
王本从宋朝流通到明朝,历经三朝,到莲池大师这被挑出了毛病,渐渐停止了流通。
魏源在此基础上,再次会集,但同样被印光大师挑出毛病,而且很严重的毛病。所以,印光大师也不主张流通他的本子。
二位祖师各自都有针对,其原因是这两个本子都有毛病,且魏源的错处更大些——改经!这个不能原谅。但以此来臆断二位祖师反对一切会集本则属牵强,根本看不出这层意思来。不能因为个人需要,就断章取义、有失中肯的放大、曲解祖师的法语,这本身就不如法!
这个和魏源居士犯的错误差不多,都属于妄改!

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
魏源居士的做法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不仅会授人以柄,还会引人跟风,后果很严重。会让后学无法适从,进而造成混乱。所以,印光大师对他‘改经’的做法很不满。但对他的会集本也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并不是全盘否定。

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
对会集本,如果是‘真修上士’会从中受益,不受其染。
‘染’什么呢?不去学他‘直捷专精之行’的做法,去探究‘佛法奥妙道理’,反倒去效法他改经的做法!这才是印光大师真正忧虑担心的地方,也是他反对这个本子并痛斥魏居士的目的——决不能让一些‘下士’效法改经!印光大师的评价是中肯的,他老人家的反对是有很深的意思在里边,有大智慧在里边,决不是‘全盘否定’。而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这个本子确实有毛病,这个‘反对’让人服气!

观机设教,对证发药。,与药不对证等耳。
根据机缘,而因材施教;根据病人的症状,而对症下药!这是正确的做法。
如果教的东西与机缘不符,那就和下的药与症状不对是一样道理了。
这句话放在这里多少让人费解!魏源居士的毛病很明显,那就是改经!但这里却说他“教不契机”,什么意思呢?

本人对此作了个大胆的猜测:

1、魏源居士会集经本的时候,净土法门大兴于世的机缘还不成熟,他未能观察机缘,他并不是当机之人;
2、魏源居士对经文的改动,就‘实质内容’来说,未必不对,也许是从实修中、探究中得出的道理。但这个做法会引起一些‘下士’的效仿,权衡二者利弊,还是弊大于利!故现愤怒金刚状‘痛斥之’,已儆不法之徒效尤!

猜测,并不能作为实据。只是猜测而已!

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2)
一二’可取,是指什么呢?这个很耐人寻味!
以贻下士之罪愆乎’这个就很明显的再次申明观点——就是怕那些个‘下士’效仿改经!也就是说反对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怕那些个‘伪修行’不学‘佛理’,专学改经!

通篇,没有看出反对会集本的‘普适性’!
也没见印光大师或莲池大师说:“我反对一切会集本”!

那么著者总结的反对会集本的五点理由是不是就能站住脚呢?可逐一分析、比对。

(一)具有普适性的五点反对会集本的理由
综合印光大师在前面几封信中的观点,反对会集本的理由有五点:
一,古代译经极为慎重:古代翻译佛经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所译经典都是经过集体推敲印证的,不能“随自心裁,传布佛经。”
关于‘译经’的这段话没错,就是不能根据‘自心好恶’来裁度佛经!但不能就此牵强附会的说这是在反对会集本!

二,会集佛经极难无误:会集佛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王龙舒在佛学上的造诣,尚且不能避免谬误,其他人就更难保证质量。
请注意这几个内容——‘极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难保证质量’。
都不是绝决的口气,极难并不是不能,不容易也不是不能,更难保证质量也没有不能的意思。既然不是‘不能’,那就有‘可能’存在,那就要看由谁来做了。

在这里并没有像著者说得那样——印光大师反对的是一切会集佛经的做法,而不是说某人不能会集,某人可以会集。印光大师对於会集本的意见,是完全具有普适性的。

这个结论是荒谬的,是偏激的!是对印光大师的话进行曲解,是不可取的!

三,会集导致妄改佛经:会集佛经会开后人随意妄改佛经的先例。
这是对的。

四,古德不流通会集本:古代大德如莲池大师,都不流通会集本,所以今天也不能流通其他会集本。
情急之态,跃然纸上!草率的就下了结论。

‘古代大德’这四个字说的有失‘光明磊落’,有‘混淆视听、蒙混过关’的嫌疑,一眼望去,底气不足、缺乏根据!

都不流通会集本’的‘都’字用的就更加勉强了,且没有道理了!莲池大师只是指出‘王本’的错误,不支持‘王本’的流通,什么时候变成不流通会集本这个意思了呢?‘古代大德都不流通会集本’,这个意思混在里面又有什么根据呢?

在如此敏感而关乎大众法身慧命的论著里,如此曲解圣意,玩弄如此不堪的‘刀笔吏’使用的手段,多少让在下有点‘出离愤怒’,这不是探究者应有的心态!

五,会集本授辟佛者柄:会集佛经会导致反对佛教的人有“佛经乃是后人编造,并非从印度翻译而来”的借口。
这个没错,但不能‘断章取义’硬性的用来‘全盘否定’会集本!

为什么呢?先来探究一下《法宝坛经》。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不识字,却为后世留下了一部辉煌的《坛经》。《坛经》的问世,是中国禅宗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在六祖身后被定为传承祖门的宗法经典。

《坛经》自问世以来,版本众多。公认的基本上是四种:

即敦煌本;
宋本,又称惠昕本;
曹溪古本,又称契嵩本;
以及宗宝本。

可以说,从《坛经》问世以来便存在正本、副本的争论,各种版本交叉流传。通过不同版本间的比对可以发现,慧能大师在大梵寺开法并非一次,每次开法的内容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坛经》的主体部分也许是其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的一次。
六祖讲法并不限于一次,听法的弟子也并不局限固定的几人。师父讲法,弟子当然可以做笔录,当时,韦刺史命法海集记,也并没有禁止其他弟子记录,只是法海记录的演法语录更完整、更准确些,并经过韦刺史钦定。可以被看作当时的正本,而出于其他弟子所记录的本子或对法海记录稿抄写而成的就成了‘杂本’‘副本’。而在以后的传承过程中,各个弟子根据手中掌握的‘正本’‘副本’,将平日自己所知道的慧能大师的开示与接引弟子的机缘不断补充、增添,就形成了不同的版本,但主体部分大致相同。这说明《坛经》自产生之日起,确实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增补的过程。

也就是说《坛经》,就是由慧能大师的弟子‘会集’而成!他不是从印度传来的梵经,也不是经‘译经场’众译而来,但谁也不能否认《坛经》的伟大,谁也不能否认他被称为‘经’的资格!经中典句更是字字珠玑、光照千古、度人无数。这样的经典也是‘会集本’也不要流通吗?你这样‘捆绑’祖师的法语,陷圣人于不义,是后学所应为吗?慧能大师的肉身就坐到现在,他老人家就用这种方式堵你的嘴,证明给你看,让你服气!


不喜欢读这类文章,也不喜欢写这种文章,但还是写了。

已经在道场中修行的人,已经接触佛法并依教奉行的人都是幸运的人!可幸运的人和不幸运的人比起来实在是太少了!佛法是要普度众生的,是要让芸芸众生都有接触佛陀教育,以至于能在他们未知的将来能有机会获取解脱。要靠什么‘容易接受且方便实行’方法才能让末法时期的众生得闻佛法呢?那就先看看现在社会的众生是什么状况吧!这是我前天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报道:


《七成公众感觉处于加急状态,为生活疲于奔命》


多年之前,一个常住上海的北京人曾经用这样的细节来描述这两个城市给他的不同感受:北京人总爱迈着方步在街上溜达,就算看见有公交车进站,他们宁肯再等一辆也不愿快走两步;而在上海,如果你在公交站台待上一会儿,就可以见到无数疯跑的人,在他们的意识里,赶上眼前这趟车是必须的。

多年之后,即便是对懒散惯了的北京人来说,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那样,穿着片鞋,撇着八字脚,慢悠悠地用脚后跟蹬着二八自行车在胡同里闲逛的场景,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回忆了。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速度和效率的无限追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高速运转阶段。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1707人参与)显示,84.0%的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加急时代”了,而明确反对这一说法的,只有8.3%。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了普世价值


“小时候,那会儿到上海看外婆,坐的还是老式的绿皮火车,差不多要一天一夜呢。”提到北京和上海,小继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这些年,他亲身体验了火车的一次次提速——
K字头快车来了,北京到上海缩短到18个小时;
换上T字头特快列车,时间一下减到13个小时;
Z字头直达车一开通,这段路只需要11个半小时了;
今年,D字头动车组一上来,北京—上海的“铁路距离”剩下不到10小时!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25年前竖立在深圳蛇口工业大道路口的标语牌。在当时,这个口号震动了全国,“深圳速度”也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1984年,高160米、共53层的国贸大厦仅用了14个月就建成竣工,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奇迹,让世人见证了“深圳速度”——

25年,一个小渔村,像孙悟空似的摇身一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了。有经济学家测算,罗湖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产生的财富,把10元钞票一张挨一张铺在地上,能铺10厘米厚。

接下来,是“浦东奇迹”、“无锡传奇”,“速度传奇”在各地新版迭出。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增长速度,更成为全世界的最大传奇。今年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宣布, 2006 年中国GDP 为209407 亿元,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而这,已经是连续4年在两位数平台上的加速增长了。


最近几年,上了快车道猛跑的,要属文化产业。两三年前,从一系列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一批又一批民间偶像,迅速从平常人家的少男少女,成了“粉丝”满天下的人气明星,甚至开始冲击演艺界的既有格局:去年第六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颁奖典礼上,“超女”冠军李宇春一人独得金曲奖、传媒推荐大奖、最受欢迎歌手五强奖,亚军周笔畅获得全能艺人奖、广东地区杰出歌手奖、最受欢迎女新人奖——那些出道多年牛来牛去的“一哥一姐”们,这回,在人气上输得一塌糊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老话,现在已经没啥说服力了。在年轻人身边,一朝成名、一夜暴富的鲜活案例俯拾即是。买股票,几个月下来,收益打着滚儿地往上翻;买彩票,更是有机会一下子中得500万元大奖。还有“快速减肥”、“闪婚”、“一夜情”……所有事情,过程恨不得能快就快、能省则省,越早实现越好——岂止是出名要趁早!

加速,加速,整个时代都在加速。这时代中的每个人,就这样被裹挟着,开始无休止地奔忙。本次调查显示,59.4%的人自认“是个爱着急的人”。 71.6%的人自认正处于“冲得最快”的阶段。调查显示,71.6%的人认为自己正处于生命中“冲得最快”的阶段;86.1%的人肯定“最快阶段”出现在“刚工作之后”。 “一听手机响,心里就一揪。”在电视台工作的小张这样形容他的周末,“手机一直开着,睡得再晚,早上7点也会本能地醒一下。”小张说,整个周末,他都要时刻准备着,不知什么时候领导就会突然派个任务,他现在的状态已是“纯本能的紧张”了。

小张在描述他一天的工作状态时,一连用了几个“以最快速度”:一早接到任务,以最快速度起床,以最快速度联系摄像、琢磨选题、上网搜集资料。“这一系列动作要在30分钟内完成”,小张必须严格掐算有限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报道现常下午4点,他还要赶回台里整理素材、找资料、剪片子、写文案、配音,“这是我一天当中最紧张的时候,心里急得不行”。这种状态要一直持续到“以最快的速度一路疯跑到演播室,把片子交到导播手中”。这时候,一天——终于结束了。

“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是当代人的共同感受。在71.1%的人看来,这也是让他们着急上火的最主要原因。至于“加急时代”的最突出表现,60.2%的人觉得是“生活节奏加快”,54.7%的人认为是“浮躁,踏实不下来”,53.4%的人的感觉是“越来越没有耐心”。

两年前,中国最大的独立WAP门户网站——3G门户网掌门人邓裕强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个人资产评估值已达200万元人民币。早在2004年12月27日,运营才9个月的3G用户已突破100万,但他却并未满足——他的目标是,用一年时间,把这个数字变成1000万。“他现在的状态是在冲锋。”不少同事都对邓裕强有类似的评价。

调查中,50.4%的受访者确信,像邓裕强这样“自我要求高,不甘人后”的状态,是“加急时代”的重要表现之一。“没情调,生活品质下降”也让44.3%的人觉得眼前的“加急时代”有些不爽。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写道:“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疲于奔命”成了多数人的共同感受。所有人的精力和体力都在透支,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究竟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我们的时代像一部拧紧了发条的机器,无休止地高速运行着。本次调查中,当问到“在你看来,这种‘急’是谁加的”这一问题时,85.8%的人给出的回答惊人一致:社会环境。


2005年,《新周刊》曾以“中国欲望榜”为题做过一次网络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更多的钱”(72.7%),第二位是“环游全世界”(65.1%),第三位是“中国世界第一”(54.1%)。接下来还有“开名车”、“住别墅”、“做老板”、“中大奖”、“桃花运”等等。调查组织者感叹,经济的蓬勃与个人的欲望显然是紧紧相连的,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令枪打响之后,大众奋起的欲望唤醒了古老的中国。

米园园就是这样,对成功特有欲望。她大学毕业3年,工作已经换了五六个——最开始是在一家都市报做记者,之后跳槽到出版社、电视台,接着又去了另一家报社,再转投到一家民营网站旗下。其实,每个工作她都做得特好,领导器重,同事信任。但不知为什么,米园园对每一份工作的忍耐极限都超不过半年,这几乎成了一条铁律。“我不想仅仅把工作干好。”米园园一点儿都不忌讳,“我希望成功,换句话说就是能赚到更多的钱。”这个愿望实在太急迫了,她不惜采取频繁跳槽的办法,来给自己找到一条捷径,或者说,一条更清晰可见的成功之路。

“她有些过于着急了,总是跟更‘牛’的人比。”有同事这样评价,“以她的才华,如果踏踏实实地在一个地方干,10年之后,肯定成大腕了。但看样子,她是等不了10年的。”

和米园园差不多,调查中,24.5%的受访者觉得造成自己陷入“加急状态”的原因是“希望拥有更多的财富”,但同时,更多的人(39.8%)“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疲于奔命”。

数据显示,15.3%的人认为,这样紧张焦虑的“加急”状态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幸福”,13.6%的人是在“争取更多的机会”,6.8%的人想“提升自己的地位”。另一个可以用来印证这种观点的数据是,除了社会环境之外,10.2%的人觉得“加急”的紧箍咒是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毕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谁都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

共业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他拖曳着你无法停息,从生到死都在疲于奔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一种悲哀,你可以享受但没有幸福,你可以放纵但不会快乐!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要接受各种谋生的训练,奔走于不同的课堂,去接受再加工,加工成这个社会需要的那种机器——掌握各种技巧,却缺乏‘智慧’思维的机器!
把智慧高深的佛法、艰苦的修行手段推荐给他们这样的人类,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不能怪他们,这是大家的共业,要由大家来共同扭转!

这就是末法时期净土法门机缘成熟的原因。

夏莲居老居士是有大智慧的大德,这一点恐怕不存在争议。一个如此的大德修行会不知道‘会集经本’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会不知道,这会给他身后带来广泛的批评与非议?他老人家一定知道,前车之鉴就在他眼前。那他老人家究竟为什么要做着这件‘不讨好’的事情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众生!

因为,这部经典的广泛弘扬是在他老人家的身后,并未为他的生前带来什么名利。这样划不来的事情,一般的‘智者’是不会做的!唯有心存济世之道的大菩萨才肯为之!

《黄念祖居士对“会集本”的印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本一出,风行寰宇。四众弟子,获睹善本,欢欣鼓舞,不可名状。赞扬读诵,讲播印刷者,风起云涌。加拿大、美国现七处成立净宗学会,台湾、新加坡,亦皆成立。于此善本修习宏扬,现能背诵全经者日益增多,闻经获益者不可胜计。本经印行已超卅余万部。录音带亦流行海外。台湾新印之《净土五经读本》即以夏会本为无量寿经读本,余八种列为附本。本经光明,方兴未艾。

没有佛菩萨的加持,龙天护法的拥护,这样的会集本能得到如此的流通是不可想象的!

净空法师在谈到会集本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

近来有人提出《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不妥当,而主张修学应当采取原译本。这种说法我们听得很多。梅光羲老居士在夏莲居的会集本序文里已说明得很详细。梅老居士在儒学、佛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佛法修行上也确实有成就,算得上是一个有功夫的人。在当时的在家居士当中,号称为「南梅北夏」,普遍受到佛教界的推崇与尊敬。「南梅」就是梅光羲居士,「北夏」就是夏莲居居士。《无量寿经》的第一次会集,是宋朝王龙舒居士。而王居士的会集本早已收在《大藏经》中。明末莲池大师作《弥陀经疏钞》,其中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有不少就是取材于王龙舒的会集本。由此可知,这个会集本是被历代祖师大德所尊重的。他会集的本子的确有瑕疵,所以印光大师对他有所批评,但并不是说不可以会集。后来魏源居士的会集本,确实是比龙舒居士的本子进步很多,但是仍有瑕疵,所以也不是善本。这才引起夏莲居居士做第三次的会集,希望能将前人会集的瑕疵都改正过来。所以,这个本子会集出来之后,得到当时慧明老法师的印证,又得到慈舟大师采取这个本子在济南讲过,而且为这个本子做了科判。这些数据我们都已经把它翻印出来。并且为了一些对会集本不太了解的人,我们特地将五种原译本、三种会集本,再加上彭际清的节校本——这是现存《无量寿经》九种不同的版本,把它印在一起,便利同修们参考。希望启发同修们对于净宗的信心,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真正弘扬净宗的目的。如果认为会集有不妥之处,五种原译本俱在,欢喜采用那一种本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我认同净空法师对待会集本的态度,这才是‘行于中道’者应有的心态和智慧。

我反对删改佛经,反对会集经典。但这并不妨碍我认同夏老会集的这部经典,也不会影响我弘扬这部经典的愿望。

清珠  求教
2007年7月4日星期三  二善斋
中道  了义



剔透晶莹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浅解会集 [2007-8-5 15:42:55]


如果细细的看过文章后,就不会有争论的理由了.
[引用] [支持] [反对]

西方浮云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浅解会集 [2007-8-1 15:30:47]


我顶!
顶礼夏老大德!!
顶礼净空大德!!
@

[引用] [支持] [反对]

青菟九品莲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浅解会集 [2007-8-1 13:53:15]


把假经奉为佛经,等同让佛法早灭!这样的人也有资格谈达摩和六祖祖师?
[引用] [支持] [反对]

青菟九品莲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浅解会集 [2007-8-1 13:50:20]


宗舜法师针对会集门所说的诽谤大德所进行的开示:
有些人现在是非不明,一味指责反对会集本是“诽谤大德”、“制造混乱”、“动摇信众对净土法门的信心”。这些话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经不起推敲。所谓“诽谤”是指“以不实之词毁人”,那么,就应该对我们的指出的会集本的大量错误作出正面的回应和反驳,指出我们“不实之词”是些什么,而不是一味攻击谩骂,闪烁其辞。否则,这些人倒是真正地在诽谤我们。所谓“制造混乱”,请问在会集本出现之前净土宗有没有这种混乱?混乱是会集本造成的还是反对会集本造成的? “无事生事” 的会集本才是混乱的根源。所谓“动摇信心”,请问崇拜会集本的人,究竟信仰的是佛陀还是某些名居士、某个名法师?只要还承认自己不是圆满的佛陀,怎么会没有缺点?怎么可能不犯错误?不把信仰建立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上,而是建立在对某些人的个人崇拜上,已经背离佛教的根本原则,落入迷信之中去了。任何企图在佛教内建立一个绝对权威作法,都是对佛教最大的破坏。佛陀在入灭的时候,僧团的领导权连大迦叶也没有交给,今天更不可能会出现某个可以凌驾在佛陀之上权威,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
明眼人都看到了,这本小册子如今比佛经还大了,连说一下都不行。最后还要以清醒无辜状来句“阿弥陀佛”,仿佛自己才是真修行人。

[引用] [支持] [反对]

青菟九品莲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浅解会集 [2007-8-1 13:42:57]


以下是引用 易帅 于 2007-7-31 12:41:24 的发言:
有修有证的人来汇集一部经,他能够理解甚深密义,能够安排得当。像我们这些无修无证的俗人,哪有那个能力来做流传千古的大事呢?我想可能不是真的反对会集本的内容,而是反对这种做法,给了后人一个效仿的地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后来人如果什么都不懂,将来再汇集点什么,加上点自己的东西,当然不好了,但这件事一旦起了头,将来就不好说了,所以千万不能开这个头。不知这个说法对不对,请指正。

支持!
[引用] [支持] [反对]

青菟九品莲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浅解会集 [2007-8-1 13:42:15]


好一个高调掩盖无明的论调!
关于——“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
这是句出自<<六祖坛经>>的法语,
可原经中还有——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这样的一句。
前面一句是看人我自他的,不是看待法上差别的。
在法的差别上是一定要破邪方能显正的!
反对会集佛经是佛陀和祖师的做法,如今不提倡会集本的也不否认会集本是善书,但会集本不能当作佛经,谁要鱼目混珠,便是偷天换日了。

[引用] [支持] [反对]

易帅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浅解会集 [2007-7-31 12:41:24]


有修有证的人来汇集一部经,他能够理解甚深密义,能够安排得当。像我们这些无修无证的俗人,哪有那个能力来做流传千古的大事呢?我想可能不是真的反对会集本的内容,而是反对这种做法,给了后人一个效仿的地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后来人如果什么都不懂,将来再汇集点什么,加上点自己的东西,当然不好了,但这件事一旦起了头,将来就不好说了,所以千万不能开这个头。不知这个说法对不对,请指正。
[引用] [支持] [反对]

积福之道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浅解会集 [2007-7-30 20:09:19]


反对会集本的一边绝大部分也都认为会集本是善书是可以读的,可是为什么要反对那。无非就是个借口。是鸡蛋里面找骨头。会集本是没有毛病的。 其实就是反对每个人。其实也就是〈会集宗〉和〈反对会集〉教派之间的斗争。和达摩被几次下毒六祖隐身猎人中是一样的。
实在的说,夏居士会集的简直是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容不会比其它版本的少,所以会集本实在可贵啊!
实在的说,这个争论和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你想学那个就学那个。少说多修行是真的。我们人生的时间不多。

[引用] [支持] [反对]

积福之道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浅解会集 [2007-7-29 17:15:43]


窝里斗有什么好的那
[引用] [支持] [反对]

积福之道
[发送私信]
[加为好友]
Re: 二善斋苦思集之会集本——浅解会集 [2007-7-29 17:15:20]


唉。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啊。
[引用] [支持] [反对]


[ 本帖最后由 净土莲花 于 2007/8/8 13:43 编辑 ]
发表于 2007/8/7 22: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常住三宝
顶礼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顶礼大慈大悲净空老和尚
顶礼夏莲居老居士
    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
 楼主| 发表于 2007/8/7 23: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帖子能有人看就不错了。

至于听谁的是自己的事,各有因缘。

把祖意说明了就行了。

建议多看多读经典,如楞严经对末法魔说的很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07/8/7 23: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oook1 于 2007/8/7 21:58 发表
请教,这样的道理对劳苦大众怎么说.


说删改经典即可。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6: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新编净土五经》之异议
    苏州灵岩山寺明学
    《净土五经》早有版本。最近黑龙江鸡西市《常随佛学》出了一本《新编净土五经》,这就是说原有的《净土五经》成了旧编,这是对净土宗制造分裂,有了新与旧之分。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早晚课诵,晚课中有念诵《佛说阿弥陀经》,是秦鸠摩罗什译本,现在是否要改念《新编净土五经》中的所谓“会集本”呢?如果有的寺院中改念这种会集本,有的寺仍念原译诵本的《佛说阿弥陀经》,这就无形中有意制造派别。中国净土宗自初祖至十三祖一脉相承,从未分派。现在分出新派来了,同时把过去的十三位祖师也被否定了。即以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来说,也就无意中被否定了。
    “会集本”的会集者,是否征得鸠摩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的同意,将两种译本会集成了非秦非唐。这就是有意无意对净土宗制造混乱。会集者没有看到梵文的原文,就搞会集本,这是凭个人主观意识,是不可收拾的。否则,今后中国佛教经典,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篡改,甚至伪造,这是对佛教极不利的。
    我认为要弘传唐译本也可以,将秦译与唐译两种译本,同印在一本书上,称为合订本,让阅读者去全面领会。根本不需要搞“会集本”。
    附苏州灵岩山寺方丈明学大和尚来信。
    常省法师道席:
    承蒙寄来《净宗早晚课诵》及《鹿苑之音》,尊函敬悉,随信寄上学人写的《对于〈新编净土五经〉之异议》,请台阅。
    尊者《鹿苑之音》—《佛说无上圣典岂容后人会集》,分析批评很有力。拟复印若干份,分给我寺僧众,学僧传阅,以及正信居士们阅读。
            专此    敬祝
   吉祥如意
                                               灵岩山寺住持明学和南
                                                    1998 年3 月9 日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7: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缘木 于 2007/8/8 12:19 发表
夏师的会本是最完美的!


呵呵,夏师能超过佛说吗?
佛说原经不完美了?
况夏莲居居士会集之本意是导人遍阅五种原译本,只是其后世宣传者们。。。。。
原先其宣传者倡印会集本时书名后还加“会集本”三字,近来直接去掉此三字,成了“经”
试问,此经在何处说?何人所译?有原梵本可凭否?
发表于 2007/8/9 01: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其它会集本比较,夏本是最完美的;就夏本的文字的优美和流畅性与各原译本的某些文字(如“大痩短”)比较,夏本是最完美的;就夏本所会集的无量寿经的经文的完整全面性与各原译本分别比较,夏本是最完美的;就夏本使得普通念佛人在不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情况下学到全面的无量寿经经义而言,夏本是最完美的。

佛当年不止一次讲无量寿经,因为对象根机不同而在讲经内容上也有所差别,前人对同一个无量寿经经本的翻译又因人而异,或者不同的前人得到的经本因为经本的残缺而不同,所以有五种原译本的存在。从佛子的角度看,五种原译本都是完美的,没有原译本就不可能有会集本,夏本的完美是因为五种原译本的完美而完美,赞叹夏本并不是否定原译本。

印祖和现在的一些法师鉴定认为曹魏本最适合学习、流通、讲解,我们不能因此说印祖和其它法师是在否定其他的原译本,是在说曹魏本超过了佛说的其他经本,是在说其他的原译本不完美。

印刷夏本加上会集本三字当然最好,但不能说没有加就不能叫经,就像六祖坛经,更因为会集本并非个人杜撰,而是严肃认真地会集自原译本。会集本的说处即是各原译本的说处,译者即是各原译本的译者,原梵本就是各原译本。

参与讨论绝不是为了在原译本和会集本之间争高下,而是不同意否定会集本的巨大价值,对于普通的念佛人而言,会基本是最佳选择,就像在五种原译本之中,印祖选择了曹魏本给大家一样。

下面再转一贴,恕今后不再参加这方面的讨论。

[ 本帖最后由 净土莲花 于 2007/8/9 17:42 编辑 ]
发表于 2007/8/9 01: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净空法师解答有人对于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的质疑 [打印本页]
作者: 降伏我慢    时间: 2007-8-6 14:39     标题: 净空法师解答有人对于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的质疑

问:有人批驳夏老的会集本,扬言会集本是伪经,教同修改念康本。有些人认为会集本很好,且数年来已念成习惯,不愿改念。不少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净空法师答:佛总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喜欢康本,就念康本;喜欢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就念会集本。《无量寿经》总共有九种本子,喜欢念哪个本子就念哪个本子,不喜欢也可以统统不念,一句阿弥陀佛也能往生。所以,不要限制别人一定跟我一样,否则就违背了佛陀的教诲。如果只有一个法门,释迦牟尼佛何必讲八万四千法门?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慈悲说许多法门,应一切不同的根性。我们自己有没有成就,自己要有智慧选择法门。几种本子摆在面前,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文字浅,我们都能看得懂、看得很欢喜。康僧铠的本子有一部分文字比较深,不容易看懂。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古本?我们程度不够。他们高程度的选那个本子,我们恭敬赞叹,这个不能勉强。喜欢念什么本子就念什么本子,最重要是这一生真正往生,搞到最后自己不能往生,那才是真正大错。  

 在净土念佛法门里面,佛教导我们至心称名、念诵;念诵就是读诵大乘。在读诵大乘经里面,是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我们在讲解的时候跟大家分析过。这个分析我们没有能力,隋唐时代的古大德跟我们讲的,一切经最后都归《华严》,《华严》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归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归十八愿。现在有人提倡本愿念佛,本愿里面特别著重在第十八愿。十八愿,完全依照十八愿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决定得生。只是提倡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为、可以造作罪业,到临终的时候念佛还能往生。这话说得没错,临终你有把握念佛吗?你仔细观察一些临终的人头脑能清楚吗?如果临终的时候是糊里糊涂的,别人帮他念,他也听不进去。临终的时候业障现前,佛号听不进去,甚至于听了佛号生烦恼;我亲自见过这种人,一生念佛到临命终时不念佛,贪生怕死,不能放下。本愿在理上讲没有问题,在事上讲,难,太难太难!那是怎么样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要清楚。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极,为我们分析得很清楚、很详明,劝勉我们不可以存侥幸之心,一定要脚踏实地、认真努力的修学,临终才有把握。侥幸的人,最后一定落空。所以提倡本愿,舍弃戒行,这是走的险道。这些论调表面看好像是有道理,佛在经上是这么说的,你细细分析没有道理,他把佛的意思完全错解、曲解,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

  世尊当年在世,《无量寿经》肯定是多次的宣讲,每一次宣讲这个法门,听众不一样。经上所记载常随众,常随众是这么多人,除常随众之外,一般与会的听众不相同。所以佛对于净宗的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也有详略不一样,所以后来集结经典,经典内容悬殊就很大。像最明显的,我们现在看五种原译本里面四十八愿,有的经典里面二十四愿,有些经典里面四十八愿,还有经典里面三十六愿,这是最明显差别。如果是佛只讲了一次,翻译的人,不管什么人翻译,这个数字一定是相同,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别,由这个地方证明佛是多次宣讲。我们要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认识明了圆圆满满,就必须要把佛多次介绍的统统要读过。

  在古时候佛经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将五种原译本都能看到,那是大福报、大因缘。宋朝王龙舒居士,这个人福报够大,当然也得佛力加持,他在五种本子里面只看到四种;唐朝翻译的《大宝积经》,王龙舒居士就没有看过。所以《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会,这一部分里面有一些很重要的话,其他四种本子里头没有。王龙舒居士也实实在在了不起,知道一般人很难有机缘看到这么多的本子,所以他开始作会集本。会集本就是集原译之大成,将佛在各种本子里面所说,都能够会集在一起,看到这一个本子,就等于各种版本统统都看到,这好事情,大慈大悲!

  他的本子收集在《大藏经》里面,入了藏等于说我们佛门古来这些大德都承认、都肯定这个做法是正确,没有错误。王龙舒这个本子流传到后世,莲池大师注《弥陀经疏钞》里面所引用《无量寿经》经文,大多数都采取王龙舒的会集本,这就是受到莲池大师的肯定。以后有彭际清的节校本,魏默深的会集本。王本跟魏本确实是有瑕疵,这个瑕疵就是取舍不善,不太妥善;原译的文字,他们做了修正。在他们来说,这个修正是没有问题,确实比原译本用的辞句还要好。印光大师不赞成,不赞成有他的道理,怕的是后来的人随随便便改动经文。他们这个开端,开了例子,引起后人随便改经文,这个经典传到后来那就面目全非,决定不能够开这个例子。印祖反对是这两点,一个是取舍不当,一个是改动原文,并不是说不能会集。

  到民国初年,夏莲居这个本子出来,这个本子真正是完善的版本。可是有一些人执著成见,反对这个本子。反对这个本子,就要提倡读五种原译本。如果说反对这个本子,在五种原译本里提倡一种本子,你不就是其余四种本子里面,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文,你依旧读不到。读诵大乘的目的是破疑生信,是建立信心。这个都是偏漏执,偏见、浅见,孤陋寡闻,这一些执著,这错误的。又说夏老居士是居士,居士没有资格来会集经藏。王龙舒是居士,彭际清也是居士,魏源也是居士;莲池大师是出家人,是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能采取王龙舒的本子,莲池大师没有说王龙舒是在家居士没有资格会集,没有说这个话。如果说是在家人不能做这个事情,一定要出家人做,这个佛法失去了平等,换句话说,决定不能往生净土。净土是平等法,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国土平,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平等的国土,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会集本出来之后,很可惜印光大师已经往生,印祖没看到这个本子,我相信印祖看到这个本子一定赞叹、一定赞成。为什么?过去会集本这些毛病,他都改过来。它这个本子对原文一个字没有改动,而取舍之恰当,当时慧明老和尚肯定,在当代律宗的大德慈舟老和尚肯定。慈舟老和尚采取它的本子在济南讲过,在家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用他的本子在中央广播电台讲过。这个本子今天流通全世界,符合老居士临终的预言,他告诉学生,他的会集本将来是从海外传到中国,这个话兑现了。当时大家怀疑,现在肯定了,果然如此。他又说这个经会传遍全世界,所以夏老这个会集本跟他所预言的完全相应。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决定不怀疑,依教奉行,要常常读诵。佛在经上教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做到;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遵守。这样念佛发愿往生,我们这一生才能成就,我们要相信佛的话。

  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字字句句都是五种原译本里面的原文,诸位可以把五种原译本拿出来对照看;如果你有疑惑的话,你把五种原译本给它对照起来看。我过去曾经印过,这个本子的题目叫《净土五经读本》。里面五种原译本,四种会校本,《无量寿经》总共九种版本都印在里面,大家可以对照。《弥陀经》三种译本,三种本子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的译本,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统统印在一起。印出这个本子目的无非是坚定同修们的信心,不能轻易被人动摇,坏了我们这一生大事因缘,那就太可惜了。

[ 本帖最后由 降伏我慢 于 2007-8-6 14:49 编辑 ] 作者: 降伏我慢    时间: 2007-8-6 14:46

.......
世尊多次宣讲,现在《藏经》里面五种的原译本,字字句句都没有离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我们净宗原始的依据,最原始的,是阿弥陀佛亲自说的,世尊为我们转述,我们要有信心。会集本字字句句,也没有离开四十八愿,这哪里错得了?过去王龙舒的本子、魏默深的本子,确确实实里面有改动了几个字,这是印光大师不赞成的;并不是不赞成会集,是不赞成改动原文,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例子。他们改动决定没有问题,改得一定比原译本还好、还要通畅,我们容易看得懂。怕这个例子一开,以后一些胡涂人念这个经念不懂,随着自己意思乱改;我也改,你也改,大家都改,将来这个经就不象话,这传下去之后,那就完全错误。印祖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所以我们深明这个道理,我们到底是依哪一部经,依哪一个法门,依哪一个老师来教导,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成就得清净心,开真实慧,这成就,正是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不仅仅是佛法圆融贯通,没有阻碍。我跟诸位讲过,我过去在天主教的学院教过书,高级的学院,不是普通学院,在台湾辅仁大学的后面,多玛斯修道院。那个时候于斌主教在,他们亚洲主教团,在台湾这个地方办了一个研究所│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我给他讲这个课程。所以我还有很多神父、修女学生,我跟他们的关系很好,彼此都非常尊重。

我跟他们上课,非常感叹的告诉这些学生们:你们请我讲佛教精神生活,实在讲,错了,应该请我讲你们的《玫瑰经》。真的,我要讲《新旧约》,《新旧约》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点都不假;他不请我讲。

佛法要的是开智慧,你真正得一点智慧,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基督教的经典的是佛法,依斯兰教的《可兰经》也是佛法,看你怎么领悟,看你怎么讲解。你说为什么?都不离自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与自性相应,恒与智俱;恒与智俱不是讲大乘经典,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恒与智俱。这是给你讲真的,讲出事实真相,但是我们今天不能够觉察到,我们是迷。恒与智俱是事实真相;不与智俱是误会,是迷惑不是事实真相。

我们在前面讲到,一毛端、一微尘现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没缩小,一微尘没放大。又说一切诸佛,有能力在一微尘里面转大法轮,这些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听说。可是你有没有听说到,这也是前面讲过,一切诸佛能于一微尘,现一切世界依正庄严。一切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问一问,包不包括其它宗教?包不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当然包括在其中。既然包括在其中,那我们要问,哪一法不是佛法?契入境界,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说不学佛,是你自己以为没学佛,其实都学。你要穿衣、你要吃饭、你要工作、你要应酬,统统是佛法。你们有亲戚朋友在基督教堂,他也是学佛法,他跟我们有分别,是他迷而不觉;我们跟他不分别,对他非常尊重,我们明白
。所以我在基督教里面,看到这些牧师合掌,牧师菩萨;依斯兰教里,阿訇菩萨;我们处得很好,他们都很欢喜我,都很喜欢跟我聊天。疑难杂症,他们在弘法的时候疑难杂症,信徒问不能解答的,他来找我,我帮助他解答。好,今天时间到了。

                                                                                               华严讲记25


[ 本帖最后由 降伏我慢 于 2007-8-6 14:53 编辑 ] 作者: 降伏我慢    时间: 2007-8-6 14:46

真正是破了法执的大智慧啊。 作者: 三千弱水    时间: 2007-8-6 14:50

顶礼净空老法师!
真的解释得很清楚啊! 作者: 降伏我慢    时间: 2007-8-6 15:18

对宗舜法师《会集本现象的反思》的几点不同意见:

原文:
在宋代法贤法师所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法藏比丘发愿(第14愿)说:“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闻吾名号,发菩提心,种诸善根,随意求生诸佛刹土,无不得生,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净空法师编《净土五经读本》286页)可见阿弥陀佛也并不是只希望大家都去他那里,而是随众生之意,这才是彻底悲心的体现。作为凡夫的我们,哪里能臆测诸佛无量的妙用!但是,这么重要的一愿,在号称《无量寿经》的“最善本”的夏莲居会集本中,是被删去不存的(被删去的还有两愿,都是宋译本独有而为他本所无的,分别见宋译本第20愿、21愿,《净土五经读本》286页至287页)!连阿弥陀佛所发的大愿都不满意,必待删除而后掩尽天下人眼目,真是不知道其居心究竟何在!难道这就叫做“一字一句,悉本原译;所会所集,咸符圣心”?反过来,如果独留一本夏会本,这些问题从何解决?可见要读,还是得读原译,不能迷信某些“权威”的信誓旦旦的谎言。  

分析:

1. 经查证印光祖师提倡的康本里面也没有这一愿“:“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闻吾名号,发菩提心,种诸善根,随意求生诸佛刹土,无不得生,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按宗舜法师的说法是否印光祖师也“居心何在?” 如以这种比较方法,那么五种原译本将各各相破,没有一本值得读的。

2.“最善本”并非是“最全本”,宗舜法师可能以为是“最全本”,若说“最全本”,那么五种原译本,没有一个是最全本,往往是这一本中有阿弥陀佛的这个大愿,那一本却没有,我们是否每本都不要读?


[ 本帖最后由 降伏我慢 于 2007-8-6 15:21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净土莲花 于 2007/8/9 17:53 编辑 ]
发表于 2007/8/9 01: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 降伏我慢    时间: 2007-8-6 15:24

以后若有时间,本人将逐一分析。
--------------------------------------------------------------------------------
作者: 无休    时间: 2007-8-6 15:26

我对会集本是否增减经法的理解:

五种原译本皆有,会集本独无,此为减。
五种原译本皆无,会集本独有,此为增。

取此舍彼,还是取彼舍此,要看会集者的证量。至少,我们知道王龙舒居士和夏莲居居士都是上品往生。如果他们在妄改经法,则是在谤法,谤法之人,不可能上品往生的(他们在往生之前,都没有“悔改”的迹象,呵呵。故可以排除他们忏悔会集的做法)。

顶礼净空老法师!

[ 本帖最后由 无休 于 2007-8-6 15:28 编辑 ]
--------------------------------------------------------------------------------
作者: 年保叶什则    时间: 2007-8-6 16:22

顶礼净空法师!
--------------------------------------------------------------------------------
作者: 戒空    时间: 2007-8-6 16:43

“佛总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喜欢康本,就念康本;喜欢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就念会集本”,诚哉斯言!
当然,对于初机而言,特别是对于第一次念诵《无量寿经》的同修而言,或许选一种争议较少的本子来学习可能更好,至少可以减少退心的一个助缘。
--------------------------------------------------------------------------------
作者: 蓝丹丹    时间: 2007-8-6 18:24

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会集本能不能算作经?

因为佛经都是依梵本原典翻译的,会集本把经名改了,内容也变了(虽然不能见到梵文原本,但可以肯定的是会集本与任何一个梵文原本都有出入)。这与古时候,欲求善本,必是寻求梵本重新翻译的做法相孛。

会集本做为一个了解无量寿经全部译本的读本,是很好的,这应该也是夏莲居老居士的本意,但把会集本编在净土五”经“里,终是不如法之举。

注意,我们如果只是寻找一个有关无量寿经的读本 欲对其学习了解,那么那种”本子“都可以
但如果是诵”经“,可能就得讲究一点了,还是那一问:会集本算不算”经“?
--------------------------------------------------------------------------------
作者: 蓝丹丹    时间: 2007-8-6 18:31

会集本肯定是善书


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会集本能不能算作经?

因为佛经都是依梵本原典翻译的,会集本把经名改了,内容也变了(虽然不能见到梵文原本,但可以肯定的是会集本与任何一个梵文原本都有出入)。这与古时候,欲求善本,必是寻求梵本重新翻译的做法相孛。

会集本做为一个了解无量寿经全部译本的读本,是很好的,这应该也是夏莲居老居士的本意,但把会集本编在净土五”经“里,终是不如法之举。

注意,我们如果只是寻找一个有关无量寿经的读本 欲对其学习了解,那么那种”本子“都可以
但如果是诵”经“,可能就得讲究一点了,还是那一问:会集本算不算”经“?


如果谁把它当作经,那么当然是错的,因为它本不是真经!

流通过程中,删除书名中的”会集本“三个字,就更是十二分的不如法!

希望大家注意!会集本永远都不应该与原译佛经平等地被称为”本子“!

[ 本帖最后由 蓝丹丹 于 2007-8-6 18:33 编辑 ]
--------------------------------------------------------------------------------
作者: 无休    时间: 2007-8-6 20:15

《净土宗教程》大安法师

对待会集本时应避免两种偏颇,一者盲目崇拜,二者全盘否定。对待夏会本,一方面我们应加以赞叹,广为流通(因为夏会本文句顺畅,便于读诵,与原译本并无原则上的抵触)。另一方面,又应知道夏会本的缺失所在,扬长避短。莲池大师对待会集本的态度,值得吾人效法。莲池大师面对当时流通甚广的王日休的会集本,一方面赞其“利益甚大”,同时,又不讳言王本所存在的缺失。在引述《无量寿经》文句时,义理兼收五种原译本,引文则多取王日休的会本。以王本世所流行,人习见故。余五种原译本,间取文字用之,而一概标之为《无量寿经》。吾人不妨以莲池大师对待王会本的态度与方法,用来处理原译本与夏会本的关系。

律航法师曾提出过一个建议:“若欲研究大经,请用曹魏天竺三藏康铠本与隋京师影寺沙门慧远撰疏,至于读诵方便,则四家会集本皆可参考,比较原译五本通畅流利,便于读诵。其内容如何,似不必过于计较,唯求义理清晰,文字晓畅,便于了知要旨斯可矣。”律航法师的这个建议,较为公允。我们亦可以以此为原则,摆正《无量寿经》原译本与会集本之间的关系,即以五种原译本为本位,以四种会集本为参考;原译本以魏译本为主,会集本以夏会本为主、深研探究,读诵受持,自行化他。对当前夏会本广为流通的现状,亦应加以随喜赞叹,同时应予正确引导,谨防滑入喧宾夺主、盲目崇拜之境况。
--------------------------------------------------------------------------------
作者: wuyuwuqiu    时间: 2007-8-6 20:27

顶礼净空法师
--------------------------------------------------------------------------------
作者: 小虎    时间: 2007-8-6 20:48

我觉得那么多同修他们念会集本的无量寿经,都往生了。说明这个本子是如法的,如果一味纠住一些问题不放,或者带着个人的成见去看问题,那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学佛是为了往生,很多事情,和往生一点关系都没有,就不要舍本逐末了。阿弥陀佛。顶礼净空法师!
--------------------------------------------------------------------------------
作者: 凤停居士    时间: 2007-8-6 21:00

这个话题,也许可以止住了,如果一定要说下去,末学建议各位言语最好有依据,而不是我认为,我觉得,我感觉, 不过,最好还是打住好,各人心中有数,
--------------------------------------------------------------------------------
作者: 思维混乱    时间: 2007-8-6 21:24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说得非常清楚,他之所以反对“会集”佛经,第一,译经不是件容易的事,过去译经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经过很多大德的集体印证,而后人“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第二,过去宋代的王龙舒大居士是站着往生的,《龙舒净土文》当时得到教内外一致赞叹,甚至有人刊刻《龙舒净土文》刀下还感得了舍利。但是,连象王龙舒这样的一个有学有修有证的人,结果还是被莲池大师指出他会集中的错误,从明代开始不再流通。第三,改经的结果是“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导致的恶果是“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这关系到佛教将来的发展,实在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所以印光大师说这种行为是“改经斥古”。印光大师最后作出的结论是:“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何必无事生事,这是印光大师对会集作法最好的评价!可见印光大师在根本上是反对会集本的,没有开什么方便法门。我们要按照印光大师的原意,把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的深刻涵义解读出来,而不是象净空法师一相情愿说的,“印光大师如及见之,所虑或可释然。”这只是一种自己私下的推定,根本不能代表印光大师的看法。

-----节录自宗舜《当前净土宗弘传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
作者: 降伏我慢    时间: 2007-8-6 21:32

宗舜法师完全搞错了,译经和会集能相提并论吗?什么叫译经?是把一种文字翻译为另一种文字,那叫译经。
--------------------------------------------------------------------------------
作者: 菩提叶语    时间: 2007-8-6 21:35     标题: 顶礼净空老法师!

老法师慈悲!
  
--------------------------------------------------------------------------------
作者: 凤停居士    时间: 2007-8-6 21:36

哈哈,宗舜法师完全搞错了,降伏我慢师兄完全搞对了,顶礼印光法师.老法师真慈悲

[ 本帖最后由 凤停居士 于 2007-8-6 21:37 编辑 ]
--------------------------------------------------------------------------------
作者: centoni    时间: 2007-8-6 21:39

佩服楼主
--------------------------------------------------------------------------------
作者: 年保叶什则    时间: 2007-8-6 21:42




QUOTE:
原帖由 蓝丹丹 于 2007-8-6 18:31 发表
会集本肯定是善书


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会集本能不能算作经?

因为佛经都是依梵本原典翻译的,会集本把经名改了,内容也变了(虽然不能见到梵文原本,但可以肯定的是会集本与任何一个梵文原本都有出入 ...

你所谓的“梵本”是什么呢?只不过是公元七世纪前后的古代印度语的记录而已,那时的梵语和佛陀时代语言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要是照你的逻辑,恐怕只有佛陀时代的贝叶经才算是真正的佛经了,可惜真正的贝叶经是无法保存下来的。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是一直在变化的,尤其是拼音文字变化特别快,几十年时间就可以变得面目全非。而所谓“梵语”的发展变化是极其巨大的,前期梵语和后期梵语几乎完全是两种语言。现在那些所谓的“梵语”专家其实最多只懂得十三世纪以后印度地区的一些口语而已。而现在在一些地区发现的所谓“梵本”也大多是十三世纪以后的抄本,年代根本没有我们汉传佛经早。
--------------------------------------------------------------------------------
作者: yuaij    时间: 2007-8-7 11:20

顶礼净空法师!
--------------------------------------------------------------------------------
作者: 法布施第一    时间: 2007-8-7 12:27

争执无益,徒造口业!

老实念佛,真为第一!
--------------------------------------------------------------------------------
作者: wuyuwuqiu    时间: 2007-8-7 18:43




QUOTE:
原帖由 法布施第一 于 2007-8-7 12:27 发表
争执无益,徒造口业!

老实念佛,真为第一!


--------------------------------------------------------------------------------
作者: 老实念佛    时间: 2007-8-8 10:14

顶礼老法师!
老法师慈悲!
--------------------------------------------------------------------------------
作者: 剑龙    时间: 2007-8-8 10:29

像这种个人汇集的东西,

如果像龙舒居士那本那样,经由僧团考察入藏的,就有一定的根据视为《经》,

(但即使如此,后来也不流通了)

但是现代这个集会本,还没有经过这个僧团考察入藏手续,是不可以冒冒然称为经的。

在此之前就以此(经)名义四围流通就更不符合佛教规范了。
--------------------------------------------------------------------------------
作者: 剑龙    时间: 2007-8-8 10:52

所以有人拿龙舒居士那本,来为另一本做借口,当然也是无法成立的。



除非这另一本也得到僧团认可入了大藏。
--------------------------------------------------------------------------------
作者: 无可乐者    时间: 2007-8-8 11:00

这些事情岂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议论的?五种会集本的作者,有一个是凡人么?凡情测圣智,可笑不自量.
路只有一条:老实念佛.
--------------------------------------------------------------------------------
作者: 小子罪重    时间: 2007-8-8 13:28

顶礼净空老法师!
真的解释得很清楚啊!
--------------------------------------------------------------------------------
作者: 傲笑    时间: 2007-8-8 14:04

会集本是经,因为里面所有的话都是佛说,若是经可以认为是拼凑的经,因为是有个居士从5本经里拼凑的缘故.如果佛在一定不同意,因为把人家5个儿子最漂亮的器官,拼凑成一个人,此人是人吗?绝对不是,那叫拼凑的那个人够狠.5个独立的儿子是儿子,拼凑的儿子不是儿子.此道理成立.如果拼凑的人非儿子,那么拼凑的经也非经.因为独立存在的经是经,拼凑的经就不是经.
我说:老居士你凭什么下此毒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