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794|回复: 1

转帖:这般清滋味,料得少人知————《逝去的武林》读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7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般清滋味,料得少人知
2006-11-21 19:05:21   来自: 兰若与晚虫 (北京)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92599/

逝去的武林的评论   

  这般清滋味,料得少人知
  ——《逝去的武林》读后
  
  兰若与晚虫
  
  这本书,真令我惊讶。
  它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一切经典和著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并非名家的力作,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时尚中物,更不是什么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谈资笑料。
  如果要来读解,我这心里会升腾起一份巨大的寂寞。这是一位经历了民国、抗战、解放、反右扩大化,文革乃至现世的老人在人生的暮年,口述的近代武学实践史。这些叙述在老人生命里的最后几年,拨云见雾,偶露峥嵘,一经面世,语惊四座。然而,随着老人的溘然长逝,更多的秘密成为伤痛历史的空白,将沉入无人知晓的海底。
  
  这位叫做李仲轩的老人,出身名门,他母亲的太爷是鸦片战争定海战役里为国捐躯的三总兵之一王锡鹏,他的二姥爷是参与戊戌变法的王照,后来发明了汉语拼音前身的“官话合音字母”。因他是忠良之后,又自小读书知礼,被当时京津地区的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和薛颠相继收为弟子,深得形意拳大义。生逢乱世,李仲轩不得已退出武林,以一挂算盘谋生立世多年。晚年老人隐踪藏迹,先后在中科院的某研究所,西单某电器行给人看大门。
  他令我有深刻的恍惚感——走在街上,你能知道与你迎面擦肩的人里有多少龙虎前辈吗?!你能认出那些销声匿迹,欢声泪痕都沉默的英雄和大隐吗?!
  我们险些不能。
  若不是李老在晚年怀有济世心胸,于《武魂》杂志发表20余篇谈拳论道的文章,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们竟然不能。
  
  我不是一个对武术感兴趣的人,即便看武侠小说或电影,也只是外行看个热闹。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捧得七天,哑口无言。深觉李老讲的虽然是形意拳的打法要领,关照的却是苍生人心。那字字句句,在在处处,都让我如雷贯耳,有芒刺背。
  
  这是一本道书。
  所谓道书,就是所有钻研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捧读,都可以恍然觉悟,都可以含泪微笑来领受的经书。那些画画的、写字的、跳舞的、练琴的,乃至卖票的、抓药的、耍大刀的,玩杂技的,等等各色人,都可以从仲轩老人的讲述里,得到机要,获取法宝。这是因为至道是一,不是二;更是因为大道会意,大道相通。
  那么,我就试着来细诉书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三个方面吧。
  
  一、 做人
  首先,什么样的人能练拳?
  武学泰斗们观察小辈,是先从人品上来看的。
  是不是孝子?是不是为人正派?是不是知礼,挚诚,敞亮,厚道?是不是懂得报效国家,能够把武艺和中国人的武学精神传承下去,而非斗狠压人,逞强好胜?
  李仲轩的第一位老师唐维禄一辈子只是个农夫,在陌生人的眼里,根本看不出他是身怀绝技,腿功了得的大家。他教育一众弟子,说的是勇气本领全部要报效国家,私人恩怨要摆出窝囊样子,“你凶我悚,你悚我更悚”,不要卷入人我是非,但凡有点时间,一心一意来练拳。
  
  其次,万事低调,收敛光芒。不仅为修养德行,也是为拳道长进做增益。唐维禄一生无名,别人抬他捧他,他只淡淡一句,谁敢说自己会什么呀,形意拳,我就不会。李老听了,以此为座右铭,说在练武上,没有适可而止的事。
  在学武的人群里,越是那高声吵闹,挑衅斗殴的,越是小喽罗,那能虚怀若谷,隐没江湖的,却往往技艺超群。仲轩老人提到,练成钻拳后,人的性格都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都会因之改善,声音悦耳,心思缜密,所谓水处卑下。
  人品和拳法是相辅相成的。少年气盛不自知,修养够了,即便沉默,也会有默如雷。
  
  再次,以什么样的心来练拳,来博弈?
  却不是一颗杀心。练功的时候不能有一丝的杀气,搏击的技能是临敌时的自然勃发,如果造作杀心去练拳,人会陷于愚昧。
  这个说得真好!这就是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心地是好的,是纯正的,你只管去练周身的敏感,练力量的控制,练气息的吐纳,真有伤害发生时,所有的反应都会跟上。要是心地就不正,就如同那个崂山的道士,虽然会了穿墙术,却因为想借此来偷邻人财物,而使法术失灵。
  这也是在说做人的道理啊。你的出发点和目的没有人看得见,但你自己清楚。你行的是善事,但若你的出发点和你的目的,有问题,有私心,甚至不怀好意,那么,善事也会转化。检点发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为人功课。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你若得到了真本领,与你善护心地一定密不可分。
  
  最后,师徒之间的关系。学武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拜师傅?
  李仲轩说,师傅就是你的心态,告诉你:要当好汉。没事,就这么办!这一句话就能救了命。师徒感情好,是师傅对徒弟生命的参与太大了。拜师傅,就是当自己动摇时,找个能给自己做主的人。人太容易动摇,风吹草动,见异思迁,好逸恶劳,这世上没有几个天生的好汉。
  练拳的时候,要有老师给看着。这又是为何?因为人太容易自满。刚有一点小进步,就飘飘然,有大师冷眼看着,总能激发你的自觉之心。自觉才能有进益。
  要是没有福分找到自己的师傅,那么练习形意拳,要懂得以24法随时矫正自己。无师,24法就是师。这一点多么象佛教里讲,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以戒为师的遗训啊!李老也说,形意拳的24法犹如和尚的戒律,时刻保持警醒之心,就不会出偏。
  李仲轩最早拜师唐维禄,唐维禄教他倾心尽力,不藏私,因为觉得自己无名,恐耽误徒弟前程,所以不计较个人得失,领了李仲轩拜大家尚云祥,那时尚云祥已年过七十,而李仲轩只有十九岁,尚师爱惜他是人才,愿意收下他为徒,但又因为年纪悬殊太大,而门中弟子众多,恐乱了辈分,而让他许诺终生不收徒弟。李仲轩应下这个誓言后,投身尚门。当时唐维禄在天津,尚云祥在北京,唐师常来看李仲轩,京津两地,唐师施展腿功,一夜就到了。这样的恩德,让李仲轩终生感念。他晚年口述拳法秘诀,说如果有读者因此受益,那么向旁人传一传唐师的名,也算自己对深厚师恩的一点回报。这样的报还,令人泪下。
  
  李老也把形意门收徒的规矩讲了两条,一不能为官,以免有仗势欺人之嫌;二不能搞迷信,因为形意拳有祖师。祖师正是岳飞,金庸写的武侠小说里提到的武穆遗书,正是形意拳的宗书。当然,李仲轩所学的形意拳派系,更注重拜达摩。这是后话。世人诽谤,任人宰割,这是外力在喧哗,经历过浮沉坎坷的李老却发出了自己的忠实声音。
  
  爱自己的师傅,却要保持距离。太近,就少了刺激身体反应的那个强度,太远,就不能学到全部的精髓。而如果永远亦步亦趋,不能自悟自修,也是没出路的,对苦心教你的师傅也是个辜负,李仲轩老人特别提到了,要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东西。
  
  二、 拳与禅
  看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触类旁通的感觉。
  讲的是拳,却讲了很多,比如米芾的书法,诸葛亮的武功,曹雪芹的红楼,易经,儒学,颠倒众生的戏子,西游记里的白骨精。李老的譬喻,让人常常有茅塞顿开的意外之喜。会觉得知识在我们这里,仅仅是浩如烟海,转身即忘的知识,而在老拳师那里,气贯游虹,万般道理皆是拳法。
  而那被唤作拳法的,竟也是禅机佛理。条条大路皆通罗马。
  
  比如说,形意拳,讲究象形取意。先开始练拳,要找天地辽远的宽阔处来练,取个借景生发广大之心的意头,待到心胸开了,那么任何弹丸之地,都可以练拳。心胸已开,不再依仗外部世界。
  画画的人,有个意思就可以动笔,不用想得太明晰太清楚,如果什么都叫真,脑子会上火,出来的东西也容易死板。有意念,顺笔而发,好诗好画都由此来。
  李老的话,打形意拳,会觉得自己渺小。高峰坠石,浪遏飞舟——这种天地间的惊人之举,在形意拳中都有。而真正的拳不是练出来的,是碰到的,冷不丁发现的,意外相逢的,它告诉你,永远天外有天。这是什么?仿佛我们写字时生发的灵感,在漫长的暗夜跋涉后,突然脚力深厚,健步如飞,那支笔如有神助,风驰电掣。你写出了华章,却生发了卑微。越美的,越谦逊。
  
  又比如说,有人说,练形意拳容易短寿。却不知道,短寿的,是因为不得法,死于法,一味地硬练,那拳也是双刃剑,练出来了颐养天年,抗敌杀敌,练偏了无异于迅猛地自杀!例如站桩,不会站的人站得腰都要断掉,泰山压顶,压倒的是自己。会站的,叫做“无为的要站出灵感,有为的要站空了自己”!
  
  再如象形术的自修,有两个词要懂,一是“不着相”,一是“入了象”。不着相,就是平常人刹那显真形。时刻端着个真形架子,一打就倒。“入了象”,是脑子开悟后,懂得借力打力,不蛮干,不逞血勇。这样的例子如关羽。他没有赵云的七进七出,也不象张飞大喝长坂坡,却被人尊为武圣,那过五关斩六将,皆是智慧生发,心机奥妙,省时省力而得来的。
  
  还有这本书里一直提到的虎豹雷音。随着李老学拳的深入,我们也一步步地揭开了虎豹雷音的奥秘。是对打时发出的怒喝吗?还是吓唬人的气势?却都不是。唐维禄师傅为了给李老说明,领着他来到庙里的一口大钟前,他敲响了钟,然后让李仲轩把手放在钟上,那钟有颤音传达到手上。李仲轩不解。后来尚云祥师傅把一只猫放到仲轩怀中,他再次感受到猫身潜在的颤动,尚师说,这好比功夫要上身,需要有物来接引,那么猫如虎豹,能发出低沉,不为人觉的“嗯、嚯”声,由声来接引,功夫便潜移默化到五脏六腑之中。
  这就是在长功夫了啊。
  那么,将这样的静中有动,动静相续的拳法放之于四海,你会感到有心意相通的地方吗?我有,所以我非常震动。
  
  三、 讲述的与省略的
  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电影是省略的艺术。
  去看一部影片,不仅仅要看它讲述了什么,还要思量琢磨它省略了什么。
  口述历史呢?不也是么。
  能与人言的,是假语村言,真事却要隐掉。李老在书中唏嘘仅得几声,却在通篇埋下了苍茫伏笔。他说他小时候听大人讲,失意的人看《聊斋》。而自己60岁后,《聊斋》不离手。他自问,难道我成了失意的人吗!他说,《聊斋》里都是被冤枉的人,心有苦衷,看看,找到共鸣,便缓和了情绪。书里怪话多,怪话就是真话,怪话多有隐情啊。
  
  死与生都契阔,唯独中间道路忽明忽昧,逼仄诘曲。讲的是劝世的话,留下的却依稀有寥落的长衫背影。有很多的真相和传奇,都进入不了文字啦,但它们能进入人们的心里,口口相传,千秋万世。
  而整理此书,与李老有一段因缘的徐皓峰,在文中也有叹词说,李老谈拳的话语,在广阔后学中,能有人体味,便是李老余音未绝。皓峰对话李老,真真有功于世。但凡有一二知己,读出这禅话拳法的血泪,便是对前辈的最好告慰。
  书中境界,岂能尽述。罗嗦至此,已是黄昏。但愿武林不逝。但愿星火燎原。
  
   2006、11、25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9259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09: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寂寞的侠道

寂寞的侠道

文森朝代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24213/

  读《逝去的武林-1934年求武纪事》,本想写个读后感跟大家分享,但看到了兰若与晚虫对该书的解读之后,感觉自己再说什么话,都显多余了。
  
  但还是忍不住想说,此书纸短意长。里面有江湖、有热血、有生死、有操守、有隐逸,有对道艺、人生和天地的通透参悟,爱恨情仇和无限广阔都在李老的最平实的语言里娓娓道来。
  
  独自抚卷静读,耳际恍若有古琴悠悠,心里涌起苍凉的秋意,又别有一番天辽地远,庶乎泪流满面。
  
  当今的江湖,满是名利、浮躁和虚假;真正的国粹和侠道,是何等势微和寂寞!
  
  所幸的是,文森还能有缘欣喜地发现,现在尚存为数极少的智者,他们体认了道艺的精华,却隐逸在江湖之外的某个角落,把这寂寞的侠道默默地传承;同时,他们的身后,还有不少青年晚生,长年累月默默跟随,承继着点点薪火。。。
  
  2007年2月8日晚 北京某茶馆1楼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242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