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 发表于 2006/9/21 19:57:00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73-1-7 第七天 临终正念

恭录 智谕法师之《佛七讲话》,逐篇贴出,原则上一天贴一篇。

智谕法师事迹请参见:

智谕法师。西莲净苑。草寮精神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4424

西莲净苑网站: http://www.seeland.org.tw/02zyu/01index.htm
智谕老和尚教育纪念基金会:http://www.seeland.org.tw/zhiyu/index.html
智諭法師佛七講話MP3: http://ftp.37tcm.net/index.php?o=display;id=2132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第一集原文: http://www.seeland.org.tw/zhiyu/book/book_revised/se5.html
正式网站公布的只有第一集。老和尚《佛七讲话》共有八集。

本帖转载内容曾获 「智谕老和尚教育纪念基金会」负责法师口头授权。莲友如有转载,敬请加注上列「西莲净苑网站」及「智谕老和尚教育纪念基金会」网址,以便广大莲友知其法源。

在将繁体转成简体之后,经末学初步校对,如有错误,请发短消息给我以便更正。

如果遇有问题,请把开示内容再读一遍,然后一心念佛。老和尚的开示言简意深,建议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再加上用功念佛,慢慢便会有些法喜了。切勿贪多!老和尚在佛七氛围下流露的法音,乃其毕生修持心要,一天能消化一篇就不容易了。

通常,老和尚在佛七开示结束时,都会说一句:现在开始念佛!

因此,本帖暂加锁定,建议大家把跟贴的时间省下来,多念几句佛号。


==
注:
文中的年号是民国纪年,为尊重原文,不增减一字,请大家自行换算:
民国六十九年 = 公元 1911+69 年 = 公元 1980年

本帖标题随贴更新,格式说明:70-1-3 清净心念佛
表示:民国70年第一期佛七的第3天,讲题为:清净心念佛

下图为智公上人墨宝,出自:http://www.seeland.org.tw/zhiyu/mobao_all.html


   http://www.seeland.org.tw/zhiyu/collection/mobao/A14.jpg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7 at 18:24 ]

古月 发表于 2006/9/21 21:51:58

佛七讲话 第一集

  佛七讲话增订再版序

  本苑平时讲经,每年冬天打佛七。打佛七免不了要讲开示,今年共打四次佛七,便有四次佛七开示。弟子们将之录制成文。参加佛七人员,纷纷要求出版。自觉所说,一派陈腔滥调,不欲付梓。

  恰巧去年出版之佛七讲话,销售已罄。于是大家借机再度敦促,乃将原佛七讲话增订再版。

  其实净土念佛法门,横说竖说,不外持念弥陀名号,求愿往生。无量寿经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经云清净心植众德本。清净心者,即持念佛名,一心不乱也。

  十六观经谓:「……称无量寿佛名,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亦说,善男子善女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此人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迎接。

  般舟三昧经亦说,菩萨修习念佛三昧,得见阿弥陀佛。请问修何法门,来生此国?阿弥陀佛答言:「欲生我国,持念我名。」

  佛语悲心,经有明证。我辈众生,能不信受佛语,依教奉行!

  故念佛法门,总不出持念佛名,求愿往生。得旨者贵在力行,不贵言说。然以文从义,万流一源。以义从文,语有多出。事有权巧,理原无二。故谨以此书,奉诸有缘。愿与念佛人,同生极乐国!


  释智谕于西莲净苑

古月 发表于 2006/9/21 21:52:40

不成熟的佛七讲话

  近年来本省佛教界,打佛七的风气很盛。这不能不归功于煮云老法师。老法师领导精进佛七不遗余力,并且仪规可式,足为典范。所以我对老法师领导精进佛七,非常敬仰。

  本苑为净土道场,故久有打佛七之心。只是茅屋一椽,未堪容足,是以唯有仰圣容而兴叹!

  直至民国六十三年,总算有了一间象样的房子。于是不揣简陋,兴冲冲地打了第一次佛七,以后每年都打几次佛七。刚开始时,无论冬夏都有举办。以后因为本苑每年结夏,同时天气炎热多有不便。于是夏天改办修学会,佛七便改为冬天举行。

  本苑佛七是模仿灵岩山的仪规,并参照善导和尚以念佛为主。善导和尚要求,只管合掌念佛,不绕佛不拜佛。立念则念一万二万,坐念则念一万二万。

  如果按一小时六千声佛号计算,一万二万就得一两个小时。末法时期众生,没那种根机。坐久了嫌腿疼,站久了嫌脚酸。于是又参照行策大师的绕念法。每支香有绕有站有坐,总以念佛为主。

  本来打佛七重在念佛,但是历来的规矩,每天得说开示。其实念佛堂上说开示,横说竖说不外念佛。我实在无话可说,但是事情逼到头上,不说不行。于是我便胡笛无腔信口吹一番。

  起初大家随堂笔记,后来大家利用录音机。再进一步依照录音,记录成文。这时我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黑字落在白纸上,有凭有据,口供摆在眼前,不能不承认是你说的话。这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阿弥陀佛!

  东西不成熟,自己心里有数。希望读者诸君,只当它是童言无忌罢。

  智谕于西莲净苑

古月 发表于 2006/9/22 18:12:56

佛七讲话 第一集 六十九年

  第一天 万缘放下单提佛号


  今天是佛七第一天,要和大家讲的是,如何打好这次佛七。

  要想打好佛七,必须万缘放下,至诚恳切单提一句阿弥陀佛佛号。

  不过要想提起佛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念佛时,你必须经常用功观照,使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念出来。如果在念佛心中,还想其它的事情,还杂有其它的妄想,那便不是单提一句佛号了。

  你心中若想其它的事情,杂有其它的妄想,那便是种下娑婆因,娑婆因也就是苦因。如果你能放下这一切,而能单提一句阿弥陀佛佛号,那便种下西方因,西方因也就是乐因。

  所以大家若能万缘放下,至诚恳切单提一声佛号,现前当来,必得离苦得乐。唯有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才能救我们脱离娑婆之苦。

  为甚么说娑婆的一切皆是苦呢?因为娑婆的一切,皆是无常的,无常故苦。生是无常,老病死是无常,故生老病死皆是苦。爱别离是无常,乃至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是无常,所以皆是苦。

  你不要认为你有很好的职业,很美满的家庭,很丰富的财产,很美好的年华,甚至很理想的希望。因为这一切都是无常,所以必然的结果,你的职业将失掉,你的家庭将离散,你的财产将为别人所有,你的年华将消逝。甚至你的希望,将因无常而实现,也必将在无常中而逝去。

  所以娑婆的一切,没有那一点是靠得住的,都是无常的,都是苦的。如果你能看破这些,才能万缘放下。

  或者有人会说,你这种看法是消极的。其实他错了,如果能看破无常的人,才是真积极。看不破无常的人,才是消极呢!

  怎么知道呢?因为看破无常,不是让你消极退缩。而是要你心地清净,不生贪着。如果你对世间一切,只管成其事功,而不生自私贪着心,那是崇高的道德。所以是最积极的。如果你看不破无常苦,而对世间一切产生自私贪着,势必损人利己,无功德可言。所以是最消极的。

  譬如说,你如果看破无常苦,不生自私贪着心,对父母必然孝,对国家民族必然忠,对朋友必然信义,夫妻之间,必然敬爱如宾。如果夫妻之间,互起自私贪着心,势必造成两种情形,第一种是重欲而不重义;第二种是各怀各的想法,同床异梦。

  所以如果能看破无常苦,不自私贪着,才能仰承佛旨,慈悲一切。

  相反地你若看不破无常苦,而产生自私贪着心,势必不忠、不孝、不仁、不爱、不信、不义。乃至不能与人和睦相处。为甚么呢?因为与人相争嘛!

  简单说一句吧!如果看不破无常苦而生自私贪着心,礼义廉耻,四维八德,势将皆无。看不破无常苦,而生自私贪着心的人,四维八德被他一扫而光,能说是积极吗?看破无常苦,而不起自私贪着心,四维八德皆得成就,能说是消极吗?

  所以认为「无常苦是消极的看法」,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他不知道无常苦的真义,在使众生放下。放下甚么呢?放下自私贪着心。所以佛依世谛说无常、苦,依第一义谛说空、无我。

  大家知道自私贪着的病根在那里吗?他的病根,在于有「我」。一切的苦,都是从「我」而出。

  有「我」,就执着「我所」。所谓「我所」,便是「我的」。贪着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天下都是我的。于是放不下,由于放不下,苦便产生了。

  「我」和「我的」,从那儿起的呢?从我们贪着有「身」,执着身见而来的。

  你们可知道,你这个身,是业报身,是六道身。正因为自私贪着而有。有了这个身,就有冷苦、热苦、饥饿苦,苦苦、坏苦、行苦等一切苦。

  所以佛法要我们看破,看破甚么呢?看破一切世间法无常苦。看破以后,自然便不自私贪着。不贪着叫做放下。放下甚么呢?放下业报身心我执。你认为的「我」,是六道正报。你认为「我的」,是六道依报。大家放下吧!放下六道中五阴身心,放下六道中的依报。这样万缘放下,才能单提一声佛号。

  放下以后,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莲华化生,实在说,就是法身。所以他不受苦,也不分别乐,称为极乐。

  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得大自在。所以学佛人有一句话,看破,放下,自在。

  所以怎么才能单提佛号呢?必须要看破放下。怎样才能看破放下呢?必须要知道无常苦。这样才能厌离娑婆苦,欣往西方乐,提起念佛心了。如能往生西方莲华化生,便可得大自在。

  可是大家要知道,要想得莲华化生,便一定要放下你现在的六道业报身心,六道的正报与依报。

  所以印光大师,教人念佛要放下。放不下就是地狱,因为它是六道嘛!放得下就是极乐。

  所以我们念佛策励自己,一定要有一种想法,就是,如果我放不下这个六道身心,就要下地狱了。这种苦,唯有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我。这样,你一定能至诚恳切提起佛号了。

  各位!放下吧!不要再生贪着。世间人都常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何况我们学道的人呢?所谓无求,就是放得下。

  大家明白了这种道理,再不要受一般人的欺骗,说「学佛是消极的」。希望大家,这七天中,要万缘放下,至诚恳切,单提一声佛号。
  
  

古月 发表于 2006/9/22 18:14:37

佛七讲话 第一集 六十九年

      第二天 清净心除烦恼至诚心起佛号



  昨天和大家讲万缘放下来念佛。今天要和大家讲「清净心除妄想除烦恼,至诚心起佛号。」

  妄想也名烦恼,约因叫妄想,约果名烦恼。

  除去烦恼以后,心才得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念一声是一声。

  大家静坐的时候,可以起起观照,看你这声佛号,是不是从清清净净心中起来的。恐怕大家从清净心中起的佛号,三声两声都没有。如果你真能从清净心中,单起一声阿弥陀佛佛号,如果能维持二十分钟,你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用。

  大家回家以后,也能这样用功修行,保证你念佛有进步。

  所谓愿同念佛人,往生极乐国,便是指清净心中,至诚起佛号的那种行人。

  现在我们回头讲,烦恼究竟有那几种?凡夫有凡夫的烦恼,圣人也有他微细的烦恼。我们不谈圣人的烦恼,现在来谈谈凡夫的烦恼。

  凡夫起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是从习气上起的。一种是从现前起的。

  现前起的,就是对当前环境而起的烦恼。这种烦恼又叫做正使。

  习气的烦恼,往往你不感觉。譬如你念佛静坐,稍微有一点静意的时候,偶而有一种悲哀的感觉,或是烦躁的感觉,这都是习气的烦恼。心不静时,它不容易现。譬如看电影听戏,很热闹,心情不宁静时,它不容易现。宁静时它便容易现了。

  白天现时比较少。其实是白天现时,你不容易观察出来而已。夜晚现时,比较明显。最怕你夜静更深睡醒一觉,这种习气烦恼一起,你就别想再睡了。

  这种习气烦恼,连圣人也有,不过微细而已。这种烦恼,在我们五个钝使里面,所以圣人也难免。像胜鬘经中说,阿罗汉的烦恼,如人掌剑来刺。纵然被刺的危险已除,可是他余悸犹存。比方说流氓要打我们,虽然警察已经把流氓捉起来,可是我们心中还害怕,那就是习气烦恼。

  究竟习气烦恼和现前烦恼有甚么不同呢?举例说吧,当风吹树摇,幌来幌去,那叫作现前。等风停了以后,还有一种余势,使树幌来幌去,那叫作习气。

  再说现前烦恼,是对境而起的。譬如看这件事不对,那件事很如意。看这个人顺心,那个人不遂心。这都是现前烦恼。

  再像你刚找到一件新工作,起初感觉很有兴趣。但是工作久了,又感觉厌倦劳累。乃至喜新厌旧,都属于现前的烦恼。

  详细分析起来,习气烦恼,也是从现前烦恼来的。习气烦恼,不过是现前烦恼种下的种子而已。

  这两种烦恼,都是从业而生。习气烦恼的根是无明,他的起处有四个。现前烦恼的根也是无明,起处有六个。这四个和六个,解说太多了,我们不能细讲。仅仅可以告诉大家,习气烦恼最重要的一个起处是「贪」。现前烦恼最重要的起处是「身见」。我昨天叫大家万缘放下,就是放下贪欲和身见。真能放下,就得自在,得往生了。真能放下贪欲和身见,才能真正念佛。要不然,念佛仅是修舌根。

  念佛法门,与其它法门不同。其它法门,直说放下这两个烦恼,而无方便。所以凡夫很难办到。而念佛法门,便方便多了。如果你能放下这两个烦恼,自然能至诚念佛。相反地,你若能至诚念佛,自然也能放下这两个烦恼。

  所以清净心除烦恼,固能至诚心起佛号,而至诚心起佛号,也能清净心除烦恼。所以大家可以办得到啊。

  我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念佛。安逸的时候,固可清清净净地念佛,可是当你起大烦恼大悲痛的时候,或是亲人亡故了,或是遇到很大的困难,如果你能至诚恳切念佛,烦恼悲痛自然减轻消除。不相信,你可试一试。

  清净心除烦恼是自力修。至诚心起佛号是他力修。念佛法门,就贵在自他二力成就。

  回头再来讲,怎么才能作到这一步呢?要想作到这一步,平时就要放下我人之想,是非之想,好恶之想。好是我喜欢,恶是我讨厌。

  但是要你放下我人、是非、好恶,并不是要你不辨我人是非好恶。而是要你虽然明辨我人,却不随我人转,不因我人起烦恼。不为境转,不生烦恼,才能一心念佛。然而怎么才能不随境转,不生烦恼呢?只要你于我人不起憎爱二心,便可不随境转,不生烦恼了。也就是说,于我人不起憎爱二心,便可一心念佛了。

  放下是非也是一样。不是要你不辨是非,而是要你虽明辨是非,却于是非不起憎爱二心。

  好恶是人之常情,对于清净的东西,人人都喜欢,对于污秽的东西,人人都讨厌。可是只要你对净秽不起憎爱二心,就可以放下好恶之见了。

  这样放下一切,放下憎爱心,不取相分别,你才能至诚心起佛号啊!

  以这种至诚的念佛心,对待我人不起憎爱,对待是非不起憎爱,对待好恶不起憎爱。那就叫清净心除烦恼了。

  禅宗说这种修行法门,是「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菩萨便叫不变(念佛一心)随缘(不生烦恼),随缘不变。

  我们修念佛法门,也是一样。一天二六时,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作到「一心念佛,不生烦恼。不生烦恼,一心念佛。」

  我们念佛要念到,以此念佛心,对我人是非好恶,乃至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起憎爱二心。以此不起憎爱之心,才能一心念佛。

  憎爱二念存在于心中,定落三涂六道。如果一天二六时中,总是佛号在心,命终定生佛前。

  修净土的念佛人,对这种境界,另有个名称。不叫「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也不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它叫甚么呢?它叫「念佛心打成一片」。

  希望大家用功念佛,一定要念到念佛心打成一片。那样一定可得往生。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0/10 at 17:43 ]

古月 发表于 2006/9/23 18:10:20

佛七讲话 第一集 六十九年

      第三天 六根清净一心念佛



  这支香又要和大家讲几句话,希望大家静心地注意听。

  说来说去,念佛法门总是要对治烦恼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对治烦恼,这样才能往生。

  不管甚么烦恼来,总是尽量地念阿弥陀佛,用一声佛号系心。这样,任何烦恼都会慢慢地消逝。

  经上说,其它的三昧,只能对治一种烦恼。对治贪的,不能对治瞋。对治瞋的,不能对治贪。唯有念佛三昧,能对治一切烦恼,一切罪障。

  如果你把佛号念得纯熟,念得好象铜墙铁壁一样,便不会被任何烦恼所破,而能破尽一切烦恼。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好比金刚一样。所以念佛三昧,又叫作金刚三昧。

  它的功用,和般若的功用相同,所以又叫作般若波罗蜜。

  所以各位有烦恼的时候,尽管一心念佛。不管甚么烦恼,都会被消灭的。所谓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个方法最方便,就是老太太也会,小孩子也会。所以比金刚三昧,般若波罗蜜,方便得多了。

  不过烦恼来时,你要至诚恳切念佛才行。如果念佛不诚不切,不但破不了烦恼,势将被烦恼所转。

  至诚念佛时,人家骂,我听不到,心空空的。人家给不好样子看,我看不见,心空空的。所谓装聋装瞎。

  虽然心空空的,但是一句阿弥陀佛始终不离心。心空空的叫空心,佛不离心叫不空法。空乎心,可以转凡情。不空法,可以成境智。

  有些人不明这种道理,偏偏要空法不空心。不知道不空心,则我见生。但空法,则三宝灭。有人说「我不需要念西方阿弥陀佛,我的心就是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就是空法不空心,完全是颠倒执着。

  你说「不念佛,心就是佛。」那么我也可以说「你不念饿鬼,心就是饿鬼。不念畜生,心就是畜生。」这种说法,是拨无因果的。他不知道心净则佛土净。心若念恶,则地狱饿鬼畜生相现。心若念善,则人天相现。所以心若念佛,自然佛土现。如果说「不念佛,心就是佛。不念地狱,心就是地狱。乃至不念人天,心就是人天。」那么法界缘起,势被破尽,三世因果皆归断灭。

  所以心要是不空,就增长我见。要是但但的空法,轻者落入无记,重者堕入断灭。彻底说起来,空法的人,也是「我见」作祟。如果不起我见,必不见于空,也不见于不空。

  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虚空一样。也可说和一面镜子一样。你骂你打,镜子都能照出来。你走了以后,镜子里一点影相不留,还是清清净净的。这叫作大圆镜智。

  你不要认为人家骂,你听不到,人家作脸色你看不见,就是傻瓜。要知道,那正是智慧者呀。

  如果人家骂,你也相骂,人家作脸色,你也摆样子,那叫识心造业。那样你会被业所系,受苦的。你把苦因当作适意,岂不是傻瓜吗?

  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虚空一样。甚么都能包容,而任何甚么都不能染污他。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佛心。念佛人的心,要以这种境界为标的。

  大家看到太虚空吗?劫末的时候,大火烧到初禅天,虽然太虚空容纳了这样大的火,却一点没被烧着。大水淹到二禅天,太虚空容纳了这样大的水,但他一丝没被湿着。大风吹垮了须弥山,一直吹坏到三禅天,太虚空容纳了大风,却丝毫没被吹动摇。

  要是念佛人也念到这种地步,苦来容苦,乐来容乐,如意不如意来皆能容纳,却不被其所动,就和太虚空一样了。

  这种境界,老祖师有一句话,就是「把一句佛号,念到风吹不透雨打不湿。」

  这种境界太高了,这是所谓「用大圆镜智导发境智」。不是凡夫所能办到的。不过凡夫也可从浅近处修学,怎么修学呢?就是不看外境,不听外境,不为外境所转,装聋装瞎,一心念阿弥陀佛就对了。

  为甚么说这种境界太高了?因念「阿弥陀佛」是「境」,也名为「法」。我们能念佛的「念」,叫作「智」,也叫作「心」。约心和法来说,便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种道理,因为今天时间不多,暂且不谈。我们今天谈谈境和智。

  我们能念佛的那一念,叫作智。所念的阿弥陀佛,称之为境。佛本是无,心念故有。心本是无,佛起才有。所以我们的念佛「心」,是阿弥陀佛佛号所起的,如佛不起心,此心必是杀盗淫等恶缘所起,那就不叫佛心了。

  同时佛也不是独立的,因为心念才有。如果心不念佛,外面的境,必现其它各种业道。所以心不孤起,佛缘起心,佛不孤起,心缘起佛。因为这种道理,我们是以自己的「佛心」,念自己的「心佛」,绝无不往生的道理。

  心念佛,称之为智境;佛起心,称之为境智。可是当我们用智去照境的时候,也正是境起智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正是阿弥陀佛起我们这一念的时候。

  阿弥陀佛起我们的这一念,叫作「境智」。我们至诚恳切念佛,必能引发境智。如果引发境智,那便是阿弥陀佛与我的念佛心,起相应了。相感则通,佛与我心相应,才能往生净土。

  阿弥陀佛怎么和我相应呢?如果得到相应,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了。我们可以现前见佛,也可以定中见佛,或梦中见佛,或临命终时见佛,或命终以后生到西方见佛。这都叫作修成功念佛三昧。

  所以我们要修成念佛三昧,也就是要求启发这种境智。十方世界的众生,可以用四种智导发这种境智。

  第一辈的众生,就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用此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如文殊、龙树等)。这辈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定生常寂光土。随其大悲心愿,也生到实报庄严土。他们是以大圆镜智,导发境智,所以说太高了,不是凡夫所能办到的。

  第二辈众生,在十方世界他们的国土中,以平等性智,导发境智往生西方。他们生到西方,生在实报庄严土,也可分证寂光。(无时间解说,只可从略)。

  第三辈众生,于十方世界,以妙观察智导发境智,往生西方。他们生到方便圣居土。(我们也从略)

  第四辈众生,就是我们大家了。一切愚痴凡夫,甚而言之五逆十恶。只要真心念佛,至诚恳切,皆可往生。生到凡圣同居土。我们是怎么导发境智的?我们是以成所作智导发境智,往生西方。

  甚么是成所作智呢?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这个五根,仅仅成其所作的功德,不掺杂分别心和邪念。

  譬如见色,只分清楚红的黄的,没有憎爱二心。分别色不起憎爱二心,叫作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这样,你的眼识,便转名成所作智。所以念佛人,就要装瞎,见一切色不生憎爱二心。耳鼻舌身,也如此。

  所以眼耳鼻舌身,遇境不起憎爱二心,就转识心而为成所作智了。这种成所作智,虽然凡夫能够修习,但其功德与大圆镜智是相同的。

  这是我们念佛,用功的要紧处,大家应特别注意。

  这七天一定要五根清净,用成所作智导发境智,定可往生。

  讲起来似乎很深,但是作起来却很容易。你眼睛不乱看嘛;耳朵不乱听,只听佛号嘛;鼻子不乱嗅,只闻旃檀香嘛;嘴巴不乱说话,只念佛号嘛;身子不乱起其他触念嘛。这还办不到吗?

  这样念去,叫作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慢说七天如此,定得往生。就是一天如此,也得往生。阿弥陀经不是告诉我们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吗?

  不要说你一天如此定得往生,甚至十念如此也得往生。别说十念,就是三念如此,也得往生。别说三念,就是一念如此,也得往生。

  不过所谓一念,是指临命终时,最后一念而言。不是我们现在这一念。因为临命终时最后那一念,再没有后念了,所以能往生。如果还有后念,便要随着后念走了。所以我们现在纵然念出清净的一念,可是下面又起后念,后念一起,便又随着后念走了,所以不得往生。

  所以成所作智导发境智,就是要你守护五根,不使它落入五欲。这样才能导发境智,导发境智便可蒙佛加被,往生极乐。

  如果你的五根起了五欲,那只有留在娑婆受苦了。如果五根不落入五欲,那便是转识成智。我们念佛念到这种地步,往生西方极乐,就没问题了。便可生到凡圣同居土中。

  初果以前的圣人,和我们一样都生在凡圣同居土。二果圣人也生到凡圣同居土。就是三果圣人,功德力小的,也是生到凡圣同居土。功德力高的,便可生到方便圣居土了。

  可是我们虽然生到凡圣同居土,也可参与常寂光土。为甚么呢?因为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嘛。正因为你装聋装瞎的时候,不是和大圆镜智的空心,有一分相似吗?

  所以你不要认为装聋装瞎是傻瓜,那正是大智慧者呢。既然装袭装瞎和大圆镜智都有一分相似,其余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就不用说了。

  希望大家,把五根收摄起来,莫使他落入五欲,一心念佛。以成所作智,导发境智。你这样用功念去,一定可把一句佛号念到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如果你念不到,那只怪你没有诚愿,自打闲岔,不怪别人。

  现在大家用功念佛。

  
  

古月 发表于 2006/9/24 19:00:55

佛七讲话 第一集 六十九年

      第四天 信愿念佛



  今天要和大家讲,念佛要具三种心。这是出于观无量寿佛经。第一是直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回向发愿心。这三个心合起来讲,都不出于信愿二字。

  信是信西方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愿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愿见阿弥陀佛。再加上念佛叫作「行」,这便是信愿行三资粮。

  如果念佛而没有信愿,那是白念。往生与否,看你信愿有无。往生品位高下,看你念佛工夫的深浅。

  直心就是质直心,就是至诚恳切心。这个心不弯不曲,没有虚没有假。所以我们念佛时,要经常起观照。坚持地照顾那一声佛号,务必使它发自于心,出之于口。也就是口与心一致,心口相应。如果口念佛,心不知跑到何处去了,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你的口和自己的心都不相应,又怎能和阿弥陀佛相应呢?

  如果你口念佛,心也念佛,心口如一,定蒙阿弥陀佛加被。

  第二个是深心,甚么是深心呢?善导大师说,深心就是信心。如果你要求生天,那个不深。如果要求成二乘圣人,那个心不深。唯有要求成佛,要求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才是深深之心呢。

  所以我们的念佛心,一定要求生到西方,见到弥陀。如果不生西方不见弥陀,此心此愿誓不罢休。这样念佛,定能得到成就。

  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甚么是回向心呢?就是把我们一切功德,统通回向西方,愿生西方。所谓回向,就是把你的愿力注向西方。

  现在我们顺便把回向解释解释,要不然大家不清楚。要知道,一切功德从回向生。善导大师说,回向发愿心,就是菩提心。

  譬如说你赚了钱,愿养自己的父母,那是把功德回向给父母。或者赚了钱,愿养妻子儿女,那是把功德回向妻子儿女。或者帮助贫苦的人啦穷亲友啦,那是把功德回向他们。或者供养三宝,那是把功德回向三宝。如果谁都不管,只顾自己吃好的穿好的,虽然是消耗福报,但是勉强还算回向自己。最可怜有些人,赚钱统通锁到箱子里,连自己都不舍得用,那便一点功德没有了。所以有回向便有功德,不回向便没功德。

  我们把一切功德,回向愿生西方。就是给讨饭的一块钱,你也发愿回向西方。愿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为三宝扫扫地、作作事,也默默发愿,愿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凡有回向,皆愿生西方。不回向人天、二乘,乃至菩萨。决定心愿生西方,愿见弥陀。仗此一念,定得往生。

  所以说念佛一定往生,要是不往生,那是怪你没有真信切愿。如果真信切愿,必定往生。

  为甚么呢?因为佛以心而有,心以佛而立。要论心的话,全佛都是心。要论佛的话,全心都是佛。全佛都是心,所以心外无佛。全心都是佛,所以佛外无心。也就是说佛不异心,心不异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不二不别,不可偏求。由于这个道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中之佛。我的念佛心,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佛中之心。

  佛是法界佛,心也是法界心。所念的佛,横遍竖穷不可思议。能念的心,也横遍竖穷不可思议。所以心与佛,不二不别。约佛而言,是我的心佛。约心而言,是我的佛心。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佛人,就是以自己的佛心,念自己的心佛。

  如果妄起分别,妄生思议,向心外求佛,或向佛外求心,那都是魔。

  怎样才能念到这种地步呢?就是直心不曲,深心不退,回向发愿,一心念佛。念到亘天亘地唯有一声佛号,便成功了。

  偏偏有些不正见的人,于不思议中妄生思议。他们执着说:「我们不必念西方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都是假的呀,我们自己性中本具有佛嘛。」

  他们不知道性中不仅具有佛,实在是「性具十法界」。心念天,就具天法界。心念人,就具人法界。乃至心念地狱,便具地狱法界。所以心念佛,便具佛法界。

  法界须借因缘起。如果说不念佛,性就具佛法界,或者不念地狱,性就具地狱法界,那是破坏缘起。既破缘起,就破了法界,归于断灭。

  还有人说:「唉呀,不必念阿弥陀佛。我们心就是佛,你念阿弥陀佛,是向心外求佛呀。」

  那么我们要问:「你说我念佛是心外求佛,你不念佛,岂不是佛外求心吗?」

  如果向佛外求心,也就反射出「心外有佛」。如果心外无佛,又怎么能离佛而求心呢?

  如果说心外无佛,那也就是说佛外无心。因为心佛不相外嘛。

  所以心与佛不二不别,不可以凡情见妄生分别。此法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说有说无,都是我见。如果离开我见,便不见有,也不见无了。

  既然全心是佛,就不可说「有」心,因为全心是佛嘛。既然全佛是心,就不可说「无」心,因为全佛是心嘛。

  既然全心是佛,就不可说「无」佛,因为全心是佛嘛。既然全佛是心,就不可说「有」佛,因为全佛是心嘛。

  所以念佛法门,最为圆顿,不可思议。正如般若经所说「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是于有无所有,于无也无所有。不可得,是不可得于有,也不可得于无。

  因为这个原因,念佛三昧,又名般若波罗蜜,也叫作金刚三昧。

  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发大心,深入净土法门,宏扬净土法门。

  全佛是心的时候,谓之佛知。全心是佛的时候,谓之佛见。而佛知佛见,都不可思议。为甚么呢?因为心与佛都是相待缘起,无所有,不可得嘛。

  有些「我见」的人,偏偏要以思议心,于佛知佛见中,另立自己的「我知我见」。这么一来,他就妄见「有佛无佛,有心无心。」了。

  正应了楞严经所说的:「知见立知,皆无明本。知见无知,斯为涅盘。」了。

  我们讲得太深了,这么高这么深的净土法门,我们凡夫怎么修呢?告诉你,只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就能办到。

  所谓成年人走路,能跑能跳。我们凡夫犹如小孩子,小孩子走路,必须扶着墙。我们要扶甚么呢?我们要仗一句阿弥陀佛的扶持才行。

  不要怕这么深的道理,你只要万缘放下,不计我人是非好恶,至诚恳切,清清楚楚念阿弥陀佛,这么深的道理,也不出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呀。

  这就是所谓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只要你以信愿心去念佛,心念佛,心就是佛。等有一天你念到心开见自性佛,这些道理不但明白,并且可以都证到了。

  现在大家至诚恳切念佛,求阿弥陀佛加被吧!
  
  

古月 发表于 2006/9/25 17:42:33

佛七讲话 第一集 六十九年

      第五天 关闭六窗


  今天我们要讲,念佛人一定要闭六窗。这样才能净念相继,净念相继才能得念佛三昧。

  所谓六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不但是净土法门须闭这六窗,其它法门也一样要闭这六窗。不过其它法门是以自力闭六窗,而净土法门是以念佛心闭六窗。

  眼耳鼻舌身意六窗,可分成两部分来说。眼耳鼻舌身意五根为一部分,意根单独为一部分。

  所谓闭六窗,不是要你眼不看,耳不听,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而是要你,虽然看听嗅尝触,但是意根却不失正念。所以诃梨跋摩尊者说,非是不看,而是正念现前。

  甚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佛念。眼看色要佛念现前,耳听声乃至意念法都要佛念现前,那便是闭六窗了。所以念佛心一起,便可摄住六窗。

  如果仅闭眼塞耳,而不起正念,势将心更乱,妄想更多。所以瞎子聋子的念头,动得更厉害。

  起正念,是从意根下手,凡夫作起来不很容易。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眼不可邪观,要看就看佛像。否则便应垂帘低目。耳不可乱听,祇听佛号。鼻舌身意也如此。不相信大家可以试一试,真能这样,你的心不久便可定下来。所以目不邪观,耳不邪听,鼻不邪嗅,口不杂话,身不邪触,意不邪念,便可正念现前了。

  摄六根的方法,最好是用念佛心。一声佛号,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如此念念相续,自然不起憎爱二心。于是眼于色不起憎爱,耳于声不起憎爱,乃至于鼻于香,舌于味,身于触,意于法,都不起憎爱,这样六窗便闭住了。

  如果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都不起憎爱二心,这便叫作成所作智。如果眼耳鼻舌身都起憎爱,那便是五根落入五欲了。

  所以佛在经上说:「汝等比丘,当好护根。莫令五根,入于五欲。」

  所谓五欲,就是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而所谓贪,便是起憎爱二心。

  当时比丘护根之法,多是自力。我们现在以念佛心护根,是以自他二力。

  五欲是属于现前的,对境马上就起。是属五利使所摄。这五种使,对境就起,所以称之为利。五种利使便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时间不够,不能和大家细讲。

  五欲对境就起,但是起过了就灭。譬如眼对色便起憎爱,但是色没有了,憎爱也就随着灭了。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皆是如此。所以五欲属于「作」法。遇境便起作用。

  既然五欲属于作法,而作法不能常作,如果常作,便是不起作了。譬如遇到红色,眼便起作用见红色。红色没有了,红色之见也就随着灭了。如果红色之见,不管对境不对境,常存着红色之见,势必不能起作,再见别的颜色了。所以作法是有起有灭的。而五欲便是有起有灭。所以称之为成所作智。

  但是五欲既是有起有灭,然而法灭了,怎么能再起「作」?如果法灭了,还能再起作,应该人死了还能够再活。所以这是不合道理的。但是五欲灭了,明明能够再起作用嘛,这是甚么原因呢?

  因为五欲入于第六意识叫作五盖,五盖是隐藏在钝使里头。所谓钝使,就是贪瞋痴慢疑。五盖是五欲的根。它是属于「无作」法。所以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就是说,它是隐藏在第八识里。等到五根对外境,他便支使五根起作用了。所以五欲虽灭,它却不灭。因为五盖的原因,所以五欲灭了,还能再起「作」。

  五盖在第八识中盖住真如法性,所以称之为盖。五种盖是甚么呢?是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疑盖,和睡眠盖。

  第一贪欲盖。五根贪五尘,时过境迁,贪欲便灭了。贪欲虽灭,但是贪欲盖没灭。于是再遇新的因缘,五根还可再贪五尘,一贪再贪,不休不止。

  第二瞋恚盖。五根对五尘起瞋恚,时过境迁,瞋恚欲便灭了。但是因为瞋恚盖的力量,瞋恚欲灭了以后,还可再起瞋恚。

  第三掉悔盖。掉是掉散,悔是因为掉散而生热恼。五根对五尘,容易掉散。但是时过境迁,掉散便灭了。旧的掉散灭了,新的掉散又起。但是旧的掉散灭了,灭法不能再生。所以新的掉散,绝不是从旧的掉散来的。那么它是从何处来的呢?是从掉悔盖中来的。

  第四疑盖。对正法不信叫疑。对境则疑生,境过则疑灭。因为疑盖的关系,所以对新境时,可以再疑。

  第五睡眠盖。本来睡足以后,便可睡意全消。但是由于睡眠盖的关系,可以再起睡意。所以说睡眠是无明。

  所以五盖是五欲的根。修行人一定要除五盖,好象剪草一定要除根。净土法门,便是以念佛心除五欲和五盖。

  念佛心清清净净便是「定」。心清净便不起憎爱,那便是慧。要想念佛心清净,就须持戒。闭六窗便是持戒。这样便叫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念佛心,可得成所作智。

  大家在社会里,学点技能,学点世间学问,那叫世智辩聪。如果了解点出世道理,但是一点定力不修,只顾舌根谈论,实际上无丝毫受用,那叫狂慧。

  狂是狂乱的意思,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佛说有慧无定是狂慧,有定无慧是外道。

  如果起观照,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叫智慧。但是这种智慧,称为干慧。就是说其中没得定水,也就是说没有定力。

  但是大家要明白,难道说这四种观慧当中,一点定功没有吗?有是有,但是很少。因为太少了,所以说没有。

  譬如我们吃菜,炒菜的时候,放的盐太少。我们会说「菜里没有盐嘛」。不是没有盐,因为盐太少了。

  再譬如雨太小了,只落几个小雨点儿,我们说没有雨。不是没雨,只因小雨不称之为雨而已。所以少有定,不得谓定。

  以念佛心发的智慧便大了,因为它是定慧具足的。念佛心清净,称之为定。心清净必无憎爱二心,这称之为慧。定为慧之体,慧为定之用。说定时,慧全是定。说慧时,定全是慧。这叫作净念相继。慧在定时曰净念,定在慧时曰相继。

  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怎么摄六根呢?用念佛心。六根一摄,自然净念相继。

  念佛心怎样摄六根呢?现在我们来试试看。大家一起念阿弥陀佛。

  当你念佛的时候,必须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念得字字分明。同时再入之于耳,还之于心。要听得清清楚楚。现在大家一起念:

  「阿弥陀佛。」

  相信你念得清楚,舌根就摄了。听得清楚,耳根一定也摄了。心里的佛号,清楚明白,意根也摄了。至于眼鼻身三根,一定也都摄了。为甚么呢?因为有目如不见,有鼻如不嗅,有身若不触。这不是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吗?

  以念佛心都摄六根,便是净念相继。因一念摄,则一念净,念念摄,则念念净。如果念念如此,你就得到念佛三昧的法味了。

  大家应该彻底认识念佛法门,如果能以念佛心摄六根,使净念相继,便可纵贯四智,横彻四土。

  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四土便是凡圣同居土、方便圣居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为甚么横彻四土呢,因为阿弥陀经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谓善人,是大菩萨,上善人是等觉菩萨。而等觉菩萨居住常寂光土。是知往生彼国,便可横彻四土。

  像这种甚深微妙法门,释迦世尊以大悲心说出。可说是方便中之大方便,圆顿中之最圆顿。竟然有人不相信,不相信不要紧,还加毁谤。你说能不令人痛心流涕吗?

  所以我们应该以念佛心关闭六窗,以成所作智直指佛心。如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定能往生净土。

  
  

古月 发表于 2006/9/27 01:56:17

佛七讲话 第一集 六十九年

      第六天 唯有念佛法门是正修行路


  今天要和大家讲「八万四千法门,唯有念佛法门是正修行路。」

  有人说「我不念佛,我参禅。」或者说「我不念佛,我学密。」

  他不知道参禅是佛法,修密也是佛法。如果离开佛,参禅修密,就成外道了。

  所以佛说的十念法门,第一就是念佛,接下来才是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三藏十二部,仅管浩瀚如海,但是一个「佛」字,就都包括尽了。

  善导和尚也讲,「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助行,唯有念佛法门一项是正行。」因为佛为「体」,其它修行法,都是「门」。不过要借八万四千法「门」,证入「佛体」罢了。

  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也无三。」所以世尊不是要众生以人天为究竟,也不以二乘为究竟。是要度一切众生皆成佛。所以一切修行,皆以成佛为主,皆以念佛为正行。

  不管参禅、礼拜、修密、学显,如果离开「佛」,就都成外道了。因为外道一样要参禅礼拜嘛。

  所以你只要学佛,不管甚么法门,一定先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要不然,就不是修佛道。

  律宗甚至害怕仅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太笼统,恐怕众生弄不清误入外道。所以三归以后,一定还要说「如来至真等正觉为我世尊」。由此可见念佛的重要了。

  观经说,心念佛,心就是佛。这是多么圆顿究竟的法门啊。不假方便,不须渐次,一句阿弥陀佛,直指佛心。

  大家千万不要舍正路不走,走偏差的路。也不要听别人乱讲,自己没有主张,朝秦暮楚改修其它法门。

  提到念佛法门,是修念佛三昧。所谓念佛三昧,本来十方佛皆可念。为方便缘起之故,佛经上把念佛三昧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行三昧,一种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是专持一佛名号,也就是说专信一佛,专愿生一佛国土,专持一佛名号。所谓不取相貌,专念佛名。我们信阿弥陀佛,愿见阿弥陀佛,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便是修一行三昧。念一佛名号,与念十方佛功德等无有异。

  一相三昧,是于十方佛中,专观想一佛。或观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观佛智慧身。(经上对一相三昧,还有多相三昧。)

  不管你修一行三昧持名念佛,或是修一相三昧观想佛相,都要专念一佛,否则便不成一行一相三昧了。

  你不要以为念一佛的功德小,要知道诸佛皆是法界身,所以念一佛的功德,同于念十方佛的功德。

  那么,为甚么我们要专念阿弥陀佛呢?这同出于观无量寿佛经。观经中先说一相三昧,于第十六观说出持名的一行三昧。

  第十六观中说「……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这个「念」字,是观想的意思)。彼人苦逼,不遑念(观想)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便是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了。

  世尊为甚么专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呢?不但世尊称叹,六方诸佛无不称叹,乃至十方诸佛无不称叹。因阿弥陀佛,悲心深广,四十八愿,愿愿与十方众生相应。

  例如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所以世尊教我们专念阿弥陀佛。教我们至心信乐,愿求往生。这就是「求水源」的办法。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如此发,我们便如此求,一定可以感应道交,蒙佛加被。

  为甚么念佛三昧,只讲有持名的一行三昧,和观想的一相三昧呢?这是因为世尊在经上讲过。世尊说,十方诸佛度众生,有四种方便。一、是以说法的方便度众生。像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这是以口业度众生。

  二、是以神通变化为方便而度众生。所谓示现十方,八相成道。这是佛以意业度众生。

  三、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方便度众生。也就是以相好光明度众生。这是佛以身业度众生。

  四、是以名号度众生。所以称念佛名,就可蒙佛加被。这是佛以功德力度众生。

  这是十方诸佛度化众生的方便。

  可是前两种方便──说法与神变,是佛念众生。佛为能念,众生为所念。但是众生却不能以说法和神变念佛。而后边两种方便──观想和持名是众生念佛的方便。众生为能念,诸佛为所念。可以说是给众生的方便。所以念佛三昧,有一行一相两种。

  可是这两种方便,一行的持名,又比一相的观想方便。因为观想必须心清净才能修,心散乱就观不起来。所以上根利智的人才能修。而持名法门,可在散乱中修。所谓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不但能度上上根人,同时也能度一切烦恼的众生。所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譬如参禅,便只能接引上根人。因为他们是念法身佛,从第一义谛入。所以六祖说「神秀的禅,接引上根人。我的禅,接引上上根人。」所以妙则妙矣,只是少于方便。

  而念佛法门是念佛功德,是从中谛入。上收利根,下收钝根,收尽上中下三根。所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虽说念佛是正行,但是也要助行帮助。我们总括起来说,助行方面,不外除结使、修功德两项。

  现在时间不够,只能大略说了。所谓除结使,就是诸恶不作。所谓修功德,就是众善奉行。

  怎么除结使呢?除结使可按三个步骤修。

  第一、要勇猛精进,以念佛力调柔其心。就是念佛一心,尽量对我人是非好恶不生憎爱。久久用功,你的心便可渐渐调柔了。起初你的心不听你约束,你尽管用一句佛号系住它。所谓「欲制野象,先驱入栏。」久久用功,狂心便逐渐调伏了。

  第二、继续精进,断除烦恼。妄想是烦恼根,所以要想断烦恼,必须先除妄想。这样烦恼分分断,心便分分清净。

  第三、断结使及离思。最后就斩草除根了,把结使断尽。这时继续念佛精进,渐渐便可得事一心理一心了。

  为甚么要离「思」?因为「思」能令心造作意业。甚么是思呢?说浅显些,所谓思便是起心动念。一念才起,便是生死流了,所以要离它。

  还有一种法和思最亲近,就是「想」。想是取相分别。本来一切法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想偏偏要取那些妄相,所以又叫作妄想。所以思是起心动念,想是取相分别。

  有时思在想前,有时思在想后。如果先起心动念,以后才取相分别,那么思便在想前了。如果先取相分别,然后才动念头,起心动念,那么思便在想后了。我们的心,就是被它两个束缚住了,不得解脱。如果脱离它两个的束缚,那么心便得解脱了。

  但是怎么才能离开它们的束缚呢?以念佛心呀,念佛心清净,对我人是非好恶不生憎爱二心,便离开它们的束缚了。

  至于修积功德,方便也很多。如果略说,便有二项。

  一、礼敬三宝供养三宝。因为三宝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果离开三宝,便没有一切功德可言。所以说「冥冥暗夜中,三宝为灯烛。茫茫苦海内,三宝为舟航。」所以礼敬三宝供养三宝,是无上的功德。

  二、广度众生。三宝的功德,在于广度众生。若不度众生,便无三宝功德可言了。

  礼敬三宝供养三宝,和广度众生加起来,便是「一大事因缘」。所以广说便有无量的功德,如果略说,无量功德皆不出一大事因缘。

  讲得太多了,现在大家用功念佛。

  
  

古月 发表于 2006/9/28 08:02:02

佛七讲话 第一集 六十九年

      第七天 愿生西方愿见弥陀


  今天是佛七最后一天,大家念佛的时间宝贵,所以我今天要少讲几句。

  今天要讲的是:「我们念佛,最要紧的是以『愿』为主。」

  我们要发甚么愿呢?我们要发「愿生西方,愿见弥陀。」的愿。如果大家有这样坚决的愿,将来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但是有愿,一定要有持名念佛的「行」。如果只有愿,而不念佛修行,这个愿便不能实现。如果只念佛,不发愿不求生,也不能往生。

  必须以愿导行,以行助愿,才得成就。所以古德说「有愿无行,其愿必孤。有行无愿,其行必虚。」

  大家都知道净土三资粮是信愿行,而三资粮当中,以愿为主。

  妙叶大师说「念佛三昧,一言以尽之,愿也。」所以信不过是启发愿的,念佛的行,不过是完成这个愿的。要想往生净土,有愿则生,无愿不生。如果念佛人不得往生,不怪别的,怪你没有愿心。所以有愿必成,无愿不成。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一切成功,都从愿心开始。要是没有愿心,任何事情都没有成功的希望。

  明朝末年,军队被清朝打垮了。有一个军官,是在军队里作一个小头目。他小的时候,走到街上看见一个出家人。

  那个出家人,威仪非常庄严。小孩看了,不知不觉起一种敬慕感。心说「将来我一定出家当和尚。」

  所以说佛以三十二相度化众生。比丘也是一样,一定要有庄严的威仪,这也是度众生的方便。像舍利弗,目犍连,就是见马胜比丘威仪庄严,以此因缘,便发心依佛出家了。

  当时小孩对比丘起了敬慕心,所以再走过庙门口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便要站住看一阵。不期然而然地,泛起恭敬心。同时看见出家人,自然而然地恭敬,没有一点轻慢心。

  到他作了军人,走进庙里,一定要脱帽致敬。这种恭敬心,就是从那个比丘种下来的。

  军队被打散以后,他一个人逃到深山里。吃没吃的,喝没喝的,逼得走投无路。

  他看见有一所小小庙宇,便走进去恭恭敬敬地拜佛。

  庙里只有一位出家人,见他进到庙里,便笑笑说:

  「你来啦。」

  他点点头。不知怎么,他忽然问出家人说:

  「师父!我出家可以吧?」实际上他是走投无路,被逼得生出出家的念头。

  出家人笑笑说:

  「好哇,你可以出家,我收你作徒弟。」

  就这样,他真的出家了。

  出家以后,夜里在深山里,庙里又只有他们两个人,冷冷清清,非常凄凉。

  他独自走到院子里,天上月亮正圆。他看着月亮,叹气说:

  「唉,想不到我某某人,今天竟落到出家的地步!」

  这时他师父早已站在他后面,说道:

  「你不要怪呀,当初你发愿出家,今天怎么又后悔呢?」

  他回头看看师父,说:

  「我几时发愿出家来?」

  他不知道,师父已经是得道高僧了。老和尚说:

  「当初你某年某月,在甚么地方,看见一个比丘很庄严,你不是发下愿要出家的吗?我今天剃度你出家,是满你的愿呀。」

  他一下想起来了,赶紧跪了下来。

  你们看,那个小孩,不经意地发愿,结果都能满愿。何况我们天天念佛,念念求往生,怎么不能满愿?

  所以大家佛七以后,回到家中,往生的愿心,一定要不放不舍。恭敬三宝,至诚念佛,保证各位一定得往生。

  愿力非常的大,甚至可以超过业力。我们求往生,便是要以愿力超过业力。

  我们留在娑婆,轮转六道,就是让业力拖住了。可见这个业力多么大了。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你的神通力这么大,有没有比你神通力还大的?」

  佛回答他说:「有啊,业力就比神通力大。再过一年,我就要入涅盘了。」

  可见业力是很大的。但是愿力比业力还要大。为甚么呢?因为愿力是业力之始,业力实在是愿力的增上呀。

  我们求往生的愿,是净愿。净愿若起,染业则止,所以净愿可以超过染业,这样就得往生了。

  但是这种净愿,必须相继不断。如果净愿一断,染业又生。如果净愿始终不停,染业也就始终不起了。

  同时你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愿力,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自然可以得到感应道交了。

  你要是留心,便可发现,净土各经,乃至赞偈,发愿文等,没有不是充满了愿心和愿力的。

  譬如大回向的文,一开头便是「愿我临终无障碍。……」,所以我们作大回向时,要充满了求生的愿才行。

  如果不以愿心念佛,便不容易蒙佛加被。最多不过是种远因罢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往生啊。如果念佛同时有发愿心,那便如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必得往生了。

  如果广说其愿,像普贤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我们专礼阿弥陀佛。礼阿弥陀佛也就是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们专称阿弥陀佛。因为称阿弥陀佛,也就是称赞诸如来。为甚么呢?因为一佛一切佛,一切佛一佛嘛。

  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弃众生不管,自己求往生。应该留在娑婆度众生才对呀。」

  龙树菩萨说,菩萨有两种,一种获得无生忍,便有能力度众生。一种未得无生忍,便没能力度众生。何况我们具缚凡夫呢?

  你说留在娑婆度众生,先问你破无明断烦恼了没有?因为不破无明,就不得无生忍,不得无生忍就不能度众生。所以声闻缘觉都不敢入生死度众生,就是怕掉进来,出不去。因为他们未破无明,未证无生。所以自疾不疗,能疗他疾,无有是处。

  如果你破了无明,证了无生,那你是大菩萨,没话讲。如果你亦是个具缚凡夫,烦恼具足,和其它人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那么众生也能度你呀。

  你具足烦恼,一切外道也具足烦恼,大家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当然一切外道皆能度众生。

  如果一切凡外皆能度众生,那么要佛出世作甚么?

  再说你留在娑婆,有把握保住人身吗?如果有把握不失人身,那是证到解脱知见的人,是得到大自在的人。如果没有把握保住人身,万一掉到地狱里去,怎么能度众生呢?

  所以还是求生西方,见佛闻法,获得无生忍,再来娑婆度生,才是对的。所以说「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奉劝大家,至诚念佛,发愿求生西方,获得无生法忍,再来娑婆维持。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73-1-7 第七天 临终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