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 断色思想舍自贡高住惭愧心恐畏造罪
佛七到今天是第六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我和大家讲,七天念佛要求一心不乱,不知道大家用功程度如何?希望大家最后两天继续努力,求一心不乱,若得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前来迎接。
大家要珍惜这七天。七天之中,没有干扰大家的,一切现成,就是求你办道。办什么道呢?七天当中求一心不乱。
七天当中,身业不犯杀盗淫,身拜佛、绕佛,不可散步、游荡。希望以身业得具足功德。口业,称念阿弥陀佛,不许闲杂话。希望你口业能得具足功德。或许还有人说这个道场真讨厌,动也不敢动,说也不教说。有人偷着讲话,就好比小孩子一样,给你穿上新鞋,你就喜欢到水洼里去踩一踩。希望大家莫把你自己的功德破坏。意业,教大家不昏沉、不散乱,至心念,至心听,想阿弥陀佛,可是这个恐怕大家办不到。如果大家身口意三业清净,你得无量功德。
古德说若人三业清净,与佛同德。经上说若人须臾间三业清净,有无量功德。须臾间,是很短的时间,一天一夜有三十个须臾。换句话说,一个须臾比我们一个小时还少。我们念佛,平常一天九支香,最起码有九个须臾,你掌握住一个,也有往生的希望。
弥陀要解发挥,说一心有两种:事一心、理一心。不管事一心、理一心,皆从三业清净得。身口意三业清净者,不犯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不起贪瞋痴,那叫全事即理。希望大家掌握住最后两天,再加紧地努力。
现在我们引证经文来证明,怎样修一心不乱。先引证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经讲,念佛人欲求一心不乱,先断色思想,舍自贡高。色就是男女色,男贪女色,女贪男色,断这思想。讲明白一点,就断你的淫欲心。因为这个色思想,众生最难断,此色思想起的时候,饭不想吃,觉不想睡,当然佛更不想念。你如果是问问他:「你想不想往生西方?」他可以告诉你:「我宁肯下地狱,我要得到对方。」你看这个可怕不可怕?如果拿我们修道眼光来看,这个人可怜到极点。被一个假相骗,骗到极点。说若起色思想,怎么能修一心不乱呢?换句话说,色思想要是不断,不得定。
经上说,色思想若伏,还没断,仅仅伏下,禅定就生。大家末法时期,不能得禅定,就是被色思想害了。我们说末法时期众生根机差,主要差在这个地方。如果色思想一断,禅定就起。如果色思想不断、不伏,想得禅定,那是骗人,那不可能。所以有多少英雄豪杰,就败在色思想上。
一心不乱就是大禅定。一心不乱有一个名字,叫首楞严禅定,还有一个名字,叫金刚禅定,也叫作师子吼禅定,也是我们的佛性,修行起来,也叫作般若波罗蜜。无边法财都被色思想害了,害得一扫精光。片刻的欢乐,换来的,是永劫沉沦。我们学佛,要作大丈夫,掌智慧之剑,突破这一关。所以般舟三昧经讲,说要想得一心不乱,先断色思想,不断色思想,得一心不乱,无有是处。佛说这是第一障道之法。
第二个再讲应当断除自贡高。怎么叫自贡高呢?贡高是对别人贡高,贡高是贡高我慢。对别人起贡高我慢。可是这个根源是唯心所造。所以称为自贡高。这个自贡高,贡高我慢心不在六根,不在六尘,不在六识,不在十方界。如果在六根的话,这六根当中应该常贡高。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他也不在六尘,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如果是六尘,在六尘的话,六尘贡高,对你有什么关系?他也不在六识。六识就是眼识乃至意识。怎么知道不在六识呢?识是由于根尘所生,既然根也没有贡高,尘也没有贡高,那么识怎么会有贡高呢?这个贡高我慢也不在十方。如果他在东方,应该东方贡高,和你没有关系。他在南方,是南方贡高,和你也没有关系,所以十方皆没有贡高。
六根、六尘、六识、十方界皆没有贡高,我们知道贡高心不生。既然是贡高我慢的心不生,怎么会起我慢贡高呢?是自贡高。完全就是你的虚妄心所造。这个心一造,自贡高,不得一心不乱。怎么知道的呢?因为自贡高一起,一定有人我之见。人我见一生,一定生憎爱二心。爱是爱着,憎是憎恨。一有憎爱二心,定生是非之见。我是人非,要是生了是非之见,一定炫己夷人。炫就是炫耀自己,夷人就是压制别人。这个心一起,怎么会得一心不乱呢?落入斗争之中。末法时期斗争坚固,就是这个自贡高心造成。
所以说般舟三昧经所说,如果要是有人生色思想、自贡高,不得一心不乱。大家来打佛七,这两种心一定还在作祟,如果你有色思想,男忆想女,女忆想男,乱心,一定定不下来。乱心,胜过瞋恨心。瞋恨心若起,别人劝一劝,你还可以伏下;尤其是色思想,淫欲心一动的话,谁来也劝不下。你的法身慧命一毁到底。如果你伏不下他,永劫沉沦。
你要想伏下他,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我这几天讲的这些办法都可对治。第一个,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加被,令弟子断色思想。这有不思议的功德力。第二个,用不念作意,不想。咬紧牙关,不想。他一定来冲击你,第一次冲击,不想,抵挡过去,第二次一定还来冲击,冲击不上,三次,他就消退了。这个时期过去,下个时期他一定还来冲击你,你咬紧牙关,不想,用不念作意,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求他加被。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保证你要是有三个月的话,他一定伏下。可是你以后不要再起想,如果再起想,他就死灰复燃,各位不妨下大心,发菩提心,用这个办法看一看。
自贡高,也是要用不念作意,不要自己起贡高我慢,印光法师讲,看一切人皆是佛,看自己才是凡夫。这个心起久的话,贡高我慢心就可消除了。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教大家佛七过去以后,还要用佛七上的功夫,用这个功夫一直到尽形寿。这就是无量寿经说尽形寿念佛。说自贡高心一起,或色思想心一起,念佛,求佛加被,求菩萨加被,用不念作意。
第二部经我们引证菩萨念佛三昧经。经上说念佛人若欲得一心不乱,须住惭愧心,恐畏造罪。佛说过,如果要是一个人造微细的罪,起大恐怖,此人定得成佛,当然是定得往生西方了。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不怕造罪,此人一定放逸。所谓惭愧心,就是羞耻心,造了罪,自己不知道羞耻,对别人也不感觉惭愧羞耻,既然是没有惭愧心,不畏惧造罪,就放逸;放逸之人,一定不精进于正道;不精进于正道,一定接近恶知识;因为恶知识的因缘,造十种恶业,堕入苦道,受苦无穷。相反地,要起惭愧心,这个人一定不放逸;如果不放逸,一定精进于佛道。精进于佛道,一定断十种恶业。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意不起贪瞋痴。如此可以断三种结,得初果;薄贪瞋痴,得二果;断五下分结,得三果;断五上分结,得四果。以此功德念佛求生西方,一定可以往生。所以想起来,惭愧心是一切善法根本。不惭不愧,是一切恶根本。如果大家时刻怀惭愧心,那是善的开始,叫作修道人。所以印光法师自称「常惭愧僧」。印光法师自称常惭愧僧,那是自己谦虚而说。
怎么能够断色思想,舍自贡高,住惭愧心,畏惧罪业呢?必须要清净身语意三业。
大家回家以后,要时时刻刻检讨自己,身语意三业清净不清净?如果三业清净,你便可以得到一心不乱,这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此人,往生西方。希望大家切实检讨!切实努力!
有人说是这个一心不乱,我念佛七天,还没得一心不乱,那不是希望落空吗?你不要灰心,还有机会。临命终时,你如果能十念、三念、一念念佛,也可往生。可是你要知道一点最要紧的,不管你十念、三念、一念,一定要叫他一心不乱。如果不能作到一心不乱,那你往生没有希望。了不起给你种一个远因,那不晓得那一生那一劫。
因为经上说得很清楚。无量寿经上说,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那是一心不乱啊!至心信乐,称念我名,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无量寿佛经也说,下品下生的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十称佛号,也得往生。他上面讲得很清楚,是「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这个至心还是一心不乱啊!「令声不绝」,令念佛声不断不绝。所以我们看经文就知道了。要假使临命终时,你还是像现在这么散乱,这么打瞌睡,那就不得了了,那后身堪忧啊!
三念也得往生,一念也得往生。那是根据道理,我们知道一念可得往生。所谓一念,那要没有后念,称之为一念。譬如说,一念万年,也叫一念。如果你称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咽气了,也叫一念。这样,一定得往生。
为了一念你保持不住,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没有那么巧的事情,你可以三念。三念,时间比较久了,如果三念你办不到,十念。十念时间你来不及的话,一天乃至七天。无量寿经讲尽形寿。实在说起来,尽形寿也好,七天念佛、一天念佛也好,十念、三念也好,都是为了最后一念。所以不失正念者得往生。那最后一念不失正念,他自然不失正念啊!大家千万注意到保持住最后一念不失正念。你念佛修念佛法门,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那一念。这个法宝不需要到三藏十二部去寻找,里边没有。祇在你的心性合一就是了。
七天念佛下来,大家不妨自己考一考自己,念佛到什么程度?我现在讲出这个情形来,大家自己考虑。
有一种人,病最重,他不但心散乱,打昏沉,他乱起烦恼,看到人他起烦恼,见到事也是起烦恼。
再好一点,第二种人,病也不轻。他固然不像第一种人一样,第一种人光感觉打佛七苦,没有丝毫的益处。这第二种人,他不感觉苦了,悠悠荡荡混日子,随众绕佛,随众念佛,心不在焉。还是照打妄想,散乱纷飞,昏沉不停。这种人混下七天来,就算打一个佛七,这种人打佛七没有用处。可以种个远因,今生不了生死,不定那一生那一劫,这个善根发起来,可以得到点益处。
再有一种人,他念佛有一支香或是半支香感觉很痛快,除非高声念,除非仔细听佛号,才能得到这个境界,把前面两种病,稍微伏一伏。他可以一支香或是半支香,保持不久,要是比他强的人,保持时间就多了,或者一天、两天,那就不一定了。我相信我们在念佛堂当中的人,一定有人得到这个境界,就感觉很痛快,这支香念得特别痛快。大家考虑,你念佛是不是达到这个地步?这个你往生有一点点希望。可是是有一个条件,要你不退。
再有一种人,他念佛念到感觉一种轻安,就说身上一点负担没有,心里边烦恼也没有了,感觉非常地轻松,非常地安乐。或者是一剎那,或者是片刻,或者是半支香、一支香,那不一定,如果好的人感觉时间长一点,这种人可能少。大家也考虑考虑,你到这个程度了没有?念到这个境界没有?
再一种人,那就很难得了。他念佛念得那个心清似水,明似镜,我相信恐怕这种人很难找到。
各位考虑考虑,你还在那个境界啊?说这个法也是甚深。因为什么原因呢?闻慧太粗,不得此法;思慧太粗,不得此法,不是思慧的境界;唯有修慧,慢慢可能会到。现在我们七天念佛,就是用的修慧。
所以大家努力地念佛,今天第六天了,一定要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往生西方的保证啊!
好,现在开始念佛。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第一集 七十三年 佛七开示
第七天 临终正念
今天是我们佛七圆满。上来六天,和大家讲了很多闲言闲话,可以说是胡笛无腔信口吹。不过,大家回去之后,如果能确实实施,按照我所说的修习,可能多少得到一点受用。如果你是真修行人,希望不要把我所说的,当作过耳东风。
今天和大家讲一点「临终正念」。
临终之时刻,任何人都免不了的,不但各位自己到了临终的时候用得上,同时你的亲戚、朋友,你的眷属,他们到了临终之时,你也可以帮助他们,作他们的善知识。
我们临终之时,一定受到病苦,那个时候千万不要失掉正念,要记住念佛。不管他再病苦,你要忍耐。佛说过,临命终时病苦,不可大哭号叫,要保持正念。必须身受心不受。如果是你的眷属或者你的亲戚、朋友,他们到临命终时,你应该怎么作呢?最要紧的一项──劝他们念佛。经上屡屡提醒后人说,善知识教彼念佛。
怎么叫善知识?你看病人,要安慰他,使他起欢喜心,不生恐怖心、悲哀心。告诉他念阿弥陀佛可减少病苦,念阿弥陀佛可生到西方。那个时候,不需要你讲些高深的理论,你要知道,病人躺在床上,命眼看要终了,那些高深的理论,对他毫无用处。唯有「阿弥陀佛」对他有帮助。印光法师讲过,念佛之人,必定见佛。见佛,叫作得念佛三昧。
所以看病人的时候,劝他念佛,告诉他念佛的好处,说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告诉病人,你记住西方,太阳落下去的地方,那里有阿弥陀佛,可度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儿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受病苦。按照经上所说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七重行树,慢慢地和他讲,教他起欢喜心。
病重的人,千万不要问他,你还有什么话交代没有?因为乱他的心。总要使病人高兴、欢喜。
也不要说,你翻翻身,应该右胁卧。不要管他右胁卧或左胁卧,他心里欢喜就得往生。当然是右胁而卧也是佛所说,你要知道,念佛法门是佛说的方便中的大方便。经上祇说若人临命终时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乃至十念就得往生,没告诉你左胁卧、右胁卧呀!临命终的人,病苦很重,你要是勉强他右胁卧,他起烦恼,一起烦恼,失掉念佛的正念,就不得往生。
你也不要说,你应该澡浴换衣,不要勉强他。当然临命终时澡浴换衣是很好的,那是福德因缘的关系。但是临命终的人,病太重了,不能洗浴,不能勉强他。还有人认为命终的人,自己不能洗浴,就硬说是不能往生,其实不一定。无量寿经没有讲过不洗浴不能往生,阿弥陀经也没讲不洗浴不能往生,十六观经也没讲不洗澡不能往生。在其他的各经,也没讲。当然临命终时能安详澡浴换衣,是很好的现象,可是不洗澡不能说他不往生。
大家记住!所有的经都是说临命终时念阿弥陀佛名号,就得往生。所以大家记住,不管你的亲缘眷属、亲戚朋友,或者不相识的人,临命终时,都要劝他念佛。这是作他的善知识。十六观经中第十六观说过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其念佛,就得往生。大家要确实相信佛所说。
再者,若人临命终时,要劝他的家属不要杀生,如果是杀生,这人不得往生。善导和尚说,看病的人如果有吃荤喝酒的,到了床前,病人闻到他的气味,就得暴死,不得往生。所以吃荤喝酒的人,不可教他到病人床前去。如果丧家办丧事,非用荤腥不可,退而求其次,不要自己杀,到菜市场去买现成的。
如果病人病重了,最好有助念团替他助念,如果没有助念团,自己眷属也可以助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的声音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助念的时候,最好不要用木鱼,用引磬轻轻地带就可以了。所以助念的声音总要和雅。这样使病人听到很舒服,能够起欢乐心。
到那个时候不要哭,甚而言之,他咽了气以后,也不要在那里大声地哭。因为他神识还没离开,他还听得到,他会伤心,会堕落。你如果太伤心,可以到外面低声地哭泣。总而言之,在病人房间,使他有一种和祥之气。
病人假使咽气以后,不要马上动他,因为他神识没离开,他还有痛苦在。要等八小时或者十二小时以后,身体冷透了,再给他穿衣服。如果穿衣服的时候,关节硬了的话,可以用热毛巾敷一敷,就软了。亲戚朋友来了,教他念佛。
如果病人他自己有钱,或者自己的衣服,自己的田园,自己的财宝,拿出来供养三宝,经上说,可以免去亡者地狱之灾。
丧事要节约,不可太浪费。宁肯给亡者作功德,不给活人作面子。
如果大家要知道详细的话,有很多的书说临命终正念的事,大家不妨看一看。
我今天和大家讲,就是大家遇到这种情形,不可手忙脚乱,知道应该要怎么作。
现在开始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如何念佛
如何念佛一 、万缘放下,正念单提念佛法(念佛号为正念)
念佛时,须经常用功“观照”。即口念、耳听、心想,使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杂其他的妄想。若欲放下万缘,必须看破娑婆一切,没有一点是靠得住的,都是苦空无常,(世间一切,皆如梦幻泡影,镜花水月。放下即自在,执着即烦恼。)看破“无常”、“苦”,是为了使心地清净,不生自私贪著心 ,才能慈悲一切,积极行善。“放下”,就是放下自私贪著心,不贪著就叫“放下”。放下业报身心我执!‘自私贪著’的病根,在于有“我”(身见)。有“我”(身见),就执着我“所”、“我的”,贪著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天下都是“我的”,于是放不下。由于放不下,苦便产生了。知道(觉悟)无常苦,才能厌离娑婆苦,“放下”现在的六道业报身心和依报(物质环境),而欣往西方乐,莲花化生,即法身,不受苦,也不分别乐,得大自在。此即“看破、放下、自在”之真实义也。
二、 自性清净心、至诚心念佛法
·不起憎爱即“清净心”,不取相分别即“至诚心”。
·“不变随缘”与“随缘不变”。
自性清净心,除妄想(因),除烦恼(果),放下一切,放下憎爱以后,心地才得清净。以自性清净心念佛,念一声有无量的功德。静坐下来的时候,提起“观照”。观照是从自性清净心中所起的佛号。若能从无妄想、无烦恼的自性清净心中,单起一声佛号,维持二十分钟,就可得到很大的受用(正定、正受)。真能把贪欲和身见放下,不贪著了,就是自性清净心,就是无妄想、无烦恼,如此才是“至诚心”。能以“至诚心”念佛,自然也能放下“贪欲和身见”所产生的诸苦。要不然,念佛仅是修舌根。自性清净心除烦恼,是“自力修”,至诚心起念佛号,是“他力修”,念佛法门贵在自力他力同时成就 。所以平时就要锻炼放下(一切分别妄想,例如)我与人的想法、是与非的想法、善与恶的想法(等等)。放下人我,是非,善恶,并不是不辨是非,而是要你虽然明辨是非,却不随“人我”转,不起憎爱心,不随“是非”转,不起分别心,不随“好恶”转,不起执着心。这就是“不为境转”。不为境转就不生烦恼,就是自性清净心,便可一心念佛了。这样放下一切、放下憎爱心,不取相分别,即以至诚心念佛;以这种至诚的念佛心,对待“人我”不起憎爱,对待“是非”不起分别,对待“好恶”不被染着,就叫自性清净心除烦恼矣。这种修行方法在禅宗说,就是“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在菩萨乘便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一心念佛,不生烦恼;不生烦恼,一心念佛”。这就是“念佛心打成一片”,定可得往生。
三、 六根清净,一心念佛法
·“空心(转凡情)(真空)”与“不空法 (成境智)(妙有)”。
·用“圆镜智”(亦即是“心法”〈智〉〈境〉)导发“境智”(所念)(能念)。
·何为“佛心”与“三途心”?
·往生之“因”!!!
·“母子互忆”则“感应道交”!!!
·用“平等性智”导发“境智”。
·用“我所作智”(愚痴凡夫所修法)导发“境智”!!!
修行法门,总是要对治烦恼。其他的三昧,只能对治一种烦恼。唯有“念佛三昧”,能对治一切烦恼,一切罪障。所谓“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不过烦恼来时要至诚恳切念佛才行。不管顺境或逆境来时,心总是空空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虽然心空空的,但是一句“阿弥陀佛”始终不离心。--心空空的叫“空心”,佛不离心叫“不空法”。空乎心,可以转凡情;不空法可以成“境智”。如是“因”(不空法,一心念佛),则得如是“果”(即清净念与极乐相应)。如果被境转,就叫“识心造业”。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虚空”或
“圆镜”一样,顺逆境都能包容与彻照,但什么都不能染污它,一点影相不留,是清清净净,这叫“大圆镜智”。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佛心”。念佛的人,就是这样六根清净的心念佛。也就是“用大圆镜智导发境智”。念“阿弥陀佛”是“境(法)”又曰 “法(境)”; 能念佛的“念(心)”叫“智”,又曰“心(念)”,就“心(念)”和“法(境)”来说,便是“心(念)外无法(境),法(境)外无心(念)”。就(法)“境”和(心)“智”来说:(真空)“佛”本是无即(真空),心念故(妙)有;(具空)心本是无,佛(境)起才(妙)有。所以说,我们“能”念佛(境)的“心(念)”,是“缘”阿弥陀佛之佛号“所”起的(境),如果“佛(境)不起心(念),那么这“心”(念)必是被杀、盗、淫等恶缘“所”起,那就不是“佛心”了,而是“三途心”。同时“佛”也不是独立的,是因为(真空)“心念”才有的,要是(真空)“心”不念“佛”(境),外面的境必现其他各种“业道”。所以,“(真空)心不孤起,佛(境)因缘起(真空)心;佛(境)不孤起,(真空)心因缘起佛(境)”。我们是以自己的(妙有)“佛心”(真空)念自己的(真空)“心佛”(妙有),因此,欲求往生,绝对没有不往生的道理。“心”(真空)念“佛”(境)(妙有)称作“智(心)的境(佛)”;(妙有)“佛”起( 真空
)“心”称作“境(佛)的智(心)”。当我们用“智(心)”去照“境(佛)”的时候,也正是“境(佛)”(发)起“智(心)”的时候,就是说,正当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正是阿弥陀佛(发)起我们这一念的时候,即母子互忆、感应道交之时也。阿弥陀佛(发)起我们的这一念,叫做“境(佛)的智(心)”(如发射电台,从未停止发射信号),母常忆念子也。我们(逃子)至诚恳切念佛(忆母),必能引发“境(佛)智心”。如果引发“境(佛)智(心)”,那便是阿弥陀佛(母)和我们(子)的念佛心(智〈心〉境〈佛〉)起相应了。“相感则通”,即佛和我心相应,才能往生净土。因此,修念佛三昧,就是要求启发这种“境(佛)智(心)”。就是说,“佛”以心而有,“心”以佛而立。
第一辈众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用这个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例如文殊、龙树等),定生“常寂光土”。他们是以“大圆镜智”,导发“境(佛)智(心)”,不是凡夫所能办到的。
第二辈众生,以“平等性智”导发“境(佛)智(心)”,生在“实报庄严土”,也可分证“寂光土”。
第三辈众生,以“妙观察智”导发“境(佛)智(心)”,生在“方便有余土”。
第四辈众生,就是我们,一切愚痴凡夫,甚至五逆十恶,只要真心念佛,至诚恳切,以“成所作智”,导发“境(佛)智(心)”,生“凡圣同居土”。“成所作智”,就是前五根,仅仅成其所作的功德,不掺杂别心和邪念。就是说,眼、耳、鼻、舌、身五根,只分清楚色、声、香、味、触,没有憎爱二心,即“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便转“识”成“成所作智”。这种“成所作智”,虽是我们凡夫所修习的,但是它的功德与“大圆镜智”是相同的!这是我们“念佛”用功的要紧处,要特别注意!一定要“五根清净”,用“成所作智”导发“境(佛)智(心)”,定可往生! 这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深秘处也!“都摄”,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鼻子不乱嗅,嘴巴不乱说话,身子不乱起其他触念,还是很容易办到的。这样念佛不间断,就是“净念相继”,则“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四、 直心、深心、回向心念佛法(三心即菩提心)
·“三心”(菩提心)念佛法。
·“色(佛境、妙有)不异空(心念、真空)”,“空(心念、真空)不异色(境佛、妙有)”!“心、佛(真空、妙有)不二”!
·何为“佛知”、“佛见”与“我见”、“我知”?
“直心”,就是至诚恳切心,没有虚,没有假。就是念佛时,常起“观照”,照顾佛号,务必使它“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也就是心与口相应,心口如一,肯定能蒙阿弥陀佛加被。
“深心”就是信心。(信真心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成就此心,才是“深心”。求生天,求成二乘圣人,求成菩萨都不是“深心”。求生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一生成佛,才是深深的心。如此念佛,定能得到成就。
“回向心”,就是把愿力注向于西方极乐世界。亦即是把我所作的一切“功德”统通“回向”西方,愿生西方。因为一切功德从回向生。回向发愿心,就是菩提心。例如赚了钱,发愿养父母,即是把功德回向给父母;愿养妻子儿女,愿帮贫苦人,愿供养三宝……都是把功德回向了。最可怜是,赚了钱,锁到箱子里,不得受用,便一点功德没有了。所以有回向便有功德,不回向便没有功德。我们要把一切功德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回向人、天、二乘乃至菩萨,使这一念心,肯定可得往生。
“(境)佛,以(真空)心而(妙)有;(真空)心,以(境)佛而立”。要论(真空)“心”的话,全(境)佛都是(真空)心,所以心外无佛;要论(境)“佛”的话,全(真空)心都是(境)佛,所以(境)佛外无(真空)心。就是说,“(境)佛不异(真空)心,(真空)心不异(境)佛。佛即是心(色即是空),心即是佛(空即是色)”。不二不别,不可偏求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我(真空)心中的(境)佛;我的念佛心,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境)佛中的(真空)心。佛(境)是法界佛,心(智)也是法界心。所念的佛(境),横遍竖穷不可思议,能念的心(智),也横遍竖穷、不可思议;所以“心(智)”与“佛(境)”不二不别。所以说,“佛(境)”是我的“心(智)佛(境)”;“心(智)”是我的“佛(境)心(智)”。“心”(智)不离“佛”(境),“佛”(境)不离“心”(智)。因此,念佛的人,就是以自己的“佛(境)心(智)”,念自己的“心(智)佛(境)”。若是妄起分别,妄生思议,向心外求佛,或向佛外求心,那都是“魔”也。要想能念到了“心不异佛,佛不异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地步,唯有“直心不曲”,“深心不退,回向发愿,一心念佛”才能成功。因为“心与佛”不二不别,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说有说无都是“我见”;离开我见,便不见有,也不见无了。全佛是心的时候,谓之“佛知”;全心是佛的时候谓之“佛见”。而“佛知佛见”,都不可思议。因为心与佛都是相待缘起,无所有(无自性),不可得矣。所以,不可以凡情见,妄生分别。有“我见”的人,偏偏要以思议心(主观心),于佛知佛见中,另立自己的“我知我见(主观见解)”。《楞严》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深思深思。然而,只要万缘
放下,不计人我、是非、好恶,至诚恳切地直心、深心、回向心,一心念佛,仗一句阿弥陀佛的“扶持”,定能成功。这就是所谓“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只要信真愿切心去念佛,心念佛,心就是佛,心就作佛也。
五、 关闭六根念佛法 (即意念法)
·“都摄六根”即“意念”法(观想法)!
·“六根”不起“憎(嗔)爱(贪)”即是“成所作智”!
·何以“作法(作用)(有生灭)”?
·以“念佛心”除“五欲”和“五盖”。
·“念佛心”与“戒、定、慧”的关系。
·“戒、定、慧”与“念佛三昧”!
念佛人,一定要关闭“六根”,才能净念相继,后才能得念佛三昧,其他法门是以自力关闭六窗;净土法门是以“念佛心”(佛念)闭六窗。“前五根”为一部分,“意根”单独为一部分。所谓“闭六窗”,非是不用前五根之看、听、嗅、尝、触,而是在“用”前五根的同时,“意根”却不失“正念”(佛念)! 是时时处处“正念”(佛念)现前,那是闭六窗了。所以“念佛心”一起,便可摄住六窗(六根)。若失去“正念”,势必心(即意根)更乱,妄想更多。所以盲人的“念头”(妄想),比一般人动得更厉害。“意根”不失“正念”,就是“意念法”,这是从“意根”下手。但凡夫作起来不很容易。所以念的时候,先从“目不邪观”、“耳不邪听”、“鼻不邪嗅”、“口不杂话”、“身不邪触”、“意不邪念”开始锻炼,久之便可“正念”(佛念)现前了。当然摄六根的最好方法是--用“念佛心”。一声佛号“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这样念念相续(不间断),六根自然不起“憎爱”二心,于是六窗一关闭住了。这个“六根”不起憎爱二心,便叫做“成所作智”。反之,六根都起“憎爱”,那便是五根落入“五(贪)欲”了(色、声、香、味、触法)。所以经上曰:“汝等比丘当好护法,莫令五根,入于五欲”。其他宗派保护六根是多用自力;净土法门是用“念佛心”保护六根不贪色、声、香、味、触法,“用”的是“自他二力”。“五欲”(五贪心),对境就“(生)起”憎爱,但是起过了就憎爱“灭”。所以“五欲(五贪心)”属于“作法”,即遇“境”(缘)便起“作用”。然而“作法”,不能常“作”。例如,遇到“红色”(境缘),眼便起(生)“作用(作法)”,(作法)现“红色”;“红色”(境缘)没有了,眼遇境缘而生起红色的“(作法)见”这个“作用”(作法)也就随着灭了。但眼根本自具足的能见之“性”无生灭。如果红色的“(作法)见”这个“作用”(相同作法)不管对境(缘)不对境(缘),永久常存,势必不能起(生)“作用(作法)”而再“见”别的颜色了。所以“作法”是有起(生)有灭的;而“五欲”(贪心)有起(生)有灭,因为“五欲”(贪心)入于“第六意识”,叫作“五盖”(贪、嗔、痴、慢、疑、掉悔、睡眠),然后又通过“第七识”隐藏于“第八识”里,这隐藏在“第八识”里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掉悔、睡眠”等“盖”(在第八识里盖住真如法性,所以称为盖),“盖”是“五欲”(贪心)的“根”,它是属于“无作法”,就是说,(盖)它是隐藏在第八识里,等到“五根”对“外境”,“五欲”(盖)便指使“第七识”(我执、私心)命令第六识指挥前五根起(生)“作用”(作法)了。所以“五欲”(作用)灭了,但是“五欲”盖没灭,于是再遇新的因缘五根还能再起(生)“作用”,一贪再贪,一嗔再嗔,一痴再痴,一疑再疑,一慢再慢,一掉悔再掉悔,一睡眠再睡眠,一不正见再不正见……不休不止。既然“五盖”是“五欲”的“根”,修行人,一定要除“五盖”。净土便是以“念佛心”除“五欲”和“五盖 ”的。“念佛心”,清清净净便是“定”。心清净不起“憎爱”,便是“慧”。然而,要想念佛心清净,就须持“戒”,关闭六窗(六根)便是“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念佛心”可得“成所作智”。以“念佛心”发(生)的“戒、定、慧”之力具是。由“念佛心”关闭六窗(六根)之“戒”所得之“清净心”为“定”,不起“憎爱”是“慧”。“定”为“慧”的“体”;“慧”为“定”的“用”。说“定”时,“慧”全是“定”;说“慧”时,“定”全是“慧”。这叫“净念相继”。“慧”在“定”时曰“净念”;“定”在“慧”时曰“相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就是用“念佛心”,“六根一摄”自然“净念相继”也。口念得清楚,“舌根”就摄住了,耳听得清楚“耳根”亦摄住了,心里的佛号清楚明白,“意根”也摄住了,有目如不见,有鼻如不嗅,有身若不触,岂不是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哉!一念“摄”一念净,念念“摄”念念净,相继不断,就得到(一行)即“念佛三昧的法味”了。这种“甚深微妙”法门,世尊从大悲心中说出来,是大方便中的大方便,圆顿中的最圆顿矣。我们应该以“念佛心”关闭六窗,以“成所作智”直指“佛心”,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六、 母子互忆、心逐念成念佛法
·“因与果”互摄法。
·“观心、调心”与“择法觉分”。
·“心不取境”功夫。
·境未现前时,心不取境,是“小乘”;境现前时,能境不碍心(不动心),是“大乘”。
·“无量光(常照)、寿(常住)”与“念佛的关系”及“照寂”功夫!
·“照寂不二”即是“无量光、寿”,亦即是“常寂光土”,就是“一念圆净心”。
一切“境”,都是从“心”所现,心外是并没有“境”的,“一心”可现十法界。“心”起什么“念”,(因),必现什么“境界”(果)。“心”有“善念”(因),则入三善道境(果);“心”有“恶念”(因),则现三恶道境(果)。“心”念佛(因),自然便现佛境界(果),这是“心念”为“因”,“境现”为“果”,“境”由“心”现,“心”逐“念”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此,念佛人能否往生极乐,但问“自心”在念什么(因),不必他求矣。所以经曰:“心想佛,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由佛起,佛由心念。”因和果的关系是“互摄互入”的。“念佛”,就是“制伏”自己乱动无常、变化无端,横冲直撞,不听约束的“妄想心”。使其住于一缘(佛号)而不乱动。这就要“时常观照”,只要发现它一乱动,立刻用佛号这条绳索,牢牢地将“妄想乱动心”拴住。但,要耐心地、坚忍地用功,日久功深就会被调伏了。“调心”,要知道简择。“简”是分别,即分别凡情障碍,“择”是选择,即选择清净圣道,亦即不可求人天福根、神通……等,只要一心真信切愿、老实念佛,不让其他的种子发芽,只求西方报成熟,久修,心念自然清净,自然知道简择,真智发现,开大智慧,明了法的邪正了。这就叫“择法觉分”(择法支)。
“调心”必须作到“心不取境,境不碍心”。境不碍心,即是对境不起心。例如:好喝酒的人,酒未现前,要不喝还容易,就是心不取境;缘现力强,酒在面前,想不喝便难了。(应该境不碍心)。能“对境不起心,才是真功夫”。应时时警觉自己,若察觉(观照)对境心动,就用弥陀圣号对治。因此要注意“心不取境”。如能完全作到,保证可得到“小圣”地位。进一步,若能使“境不碍心”,那便是“大乘”根机了。所以,念佛法门实是“转凡成圣”的枢机。诸佛意旨,不在演文宣教,只求众生“心清净湛寂”罢了。一定要记住释迦牟尼
佛以大悲心说出“弥陀”圣号,是以彻底悲心普度末法众生。唯有至诚恳切受持,不要辜负我佛的一片慈心!
“无量光”即是佛常以慈光普照世间,是“常照”;众生念佛,心不昏沉,便是仰承“佛照”。 “无量寿”,即是佛以大悲愿心常住世间,是常寂;众生念佛,心不散乱,便是仰体“佛寂”。所以念佛心若不散乱,不昏沉,便与“无量光、无量寿”相应也。心散乱便落六道,心昏沉便空过时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有微细的散乱,唯有一佛乘才算究竟。而念阿弥陀佛,便是归向一实佛乘。因此,念佛人,时时“观照”:照见到心有烦恼,便赶紧念佛,这便是“照”的功夫;一称弥陀,烦恼止息,这便是“寂”的功夫。“照寂”不二,
便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样的境界,凡夫是可以得到的。这种境界,就依报讲,便叫“常寂光”,就正报讲,便叫“法界身”。阿弥陀佛是“法界身”,我们的念佛心是“法界心”,心、佛、法界,三无差别,所以我“一念圆净”,此心便现“常寂光土”。是知,念佛法门,易修而证深。“常寂光土”,不是别的,原来就是我们“一念圆净心”也。
七、 清净心除烦恼念佛法
·“三际托空”念佛法。
·何为“现行”、“种子”、“习气”、烦恼?
·何为“(念佛)伏烦恼”(可帮助往生)与“断烦恼”?
·罗汉“四果”的差别。
·“伏烦恼”与“一心不乱”。
·何为“清净念佛”?
·何为“打成一片”?
莫让心取境,莫让境碍心;心取境,境碍心,皆是烦恼。烦恼的生起,略有“三时”(过去、现在、未来),“十二处”(六根、六尘)。若是“三时”、“十二处”都不起烦恼,便是“清净心”。如此“念佛”,必相应。三时、十二处,烦恼都起于“我执”。“我执”若断,一切烦恼便根绝了。“我执”很微细。烦恼,“粗”的是“现行烦恼”,容易观察出来,也是由种子烦恼而起的;“细”的是“种子烦恼”,不容易观察出来。有时心静,种子烦恼会显现。“极细”的是“习气烦恼”,凡夫不能观察出来,如容器盛过鱼肉后,其腥气还在,便是“习气”。
只断“现行烦恼”,叫“伏烦恼”。等“种子与习气”也断了,才叫“断烦恼” 念佛人若能渐渐“伏烦恼”,便可帮助你念佛往生了。
初果、二果仅仅“渐伏欲界烦恼”,三果人“渐伏色、空二界烦恼”,四果人才真的“断了三界内烦恼”,即破了“界内无明”。
贪、嗔、痴、慢、疑、邪见,“六根本烦恼”,凡夫只可以用“念佛法”对治。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只知一心念佛求往生,这样勉强可算是“伏烦恼”。“至诚念佛”,便是“一心”,烦恼逐渐不起,便是“不乱”。这样念佛,一念佛烦恼便断,心自然清净,这叫“一念清净--念佛”,如是用功念去,作到念念如此,便是“念念清净念念佛”也。不管顺境逆境,不管行、住、坐、卧,总是“念念清净”,相续不断,这叫“念佛心打成一片”,就可决定往生。
如何念佛
八、 提起正念,一心念佛法·“正念”(念佛)(因)坚固(异熟) “意生身”(观想法)“往生”(果)法!
·“念佛正念之因”坚固“意生身”之异熟,而成就“往生净土之果”!
·“念佛法”对治的次第:先治散乱,后治昏沉。
失掉正念,便将漂流业海,不得出离。因为一切境界,唯心所造,唯是一心。我们所见的一切境界,实是“自见其心”罢了。所以,心存正念,则佛境现前;心失正念,则六道境现前。莲华,本来就开在你自己的心里,临命终时能见西方境,其实乃“自见其心”罢了。所以十万亿佛土,一念即得往生矣。由此可见,起什么心,便由“异熟因缘”而现什么境。“第八识名“异熟识”,“异”是差异,“熟”是成熟。就是说,由(念佛坚固之意生身)“因”到(往生自心净土)“果”,是由“异熟因缘”而成就的。
“异熟因果”不出(自性)“一心”,(念佛坚固之意生身)“心念”是因,(显现常寂光土)“境”是果,其间过程,叫做“异熟”。就是说有
先后之成熟也。一声声佛号,由心中发出来,从口中念出去,由耳朵听进来,再回到心中去。这样心、口、耳、相应,自然“念佛心”便能与佛相应。心成就,极乐境界自然成就。往生是往生自己真如心中的极乐世界。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说,“心净则佛土净”。原来心、佛、净土本来不二,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唯是一心也。若说心外有一微尘许法,即是魔说。所以“念佛”,首先必须
“心、口相应”,自净其心。念佛人临命终时,能不散乱,不昏沉,“正念”现前,肯定可以往生。念佛对治的方法次第是:①先对治散乱,②后对治昏沉。对治“散乱”,用“止”;对治“昏沉”,用“观”。念佛法门,是“止”也阿弥陀佛,“观”也阿弥陀佛,借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圆净一念而成佛!
九、 决定心求往生念佛法
·“切愿”念佛法。
·横超三界,关键是信愿。
·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老实念佛!
·何为“一念往生”?
纵然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不舍家缘,只要一心念佛,不起现行造业,发起决定心,下决心定愿求生西方,就可往生。因为,念佛法门,便是为救末法时期被烦恼所贼害的众生而设的。这就是“念佛法门”可贵之处。真正“伏烦恼”、“断烦恼”的,那是证果的圣人,可以
竖出三界;而我们凡夫往生,全凭佛力加被,横超三界。当然,能伏、断烦恼更好。若不能伏、断烦恼,只要不造五逆,不谤正法,至心信乐,以决定心求生,也得成就。就是造五逆罪,只要至心忏悔,发决定心求生西方的人,也得往生。发决定心求往生,就是“始终如一”,一门深入,决定信心,尽形寿念佛,绝不为外道所骗,也不为其他法门所留,不朝三暮四,日日投机。所谓“一念往生”,是说再没有“后念”,再没有别的念头。是指临终一念。即临终时,一念求往生,第二念尚未起时,即便命终,凭此最后一念,便得往生。如果第一念求往生,命未终,第二念便起散乱,那就会随第二念走(这第二念已变成最后一念),便不得往生了。我们平时念佛,总是异念纷起,所以不得受用。
十、 一念圆成(融)念佛法
·一切唯心造。
·“心清净”(显现)即是“无量光(常照)(常寂光)、无量寿(常寂)”
,亦即是“一念十方”、“一念十世”,即“一念圆顿”法(圆成、圆融、大圆满、圆通)。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法尔如是。
佛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一切境界都是由心所现,由心所造。十法界原来只是一心。此心横遍竖穷,一切法包括无余。所以十方世界,没有一微尘许法不是由心起现的。亦即是说,十方世界没有一微尘许法不是自己的“心”。
“法界”原来是“清净”的。唯在自己“心”起什么“念”时,便现什么样的境界而已。当自己“心清净”时,十方世界就“无量清净”,不昏暗,也没有障碍,于是假名为“无量光”;当自己“心清净”时,三世也就“无量清净”,于是“无生无灭”,便假名为“(无量寿)”。这样,“清净心”现“清净境”,“清净则常”(清净了就没有变异,所以说常),“清净则寂”,“清净则光”,所以假名为“常寂光”。如能这样清净心念佛,便一念清净则一念佛,念念清净则念念佛,所以假为“香光庄严”。这便是“一念十方”,“十方一念”;“一念十世”,“十世一念”,这样“一念圆顿”的法,唯有净土念佛法门最为直捷了当。因为境原是心,境由心现;而“心”本来是没有的,是由念而成的。一切念中,以念佛为最殊胜,因为佛之一念,圆摄一切念。佛能摄尽其余九道,可说十方三世,佛德没有不周遍的。离开了(大智大觉)佛,无论参禅、持戒、持咒,乃至一礼一拜,都是顺从了魔外也。 因此,论修行,念佛为正行,其余都是助行。一切都没有超过佛(大智大觉)的。因为佛(大智大觉)的“功德”是没有不圆满的,所以念佛(即念大智大觉)就是“多福德因缘”,最圆顿,最方便。我们千万不要让罪业染心,只能让“念佛净业”成就。让我们的心,只现西方极乐世界相,即(意生身),只现阿弥陀佛相(意生身)。这便是念佛法门真正的“要求”。众生心力羸劣,持名可助心力的不足,所谓“辟散乱之要,在于音声”。心无力,是借口来扶也。《华严》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无性,以心为性;心本无性,缘念而成。心是“无性”为性,缘什么样的“念”,便成什么样的“法界”。这完全是“法尔如是”,性本如此。
十一、尽形寿,一门深入念佛法
尽此一生念佛,永远不退,正念始终现前,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坚决要求往生,一切功德回向西方,这叫“长时修”。若能这样,定得如愿往生。
十二、 放下身心(正报)、器界(依报)念佛法
·“因缘果报”是“必然”(定数),应敢于面对,是“逃避”不了的!
·如何能“放下”?·“戒定慧”对治“贪嗔痴”法与其“结果”。
放下烦恼及贪、嗔、痴可得自在;不可放下道业(念佛)。要知道,该失败的、该倒霉的事终于要来(自己种的因,顾、、成熟时总要受果报),放不下也没有用,照常来;该成功的、幸运的事也终于会来(因缘果报),与放下或放不下毫无关系。因此说,天天提心吊胆地放不下,只有增加精神(心理)上的负担。不如干脆放下这一切,专心念佛为妙。不如干脆“内”放下“五阴身心”,“外”放下“根尘器界”。放下后才能得清净,才能了生死,才能往生。如何能放下呢?若依念佛法门来说,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便能放下。如何分别
说,大约有三种:①持戒。②修定。③修慧。修戒定慧便能放下。①持戒--是“放下”一切“过”、“非”,即“放下”“身三口四”“七支”的“过”、“非”。“持戒”能生一切“功德”,渐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意”之贪、嗔、痴,通于“戒、定、慧”。“戒、定、慧”都是对治贪、嗔、痴的。贪、嗔、痴粗的,要用“戒”对治;三毒细的,要用“定”对治;三毒最细的,要用“慧”
对治。所以三毒障戒也障定,也障慧。用“戒功德”对治“贪、嗔、痴”,是解
脱自己的“业”,叫做“别解脱”,局限于“人道”;用“定功德”对治“贪、
嗔、痴”,名“定共戒”,可生“天道”,通于凡夫、外道、圣人;用“慧功德
”对治“贪、嗔、痴”,名“无漏戒”,能出三界,唯四果圣人才能修,是“无
学人”的事。凡夫所有的“智慧”,都是“世智”,不是“真智”,唯有阿罗汉
才有“真智”,用“无漏智”破尽“三界内无明”。②修定--便是放下“散乱
”和“昏沉”。身、口、意不散乱、不昏沉,才能成就往生的“因缘”。③修慧
--便是破“无明”,能除心中的障碍。(A淫欲障碍B亲缘障碍C名闻障碍D钱财
障碍。)
十三、 介尔初心念佛法
·“介尔初心”(即根性--见、闻、嗅、尝、触、知六根性)(第一念)本“清净心”(本觉)(善护此念)念佛定“往生”。
·“始觉”(介尔初心)念佛就是始觉念,即“真念佛”、“真了生死” ,不假方便,没有渐次!
“五根”没有罪过,本来是不染的。因“五识”里有“一分意识”,所以才起“染”着心。就是说,“五根”刚对“五尘”的时候,“第一念”一点都没有罪过,清清净净的。例如眼根刚看见红的、黄的时候,它就是红的、黄的,没有丝毫贪著心或厌恶心。可是第二念贪著与厌恶的虚妄心起来的时候,就起了贪著或厌恶,就染著了。这“第一念”没有染著的时候,叫“介尔初心”,是清清净净的“第一个念头”。修行人要用这个“介尔初心”,即清清净净的“第一个念头”(要善护此念),去念佛,一定能往生。即所谓“西方极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这个“介尔初心”(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本能生万法),原来是众生的“本觉”(又名:佛性、真如、自性、不生不灭、不二、本来面目、实相……大智大觉)(本来的觉性)。由于第二念虚妄心(第六意识,即分别心)兴起,才生出“不觉”(即无明),即迷惑了,所以才堕入六道生死海。然而我们(众生)在“不觉”迷惑中,一心念佛,就是开始觉悟,即“始觉”。所念的阿弥陀佛是已觉悟的人,即“本觉”。修行人,只要以“介尔初心”不夹杂,单单提一句佛号,就是“始觉合于本觉”也。所以说,真正以(介尔初心)“始觉心”念合于“本觉”的一句佛号,就是“真念佛”。以“介尔初心”念佛,一句当下就是“六根清净位”,心念刚一起,早已成就了“心佛”,不假方便,没有渐次,不须三大阿僧祇劫,今生就了生死也。
十四、 放下我见我执念佛法
·放下“想相为身”(妄想所聚成的我执我见)念佛法。 ·“我执”、“我见”是苦因!·“介尔心”念佛,离“四相”法!
要想六根不染六尘,必须不起妄想所形成的“我执”(我见);最妙之方法,就是以“介尔心单念佛名”。人、狗、猫、鱼、鬼……等众生都是因为贪爱(爱惜)自己的妄想所形成的“五阴身心”(身见、我见),才在六道中出不去。放不下“身见”,就会由于“我”而起三种因缘:①亲人②冤家③不亲不冤。由“三缘”生“三受”(苦、乐、不苦不乐)。由于“三受”生贪、嗔、痴“三毒”。对乐事生“贪”;对苦事生“嗔”;对不苦不乐事生“痴”。更由“三毒”造“十恶业”。由“十种恶业”的“因缘”掉入苦海里不能出离。追究起来,苦的因缘不外“我慢心”和“身见”执著。只要断除“我慢心”,破除“身见结”,就可证初果须陀洹果。除“我慢”、消“二障”(烦恼障:由我执生起、所知障:由法执生起)最好的方法,是用“介尔心”念阿弥陀佛,决定没有“我慢心”,也没有“人我执”、“法我执”、“烦恼障”、“所知障”。念佛时,自念自听(辟散妙法,贵在音声),念得清楚、听的清楚,“我”即消除,这是最方便、最究竟的方法。“我见”消除,“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无所得。不见“四相”,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也。
十五、 止观调心念佛法
[·“调心”念佛法!·如何“调心”法! ·“止”与“观”法!·何为“散乱”、“昏沉”、“无记”及“对治法”? ]
念佛,贵在调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念佛的人心要清净地上对天(法身、真谛)、下对地(地理环境)、中对一切众生(人、事),都对得起,以此深心、至诚心,真信愿切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决定往生。所以念佛贵在调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只要心净,佛土自然清净。
要想“调伏其心”,就应犹如掘井,专心一致,认准一处,耐心地掘,不得到水,决不放手。千万不可朝三暮四。但众生的心,就是朝三暮四,散乱妄想纷飞,所以首先应予对治。其方法,是要先用“观”,后用“止
”。(其实“止”与“观”没有办法绝对分开)。用“观”发觉烦恼起,立刻用念佛对治,这便是“观 ”的工夫;念佛号则烦恼止息,这便是“止”的工夫。不过“观”出烦恼,须立刻用佛号对治以求“止”;不可总是只“观”烦恼,不知道念佛对治。总“观”不“止”,反而会增长分别心,势必随着烦恼转,越观烦恼越多。“观”出烦恼后,就应立刻放下烦恼,脱离烦恼,离开烦恼便是“止”。散乱渐伏后,容易产生:①昏沉、②无记。“无记”是既不断烦恼,又不忏业障,亦不修功德,是愚痴法,是外道法。当落入“无记”时,可以用“想”,但不 可于“想”中生烦恼。对治“散乱”在于求“止”,对治“昏沉”要用“观照” 。唯有念佛法门的“止观”才是最圆最顿的。“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曰“寂”(止),无量光曰“照”(观)。烦恼起,知念佛,便是“观”;佛号起,烦恼息,便是“止”。一句阿弥陀佛,“止”与“观”具足也。岂不是最圆最顿耶!日久功深,烦恼渐轻,心渐清凉,这便是“清净心除烦恼”。心既清净,佛号念得更为历历明明,这便是“至诚心起佛号”。
十六、 发长远心、决定心念佛法
[·“佛”与“魔”之差别。 ·发菩提心(信、愿、行)念佛。 ·念佛之“念”(心),“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念佛的人,不可乱发愿。只应有一个愿:愿生西方,愿见阿弥陀佛。这个长远心、决定心,始终不渝。唯有恳切发愿,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才是最可靠的保证。三藏十二部经,所说的不外一个“佛”字。千经万论,无非颂扬佛的功德而已。古德曰:“三藏十二部,言佛则周。”所以,经论虽广,总不违“佛”旨;违反了“佛”旨,便是外道所说,是魔所说了。各宗判教,也不外分析阐明这个“佛”字罢了。
“念佛”,便是圆顿的唯一“佛乘”。“能念”的心是大圆满圆(因),“所念”的阿弥陀佛便是大圆满之“满”果。一句阿弥陀佛,包含尽了一切。所谓“万德洪名,五乘普入,利钝全收”也。所以要发长远心、决定心,真信切愿念佛,愿求生西方,愿见阿弥陀佛。经说:“一切法无非佛法,佛法遍摄一切法。”虽然万法的“相”是各异的,而万法的“实相”,无非都是“佛”(即体)。所以一切法门,以“念佛”为正念,为主,其余皆是辅。所谓“树花万朵,一根所生。法门无量,皆从佛出”。所以各宗玄妙要旨,都不出净土法门的“信、愿、行”。奉劝各位,万勿见异思迁,另找其他法门修行。那样,便等于丢掉“珍珠”,拾取瓦砾一般愚痴也。应该发长远心、决定心,一句佛号念到底,决不更换。若能证得“念佛三昧”,便知尽虚空遍法界,无非阿弥陀佛化身,无非弥陀示现而已。学显、修密、参禅、止观、礼拜、忏悔……,只要心中没有“佛 ”,都是外道。释迦如来大慈大悲,为了使末法众生离苦得乐,为了除众生的妄想,使众生“心住一念”“心住一缘”,才说出这个法门,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又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之所以然也。
净土宗专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2Dread/004/
藏经阁 http://www.suttaworld.org
资讯库 http://www.baus-ebs.org
东林寺 http://www.donglin.org
弘化社 http://www.honghuashe.com
净空法音 http://ft.amtb.tw
净空法师 http://www.amtb.tw
净土专页 http://www.jingtu.org
净土资料 http://www.pureland.info
净土导航 http://www.jt8421.com
净念相继念佛
十七、 不杂用心、净念相继念佛法·“制意根”、“摄耳根”、“六根清净”念佛法。
念佛要至诚恳切,句句佛号,的的分明,犹如猫捕老鼠,把每一句、每一字都看得牢牢的,生怕它跑掉。切忌随口滑腔,心不在焉,口虽念,心属“无记”。要“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心要清净,不起杂染。六根对六尘起憎、爱二心便是“杂染”。心要清净,除制住意根外,只要摄住耳根,余五根也就可以摄住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告诉我们,以摄耳根入手,最为方便。六根摄住了,自然对外境不生“憎爱”心了。
十八、 身受心不受念佛法
[·“身动”而“心不动”(放下),即保持“心安祥”!]
“自心”不散乱不昏沉,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发心要不散乱、不昏沉,即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心也叫“心地”。这个“心地”当中,可以下一切种:三途或四圣种。在一散乱、一昏沉当中就下种了,所谓“有情来下种,因(心)地果还生”。所以要注意:“身”紧张,“心”不要紧张;“身”循规蹈矩,“心”始终要轻松顺适;一切环境不适应的时候,必须是要叫它“身受,心不受”,“心”要是不受,自然安宁。因为安宁了,就不失正念,不失正念就可解脱了。这很重要!无论到什么时候,能够“心”始终保持安宁,身受心不受,始终叫心平平定定、 安安宁宁,不失“阿弥陀佛”这个正念,绝对可以往生。切记!切记!
十九、 有想是众生、无想是佛念佛法
[·“无想”(分别心)念佛,即⊙。
·⊙“真空”中,要存一“点”(佛号)妙有,无有佛号这一“点”妙有 ,即是“无记”,不得出三界!]
修行念佛法门,第一件事,心中不可有想,一切妄想都不要有。对过去或未来的好事或坏事,都不要去想它。“想”起来时,赶紧念阿弥陀佛,把这个“想” 化掉。因为一心不能二用,只要是一心念佛,无论好的或坏的,一切“想”念就不能侵犯你,都会自然消灭了。“妄想”消失后,就是佛了。所谓“有想是众生,无想就是佛”。这个法门叫“金刚三昧,从念佛三昧出。”但要注意,当心里一点“想”念都没有时候,就容易落入“无记”,便成外道法,不能解脱,不出三界。所以,在“无想”的时候,应一心念阿弥陀佛,就不会落入
“无记”。这样用功,是念佛法门微妙的地方。用功久了,自然上路。
二十、 随缘不染心念佛法
[·“随缘”(前五根能随缘)而“不攀缘 (不用意根之想)法。
·“意根”之“想”仅在前五根“过去”与 “未来”的“影像”(法坐)上,它不攀缘 “现在”(当下)!!!因此“前五根”“用 作”过后即“休”!如“蜻蜓点水无余波”!
·“随缘不变”(缘起性空,真空)(大智〈体〉)与“不变随缘”(性空缘起 妙有〉)(大用〈悲〉)。
·何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妙观 察智”、“平等性智”、“法身”、“报身”、 “化身”?
·放下“人我”、“是非”即是道”!]
(第六意识心)“想”是攀缘心。要除“想”,就要除去攀缘心,即是“六根”
不攀缘“六尘”。前“五根”,虽然能“随缘”而不“攀缘”,因为前“五根”
没有“想”的功能;产生攀缘而起“想”的是在“意根”。所以“前五根”是随
缘而不是攀缘;入了“意根”,就要“攀缘”,而不再“随缘”了。因此,要除
“想”,下手处应在“意根”。平时,应随时要求自己,前“五根”随缘时,都
不攀缘(想),都不染心,看了、听了、嗅到、尝到、觉触到就算了,都不染心
。所谓“万般随缘过,不教它染心”。若万般不能随缘过,都是以“意根”去攀
缘染心,“意根”一染,于是“佛性”就被埋没了。
要使“意根”不染心,须知道,“意根”的“作用”,仅仅在“过去或未来”,
不在“现在”。就是说,“意根”只是攀缘‘前五识’所落谢的“过去、未来”
的“影像”即(法尘),它不攀缘“现在”(当下);如果“意根”也有攀缘“
现在”(当下)的功能,那末,“意根”也应该能够“见”、“听”、“嗅”、
“尝”、“触”了。因此,要“意根”不攀缘(即不染心),办法是:当前五根
接触五尘时,让它随缘过去就算了。即如大圆镜,照而不留影,雁过空绝迹,蜻
蜓点水无余波……,不要再“忆想”它,也不要“设想”它。“忆想过去”,“
设想未来”,都是属于“攀缘”,是要不得的。时时刻刻这么用功!!!注意:
千万不要错会了,不是不要“前五根五识”的“作用”,而只是不染心。若是“
意根”一“想”,身、口二业就起,由此,造诸恶业也。所以,平时要锻炼,凡
是“五根”接触的“东西”,“意根”要“不受”、“不忆想”、“不设想”,
这样用功长久了,就叫“不受诸法”,心自然清净。“心清净”可以“随缘不变
”;即是“缘起性空”,五根对五尘自然地“起用”,是“不变随缘”,即“性
空缘起”。“不染心”的时候,是“法界”的“体”,是“大智”;随缘“起大
用”的时候,是“法界”的“用”,是“大悲”。
“随缘不染心”,“是自利”,但必须经过多生多劫,才能成就(得度)。用“
念佛”法门,就自然随其缘而不染心,由佛力加被,不需要多生多劫,今生就可
“了生死”矣。
前五根虽用而不染心,是“成所作智”。“意根”虽用而不染心,是“妙观察智
”。人们天天作“人、我”计较,处处染心,所以失去了“成所作智”和“妙观
察智”。“心”不被染,是“自性清净”,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自性
清净”的时候,是“佛法身”,即“自性清净心”;“六根起用”,而不受染的
时候,是“佛报身”、“佛化身”,即“清净不染的六根”。所以,弥勒菩萨说
:“六根清净方为道”;计较人、我、是、非,天天起烦恼,是教自己的“法身
”轮回六道。是自己在作祟。是自己“意根”在“忆想过去”、“设想未来”所
产生的结果。“前五根”没有“意根”作助缘,是不会对“五尘”染心的。所以
,应该“放下人、我、是、非,不随缘染心”好好念佛,决定往生。
二一、 无所求(一念不生、般若生) 念佛法
·“一心无住”即“一心不乱”,亦即“不生 不死”。
·“般若生”(靠“一心无住”)的境界。
·如何达到“一心无住”“般若生”?
念佛法门,并不是教大家“出生死,入涅槃”。因为“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
。不过是教各位“一心无住”而已。“心无住”就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有住
即有生死)。“一心无住”就是“一心不乱”,亦即是“一心念佛没有杂念”。
切记!切记!!!
“念佛”真能念到“一念不生”(一心无住)的时候,就是“般若生”。也就是
说,“佛性种子已经生了”。等到“佛性种子”逐渐增长,自己会感觉到“听经
的时候,入耳明心,即听在耳里,心里面明明了了;看经的时候,入目明心,即
看在眼里,心中也明明了了。”在“般若”没有生起的时候,听经、看经都是糊
糊涂涂。若到“一念不生”(一心无住)时,看经、听经、都会给你作缘,所谓
作“善缘”、“作法缘”、“作增上缘”。这种“因缘”一到的时候,能使“智
慧”开发。自己会感觉到“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过去不懂的可以懂了;忽然间
能知道很多东西”。这些都是自然而然所起的“作用”,这就是告诉你,“心里
已经般若种子生了”。这个“般若种子”,是靠“一心不乱”(一心无住),它
就生了。如果“妄念”一起,“般若种子”马上就死,就又将糊糊涂涂,随着六
道轮回转了。
平日,只要不生起很多的“欲求”,就能达到“一念不生”(一心无住)!有所
求,就生烦恼。应“少欲知足”,“人到无求,品自高”也,“般若”就生了也
。要“随缘消岁月”,不可为“妄想”、“妄念”而活着。各宗各派各行门,都
是从这里入,千佛万祖都是走这一条道路。望特别珍重!珍重!!!如果“欲求
心”不停,心处处住著,就入“生死流”了。要永远记住:“(一心无住),一
念不生,般若生”。如此“念佛”,是“不思议法”,不是用思议心去测度的。
二二、 随缘严持众戒助修念佛法
·“身口意三业清净”,念佛往生。
·不可“乱心”失“正念”!!!
按照菩萨戒的标准来说:应该十业无亏:身三、口四、意三。就是以“清净身、
语、意”,不管作事、作工、言谈、吃饭、睡觉,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处所,都
能“三业清净,持名念佛”,决定往生。因为“三业清净”以后,一定可以“净
除杂念”,才能有助于“一心念佛”。
必须一切放下,把自己的“心”“安定”下来,“神”“宁静”下来,持名“念
佛”才能作到“一心不乱”。就算临命终时,百苦交煎,也要“心安神宁”,“
不失正念”(念佛)。若能做到这点,保证任何人都能往生。念佛的人不得往生
的,多由于“苦”到临头的时刻,心乱如麻,忘记佛号,不能起正忆念,才堕落
到六道轮回去。所以说:“纵然舍命,也不要乱心,不失掉佛的名号。”这个最
要紧!!!
二三、 万相俱寂、一觉常灵念佛法
·“离一个相”即“万相俱寂”⊙,惟有一“点”(佛号),亦即“一心无住,觉性不灭”,就是“一心不乱”,亦曰“念佛三昧”!·达到“一心不乱”的方法!
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所求的不过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情形,好比房间里一点东西都没有,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同时房间里“亮”得很,象亮着大功力的电灯,能“照”得那里面“毫发毕现”;虽然如此,可是(干净得)照不到一根毫发、一粒微尘。这就等于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心”里一相不生,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是相,没有非相,没有善相,没有恶相……。这叫“万相俱寂”。 但惟有念佛心,“一觉常照”(灵),孤零零遍照一切。所谓“一念不生(一心不住),觉性不灭”。这个情景(境界),就叫“一心不乱”,亦曰“念佛三昧”。一切佛、菩萨都是从“这里”成佛的。这就是“一念不生,般若生。”念佛行人就是往“这里”用功---念到心里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可是里面照得毫发毕现;虽然是毫发毕现,却什么都没有。千万不可“住心生想”。“一物皆无”的时候,就是“无量寿”;“一觉常灵(照)”,照得毫发毕现的时候,就是“无量光”。认定目标,往这里用功,不要盲修瞎炼。达到“一心不乱”这个目标,最好的方便,是以口引心,以声摄耳。摄耳谛听自己的佛号,听得愈用心、愈清楚愈好。只要能“听”清楚自己的佛号, 自然“万相俱寂”;因为听得清楚明了,就是“一觉常灵”(照)。
二四、 持名念佛、直观心性念佛法
·“止观双运”念佛法!·“如何”“观”?
·“缘观”与“直观心性”之法!
·“持名”圆摄“缘观”与“直观心性”及其“修法”!亦就是修坚固“意生身”。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是妙胜法?
·何为“报佛恩”?
“念佛”有四项法门:①持名,②观像,③观想,④实相。 四种“念佛”,都是以“观”的“方便”而入“止”。所谓“止观法门”,修“止”必入“观”;修“观”必入“止”,这叫“止观双运”。四种念佛法门,就
是应用“止观双运”,以“观”的“方便”而入“止”的。 “观”,有两种:①是缘观--凭借外边的“因缘”而起“观”,可以“制心一处”,亦即“住心一缘”。②直观心性--因为“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自性),即“实相”,就是“心性”。以(无可住)无住心(三心不可得)与(五蕴皆空)“无相法”相应,叫“直观心性”。所以说:“修观”的要点在于使“心一切不住”。心要是(无所住)“不住”的话,自然“一切法无相”。因为经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修行要领”,“在修心”不在修法。“观像”、“观想”念佛,都是“缘观”。凡修这个法的,不可胡观乱想,要依《十六观经》去修,否则会流入“妄想”,不叫“观想”。是上根利智的人所为。“实相”念佛,是“直观心性”,不假因缘必须是上上利根之人所为,“持名念佛”--是圆摄“缘观和直观心性”的。①“心中”系于一声佛号即 中之“点”,当下就起(坚固意生身)“缘观”作用,可以“制心一处”。制心于一声佛号上,就是“缘观”。即(假造之身)。②只要不从“解”上会,就是说,离开语言文字与思虑,(《楞严》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而是从“修”上,即下苦功夫去修行“持名念佛”,从“实修”上去切实“体验”,到了相当程度,自然就知道“一心不乱”的情景:就是心里一相不生,没有“我相”、“人相”;没有“男相”、“女相”;没有“是相”、“非相”;没有“善相”、“恶相”……“万相俱寂”,可是“念佛心”“一觉常照”, 即真空中一点妙有,孤孤零零遍照一切,所谓(一心不住)“一念不生,觉性不灭”,亦即“一念不生,般若生”的情景、境界。一切佛、菩萨,都是从“这里”成佛的。等到这一天得到此“受用”的话,就会感激“佛恩”不尽了。到此时,就知道“持名念佛”,是圆摄“缘观和直观心性”,是最高、最深、最方便之法门也。因为,“持名念佛心无住”,以“无住心”会“无相佛”,这是“持名念佛”的最高深、最玄妙、最不可思议的境界。请善思维:①当你一面念佛,一面摄耳谛听,一声一声佛号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如果“住”于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
……就应该听不清了。可是接下来的句句佛号都能听的清楚,这叫告诉你,你“ 心无住”于佛号;心既“不住”,岂不是“佛乃无相”哉!!!②再,一声佛号,只要听得清楚的时候,一定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没有四相,哪有“有相佛”呢?所以,此之谓“以无住心会无相佛”矣。若“心住”我、人、众、寿相,就听不清楚。③又再,“持名念佛”,不但第一声佛号不住,乃至“阿弥陀佛”四字,每个字都“不住”。岂不是(直观心性)“一心不住,般若生”哉!!!
如果你一时忘记念佛,当下回光返照,可观察一下,“心”一定“住”到别处,有所著了。不是住于“是”(善、乐),就是住于“非”(恶、苦),一定有所住。相反地,佛号念得清楚,听得明白,一定“心无所住”。自己可以试验。持名念佛,“心一切不住”,所以,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这就是“持名念佛”“直观心性”的“要点”。唯有真心念佛者,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持名念佛”得如此大的受用,千万别忘“上报佛恩”----劝一众生能持名念佛,即是“上报佛恩”。
二五、“不善”不生、“善法” 不灭念佛法
·何为“一心不起”?
·“知”就是“念”即“有”!!
·一定要“有”“念佛”这一“点” 。
·何为“观空”?
·何为“法从心上会”?亦即何为“毕竟 空”?
·何为“空观法门”?
·“无记性”的“害处”!!!
·如何“修观空”?
·何为“不住”?
·何为“佛知”、“佛见”?
·何为“佛知、见”?
·何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 意”“是诸佛教”?
静坐念佛要点:必须“心念心听”“清楚明白”。这个境界叫“一念不起”,即一点杂念都没有;虽然没有杂念,可是“常觉不昧”,即自己“觉性高照”即也。年长日久,自然能得到利益。千万别错领会,观“一念不起”,就是“观空法门”。因为“能”“知道”“一念不生”的“知”,就是“会”,就是“有”。“不起诸见”,叫“观空”;“心无所住”叫“观空”。一切“见”不生,就是观“空”境界!!!因为“法” 要从“心”上会,不可从“法”上会,一切唯心造矣!“心”不住于“有”,不见于有,“有”也“空”;“心”不住于“空”,不见于空,“空”也空;“心”不住于“不住”,不见于不住,“不住”也空,这才是“毕竟空”;不见于有,不见于空,不见不见,才叫“观空法门”。不是有个“空”(心里空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可被你观。若有个“空”可被你“观”的话,那“空”是“有”,已落入“无记”了。“无记”,在“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里边,是最“坏”的。因为“无记”,它不生“恶”,虽无“恶果”,但是“无记”也不生“善”,所以也永无成“成佛”之果。必下阿鼻地狱,没有出地狱的时期。只有放弃“无记”,发起“善
念”才行。千万不要堕入“无记”这个法门!修“观空”,要“心无所住”,“不起我见”,“不起四相”,依照佛说,信受佛语,依教奉行,才没有错。修“空观”,不是说观什么都没有,假使这样观什么都没有,是在自己骗自己。六祖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是说“心不住于善”,即教人心不执著善见,不堕善报。“心不住于恶”,是教人心不执著于恶见,不堕恶报。若“心”住于善或恶,必落“果报”。“心”不住于“善或恶”,“不染于善或恶”叫“知”。不见善与恶的时候,叫做“见”。若是“心”和“眼”(前五根)不染“善恶诸法”,“知”善恶等一切法是“空”的,这叫“开佛知见”。“思”当作为“求”的意义讲。不思(求)善,不思(求)恶,是白痴;思(求)善,思(求)恶,是凡夫。这里的“要点”是在“心无所住”,“不生诸见”。并不是“不知不解”。“知”苦断集,就是“佛知”;“知”修道证灭,就是“佛知”;“知”修六度波罗密,就是“佛知”;“知”念佛往生,就是“佛知”。维摩洁大士说:“不善不生,善法不灭”。“不善不生”,就是一点杂念不要起;即诸恶不作,“善法不灭”,即众善奉行。就是“佛号”不要断。这个“
诸恶不作,众善奉行”都从“自净其意”生。“自净其意”即(乱念不生),假名叫“佛”。静坐念佛,就要“自净其意”(乱念不生),虽乱念不生,可是“佛号”不断。一切不住,叫无所着,等正觉。学佛,就学的这个法门。千万不要偏“空”(观什么都没有),若观得“无因无果”叫外道,是无因无果外道。
二六、 舍、忍、平常心念佛法
二六、 舍、忍、平常心念佛法·“心平”即“无住”!!!
·如何作到“心平”?
·“念佛”的“功用”!!!
·何为“尘”(染心)、“法尔如是”(不染 心)、“断见”(不具诸法
)及“法相”、“法 性”?
·何为“法相”、“法性”“佛道”、“外 道”?
·何为“闻”、“不闻”、“止”“观”及“不思 议止观”即“直观心性
”?
·“佛”与“众生”的差别。
·“解”不是“修行”!!!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心平”,就是“心清净”,亦即“心无所
住”。“乐”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
佛。
要想做到“心平”:①“乐”时,不忘一个“舍”字。所谓“舍”,不是不要“
乐”,而是“不贪著”的意思。乐时“知”一切事“无常”,一定要过去,就不
会“贪著”了;②“苦”时,不忘一个“忍”字。不要懊恼,要忍耐,苦也是“
无常”的,一定要过去。于“乐”能“舍”,于“苦”能“忍”,是圣贤;反之
,就是“凡夫”。因,“乐”时,“心”住于“贪著”,就不能念佛;“苦”时
,“心”住于“烦恼”,也不能念佛。一念佛,“心不住”于“乐”,则能“舍
”;一念佛,“心不住”于“苦”,则能“忍”。这是念佛的“功用”。“心无
所住”,心就清净,就平等。不管“乐”、“苦”、“忙”、“闲”,一律平等
打成一片,都能达成“一心不乱”了。其关键是:“至(诚)心念,至(诚)心
听”,自然“无所住”。
“至心念、至心听”,就不被“六尘染污”。“六尘”染污“心地”,称之为“
尘”;“六尘”不染污“心地”,称之为“法”。法尔如是,就是本来如此。不
是说“心清净”,就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假若说清净心中不具六
法,那是“断灭见”。所谓“染心”,是“心住于六尘”,“心”就随“六尘”
转了。如果“六根”对“六尘”时,“知”道“六尘”是“因缘”所起,没有自
性,就不生“憎感”或“爱感”。那么,“六尘”单纯的是“法”,法尔如是就
是本来如此。例如,“念佛”的时候,如能“至心念,至心听”,一定是“心无
所住”。虽然面前有“六尘”,但由于“心无所住”,不被染着,不起分别,不
随着“六尘”转,“知”道一切境,一切法都是“空性”,一切境现,叫“法相
”;一切境不现,就是“法性”,相对而毫无干扰,这个是圣贤之路。学佛,能
对“六尘”随缘而起,“心无所住”,不受六尘染,不受六尘转,便叫“佛道”
;否则,心有所住,就是外道。
句句佛号,“听”的清楚,是“闻”;虽听清楚而又“不住”,是“不闻”。“
闻而不闻”的时候,叫“止”;“不闻而闻”的时候叫“观”。虽然“止”,虽
然“观”,可是“不思议”,叫“不思议止观”,即“直观心性”也。“此法甚
深,非证莫知”,只有自己念,体验证到了,就知道了。这个法门,不是“闻慧
”、“思慧”的境界,必须应用“修慧”,亲身彻底地去“修”,才能得到。
“无所住”是“知法”而“不住法”!“无分别”而自生“分别”,叫“众生”
,知道虽“分别”而“无分别”,才是“佛”。
念佛久了,“行起解绝”,三藏十二部,一切言教,都用不上。佛号一起,可把
它们都放下。“解”是走路的“拐杖”。若把“拐杖”当作“路”,这个人白痴
,“解”只是帮助(修行)走路的。若把三藏十二部当作是“修行”,是“法”
,这就死于句下了。所以古德曰:“行起解绝,“解绝”才能“行起”。得受用
不在经文上,而是从“修行”上证得(体验)“受用”。
二七、 平等性智念佛法
·“无我”(忘我)念佛法,就是“平等性智”。
·“我”的表现。
·如何转“我”(私)为“平等性智”?
第七末那识,坚持着“我”。这个“我”,略说有四种:①我见心②我慢心③我
爱心④我痴心。修行,就是打掉它,放下这个“我”。①我见心--就是由于“
我”,而起“分别心”。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事如意,那事不如意;这个
对,那个不对;……都是由于“我”而起的分别心,即“我见”。是“我见心”
起来妨碍环境。“念佛”就贵在“打成一片”,即“不起分别心”,好与坏,对
与不对……都不起厌恶与爱好心,应作“平等观”,打成一片,一声佛号!这样
“我见”就放下了。放下之后,心里就自然会有一种很轻松愉快、轻安的感觉。
②我慢心--就是功高我慢,皆不如我,不知惭愧,争强好胜,没有谦下心……
都是“我慢心”。此心一起,能造很多罪恶。③我爱心--爱自己的亲缘眷属,
爱自己的习惯,爱娱乐,爱吃喝玩乐……都是“我爱心”。④我痴心--我见,
我慢,我爱都是由于愚“痴”,不明道理,唯有“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对于一
切“事”和“人”要顺,随顺;对于所作一切善事功德要普遍回向(供养),往
生净土。把合理的,不合理的打成一片,念阿弥陀佛,求往生西方。从以上四项
做起,统统放下,把一切打成一片--念阿弥陀佛,求往生极乐世界,求见阿弥
陀佛,就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念佛法。
二八、 三心不起、三根收摄念佛法
·舍掉“三心”!!!
·收摄“六根”法!!!
·如何舍“三心”(即“三心断”)?
乱我们“心”的,有三种“妄心”--就是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所以要想
“一心念佛”,就应该对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情“不想”、“不住着”,管它
什么好的、坏的、丑的、美的……一概把它抛开。
在“六根”中,眼、耳、意三根,又最容易引起“妄心”,动乱我们的“心”。
①意根:光想“过去、未来”的事情,不能想“现在”的事情。②眼、耳根:只
能观察、闻听“现在”的事情,不能观察、闻听“过去、未来”的事情。由此可
知,“前五根”是管“现在”的,“意根”是只管“过去和未来”的。眼不乱看
,耳专注佛号,已对治了“现在心”,烦恼就减少了1/3剩下的“过去和未来”二
贼就容易对治了。“三心不起”(三心断),不是教你不想过去、未来、现在的
事情。“三心不起”是“想过去、未来、现在”都清楚明白但没有“贪爱”“嗔
恨”、“痴愚”三种染污心。就是对“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情都清楚明白,
只是“不取相,不著相”。没有“无明”。没有“贪心、嗔心、痴心”就叫“三
心断”。就是说:观察现在、过去、未来的事情,没有“贪、嗔、痴”心是“三
心断”。这样所想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功德”。不是趋向“断灭”,
而是“功德无量”。但此“功夫”,须要一个修行过程,才能成就。初修行者,
用功的时候,先要少看、少讲、少听;“专听”佛号,“专看”佛像,“专想”
佛的“功德”。久久,自然也可“三心断”,而“功德无量”,当然往生西方毫
无问题矣。
二九、 大圆镜智念佛法
·“心中不忆念烦恼”,“八识田”就“不下 种子”。
·“随缘过”(不忆念)就不成“种 子”!!!
·有“种子”必结“果报”!!!
·要不起“现行业”即不造“新殃”!!!
·如何对治“贪嗔痴”烦恼,即“离苦法”、 “得乐法”!!!
凡夫众生都难免起“烦恼”。必须注意,起烦恼,不可在“八识田”中下种子,
下了种子,一定要受果报。在有烦恼的时候,不要放到心中忆念,“八识田”中
就不下种子。
“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是最重要的“根本烦恼”。其
中“贪、嗔、痴”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众生都不能断,而且天天要犯。只有,
当“贪恋”“嗔恨”起来时,“随缘过”,过了就不要忆念它;若时常忆念,放
在心里念念不断,就成了种子了。在八识田中下了种子,迟早会要受果报。“贪
、嗔、痴”念要是起的时候,起“观照”,知道它是“贪、嗔、痴”念就放下它
,不可在心中忆念不舍,这样,“意根”就没有“业因”。同时还须注意:千万
不要教它起“现行业”。“现行业”,就是,不但“意根”里有了,还出之于“
身根口根”。“身、口、意”三业造成的“善与恶”业就变成种子,一定受来世
果报。
按照佛的教言去奉行--就是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
念、正定。不种“恶业”种子。关键是,不可放到心中去想,愈想,积的恶业愈
重,烦恼也愈深。一定要注意警觉,“贪、嗔、痴”一起,要起“观照”,知道
这是“烦恼”,我不可起,那个烦恼就下去了。天天如此用功,久久,自然而然
地在烦恼刚一起来的时候,马上就会有“观照工夫”起来。才能帮助念佛的力量
,就断了来生六道的种子,这个方法叫“离苦法”。同样的道理,“念佛”心,
要是时刻不忘,也是一定受果报,那果报就是往生西方。这叫“得乐法”。八识
田中有了这颗种子,命终以后,也能得生佛前。
三十、 追顶念念佛法
由缓而快,一句追一句,一声顶一声,如两军交战,如堕大海,呼号求救,唯佛
能救。
高声持念、金刚持念、默念法,系心佛念法
三一、 不忧妄想念佛法
“妄想”为“意地”之法,果位圣人,尚难除断,何况凡夫哉!只要“深信切愿
”,“执持名号”,“毋令间断”,就是有妄想,亦得往生。坚持定课,开口散
念,行之不休,即是“深信切愿”;亦即是“至心信乐”。“至心信乐”,即是
弥陀四十八愿中最吃紧语。既合弥陀之愿,就是报弥陀之恩,决定往生,“妄想
”何足忧哉!!!
三二、 不求一心念佛法
“一心不乱”,经意,只要专意持名,不被“贪、嗔、痴”等所乱,即是“一心
不乱”。并非教人“断尽妄想”方名一心不乱。若“断尽妄想”,判位已是大阿
罗汉,然有几人耶。但往生者甚多,全仗“信愿”坚固耳。念念不退,合佛本愿
,被摄受故也。所以,只期“念念相继”“以声束心”,不可希求“一心”也。
三三、 提起正念念佛法
“正念”(念佛),所以不能提起者,皆由“意识”“攀缘”(忆想)过去未来
前五根对尘境所落谢之影子耳。此时,若去对治“妄想”,则“妄想”外又添一
对治之“妄想”矣。佛言:“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唯有提起一句“阿弥陀佛
”。妄想起落,不去管他。此之谓经云:“宜一念(念佛之念)断诸想”。故消
除“妄想”,以提起“正念”(念阿弥陀佛),为特效药也。六祖云:“一念断
即死”,此之谓矣。众生不能没念,一念若断,就是死。不念佛,就念九法界。
念六道是苦,念佛是得乐也。要想“离苦得乐”,唯有提起“正念”(念阿弥陀
佛),才能相应。
三四、 并耳念佛法
正念佛时,仍不免妄想纷驰者,此由“耳根”与“意根”分离,不能专一故。“
辟散之要,贵在音声”。佛号由“舌根”运出,“耳根”不能“运入”,此由“
听力”不强之故。若欲加强“听力”,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两耳“听力”
,“作意”并在一个耳上,则“听力”增强,“耳根”自能摄音声“入”于“心
”也。
三五、 只图耕耘不问收获念佛法
·“瑞应”是“征验”修行之“功夫”,不可希求!
念佛见瑞应,本为修工夫之征验,但不可少存“希求”之心!否则,不唯无益,反起魔障。“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切不可以躁妄心,希有先求,“有所求”心,致起诸魔,破坏净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也。故应,只图耕耘,不问收获,老实专精“念佛”。即便魔现,亦不可畏,魔由心生,亦由心灭。
三六、 理持至极、能所两妄念佛法
·“事持”与“理持”。 ·何为“一心”(理一心)?
·何为“理持”(一心)? ·人、佛“一体”也。 ·人、佛之“一体”与其差别。
盖惟“事持”之极,自然由“忆念”而达“体究”,所谓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
乎“一心不乱”也。然,“理持至极”,真到“能所”两忘,“心佛一如”时,
方知心佛众生一体,方能中流两岸不居也。莲池云:“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
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对经“是心作佛是心佛”之旨,诠显无遗,与经
所言:“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想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正相吻合也。又云:“一心者,①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惟一心故;②非有
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离四句,惟一心故。此“纯理观”,不专事相
,观力成就,名“理一心”。
蕅益大师云:“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
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又云:“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
心,何处有(无量光寿)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无量光寿)阿弥陀佛名号,更
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
大佑大师云:“理一心者,了达能念之(无量光寿)心。所念之(无量光寿)佛
,皆无自性,虽本来空寂,而感应道交,如镜花水月,任运显益,当处皆空,全
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空、假、中)三谛圆融,绝思绝议。”
修者,果能由此深思谛察,复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经义,则可得以下
悟入:①众生与佛,“本性”无二无别,只以众生“不守自性”,为尘劳所污,
习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别。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
世”,无非是教人“识自本(无量光寿)心,明见(无量光寿)佛性,是(无量
光寿)心是(无量光寿)佛,离(无量光寿)心非(无量光寿)佛耳。”故先修
后悟者为“事持”,果能至“一心不乱”,则“事一心”者而亦“理一心”矣。
②(无量光寿)心之(般若大智)本觉(体)曰“佛”;(无量光寿)心之(大
觉)始觉(用)曰“念”。故“念佛”之(大觉)“念”(用),为正念,因为
“念佛”(大觉用)心即是(大智)佛(体)”。由此证知,(大智)佛(体)
由(大觉)心(用)生。(大觉)心(用)随(大智)佛(体)显,(大觉)心
(用)外无佛(体)矣,全佛(体)即心(用);佛(体)外无心(用)矣,全
他(用)即自(体)也。故理持之极,则心(用)佛(体)一如,自(体)他(
用)不二之旨,恍然明白,何用解释哉。③(未觉)我是佛(体)心(用)内之
(未觉)众生,(大智大觉)佛是(未觉)我心内本具之(大智大觉)佛。今,
我以佛心内之众生,念众生心内之佛,岂有众生心内之佛,不应佛心内之众生耶
哉!如是反复推敲,则不期理一心而自然理一心矣。苟明乎此,方可与谈“唯心
净土,自性弥陀”也。
然,净土虽为唯心之净土,而确有“极乐世界”(如确有娑婆世界一般),为依
报国土之名,确有其可到之地也,决非寓言的乌托邦;弥陀虽为自性之弥陀,而
确有“阿弥陀佛(如确有释迦世尊一样),为正报教主之号,确实有其可见之人
也。”不可怀疑矣!
净土宗专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2Dread/004/
藏经阁 http://www.suttaworld.org
资讯库 http://www.baus-ebs.org
东林寺 http://www.donglin.org
弘化社 http://www.honghuashe.com
净空法音 http://ft.amtb.tw
净空法师 http://www.amtb.tw
净土专页 http://www.jingtu.org
净土资料 http://www.pureland.info
净土导航 http://www.jt8421.com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护意根持名。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杂善杂恶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应缘万不得已之务,应毕则舍,勿令缠绵,障我心念,且我心念之所以缠绵者,意地用事故也。若念到心地光明时,意地自妙於观察,当知念佛能转凡为圣,为世出世间第一了脱之方。
戒口业持名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杀、盗、淫、妄之事,不可任口头播弄。若一涉及,当自思维,念佛之人,不当如是,猛念佛数声,以提醒而涤荡之。
端身持名
既以此身念佛,於一切行、住、坐、卧时,务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净,当人自验诚不我欺。
过珠持名
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单念四字,勿杂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于四字中,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上过珠,划定规模,不得错乱,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高声持名
若神智昏沉时,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到得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且耳根最灵;外缘易入声感心动,杂想炽然,惟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心听自声,声声快足,一切闲是闲非,自然罢遣也。
低声持名
若精神散失时,或劳极逼迫时,不必高声,自收敛神明,低声细念,候气息完固,精神勃兴,便可高声念佛。
金刚持名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高声低声总觉不便,则只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
默然持名
又或高声低声,都不相宜,手过珠又嫌烦碎,金刚持仍嫌著迹,古有至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声音,但使系心一缘,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
调息持名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矣!
随分持名
或时昏沉多,则经行以持之,或时杂乱多,则端坐以持之,即使行坐皆不合宜,或跪或立,乃至暂卧,亦广作方便,持名随分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却,乃降伏心魔之要术也。
到处持名
不问净处秽处、闲处忙处、高兴处失意处,但自迥光返照,自思曰:此等境界我从久远劫来,经历过百千万亿遭也,惟于念佛往生一事,未能办得了当,所以轮迥辗转,不得出头。我今亦不他念,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断此念头,何以故?念佛的念头一断,一切善恶无记种种杂念则又生也。虽至大小便时,女人生产时,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如儿呼母,那管母之嫌与不嫌,若怕他嫌我,便不呼唤,则小儿之堕落坑厕者,只有一死而已,何日见母哉!.
有定无定持名
有定者,早晚二时,划定常课,从今至死,不增不减,其馀十二时中,能念一句则念一句,不论高声低声,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然哉!然哉!
对像离像持名
对像时,即以此像为真佛,不拘一方,不问三身,但思我止一心,心止一佛,面对感念,诚敬可知,诚敬之至,必邀灵感。若无佛像时,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动念时,当念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业自能消灭也 忙中持名能一句则一句,能十句则十句,但使百忙中,得片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诵。白乐天诗曰: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古人之用心,亦可见矣!
闲中持名
世间一切苦人,求闲不得,故不能修行。今闲矣!又闻此念佛之法,务须绵密持续,振作收敛,方能不负光阴,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济事,虚延岁月,辜负四恩,一朝无常忽到,将何抵对耶?
尊贵持名
今世之福从前世修来,尊贵一辈,大半苦行高僧转世,但虽有荣华,不能长久,设再造孽必致沉沦,当自思维,与其带业归去,不如借水行舟,或置念佛堂,或选念佛僧,或刻净土书,或置弥陀像,登高而呼事半功倍,更宜决志往生,为富贵贫贱一切人修行榜样,法王使者,尊胜如何?
卑贱持名
呜乎!.身为人役苦矣!不求出离,苦之苦矣!当知四字佛名,不论尊卑贵贱、老少男妇,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称名号,求生极乐,不间不断,现世自获利益,没世自得往生,阿弥陀佛真苦海中救命船也。
静细持名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静细念佛以坚固之,当知智慧人念佛,则天下之念佛者必多,智慧人念佛,则外道之修行者易返,何以故?有智慧之声名以启之,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也。
老实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老实修行,最为难得,祖师云:参禅中觅个痴钝人不可得,今之念佛人,正患其不痴钝耳?老实二字,是生西方之一直大路,何以故?老实者,不於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喜庆持名
或因人而喜,或因事而庆,虽细小之端,皆人生乐境也。当知此乐虚幻,不能久常,乘此好时,回光念佛,则仗佛光明,于顺境去多少恶念,吉祥连绵,如意修行,直至命终,往生极乐不亦大快也哉!
许愿持名
持名原为往生,然诸佛威光,不可思议,念彼名号,所愿从心,所以经言念佛有十种利益也,与其祈祷鬼神,杂修事忏,广许恶愿,旁信巫师,不如以念佛期许之也。或曰:如其不应何如?答曰:子未念佛,先忧不应,即此不应之因,必招不应之果,如是因,如是果,可畏哉!
解释持名
凡一切逆境当前,俱是惑缘照面,不可再起恶念,引起将来恶果,只须顺而可避则避之,可消则消之,但随因缘勿忘念佛,佛有无量智慧福德光明所加,境缘即转,无疑也。
愧奋持名
凡今生前世,恶果成就,苦报必来,故一切苦,即一切恶也,不可诿于命运之不齐,但当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悲伤感奋,痛不欲生,如此则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今之僧俗念佛者,或口念而心驰,或念时心摄,歇即心昏,又有正念佛时,间以杂语,如此虽念到终身,绝无灵感,人见之者,遂谓念佛往生,终成虚语也,岂佛之咎哉!
恳切持名
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然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岂明佛性乎!既悲矣!则当思出苦,当思与一切众生毕竟出苦,当思佛之所以称大悲者,为其能拔众生出苦也,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念宜何如恳切耶?
供养持名
凡遇佳节,或佛诞日,香花灯果,随时供养,是谓财供,非法供也。心之法供,胜于一切财供,近来邪教盛行,上供之法,广罗祭品,何益修行?如清净普度皇极寿元,无为大乘等种种邪教,请乩圆光,招魂引鬼,耗人家财,欺世妄言,而于念佛一门,迥然各别,有识者万勿为所惑也。
报答持名
父母之恩,恩之最大者也。宜如何报之哉?一切饮食供奉,立功扬名,衡以世间之法,报非不善,然究非了局,我惟报以念佛为彼迥向西方,已为下一金刚种子,再出头来,自有解脱时分,况无边罪障,悉能消释乎?欲报恩者,不可不知此法。
布施持名
凡见苦恼者,先安其身,然后开导其心,劝之念佛,所谓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历劫之苦念佛为要。或见人有难力不能救,当急为彼念佛安其魂识。或清夜朗诵,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诵佛名,能消冤厉。当思我此一声阿弥陀佛,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尘刹众生,一时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议也。
心念心听持名
心忆而后动於舌,舌动而复返于心,如既有声,耳还自听,是为心念心听也。心念心听,则目自不能妄视,鼻自不能妄嗅,身自不能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也。
声中持名
念佛之声,既已纯熟,于六尘中,惟一声尘。六根之用,全寄於耳,身亦不觉其旋绕也。舌亦不觉其鼓动也,意亦不觉其分别也,鼻亦不觉其呼吸也,眼亦不觉其关闭也,观音势至两圆通,即是一也。无不通也,无不圆也,根即尘也,尘即根也,根尘即识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调,久当自入,凡念佛时,取净地四五尺,右绕一匝,然后徐徐出声,渐渐声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后,觉自己心声透露。旋绕太空,圆里十方,遍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于念佛声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于念佛声中而念佛也,此是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光中持名
声者心声也,光者亦心光也。心声旋绕之处,即心光焕发之处。安住于心声中而念佛,即安住于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镜中持名
心声旋绕,心光焕发,心体自然披露矣!夫此一真心,如大圆镜,洞达无遮,十方三世我佛众生,浊世苦轮,净邦莲萼皆镜中影也。声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镜中,此是最胜境,能永灭心垢,宜加意勤习之。
不断持名
朝也念,暮也念,无事也念,有事也念,净处也念,秽处也念,无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应酬者,有时间断,然断其言句不能断其真命脉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不杂持名
不杂者即是止也,止者定之机也,止杂念而正念现矣!杂念有三:一善念、一恶念、一无记念,三者除尽,方为不杂。心要寂寂,寂寂则善恶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则无记念不生;佛外无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但观也,观者慧之机也,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中一句亦不住,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现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即禅即佛持名
或看一话头者,谓之参禅,或坐或息念者,谓之坐禅,参也坐也,总是禅也。禅也佛也,总是心也,禅即佛之禅,佛即禅之佛,念佛法门,何碍于参禅坐禅乎?且参禅者,能将此阿弥陀佛四字,当做一句话头,念来念去,反覆不舍,不言参禅,禅在其中矣!坐禅者,要到一念相应,豁然如托空方为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非相应乎?念到心空时,非永远相应乎?于念佛时,不昏不散,止观定慧念念圆成,若欲别求禅,那禅当更在何处?
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纯,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头,板板念佛,则临命终时,打破鬼关,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顾者,且勤念佛,如救头燃。
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经,皆从心起,心若无佛,教亦徒然。然心中亦何人无佛哉?自不念耳!教下未有不看楞严者也,看楞严未有不轻势至而重观音者也。即此一见已成生死根本,纵学遍种种知能,不过滋润苦芽,生死关头总不得力,愿速放下,往生西方亲观弥陀。若不能放下,即将此学经演说功德回向西方,发四宏愿,亦不唐捐。若弘扬净土一门,详说念佛功德,则举目动念,皆是庄严西方,上品往生,更复何疑?
不持而持持名
一事才完,一语才罢,尚未打点念佛,而四字佛名,滚滚出来,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持而不持持名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于念佛时,明明持此四字,念头不转,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离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谓暂得胜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屡现则渐渐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逐昏沉,是谓无慧。当知心愈空则念愈灵,心愈空则念愈净,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与不空,更在何处?譬如日与月,赫渥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噫!此何如妙觉圆明哉!
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侣,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缓急随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时,当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诸佛及弥陀之心,未尝暂舍乎我,举意佛知,开口佛闻,何忧孤寂乎?若净土法门,未能了了,须多购净土书读之,如弥陀经,观经、智者大师十疑论、天如则禅师净土或问、大佑禅师净土指归、龙舒净土文、净土晨钟、西方公据、西方确指、云栖法汇、弥陀疏钞等书,宜勤披阅,此姑举明白易晓者言之,此外尚有举不胜举也。(请参阅广慈法师编印之净土宗法宝大藏全书五十巨册)或访通晓净土者叩问之。
结期持名
结期者,结七日为期也。若独自结期,可用干粮、水果、生姜、麻油四种为食物,炉香、灯油、蒲团、坐椅、棉衣、风帽、净桶、草纸八种为用物,除十二种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与人来往,畅然念佛也。若有五六人,同发心结期者,则必延请护七师一位,严立条规,约束在前,一切起居欲食香花灯果,护七师照应全备,则同七者亦可于七日中至心念佛也,若局于情见,不知修行利害者,未可草率为之。
聚会持名
四五人偶然同聚,作念佛会者,务先束约而后开口,单念四字,一字一鱼用小引磬专击阿字、陀字,不得参差错落反致纷心。
成就他人持名
或静处安置,或同结念期,或告以净土之事,或借以净土之书,或破其念佛之疑,或坚其念佛之志,一切功德,此为胜矣!若于人临命终时,为之念佛,或令病人记取阿弥陀佛四字,随忆随念,得见如来,使此人气尽往生,是成就其法身慧命矣!
难中持名
凡难中有发心念佛者,必有奇应。虽遍地干戈、一乡疫厉,而求佛呵护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无心而应也。何以故?动念发声,觉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则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坚固,念念长久,佛光所加,吉神拥护,自能离难,勿转念也。
梦中持名
愿力坚,功夫熟,画既绵密,夜间亦然,则梦中自能念佛,此往生之兆也,当调和精进,勿退勿狂。
病中持名
病者,死之机也。死者,凡圣净秽之关也,病中当作死想,勤念佛名,决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愿,若於病中略一停想,则一切爱恋、恐怖、烦恼安排种种杂念一齐现前,生死关头如何济事?昔有一僧病甚,呼啊耶,自觉其非,即念阿弥陀佛,如是痛不自止,一声啊耶,一声阿弥陀佛,昼夜不绝,病愈谓人曰:我病中念啊耶,念阿弥陀佛,今病好,阿弥陀佛尚在,啊耶二字不知何往矣!善哉此病中之精进者也。
临命终持名
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将四字默记于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知百劫千生,所有乱走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迥,皆一念为主,若一念专注在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 呜呼!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
发愿忏悔持名
呜呼!世之不知念佛者众矣!儒中人摈佛为异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较也。即间有村愚夫妇,闻说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来生得受福报,依旧为轮迥种子,求一为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须知人既念佛,即当念佛慈心,行佛悲行,发广大愿,济度众生,一切众垢冤缠,普为忏悔,一切巨细功德,迥向西方,如此乃为念佛之正因也. 嗯,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