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医盲先生,我想应该是这个原因。
妈妈是一个谜,她的智慧,善良,宽厚,甚至那双柔软的大耳朵都曾让我大惑不解,也许某些与生俱来的东西只有用佛教的观点才可以得到更为圆满的解释。
感谢医盲先生!
另外还想请教医盲先生:
这一个多月以来我一直上火,喝水似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想知道这种现象是否正常?能否随着练习的深入自自然然逐步缓解? 上火是民间常用的说法,其实应该叫虚火更为恰当,真正的壮火是很少的。
如果因为打坐(打坐引起上火需要仔细辨别,自己可以用暂停打坐一段时间来判断),那么你需要减少意念在身体上部的时间和力度,并注意检查自己全身放松的情况,多练习放松疏导之类的准备功法。
若不是打坐引起的,充足的睡眠比一般的药物更有效。
如何入静是最关键的因素
呵呵楼主谈了半天静坐,其实静坐最关键的因素是如何放松入静,排除杂念,姿势坐好了就要放松,在放松的基础上排除杂念,要内视鼻尖或丹田,这时排除杂念最好的方法是数息,即在心里反复地默念:1、2、3、4、5、6、7、8、9、10、1、2、3、4、5、。。。。。。10。如此反复下去,至于出现气感反映勿求勿念,顺其自然。 如何入静各家各有招数,医盲并没打算介绍具体方法,所以让先生见笑了。至于静坐的关键是什么,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关键吧。
希望大家都谈谈,医盲只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已。
静坐杂谈(续三)
有师傅和没师傅,进行静坐锻炼i是有区别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没有师傅传承的,在了解静坐知识的情况下,也不是不能进行静坐锻炼的。我们之所以可以把静坐归为一种锻炼,是因为静坐可以锻炼身心,只是这种锻炼太过特殊,历来成为"修炼"家采用的方法,但是其中的锻炼成分一样是很重的。
另外,一般来说,锻炼,是先着眼于身体,然后慢慢影响到心理。而静坐锻炼,一开始就会对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静坐锻炼,较之其他锻炼,更不易掌握、不易传授,也更不易"偷学",因为同样是坐在那里,其中的诀窍要是没人跟你说,你可能穷其一生也摸不着边。
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讨论静坐锻炼呢?就是因为,虽然静坐中有很多微妙的地方不是每个人个人能力所能揣度的,但是其中也有其健身的"共性"原理在内,这样,也就给了没有师傅的人一个进行锻炼的机会。
在这个方面,南怀瑾先生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文中,归纳总结的是很好的。喜欢静坐锻炼的人,可以参考一下。
我们在此杂谈,也来谈谈静坐锻炼的"共性"。
一,我们在姿势与健康一文中,简单阐述了姿势与健康的关系,那么就应该知道,静坐的姿势,一样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唯一不同的是,介绍站桩锻炼时,讲究全身姿势符合人体气血运行通畅的要求,而静坐似乎有一点点违背这个要求,那就是一般所说的盘腿。
关于盘腿的原理,前面也说过一些,为了稳固啊,为了把气血上逼啊,为了、、、、、,暂且不管它,作为一种特殊的锻炼方法,尤其是传统锻炼方法,是很难完全说清楚其原理的,好在千百年来前辈的经验证明了其确有确实有效的成分,所以,后人在不能弄清原理的前提下,最好先不要"一棍子"打死,就像某些院士、博士之类,似乎不把传统的东西一棍子打死,表现不出他的科学态度一样。但是却忘记了,科学本身也是发展的,要是科学发展深细到"全面测不准"的时代,不知道科学家们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了。
除了盘腿的姿势,其他的姿势要求,和站桩并无多大区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种门派传承中,除了个别的对盘腿有不同的要求外,手势的变化,是各有要求的,因为身体动作的变化范围不大,细微之处的要求就显得复杂和特别了。但是作为"共性"的的东西,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放松。
而导引放松的方法,也是很多的。比如,配合呼吸,吸气的时候默念“静”,呼气的时候默念“松”,就是后人总结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比如,上坐先深呼吸数次。比如摇晃头部致微有晕感。比如轻轻转动身躯如不倒翁般片刻。比如,意想自己温水淋浴,温水从上到下缓缓浸润而下,也是很多师傅诱导入门松静的方法。比如从头到脚一点一点的暗示放松,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比如意想虚空之轻灵之气缓缓贯入己身慢慢下降,所过之处松柔明亮也是一种方法,等等,可谓各尽其能,也各有功效,但是都只是作为入门方便。等到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各人有了自己的心得,一上坐,稍作调整,即便松静。这是随着功夫的进步而慢慢达到的。
二,心情的安静、安详、平静、宁静、专一等等
其实,这不但是静坐的要求,传统锻炼无一例外的有这个要求,之所以这里提出来,是因为,静坐较之其他传统锻炼,对这点的要求更高,或者说,高很多。
历来不同传承的静坐方法,各有其独到的地方。前面说的放松的方法,其实也包含入静的功效,身体放松了,心情才好放松,心情放松了,身体才能放松,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关于入静的方法,常常听到有人教导初学静坐的人,什么都不要想就对了,其实这不应该是初学者能够做到的。如果一上坐就能什么都不想而又不昏沉烦躁,那绝对不是初学者。所以,历来对于静坐入门的入静方法,真是花样百出。
最常见的如意守,意守身体特殊的部位,意守全身,意守某一外境,意守呼吸,意守某种念头或用意,意念配合呼吸乃至姿势,等等,都是在意念专一静定上做工夫。
尤其是对于杂念纷沓时,各家的对治也多不同。常见的有止、随、追、截、观等。
止,就是发现杂念起时,收回心念,仍按既定方法用心。
随,就是发现杂念起时,随着杂念走,走到一定程度,走不动了,静定在那里。
追,就是发现杂念起时,追其源头,看他从何起,为什么起,渐渐杂念熄灭。道家龙门派甚至有一个功法专门进行追忆,从今天的点点滴滴回忆起,乃至昨天、前天、上周、上月、去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幼儿一直追忆下去,返还到母胎里的混沌觉受,乃至追溯到更前。
截,就是发现杂念起时,稍随之,然后如电影定格镜头一样,用意定在一点,而入定静。
观,就是发现杂念起时,提起观照,不管杂念如何纷乱,观照之心不乱。
稍微归纳,并不全面,但大抵这几种常见。
关于放松和入静,的确是初学者必须要掌握和训练的,因为只有经过训练,能够很快的放松和入静了,才能真的开始进入静坐状态或根据不同的传授进行针对性的锻炼。
http://zbjs.blog.hexun.com/16464923_h.html 原帖由 医盲 于 2008/1/15 23:22 发表
上火是民间常用的说法,其实应该叫虚火更为恰当,真正的壮火是很少的。
如果因为打坐(打坐引起上火需要仔细辨别,自己可以用暂停打坐一段时间来判断),那么你需要减少意念在身体上部的时间和力度,并注意检 ...
感谢医盲先生的指导,最近睡眠确实是严重不足,而且放松做得不够好,还需多多体会。
静坐杂谈(续四)
静坐功夫,从某种角度上分,可以分为有为和清净两大类。所谓清净类,就是以静定位目的,不遑他顾。在心法上,除了入门施以方法引导外,讲究的是清静无为。也就是说,不讲究气脉、光能、音信等等,因为静定之功到家,这些皆在其中矣。所以这类传承,除了方便,少讲次第,但是并非无次第。因为在习练过程中自验次第,早失清净之旨。古来各教派乃至民间修炼派别中,都有此一类。比如道家的自然丹派,比如早期修炼家的致虚极守静笃,比如佛家的某些禅定,比如民间罗祖派的某些功法,等等,皆有此类一支,特立独行,傲然物外。
所谓有为类,大多是方法规范,次第井然,一步一步,严格传承。修炼的特点,是从有作有为下手,比如守窍、比如导引、比如河车等等,讲究火候,一步一验,但最终还须归于虚静。
从这个角度看来,清净派似乎是抛开过程直截终点的修炼方法,仿佛昂然高于次第派,有为派扎实稳进,效验分明,其实这中间的优劣,实在是很难说。
究其原因,无外乎我说我有章可循,步步可验,目标可期,你说你不拘过程,始终如一。若攻击起来,清静派说有为派心量不足,行拘于心,注重觉受,易入魔道,有为派说清静派好高骛远、崇尚虚谈,命功有缺。等等史上不乏纷争。其实要是贯通看来,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苟能抛开门户,互扬互补,不难共同佐进。惜乎历史上门户精严、资讯不畅,互相保密,以至于各门代见衰落。
以上讲了些分类史误之类的闲话,切入静坐的实际,今日医盲想谈的是道家千古不传的一个东东:火候。
圣人传药不传火,传火不传侯,等等之类见之于丹经,比比皆是,然而翻开道藏宏篇,众说纷纭。其实就是在各派实际传承过程中,也是各说不一,没有统一的轨范。所以说,要以一家的学说来判定他家的正误,是很难服众的。要讲一个东西,先要说明是那家传承,用之于那个阶段,然后大家才有区别和借鉴。
今天要说的,是道家正一派的传承,历来只对入室弟子传授且不令外传的关于火候的一个诀窍:活。
什么是活,活,舌水,这就是说,舌下之水。有水为活,无水为枯。在人舌下筋旁,左右各有一奇穴,左金津右玉液,吾人稍受寒凉打哈欠时偶有津液如蛇信般喷出,即由此二穴。按人体阴阳解说,通阴精阳精,按五行而说,肺为阴精肝为阳精,故此二穴通肝肺,号龙虎。
那么这个活水,在静坐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它是判定火(所谓火,在修炼中,有时代表意念,有时代表呼吸,有时代表现象,不一而足)的旺衰程度的指标。
过去所谓的火候,其实是两个概念,一个是火,一个是侯,但是后世多混用而至成为一个名相。火,是指烹练丹药的火,怎样起火,是修炼的方法,火大了还是小了,怎样鉴别,是为火的旺衰,是修炼的诀窍。而侯,这时烹炼到一定程度,出现的症候,根据症候,来判断是不是需要转入下一个阶段,这就是所谓的止火。
那么活水,也就是津液,是用来判断火的旺衰的,后来火候连用,也就称他为判断火候的标准了。但是要区别,这个津液不是一般的吐沫,那是来自咽喉鼻腔的分泌物,而这个津液,是由金精玉液两穴涌出的,清亮的液体。
丹功修炼是如此的繁杂神秘,其不传火候又是秘中之迷,不会就是这么个玩意吧。医盲要告诉你,没错,就是这个东西,起码道家正一派正统传承中,就是指的这个东西。那么这样根据这个活水判断火的旺衰呢?
在丹功修炼中,舌下津液是保持长有的,如果连这个都还没有,那么可以说还没有进入正式修炼。
在炼内丹的过程中,这个津液的浓淡多少,香甜与否,是判断火的标准,就好像锅炉在燃烧,而温度计是判断其燃烧程度的标准一样。
话说到此,也该打住了。砖抛出去了,能否引来美玉,那就是各位看帖大德的慈悲功德了。
今后有兴趣,会再聊聊侯,尽可能的把传统神秘的东西,让大家有一个直白的了解,算是医盲此贴的一个初衷吧。
http://zbjs.blog.hexun.com/16510166_d.html
[ 本帖最后由 医盲 于 2008/1/18 22:52 编辑 ] 原帖由 医盲 于 2008/1/18 22:39 发表
今天要说的,是道家正一派的传承,历来只对入室弟子传授且不令外传的关于火候的一个诀窍:活。
什么是活,活,舌水,这就是说,舌下之水。有水为活,无水为枯。在人舌下筋旁,左右各有一奇穴,左金津右玉液,吾人稍受寒凉打哈欠时偶有津液如蛇信般喷出,即由此二穴。按人体阴阳解说,通阴精阳精,按五行而说,肺为阴精肝为阳精,故此二穴通肝肺,号龙虎。
今后有兴趣,会再聊聊侯,尽可能的把传统神秘的东西,让大家有一个直白的了解,算是医盲此贴的一个初衷吧。
说的太好了,通俗易懂,一些古籍书上虽然也有介绍,又不是每个人都能领悟的,不如白话来得直接,期待医盲下一帖好文!!! 很好!请先生继续。
同时请教医盲先生:打坐时若眼睛半开半闭,就易有泪水流落,甚至泪流满面,眼睛有刺激感。若闭眼打坐,则一般没有,有时也不至流落。前年刚开始打坐时,好象有泪的现象明显点,后来很少了。一直是闭眼坐的,最近有几天采取半闭,却出现上述情况。
这样,我打坐时该闭眼还是半闭(自觉闭眼的感觉好)?还是需要隔几天采取半闭一次以流流眼泪为好?流泪说明了什么?
请先生指点解惑,谢谢!
[ 本帖最后由 秋之月 于 2008/1/22 12:43 编辑 ] 记得小时候看一本书,上面将到入静和入定是不一样的
在静坐的时候,有没有这种“定”、“静”的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