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原创)对“火神”热的看法以及由此而引出的感受

2011/2/21 18:22|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2083| 评论: 0

摘要: 对“火神”热的看法以及由此而引出的感受 现在网上盛传“火神”一派的神奇疗效,时间已经颇长,笔者注意已久,对此颇有想法,正好最近看见一行贴出的帖子,使我很是震撼,本人作为伤寒论坛的一名忠实的潜水员,隐匿 ...
对“火神”热的看法以及由此而引出的感受
      现在网上盛传“火神”一派的神奇疗效,时间已经颇长,笔者注意已久,对此颇有想法,正好最近看见"一行"贴出的帖子,使我很是震撼,本人作为伤寒论坛的一名忠实的潜水员,隐匿时间已经很长,几乎没有发帖,但现在已经坐不下去了。
      笔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曾经亲眼看过周围的同学,朋友投身于“火神”事业之中,或者连续几个月乃至一年坚持服用大剂四逆汤而不辍,或者在关元气海等穴灸出碗大的伤痕,或者因为服用四逆汤忘记用炙甘草而导致昏厥,或者感冒长期不愈仍在服用附子理中,麻辛附之类方剂........比比皆是。我所看见的事情发生在三年前,距现在时间也已不短,可见那时“火神”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现在在网络上的流行那也是必然之理。面对如此现象,我始终抱怀疑态度,对周边学友的不理解,以及对附子长久以来的敬畏(敬者,因其救人于危难;畏者,以其杀人于反掌),使我越发的感觉他们"疯"了.
      大家都说"火神派"可作为各家学说中的伤寒学派来看待,笔者认为极其不妥,因为现在所谓的"火神派"已然走味.纵观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用附子者,均有明确的指征,无非是救逆回阳,驱寒逐饮,其余则并未妄用.各位仁兄再仔细观看大论,便会发现,仲景笔下,并非满目虚寒,当用附子之处,往往又有所监制,即便是被称作火神的郑寿全书中亦有真阴虚之论,只是不知坚持温阳之说的同仁对此是如何看法.附子此药,辛热走窜,而有大毒,即便有病且砌合病症之人服用都有眩瞑之效,更勿论无病之人服之。中医之理,本在一阴一阳,缘何此时孤阳可长?经旨本在阴平阳秘,缘何此时无阴来平,却有阳可秘?中医本是追求天人相通,阴阳循环,缘何只阳独盛而阴却无人问津?我承认郑寿全确实是伤寒大家,立论虽多重阳,阴却也不少及,缘何我等学识未到之人却争相崇阳,一概忘阴?既然诸位听说过大汗亡阳,为何却从无人提起亡阴,在我看来,阴阳之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并不是一句“阳可生阴”能够概括,真阴虚之人,真可纯用一团热火补而添之?内经中讲阴阳二十五人,讲异法方宜。那么阴阳二十五人什么意思?既然人群之中体质差异有如此之大,用药又怎可一概而论?笔者并非诋毁附子干姜之类温热之药,笔者亦曾用郑寿全四逆加砂仁肉桂治疗长期咽痛卓然有效,热药之功,无可替代,但也不曾人人皆用,事事皆用,君不曾见大论有言:“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乎?一句“阳气不足”难道就可姜附皆上?五脏六腑全不分辨,在气在血全然不管,用如此之烈剂在先,杀人于无形在后,让人痛心。
      鉴于此,笔者对火神派如此盛行之缘由作了如下分析:一,矫枉过正。清季温病学派盛行,因为有叶天士如此中流砥柱肇端于前,吴溏等人继承发扬在后,影响之巨大,可见一斑。但是叶天士仅是治疗温热病跳出了古人的圈子,并非用药一味寒凉,正如章次公氏评批时医所言,他们只是门面上属于叶派,骨子里归于寒凉,以此造成寒凉大行于世,受害之人颇多,于是乎诸多虚寒之症由生,温热药由此而有用武之地。笔者感觉此种变化似乎雷同于唐以后至宋,温燥之风流行,而有刘完素朱丹溪之出,此之后,寒凉学派很是时髦,所以到明代又有诸多温补名家,结果至清代又是一变,至今又一变。每次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后来者大抵与己不类之学派,诸位同仁,似乎与今日之形势颇为相似,不知大家承认不承认,当然,每个学派盛行之时,毕有与其相左之说,但却不是主流。既然是矫枉,那就不能过正,可惜现在之人又重蹈覆辙。二,人云亦云。我校最初之所以温热流行,就是因为王正龙老师,该君讲课别具一格,颇能吸引观众,立论以及论点又极为新奇,致尾随者众,但是这正是中医教育的缺陷直接导致的后果。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本人作解如下:现今中医的软肋在哪里?本人认为在教育!正是因为教育的落后以及教育不切实际,直接导致学生的盲从。学生没有见过中医是怎么治病的,不知道中医是怎么学习的,时有人前来推其波助其澜,学生们往往一传十,十传百,然后哄然而上,于是乎,见证皆为阳虚,用方皆为辛热。三,学识未到。此点与上条类同之处,但是,上条的主动权在高校教育方,此点之主动权在学生。如果学习者没有达到一定的定见,往往容易动摇,这一动摇就又有一大批人趋阳若骛。至此,笔者打字已然打到眼累,尚有未尽之语,容待以后贴出。
本人即是ccclAsa,本文章曾在伤寒论坛以及中医药论坛上发表过,曾见者勿怪。


[ Last edited by 心静如水 on 2006/4/17 at 15:44 ]

本文内容由 心静如水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