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再看《火神派的是是非非》

2011/6/11 14:37|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19700| 评论: 0

摘要: 引杏林版主《火神派的是是非非》语: 火神派的缺点在于:过度偏重寒热而略于虚实。治病多直取而少迂回。直取效捷,但其害有二: 1、囫囵吞枣:比如食竹笋得先层层削皮,吃花生则先去壳,但火神派不屑于削皮去 ...
引杏林版主《火神派的是是非非》语:
      
火神派的缺点在于:过度偏重寒热而略于虚实。治病多直取而少迂回。直取效捷,但其害有二:
        1、囫囵吞枣:比如食竹笋得先层层削皮,吃花生则先去壳,但火神派不屑于削皮去壳,直截了当,嚼而吞之。
        2、欲速不达:以雷霆之势直奔对方主帅,简捷明了;但有时,对方主帅外围还有许多阻碍,会使你鞭长莫及。
      比如:对于一位中焦湿证患者,许多中医可能先用平胃散之类化湿,舌苔浅薄后,若有寒象,再用温阳。而火神派则可能直截用四逆汤茯苓砂仁之类。可能二者皆有效,有时甚至火神派效果更好一些。但若患者湿偏重而寒热指征并不明显,妄用温阳,服药之后,会感脘腹不适,或胀,或吐,或泻。现在一些自认为火神派的弟子治病,之所以排病反应特别多,特别大,根源可能在于以上二点。如果分层次用药,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排病反应



    杏林版主此言一出,在民间中医引起轩然大波,引来不少看客。小弟窃以为,杏林版主的分析有些道理,切中了一些时弊。
    然而,要讨论火神派的是是非非,应当选择郑钦安及其一脉相承的弟子作为讨论的对象,因为郑氏为火神派开山鼻祖当之无愧,以善用姜桂附等辛温药物而有“火神”之名。如果一概将敢用附子的其它医生都归纳到火神派这里来,恐怕讨论起来就会有失偏颇。
   当然,不能否认,当代也有一些医生敢用姜桂附等辛温药物,但观其临证医案,则相对火神派要少圆机活泼,离“善用”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网友dequanli对版主之总结有过建议,言辞中肯,看来对火神派的认识相对明晰。以下是小弟的一些见解。

    第一,火神派临证圆机活泼,绝非蛮干之辈,丝毫无囫囵吞枣之举。有书为证:以《扶阳讲记》为代表,其后所附医案红斑性肢痛证治疗为例,卢先生拟了两张处方,并释曰:“如果不温中降逆,附片根本纳不下去,附片是要到下焦呀!如果中阳不振,中焦不开,附片纳不下去,那么病人服用过后,就会不接受,这例病人刚开始的时候曾经用过附子,但为什么不能坚持下去呢?恐怕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此处透出火神遣方临证之法眼,处处留心,步步为营,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留意了?
    再如对附子的起用,并非剂量越大效果越好,也并非一遇虚寒就立即用附子,附子该什么时候下,该怎么下;治疗到最后如何收工,怎样才算治愈?卢氏崇汉在《扶阳讲记》中亦已有所指。留心之人自能了然,在此不细表。

    第二,杏林云“有火神派大家言:98%寒证;没见过阴虚证。”此处是断章取义之语也。
    卢氏所言为“阴阳关系的本质上没有阴虚,并不是临床表现上没有阴虚。所以我们在治疗上始终抓住这一根本不放,这就是要通过辨证啊!并不是说郑氏、卢氏就不辨证了,他们同样在辨证。”
    据小弟所知,卢火神在用药上并非不用寒凉,一样在用。当然,在寒凉药物的选用上卢氏有其独到心法,在此不表。卢氏所用寒凉之法仅仅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手段,并非目的。

    第三,关于“排病反映”之说。这个似乎是王正龙先生的提法。服用大剂量的辛温药物,有的病人会出现一系列的反映,但并非所有服用辛温药物的病人都会出现。
    在红斑性肢痛证治疗一案中,卢氏就说过“因为用阳药下去,大剂量的辛温药物下去,是会躁动她的。那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躁动她,躁动才能导致阴阳之间的相互顺接。”
    显而易见,用阳药容易激化矛盾,容易让症状显现出来,但也恰是这一点,令许多医者畏辛温药物如畏虎狼,因为临床上不好把握究竟是疾病出现转机,还是在恶化。用了阳药,出现了新的症状,这时候应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许多医者往往在这个时候把握不住,治疗功亏一篑。这里涉及扶阳的具体技术操作,不细表。
    实际上,显性的证容易识别,而隐藏的证,则难以识别,但是一用阳药,所有的证都会逐渐暴露出来,这样有利于医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对治疗是非常有利的。但前提必须是你立的法,处的方,用的药没有错,如果前提都错了,疾病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概以为是排病反映,那就犯戒了。

    第四,杏林版主以为“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治法也不应强分流派。”
    此处引首届扶阳论坛邀请文作为答复和结语:阴阳固以和谐平衡为要,然何以和之?何以平之?历代所见不尽相同。有补之使和,补之使平者;有泻之使和,泻之使平者;有清之使和,清之使平者;有温之使和,温之使平者;亦有调其中,而使和平者。中医之历史,各家之学说,大抵赖此而生成。近几十年来,由于诸多因素之影响,中医之各学派研究逐渐退位,代之以教材一统天下之格局。教材虽涉百家,然多流于泛泛。学问之道,首务专深,故有一门深入之法。以一门能够深入,方堪通于百家也。
    有鉴于斯,籍此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召开之际,我们特别开辟首届扶阳论坛。特邀此一学派之嫡传,特邀于此学派有甚深研究之大家,开坛讲论。本坛宗旨:上承经旨,中启百家,下契当代,力倡扶阳。为中医兴盛之大事因缘,诚邀各位有志者光临论坛,以期共同提高。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首届扶阳论坛详情参阅http://210.36.99.20/xkb/meeting/fzy2007/index.htm


[ 本帖最后由 绿野闲踪 于 2007/11/13 14:01 编辑 ]

本文内容由 绿野闲踪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