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温阳散寒治疗高血压

2013/5/25 05:53| 发布者: 庄野医| 查看: 5696| 评论: 0

摘要: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里的一段话,可是今之人多不注重保护体内阳气,过食生冷、逆于天地、误用寒凉等屡见不鲜,日久导致人体阳气不足,水湿不化 ...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里的一段话,可是今之人多不注重保护体内阳气,过食生冷、逆于天地、误用寒凉等屡见不鲜,日久导致人体阳气不足,水湿不化,或生痰浊,进一步伤阳必致寒湿内生,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日久亦可化热。临床常表现为:头晕,乏力,四肢沉重,胸闷,不觉饿,畏风,纳差,大便不成形,重者可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胖大、淡暗、边有齿痕,脉沉滑或细等,西医的高血压病阳气虚者亦很常见。笔者跟随东直门医院心内科赵勇副主任医师诊病两月后颇有心得,赵老师治疗阳虚寒湿型血压常以五积散合四逆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宋代医家窦材《扁鹊心书》曰:“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告诫我们阳气的重要性,要保护好阳气。明代医家张景岳讲:“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足见对阳气的重视,正确的理论指导了临床才有了《景岳全书》这样传世之作。现代中医大家,被朱良春先生称之为“当代张仲景”的李可老师认为【1】“《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气就汇合在这个地方。而高血压为什么长时间治不好呢?就是因为浊阴窃踞了这个阳气的位置,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和过去讲的‘肝阳上亢’什么的,不是一回事。我认为一般来讲属于三阴病,肝脾肾三经的阳气过于虚了。它应该占的这个位置被浊阴占据了,你把它给疏散了、扫除了就行了,…用了麻桂以后,出了一身的汗。给了它助力,使血液冲在末端,压力自然就不存在了…用麻桂就是宣通,用姜附就是温补,把阻滞拿掉,不需要那么高的压力就可以灌溉了,这个病也就好了。…以往中医界之误,误就误在‘肝阳上亢’,实际上是‘阳火不藏’出现的一种假象。王冰论龙雷之火的那一段话,最贴切不过,这是西化的头脑不可思议的”。李可先生常以麻桂剂及四逆汤来治疗高血压,屡起沉疴,不愧为一代大医。河北名医李士懋亦常用五积散治疗寒邪凝滞型高血压,谓之“汗法”,解除了众多患者的痛苦,造福一方。赵勇老师学贯中西,学验俱丰,秉众家之长,发现现在人生活习惯多亦伤阳气,如过食生冷、夏季空调温度过低、在空调室内时间过长、工作压力大导致烦劳等,这些因素导致人体阳气受损,寒湿不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这里可加入寒湿对血管的影响,西医这方面)致使血压升高而不好控制更难于治愈。《灵枢•论痛第五十三》曰:“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内经中的这段话告诫我们,阳气足的人得病了也容易治愈,阳气虚的人生病之后不容易好,一语中的。

五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半夏茯苓麻黄官桂枳壳桔梗当归白芍干姜白芷十五味药组成。《医方集解》谓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治法者变而通之。”四逆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药,有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组成。《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干姜为温暖脾胃主药,伍以甘草,能化其猛烈之性使之和平,更能留其温暖之力使之常久也。然脾胃之温暖,恒赖相火之壮旺,附子色黑人肾,其非常之热力,实能补助肾中之相火,以厚脾胃温暖之本源也。方名四逆者,诚以脾主四肢,脾胃虚寒者,其四肢常觉逆冷,服此药后,而四肢之厥逆可回也。”故两方合用共奏散寒化湿和中,宣畅温通经络之功。

本文内容由 竹根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